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氧核糖核酸电致化学发光传感技术的研究.pdf_第1页
脱氧核糖核酸电致化学发光传感技术的研究.pdf_第2页
脱氧核糖核酸电致化学发光传感技术的研究.pdf_第3页
脱氧核糖核酸电致化学发光传感技术的研究.pdf_第4页
脱氧核糖核酸电致化学发光传感技术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 1 卷 2 0 1 3年 1月 分析化学 ( F E N XI H U AX UE ) 特约来稿 Ch i n e s e J o u rna l o f An a l y t i c a l Ch e mi s 仃 y 第 1 期 19 特 约 来 稿 ! ! ; ; : : 嬲 DOI :1 0 3 7 2 4 S P J 1 0 9 6 2 0 1 3 2 0 7 7 6 脱 氧核糖核 酸电致化学发光传感技术 的研 究 张 帆 陈 红 何 品刚 方禹之 (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上海 2 0 0 2 4 1 ) 摘要电致化学发光( E C L ) 由电化学反应直接或间接引发 , 具有灵敏度高、 选择性好、 易实现实时化和集成 化、 可进行原位检测的优点, 为生命科学进入到分子水平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方法。脱氧核糖核酸( D NA) 研究 是生命科学领域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特定 D NA序列的定量检测在法医鉴定、 疾病预防、 环境监测等领域 , 尤 其是对疾病的早期准确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D NA E C L传感技术 , 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一类 D NA 分析方法, 是当今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前沿性研究课题。本文重点评述了国内近 5年 D NA E C L传感技术的 研究工作, 最后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电致化学发光 ; 脱氧核糖核酸;信号扩增; 评述 1 引 言 电化学发光( E C L) 是 由电化学反应直接或间接 引发 的化学发光现象 。通过电极对含有化学发光 物质的体系施加一定的电压或通过一定的电流 , 使得电极产物之间或电极产物与体系中其它外加共反 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 , 从而产生化学发光 ; 或者发光物质在 电极上直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后 , 产生的 某种中间态物质因其具有不稳定性发生分解 , 从而引发发光现象。E C L是 电化学和化学发光相结合 的 产物 , 因此也兼具二者的优点 , 如灵敏度高、 选择性好 、 易实现实时化和集成化 、 可进行原位检测等 。此 外 , E C L还能与多种技术( 如高效液相色谱、 毛细管电泳及流动注射等) 联用 】 。 在 E C L研究中, 特别受到科学家们关注的是 E C L生物传感的研究, 其应用领域不断被拓展, 特别 是在临床医学检验方面。 目前 , 临床中免疫 、 肿瘤标记物等检测均采用联 吡啶钌 E C L检测技术 。脱 氧核糖核酸( D N A) 作为遗传信息的承担者, 在生命科学和临床分析中有着重要意义。早在 1 9 9 0年, B a r d课题组 “ 就利用 E C L技术研究 了 D N A 与联 吡啶钌佴 关吡啶锇 的相互作用 , 对 E C L信号分子在 D NA序列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行 了探讨 。近年来 , D N A一 电致化学发光 ( D NA- E C L) 传感技术备受关 注。本文主要对这一研究领域在国内的发展和本课题组 的相关工作进行了综述。 2 DN A E C L传感技术 D N A E C L传感技术是根据单链 D N A( s s D N A) 杂交反应前后 E C L信号的变化发展的。自1 9 9 1 年, B la c k b u r n等 首次利用 R u ( b p y ) ; 的 E C L信号进行免疫和 D N A探针杂交分析, 并将其应用于临 床诊断以来, 将 R u ( b p y ) ; 及其衍生物标记在 D N A上, 通过 E C L进行 D N A序列的测定得到了广泛研 究。B a r d 课题组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图 1 ) 13 ,14 。本课题组【1 以 L ( 4 一 氨基丁基) 乙基异鲁米诺 ( A B E I ) 为探针 D NA的标记物 , 利用 E C L检测技术可准确识别 出三碱基错配序列 , 对互补序列的响应 达到 3 0 x 1 0 一 mo l L 。以羧基二茂铁标记的 s s D NA为探针 , 通过测定羧基二茂铁对鲁米诺 双氧水体系 的 E C L催化信号 , 同样也能很好地识别三碱基错配序列 。 