企业理论丛林中的新韦伯主义_第1页
企业理论丛林中的新韦伯主义_第2页
企业理论丛林中的新韦伯主义_第3页
企业理论丛林中的新韦伯主义_第4页
企业理论丛林中的新韦伯主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9 企业理论丛林中的新韦伯主义 摘要:在 企业 “ 为何 ” 存在和企业 “ 如何 ” 运行这两个 问题 上, 现代 企业 理论 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导致了当前的理论丛林状态。马克思 韦伯的官僚科层思想为同时解释这两个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新韦伯主义以决策规则为唯一的核心概念,赋予其唯一的定义,并在各派观点上提出了统一的假定,最终建立了 基于决策规则的企业理论。新韦伯主义企业理论只 是是结束现代企业理论丛 林林状态的一种尝试,有 助助于解释创新型企业的 问问题,但并不能包容企 业业所有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企业理论; 丛丛林;统一;韦 伯主义 ;决策规则 一、现 代代企业理论丛林 所 谓谓的“企业理论”,其 主主要是用于解释:多人 企企业的存在及其边界问 题题,即企业为何出现; 和和 / 或多人企业的 内内部结构和组织问题, 即即企业如何把各人独立 的的活动转换成一个集体 产产出。 这两个问题 可可以分别称作 “ 为何 ” 问问题和 “ 如何 ” 问题。 针 针对 “ 为何 ” 问题, R. Coase、S. Masten、 O. Williamsonn 发展 了交易成本 经济 学;M. Je nsen 和 W. Me ckling、 E. Fama 发展了代理 理理论;A. Alchiian 和 H. De msetz 发展了团 队队生产理论。针对“ 如 何何 ” 问题, R. Cyeert和 J. Marcch发展了企业的行为 理理2 / 19 论; B. Kogut 和 U. Zandder 、 K. Conn er 和C. Prah alad 发展了企业 的的知识理论; G. Dosi、R. Neelson 和 S. Wi nter、 B. Noooteboom 发展 了了企业的演化理论。 另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企 业业理论。比如,张五常 把把企业合约性观点推至 极极端,认为企业与市场 只只不过是合约的不同形 式式,二者并不没有本质 上 上的 差异;而 S. Gr ossman 和O. Hart、 Hart 和和 J. Moore 却 从从不完全合约的角度明 确确了剩余控制权的重要 性性,发展了 Coase 关关于 “ 权威替代讨价还 价价 ” 的思想; G. Pa lermo 认为经济 权权力在市场和企业中都 普普遍存在,应该从整个 经经济系统的权力分配中 分析 企业和市场的 问问题,从而坚持了马克 思思的 “ 资本家 工人 ” 模型。 然而, 众众多的企业理论至今没 有有统一的核心概念、分 析析框架和假定条件。交 易易成本概念在企业的演 化化理论中无足轻重,组 织织成规的演进在交易成 本本方法中作 用不大。 Cooase 的交易成本与 张张五常的交易成本差别 巨巨大,前者是指发现相 关关价格、讨价还价、签 约约、履约以及诉讼的成 本本,后者是指 “ 所有在 克克鲁索经济中不可能发 生生的成本 ” 。团队生产 理理论与演化理论都注重 “ 团队 ” 的概念,但这 一一概念却是在不同的分 析析框架中被操作,具有 不不同的理论含义,前者 认认为 “ 团队 ”是 “ 共同 监监督下的生产单位 ” , 后后者认为 “ 团队 ” 是 “ 承承载3 / 19 成规的 社会 团 体体 ” 。交易成本经济学 关关键 性地假定人类具有 机机会主义倾向,而演化 理理论认为人类一般都具 有有合作性的意图。由于 没没有统一的核心概 念、 定定义、分析框架和假定 条条件,学者们对企业理 论论的 研究 呈现出一 种种充满争论的 “ 丛林状 态态 ” 。 百家争鸣对 经 经济学来说是再正常不 过 过的事。正如F. Ma chlup 所指出的 ,选择什么样的理论参 数数取决于理论要解决什 么么样的理论问题,所以 企企业理论的多种多样是 难难以避免的。近 30 年 来来企业理论的多样化发 展展和争论越来越证实了 M achlup 的这一 预预见。但现在的问题是 ,对于有些经济现象, 我我们必须同时说明企业 “ 为何 ” 存在和 “ 如何 ” 运行,最典型的就是 关关于创新型企业的问题 。为了解释组织创新和 学习 的过程,我们 必必须同时阐明哪些资源 必必然置于共同所有权之 下下,以及某些特定资源 的的相对效率是如何形成 的的。这不仅涉及组织边 界界选择,而且还涉及组 织织内部结构,这便意味 着着我们需要有一个统一 的的企业理论,它既能解 释释企业存在的理由,又 能能解释企业的生产组织 过过程。