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doc_第3页
马克思主义.doc_第4页
马克思主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 论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 A18世纪90年代 B19世纪 40年代 C19世纪 70年代 D19世纪 90年代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 )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 A马克思和亚当斯密 B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 C马克思和恩格斯 D马克思和费尔巴哈4马克思主义是( ) A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总汇 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 D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 ) A革命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B批判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6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 ) A逻辑性 B理论性 C战斗性 D实践性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 A自我批判 B与时俱进 C不迷信权威 D批判与继承的统一 8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 B建立公平分配的社会 C建立合乎人性的社会 D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9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 ) A社会理想 B道德理想 C职业理想 D生活理想 10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 ) A掌握具体的自然科学知识 B掌握具体的社会科学知识 C学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法 D树立正确的世界现、人生观、价值观 1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 A认真阅读经典原著 B深入进行调查研究 C理论联系实际 D善于独立思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A 5C 6、D 7、B 8D 9A 10D 11C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有() A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 B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N已有之河的矛盾激化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价矛一夜尖一锐化 D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纳学说广泛传播2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辩体系.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有( ) A自然科学的具体知识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学说3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正确的有( ) A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B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C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D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4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有(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5下列各项属于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有( ) A地理学的重大发现 B细胞学说 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6下列各项属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有( ) 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C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D掌握各种具体的知识答案:二、多项选择题1ABC 2BCD 3ABCD 4、ABCD 5BCD 6ABC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是( ) 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B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C人们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D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 A世界的本原是精神 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C世界是统一的 D世界是发展的 5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认( ) 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B世界的本原是精神 C世界是发展变化的 D世界的统一性 6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是() A自然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 B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 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世 纪的德国唯物主义 D物理学的唯物主义、化学的唯物主义、生物学的唯物 主义 7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 A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 )A简单性、机械性、教条性、僵化性 B片面性、直观性、表面性、庸俗性C片面性、不彻底性、抽象性、外在性D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一 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D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具有统一性 1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不可逆性 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 D伸张性 1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12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13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 A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B否认绝对运动的存在 C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D夸大相对静止的存在14从哲学上看,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15时间是物质运动的( ) A持续性和顺序性 B广延性和伸张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 1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 A无限性和绝对性 B有限性和特殊性 C广延性和伸张性 D持续性和顺序性 17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 A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B主观的精神活动C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 D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18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B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C科学实验活动 D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19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 )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宿命论观点2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 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D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21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 A是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B是否具有新的形式和新的特点 C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是否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支持 2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 A原因和结果互相作用的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对立统一规律 2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亨物存在范围的扩大 25就矛盾的本质而言,它的基本属性是( ) A绝对性和相对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有限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 26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27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它的理论依据是(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28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属于( ) 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29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C.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30“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种( ) A.相对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 3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B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一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趋向 32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联系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联系 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联系 33.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首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这在哲学上坚持了( )A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观点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 3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5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 ) A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C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D事物的质是基本不变的,事物的量是经常变化的36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37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是否平稳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 38质和属性的区别在于( ) A.质是客观存在的,属性是人的主观感受 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 C质是稳定的,属性是多变的 D质是绝对的,属性是相对的 39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这是一种( ) 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40“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折衷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4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42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A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B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C夸大了事物发展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D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 43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 D本质表现为现象的规律44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降水量过大造成的,同时也与长江中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有关。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A一因多果 B一果多因C同因异果 D同果异因45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A原因和结果相互区别 B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 C原因和结果相互渗透 D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 46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漩涡里,没有任何一粒尘土的分布是偶然的。这是一种( ) 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47.我国制定的十五计划的根据是() A.抽象的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人民群众的愿望 D先进分子的构想 48下列选项中,具有可能性的是( ) A水中捞月 B以砖磨镜 C水滴石穿 D心想事成 49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 A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B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C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中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50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客观的。这是一种(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 D神秘主义观点 51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是确定的,假象是不确定的 C真象是稳定的,假象是变动不居的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52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A主观性和个别性 B社会性和历史性 C稳定性和不变性 D客现性和普遍性53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 ) A社会规律具有自觉性,自然规律具有盲目性 B社会规律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C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士实现的,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的 D社会规律是不稳定的,自然规律是稳定不变的54“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一种(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现点55“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D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56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A学习书本知识 B进行社会调查C研究历史资料 D参加社会实践5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 A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B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 C彻底克服保守思想 D充分发挥集体智慧58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意识往往是不同的,这说明( ) A意识是主观自生的 B意识的内容是与生俱来的 C意识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 D意识受人们主观状况的影响59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 ) A人们的主观愿望 B先进分子的要求 C客观存在的事实 D正确的指导思想60先设计工程图纸,然后按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一事实说明( ) A意识在先,意识的产物在后 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单项选择题答案l、D 2A 3B 4C 5D 6B 7A 8D 9C 10B11A 12B 13.A 14C 15A 16C 17A 18B 19C 20.A21.C 22D 23D 24A 25B 26.C 27.D 28.B 29.A 30B 31C 32D 33.C 34.B 35A 36B 37C 38B 39D 40C 41D 42C 43A 44.B 4 5D 46.A 47B 48C 49.A 50C 51D 52D 53C 54B 55C 56、D 57A 58D 59C 60B 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变化的问题 C世界的变化发展是否有规律性的问题D物质世界能否被人的思维认识的阿题 2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集合 C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 D“理”是天地万物之根 3下列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A“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B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 C物是感觉的复合D“理”是天地万物之根 4下列各项属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的有( ) A古代的唯心主义 B近代的唯心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5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 ) A水是万物的本原 B火是万物的始基 C,天地万物由土、金、木、水、火五种基本物质构成 D世界由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6下列各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的有( ) A机械性 B.形而上学性 C社会性 D不彻底性7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 ) A.