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横臂独立悬架ADAMS建模及运动特性分析.pdf_第1页
双横臂独立悬架ADAMS建模及运动特性分析.pdf_第2页
双横臂独立悬架ADAMS建模及运动特性分析.pdf_第3页
双横臂独立悬架ADAMS建模及运动特性分析.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0 7年第3期 双横臂独立悬架 A D A M S 建模及运动特性分析 于海波 1,2 李幼德 1 门玉琢 1 邓阳庆 1,2 (1 .吉林大学;2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摘要】 利用A D A M S建立了某轻型车完整的双横臂独立悬架运动学仿真模型, 为反映车辆的真实行驶工况, 对 左、 右车轮测试平台分别创建了随机激励。通过仿真分析, 揭示了运动特性参数在悬架运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并对 原导向机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优化计算。结果表明, 前轮定位参数在优化前、 后的变化量较小, 均在设计要求的范围 内; 轮距和前轮侧向滑移量的变化较大, 优化后二者都在理想的范围内变动, 达到了预期优化目标。 主题词: 独立悬架运动特性仿真优化 中图分类号:U 4 6 3 . 3 3 +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0 - 3 7 0 3(2 0 0 7)0 3 - 0 0 0 5 - 0 3 Mo d e l i n ga n dK i n e ma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a l y s i s o f D o u b l e - Wi s h b o n e I n d e p e n d e n t S u s p e n s i o no nA D A MS Y uH a i b o 1 , 2 , L i Y o u d e 1 , M e nY u z h u o 1 , D e n g Y a n g q i n g 1 , 2 (1 . J i l i nU n i v e r s i t y;2 . F A W G r o u pC o r p o r a t i o nR 为车轮前束角;为主销后 倾 角 ;为 主 销 内 倾 角 ;E x、Ey、Ez,Gx、Gy、Gz,Ax、Ay、 Az,B x、By、Bz分别表示E、G、A、B点在x、y、z坐标轴 上的值。 H = Ky- Ky - L(5) 式中,K y 为右侧车轮上与K y对称点的坐标;L为轮 距的初始值。 = Ky- K0 y(6) 2 . 2运动学仿真模型建立 由于本文是对双横臂独立悬架的运动学问题进 行仿真计算,不考虑其动力学特性,因此应用 A D A M S建模时做如下简化与假设: a .悬架中各零部件以及轮胎均为刚体; b .减振器阻尼特性为线性; c .零部件之间的所有连接都简化为铰链, 内部 间隙不计, 各运动副内的摩擦力忽略不计; d .选择测试平台作为地面移动副, 添加直线 驱动来表示车轮受地面的激励作用。 基于上述简化与假设,根据表1提供的悬架导 向机构空间主要位置点坐标,建立了A D A M S运动 学仿真模型, 如图2。 表1悬架导向机构空间主要位置点坐标值m m 图2双横臂独立悬架A D A M S中的仿真模型 模型中包括1 8个部件( 不包括地面) 、6个固定 副、3个移动副、8个球副、4个转动副,2个点面约 束、2个直线驱动, 自由度数为2。 3悬架运动学仿真及优化设计 3 . 1运动学仿真分析 考虑前轮的上、 下最大跳动量, 仿真时在地面和 测试平台之间移动副上创建驱动。为能真实反映车 辆的实际行驶条件, 对左、 右车轮分别施加随机位移 激励模拟汽车通过不平路面时的工况。 随机激励产生的具体步骤是: 把实际测得的左、右车轮空间路面不平度数据 转化成一定车速下的时间-路面不平度关系,利用 A D A M S中的样条函数C U B S P L拟合生成时间-随 机位移激励。图3和图4是驱动左、 右车轮的时间- 位移曲线。 图3左侧车轮的驱动位移曲线 图4右侧车轮的驱动位移曲线 通过仿真分析, 得到了前轮定位4个参数、 轮距 及前轮侧向滑移量随车轮上下跳动的变化特性曲 线, 如图5 图1 0所示。 从仿真结果看,前轮定位参数随车轮上下跳动 变化较小, 均在设计目标范围内, 保证了汽车具有不 足转向特性和自动回正能力,行驶过程中有很好的 操纵稳定性及行驶安全性。 y z x 主要坐标点xyz 上横臂外接点A1 2 2 8 . 5 2 9 8 . 26 5 3 . 3 上横臂内接点C1 2 1 1 . 2 6 6 0 . 16 2 0 . 7 下横臂外接点B1 1 8 6 . 7 3 1 2 . 54 5 2 . 8 下横臂内接点D1 2 4 8 . 2 5 3 2 . 44 8 8 . 5 转向节内接点E1 1 5 9 . 6 3 0 8 . 25 8 6 . 3 转向梯形断开点F1 2 5 5 . 1 2 0 6 . 66 1 2 . 2 转向节外接点G1 0 0 8 . 3 8 1 0 . 