马克思 韦伯的 官官僚主义科层理论为现 代代企业理论的统一工程 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韦伯的企业思想 韦伯对组织理论的最 大大贡献在于,他明确阐 释释了现代组4 / 19 织区别于传 统统组织的唯一特征:一 种种正式的、理性的官僚 科科层。 对于企业“ 为为何” 存在, Coase 被认为最早采用了比 较较分析逻辑,他利用交 易易成本的概念解释了企 业业与市场市场之间的替 代代关系;这种比较分析 逻逻辑在 Williams on 那里得到了进一 步步发展,后者更加详尽 地地比较了企业、市场和 混混合型式在治理不同属 性性的交易时所起的作用 ,从而导出企业作为一 种种交易治理结构而存在 的的理由。而事实上,韦 伯伯比 Coase更早地 采采用了比较分析逻辑。 他他在原始治理、世袭治 理理和官僚科层治理之间 作作了详尽的效率比较, 认认为官僚科层可以更理 性性地把社会行动组织起 来来,比其他类型的集体 行行为和社会行 为更具有 优优越性:可以利用普遍 的的、抽象的决策规则, 精精确有效地找到解决问 题题的方法;可以发展、 维维持、更新和耗尽各种 各各样的规则,最终使管 理理活动变得简化、精确 、迅速、连续、标准、 统统一、高效率。韦伯甚 至至技术性地把官僚科层 比比作机械化的生产,而 把把其他治理模式比作非 机机械化的生产,其效率 差差别显而易见。正是在 这这种效率上的优越性, 导导致了企业这样的正式 组组织得以出现、发展和 普普及。 对于企业 “如何”实现不同投入 到到同一产出的转换,韦 伯伯认为,官僚科层能够 把把众多知识各异却相互 依依赖的个人的努力联 合 起起来实现集体目标,是 一一种处理各种利益差距 和和冲突的精密工具。更 进进一步,韦伯认为官僚 科科层对于许多集体目5 / 19 标 来来说,不仅是一个恰当 的的工具,而且是一个必 不不可少的工具。具体说 ,如果目标任务高度复 杂杂或跨地域或在结构上 需需要纵向协调行动或涉 及及集体行动问题,那么 原原则上都需要利用官僚 科科层来完成,如水土保 持持、军事建设、国家领 土土扩张、公共安全、社 会会福利及现代运输通讯 等等,都可能成为官僚科 层层的用武之地。对于这 类类集体目标,韦伯认为 官官僚科层制度至少具有 以以下三个方面的明显优 势势:资源调动,官僚科 层层 可以把大量资源集中 在在某个领袖的手中任其 调调配,以便完成复杂的 任任务;组织控制,官僚 科科层可以限制个人在信 息息和行动选择上的多样 性性,敦促各人采取角色 相相符的行为,从而把众 多多成员的努力导向一个 集集体目标;规则导向的 行行动,官僚科层可以就 许许多经常发生的事情制 定定明确可靠的规则,为 所所有成员提供客观的决 策策工具和一般的行动标 准准,各人都按一般规则 行行事,而不是就事论事 地地行事,这样便可以防 止止专断决策的危害,提 高高组织行动的稳定性。 韦韦伯认为,以上三方面 的的优势使官僚科层可以 把把表面上分散的个人努 力力联合起 来,共同导向 一一个集体的产出。 转 贴贴于论文联盟 http :/三、新韦伯主 义义 企业 理论 Heugens、 vaan Riel 和 van den Bosch 及 Heugens 以 韦韦伯的官僚科层理论为 基基础,提出了新韦伯主 义义企业理论 基于决 策策规则的企业理论,并 明明确表示其目的是为了 得得6 / 19 出一个统一性的企业 理理论。 Heugens 认认为,一个统一的企业 理理论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集中于唯一的核心概 念念;这一核心概念只能 被被唯一地界定,并在同 样样的制度背景中被操作 ;基于共同的假定。首 先先,新韦伯主义 企业理 论论把决策规则作为其理 论论的核心概念,认为这 样样可以带来 分析 上 的的逻辑一致性,也避免 了了同时使用几个不可比 较较的核心概念而造成的 混混乱。其次, 新韦伯主 义义企业理论把决策规则 界界定为“一些规范约束 ,这些规范约束决定各 人人面临的所有行动选择 的的相对恰当性,从而引 导导各人的行为”。企业 可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规则 - 驱动系统,以区别于 市市场和混合型式等其他 制制度模式,因为在后者 那那里,决策规则并不是 关关键的因素,这是该理 论论的比较分析逻辑的起 点点。最后,新韦伯主义 企企业理论从个人、组织 和和制度三个层面来提出 假假定条件。 对于个 人人层面上假定,该理论 借借用了 H. Simon 的有限理性、 Will iamson 的机会 主主义以及 Cyert 和 MMarch 的规则遵循 ,其中规则遵循是指人 类类具有遵循而非怀疑规 则则 的倾向性。对于企业 层层面上的假定,该理论 把把企业作为一个规则 -驱驱动系统,体现为上、 中中、下各级之间的一种 命命令和控制结构;企业 所所有权结构有时被故意 置置于不明确的状态,其 股股权可以是分散的,也 可可以是集中的;企业的 内内外部环境都充满风险 和和不确定性。