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产品加工行业发展现状分析_第1页
我国水产品加工行业发展现状分析_第2页
我国水产品加工行业发展现状分析_第3页
我国水产品加工行业发展现状分析_第4页
我国水产品加工行业发展现状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水产品加工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岑剑伟(1976),男,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研究,E-mail:(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300)岑剑伟,李来好,杨贤庆,陈胜军,郝淑贤 关键词: 水产品加工; 标准体系; 行业管理Status Analysis of Aquatic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in China (South China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Guangzhou 510300, China)LI Laihao,CEN Jianwei,Yang Xianqing ,Chen Shengjun,Hao ShuxianKey words: aquatic Products processing,standard system,industry management当前我国渔业及渔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吃鱼难”早已成为历史,渔业生产正持续、快速发展,渔业工作重心由数量增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到2006年,我国水产品总量为5290万吨,同比增长3.7%,已连续10多年名列世界首位,水产品出口占据出口农产品首位1。水产品加工业取得长足的发展,整体实力明显提高,加工技术水平不断上升,质量卫生意识大大增强,一批龙头加工企业与名牌企业相继涌现。目前已形成了冷冻冷藏、腌熏、罐藏、调味休闲食品、鱼糜制品、鱼粉、鱼油、海藻食品、海藻化工、海洋保健食品、海洋药物、鱼皮制革及化妆品和工艺品等十多个门类的水产加工品,有的产品生产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推动我国渔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成为渔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来虽然我国水产品加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水产品加工能力、加工企业发展、加工产品的种类和产量和加工技术及装备建设发展成效明显,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有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基础研究薄弱、加工与综合利用率比较低、加工产品品种少附加值低、装备落后、标准体系不健全、产品质量不高等方面的不足。1. 水产品市场与贸易状况1.1 国外需求大,外贸逐年增长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和调控下,水产品市场升级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流通和交易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据统计2006年我国水产品出口总量达301.5万多吨,贸易金额达93.6多亿美元,鳗鱼和罗非鱼出口量达16.4万吨,金额达9.7亿美元以上,同比增长17.4和18.7,水产品进出口实现贸易顺差50.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6.3亿美元。水产品出口额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0%,继续位居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日本、韩国、美国及欧盟仍是我国水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占水产品出口总额的88.6,与上年基本持平。新世纪,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进入小康阶段,经济收入的增加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膳食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对食品消费特别是水产品消费提出了更多要求,对水产品的需求呈现多样化、方便化、营养化、安全化、个性化的新特点2。 1.2 大宗淡水鱼产品出口占据水产品贸易重要地位目前我国淡水鱼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已有较大出口数量,淡水鱼产品出口贸易在我国渔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6年国内自产水产品出口额占水产品出口总额的63.2,其中,养殖水产品出口额46.4亿美元,占水产品出口总额的49,鳗鱼、罗非鱼出口分别是7.3亿美元和3.7亿美元。随着近年来国际市场鳕鱼资源的锐减,罗非鱼成为欧洲、日本、韩国鳕鱼片市场的替代品,目前全世界对罗非鱼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逐年上升3。鲢鱼、鳙鱼、罗非鱼、鳗鱼、鲮鱼和鲟鱼等是我国的大宗养殖淡水产品,这几种淡水鱼养殖成本较低、产量高、价格低、实施加工产业化经营的效益高、风险小,实施加工产业化的潜力大,因此被作为加工开发优先重点开发的对象。烤鳗、冻罗非鱼片、豆豉鲮鱼罐头、鲟鱼籽、冷熏鲟鱼片、冻鲟鱼片等优势的淡水加工产品的优先发展将有利于提高我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加我国水产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另外,虽然这些大宗淡水鱼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工艺技术水平、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设备等比发达国家落后,再加上技术贸易壁垒等原因,在出口贸易中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获利微薄。要真正促进该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提高的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形象,加强技术改进力度,发明新的加工工艺,必须研究和建立质量保障控制体系,更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和帮助4。2. 水产品加工能力与技术水平2.1 水产品加工能力稳步增长纵观近几年我国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呈现以下特征:加工企业多、加工产量大,而且加工比例有所提高。统计数据显示,见表1,水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增加,2006年达9549家比2002增加了1407家,增幅达17.3%。水产品加工能力和总产量随之增长,5年间水产品加工能力增长67.7%,而同期水产品加工产值增长了翻了1倍,水产加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由15.4%提高到18.0%5。