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业技术 合成树脂及塑料, 2 0 1 4 , 3 1 ( 1 ) : 4 7 CHI NA S YNTHETI C RES I N AND PL AS TI CS 聚乙烯装置的流化床反应器开车方法优化 黄 飞 ( 中国石 化上海石油化 工股份 有限公 司塑料部 , 上海市 2 0 0 5 4 0 ) 摘要: 分析了聚乙烯装置在开车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历年开车数据和生产经验, 提出了具体的控 制措施。 回收利用蒸汽冷凝水至流化床反应器( R 一 4 0 1 ) 的冷却系统, 以提高循环冷却水温度; 优化置换方法, 细化 R 一 4 0 1 系统复位前的确认工作; 优化R 一 4 0 1 内床层料位、 床层分配率和循环气体组分的浓度, 以及超l临界环管反应 器内氢气浓度等的方法。 减少了置换次数6 次, 缩短开车期间的排放时间9 0 h , 缩短开车时间8 0 h , 减少了氮气用量 3 5 7 0 0 m , 减少开车期间乙烯、 1 一 丁烯、 丙烷和氮气排放量各1 5 , O 1 , l 4 5 , 1 9 9 t , 增加产量5 1 0 t , 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 聚乙烯流化床反应器优化置换循环气冷却器 中图分 类号 : T Q 3 2 5 1 2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2 1 3 9 6 ( 2 0 1 4 ) 0 1 0 0 4 7 0 5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 限公 司的4 聚 乙烯 ( P E) 装置 ( 简称4 P E 装置 ) 采用北欧化工公 司 “ B o r s t a r 双峰P E 专利技术” ( 简称双峰工艺) , 即将预聚合反应器 ( R 一 3 0 1 ) 、 超 临界环管反应器 ( R 一 3 0 2 ) 和气相流化床反应器 ( R 一 4 0 1 ) 串联组合 成连续聚合工艺, 生产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曲线呈 双峰 的高密度聚乙烯。 每当R一 4 0 1 出现故 障导致 停车时, 都要对循环气换热器 ( E 一 4 0 1 ) 进行高压 水枪清洗 , 以除去E 一 4 0 1 内堵塞 的P E 颗粒。 另外 , 如果R 一 4 0 1 内分布板 中间部分的冲洗 管线发生 堵塞, 也必须用高压水枪清洗。 不清洗E 一 4 0 1 时, R 一 4 0 1 内有料开车, 乙烯发生反应需 1 0 h ; R 一 4 0 1 内无料开车, 乙烯发生反应需7 0 h 。 清洗E 一 4 0 1 后, R 一 4 0 1 内无料开车, 乙烯发生反应需2 0 0 h 。 因 此, 每次4 P E 装置开车, 使R 一 4 0 1 内的乙烯发生反 应都需很长时间, 造成开车期间排放进入火炬的 可燃气体流量达4 t h , 过渡料也大幅增加, 导致物 耗 、 能耗增加。 本工作主要从R 一 4 0 1 冷却 系统优化、 置换条 件优化 、 检修环节优化 、 开车步骤优化等四个方 面探索R 一 4 0 1 开车的优化方法, 以期缩短4 P E 装置 的开车时间。 1 冷却系统优化 1 1 优化前R一 4 0 1 冷却系统流程 从 图1 可 以看出 :R 一 4 0 1 的冷却系统无任何 辅助加热设施, R一 4 0 1 开车只能通过启动循环气 压缩机 ( C - 4 0 1 ) 产生热量来对整个系统升温, 但 升温速率 非常慢 。 在置换期 间, 升温速率约为 1 C h ; 在升压期间, R 一 4 0 1 内未加丙烷时升温速率 约为5 h , 开始加丙烷时升温速率约为3 C h 。 图1 优化前、 后R 一 4 0 1 的冷却系统流程示意 F i g 1 S c h e ma t i c d i a g r a m o f t h e c o o l i n g s y s t e m o f R一 4 0 1 b e f o r e o p t i mi z a t i o n a n d a f t e r o p t i mi z a t i o n 注 : V 一 1 和V一 2 为手动阀, V一 3 为温度调节阀, P 一 4 0 1 为冷 却 水循 环泵。 