对于制度 层层面上的假定,该理论 为为了便于在比较分析逻 辑辑上 进行操作,集中于 市市场和混合形式两种制 度度模式。前者适于处理 那那7 / 19 些简单、零散的、不 经经常发生交易,不能产 生生各种复杂的、持续的 决决策规则;后者由于本 质质上的竞争意识,合作 性性的交易各方并不会完 全全服从于一套全范围的 决决策规则。 在以上 统统一性的背景结构中, 新新韦伯主义企业理论分 别别解释了企业的“为何 ” 问题 和 “ 如何 ” 问问题。该理论认为企业 作作为一种规则 -驱动系 统统,与其他制度模式相 比比,具有多种优越性。 规规则意味着简化的战略 ,因为它在事前就对决 策策者的行动和预期做了 详详细说明,克服了个人 决决策的 计 算 能力和 认认知能力限制以及道德 困困境,再加上规则遵循 的的人性假定,共同保证 了了企业的高效、民主和 公公正。交易的治理模式 选选择取决于它们的认知 决决策特性 交易所对 个个人稀缺决策能力的要 求求强度。具有重复性、 复复杂性和时间紧迫性等 认认知决策特性的交易比 较较适于规则治理,因为 规规则 可以给重复性决策 带带来规模 经济 ;使 复复杂性决策得到简化; 使使时间紧迫的决策得以 自自动化。因此,重复、 复复杂且具有时间压力的 交交易主要由规则 -驱动 系系统来治理;而不经常 发发生的、简单的、时间 充充裕的交易则由市场或 混混合型式来治理。 尽管 规规则也可以产生于市场 和和混合型式,但这种规 则则不会持久有力,而官 僚僚科层或正式组织却能 够够把规则嵌入办公手册 、操作程序或行为规章 ,从而具有规则制序化 的的潜能。更进一步,即 便便是隐含规则,也能通 过过内部交流和共享而在 组组织中得到长期维持。 在在新韦伯主义企业理论 看看来,以上三个方面的 优优8 / 19 越性便解释了企业存 在在的理由。 对于企 业业如何把各人努力联合 起起来转化成共同产出, 新新韦伯主义企业理论表 现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 题题:个人如何知道该做 什什么;相互依赖的各人 如如何调整行为;如何说 服服个人遵循其面临的决 策策规则。问题涉及有限 理理性条件下的个人决策 。事实上,问题并不在 于于个人决策时所受到的 限限制和系统性偏差本身 ,而在于个人决策时所 面面临的复杂性超出了他 们们的认知能力。这时便 需需要组织为其成员的选 择择行为提供帮助,如制 定定清楚的决策规则、事 先先说明个人的选择清单 ,从而使决策不依赖于 具具体的选择理由和选择 意意愿。在企业这种规则 - 驱动系统中,个人无 需需考虑所有行为选择及 所所有 结果,也无需进行 期期望效用最大化的计算 ,而只需遵循规则,这 些些规 则 将 告 诉 他 们 那 些 选 选 择 更 加 恰 当 , 这 其 实 就 就是Cyert 和 MMarch 所说的恰当 性性逻辑。问题涉及多人 团团队中的集体协调。由 于于组织可以被看作 “ 充 满满知识的系统 ” ,其中 每每个人都是某一特定领 域域里的知识专家,因此 组组织的根本任务就是 “ 协协调众多专家的努力 ” 。决策规则对于这种协 调调任务可以起到关键性 的的作用,因为它们可以 整整合众多专家的知识, 正正如 J. Thompsson 所说: “ 通过限 定定责任、控制资源等方 式式,组织为其成员提供 了了效率目标所要求的行 为为边界 ” 。规则的形式 决决定于各项工作 相互依 赖赖的性质,如果每项工 作作对最终产出具有离散 贡贡献,那么协调规则应 该该采取标9 / 19 准化 形式;如 果果各项工作具有纵向连 续续关系,一个专家的产 出出成为另一个专家的投 入入,那么协调规则就应 该该采取正式计划的形式 ;如果每个专家为其他 专专家提供投入品,并同 时时占有他们的产出,那 么么协调规则就不必很正 式式,而应该保持灵活性 的的相互调整余地。问题 涉涉及个人潜在机会主义 倾倾向与规则遵循倾向之 间间的平衡折中问题。如 果果在决策时个人利益与 集集体利益发生冲突,那 么么个人可能就会有偏离 规规则的动机,这时,由 决决策规则组成的激励系 统统就必须在个人实际选 择择之前,就对组织与个 人人的利益进行重新联合 ,这种重新联合可以 通 过过奖励守法者、惩罚违 规规者来实现。 四、 评评论 新韦伯主义基 于于马克思 韦伯的官僚 科科层思想,把决策规则 作作为企业理论唯一的核 心心概念,并赋予唯一的 定定义,在此基础上建立 了了一个统一的逻辑框架 ,对结束当前企业理论 的的丛林状态作出了尝试 ,统一性地解释了企业 “为何”存在和企业“ 如如何”运行这 现代 企企业理论丛林中的两个 基基本问题。特别地,新 韦韦伯主义可以较好地解 释释创新型企业:创新是 一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 决决策者必须保持认知能 力力并集中于关键决策, 认认知决策特性具有重复 性性、复杂性和紧迫性的 创创新活动应该置于企业 内内部,而其决策不经常 发发生、简单且没有时间 压压力的创新活动应该由 市市场来组织;创新型 企 业业必须行动规则、协调 规规则和激励规则。 