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人工冻土物理力学特性研究现状概述.pdf_第1页
深部人工冻土物理力学特性研究现状概述.pdf_第2页
深部人工冻土物理力学特性研究现状概述.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年10月 ? 第40卷 总第181期 2014年 第5期 Sichuan Building Materials DOI:10. 3969/ j. issn. 1672 -4011. 2014. 05. 033 深部人工冻土物理力学特性研究现状概述 方蕾蕾 (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安徽 淮南 232001) 作者简介:方蕾蕾(1990 - ),女,安徽安庆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 研究方向:深部人工冻土。 摘 要: 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发展, 各种资源需求量的 增加使得地表面空间不够利用, 于是人类开始了向更深的 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和利用。 然而对于深部地下空间的开挖 问题,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在含水层和软弱土层的开挖技术 问题。 在现代的技术中, 人工冻结法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 优点而备受重视。 深部人工冻结法施工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就是对冻结壁的设计, 冻结壁的强度和变形是决定深部人 工冻结技术应用的成败关键。 本文就人工冻土的基本概念 做了叙述, 同时还将深部人工冻土和浅部冻土相比较, 以 更好地说明深部人工冻土的特点, 并对于在冻结壁的设计 中需要了解的物理力学特性做出了概述。 关键词: 深部人工冻土; 浅部冻土; K0固结; 物理力 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 P642 14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1672 -4011(2014)05 -0071 -03 0 前 言 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全球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 下, 相对来说, 地表以上空间就显得越来越小, 这就迫使 着人们要不断地开发新空间, 因此开始了地下空间的开发。 人工冻结法由于其本身基本不受支护范围和支护深度的限 制, 且能够有效地防止涌水, 在城市挖掘、 钻凿施工中亦 能够很好地防止相邻土体的变形, 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并逐渐成为完成地下工程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 1 人工冻土概况 人工冻土, 其实就是以人工制冷的方法将地下开挖工 程周围的松散含水层或者破碎含水层冻结起来而形成的, 其目的就是利用冻土有着较高的强度且有不透水的特性来 抵抗岩土的压力, 并依靠由冻结土形成的冻结壁来隔绝其 内、 外地下水的联系, 然后在冻结壁的保护下进行工程建 设。 人工冻土根据其所处的地层深度不同又分为深部人工 冻土和浅部冻土两类。 1 1 深部天然土体与浅部天然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 对不同土体来说, 其不同的物理力学性质决定了不同 的用途, 一般说来, 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主要包括密度、 含水率、 饱和度、 强度与变形参数等参数1。 天然深部土体, 由于其相对于浅土层来说较长一段时 间都是处于高压 K0的作用下,则必然会在高压 K0的作用下 进行着固结的过程,其中所谓 K0固结,也即土体在无侧向变 形的条件下进行的竖向固结,此时,土体水平和竖直方向的 有效应力之比称为 K0值,K0= Rh/ Rv。 