07 7 8 . 0 转向拉臂铰点H1 3 2 5 . 4 2 6 6 . 35 4 2 . 3 减振器上支点M1 2 8 8 . 6 5 5 8 . 46 6 0 . 5 减振器下支点N1 0 5 6 . 8 4 4 1 . 54 2 1 . 8 1 0 0 5 0 0 - 5 0 - 1 0 0 012345 时间/ s 位移/ m m 1 0 0 5 0 0 - 5 0 - 1 0 0 012345 时间/ s 位移/ m m 设计 计算 研究 6 2 0 0 7年第3期 图8优化前、 后主销内倾角图9优化前、 后轮距随车轮图1 0优化前、 后前轮侧向滑移量 随车轮跳动对比曲线跳动对比曲线随车轮跳动对比曲线 图5优化前、 后车轮外倾角图6优化前、 后前束角随车轮图7优化前、 后主销后倾角 随车轮跳动对比曲线跳动对比曲线随车轮跳动对比曲线 轮距的变化从18 4 9 . 9 7m m增加到18 9 6 . 9 8 m m( 图9) ;侧向滑移量从- 6 . 9 9 m m增加到1 6 . 4 8 m m( 图1 0) 。二者变化量较大, 不但影响了汽车转向 轻便性、直线行驶稳定性,还会导致轮胎的早期磨 损, 降低轮胎的使用寿命。 对于独立悬架, 要求轮距的变化尽量小。 因为轮 距变化使轮胎产生侧偏角, 从而产生侧向力输入, 使 操纵稳定性发生变化。 尤其汽车侧倾时, 两侧车轮的 横向滑移方向可能相同,轮距变化带来的侧向力不 能抵消, 从而使操纵稳定性变差。 按照悬架的设计要 求,当车轮上下跳动时,轮距变化量应为- 1 0 1 0 m m, 该轮距的仿真结果显然超过了这个范围, 所以 有必要进行改进设计。 3 . 2运动特性参数优化 A D A M S软件为用户提供了强大的参数优化分 析功能。 用户可通过参数化建模, 对模型的设计变量 取不同的参数值进行仿真。 为减轻轮胎磨损, 同时提 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本文定义轮距变化量与前轮 侧向滑移量的绝对值之和作为目标函数, 即: F o b j= H + (7) H =D Y(L W h e e l. M A R _ K , RW h e e l. M A R _ K )- B =D Y(Wh e e l . M A R _ K , G r o u n d . M A R _ K0) 式中,L W h e e l. M A R _ K、RW h e e l. M A R _ K 分别表示左、 右 车轮上的K点和K 点在y坐标轴上的坐标值; Wh e e l . M A R _ K、G r o u n d . M A R _ K0分别表示左侧车轮 上的K点和地面上的K 0点在y坐标轴上的坐标值; D Y为A D A M S中的位移函数。 运动特性参数与悬架导向机构的空间位置及结 构有关, 经过分析, 选取左、 右车轮上横臂与下横臂 及转向节内外接点的坐标作为设计变量。为满足悬 架的设计要求,设计变量的坐标值被约束在如下的 取值范围内: Xi m i n Xi Xi m a x Yi m i n Yi Yi m a x Z i m i n Zi Zi m a x 式中,i为左、右车轮的上横臂与下横臂及转向节内 外各接点。 当设计变量在允许范围内变化时,A D A M S软件 能自动地选择设计变量, 使目标函数式(7) 获得最小 值。 悬架的运动特性参数优化前、 后对比曲线参见图 5 图1 0, 前轮定位参数变化值与设计值对比结果见 表2。 从优化结果看, 前轮定位4个参数在优化前、 后 变化较小, 基本保持不变; 轮距、 前轮侧向滑移量变 动较大:轮距的变化在1 8 5 8 . 4 6 1 8 6 6 . 7 4 m m之间, 变化量为8 . 2 8 m m,满足轮距变化量- 1 0 1 0 m m的 设计要求, 车轮上跳时轮距适当增加, 有利于提高汽 车操纵稳定性; 前轮侧向滑移量从1 6 . 4 8 m m减小到 优化前 优化后 0 . 2 5 0 . 1 5 0 . 0 5 - 0 . 0 5 - 0 . 1 5 - 0 . 2 5 - 0 . 3 5 - 0 . 4 5 - 0 . 5 5 - 0 . 6 5 - 0 . 7 5 - 1 0 0 - 5 005 01 0 0 车轮跳动量/ m m 前束角/() 优化前 优化后 - 1 0 0 - 5 005 01 0 0 车轮跳动量/ m m 1 . 5 1 . 0 0 . 5 0 - 0 . 5 车轮外倾角/() 优化前 优化后 4 . 0 3 . 5 3 . 0 2 . 5 2 . 0 - 1 0 0 - 5 005 0 1 0 0 车轮跳动量/ m m 主销后倾角/() 优化前 优化后 1 1 . 5 1 1 . 0 1 0 . 5 1 0 . 0 9 . 5 0 - 1 0 0 - 5 005 01 0 0 车轮跳动量/ m m 主销内倾角/() 优化前 优化后 1 9 0 0 1 8 9 0 1 8 8 0 1 8 7 0 1 8 6 0 1 8 5 0 - 1 0 0 - 5 005 0 1 0 0 车轮跳动量/ m m 轮距/ m m 优化前 优化后 2 0 1 5 1 0 5 0 - 5 - 1 0 - 1 0 0 - 5 005 0 1 0 0 车轮跳动量/ m m 前轮侧向滑移量/ m m 设计 计算 研究 7 汽车技术 1回正控制方法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主要由信号传感装置、转向 助力机构及电子控制装置等组成。