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谪对苏轼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王晓暖.doc_第1页
贬谪对苏轼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王晓暖.doc_第2页
贬谪对苏轼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王晓暖.doc_第3页
贬谪对苏轼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王晓暖.doc_第4页
贬谪对苏轼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王晓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7卷第 5期 凯里学院学报 Vo.l 27 No. 5 2009年 10月 Journal of KailiUn iversity Oc.t 2009* 贬谪对苏轼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王晓暖(三明学院生态文化研究中心, 福建三明 365004)摘 要: 苏轼, 宋代最伟大的文学家, 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纵观其一生, 宦海沉浮, 变幻莫测, 但他胸怀坦荡, 能处之泰然。他超然、坦荡人格的形成, 内容丰富、成就卓然的诗歌创作, 与他遭受贬谪, 身心得到历练密切相关。研究贬谪对苏轼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人生领悟及其诗歌创作。关键词: 贬谪; 苏轼; 诗歌中图分类号: I207. 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329( 2009) 05-0096-04纵观苏轼一生, 宦海沉浮, 变幻莫测, 但他却能处之泰然, 胸怀坦荡, 在逆境中更能闪现璀璨的光芒, 实为难得。而他超然、坦荡人格的形成, 内容丰富、颇具特色诗歌的大量创作, 可以说与他遭受贬谪, 身心得到历练密切相关。故研究贬谪对苏轼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人生领悟及其诗歌创作。一、贬谪对苏轼性情爱好的影响苏轼少时即奋厉有当世志 , 仰慕东汉刚直的名士范滂, 21岁便高中进士, 踏上仕途, 对北宋王朝太平景象背后潜伏的一系列内外危机有深刻的认识, 提出课百官、安万民、厚货材、训兵革的改革措施。他从不随人 , 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见解来决定自己的言语行动。出仕之初, 正值王安时变法, 苏轼从当时的实际情况考虑, 不同意王安石的一些措施, 因而被放外任。后来, 朝廷御史台有人居心不良, 罗织罪名, 诬陷他以诗讪谤朝廷, 被捕入狱, 是为 乌台诗案 。出狱后,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哲宗即位, 高太后临政, 苏轼因属旧党而被召回朝廷, 官至中书舍人, 但因其在贬谪期间了解到新法的许多好处, 不同意司马光等人尽废新法的主张, 于是又被外放, 历任定州、杭州、扬州等地知州。高太后死后, 哲宗亲政, 新党重新执政, 苏轼再次遭到迫害, 先贬惠州, 继而被贬琼州 (今海南岛 )。可以说, 在乌台诗案前, 苏轼基本上是比较单纯的儒家人格和书生人格, 这收稿日期:2009- 07- 08一时期他思治天下, 探询人生, 虽然萌动着新的因素, 但并未有所突破。而苏轼那种随遇而安、通脱坦荡的性情心态是在贬谪期间因生活困苦、处世艰难、身心得到历练后才最终形成的。在贬黄州、惠州、琼州期间, 生活尤其艰难, 但也正是在这种艰难环境中才使得苏轼性情变得更加通脱和坦荡。初到黄州, 苏轼贫病交加, 穷困潦倒。他两次说自己 穷到骨 , 在给友人的信件中也多次说到自己右目病笃, 卧病半年, 并 杜门斋僧, 百想灰灭。特别是被贬岭南时生活尤其窘迫。在惠州条件委实艰苦, 除了从朝廷一直延伸到地方无所不在的压力 (屡次搬进又迁出合江楼 )外, 年老多病、物质生活的困乏、岭南地区相对落后的人文环境以及流行的瘴疠等等, 都在威胁他的生存。他的和陶贫士云其生活窘迫: 岂知江海上, 落英亦可餐。典衣作重阳, 徂岁惨将寒。无衣粟我肤, 无酒嚬我颜。贫居真可叹, 二事长相关。诗人垂老贬谪, 流落江海, 衣食困窘, 饥餐落英。又有和陶岁暮作和张常侍云其欲以米酿酒, 米亦竭, 以无酒为叹。可见其生活相当窘困, 温饱已成问题。特别是贬到海南时, 生活条件更加恶劣, 东坡给友人的信中说到: 此间食无肉, 病无药, 居无室, 出无友, 冬无炭, 夏无寒泉, 然亦未易悉数, 大率皆无耳。