大多数 D N A E C L传感技术采用的是直链型 D N A探针。近年来 , 分子信标作为一种具有茎环特殊 结构的 s s D N A分子口 , 越来越多地用于化学、 生物学和医药学领域中的 D N A和蛋白质等生物分子识 2 0 1 2 7 - 1 4收稿 ; 2 0 1 2 9 - 2 6接受 本文系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 ( No 2 1 0 7 5 0 4 2 )资助项 目 E - ma i l : p g h e c h e me c n u e d u e l l 2 分 析 化 学 第 4 1 卷 别 。由于分子信 标 的茎 部是完全 互补 的碱基 对, 目标 D N A若想与分子信标杂交, 使其开环, 需要 克服碱基对之 间的静 电作用。因此 , 对 目标序列 的 互补程度就有较高的要求 , 进而提高 了检测 的选择 性。在分子信标的末端标记上E C L信号分子钌 化合物 , 当与 目标 DN A杂交后 , 分子信标 的茎环结 构转换成线性双链结构 , 标记有 钌化合物 的探 针末 端远离 电极表面 , 导致 E C L强度降低 ( 图 2 ) , 2 4 1 , 碱 基错配序列与完全互补序列 的信号有非常明显的区 别 。Wu等 利用 C C O 电极 固有 的阴极 E C L特 性 , 将标记有二茂铁分 子的分子 信标 固定在电极表 面, 发展了无试剂型 D N A E C L传感技术 。完全互补 _ _ 一 S o l i d s u b s t r a t e 一 I mmo b i l i z a t i o n la y e r I !i I i i I l li S in g l e s tr a n d D N A 图 1 E C L检测 DN A杂交的原理图 1 F i g 1 S c h e ma t i c d i a g r a m o f DNA h y b ri d i z a t i o n d e t e c t i o n u s i n g E C L( R e p r i n t e d w i t h p e r mi s s i o n f r o m A me r i C a 1 C h e mi c a l S o c i e t y ) 序列的加入使得 E C L信号增强, 单碱基错配序列的信号强度约为完全互补序列的7 0 。 图2 D N A E C L传感技术用于 D NA杂交检测的示意图 F i g 2 S c h e ma t i c d i a g r a m o f D N A E C L s e n s i n g f o r t h e d e t e c t i o n o f D N A h y b r i d i z a t i o n ( R e p ri n t e d w i th p e rm i s s i o n f r o m S p r i n g e r ) 3 纳米材料在 D N A E C L传感技术中的应用 纳米材料被认为是跨世纪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在 D NA E C L传感技术中, 纳米材料的应用也越 来越普遍 。纳米材料主要是利用 D NA E C L标记物进行信号扩增 , 以提高灵敏度 , 以及利用纳米材料在 电极表面固定 E C L活性分子 , 通过提高其有效浓度使得检测灵敏度进一步提升。 3 1 纳米材料应用于 D N A- E C L标记物 将纳米材料作为 E C L信号分子或者纳米材料与E C L信号分子的复合物, 通过化学键合作用, 直接 或间接地连接在 D NA的末端 , 可对 目标 s s D N A进行定量测定。 量子点( Q Ds ) 是一种新兴的发光材料 , 具有独特 的光电性质。因此, 量子点作为一种新 型的 E C L 发光体也受到越来越多 的关注。在量子点 E C L体系应用 于 D NA等生物分 子的分析研究 中, H u a n g 等f 2 6 】 以亲和素标记的 Q Ds 作为 E C L信号分子 , 若生物素标记的捕获 D N A能够与 固定在金电极表面的 探针 D N A杂交形成 d s D N A, Q Ds 就能通过生物素与亲和素的特异性结合而 固定在 d s D N A上 , 产生 E C L信号 , 检出限为 1 0 p mo l L, 同时还有较 高的选择性 , 以及方法简单 、 操作便利 、 省时等优势 。Hu 等2 在纳米孔金叶电极表面发展了一种新型的量子点 E C L检测方法。在该方法中, 目标 D N A与固定 在电极表面的捕获 D N A杂交 以及氨基修饰 的探针 D NA杂交形成 “ 三 明治结构” , 3 巯基丙酸包裹 的 C d Y e Q D s 通过酰胺键标记在“ 三明治” 结构的末端, 以 s , 0 i 一 为共反应物, 可检测出 5 1 0 m o l L目标 D N A, 重现性良好。为了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海洪等 使用了量子点双标记法, 将 F e O A u 磁性纳米 粒子和 Q D s 分别标记在捕获探针和信号探针上, 通过它们与目标 D N A之间的杂交反应, 在磁控玻碳电 极表面构建“ 三明治结构” , 实现了对目标序列的高灵敏检测; D i v s a r 等 合成了 C d S Q D s 与聚酰胺 胺 树状分子的纳米复合物, 以此来进行 E C L信号的扩增, 并以分子信标为探针 D N A, 几乎实现了单个 目 标 D N A分子的检测 , 线性范围宽达 7个数量级( 图 3 ) 。 