根据历史数据 , 用高压水枪清洗E 一 4 0 1 后 , R 一 4 0 1 需置换1 2 次左右, 每次置换约1 5 h 。 在开车 期问, 循环冷却水 ( C W) 系统的V 一 1 和v 一 2 以及现 场所有C W手动阀都关闭, 以确保C W处于密闭循 环系统; 置换和开车期间, 通过启动C 一 4 0 1 达到升 高C W温度 的 目的。 假设C W温度为2 5 0, 那么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7 2 9 。 修回 日期 : 2 0 1 3 1 0 2 6 。 作者简介: 黄飞, 1 9 7 7 年生, 硕士, 高级 工程 师, 2 0 0 0 年毕 业于华 东理 工大 学 高分 子材 料及 工程专 业 , 现从 事聚烯 烃生产及安全管理工作。 联系电话: ( 0 2 1 ) 5 7 9 4 31 6 0 : E ma i l : h u a n g f e i s h s h s i n o p e c e o m。 合成 树脂及塑料 2 0 1 4 年第 3 1 卷 置换 1 2 次共需 1 8 0 h , E 一 4 0 1 的C W温度可升高到 4 3 0 c I = 。 假设升压 1 0 h 后开始 向R 一 4 0 1 中加入丙 烷, 此时C W温度为4 8 0 。 R 一 4 0 1 中加入丙烷后, 按3 h 的速率升温, 当C W温度达N8 o 0时还 需要1 1 0 h E右, 升温共需近3 0 0 h 。 1 2 优化后R一 4 0 1 冷却系统流程 4 P E 装置正常生产期间消耗蒸汽6 t h , 开车 期间消耗蒸汽9 t h , 相应也会产生同量的冷凝水, 温度约9 8 0 c c 。 原设计将这股冷凝水排至循环水 场 , 造成能量 的损耗 。 为此 , 将这股冷凝水引至 P 一 4 0 1 出口的倒淋处, 回收这部分热量, 供系统升 温使用。 图1 中红线即为增加的装置冷凝水 回用至 R 一 4 0 1 的C W系统管线。 E 一 4 0 1 的列管外径为2 5 4 0 mm, 列管长度为 1 9 4 7 5 m, 列管共 l 9 5 6 个; E 一 4 0 1 直径为2 0 3 2 m, 长度为1 9 5 0 0 m, 即E 一 4 0 1 的容积约为4 4 m 。 C W 管道直径为0 6 2 0 m , 长度约1 5 0 0 0 0 m, 即C W管道 容积约为4 5 m 。 由此可计算出:冷却系统共计可 容纳水8 9 t L右。 假设用9 8 0 o C的冷凝水将 C W温度从2 5 0 升至8 0 0 o C , 冷凝水 回用量为6 t h , 同时假设 C 一 4 0 1 不启动, 冷凝水回用1 0 h A, C W上升 的温 度可根据热量平衡计算得到, 为2 9 6。 通过递归计算可以得到C w温度随时间变化 的趋势。 从图2 可看出 :2 2 0 h A, C W温度可以升 至 8 0 0 o 【 = 。 时 1日 J h 图2 C W温度随时 间延长而上升的趋势 F i g 2 Th e u p t r e n d o f t h e c o o l i n g wa t e r t e mpe r a t u r e wi t h t i me 从以上可知, 单独使用C 一 4 0 1 对C W升温需要 3 0 0 h , 单独使用冷凝水升温需要2 2 0 h 。 在实际操 作过程中, 通常的升温方法是既启动C 一 4 0 1 升温, 又通过冷凝水升温, 两者 同步进行 , 大约只需要 1 3 0 h 即可将C W温度从2 5 0升至8 0 0, 极大 地缩短了C W升温时间。 由此可见, 对R一 4 0 1 冷却 系统优化, 仅通过极小 的投资就可以达到缩短开 车准备时间的 目的。 如需进一步缩短开车准备时 间, 完全可以通过增加一个换热器的方法, 用蒸汽 对c w加热来进一步实现。 2 置换条件优化 2 1 优化前置换方法 R 一 4 0 1 置换通用操作为:利用氮气对系统升 压至0 2 0 MP a ( 绝对压力) 时, 启动C 一 4 0 1 , 再同步 升温升压; 待压力到0 7 0 M P a ( 绝对压力) 时, 停止 充氮气, 通过联锁将氮气泄压至火炬。 反复以上 操作, 直到R 一 4 0 1 系统内的水含量合格为止。 该操 作约需1 2 次才能满足工艺要求。 