其恶劣程度可见一斑。除此外还年老多病, 在儋州作纵笔 有寂寂东坡一病翁, 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 一笑那知是酒红!作者简介: 王晓暖 ( 1971- ), 男, 福建尤溪人, 三明学院生态文化研究中心, 硕士, 中学高级教师。第 5期王晓暖: 贬谪对苏轼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97北船不到来如珠, 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当祭灶, 只鸡斗酒定膰吾。这些都充分表现出苏轼在贬谪期间生活贫病交迫的处境。面对困境, 东坡并未因此而消沉, 他给人印象最深刻之处莫过于他的善处逆境。如到黄州后, 他寄居定惠院, 至全家迁居至临皋亭时, 大有生活饥寒之忧, 只好痛自节俭。后书生马正卿替他向官府请得一块数十亩的荒地, 他便亲自耕种, 植了些粳稻枣粟之类, 以此来稍济困窘。这块地便是 东坡。这时候自称 东坡居士 的苏轼已过上 躬耕的生活了, 对于如何开荒种植已有些经验和合理安排, 他时常和老农交流。然而, 苏轼又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民, 纵观东坡八首 , 其基本情调是一种恬淡的愉悦, 没有感伤, 没有抱怨, 更没有哀愁, 倒是从劳动中获得了一些过去不懂的知识和前所未有的感受, 不矫情, 而是发自内心, 所以才那样纯朴和清新。在久旱逢雨或农忙来临时, 他总是带着一种欣喜的心情来描述: 昨夜南山云, 雨到一犁外。泫然寻故渎, 知我理荒荟。泥芹有宿根, 一寸嗟独在。雪芽何时动, 春鸠行可脍。细腻与爽朗和谐地融为一体。这些清新而充实的诗句, 既没有陶潜诗悠然见南山的道家气, 也没有王维诗空山不见人的禅家味, 而是既执著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苏轼不但对现实孜孜以求, 对生命深情热爱, 又能摆脱世俗的偏见, 从现实生活中去感悟生命本体的存在。在苏轼看来, 这种劳动既不同于一般道家的归隐田园式, 也不同于儒家落魄潦倒时不得已而为之的局促人生, 而是一种安时初顺、任其自然的人生经历, 脱离世俗功利和肉体痛苦的生命活动, 因此初步具有了形上本体的意义, 为他在岭南时期审美的人生境界开辟了途径。除了自己借地亲自躬耕以解决物质生活困境外, 更重要的是要身体健康、精神乐观, 而其方法就是修身养气、参悟佛理。到黄州的当年, 他就给人写信说, 借了天庆观的道堂三间, 准备冬至后入室, 闭关修炼四十九日。 ( 答秦太虚七首之四 )同时又说闲居未免看书, 惟佛经以道日。当时佛教界最为兴盛的为禅宗, 苏轼在禅门被归为临济宗黄龙派的弟子, 其实他与云门宗甚至禅宗以外的僧人也颇有交往。虽他接触佛、道不始于贬谪时期, 但贬谪生活确实加深了他在这方面的修养, 对他的心理调适很有帮助。创作了许多用佛禅语入诗的诗, 讲述佛禅道理。如区区欲右行, 不救风轮左及何处低头不见我, 四方同此水中天。里的 风轮、水天皆为 楞严经里的词。还与长老、道士交好, 从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和郭功甫韵送芝道人游隐静 等诗篇中可看出他与长老、道士时常往访, 共同悟道。特别是在惠州、海南时, 面对恶劣的生活环境, 使得他对佛老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佛教关于生命空虚的学说来自脱于痛苦, 保持理智的清醒, 而使人生富有诗意; 又以道教的长生久视之术来佐助养生, 并返视生命的本源, 自觉守护高贵、纯洁的人格。这就很好理解他为什么那么追企陶渊明的人生和诗歌境界了。他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 共 100多首, 原希望尽和其诗乃已耳, 用黄庭坚话来说就是饱吃惠州饭, 细和渊明诗。如和陶贫士、和陶还旧居、和陶九日闲居、和陶归园田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止酒、和陶劝农六首 等等。总的看来, 苏轼处于逆境中生活窘迫等与渊明有许多相似之处, 其和陶之作, 让我们看到了他对陶渊明人生和诗歌境界的向往, 在和陶诗中也得到了许多安慰, 使自己在逆境中能更好地保持高贵、纯洁的人格。贬谪期间, 生活闲适, 心中抱负无法实现, 只好饮酒自娱。苏轼对酒的热爱与陶潜、阮籍有相似之处。从他的诗篇中经常看到他常使自己沉浸在醉意中: 饮中真味老更浓, 醉里狂言醒可怕。还常常独自饮酒: 酒醒梦觉起绕树, 妙意有在终无言。先生独饮勿叹息, 幸有落月窥清尊。诗人虽洒脱, 但从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孤独和寂寥: 起舞三人漫相属, 停杯一问终无言。他还自己酿酒, 在黄州学会酿蜜酒后他写道: 拨雪披云得乳泓, 蜜蜂又欲醉先生。