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doc_第1页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doc_第2页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doc_第3页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doc_第4页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液部分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1.白细胞分类(DC): 化验介绍: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参考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50-70% 嗜酸性粒细胞(E):0.5-5% 嗜碱性粒细胞(B):0-1% 淋巴细胞(L):20-40% 单核细胞(M):3-8%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N):中性粒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增高见于: a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 b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肺梗塞等。 c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d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 减少见于: a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付伤寒、麻疹。 b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 c化疗或放疗后,抗癌药物,X线及镭照射。 d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 (2)嗜酸粒细胞(E):嗜酸粒细胞与变态反应有关,并有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 增多见于: a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紫癜。 b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 c某些皮肤病: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等。 d某些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氏病等。 减少见于: a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 (3)嗜碱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特殊的免疫反应。 增多见于: 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b某些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 (4)淋巴细胞(L):淋巴细胞能产生和运载抗体,在防御病毒感染方面有重要作用。 增多见于: a某些病毒或细胞所致的传染病: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病恢复期、结核病、百日咳。 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 减少见于: a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接触放射线。 b细胞免疫缺陷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5)单核细胞(M):单核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除吞噬细胞和异物外,又能吞噬原虫及具有类脂质包膜的结核杆 菌及麻风杆菌。 增多见于: a某些感染:伤寒、结核、疟疾、黑热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b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异常增殖综合症、恶性组织细胞病。 2.白细胞计数(WBC): 化验介绍: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值: 显微镜计数法、自动血球仪法: 成人:0.4万-1万/l 儿童:1.1万-1.2万/l 新生儿:1.5万-2万/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 (1)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局部炎症,以及一些细胞感染。 (2)组织损伤:手术后急性心肌梗塞。 (3)恶性肿瘤及白白病:急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尤以慢性白血病增高最多。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如肝癌、胃癌等。 (4)其它: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尿毒症、酸中毒、某些药物中毒、烧伤等。 减少见于: (1)某些感染:细菌感染(如伤感、副伤寒);病毒感染(如流感、风疹、麻疹)。 (2)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 (3)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肝硬班替氏综合症。 (4)理化因素:放射性物质、X线、某些抗癌药、解热镇痛药等,可造成白细胞减少。 3.标准碳酸氢盐(SB): 化验介绍: 为使碱数值更利于判断代谢性酸碱中毒,需排除呼吸因素影响,来检测动脉血中碱含量即为SB。 参考值: 21.324.8 mmol/L(平均 23 mmol/L) 临床意义: SB升高:代谢性碱中毒; SB降低:代谢性酸中毒。 4.丙型肝炎抗体(HCV-Ab):化验介绍: HCVAb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体后所产生的免疫学指标。是诊断丙型肝炎的一项确诊指标。 参考值: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阴性 临床意义: (1)在输血后患肝炎有8090%的病人是丙型肝炎,其中大部分为阳性。 (2)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特别是经常使用血制品(血浆、全血)的病人可以引起丙肝病毒的合并感染,使疾病转为慢性化、肝硬化或者肝癌。 所以对乙型肝炎的复发病人或是慢性肝炎病人要进行HCVAb的检测。 5.布氏杆菌凝集试验(BAgg): 化验介绍: BAgg是诊断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又称波浪热)。 参考值: 凝集试验:阴性 荧光抗体法:80% 胆碱酯酶活性:0.801.00 临床意义: (1)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不全时胆碱酶明显降低;慢性胆道疾患、肝癌合并肝硬化时胆碱酯酶降低。 (2)有机磷中毒、营养不良、肥胖则出现血清胆碱酯酶增高。 (3)脂肪肝,肾脏病变,肥胖则出现血清胆碱酯酶增高。 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 化验介绍: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约占血浆脂蛋白总量的 4050%。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转运体内的胆固醇。将肝脏内的胆固醇经血液转运到各个组织进行利用。它是动脉硬化的重要检测指标。 参考值: 60220 mg/dL(1.565.72 mmol/L) (老年人偏高) 临床意义: (1)LDL-C升高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协助诊断高脂蛋白血症。 (2)LDL-C降低可见于家族性低脂蛋白血症,尬脂蛋白血症,其原因是体内合成载脂蛋白减少或不能合成载脂蛋白。 9.丁型肝炎抗体(HDAb) : 化验介绍: HDAb是病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38周内在血中出现的一种特异性抗体,占急性感染患者的90%。 参考值: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阴性 放射免疫法(RIA):阴性 临床意义: (1)HDAb阳性只能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的血清中测得,是诊断丁型肝炎的一项可靠指标。 (2)HDAb呈高滴度(1:1001:1000)持续阳性者为丁型病毒慢性感染,即使丁型病毒感染的病人病情缓解后仍可长期阳性。HDAb不属于保护性抗体。 10.丁型肝炎抗原(HDAg) : 化验介绍: 丁型肝炎病毒(HDV)表面缺少外壳蛋白,本身不能复制,因此不能引起疾病。丁型肝炎病毒的核酸炎型属于RNA,只有在表面抗原(HBsAg)阳性时,丁肝病毒借助于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才能进行复制,引起丁型肝炎。 参考值: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阴性 放射免疫法(RIA):阴性;免疫斑点法: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表示有传染性,而且患者肝脏内丁型病毒(HDV)复制活跃,并对肝脏有直接的损伤作用。此外还说明机体被感染,发生了在乙型肝炎的基础上又合并感染了丁型肝炎。一旦如此,可使疾病发生迅速变化,导致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1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 化验介绍: 二氧化碳溶解在血中产生的压力(张力)即 PaCO2。 参考值: 3545mmHg(4.655.98 kPa) 平均 40mmHg(5.32 kPa) 临床意义: PaCO2升高:肺通气量减少,呼吸功能减退,二氧化碳在体内集聚,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可造成呼吸性酸中毒。超过50mmHg(6.65kPa),表示呼吸衰竭。高达7080mmHg(9.31 10.64kPa)可引起脑水肿,昏迷,危及生命,称之为肺性脑病(二氧化碳麻醉)。 PaCO2降低:较少见,多表示通气过度呼出过多二氧化碳,如哮喘,可产生呼吸性碱中毒,引起头晕、肌肉颤动等。 12.动脉血二氧化碳总量(TCO2) : 化验介绍: 此项数值表示血中以各种物质形态存在的二氧化碳总和,主要含量是占TCO2的95%碳酸氢盐(碱)。 参考值: 2432 mmol/L 临床意义: TCO2反映的仍是AB(血浆实际碳酸氢盐),与AB临床意义相同,比AB对酸碱中毒定性、定量的判断更为精确。 13.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 化验介绍: SaO2是血红蛋白与氧结合能力的表示,主要取决于动脉氧分压(PaO2)。 参考值: 9598% 临床意义: SaO2间接反映PaO2的大小: 90%表示呼吸衰竭; 80%(相当PaO250mmHg)表示严重缺氧。 贫血时SaO2正常并不表明不缺氧,应予以注意。 14.