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人性化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及实践.pdf_第1页
解析人性化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及实践.pdf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与 建 材装 饰2015 年 9 月 解析人性化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及实践 周 游 (上饶市城乡规划建筑设计院) 摘要: 目前, 私家车成为了人们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 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使得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为了降低对环 境的破坏, 保护我们生存的空间, 国家提出建设人性化的交通系统, 以行人为先, 倡导绿色出行。本文将解析人性化交通发 展面临的挑战, 并提出具体的设计方法和应用实践。 关键词: 人性化; 交通系统; 规划设计; 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 TU984.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038 (2015) 36-0063-02 1 人性化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 1.1 新型城镇化对交通系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过去城镇的快速发展依赖于工程的建设, 不仅占用了大量 的土地, 而且消耗了无数的能源。由于土地和能源都是不可再生 的资源, 所以这种发展策略严重违背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为了节约土地和能源, 继续推动城镇化建设, 我们迫切需要采取 新的措施。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居住环境也提出了新的要 求,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生活在绿色没有污染的地区, 而汽车尾气 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所以汽车多的地方不能满足人们的居 住条件。建立以公共车辆、 行人和自行车为主体的人性化交通体 系, 减少汽车的数量, 能吸引人们到城镇定居, 对增加城镇人口 有重要的作用。 1.2“以车为本” 的交通指导思想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小汽车不仅能让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 而且价格不菲, 被看 作身份地位的象征, 因此勾起了群众的购买欲望。但是我国的大 部分人属于上班族,不具备购买能力。现在的汽车价格越来越 低, 银行也推出了优惠的贷款政策, 人们可以先买车后还贷, 使 汽车的销量直线增加。为了缓解日益严峻的交通问题, 大多数城 市的交通规划以机动车为主, 不断的拓宽车道, 缩减了行人和非 机动车的空间。可是这种以车为本的设计导致城市的交通越来 越拥堵, 人们的出行也成为了难题。 在国外的一些城市, 已经推行了限制购买私家车, 改乘公共 车辆和自行车的政策,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城市中减少机动车 道, 拓宽公共汽车道、 行人通道和自行车道,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 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这种交通模式不仅没有影响人们 的出行, 而且改善了城市的空气质量, 获得了城市居民的一致好 评, 是我国人性化交通发展需要借鉴的地方。 1.3 人性化交通规划设计的技术体系尚未建立 传统的交通规划设计是首先根据施工地点的具体交通情况 进行规划, 然后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 并且不断完善方案细则, 最后由承包方进行施工。在这个过程中, 各个部门缺乏有效的沟 通, 交通部门的规划理念没有完全传递给承包方, 使得新的道路 还是机动车占据主导地位。总的来说, 是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人 性化交通规划设计的技术体系, 对施工现场不能做到严格的控制。 2 人性化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总体思路 人性化交通体系的覆盖面是整个城市, 包括交通、 绿地、 公共 设施、 景观的布局与施工, 以及其他所有涉及到居民出行的因素 都应考虑在内。所以对其进行规划设计不是交通部门自身的任 务, 而是城市规划的重要项目。为了提高整体的规划效果, 我们 应从宏观、 中观、 微观三个层面考虑。 2.1 宏观层面 宏观上我们应该将人性化交通系统纳入整个城市的建设中, 根据城市的发展要求, 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交通体系。在设计上要 保证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资源, 空间布局合理, 而且符合人们的 审美要求。 2.2 中观层面 人性化交通体系应以步行、自行车和公共车辆为主要方式, 并尽量协调好它们的关系, 使其互不影响。而且该体系不仅要满 足人性化的需求, 还要保持整个城市交通体系的完整。 2.3 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要注意细节, 以总体的建设思路为原则, 进行详细 的施工方案设计。方案确定后, 进行严格的审查, 将交通体系中 出行方式有冲突的地方进行调整, 还要结合具体的施工环境, 不 断完善设计方案。 3 人性化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工作实践 3.1 宏观层面构建结构合理、 尺度宜人的交通体系 (1) 在进行人性化交通系统的整体规划时, 要充分考虑当地 的特色, 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前提, 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城市交通系 统。由于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发展策略, 所以在建设时不应该照 搬其他城市的模式。例如, 三亚、 海口等城市的发展依赖于旅游 业, 而且呈季节性变化, 在旅游旺季外来人口超过本地居民, 给 城市的交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所以在进行交通规划时, 不能按 照本地居民的需求进行设计,应以全年中当地人口最多的时期 为基准, 建设的交通体系要能够满足此时人们的出行需求。