电子控制装置接 收扭矩传感器的扭矩信号和车速传感器的车速信 号, 由此计算出输出电压, 控制电动机的运行。回正 2 . 2 3 m m,滑移量的减小可以大大降低轮胎的磨损, 保证汽车具有直线行驶的稳定性。 4结束语 从提高计算精度出发, 考虑到随机激励对左、 右 悬架运动特性参数变化的相互影响,用A D A M S软 件建立了完整的双横臂前独立悬架运动学仿真模 型。针对轮距及前轮侧向滑移量随车轮上下跳动变 化量偏大的问题进行了优化计算,优化后悬架的运 动特性参数均达到理想的变化范围。 参考文献 1王其东等.汽车双横臂式独立悬架机构运动特性分析.合 肥工业大学学报, 2 0 0 1 , 2 4(6). 2孙义杰等. A D A M S / V I E W在汽车前悬架仿真应用及优化 分析.西华大学学报, 2 0 0 5 , 2 4(6). 3李军. A D A M S实例教程.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 0 0 2 . 4陈黎卿等.基于A D A M S的双横臂扭杆独立悬架操纵稳定 性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 0 0 5 , 2 8(4). 5郑建荣. A D A M S -虚拟样机技术入门与提高.北京: 机械工 业出版社, 2 0 0 1 . ( 责任编辑辛民) 修改稿收到日期为2 0 0 7年1月2 2日。 前轮定位参数 优化前优化后 设计初始值设计目标变化量 变化范围变化量变化范围变化量 车轮外倾角- 0 . 3 7 1 . 0 91 . 4 6- 0 . 1 3 1 . 1 81 . 3 10 1 . 51 . 5 前束角- 0 . 7 1 0 . 2 10 . 9 2- 0 . 5 2 0 . 2 00 . 7 2- 1 0 . 51 . 0 主销后倾角2 . 2 4 3 . 7 51 . 5 12 . 1 5 3 . 4 21 . 2 72 . 5 3 . 81 . 8 主销内倾角9 . 9 1 1 1 . 4 31 . 5 21 0 . 3 8 1 1 . 2 80 . 9 09 . 5 1 2 . 12 . 0 表2优化前、 后前轮定位参数变化值与设计值对比()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回正控制策略研究 程勇 1 王锋 2 罗石 2 苏清祖 2 (1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2 .江苏大学) 【摘要】 在分析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回正模型的基础上, 提出了电动助力转向回正控制算法。 尝试直接采用扭矩信 号作为转向盘转角估计的依据, 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不需配置转角传感器的回正控制策略。 在m a t l a b中建立了电动助 力转向系统的模型, 并利用S i m u l i n k工具箱对算法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 所提出的回正控制策略能提高转向 盘的回正性能, 并为台架试验打下了基础。 主题词: 电动助力转向回正性控制算法 中图分类号:U 4 6 3 . 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0 - 3 7 0 3(2 0 0 7)0 3 - 0 0 0 8 - 0 3 S t u d yo nR e t u r nC o n t r o l S t r a t e g yf o r E l e c t r i c P o w e r S t e e r i n gS y s t e m C h e n g Y o n g 1 , Wa n g F e n g 2 , L u o S h i 2 , S uQ i n g z u 2 (1 . C h i n a A u t o m o t i v e T e c h n o l o g y 2 . J i a n g s uU n i v e r s i t y) 【A b s t r a c t】I nt h i sp a p e r , r e t u r nm o d e l o f e l e c t r i c a l p o w e rs t e e r i n gs y s t e m i sa n a l y z e d , a n dac o n t r o l a l g o r i t h m i s d e v e l o p e df o r e l e c t r i cp o w e r s t e e r i n gs y s t e m . B a s e do nt h ea t t e m p t o f u s et o r q u es i g n a l a s t h eg i s t o f s t e e r i n gw h e e l a 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