稻垂麦仰阴阳足, 器洁泉新表里清。晓日着颜红有晕, 春风入髓散无声。人间真一东坡老, 与作青州从事名。由于苏轼饮酒过多, 病情加重, 苏辙劝他止酒, 故有 从今东坡室, 不立杜康祀。不久他又喝起来了, 并且自酿 天冬门酒, 漉酒的时候竟一边漉一边品尝, 结果大醉一场。总的看来, 酒是苏轼不可或缺的伴侣。98凯里学院学报第 27卷总之, 正因艰苦的贬谪生活使得苏轼的性情渐趋通脱旷达, 幽怀破散, 不再汲汲于世俗功利和恪守传统的价值标准。他融汇了儒、道、佛三家, 创造出了新的生活方式, 吸取了儒家的执著于现实的一面, 扬弃了其追求功利的一面; 吸取了道家通脱旷达、追求心灵自由的一面, 扬弃了其懒散无为的一面; 吸收了佛教的感悟人生、追求心灵超脱的一面, 扬弃了否定人生的一面。于是, 苏轼就这样一步步地从现实人生走向审美人生, 把现实人生的苦难化解于无形, 不走向矫情的寂灭, 而是对苦难人生领之如怡, 最终走向生命的完成。二、贬谪对苏轼诗歌表现内容、创作手法的影响首先, 贬谪给了苏轼游历山河、名胜古迹及其了解、融入各地风俗民情的机会, 使他在感慨身世沉浮、山河秀美的同时, 留下了许多题材丰富、体裁多样的诗篇。在去贬所的途中, 他一边游历一边留下抒怀之作。如初次贬谪到黄州的途中暮宿淮南村时有过淮篇, 抒发了 黄州在何许, 想象云梦泽。吾生如寄耳, 初不择所适 的感慨, 对于未来不可预测的茫然感油然而生。在游净居寺时, 竟有愿从二圣往, 一洗千劫非的想法, 过春风岭时见梅花, 在描写的皪梅花草棘间后, 便抒发何人把酒慰深幽, 开自无聊落更愁 的感慨, 以幽独的梅花来自况。后在贬惠州、海南等地时, 其途经之作就更为丰富了。过慈湖夹有卧看落月横千丈, 起唤清风得半帆。且并水村欹侧过, 人间何处不巉岩的感觉, 这与作者当时累遭贬谪, 历经艰险相符合。经湖口时有壶中九华诗 云: 清溪电转失云峰, 梦里犹惊翠扫空。见异石而思故乡, 自念孤绝, 反说念卧仇池太孤绝, 百金归买碧玲珑。足见其超脱之处, 但苏轼在旅途中心情基调仍是比较忧郁的, 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感使他无法完全超越出来。如过南康时看到长湖萧条万象疏 , 发出了许国心犹在, 康时术已虚。岷峨家万里, 投老得归无的感慨, 年迫桑榆, 却无匡时之术, 退归故里的想法油然而生。这种通过外界事物来抒发感慨之作在这段游历间屡屡可见, 但是忧郁的感叹, 及感慨身世飘零终是无用也是无奈的, 虽有像 惶恐滩 那样险恶的环境, 但终将振作, 使自己有更好的心态来面对险境。在过大庾岭时有 一念失垢后, 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 惟我独也正。以此来激励自己。总的看来, 在去贬所的途中, 苏轼游历山河、古迹, 更加看清现实、倍感身世飘零, 最终以诗人的独特表现手法使之付诸笔端。到达贬所后, 向他展开的是一幅全新的生活画面, 以罪臣的身份到达贬所, 是要一直当百姓下去还是有所展机, 不得而知。苏轼是以颇为复杂的心情去面对的, 但对生活的热爱也使得他很快就可以融入到新生活中去, 使内心渐趋平静, 用超然的态度去面对, 创作了许多表现当地物产、风貌的诗篇。初到黄州时有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开始喜欢当地的物产、生活。到惠州时感觉更为亲切: 仿佛曾游岂梦中, 欣然鸡犬识新丰。吏民惊怪坐何事, 父老相携迎此翁 岭南万户皆春色, 会有幽人客寓公。一路行来, 途中不断有人向他介绍惠州的风土人情之美, 到达惠州又有官民的欢迎, 使他觉得放佛找到了归宿。岭南有丰富的物产, 苏轼在此品尝了因博得贵妃一笑而闻名的荔枝。海山仙人绛罗襦, 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 风骨自是倾城姝。不知天公有意无, 遣此尤物生海隅。吃荔枝也吃出另一番兴致, 荔枝在其笔下是多么的美丽而高洁, 其 厚味 和 高格正是苏轼的人格像喻, 远离朝廷、没有风霜打击的南方, 才是苏轼真正的归宿之地。在生活闲暇之余, 自然时常到周围闲步, 观赏周围的景色。如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有参差玉宇飞木末, 缭绕香烟来月下。江云有态清自媚, 竹露无声浩如泻。已惊弱柳万丝垂, 尚有残梅一枝亚。春意浓浓, 诗人虽担心欢意年年谢, 想闭门谢客对妻子 , 但也不得不被这浓浓的春意所吸引。特别是描写雨后四望亭的情景云: 雨过浮萍合, 蛙声满四邻。海棠真一梦, 梅子欲尝新。拄杖闲挑菜, 秋千不见人。殷勤木芍药, 独自殿餘村。将春末夏初、雨后天晴的景象描写得真切如绘, 颇具韵味。贬谪生涯中自然要与当地官民交往, 从苏轼的诗中可看出他与他们相处得很好, 有不少唱和、应酬之作。在黄州时, 常与民众交流农事, 如 东坡八首。又如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 : 嗟卧五亩园, 桑麦苦蒙翳。