第 1 期 张 帆等: 脱氧核糖核酸电致化学发光传感技术的研究 毒 二瓣 QDs Na n o c o mp o s i t e A u N P s , 、 | T a r g e t _ GC De n d r i me r C d 2 i o n p a i r QD s Na n o c o mp o s i t e _ GC GC GC 图3 以量子点树状纳米复合物为标记物在 E C L传感平台上超灵敏检测 D N A的示意图 】 F i g 3 S c h e ma t i c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o f u l t r a s e n s i t i v e DNA d e t e c t i o n O il EC L s e n s i n g p l a t f o r m l a b e l e d wi t h q u a n t u m d o t s( Q Ds ) 一 d e n d r i m e r n a n o c o m p o s i t e( R e p r i n t e d w i t h p e r mi s s i o n fi o m t h e R o y a l S o c i e t y o f C h e mi s t r y ) 以金纳米颗粒作为D N A E C L标记物, 使得 D N A E C L传感技术的灵敏度显著提高。Wa n g等p 。 应 用金纳米颗粒作为标记有 R u ( b p y ) , ( d c b p y ) NHS的探针 D NA的载体 , 对 目标 D N A进行了检测, E C L 信号明显放大 , 对 目标 DN A的检 出限为 5 0 1 0 一 mo l L。C h a i 等 在探针 D N A上面标记了鲁米诺功 能化 的金纳米颗粒 , 通过“ 三明治” 结构的构建检测 目标 D NA。金纳米颗粒的 E C L信号放大作用实现 了具有高灵敏度的 D N A检测和结核杆菌的检测 】 。S h a n等 利用 C d S : M n纳米晶膜作为 E C L发光 体, 金纳米颗粒既作为E C L的猝灭剂, 又作为增强剂, 两者分别固定在分子信标的两端, 以此构建 E C L 传感平台检测 目 标 D N A。该方法具有极高的灵敏度, 检出限低至 5 0 a mo l L 。结合等温循环放大技术, 检测灵敏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下降了一个数量级 】 , 并可用于单核苷酸多态性 的检测_3 5 。 掺杂R u ( b p y ) j 的S i O 纳米颗粒, 因为在S i O 纳米颗粒中包含有大量的R u ( b p y ) ; , 且 S i O 表面 可以方便地进行功能化 , 修饰氨基 、 巯基 、 羰基等基 团, 实现与生物分子 的连接 , 因此也是一种理想的 D NA E C L纳米标记物 。本课题组 合成了掺杂 R u ( b p y ) 的 S i O 纳米颗粒 , 首次将其作为 E C L活 性分子用于特定 D NA序列的识 别。S i O, 纳米颗粒对 E C L信号 的放大 , 使得该方法具有很高 的灵敏 度, 对互补序列的检出限可达到1 O x l O m o l L ( 图4 ) 。S u n等 将掺杂R u ( b p y ) ; 的S i O 纳米颗粒 标记在电极表面的探针 D N A上 , 高离子强度使探针 DN A形成茎环结构 , 与 目标 D NA杂交后 , 分子信 标再次开环形成双链结构, 纳米颗粒与电极之间的距离由近到远, 导致 E C L信号由强变弱, 检出限仅为 5 0 x l 0 mo l L 。该课题组在金电极表面, 通过捕获D N A、 目标 D N A和掺杂 R u ( b p y ) 的 S i O 纳米颗 粒标记的探针 D N A之间的杂交反应, 形成交联结构, 从而使纳米颗粒贴近电极表面, 产生 E C L信号, 最 低可检测1 0 x l 0 mo l L目标 D NA J 。 碳纳米管( C N ) 也可用作为 D N A E C L纳米标记物 , 例如 L i 等4 0 将碳纳米管作为探针 D NA和钌 化合物的载体, 构建“ 三明治” 传感体系, 对目标 D N A进行了杂交检测。因为碳纳米管承载了大量的钌 化合物, 使得信号明显放大, 对目标 D N A的检出限可达 9 0 x 1 0 m o l L 。 