对于系统中存在水分, 这种置换方法还是暴 露出一定的缺陷。 首先, 系统温度上升太慢, 系统 温度上升速率只有1 h , 而每次升压过程基本上 只维持4 5 m i n , 不利于水分的挥发。 其次, 氮气与 水接触的时间太短。 每次置换, C 一 4 0 1 启动时问约 为1 5 3 0 rai n , 系统若存在死角, 则不利于水分的 挥发。 最后, C 一 4 0 1 启动过于频繁。 C 一 4 0 1 额定功率 为3 6 0 0 k W, 每次启动不但对电网产生影响, 而且 对C 一 4 0 1 设备本身也会造成一定损耗。 2 2理论分析 假设1 :用氮气置换, 氮气 中的水分可以忽略 不计, 置换压力为0 7 0 M P a ( 绝对压力) , 置换温度 为6 5 0 o C , 此温度时水的饱和蒸汽压为2 5 0 0 k P a ( 绝对压力) 、 密度为0 1 6 1 2 k g m 。 排向火炬的压 力降至0 1 0 MP a ( 绝对压力 ) 。 则每次置换8 5 0 m 氮气能吸收的最大水量为0 1 6 1 28 5 0 = 1 3 7 0 0 k g ( 8 5 0 m 为反应器和管道容积之和) 。 假设2 :置换温度为2 5 0, 在该温度条件下 水的饱和蒸汽压为3 1 7 k P a ( 绝对压力) 、 密度为 0 0 2 3 0 k g m 。 其他条件不变, 则每次置换能吸收 的最大水量为0 0 2 3 08 5 0 = 1 9 5 5 k g 。 由此可知 :置换气体的温度对置换过程 中带 走 的水分影 响非常大, 温度越高, 带走的水分越 多, 越有利于置换。 置换温度不同, 也会导致水在氮气中的扩散 速率不 同。 置换温度高, 分子运动激烈, 传热传质 速率提高, 水在氮气中的扩散速率加快, 达到平衡 需要 的时间就短。当然, 在置换温度相 同的前提 下, 增加置换气体与水接触的时间和频率, 也会增 加扩散速率, 缩短平衡时间。 因此, 置换效率除了 与置换温度有关, 还与每次置换与水接触的时问 和频率有关。 在假设 1 的条件下, 同时假设置换时间充分 , 第 1 期 黄飞 聚乙烯装置的流化床反应器开车方法优化 4 9 那 么, 第一 次置换氮气 即可将 系统 中的液态水 全部吸收, 且水分达到饱和状态 。 每次置换后 系 统 中的水分只剩下 1 7( 由0 7 0 MP a 泄压到0 1 0 MP a ) , 经计算只需置换6 次, 系统中的水分即可低 于1 0 mL m , 达到工艺要求。 2 3 优化后置换方法 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和升温速率分析, 提出 以下置换方法 :提前一天将装置蒸 汽冷凝水通 人E 一 4 0 1 对C w加热, 理论上C W温度可以达 1J 7 6 0 。 用氮气对系统升压至0 2 0 MP a 时启动C 一 4 0 1 , 待C 一 4 0 1 启动后 , 降低置换氮气用量, 可 以仅通过 冲洗氮气保持对系统升压, 该升压过程维持1 0 h 后 系统泄压。 该置换 步骤重复两次, 之后按正常 置换步骤进行, 待第六次置换时做露点分析。 在 整个置换过程中, 应把露点分析处的手动阀打开, 持续 向大气排放 , 保证管道 内气体的露点与反应 器 内气体的露点一致, 避免分析产生偏差。 3 检修环节优化 用高压水枪清洗E 一 4 0 1 后, 从R一 4 0 1 进料到 乙烯开始反应, 需要约2 0 0 h ,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 程, 大量的丙烷、 乙烯 、 1 一 丁烯被排 向火炬, 造成 无谓的损失 , 具体排放量见表1 。 表 1 装置开车期间的排放量 Tab 1 The d i s c h a r g e da t a d ur i ng t he pl a nt s t a r t u p 在开车期 间, 由于R 一 4 0 1 所有吹扫点必须保 持氮气吹扫, 以避免吹扫管线堵塞, 该股流量约为 1 0 0 0 k g h ; 另外, R 一 4 0 1 还有一股约3 0 0 0 k g h 的 丙烷进料, 主要 目的是快速建立R 一 4 0 1 气相组分 中的丙烷浓度, 以避免P E 产量提高后循环气温度 过低。 由于氮气和丙烷都不参与反应, 因此, 在开 车期 间必须保持同等流量的气体排放至火炬, 以 平衡R 一 4 0 1 的压力。 