不令寸地闲, 更乞茶子蓺。饥寒未知免, 已作太饱计。可知与民学温饱之计应是常事。初到惠州, 官民都出来欢迎: 吏民惊怪坐何事, 父老相携迎此翁。如此情景使人仿佛有归乡之感, 与其融合自然也更加容易。到达儋州时, 苏轼那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使得他很快就与黎族人民打成一片。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云: 总角黎家三四童, 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 溪边自有舞雩风。可见他与诸黎是很好的朋友, 时常往来, 连孩子们都与他亲密无间。与官员交往的有 和何长官六言次韵五首、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饮酒以诗戏之云等。从另外的一些作品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是从来不乏新友的。第 5期王晓暖: 贬谪对苏轼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99贬谪期间生活孤苦, 一旦亲友来访或每逢佳节, 思亲思乡更切, 于是创作了不少思乡怀人之作。如记录子由来访的晓至巴河口迎子由、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次韵答子由 等诗作, 又如堂侄安节来夜坐时, 诗人自嘲贫贱 遮眼文书原不读, 伴人灯火亦多情。嗟予潦倒无归日, 令汝蹉跎已半生。免使韩公悲世事, 白头还对短灯檠。每逢佳节, 也颇能使人产生思乡怀人之情。在寒食雨中有春江欲入户, 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 濛濛水云里 那知是寒食, 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 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 死灰吹不起。春寒料峭, 春雨濛濛, 谪居荒村, 既不能为国为民, 建功立业; 又不能退居故里, 得守先人坟墓, 陷入穷途末路, 进退失据的绝境。但因其历经忧患, 心如死灰, 已别无他念, 才可更好的生活下去。这种感想在后来的诗中也有所体现, 如 新年有 晓雨暗人日, 春愁连上元。水生挑菜渚, 烟湿落梅村。小市人归尽, 孤舟鹤踏翻。犹堪慰寂寞, 渔火乱黄昏 丰湖有藤菜, 似可乱莼羹。新年到来, 周围却是雨暗春愁, 一片寂寥孤苦的景色, 使人更难排遣寂寞, 归家无期, 只好以藤菜来聊代莼羹, 无比凄惨寂寞。其次, 在创作表现手法上, 贬谪期间他的诗歌常常是托物寓志, 将自己的内心用诗歌表现出来, 能够做到冲口而出 , 而无不尽意。他去贬所途经之作常常是感物而发, 黄州在何许, 想象云梦泽。吾生如寄耳, 初不择所适 , 许国心犹在, 康时术已虚。岷峨家万里, 投老得归无?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他还常常通过海棠、梅花、荔枝等来托物寓意。如过黄州的梅花二首、寓居定惠院之东, 杂花满山, 有海棠一株, 土人不知贵也通过海棠的幽独, 来抒发与花同病相连、流落陋邦的飘零之感。到惠州有关荔枝的诗有好几篇, 也正是通过荔枝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后来的和陶篇更是如此, 一有所感慨就借之抒发出来, 无论在哪都能够随意挥洒而饶有情趣, 能够做到笔力曲折无不尽意。可以说, 贬谪让苏轼更好地成就了通脱旷达、坦荡高洁的人格, 拥有丰富多样的创作题材、并以他独特的经历和才华去挥洒美丽灿烂的诗篇, 成为后人孜孜以求的先导。参考文献: 1 冷成金. 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 M .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3. 2 孔凡礼. 苏轼文集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3 吴鹭山, 夏承焘. 苏轼诗选注 M .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2. 4 王水照, 朱 刚. 苏轼诗词文选评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5 苏 轼, 傅 成, 穆 俦. 苏轼全集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责任编辑: 毛家贵 The impact ofRelegation 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