3 2 纳米材料应用于 E C L活性分子的固定 在电极表面固定 E C L活性分子能够节约试剂, 提高有效浓度, 进而提高分析物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同时, R u ( b p y ) 的泄漏对 E C L的灵敏度和稳定性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 人们尝试用各种新型材料 辩一 4 分 析 化 学 第 4 l 卷 A 图4 ( A) 掺杂 R u ( b p y ) 的S i O 2 纳米颗粒标记的寡居核苷酸探针示意图; ( B ) 掺杂 R u ( b p y ) ; 的 S i O 纳米颗粒标记的寡居核苷酸探针用于 D NA杂交的 E C L检测示意图 F i g 4 S c h e ma t i c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o f( A) R u ( b p y ) d o p e d S i O 2 n a n o p a r t i c l e s( S N P s )l a b e l e d o l i g o n u c l e o t i d e s p r o b e s a n d( B ) E C L d e t e c t i o n o f D N A h y b r i d i z a t i o n b a s e d o n t h e R u ( b p y ) 2 十 _ d o p e d S N P s l a b e l e d o l i go n u c l e o t i de s pr o be s 口 和固定方法提高检测 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在这些材料中, 纳米材料在 E C L活性分子的固定方面展现了 许多优 良的性能 , 如 良好的传导性 、 超大表面积 、 独特的催化特性等。通过纳米材料固定 E C L活性分子 拓宽 了 D N A E C L的应用前景 。 本课题组通过金纳米颗粒固定 R u ( b p y ) ; , 利用二茂铁( F c ) 对 R u ( b p y ) j 的E C L信号的高效猝 灭 , 结合分子信标 ( MB) 的茎环结构建立了一种可控固相 R u ( b p y ) E C L膜。首先 , 将 R u ( b p y ) 与金 纳米颗粒掺杂, 并将其偶联到金电极上 , 再通过 Au s键将标记有 F c的分子信标 固定在 E C L膜上 ( 图5 ) 。目 标物的加入可以很好地改变分子信标的构象, 使得F c 和电极表面R u ( b p y ) ; 的距离发生变 化, 进而改变修饰电极的 E C L强度, 实现对 目标物特异性、 高灵敏的测定。这些 目标物包括 目标 DNA4 、凝血酶 。 州、 T 4 D N A连接酶 和小分子腺苷 。 一S H C H 2) r _N H 2 C itr a te c a p p e d A u N P s R u ( b p y )+ j S H - ( C H 2) ( ) H 一 叠 R u ( b p y ) 3 - A u NP s c o p o s i t e 删 图5 F c MB R u ( b p y ) ; 一 A u N P s 电极的制备过程示意图: ( A) 金电极表面R u ( b p y ) ; A u N P s 修饰的 发光基底 ; ( B) F c MB R u ( b p y ) 23 一 Au N P s电极 的猝灭层 F i g 5 S c h e ma t i c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o f t h e p r e p a r a t i o n o f t h e F c me l e c u l a r b e a c o n( MB) 一 R u ( b p y ) 一 A u N P s e l e c tr o d e : ( A)L u mi n e s c e n t s u b s tr a t e o f R u ( b p y ) A u NP s o n A u e l e c t r o d e ; ( B)Q u e n c h i n g mo n o l a y e r o f f e r r o c e n e r F c ) 一 MB R u ( b p y ) 23 一 A u NP s o n A u e l e c tr o d e We i 等 将 S iO , 包裹 R u ( b p y ) ; 壳核式纳米颗粒修饰在玻碳电极上, 通过层层 自组装技术进行 D N A等生物分子的固定, 由于空问位阻效应以及共反应物的扩散控制, E C L信号强度随着生物分子的 固定而降低。该课题组又报道了一种基于 C N T s N a fi o n R u ( b p y ) j 复合膜修饰电极的无需标记的 D N A E C L传感技术 , 可对 3 0 4 x l O mo l L鲑鱼精 d s D NA及 3 9 3 x l O 。 mo l L单碱基错配 p 5 3基因序 第 1 期 张 帆等: 脱氧核糖核酸电致化学发光传感技术的研究 列进行检测( 图6 ) 。T a o等 在玻碳电极表面修饰 了一层多壁碳纳米管一 聚苯乙烯磺酸钠 有机改性硅 酸盐复合膜来固定 R u ( b p y ) ; , 青鱼精 d s D N A的检 出限为 2 O 1 0 g m L。本课题组 用多壁羧基化的 碳纳米管( C O O H- MWNT s ) 进行 R u ( b p y ) 的固定 , 经聚吡咯膜把 MWN T s R u ( b p y ) ; 混聚体与金纳米 颗粒标记 的 D N A分析物相连 , 将葡萄糖脱氢酶参与 的专一性酶促反应与高灵敏 的 E C L反应偶联 , 建立 一 种直接 、 准确的固相 E C L检测人类 p 5 3肿瘤抑制 基因的方法 。 