从检修环节分析 , 造成排放量大的原因有两 方面:1 ) E 一 4 0 1 共计1 9 5 6 个列管, 每次清洗基本 上都有3 5 个列管无法清通, 导致列管 内存有大量 的液态水 , 需要通过不断置换才 能逐步除去, 导 致置换次数较多。 2 ) R 一 4 0 1 内分布板中部吹扫管 线堵塞, 用高压水枪清洗, 导致R 一 4 0 1 底部管线积 水, 较难处理。 根据 以上分析, 每次在R 一 4 0 1 的人孔和E 一 4 0 1 的上下法兰复位之前 , 必须完成5 项优化措施 : 1 ) 必须将E 一 4 0 1 的每个列管清通, 并检查每个列 管 , 发现不通 的列管再次用高压水枪清通。 2 ) 对 清通后的每个列管用空气逐一吹扫, 彻底除去列 管内的水分。 判断标准为从E 一 4 0 1 底部腔体观察 每个列管 内部都是干燥 的。 如果E 一 4 0 1 内有的列 管无法吹扫, 则必须用软管通入空气将列管 内残 留的水分全部除去。 3 ) 吹扫E 一 4 0 1 的上下腔体, 除 去残 留水分。 4 ) 用高压水枪清通E 一 4 0 1 后 , 便可 通入蒸汽冷凝水对E 一 4 0 1 的C W升温, 以加快水分 的蒸发。 5 ) 在清扫R 一 4 0 1 底部管线中P E 粉料 的同 时, 用空气将管道内的水分彻底除去。 通过 以上方法 , R一 4 0 1 的置换次数从 1 2 次降 低到6 次, 可以缩短置换时间近9 0 h , 按照3 0 t l 的 负荷计算 , 增加产量2 7 0 t ; 减少C 一 4 0 1 启动次数6 次; 减少氮气用量68 5 07 = 3 5 7 0 0 m ; 缩短开 车期间的排放时间近9 0 h 。 从表1 可看出, 开车期 间乙烯 、 l 一 丁烯 、 丙烷和氮气排放量分别减少1 5 , 0 1 ,1 4 5,1 9 9 t 。 4 开车步骤优化 P E 产品的中间分析和等级判断依据为 :熔体 流动速率 ( MF R) 和密度。只有P E 的MF R和密度 合格才能切换为正品。 4 P E 装置为双峰工艺, 制约 最终产品是否合格的因素较多, 包括R 一 3 0 2 内P E 的MF R, R一 4 0 1 内P E 粉料停留时间、 氢气浓度、 1 一 丁烯浓度和床层分配率 ( 假设P E 粉料 总量为 1 0 0 t , 其 中, 有6 0 t 的P E 粉料是在R 一 4 0 1 内合成, 那 么R 一 4 0 1 内床层分配率为6 0 , 其他4 0 的P E 粉料 则是在R一 3 0 1 和R 一 3 0 2 内合成的) 等。 任何一个参 数没有达到 目标值, 最终产品质量都有可能达不 到要求。 从图3 a 可看 出:当催化剂加人7 0 8 0 h 后 , R 4 0 1 内P E 产量迅速提高, 说明乙烯开始发生反应。 此时可以逐步提升R 一 3 0 2 内的氢气与乙烯的摩尔比 I n ( H 2 ) n ( C : H 4 ) 】 ( 见图3 c ) , 以便将更多的活性移至 R 一 4 0 1 , 同步也可以调整R 一 4 0 1 内的, z ( ) n ( C 2 H 4 ) 和1 一 丁烯与乙烯摩尔 比 ( C H ) ( c H ) ( 见 图 3 d ) 。随着反 应 的不断 进行 , 当催 化剂加 入 1 1 0 1 2 0 h 后, 即R 一 4 0 1 内的反应稳定后, 逐步降 低R 一 3 0 2 内P E 产量 , 以便快速提升R 一 4 0 1 内瞬时 合成 树脂及塑料 2 0 1 4 年第 3 l 卷 分配率 ( 假设P E 总产量为3 0 t h , 其 中R 一 4 0 1 内P E 产量为 1 8 t h , 那么瞬时分配率为6 0 , 其他4 0 的P E 产量则是在R 一 3 0 1 和R 一 3 0 2 内合成 ) ( 见 图 3 b ) 。 从 图3 还可看出 :催化剂加入时间为2 7 0 h 左右, 床层分配率才能达到 目标值。由于P E 粉料 在各反应器 内的停 留时间较长, R 一 3 0 2 内为 1 5 h , R 一 4 0 1 内为3 0 h , 当床层分配率达到规定范 围后还需要6 0 9 0 h 才能真正切换为正品, 所 以 4 P E 装置从开始加入催化剂到产 出合格产 品需要 近3 6 0 h 。 