正因为深部天然土体 有着高压固结的过程, 使得其物理力学性质必然与那些处 于无载或低应力水平下的地表或浅部土存在着显著差异。 此外, 天然土体在沉积形成的过程中还因受到各向不 等的应力状态的影响, 使得其具有与浅部土显然不同的各 向异性的特性。 1 2 深部人工冻土力与浅部冻土的形成过程不同 第一, 从 1 1 可以得出, 由于深部天然土体与浅部天 然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的不同, 从而影响了其冻土的力学 性质。 而且, 随着地压的增大, 土体的冰点(即结冰温度) 会随相应的降低2。 第二, 深部天然土体在高压的条件下形成冻土的过程 中, 会出现水分的迁移、 冻胀变形等现象, 对形成的冻土 也会产生微观结构的影响, 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力 学性状。 然而, 对于浅部天然土体来说, 其形成冻土主要 是因为大气冷源作用于地表或浅部天然土体而形成的, 当 然, 除了一些高海拔、 高纬度的高寒地区以外, 浅部冻土 的深度一般不超过 50 m。 由此可知, 浅部天然土体处于无 载或低载状态, 冻土形成环境与深部土人工冻土是有着明 显差异的。 1 3 深、 浅部冻土的力学性状不同 深部人工冻土以卸载或卸载后再增载的应力路径为主; 而对于地表或浅部冻土来说, 其冻土的应力路径通常以加 载为主。 在不同的应力路径中, 冻土将呈现出不同的力学 性状。 1 4 深部人工冻土以冻结壁来承载 在冻结法施工过程中, 作为重要设计环节之一的冻结 壁, 设计的好坏决定了深部人工冻土施工技术的成败。 因 为冻结壁是作为深部人工冻土施工过程中的支护结构而存 在的。 冻结壁的承载能力不仅与冻土的力学性能有关, 还 与冻土结构的形式、 尺寸、 规模以及冻土的形成过程等因 素有关。 2 深部人工冻土的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2 1 物理性质指标 冻土基本物理指标的测定精度, 决定着工程的可靠性。 冻土是由不同的物质组成的四相物体, 其中包括矿物颗粒、 冰、 未冻水和气体。 冻土的物理性质指标主要包括通过试验测定的四大基 本指标以及可以通过相应计算公式计算得到的其他指标。 其中, 四大基本指标指: 冻土矿物颗粒的比重 Gs、冻土的天 然容重 r、冻土的总含水量 wc和冻土中未冻水含量 wH,可以 通过计算得到的其他物理指标如下: 相对含水量 i,是指冻土中冰的重量与全部水的重量的 比值,即 i = gi/ gw; 17 2014年10月 ? 第40卷 总第181期 2014年 第5期 Sichuan Building Materials 体积含水量 iv,是指冰的体积与冻土总体积的比值,即 iv = Vi/ V; 重量含水量ig,是指冰的重量与土颗粒重量的比值,即ig = gi/ gs; 冻土干容重 rd,是指土颗粒的重量与冻土的总体积的比 值,即 rd= gi/ V; 冻土孔隙比 e,是指冻土中孔隙的体积与土颗粒体积的 比值,即 e = Vk/ Va; 冻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包括冻土的热物理性质、力学性质 及流变性三大类。 2 2 热物理性质 冻土的热物理性质是由水处在不同相态时或正在发生 相变时的特性所决定的。冻土的热物理性质可以用比热 C、 导热系数 、导温系数 a、结冰温度及冻土的热容量 Q 来描 述。 比热是表示冻土温度发生变化时,所需要吸收或放出的 热量,用 C 表示。冻土的比热有两种指标:质量比热 CM和容 积比热 CV。其中,质量比热是指 1 kg 冻土发生 1 K 温度的改 变,所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少,用 CM表示,单位 kJ/ (kg K);容积比热是指 1 m3冻土发生 1 K 温度的改变,所需要吸 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少,用 CV表示,单位 kJ/ (m3 K)。计算公式 分别如下: CM= CP+ ( - u) Ci+ u C 1 + ; CV= s CP+ ( - u) Ci+ u Cw 1 + = S CM 式中 CP 融土颗粒的比热,一般为0 71 0 84kJ/ (kg K); 含水量,%; u 未冻水含水量,%; Ci 冰的比热,一般为 2 1kJ/ (kg K); Cw 水的比热,一般为 2 1kJ/ (kg K); s 融土的干密度,一般为 1 300 1 700 kg/ m3。 