4 磁颗粒在 D N A E C L传感技术中的 应 用 磁颗粒是一种较好的生物物质的载体 , 已广泛应 图 6 玻碳电极修饰和 D N A E C L检测过程示意图 F i g 6 S c h e ma t i c i l l u s t r a t i o n o f g l a s s y c a r b o n e l e c tro d e mo d i fi c a t i o n a n d DNA E CL d e t e c t i o n p r o c e d u r e s ( R e p r i n t e d wi t h p e r mi s s i o n f r o m E l s e v i e r ) 用于 D N A、 蛋白质 、 酶、 细胞等多种生物物质的分离与纯化。Mi a o等5 1 利用包裹 R u ( b p y ) B( C F ) 的 聚苯 乙烯微球标记探针 s s D NA, 与附着在磁颗粒表面的 目标 s s D NA杂交 , 磁场分离后 , 甲腈溶出聚苯 乙 烯微球包埋的R u ( b p y ) B ( C F ) , 检测其 E C L信号, 进而进行 D N A的定量分析, 具有很高的灵敏 度 。S h e n等 将磁纳米颗粒固定在“ 三明治” 结构的顶端 , 尿 素的加入使得探针 D NA和 目标 D NA发 生解链 , 从而释放出磁颗粒。将 R u ( b p y ) ; 连接在磁颗粒上, 利用磁铁富集到金电极表面进行 E C L信 号检测, 检出限为 1 2 f m o l L目标D N A。将碳纳米管包覆在 R u ( b p y ) ; 修饰的磁颗粒上, 检测灵敏度进 一 步提高, 可对 3 1 0 。 m o l L目标 D N A进行检测【5 3 。Z h o u 等 报道了一种通过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 苷酸连接法和基 于磁颗粒 的 E C L检测技术 , 对 基 因组 D N A 中点 突变进 行分 析 的新 方法。两条 由 R u ( b p y ) ; 和生物素标记的探针序列与突变 目标物完全互补, 在其存在时, D N A连接酶可以将两个探 针连接在一起 ; 若有等位基因错配存在 , 连接就不会发生。连接产物 由磁颗粒捕获并进行 E C L测定。 结合滚动循环扩增技术 , 他们对点突变 5 5 进行了超灵敏的检测 , 检出限为 2 a mo l 突变链。 聚合酶链式反应( P C R) 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 , 用于放大特定 的 DN A片段 , 可看作生物体外 的特 殊 D NA复制。在 电致 化 学发 光一 聚合 酶 链 式反 应 ( E C L P C R)的研 究 中, 邢 达课 题 组做 了大量 工 作_5 6 ” 。他们采用 R u ( b p y ) ; 标记的上游引物和生物素标记的下游引物对目的片段进行 P C R扩增, 再通 过生物素与链霉亲和素包被的磁珠连接, 将生物素标记的D N A片段收集到检测池中, 利用 E C L P C R的方 法对旋转酶 B基因进行分析 , 从而实现海鲜 中副溶血孤菌的检测。另外, 他们在 P C R扩增之后 , 采用限制 性 内切酶 Mv a I 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 , 由于只有野生型样品能被切断 , 以此实现对胰腺癌组织中的 K r a s 癌基因和对 H r a s 致癌基因的点突变分析。他们还发展 了一种基于纳米磁性 引物 的 E C L P C R方法用 于基因组检测 , 在这个方法中 , P C R过程和 E C L检测直接在磁性纳米颗粒表面进行 , 磁颗粒既作为原位 P C R引物的固定 , 又用于原位 E C L检测 中 P C R产物的富集 , 具有快速、 特异性好和灵敏度高的优势 。 5 DNA- E CL传感技术 的拓展 D N A - E C L传感技术不仅能够对 D N A序列进行分析检测, 而且, 近年来 D N A E C L传感技术已拓 展到对金属离子、 有机小分子 、 蛋 白甚至细胞的识别检测 。对蛋 白质和有机小分子等的检测主要基于核 酸适配体 E C L传感技术; 对金属离子的分析主要是基于金属离子与特定 D N A序列之间的相互作用。 5 1 核酸适配体 EC L传感技术 核酸适配体 ( A p t a m e r ) 是通过 S E L E X 技术筛选出来 的一段由 2 06 0个碱基组成 的单链寡聚核苷 酸 , 可以和特异性 的目标分子结合 , 形成一些稳定 的三维空间结构 , 如 G一 四分体 、 发夹 、 假结 、 凸环等。 这些可以发生特异性结合的 目标分子包括蛋 白质 、 有机小分子 、 离子、 核酸 、 甚至整个细胞等。当 目标分 子存在时, A p t a m e r 会在其作用下折叠成特殊的二级结构。与 D N A E C L生物传感相 比, A p t a m e r E C L 6 分 析 化 学 第 4 l卷 传感是将识别元件从并无其它特殊功能的 s s D NA变换成 A p t a me r , 它 的特异性和广泛性大大拓宽了其 应用 范 围 。常 见 的 目标 分 析 物包 括 凝 血 酶 、 溶 菌 酶 、 药 物 小 分 子 引 、 三磷 酸腺 苷 ( A T P ) 、 腺苷 、 细胞 等。 