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 B社会生活中不存在物质关系以外的其他社会关系 C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D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物质力量8.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运动的含义的有( ) A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9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静止是指( ) A事物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B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C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D物质运动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10.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的有( ) A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 B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C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 D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11下列各项说明或体现时间一维性的有( ) A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 B失落黄金有份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C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D机不可失,时不再来1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有( ) A时间和空间与人的主观感觉密切相关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C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 D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13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有( ) A认真看书学习 B物质生产实践 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科学实验活动14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实践的特点的有( ) A实践具有思想性,是思维范围内的活动 B实践具有客观性,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是人的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1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 A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B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C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D实践可以直接产生出科学理论16某乡村小镇自发现钒矿以来,办了三个钒矿厂,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没有严格的环保措施,每天排出大量的钒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了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从哲学上看,这一做法违背了() 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永恒运动的原理 C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D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 17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 A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 B人口状况影响社会的发展变化 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 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18下列各项属于联系的复杂多样性的表现的有( )A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不同 B内部联系和多部联系的不同C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的不同 D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的不同19.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的有( )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C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D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20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表现的有( )A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B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C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D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2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这是因为( ) 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B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D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22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含义的有( )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D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23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表现的有() A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B离开内容没有形式,离开形式也没有内容, C没有贫,无所谓富,没有弱,无所谓强“ D因祸得福,转败为胜24下列各项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的有 ( ) A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之间的斗争 B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人民内部的各种意见分歧 D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争议 25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有(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物权必反,相反相成 D乐极生悲,苦尽甘来26古语说:“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7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 ) A庸俗唯物主义 B庸俗进化论 C冒险主义 D主观主义28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包含的内容有( ) 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D. 辩证的否定是扬弃29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 A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C电闪雷鸣,风来雨至 D勤学出智慧,实践长才干30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会导致( ) 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C宿命论 D唯心主义先验论31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内容和形式关系的有(: A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 B形式对内容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C,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D在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32下列说法中正确揭示事物本质的有()A日出于东而落于西 B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C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D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3.事物的假象是指( ) A虚假的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人们的错觉所产生的虚幻现象 D.以否定方式表现本质的现象34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经历的决定性环节有( ) A从反应特性到刺激感应性 B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 C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35从起源上说,意识是( ) A感性认识的产物 B理性认识的产物 C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D从劳动中产生的语言发展的产物36.下列选项中,从一定角度说明意识的本质的有( )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意识是主观自生的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37鲁迅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的头脑中的鬼神观念和形象是( ) A人的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其原型的 38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的表现的有()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意识活动能创造容观世界 D意识活动对于人的生理活动有一定影响 39人类颇具有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 A创造自然规律 B创造宇宙万物 C反映客观世界 D指导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 40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有。()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 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多只怕有心人 D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41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A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B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C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D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多项选择题答案 1AD 2ABC 3ABD 4CD 5ABCD 6ABD 7ACD 8BCD 9BCD 10ABCD 11.ABCD 12. BCD 13BCD 14.BCD 15.ABC 16ACD 17ABCD 18ABC 19ABC 20BCD 21BCD 2 2ABD 23ABCD 2 4ABCD 25ACD 26CD 27BC 28ABCD 29. AD 30ABC 31ABD 32BCD 33BD 34ABC 35CD 36ACD 37BD 38ABD 39CD 40ACD 41BCD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2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这是由( )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3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认识是主体头脑中固有的D认识是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4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 D总结和概括 5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感觉、分析、合C概念、判断、推理 D、识记、联想、判断 6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7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 A感性认识一理性认识一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一实践 C认识一实践一认识 D概念一判断一推理 8. 整个人类的认识是( )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 9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 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 10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性认识 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11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的关系C.相互依存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12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B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了 C类似唯理论的错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13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A唯理论的错误 B经验论的错误 C形而上学的错误 D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14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 C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观自生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5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A真理具有绝对性 B真理具有客观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16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与( ) A承认真理的相对性是一致的 B承认真理的全面性是一致的 C承认真理的具体性是一致的 D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17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一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18把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是一种( ) A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轻视实践经验的唯理论观点 19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同 C能否付诸实际行动 D能否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 20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书本知识不能指导实践 C一切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一种( )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具有自觉能动性活动D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22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23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标准的是(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24在真理论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 ) A真理的客观性 B真理的相对性 C真理的全面性 D真理的具体性25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 A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 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某些错误 D真理既是全面的又是具体的26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承认( ) A实践标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B实践标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C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实践标准既是不变的又是可变的27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真理的示准的( ) A客观性 B全面性 C具体性 D稳定性28既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承认逻辑证明在认只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就是认为( ) A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多元的 B逻辑证明可以取代实践标准 C逻辑证明可以最终证实或驳倒真理 D被逻辑证明和证伪了的认识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29真理的价值问题是指( ) A真理是否与对象相符合的问题 B真理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的问题 C真理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 D真理是否发展的问题 30真理是有价值的,说的是( )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是发展的 C真理能满足人的需要 D有用的就是真理 31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单项选择题答案1C 2D 3A 4B 5C 6D 7.B 8A 9C 1ODllA 12.C 13B 14.D 15C 16D 17C 18A 19D 20D21B 22C 23D 24A 25B 26C 27A 28D 29B 30C31C 二、多项选择题 l下列各项属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有(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下列各项能正确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有( )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经验 C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 D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新的物质手段 3下列各项属于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的有() A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B认识主体具有社会性 C认识主体具有历史性 D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 4下列各项属于认识客体的含义或性质的有() A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B认识客体是指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C认识客体具有容观实在性 D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 5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