注意,比热随温度而变化,工程中一般用平均比热,即温 度变化中吸收或放出的总热量除以温度变化总值。 冻土的导热能力表示物体传热的难易程度,其也取决于 各组分的导热能力,即冻土导热系数取决于矿物骨架、水、冰 和气体的导热系数3。通常所采用的导热系数是指温度梯度 为 1 K/ m 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用 表示,单 位 J/ (m h k)。一般情况下,黏土: = 1 4 左右;砂土: = 1 4。总的来说, 越大,越容易传热4。 冻土的导温性是表示物体中某一点在相邻点温度变化 时改变自身温度的能力,而导温系数 a 则是衡量导温性的物 理指标,表示温度场中各点温度平衡速度快慢的指标,计算 公式为: a = CM s 由上式可知,冻土的导温系数 a 越大,则土冷却或加热 的速度越快。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冻土的温度系数会随着含 水量增加而增大,但达到一定含水量后趋于平稳。 冻土的结冰温度常常在0 以下,与土的含水量、粒度、 水溶液的浓度有关。 热容量是指每 1 m3冻土从原始温度降低到某冻结温度 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用 Q 表示,单位 KJ/ m3。冻土的热容量 由几个部分组成,即 Q = Q1+ Q2+ Q3+ Q4; 第一是水由原始温度降到水的结冰温度时所释放的热 量,用 Q1表示,计算公式为: Q1= Cw W T 式中, 为含水量;CW为水的比热;W为水的密度。 第二是水结冰所释放的潜热量,用 Q2表示,计算公式 为: Q2= 336 ( - u) s 式中,为 u为冻土中未冻水含量;s为融土颗粒干重。 第三是水由自身的结冰温度降到冻土的冻结温度所释 放出来的热量,用 Q3表示,计算公式为: Q3= Ci ( - u) i(td- tp) 式中,tp为冻结壁的平均温度。 第四是颗粒由原始温度降到冻结温度所释放出来的热 量,用 Q4表示,计算公式为: Q4= (1 - ) Cs s t 式中,Cs为融土的比热;s为融土颗粒干重。 2 3 力学性质及流变性 冻土的力学性质与冻土的温度、未冻水含水量、颗粒组 成、矿物成分、荷载作用时间及冻结速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 系,包括抗压强度、抗剪强度这两个主要要指标,其中抗压强 度是最突出冻土的力学优势。 2 3 1 冻土的抗压强度 试验表明,对于冻土来说,其抗压强度很高,极限抗压强 度甚至能与混凝土相当。作为建筑物地基来说,这是很有利 的。同时,冻土的抗压强度其实与温度、含水量、土颗粒以及 荷载作用时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也对冻土的抗压强 度大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试验表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冻土的抗压强度与负 温绝对值呈线性关系,即冻土的抗压强度随着冻土的冻结温 度的下降而呈增大趋势。其中,单轴抗压强度可用线性方程 表示: m= 0+ B | | 式中,0为 = 0 时的抗压强度;为冻结温度;B为试验 系数5-8。 三轴抗压强度可按 1993 年马巍等根据大量冻土三轴抗 压强度试验结果提出的抛物线型强度屈服准则来理解。 冻 土抗压强度与一定范围内温度呈线性关系的主要原因是, 当负温不大且当温度降低时, 冰的强度和胶结能力会随之 增大, 使得土颗粒骨架和冰之间的联结加强, 同时土中未 冻水含量逐渐减少变成冻结状态, 从而增加了含冰量, 达 到增加抗压强度的效果。 但当达到一定温度时, 随温度的 降低, 抗压强度和温度间不再是线性关系, 目前还没有准 确的公式能够反映抗压强度与温度的关系, 但我国一般采 用前苏联的公式来进行工程估算, 即: = - 0 153t2+ 11t + 20 一般来说, 当温度在 - 20 时, 对于黏土冻土来说, 抗压强度小于 5 MPa,而对于砂土来说小于 10 MPa 。 从试验可知, 在土中含水量还未达到饱和时, 冻土强 度会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 当达到饱和状态时, 含水 量若继续增加, 冻土的抗压强度反而会降低。 