文献 7 2 , 7 7 1 1 用“ 三明治” 结构对凝血酶进行了检测 , 首先将 A p t a me r 1固定在金纳米颗粒表面 , R u ( b p y ) 标记 的 Ap t a me r 2和凝血酶与其形成“ 三明治 ” 结构 , 基于金纳米颗粒的信号放大作用实现 了凝血酶的高灵敏检测。本课题组7 4 1 在直立碳纳米管阵列电极表面 , 通过 电化学沉积壳聚糖 的方法将 C d S Q Ds 进行固定 , 氨基修饰的 A p t a me r 通过戊二醛固定在 Q Ds 膜上 , 以此进行凝血酶的 E C L检测 , 检 出限为 5 1 0 m o l L , 具有快速、 特异性和稳定性好、 灵敏度高等优势。J i e 等 将 C d S e Z n S Q D s 连接 在树状分子上 , 以 Q Ds 树状分子为 E C L信号分子进行细胞分析。他们将 Ap t a me r固定在 电极表面, 并 与修饰在 Q D s 树状分子上的探针 D NA杂交 , 加入细胞以后 , 细胞与 A p t a me r 的特异性结合释放 出 Q Ds 树状分子 , E C L信号由强变弱。结合基于磁颗粒的循环放大技术 , 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灵敏度 。 5 2 DN A- E C L传感技术用于金属离子的检测 近年来 , 由于 D NA序列与金属离子之问的高特异性相互作用, 发展了一种金属离子检测新方法。 通过钌化合物标记的富含胸腺嘧啶( T) 和胞嘧啶( C) 的 D N A序列 , 可以对 H g 和 Ag 进行检测 , 它 们分别与双链 D N A 中的 T T错配和 C C错 配有着特殊的亲和力 , 可形成 T Hg T和 C A g + - C复合 物 。H g 和 Ag 的加入使得 D NA的构象发生变化 , E C L强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此外 , 还可 以 通过 D N A酶传感技术对 P b 进行检测。首先将标记有钌化合物的酶链固定在电极表面, 通过杂交反 应形成双链 D N A。加人 P b 后 , D NA酶就会催化双链 D NA的水解分裂 , 导致 E C L响应发生 变化 , 实 现了 P b 的高灵敏检测( 图3 ) 。为了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Z h u 等 叭 将掺杂 R u ( b p y ) ; 的 S i O , 纳米颗粒标记在 s s D N A上; L i 等1 将 R u ( b p y ) ; 标记的H 识别双链 D N A序列固定在磁颗粒 表面 , 然后进行磁性富集 ; Ma等 以树状分子作 为 R u ( b p y ) 的载体 , 再对 Hg 特异性识别序列进行 标记。 在金属离子的 E C L检测中, E C L活性分子除了标记在 D NA序列上 , 还可以嵌入 d s D N A 的双螺旋 结构中。Y u a n 等 叫以嵌入d s D N A中的R u ( p h e n ) r作为E C L信号分子进行H 检测, 发展了无需标 记的 E C L传 感 技 术。当加 入 H g 时 , T H g T的 生成 会 使 得金 电极 表 面形 成 “ 三 明治 ”结 构 , R u ( p h e n ) 1 就会嵌入 d s D NA中, E C L强度 由小变大 , 检出限可达 0 2 5 n mo l L 。 6 DNA- E CL传 感技术的展 望 DN A E C L传感技术作为一种简便 、 灵敏 的分析技术 , 在临床 医学 、 遗传工程 和抗癌药物的筛选等 方面都有着广泛应用。因此 , D NA E C L传感技术备受关注。D NA E C L传感技术未来发展将会从以下 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 ( 1 )新型 高效 E C L信号分子的研 制 研究者将力求能够得 到高效的 E C L信号分 子 , 例如采用新型的纳米材料和多 E C L信号分子标记等 , 以寻找能在标记 E C L信号分子时更好地保持 生物活性的同时获得更灵敏的 E C L信号;( 2 )E C L信号分子 固定技术的开发 目前报道的 E C L 固相 电极存在着使用有效期较短 、 稳定性较差 、 溶液状态下 E C L灵敏度相对偏低等缺点。因此 , 发展高灵敏 度和长寿命的 E C L固定技术仍将是一个发展方 向。同时 , 探索无需探针 D N A在电极表面固定 , 直接在 溶液中进行杂交识别的均相 D N A杂交电化学生物分子识别技术, 也是 D N A E C L传感技术中的方向之 一 ;( 3 )多目标 D NA 同时识别 多 目标 D N A同时识别对疾病诊 断检测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因此能 够进行多 目标物同时检测的阵列 D NA E C L传感技术也将会成为未来重要 的发展 方向之一;( 4 )E C L 与各种分析技术的联用 联用技术 的使用会扩大各个子技术 的应用范围 , 使其表现出更好的分析性能; ( 5 )E C L分析仪的小型化E C L传感技术广泛用于医疗卫生检测 、 生化分析领域 , 发展微型 E C L仪器 对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和医药卫生科学领域的发展 , 