水产品加工产量所占总产量的比例达到30.9%,逐年稳步增长。近五年水产品加工总产量年均增幅为15%左右,而总产值的增加高达20%,表明水产品加工总产值的增幅比总产量增幅大,水产品经深加工后产品附加值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机械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将大大提高水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含量和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更有利于增强我国加工产品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能力,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表1 近年我国水产品加工能力状况年份加工企业数(个)加工能力(万吨/年)总产量(万吨)总产量增长率(%)用于加工水产品(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比率(%)水产品加工产值(亿元)占渔业总产值比率(%)200281401224.7794.613.11029.4 22.55761.115.4200382871306.391212.91181.4 25.10915.415.8200487451426.61031.911.61382.3 28.201107.514.6200591281696.11195.515.91548.7 30.361321.117.3200695491799.41332.511.51634.7 30.901543.418.02.2 水产加工产品的种类和产量快速增长近二十年来,我国水产品加工的比例和经济效益在逐年提高,精深加工比例也越来越高,产品结构也在不断优化。鱼类、虾类、贝类、中上层鱼类和藻类加工工业体系正在建立并逐渐完善。在烤鳗、鱼糜和鱼糜制品、紫菜、鱿鱼丝、冷冻小包装产品、海藻类等方面食品大规模地被开发和推广,不仅品种繁多,而且质量也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在综合利用方面也研制出了一大批新产品,其中大部分已投入生产,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消费市场上,除了鲜活水产品外,冷冻品、干制品、腌熏制品仍然是市场消费的主体。由表2可见,近几年来,我国各类水产加工品的产量均表现为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除罐头制品略有下降外其余都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上述三大类水产加工品占整个水产品加工市场的80%。冷冻制品的产量占水产加工品总量的59%,冷冻制品一直以来都是数量增长之冠。近几年来价廉物美的保藏方式已越来越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由于这三大类产品加工成本相对较低,风味独特,加之近年来,高速公路和冷藏链的迅速发展,因此,这几类产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主导消费市场。表2 中国水产品加工产品的主要种类和产量 (单位:万吨)年份冷冻制品鱼糜及干腌制品动物蛋白饲料罐制品鱼油制品占加工总量比率2003543.4(59.6%)150.1(16.5%)129.1(14.2%)14.5(1.6%)91.8%2004599.3(58.1%)170.4(16.5%)168.2(16.3%)14.3(1.4%)2. 3(0.2%)92.3%2005725.8(60.7%)194.5(16.3%)165.4(13.8%)17.7(1.5%)1.8(0.2%)92.4%2006819.7(68.6%)230.7(19.3%)171.6(14.4%)22.3(1.9%)3.4(0.3%)93.6%2.3 水产品加工技术及装备建设成效明显我国的水产冷库数、冻结能力及冷藏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使加工原料及加工产品的质量进一步提高。近几年来,我国的水产冷库建设趋于稳定,连续几年增长幅度不大。如表3所示,实际冻结能力、冷藏能力、制冰能力都又有所增加,说明减少的可能是一些小型冷库,而中型冷库数有所增加,而万吨型的大型冷库目前已基本停止建设。改革开放的政策为我国水产加工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创造了条件,加上我国科技人员的努力,一大批新产品、新设备被开发出来。现全行业有冷冻调理食品、鱼糜和鱼片生产数百条,烤鳗生产线50余条,紫菜精加工生产线170多条,干制品生产线100多条,盐渍海带、裙带菜生产线50余条。此外,还引进了许多鱼糜食品、模拟食品、鱿鱼丝、冷冻升华干燥、单冻和冷冻调味食品等的生产流水线或单机。我国自行设计制造了冷冻保鲜船和冷却海水保鲜船,一批加工机械如鱼糜、湿法鱼粉、平扳冻结、烘房、杀菌器和紫菜加工机械等被设计和制造出来,不仅改善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也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效率,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安全。表3水产品冷冻企业的发展和生产能力年 份冷库数(座)冻结能力(万吨/天)冷藏能力(万吨/次)制冰能力(万吨/天)制冰总量(万吨)冷藏总量(万吨/天)2003586421.3207.98.7891.210050.62004596425.1218.110.1765.918240.82005632826.4256.713.0809.49903.82006655229.6283.215.2859.78064.12.4 加工技术基础研究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水产品加工领域基础研究起步较晚,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较为薄弱,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不够,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由于上世纪末以来国家对水产品加工技术研究支持减少,科研经费相对不足,很多科研机构无法从事系统深入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要转变水产加工业的增长方式,人才和研发经费是关键,基础性研究是应用型研究的后盾和技术保证。水产品基础性研究投资高,风险大,周期长。我国企业本身研究能力差,投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迫切需要政府的支持。我国从事水产品加工的科研机构也较多,这些科研机构隶属国家、省及企业,分设或挂靠在不同的管理部门而使相应的沟通、合作和联系不紧密,限制了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水产业是由捕捞、养殖和加工三足支撑起来的一项产业,而目前加工力量明显薄弱,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捕捞和养殖业的发展,而且在与国际同类产品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应引起主管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2.5 精深加工比例较低,废弃物综合利用少 据不完全统计, 2006年我国水产加工品总量为1332.4万吨,其中淡水加工产品117.22万吨,水产品加工产量所占总产量的比例达到30.9%,但产量超过100万吨的9个淡水渔业大省生产淡水产品产量达1825.4万吨,用于加工产品的原料总量只有87万吨,仅占6.2%,海水产品加工率要比淡水产品高。