当含水量超 过饱和含水量一定程度时, 冻土的抗压强度也会降到和冰 的强度差不多大。 土颗粒对冻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可总结为: 在其他条件 相同的情况下, 土颗粒越粗, 冻土的抗压强度越高; 土颗 粒越细, 冻土的抗压强度越低。 其原因是由不同颗粒成分 27 2014年10月 ? 第40卷 总第181期 2014年 第5期 Sichuan Building Materials 造成土中所含的结合水的差异引起的。 除此之外, 土颗粒 的矿物成分和级配对冻土的抗压强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2 3 2 冻土的抗剪强度 冻土的抗剪强度与温度、正应力、粘聚力c、内摩擦角 的大小等有关,可用库伦公式表示: = c + tan 由上式可知, 当温度相同时, 砂土的抗剪强度比黏土 的抗剪强度高。 冻土具有明显的流变性, 反应了冻土中应力与应变随 时间变化的特性, 包含了应力应变本构关系、 蠕变性、 蠕 变数学模型及强度松弛等四个重要指标。 对于冻土来说, 当荷载作用在其上面时, 其应力 - 应 变关系一般不是呈线性关系的, 也就是其不服从虎克定律。 实际来讲, 冻土的应力 - 应变关系, 由于冻土本身具有流 变性而发生了改变, 在应力一定时, 应变会随着时间的推 移而逐渐增长; 当应变一定时, 其应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 而呈逐渐减弱的趋势。 大量的研究发现, 冻土的应力 - 应 变关系很复杂, 不能够用某一种关系式来描述全部的应力 - 应变关系曲线, 而应该用不同的关系式分别描述不同类 型的应力 - 应变关系。 1991 年 ZhuYuaulinetal 根据大量试 验, 将冻土的应力 - 应变关系分成 9 种基本类型, 并分别 给出了它们的应力 - 应变方程。 然后根据这 9 种类型应力 - 应变关系曲线及其适用的土质、 含水量、 应变率及温度 条件, 编制了冻土应力 - 应变关系类型图, 研究者或工程 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解决问题的土质、 含水量、 应变率及 温度资料, 从该图中查出对应的应力应变关系类型, 并可 从有关文献中查出其应力应变本构方程。 对于冻土的蠕变特性, 是指在恒载作用下, 变形随时 间的延长而增大, 且没有明显的破坏特征, 可以大致划分 为两类: 衰减蠕变和非衰减蠕变。 典型的蠕变曲线如图 1 所示。 衰减蠕变: 即蠕变速率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小, 最 后趋近于零。 非衰减蠕变: 即变形速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大, 期间冻土的变形速率不断增加, 并很快导致冻土发生脆性 破坏。 如图 1(a)所示, 在衰减过程中, 变形速率逐渐趋近 于零, 蠕变变形收敛于某一个变形水平, 如图 1(b)所示, 非衰减蠕变包括三个阶段: 非稳定蠕变阶段: 此阶段中蠕变速率随时间衰减; 稳定蠕变阶段: 此阶段中蠕变速率为一个常数; 加速蠕变或称破坏阶段: 蠕变速率随时间增长而迅 速增加, 直至破坏。 00tt 00tt 2S2姨2S2姨 2dS2姨 dt 2dS2姨 dt 2dS2姨 dt 0 2dS2姨 dt =常数 (a) 衰减型蠕变(b) 非衰减型蠕变 图 1 复杂应力状态下人工冻土的典型蠕变曲线 3 总 结 冻土的力学特性参数是冻土壁设计的主要依据, 同时 深部人工冻土的力学特性研究是深部岩土工程冻结法施工 的前提。 因此, 在当今社会经济情况下, 对于正努力着手 开发地下资源的我们来说, 细致、 认真地学习了解深部人 工冻土的物理力学特性, 是非常有必要的。 ID: 001472 参 考 文 献: 1 崔广心. 论深厚表土层中确定地下结构物外载的基础理论 深部土力学J. 煤炭学报,1999,24(2):123 -126. 2 崔广心. 杨维好,李毅. 受载荷的湿土结冰温度变化规律的研究 J. 冰川冻土,1997,19(4):321 -327. 3 丁靖康. 冻土的工程性质Z.2001. 4 马芹永. 人工冻结法理论与施工技术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 社,2007. 5 马巍,吴紫汪,等. 冻土的蠕变及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