以至对国民经济建设 和国家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研究的深人 , D N A E C L传感技术必定会在基因突变检测 、 药物筛选及药物作用机理研究等方 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 1期 张 帆等: 脱氧核糖核酸电致化学发光传感技术的研究 7 Re f e r e n c e s 1 XU G u o B a o ,D O N G S h a o J u n C h i n e s e, A n a 1 C h e m , 2 0 0 1 , 2 9 ( 1 ) : 1 0 3 1 0 8 徐国宝, 董绍俊分析化学, 2 0 0 1 , 2 9 ( 1 ) : 1 0 3 1 0 8 2 L I Ha i J u a n ,H A N S h u a n g , H U L i a n Z h e , X U G u o B a o C h i n e s e A n a 1 C h e m , 2 0 0 9 , 3 7 ( 1 1 ) :1 5 5 7 1 5 6 5 李海娟, 韩 双,胡连哲, 徐国宝分析化学, 2 0 0 9, 3 7 ( 1 1 ) :1 5 5 7 1 5 6 5 3 We i H,Wa n g E K L u m i nes c e n c e , 2 0 1 1 , 2 6 ( 2 ) : 7 7 8 5 4 Mi a o W J C h e m R e v , 2 0 0 8 , 1 0 8 ( 7 ) : 2 5 0 6 2 5 5 3 5 H u L Z , Xu G B C h e mS o c R e v , 2 0 1 0 3 9 ( 8 ) : 3 2 7 5 3 3 0 4 6 J i e G F ,L i u P, Z h a n g S S C h e mC o m mu n , 2 0 1 0 , 4 6 ( 8 ) : 1 3 2 3 1 3 2 5 7 X u K ,H u a n g J R, Y e Z Z ,Y i n g Y B ,L i Y B S e n s o r s , 2 0 0 9, 9 ( 7 ) : 5 5 3 4 5 5 5 7 8 L i J , G u o S J , Wa n g E K R S C A d v a n c e s , 2 0 1 2, 2 ( 9 ) : 3 5 7 9 3 5 8 6 9 WA N G Y o n g H o n g ,H E X i a o X i a o ,WA N G K e Mi n ,S U Q i a n ,C HE N Z h i F e n g ,Y A N G e n P i n g C h e m J C h i nes e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2 0 1 23 3 ( 6):1 1 6 2 1 1 6 6 王永红,何晓晓, 王柯敏, 苏 婧 , 陈智峰, 晏根平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 0 1 2 , 3 3 ( 6 ) :1 1 6 2 1 1 6 6 1 0 C a r t e r M T, B a r d A J B i o c o n j u g a t e C h e m , 1 9 9 0 ,1 ( 4 ) : 2 5 7 2 6 3 1 1 R o d r i g u e z M,B a r d A J A n a 1 C h e m , 1 9 9 0 , 6 2 ( 2 4 ) : 2 6 5 8 2 6 6 2 1 2 B l a c k b u r n G F,S h a h H P,Ke n t e n J H,L e l a n d J ,Ka mi n R A,L i n k J ,P e t e r ma n J ,P o we l l M J ,S h a h A,T a l l e y D B C h e m,1 9 9 1 ,3 7( 9):1 5 3 41 5 3 9 1 3 X u X H, B a r d A J A mC h e m S o c ,1 9 9 5 ,1 1 7 ( 9 ) : 2 6 2 7 2 6 3 1 1 4 M i a o W,B a r d A J A n a 1 C h e m , 2 0 0 3, 7 5 ( 2 1 ) : 5 8 2 5 5 8 3 4 1 5 Y a n g M L ,L i u C Z ,Q i a n K J , He P G, F a n g Y Z A n a l y s t , 2 0 0 2 ,1 2 7 ( 9 ) : 1 2 6 7 - 1 2 7 1 1 6 Y A N G Mi n L i , G A O L o u J u n , H E P i n G a n g ,F A N G Y u Z h i C h i nes e A n a 1 C h e m , 2 0 0 5 , 3 3 ( 1 0 ) : 1 4 6 9 - 1 4 7 2 杨敏丽, 高楼军, 何品刚, 方禹之分析化学, 2 0 0 5 , 3 3 ( 1 0 ) : 1 4 6 9 1 4 7 2 1 7 We i F ,S u n B, L i a o W,O u y a n g J H, S h e n g Z h a o X B i o s e nsB i o e l e c t r o n , 2 0 0 3, 1 8 ( 9 ) :1 1 4 9 1 1 5 5 1 8 T s o u r k a s A,B e h l k e M A,R o s e S D, B a o G N u c l e i c A c i d s R e s , 2 0 0 3 , 3 1 ( 4 ) : 1 3 1 9 1 3 3 0 1 9 Mi r a n d a C a s t r o R, d e 1 o s S a n t o s 。 