其中主要以冷冻水产品、鱼糜制品、鱼干制品、鱼油及鱼粉饲料等加工产品为主,另外水产品加工后产生的废弃物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而这些废弃物中仍含有大量蛋白质、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有机钙、甲壳素等多种营养成份和活性物质,如何利用这些废弃物是体现加工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发达国家及我国其它农产品加工现状相比,我国在水产品加工比例、加工程度及劳动力分配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除了烤鳗、豆豉鲮鱼罐头与及罗非鱼产品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外,其它水产品加工企业都呈现加工规模小,产品种类少,技术含量低,管理落后和产品研发滞后等现象。我国淡水鱼产量与加工比例严重失调,已经成为制约淡水鱼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在突破瓶颈后可换来更大的发展空间。3. 区域布局状况由于资源区域优势及出口带动了水产品加工业的非均衡发展,初步形成某些产品集中加工基地并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推动本地区渔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从2006年渔业经济分析中可以了解到我国水产加工产业的区域布局状况的特点,如表4所示,水产品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山东、广东、福建、浙江、辽宁、江苏、广西,这7省占全国水产加工品产量的70%以上。由于近年内陆地区渔业经济也得到相当的发展,像湖北、四川、湖南等省份大力发展内陆养殖渔业取得明显的成效。我国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基本上分布在沿海省份,有接近90%的水产品生产企业都分布在沿海城市,而以上7省的加工产品产量达到131.0万吨,占全国水产加工品的92.7%。各省的加工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山东、浙江、福建、辽宁、广东、江苏、海南,平均比例为43.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沿海城市的水产品加工水平明显高于内地。这些地区水产加工业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分别制定了优惠政策,加上外资企业的积极介入,迅速成为我国水产加工业的主力军。渔业加工企业布局和区域布局基本以原料产地为依托,实行就地就近加工。山东、辽宁等地以海水产品的深加工见长,山东省2006渔业经济为1461亿元,占全国的17%,凭借其丰富的水产资源,还有对水产品加工业投入及重视,加上大量来料加工水产品,导致其水产品加工比例远高于其它省份。辽宁省虽有丰富的资源但水产加工企业不多,导致全省的渔业产值及加工产值都不高。湖北省现 已形成了小龙虾和斑点叉尾鮰两大主导品种,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广东、广西、海南主要是罗非鱼加工出口贸易为主。2007年广东罗非鱼出口量达12.8万吨,价值2.8亿美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5.7倍和7.8倍,5年间的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46.5%和54.6%,继续高居我国罗非鱼出口榜首。海南省出口总量居全国第二位,罗非鱼已成为海南省农产品出口第一大品种。福建、浙江地区等以加工鳗鱼为主,尤其是浙江的产效比提高较快,由原来全国排位第五跃升为第二,表明其精深加工比例提高较快。江苏省虽然加工比例不及全国平均的一半,但由于大量加工和出口烤紫菜和调味紫菜,经济效益非常明显。水产加工业带发展不仅使水产品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提升了资源的价值,实现了产业增产增效,而且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表4 2006年我国沿海省份水产品加工状况项 目全国山东广东福建浙江辽宁江苏广西合计比例(%)水产品总产量(万吨)5290.4745.9724.0600.0485.3439.8405.0331.43731.575.2加工品产量(万吨)1332.5509.3131.0185.1191.4131.962.025.1131.092.7用于加工水产品(万吨)1634.8662.1170.3240.6248.8171.480.632.61606.591.7加工原料占总产量比例(%)30.9%88.8%23.5%40.1%51.3%39.0%19.9%9.8%43.1%-渔业产值(亿元)8578.3146111391000.11104.5648.3849.1192.56394.574.5%加工产值(亿元)1543.4475.7166.2197.2360.111787.67.81411.691.5%加工产值占总产值比例(%)18.0%32.6%14.6%19.7%32.6%18.0%10.3%4.1%22.1%-加工企业(个)954918401142136623097587791768370.087.7%4. 标准体系与质量控制状况近年水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得到充分的重视,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逐渐成形。水产品质量管理工作随着我国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整体技术的进步,正在逐步健全并参照国际惯例,开始实行水产品质量认证、产品抽查制度和个别产品的许可制度,明显地促进了某些产品的质量改善。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水产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建立起了以水产国家、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相衔接、相配套的比较健全的水产标准体系。这一体系体现在实施范围包括从养殖、加工到餐桌管理的全过程,确保提供给消费者符合卫生安全标准的高质量的水产品。迄今为止,现行水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已达640项,其中国家标准65项,行业标准575项,这些标准中水产品加工标准125项。这些标准在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新形势下,为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系列水产品安全事件(如福寿螺、大闸蟹、多宝鱼等)引起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科支撑体系建设不断扩大和完善,科研队伍及科研能力不断加强,为新时期渔业实现又快又好得发展奠定了基础。多年来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强了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控和禁用药物专项整治工作,生产经营秩序逐年规范,多次开展了氯霉素、恩诺沙星、孔雀石绿等重点禁用药物的专项治理,渔用药物使用逐渐规范。5. 行业管理状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