并并且,新韦伯主义企10 / 19 业 理理论为未来的经验 研 究究 提供了可检验的命 题题。 然而,“为何 ”和“如何”并不是企 业业理论核心问题的全部 ,还有“一个最严重的 理理论问题”,那就是规 模模与效率的关系,即: 企企业规模可以无限扩大 吗吗?这与企业边界问题 不不同,后者是指静态一 般般均衡情况下市场与企 业业的替代关系,而前者 是是指动态非均衡情况下 企企业规模与效率的替代 关关系。 Coase 在评 价价 Knight 的企业 规规模理论时可能只是部 分分地把握了 Knight 的本意,其分析起点 和和分析 方法 在许多 方方面与 Knight 的 研研究甚至是根本对立的 。 从新韦伯主义企 业业理论中的科层效率观 点点中可以推论,科层的 效效率只与决策规则及其 制制定、修改及遵循有 关 ,但是它的分析起点仍 然然是“ Coase 的边 界界 ” ,而非 “Knig hht 的规模 ” 。 T. L ewis、Willi amson、 P. M ilgrom 和 JJ. Roberts 都都认为企业规模不可能 无无限扩大,代表了当前 主主流的观点;李 陈华、 文文启湘从流通企业的 “ 复复制 ” 和 “ 选择性干预 ” 两个方面,针对这种 主主流观点作出了进一步 讨讨论,从某种程度上否 定定了Williamsoon 等人的 “ 复制和选 择择性干预不可能性定理 ” 。 亚当 斯密极 端端地描述了市场效率的 奇奇妙,而马克思 韦伯 则则极端地描述了计划效 率率的奇妙。计划经济的 失失败可能并不在于其本 身身的种种缺陷,而在于 决决策和控制技术上的限 制制,沃尔玛作为全球 5000 强的老大,其规模 已已经大大超过许多小国 家家的 GDP 总额,但经 营营效率一直很高。新韦 伯伯主义理11 / 19 论和大型企业 科科层效率实践,为计划 经经济制度和科层效率思 想想提出了新的理论课题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 tp:/参考 文文献 : 1李陈 华华、文启湘,流通 企企业 的边界,财 贸贸 经济 , XX: 443-4 2朱国云 ,组织 理论 : 历历史 与流派,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 Albroww, M. Burea ucracy, Neew York: Prraeger, 197 0. 4 Alchhian, A. A., and H. D emsetz. “ PProduction, informatiion costs, and econommic organizzation ” , Am erican Eco nomic Reviiew, 1972. 62(5), pp. 777-795. 5 Arrow, K. J. “ Thhe organiz ation of economic ac tivity: Is sues pertiinent to thhe choice oof market vversus non- market all ocation ” , Joint Eco nomic Comm ittee, The Analysis andEvalua tion of Pu blic Expen diture, 19969, 1, pp. 59-73. 6 Baker, G eorge, and Thomas N. Hubbard. “ Empirical Strategiees in Contr act Econom ics: 12 / 19 Infor mation and Boundary of the Firrm” . Americcan Economiic Review, 2001, 91(22), pp. 189 -194. 7 B oudreaux, Donald J., and Randaall G. Holc ombe. “ The Coasian a nd Knightiian Theorieesof the F irm ” , Mana 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1989, 10, pp. 147-1154. 8 Che ung, “ The Contractuaal Nature oof theFirm ” , Journal of Law annd Economiccs, 1983,2 6(1), pp. 1-21. 9 C oase, R. HH. “ The nat ure of the firm” , Ec onomica, 11937, 4(4), pp. 386-4 05. 10 Co nner, K. RR., and Pra halad, C. K. “ A resoourc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Knowledge versus oppportunism ” ” , Organiza tion Sciennce,1996, 7(5), pp. 477-501. 