Al v a r e z P, L o b o Ca s t a fi 6 n M J , Mi r a n d a Or d i e r e s A J A n a 1 C h e m, 2 0 0 7, 7 9 ( 1 1 ) : 4 0 5 0 4 0 5 5 2 O L i J w J ,C h u Y Z ,L e e B Y H, X i e X L S N u c l e i c A c i ds R e s , 2 0 o 8 , 3 6 ( 6 ) : 1 1 7 2 1 J e n k i n s D M,C h a mi B ,K r e u z e r M, P r e s t i n g G,A l v a r e z A M, L i a w B Y A n a 1 C h e m , 2 0 0 6, 7 8 ( 7 ) : 2 3 1 4 2 3 1 8 2 2 R a d i A E, A c e r o S t n e h e z J L, B a l d r i c h E ,O S u l l i v a n C K A m C h e m S o c , 2 0 0 5, 1 2 8 ( 1 ) :1 1 7 1 2 4 2 3 Z h a n g J , Q i H L ,L i Y,Y a n g J , G a o Q, Z h a n g C X A n a 1 C h e m , 2 0 0 8, 8 0 ( 8 ) : 2 8 8 8 2 8 9 4 2 4 Y a o W,Wa n g L , Wa n g H Y, Z h a n g X L, L i L Mi c r o c h i m A c t a , 2 0 0 9 ,1 6 5 ( 3 _ 4 ) : 4 0 7 4 1 3 2 5 Wu A H, S u n J J , Z h e n g R J ,Y a n g H H,C h e n G N T a l a n t a , 2 0 1 0 , 8 1 ( 3 ) : 9 3 4 - 9 4 0 2 6 Hu a n g H P ,L i J J ,T a n Y L ,Z h o u J J , Z h u J J A n a l y s t , 2 0 1 0, 1 3 5 ( 7 ) :1 7 7 3 - 1 7 7 8 2 7 H u X F, Wa n g R Y,D i n g Y, Z h a n g X L , J i n W R T a l a n t a , 2 0 1 0 , 8 0 ( 5 ) : 1 7 3 7 1 7 4 3 2 8 H A 1 H o n g , Y A N G F e n g ,L I J i a n P i n g C h i nes e A n a 1 C h e m , 2 0 1 2 , 4 0 ( 6 ) : 8 4 1 8 4 6 海 洪, 杨 峰, 李建平分析化学, 2 0 1 2 , 4 0 ( 6 ) : 8 4 1 8 4 6 2 9 D i v s a r F , J u H X C h e m C o m mu n , 2 0 1 1 , 4 7 ( 3 5 ) : 9 8 7 9 9 8 8 1 3 0 Wa n g H, Z h a n g C X, L i Y, Q i H L A n a 1 C h i m A c t a , 2 0 0 6 , 5 7 5 ( 2 ) : 2 0 5 2 1 1 3 1 C h a i Y, T i a n D Y,Wa n g W, C u i H C h e m C o m mu n , 2 0 1 0 , 4 6 ( 4 0 ) : 7 5 6 0 - 7 5 6 2 3 2 J i a n g J ,C h a i Y,C u i H R S CA d v a nce s , 2 0 1 1 , 1 ( 2 ) : 2 4 7 - 2 5 4 3 3 S h a n Y, X u J J , C h e n H Y C h e m C o m mu n , 2 0 0 9 ,( 8 ) : 9 0 5 9 0 7 3 4 Z h o u H, L i u J , X u J J , C h e n H Y C h e m C o m mu n , 2 0 1 1 , 4 7 ( 2 9 ) : 8 3 5 8 8 3 6 0 3 5 Z h o u H, L i u J , X u J J , C h e n H Y A n a 1 C h e m , 2 0 1 1 , 8 3 ( 2 1 ) : 8 3 2 0 8 3 2 8 3 6 Z h a o X J , T a p e c - D y t i o c o R,Wa n g K 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