动脉血氧含量(CaO2) : 化验介绍: CaO2表示每100毫升动脉血中含氧总量。主要反映的是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意义类似 PaO2与SaO2。 参考值: 1522(Vol)% 临床意义: CaO2数值降低表示缺氧。CaO215ml(Vol)%表示呼吸衰竭。这一数值也与贫血有关,贫血时CaO2可降低,但SaO2和PaO2可以正常,此时并非表明呼吸衰竭。 15.动脉氧分压(PaO2) : 化验介绍: PaO2是指溶解在血中的氧气所产生的压力,又称张力。 参考值: 10.6413.3 kPa(80100 mmHg) 临床意义: 氧分压降低:任何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肺泡缩小、闭塞,都将使其降低。 氧气压降低表示缺氧: PaO260mmHg(7.98kPa)为呼吸衰竭;PaO250mmHg (6.65kPa),严重影响生理和代谢功能 16.肥达氏反应(WR) : 化验介绍: WR试验是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没有伤寒杆菌抗体和副伤寒杆菌抗体的一种方法。 参考值: 凝集法: H 1:160O 1:80A 1:80B 1:80C 1:160和O1:80的情况下,一般可以确诊为伤寒患者。 (2)在O、A、B、C中任何一项1:80,在临床上常见为甲型、乙型、丙型副伤寒。 (3)病人以往患过伤寒、或者注射过伤寒疫苗,血清中伤寒寒杆菌抗体可以比正常值偏高。 (4)有10%左右的伤寒病人、WR始终为阴性反应,其中一部分与发病早期大量使用氯霉素、或应用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关。 17.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 化验介绍:高密度脂蛋白在生理上起着将肝外组织的胆固醇运送到肝脏的运载工具的作用,因而可以防止游离胆固醇在肝外组织细胞上的沉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它的降低是临床冠心病的危险因子之一,并可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参考值: 酶法:M(男)48()10mg/dL F(女):56()10mg/dL 磷钼酸酶法:M(男):3050mg/dL F(女):3377mg/dL (老年人偏高) 临床意义: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预示着冠心病的出现。临床上常同时测定高密度脂蛋白和血清总胆固醇,并根据它们的比值作为冠心病的信息指标。 18.高铁血红蛋白(MHb) : 化验介绍: 此项检查主要是测定血浆中高铁血红蛋白的含量,用于诊断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 参考值: 0.1-0.4 g/d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 (1)先天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2)中毒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获得性),一般有服用某些药物的病史。 19.红细胞比(Hct) : 化验介绍: 红细胞比积测定是测出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其数值的大小主要与红细胞数量有关。 参考值: 温氏管法:M(男):0.4-0.54 F(女)0.37-0.47 毛细管法:M(男):0.46()0.039 F(女):0.42()0.05 临床意义: 红细胞比积增加:大量脱水、血液丢失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均由于血液浓缩而使红细胞比积增高。 红细胞比积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20.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SR) : 化验介绍: 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血沉检查属于并非针对某种疾病的试验,但对机体有无炎症、有无活动性病变等有参考价值。 参考值:潘氏法:M(男)0-8mm/h F(女)0-12mm/h 魏氏法:M(男)0-15mm/h F(女)0-20mm/h 临床意义: 血沉增快: (1)各种急性的全身和局部感染:活动性结核病、活动性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疟疾、肺炎。 (2)组织损伤及坏死:心肌梗塞时常于发病后一周左右血沉增快,并持续23周:心绞痛时血沉正常。因此可用血沉结果加以区别。 (3)恶性肿瘤: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常使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 (4)其它贫血、慢性肾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甲亢,以及铜、砷、酒精中毒时亦常增高。 血沉减慢: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继发性细红胞增多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1.红细胞计数(RBC) : 化验介绍: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处于动态平衡,因而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及质量保持相对稳定。