11 Cyert, RR. M., and March, J. G. A Behav ioral Theo ry of the Firm. New Jersey: Prrentice-Halll, 1963. 12 Demsetzz, H. “ The theory of the firmr evisited ” , In O. E. Williamsonn, and S. W13 / 19 inter, Edss. The Nat ure of the Firm, New York: Oxf ord Univer sity Presss, 1991, ppp. 159-178. 13 Dosi, G. “ Oppor tunities, incentives and the c ollective patterns oof technolo gical channge” , The E conomic Jo urnal, 19997, 107(44), pp. 1530 -1547. 14 Fama, E. F. “ Agency problems and theth eory of thhe firm ” , J 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 980, 88(2), pp. 288- 307. 15 F oss, N. J. “ More on Knight and thetheorry of the ffirm” , Mana 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1993, 14, pp. 269-2276. 16 Fo ss, N. J. “ Knowledge -based app roaches to the theorry of the ffirm: Some criticalc omments ” , Organizatiion Sciencee, 1996, 7(5),pp. 4770-476. 17 Foss, N. J. The The ory of the Firm:Cri tical Pers pectives oon Business and Managgement, Pub lished by Routledge Routledge, 2000. 18 Foss, Nic olai J., H enrik Landdo, and Steeen Thomsenn. “ The The ory of the Firm” , mi14 / 19 meo, 1998. 19 Kalbeerg, S. “ Maax Weber s types of r ationalityy: Cornersttones for ttheanalysiis of ratio nalization processes in historry” , Americcan Journal of Sociollogy, 1980, 85(5), ppp. 1145-11779. 20 Graant, R. M. “ Toward a knowledge- based theoory of the firm ” , Str ategic Man agementJo urnal, Winnter Speciaal Issue 19 96, 17, ppp.109-122. 21 Gross man, S. annd Hart, O. “ The Costtsand Bene fits of Ow nership: A Theory of Lateral aand Verticaal Integrat ion ” , Jour nal of Pol itical Eco nomy, 19866, 94(4), ppp. 691-7199. 22 Hartt, Oliver, and John M oore. “ Prooperty Righ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 ” , Journal of Politiccal Economyy, 1990, 988, pp. 11199-1158. 23 Heugens, Pursey. “ A Neo-Weberrian Theoryy of the Fi rm ” , Tjall ing C. Koo pmans Reseearch Insti tute, Disc ussion Papper Series nr: 04-02, February XX. 15 / 19 24 He ugens, Pur sey, C. B. van Riel, andF. vaan den Boscch. “ Reputa tion manag ement capa bilities aas decision rules ” , J 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XX, 41(8), In print. 