而且 要加强旅游景点附近的交通建设, 以行人和自行车为主体, 不仅 能让游客放松心情, 还能够很好的保护当地的环境。 (2) 城市的发展建设已经进入了误区, 认为道路越宽、 立交桥 越多, 越能体现城市的繁荣。人性化交通系统就是要打破这个传 统, 优化城市的交通体系, 以合理的空间布局、 多样的出行方式 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促进城市发展。例如大多数城市都可以在城 市的外围修建环城高速公路, 并进行分流, 减少外地车辆到市区 内借道的现象, 缓解市区的行车压力; 在城市的边缘地区, 建设 摩托车和自行车的快速通道; 在城市的核心地区, 以机动车、 公 共车辆、 行人为主体。将城市分成不同的板块, 每个板块采取不 同的设计方案, 不仅能够满足城市的交通需要, 而且为人们的出 行提供了便利。 3.2 中观层面合理分配交通空间资源 一般来说, 道路按照等级分为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和支 路。传统的交通模式是按照道路等级进行建设, 使得机动车道越 规划与设计 63 与 建 材装 饰2015 年 9 月 来越多, 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越来越窄, 而且必要的隔离带也变 得可有可无。人性化交通系统提倡绿色出行, 以行人为优先, 将 城市的道路在功能上进行了细分,再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交通 方案的设计。 (1) 进行功能定位。传统的道路等级只是作为规划设计的参 考,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功能的分析, 以确定道路的主要性质。 (2) 按照道路的具体功能和性质, 分为交通和服务两个类别。 公共车、 机动车、 非机动车等通道属于交通类, 景观、 园林、 公共 设施等道路属于服务类。交通类道路应以机动车为优先, 而服务 类道路以行人为优先, 两种类型的道路互相协调, 共同组成城市 的交通系统。 (3) 对方案进行优化调整, 完善交通系统内部的具体细节, 将 隔离带、 行人的过街通道进行合理的布局, 完成方案的设计。 3.3 微观层面精细化的交通设计工作 人性化交通体系的构建体现在很多细节方面, 精细化的详细 设计方案能够充分考虑人性化交通的需求,是保证交通系统人 性化的实施关键。为保证人性化交通系统理念的全面落实, 很多 交通方案的细节也需要通过精细化交通设计来控制。例如, 对于 公交站点的处理, 传统的做法是希望尽量远离交叉口, 减少对小 汽车交通的干扰, 在北川新县城交通设计工作中, 将公交车站尽 量靠近交叉口, 这种做法更加方便公交乘客的换乘及过街, 从细 节上保证了人性化交通的实现。 精细化的交通设计工作是确保人性化交通系统得以实施的 关键和保障,但是需要对目前的交通规划设计技术体系进行完 善, 需要在综合交通规划、 专项规划完成后, 施工图设计阶段之 前,补充一个承上启下的技术阶段,将上位规划中确定的人性 化、 绿色交通等规划理念和意图在实施阶段进行贯彻落实。 4 小 结 由于我国的交通规划体系尚未完善, 人们的思想也是以车为 本, 使得人性化交通系统的建立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而建设 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 涉及到城市的整体规划, 需要各个部门进 行统筹策划。希望政府部门能够重视人性化交通系统的规划, 人 们能够做到绿色出行, 大家一起努力共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戴继锋, 殷广涛, 赵 杰, 梁昌征, 杨 嘉.北川新县城一体化交通工程设 计方法与实践J.城市规划, 2011 (S2) . 2赵 俊.我国古城交通发展策略探讨J.交通与运输, 2015 (03) . 收稿日期: 2015-8-19 作者简介: 周 游 (1985-) , 男, 助理工程师, 本科, 主要从事城市规 划工作。 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的设计 陈 雁 (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州 贵阳550000) 摘要: 高层建筑中, 转换层采用梁式转换应用较为广泛。梁式转换结构设计时应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及其结构布置 方案, 对于高层建筑的扭转、 刚度及其局部墙体稳定性应在加强概念设计, 优化结构平面布置, 以缩小结构计算过程中模 型调整周期。合理布置梁式转换结构上部剪力墙, 避免短肢墙体出现, 增加底部落地剪力墙墙体厚度, 确保一定数量剪力 墙落地以保证竖向刚度的连续。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实例, 重点就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的设计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高层建筑; 梁式转换层; 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973+.1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038 (2015) 36-0064-02 引 言 目前, 高层建筑的功能趋于多样化、 综合化和全面化, 上部为 小开间的民用住宅, 下部集购物、 餐饮、 娱乐及停车为一体的城 市综合体发展较快。因建筑的使用功能不同, 空间划分不同, 需 要设置转换层来实现上下柱网不同、开间不同、结构不同的转 换。在结构设计中, 应针对建筑的平面及功能需要合理选择转换 型式, 正确确定建筑抗震类别, 正确选择各部分的抗震等级, 注 重结构构件的延性设计, 对主要构件进行加强, 使之完美的与建 筑的功能需要相结合。 1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转换层设计原则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转换层主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带转换 层的结构属于竖向不规则的结构,与规范要求的高层建筑的侧 向刚度宜下大上下, 避免刚度突变相悖。因而在结构设计中要强 化下部, 弱化上部, 合理的解决竖向结构的突变性转化和平面的 连续性变化, 避免建筑资源的浪费, 其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 设计原则: 淤在转换层设计过程中应尽量减少结构转换的竖向构件, 应 尽可能的多采用直接接地的构件,其能有效避免建筑刚度的减 小, 对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于转换层的设计 位置不宜偏高, 应尽可能的靠近底层位置, 主要是由于建筑框支 剪力墙结构的传力途径以及刚度发生变化时会直接造成转换层 成为薄弱层,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盂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