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红细胞生成与破坏的失常,都会引起红细胞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改变,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参考值: 显微镜统计数法:M(男):400万-550万/l F(女):350万-500万/l 血球计数仪:儿童 600万-700万/l 临床意义: 红细胞增多见于: (1)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 (2)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 (3)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减少见于: (1)急性或慢性失血。 (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 (3)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 (4)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22.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化验介绍: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种平均值,是根据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比积结果计算出来的,对贫血的鉴别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值: 平均红细胞 平均红细胞 平均红细胞血红 体积 蛋白量 蛋白浓度 英文缩写 MCV MCH MCHC 计量单位 fl pg % 正常值 8090 2731 3236 大细胞性贫血 94160 3250 3236 正细胞性贫血 8090 2731 3236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7280 2124 3236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5080 2129 2430 临床意义: 无 23.红细胞平均直径(MCD) : 化验介绍: 无 参考值: 目测法:6-9m(平均7.2m) 临床意义: (1)增大见于:大细胞性贫血、肺气肿、阻塞性黄疸,及肝损坏引起的黄疸。 (2)减小见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慢性溶血性黄疸. 24.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EF) : 化验介绍: 红细胞脆性试验是测定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低渗盐水内开始溶血至完全溶血的界限,本试验主要用以测定红细胞的膜有无异常。 参考值: 光电比色法:开始溶血 0.420.46% 完全溶血 0.32-0.54%(平均值0.34%) 临床意义: (1)脆性增加: a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球形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例下降,吸水后膨胀能力很小,对低渗盐水的低抗力差。所以对低渗液特别敏感,脆性显著增强。 b脆性增加也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球形红细胞增多者。 (2)脆性减低: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各型海洋性贫血,镰形细胞贫血,缺铁性贫血以及脾切除术后。还见于其他红细胞面积与体积的比例增大的情况,如肝病等。 (3)某些轻型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及酶缺陷所致溶血性贫血,如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孵育后红细胞渗透性脆性试验可自阴性转为阳性。 25.红细胞血浆电泳时间(EFT) : 化验介绍: 红细胞表面带有电荷,在电场作用下,向与自己表面所带电荷符号相反的方向移动。电荷减少,移动减慢,易聚集形成血栓。 参考值: 16.5()0.85 秒; 1.16()0.06 m 临床意义: 冠心病、缺血性中风、心肌梗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视网膜中央动脉或静脉栓塞、血液病、肿瘤等,电泳均可减慢。 26.缓冲碱(BB): 化验介绍: 缓冲碱是指血液中能中和酸的物质和总和。 BB值不受二氧化碳即呼吸因素变化的影响。 参考值: BBb:48 mmol/L BBp:4142 mmol/L 临床意义: BB值升高:直接判定代谢性碱中毒。 BB值降低:直接判定代谢性酸中毒。如AB正常则表示血浆蛋白降低或贫血。 27.甲型肝炎抗体IgM(HAVAb-IgM) : 化验介绍: 这种抗体是感染甲肝病毒(HAV)后病人血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抗体,属于HAV衣壳抗体。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感染后的甲型肝炎病人血中很快就可出现此种抗体,并在血中能够维持36个月的时间。 (2)有少部分病人测不出这一抗体,这种结果临床上称作 HAVAb-IgM应答缺失。这类患者可借助于检测HAAg或甲型肝炎总抗体来明确诊断。 28.甲型肝炎抗原(HAAg): 化验介绍: HAAg是在甲型肝炎患者的粪便滤液中发现的直径27nm的病毒样颗粒。 参考值: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阴性 放射免疫测定(RIA):阴性 临床意义: (1)HAAg试验阳性病人可以确诊为甲型肝炎,因为 HAAg阳性是本病的特异性指标。 (2)急性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发病前115天,粪中 HAAg阳性占 70.687.5%,发病一周阳性为42.9%,1 2周阳性占18.3%,半个月后很少见阳性。 29.甲种胎儿球蛋白(AFP): 化验介绍: AFP是胎儿时期血清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在胎儿的肝细胞内合成,正常成人肝细胞失去了合成的能力,血清中含量极微,但在肝细胞功能发生异常,特别在患有原发性肝细胞癌时,血清中又可出现AFP,所以临床上常常借助于AFP的检查作为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辅助诊断。 参考值: 血凝法:阴性(1:10)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25g/L 放射免疫法:30 ng/ml 临床意义: (1)原发性肝癌:肝癌病人的肝细胞恢复合成AFP的能力,血中的AFP比正常人明显升高10倍至数万倍。一般认为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标准应大于400g/L,但AFP持续升高在200g/L以上达8周时,要考虑原发性肝癌并有手术适应症。原发性肝癌者中有2030的低水平AFP30g/L的病人,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肝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变患者AFP增高,一般不超过300g/L。普通肝炎AFP增高的时期不长,如转氨酶(ALT)恢复正常随着肝细胞的修复,AFP逐渐减少到正常水平。 (3)其他:先天性总胆管闭锁,开放性骨脊裂的胎儿,生殖腺胚胎性肿瘤等疾病AFP有所增高。 (4)正常孕妇在妊娠35个月时AFP达最高峰(一般不超过200g/L),以后逐步下降,到胎儿出生后恢复正常。 30.间接胆红素(IBIL) : 化验介绍: 当体内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大量的间接胆红素,超过了肝脏代偿能力后,肝细胞不能将其全部转变为直接胆红素,因此血中间接胆红素含量升高。间接胆红素可透过细胞膜,对细胞有毒害作用,不能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参考值: 3.4210.3 mmol/L 临床意义: 间接胆红素升高见于溶血性黄疸:如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新生儿黄疸及疟疾等。 31.碱剩余(BE): 化验介绍: BE是用相比缓冲碱BB变动的数量表示体内酸碱状态。 参考值: -33 mmol/L 临床意义: BE可更直接、更快判断代谢性酸碱中毒,优于BB。 BE值升高:代谢性碱中毒。 BE值降低:代谢性酸中毒。 32.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TGT) : 化验介绍: 无 参考值: 10-15s(秒)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 (1)甲型血友病、乙型血友病以及XI因子缺乏症。 (2)口服抗凝剂所致。 (3)肝脏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3.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 化验介绍: ASO是病人近期内感染了A群溶血性链球菌之后,血清中出现的一种A群溶血性链球菌的代谢产物。它可协助诊断风湿热。 参考值: 试管溶血法:1:400 胶乳凝集法:1:500 溶血中和法:成人250U,3岁以下100U 临床意义: (1)正常人血清中ASO一般含量在1:400以下。 (2)风湿热病人在感染后46周内,80%的病人血清ASO增高,同时血沉加快,白细胞数增高,可怀疑为活动风湿,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ASO也有明显升高。 (3)ASO增高还见于一些高胆固醇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和巨球蛋白血症。 34.抗人球蛋白试验(CT): 化验介绍: 抗人球蛋白试验是检查红细胞不完全抗体的一种有用的试验诊断项目。本试验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试验主要检查红细胞上是否有不完全抗体,间接试验是检查血清中有无游离的不完全抗体。 参考值: 直接试验和间接试验:阴性 临床意义: (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直接试验呈强阳性,间接反应多为阴性,但也可阳性。 (2)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甲基多巴诱发的自身免疫型直、间接试验均阳性;青霉素诱发型直接反应阳性,间接反应阴性。 (3)冷凝集素综合症:直接反应阳性,间接反应阴性。 (4)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直、间接反应均强阳性. (5)某些高球蛋白血症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恶性肿瘤和淋巴瘤呈阳性反应。 35.冷凝集试验(CAggT): 化验介绍: CA是用来检查人体被支原体感染以后,血清中产生的高滴度的寒冷凝集素。这种凝集素能和自己体内的红细胞或O型血人的红细胞 ,在04寒冷情况下产生凝集现象。用此方法对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进行辅助诊断。 参考值: 凝集法: LDH1。如有心肌酶释放入血则LDH1LDH2,利用此指标可以观察诊断心肌疾病。参考值: LDH1:2434%;LDH2:3544%; LDH3:1927%;LDH4:05%;LDH5:02% 临床意义: (1)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早期血清中LDH1和LDH2活性均升高,但LDH1增高更早,更明显,导致LDH1/LDH2的比值升高。