25 Jenseen, M. C., and Meckli ng, W. H. “ The theorry of the f irm: Manag erial beha vior, agenncy costs aand ownershhip structuure” , Journnal of Fina ncial Econ omics, 19776, 3, pp. 305-360. 26 Kogut, B., and U. Zander. “ Knowledge of the firrm, combinaative capab ilities, aand the rep lication oof technolo gy ” , Organ ization Science, 19992, 3, pp. 383-397. 27 Lewis, TTracy R. “ P reemption, Divestiture, and Fo rward Cont racting in a Market Dominated by a Singlle Firm, ” A merican Ec onomic Revview, 1983, 73(5), ppp. 1092-110 1. 28 Lewwis, Tracy R., and Da vid E. Sap pington. “ Technologiical Change and the B oundaries of the Firrm ” , Americcan Economiic Review, September 1991, 81(44), pp. 887 -900. 16 / 19 29 Machlup, FF. “ Theoriees of the f irm: Margi nalist, beehavioral, managerial ” , Americaan Economic Review, 1 967, 52, ppp. 1-33. 30 March, J. G., and H. A. Simmon. Organiizations, NNew York: W iley, 19588. 31 Mastten, S. E. “ Transactiion costs, mistakes, and perfor mance: Ass essing the importancce of gover nance ” , Ma nagerial aand Decisioon Economiccs, 1993, 114, pp. 119 -129. 32 Milgrom, PPaul and Jo hn. Robertts. “ Bargaiining Costss, Influencce Costs, aand the Orgganization of Economiic Activity ” , In Jamees E. Alt aand Kenneth A. Shepsl e, eds. P erspectives on Polit ical Econo my. Cambri dge: Cambr idge Unive rsity Presss, 1990. 33 Nelsonn, R. R., aand S. G. W inter. “ Neeoclassical Versus Ev olutionary Theories of Economiic Growth: Critique aand Prospecctus ” , The Economic J ournal, 19974, 84(3366), pp. 886 -905. 34 Nelson, R. R., and SS. G. Winteer. An17 / 19 Evol utionary T heory of E conomic Ch ange. Cambridge, MA: Harvard U niversity Press, 19882. 35 Nic kerson, Jaack A., and Todd R. Z enger. “ A Knowledge- based Theoory of the Firm The Problem-so lving Pers pective” , Organizatiion Sciencee, XX, 15(66), pp. 617 -632. 36 Nooteboom, Bart. “ A Cognitive Theory of the Firm” , Paper for a workshoop on theorries of the firm, Parris, Novembber 2002a. 37 Nootebboom, Bart. “ The channge of routtines: A mu lti-level analysis ” , Paper for a workshoop on routiines, Roski lde, D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