a R 一 3 0 2 和R 一 4 0 1 内P E 产量 b 瞬时分配率和床层分配率 c R 一 3 0 2 n ( H 2 ) n ( C 2 H )d R 一 4 0 1 内n ( H 2 ) ( c H 4 ) 和 n( C 4 HR ) ( C 2 H 4 ) 图3 各种控制参数随催化剂加入时间延长而变化的趋势 Fi g - 3 Th e t r e n d o f t h e c o n t r o l l i n g p a r a me t e r s wi t h t i me o f a d di n g c a t a l y s t 通常, 开车时有4 个关键步骤 : 1 ) 控制R 一 4 0 1 内的床层料位。 在R 一 4 0 1 内的 乙烯没有反应前 , 适当降低R 一 3 0 2 内氢气浓度, 尽 量提高R 一 3 0 2 内的P E 产量, 目的是以最快速率建 立R 一 4 0 1 床层, 使R 一 4 0 1 内的乙烯能快速反应。 2 ) 控$ O R 一 3 0 2 内氢气浓度。 当R 一 4 0 1 内乙烯开 始反应后, 逐步提高R 一 3 0 2 内氢气浓度, 将催化剂 的更多活性转移至R 一 4 0 1 中, 以便能够快速提升 R 一 4 0 1 内P E 产量。 当R 一 4 0 1 内乙烯聚合稳定时, 将 R 一 3 0 2 内氢气浓度控制到 目标值, 并在4 h 内取样 两次, 确保R 一 3 0 2 内P E 的MF R 合格。 3 ) 控fi i lJ R 一 4 0 1 内的床层分配率。当R 一 4 0 1 内 的瞬时分配率稳定提升后, 逐步降低R 一 3 0 2 内P E 产量, 以便能够快速提升瞬时分配率。 瞬时分配 率最终控制在高于 目标值2 3 , 以便能够快速 提升床层分 配率。当床层分配率低于 目标值1 时, 开始将瞬时分配率调整到 目标值, 之后 同步提 升产量。 4 ) 控制R 一 4 0 1 内各组分的浓度。当R 一 4 0 1 内 乙烯反应稳定后, 逐步提高乙烯分压, 降低氢气 浓度。 当瞬时分配率达到 目标值后 , 控制氢气浓 度同步达到 目标值。 1 一 丁烯浓度 的控制方法与此 相 同。 根据历史经验, 严格按照 以上方法开车可以 缩短开车时间至少8 0 h , 按照3 0 t h 负荷计 , 可以 增加产量2 4 0 t 。 5结论 a ) 通过将蒸汽冷凝水 回用 至R 一 4 0 1 冷却系 统, C W温度从2 5 0 o C 升至8 0 0 o C , 优化前C W升温 耗时3 0 0 h , 优化后C W升温只需1 3 0 h , 极大地缩 短了C W升温时间。 b ) 通过提高C W温度 、 优化置换方法 、 细化 R一 4 0 1 系统复位前的确认工作, 置换次数从原来 的1 2 次减少到6 次, R 一 4 0 1 系统中的水含量即可合 格; 缩短置换时间近9 0 h , 增加产量2 7 0 t , 减少氮 气用量3 5 7 0 0 m。 ; 缩短开车期 间的排放时间近 9 0 h , 乙烯 、 1 一 丁烯、 丙烷和氮气排放量分别减少 1 5, 0 1 ,1 4 5 ,1 9 9 t 。 c) 通过优化R 一 3 0 2 内氢气浓度, R 一 4 0 1 内床层 料位、 床层分配率和各组分浓度等, 可以缩短开车 时间至少8 0 h , 增加产量2 4 0 t , 共计增加产量5 1 0 t 。 6 参考文献 1 王松汉 石油化工设计手册 第一卷 石油化工基础数据 M 北京: 化学工业 出版社, 2 0 0 2 : 5 7 1 ( 编辑: 陈文淑 ) ( 下转第5 5 页 ) 第 1 期 周汉学等 高流动线型低密度聚乙烯的工业化生产 5 5 3 陈卓立 冷凝态下高MF R H D P E 注塑专用树脂开发中的问题 分 析 J 1 合成树脂及塑料, 2 0 1 2 , 2 9( 4 ) :5 5 5 8 4 L e v e n s p i e l O, K u n i i D , F i t z g e r a l d T T h e p r o c e s s i n g o f s o l i d s o f c h a n g i n g s i z e i n b u b b l i n g fl n i d i z e d b e d s J P o w d e r T e c h n o l o g y , 1 9 6 8 , 6 9( 2 ) :8 7 9 6 5 杨宝柱, 江炜, 王靖岱, 等气相流化床聚乙烯颗粒粒径分布 模型的研究l J 1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 0 0 5 , 1 9 ( 4 ) :4 6 1 4 6 7 ( 编辑: 陈文淑) I n d u s t r i a l p r o