(2)肝炎、急性肝细胞损伤及骨骼肌损伤时LDH5都会升高。 (3)患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素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肾坏死等病LDH1也可升高。 (4)恶性病变时LDH3常增高。 (5)急性肺损伤、充血性心力衰竭、白血病、白血病、胶原病等也可使LDH2及LDH3增高。 44.嗜酸细胞直接计数(EOS) : 化验介绍: 无 参考值: 无 临床意义: 无 45.嗜异性凝集试验(HeAgg) :化验介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是EB病素,病人血清中可测到嗜异性凝集和抗EB病素的抗体。做此试验可以对此病作出诊断。 参考值: 凝集法:1:7 临床意义: (1)凝集价达到1:224以上者可以结合病人临床症状确诊为单核细胞增多症。 (2)约有10%的病人试验为阴性,大多是儿童和婴儿。 (3)正常人试验是阴性或者不超过1:7。 (4)血清病、何杰金氏病和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急性期,凝集价也有较大的增高。 46.酸溶血试验(HamS) : 化验介绍:本试验对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有较高的价值(有特异性)。因为此病红细胞本身结构异常,对补体和酸较敏感,当血清稍趋酸性时易致溶血。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阳性:PNH患者 (2)弱阳性:球性红细胞增多症。 47.糖化血红蛋白(HbAI) : 化验介绍: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生成后与糖类经非酶促结合而成的。合成的过程缓慢,相对不可逆。合成的速度与红血胞所处的环境糖浓度成正比。所以检测引项指标可用以评定糖尿病控制的程度。 参考值: 占总血红蛋白的7.0()0.9% 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所占比例可反映测定前12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 48.体外血栓形成测定 : 化验介绍: 在体外模拟体内血液流动状态下形成血栓,这种人工形成的血栓同体内形成的血栓有完全类似的结构。 参考值: chandler法: 长度:17.25()5.23(mm) 湿重:51.90()11.32(mg) 干重:15.06()6.30(mg) 临床意义: (1)辅助诊断:冠心病、脑血栓、癌肿、肺心病等体外血栓的长度和重量增加。 (2)疗效观察:对止血药、抗凝药、溶栓药、抗栓药等服药后的观察。 (3)鉴别癌肿转移:癌症转移者常增高。 (4)判别中风类型:缺血性中风增高,出血性中风降低。 (5)预报中风、急性心肌梗塞。 49.外斐氏反应(WFR) : 化验介绍: WFR也称作变形杆菌集试验,用来诊断流行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这些疾病的病原体是立克次体。参考值:玻片凝集法: OX21:160OX191:160 OXK1:160 补体结合试验:阴性 免疫荧光染色法:阴性 临床意义: 正常人的滴度(血清稀释倍数)不超过1:20 (1)增高:流行性斑疹伤寒(OX19阳性率可100%);地方性斑疹伤寒(OX19部分可达1:2001:800);恙虫病患者,患病后第一周OXK有14%在1:80以上。第四周可达 80%。 (2)布氏杆菌病、回归热病人血清中滴度也有所增高。孕妇可稍有增高。 50.网织红细胞计数(RC) : 化验介绍: 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周围血液中的数值可反映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功能,因而对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反应的观察均有其重要意义。 参考值: 目测法:成人:0.51.5%,新生儿:26% 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增多,见于: (1)骨髓红细胞增生旺盛:急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 (2)判断疗效: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病人,在补充铁剂及维生素B12、叶酸之后,网织红细胞应迅速增多。 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 红细胞生成减低。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典型病例常低于0.5%。 51.戊型肝炎抗体(HEAb): 化验介绍: 戊型肝炎。原来称作肠道传染性非甲非乙型肝炎,在同一个地区可以同甲型肝炎相伴发生,散在流行。 HEAb包括HEAb.IgG和 HEAb.IgM两类抗体。 参考值: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阴性 临床意义: (1)HEAb.IgM阳性,表示近期感染戊肝炎病毒。 (2)凡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的HEVAb.IgG效价4倍增高,可判为HEVAb.IgG阳性,表明新近感染戊型肝炎病毒,有临床确诊价值。 52.血氨(BA) : 化验介绍: 血氨的主要来源是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另外还可在肾脏由谷氨酰氨作用形成氨,或消化道中由细菌代谢产生氨。由于氨有毒性,必须转变成无毒或毒性小的物质排出体外。其余径主要是在肝脏合成尿素后通过肾脏排出。另外还可合成谷氨酰胺或重新利用等。临床上检测血氨的含量,可反映肝脏病变的情况,也可用以协助诊断肝性昏迷。 参考值: 酚一次氯酸盐法: 46140g/dL(2781.6mol/L) 钠氏试剂法: 1060g/dL(5.8735.2mol/L) 临床意义: (1)肝性昏迷、肝性脑病、重型肝炎,尿素症都可引起血氨升高,血氨升高也是肝性脑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2)大量食入蛋白质,食道静脉曲张造成的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也可导致血氨升高。 53.血沉方程K值(K) : 化验介绍: 红细胞沉降率受红细胞聚集影响较大,通过血沉方程K值的换算能较客观地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参考值: 53()20 临床意义: K值升高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增加。 54.血红蛋白(HB) : 化验介绍: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其功能是在肺部结合氧气,送到全身各组织并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送到肺部而呼出体外。 参考值: M(男):12-16g/dL;F(女):11-15g/dL 儿童17-20g/dL 临床意义: 由于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有密切关系,因此它们的临床意义基本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程度。 55.血浆比粘度(s) : 化验介绍: 全血粘度与水的粘度的比值,用毛细管粘度织测定计经常应用。 参考值: 165()009 临床意义: 血粘度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先心病、慢性肺心病、严重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硬化)、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肺疾患、肿瘤、血液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病、硬皮病、创伤、骨折、烧伤、休克等。 血粘度降低: a病理性:上消化道出血、鼻衄、脑出血、出血性紫癜、肝硬化腹水、尿毒症、急性白血病、妇女功能性出血。 b生理性:妇女经期、妊娠期。 56.血浆复钙(PRT) : 化验介绍: PRT是指去钙血浆加钙凝固所需时间。它主要是针对血小板凝血活酶功能的测定,检查出血性疾患。凝血因子、抗凝物质的多少都影响PRT。 参考值: 142()45s(秒) 临床意义: PRT延长:凝血因子缺乏,抗凝物质增多,其意义同凝血时间。 57.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3P) : 化验介绍: 3P试验是反映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的试验。鱼精蛋白可使纤维素聚合沉淀,呈现可使纤维素聚合沉淀,呈现可见的纤维,表明体内处于高凝状态。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a患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此试验早期常呈阳性,后期呈阴性。 b局限性血管内凝血,3P为阳性。 58.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 化验介绍: 凝血酶原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肝脏来制造。 参考值: Quick氏一步法:11-14s(秒)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 (1)肝脏实质性损伤:肝硬化、肝脏弥漫性损伤。 (2)应用抗凝药物、维生素K缺乏。 (3)恶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先天性纤维蛋白缺乏症。 缩短见于: (1)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 59.血浆实际碳酸氢盐(AB) : 化验介绍: AB表示体内实际碱(碳酸氢盐)含量。 参考值: 21.427.3mmol/L(平均24mmol/L) 临床意义: AB值可因机体代谢或呼吸原因升高或降低,其值的变化有时较为复杂,要综合分析,结合PaCO2、PH等项作出正确判断。 60.血浆纤维蛋白原(Fb) : 化验介绍: 无 参考值: 双缩脲比色法:0.2-0.4 g/dL 热沉淀比浊法:0.22-0.42 g/dL 临床意义: 增加见于: (1)感染及无菌炎症:如肺炎、肺结核、胆囊炎、肾炎、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等。 (2)其它:放射治疗、脂肪肾。 减少见于: (1)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2)重症肝病:急性黄色肝萎缩、肝硬化。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61.血浆粘度(b) : 化验介绍: 血浆粘度是影响全血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血浆粘充升高全血粘度必然增高,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尤其是纤维蛋白原,脂蛋白和球蛋白的浓度。 参考值: 229()0.086(mPas) 临床意义: 无 62.血块收缩时间(CRT) : 化验介绍: 本试验属血小板功能的诊断筛选试验。 参考值:3080分钟开始收缩,24小时完全收缩 临床意义: 血块收缩不良或完全不收缩见于: (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血小板无力症、严重凝血酶原生成减少、纤维蛋白原降低。 (3)阻塞性黄疸、肺炎、何杰金氏病、骨髓瘤、红细胞增多症。 63.血清2巨球蛋白(2-MG) : 化验介绍: 2巨球蛋白亦称2抗纤维蛋白溶酶、2胰蛋白酶结合球蛋白。对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凝血酶、纤维蛋白溶酶等蛋白水解酶活力有抑制作用。 参考值: 150-350 mg/dL(1.84.3mol/L) 临床意义: (1)2-MG增高见于慢性肾炎、肝脏疾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2-MG减低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胰腺炎。 64.血清2微球蛋白(2-MG) : 化验介绍:2-MG为一种低分子量蛋白质,它存在于除红细胞和胎盘滋养层细胞以外的所有带核细胞中,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当细胞处于最旺盛的生理状态时产生2-MG最快。2-MG在血浆、尿液中含量都很少,血浆中2-MG经肾小球过滤后999%被近血小管重吸收,并在小管细胞中降解成氨基酸。 参考值: 血浆中浓度:1.60-3.0g/ml 尿中浓度:370g/24h(小时) 临床意义: (1)用以鉴别蛋白尿的来源。尿中2-MG升高见于肾小管性蛋白尿、近曲小管重吸收功能减退、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2)当出现癌细胞、肉瘤细胞等恶性肿瘤细胞时,血及尿中2-MG有所增高。 65.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 : 化验介绍: GGT在体内分布很广,如肾、肝、胰等脏器均有此酶。但血清中GGT主要来自肝脏,具有较强的特异性。所以当肝胆系统病变的时候,GGT活性升高,临床上测定此酶活性来协助诊断肝胆疾病。 参考值: 速率法:035IU/L 临床意义: (1)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时,血中GGT明显升高。其原因是癌细胞产生的GGT增多和癌组织本身或其周围的炎症刺激作用,使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以致血中GGT增高。 (2)阻塞性黄疸、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胆道感染、肝硬化等都可使GGT升高。 (3)其他疾病如心肌梗塞、急性胰腺炎及某些药物等均可使血中GGT升高。 66.血清癌胚抗原(CEA) : 化验介绍: CEA是首先在结肠癌病人的血清中发现的一种球蛋白,在胎儿36个月的血清中可以检测到,所以称作癌胚抗原。 参考值: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25ng/m 放射性免疫测定:25ng/ml 临床意义: (1)原发性结肠癌患者CEA增高占4580%。 (2)除原发性结肠癌以外,腺胰癌、胆管癌、胃癌、食道癌、肺癌、乳腺癌和泌尿系统的肿瘤阳性率也很高,一般在5070%。 (3)结肠癌患者手术切除以后,在13周内血中CEA可下降到正常水平。如手术切除不完全,术后CEA还持续阳性,说明病人预后较差或癌肿发生了转移,或者有复发的可能。 (4)良性肿瘤、炎症和退行性疾病,如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胰腺炎和酒精性肝硬变病人CEA也有部分升高,但远远低于恶性肿瘤,一般小于20g/L。所以测定CEA可以作为良性与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依据。 67.血清白蛋白(ALB) : 化验介绍: 血清白蛋白是血清总蛋白的一部分,由肝脏合成。肝脏疾患时常常检测血清白蛋白含量来协助诊断,判断预后。但是肝脏的代偿能力很强,所以只有当肝脏损害到一定程度时,又经过一定的疾程后,才能够显示出白蛋白质量的变化。 参考值: 40-55 g/L 临床意义: (1)白蛋白浓度升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血浆浓缩所致。尚未发现单纯白蛋白浓度升高的疾病。 (2)白蛋白浓度降低的原因与总蛋白浓度降低的原因相同。急性白蛋白浓度降低主要见于大量出血和严重灼伤。慢性白蛋白浓度降低主要见于肝、肾疾病。 68.血清白蛋白/球蛋白(A/G) : 化验介绍: A/G比值为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可以提示病情的发展和预后的估计。 参考值: 1.5-2.5:1 临床意义: 常用于衡量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当A/G比值小于1.0时,称比例倒置,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特征之一。 69.血清蛋白电泳(SPF) : 化验介绍: 血清蛋白质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当蛋白质带正电荷的时候,在电场中由阳极向阴极泳动;带负电荷时,在电场中则由阴极向阳极泳动。蛋白质的泳动速度与分子量、游离状态和所带电荷多少有关。 参考值:(一般成人) 白蛋白:5263%;1球蛋白:45%; 2球蛋白:45%;球蛋白:912%; 球蛋白:1522% 临床意义: (1)急性肝炎:发病早期蛋白质电泳无变化,发病两周后白蛋白、2及球蛋白减少,球蛋白增高。 (2)慢性肝炎:球蛋白升高,白蛋白下降较急性肝炎显著。 (3)肝硬化:白蛋白、1、2球蛋白均明显下降,球蛋白极度升高。 (4)肝细胞癌:蛋白变化除1和2增高外,其它改变与肝硬化相同。但在和白蛋白之间可出现甲胎蛋白的区带。(5)其它的肝胆疾患和肝外疾患如淤血肝、多发性骨髓瘤和肾病综合征等可引起各种蛋白含量的变化。 70.血清淀粉酶(AMS) : 化验介绍: 淀粉酶主要由唾液腺和胰腺分泌。能分解多糖,如淀粉和糖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