d u c t i o n o f l i n e a r l o w d e n s i t y p o l y e t h y l e n e wi t h h i g h fl u i d i t y Zh o uHa n xu e S Zh a n c h u n ( Z h e n h a i R e fi n i n g&C h e mi c a l C o mp a n y , S I N O P E C , Ni n g b o 3 1 5 2 0 7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F i n e p o w d e r p e r c e n t a g e o f l i n e a r l o w d e n s i t y p o l y e t h y l e n e ( L L D P E )w a s c o n t r o l l e d e f f e c t i v e l y by r e a s o n a b l y r e g u l a t i n g p r o c e s s p a r a me t e r s , s u c h a s s p e c i f i c g a s v e l o c i t y i n t he r e a c t i o n s y s t e m ,r e a c t i o n t e m pe r a t u r e , e t hy l e n e p a r t i a l p r e s s u r e , b e d l e v e l h e i g h t , e t c o n a Un i p o l g a s -p h a s e p r o c e s s p o l y e t h y l e n e p l a n t Co n s e q u e n t l y , t he p r o b l e m t h a t l o n g p e r i o d o p e r a t i o n c o u l d n o t b e a c h i e v e d d ue t o d r y g a s s e a l f a i l u r e o f c i r c u l a t i n g c o mp r e s s o r w a s s o l v e d , a n d t h e L L DP E p r o d u c t o b t a i n e d h a d c o n s i s t e n t h i g h me l t f l o w r a t e o f 2 1 0 g 1 0 rai n , d e n s i t y o f 0 9 2 4 c m , t e n s i l e s t r e s s a t y i e l d o f 9 6 1 MP a , a n d n o t c h e d C h a r p y i mp a c t s t r e n g t h a t r o o m t e mp e r a t u r e o f 6 7 k J m T h e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t h e L L DP E p r o d u c t c o u l d me e t t h e r e q u i r e me n t s o f d o w n s t r e a m u s e r s , a n d t h e L L D P E p r o d u c t c o u l d r e p l a c e t h e s a me k i n d s o f i mp o r t e d p r o d u c t s a n d h a d b e e n a p p l i e d i n ma n y fi e l d s w i t h f a v o r a b l e f e e d b a c k f r o m t h e c l i e n t s Ke y wo r ds : l i n e a r l o w d e n s i t y p o l y e t h y l e n e ; g a s - p ha s e p r o c e s s ; h i g h me l t flo w r a t e ( f r o mp a g e 5 0) Op t i mi z a t i o n o f s t a r t - u p f o r flu i d i z e d - b e d r e a c t o r 0 f p O l y e t h y l e n e p l a n t Hu a n gFe i ( P l a s t i c s D i v i s i o n , S h a n g h a i P e t r o c h e mi c a l C o , L i d , S I N O P E C, S h a n g h a i 2 0 0 5 4 0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T h e a u t h o r a n a l y z e d t h e ma i n p r o b l e ms d u ri n g t h e s t a r t u p o n t h e p o l y e t h y l e n e p l a n t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e h i s t o r i c a l s t a r t -u p d a t a a n d p r o d u c t i o n e x p e rie n c e , s o me c o n t r o l l i n g me a s u r e s we r e t a k e n , s u c h a s r e c y c l i n g c o n d e ns a t e wa t e r t o t h e c o o l i n g s y s t e m o f t h e fl ui d i z e d - b e d r e a c t o r R-4 01 i n o r d e r t o i n c r e a s e t h e c o o l i n g wa t e r t e mp e r a t u r e ,o pt i mi z i n g me t h o d o f s u b s t i t ut i o n,d e f i n i n g c o n fi r ma t i o n i t e ms be f o r e R- 4 01 s y s t e m r e s e t t i n g , a n d o p t i mi z i ng c o n t r o l l i n g me t h o d s f o r flu i d i z e d -b e d l e v e l , b e d s p l i t a n d c i r c u l a t 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Photoshop插图创作技巧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计算机WPS考试深度分析试题及答案
- 一级Photoshop考试复习方法大全试题及答案
- 深入学习VB考试内容的试题及答案
- 增强信心的2025年税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 现代汉语考试中的语法题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计算机一级MSPowerPoint互动性试题及答案
- Msoffice核心技能试题及答案
- 办公软件文档创作的实战技巧试题及答案
- 文学社群对创作的推动试题及答案
-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流设计规范
- 抚养费一次性付清协议书
- 每日工作流程物业保安主管经理
- 供应商应付账款管理表
- STEM教学设计与实施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卖油翁》中学语文课本剧剧本(通用6篇)
- 材料物理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南开大学
- 思密达能快速治疗压疮
- 民俗学(全套课件330P)课件分享
- 《勒俄特依 彝族古典长诗 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