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龙岩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史记四公子的人物形象分析专业:汉语言文学(师) 作者: 叶高建 指导教师(职称):李惠瑛(教授)二0一一年三 月十三 日毕业论文诚信承诺书本人郑重承诺: 2011 届 汉语言文学(师范) 专业的毕业论文 史记四公子的人物形象分析 系由本人独立撰写,没有抄袭行为。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如果出现抄袭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况,与上述承诺事实相违背,本人愿承担由此所引起的一切消极后果。承诺人(签名):年 月 日龙岩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2011年 1 月 6日论文(设计)题目:史记四公子的人物形象分析姓名叶高建年级2007级所在院系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指导教师李惠瑛开展本课题的意义及工作内容: 通过史记四公子的人物形象分析来了解战国时代的历史文化以及士人心态,并且通过本文来展示大学四年来的中文尤其是古文学习成果。主要工作内容即对战国四公子的历史、文学形象进行逐个描述、分析。 总体安排及进度:1月份整理读书笔记,并拟定论文大纲。2月份根据大纲来完成初稿并加以完善。3月份定稿并完成论文答辩。课题预期达到的效果:能够尽量完美地体现笔者的古文功底,以及对古代文学论文的整体把握能力。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史记四公子的人物形象分析文学与传媒学院 07级汉语言文学(师范)2007010137 叶高建 指导老师 李惠瑛【摘要】每个时代都有一些惊才绰绰的天之骄子出现,来引领时代的浪潮,而在那个诸侯混战,烽火不断地时代,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被称之为战国四公子,本文通过对史记中关于他们的记载和其他相关文献的参考,对四公子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比较,同时回顾那段精彩纷呈的历史。【关键词】史记、四公子、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一、信陵君从善如流,急人之难善于纳谏是信陵君较之于其余三位公子的较为突出的一个优点之一,这在同一时代得贵族身上也是难能可贵的。明代茅坤曾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而善纳谏这个优点绝对是司马迁所最为中意的优点之一,故而在描写魏公子的这方面优点上,司马迁是下了重笔墨的。例如,信陵君因窃符救赵及锥杀晋鄙之后得罪了魏王,一直不肯回魏国,直到秦军攻打大梁时,他还是不肯回去,薛公和毛公批评他昧于大义,言辞很激烈,公子幡然醒悟,立即整顿行装回国,担负起抗秦大任;又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之后到赵国面有得色,经过门客“有功于赵却有罪于魏”的提醒后,马上悔悟,见到赵王和平原君之时,态度恭谨,不以己功,只接受了赵王的“汤沐邑”。如这般事迹在史记中还有许多,就不一一例举了。对于急人之难这一点,史记选讲中有摘录评论:“以宾客赴秦军俱死,下策也。在公子,虽以救赵为仁,比之从井救人,可谓分毫不异矣,公子之贤,何遂出此?故知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二语最重1”。也就是说,信陵君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侠义精神的体现,虽然与赵同亡的举动是不明智的,然而正是这种大无畏的勇气和急人之难的品德赢得了各方人士的帮助,赢得了全军的上下一心,最终赢得了抗秦救赵的胜利。由于历史因素的局限,太史公一直认为魏公子是忠于魏王的,但是以我们80后的观点来看他绝不会是忠于魏王的,只能说是忠于魏国,当然啦,在那个时代忠于魏国即是忠于魏王,两者的差别不大,但是在谈到信陵君这个人物的时候就不得不加以区分一下。信陵君才能胜安僖王十倍,仁而下士,养客三千,在诸侯国中威望很高,以致“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魏国的大小军政,虽不说被公子掌控,但因为安僖王没有什么能力,大小事情都得和这个弟弟商量,由他扛重担。而且,公子恃才傲物,从不对自己的“才高压主”感到不妥。有一次,安僖王和他因事争执,而发火说要杀了公子,公子正色道:“你杀得了我吗?如果杀了我,你保得住魏国吗?”安僖王无可奈何。由此观之,魏公子实在是飞扬跋扈,目无尊上的主儿。而就窃符救赵一事来说,公子一是“矫诏”,二是杀了国君的大将晋鄙,两桩死罪在先,虽救赵有功,却也的确是对魏王不忠。他之后十年不回国,躲在赵,则完完全全是个政治避难犯,而且野史记载他和安僖王的皇后通奸,祸乱后宫等等,但是我还是很欣赏他,那是因为这样的他才是一个真实的人。在他劣行的背后,是对是非曲直的正确判断而非对个人生活的斤斤计较。也许人们没有注意到,飞扬跋扈,几乎是骑在安僖王头上的狂妄的他,终其一生,宁可后来躲在赵国,也没有对魏国王位有半点非分的举动。他曾对安僖王说:“我要夺你的天下,易如反掌。”结果是公子为魏国劳其一生,并没有篡位。但是,他又不得不凌驾于安僖王之上,把持国家政务。因为不这样做,凭安僖王的才能,是要亡国的。所以魏公子一生都处于这样的尴尬情况之下。而他确没有取安僖王代之,考虑的还是魏国的国家利益。这一点就十分难得了!一个人困难的不是不做坏事,困难的是在具备一切做坏事的条件下也不做的自制力。他对魏王也许是不忠的,但他又是最有英雄气概的。至于他沉迷于酒色,则是一个公子,一个狂傲贵族的真实反映,越显出他的历史定位并不是圣贤,而是实实在在的形象,这一点相信看过易中天品三国的朋友们应该会觉得他与易中天极其钟爱的曹操形象很有几分相似,同样的有才,同样的大权在握,同样的没有称王称帝。 所以我觉得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的巧合,这是我很着迷于阅读历史名著的原因之一,言归正传,综而观之,我认为魏公子是不愧于四大公子之首的荣誉的。二、平原君翩翩公子,利令智昏对于平原君其人,太史公准确地称之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然未睹大体”,就是说他在当时的贵族中还算是好的,但是并无见识,从他对毛遂这样的士人的态度上表现出来,他虽然喜欢结交宾客,但并不能够做到真正尊重贤士,鉴别人才。明代“异端”李贽在其所著史纲评要中,在平原君长期不能发现和不愿任用毛遂的那段史料的书眉上,批了“眼瞎”二字(史纲评要卷三周纪),确有道理。人才就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而平原君却视而不见,这还不是有眼无珠吗?李贽还指出:“知人之明,圣哲所难。”平原君根本算不上什么“圣哲”,因此也就更说不上什么“知人之明”,而且在三年的时间里,平原君门下的“左右”之人对于毛遂这样的人才竟“未有所称诵”,这又有理由让我们相信这些门客中大概有不少嫉贤妒能之辈了2。而且他的政治眼光又不大咋地。让赵国元气大丧的长平之战直接导火索就是他又贪图眼前的土地利益,草率做出接收上党的建议。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为了把赵国也拖入战争,增加取胜的砝码,把上党地区献给了赵国。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一个嫁祸于人的障眼法,但赵胜还是建议赵王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接过来了,果不其然,白起带大军来了。长平一战之后,四十万赵军被活埋,这都是赵国的精壮男子呀!那可不像现在人多为患,那时候土地多的是,只要有人就意味着有财富,更何况没有这些精壮男子哪来革命的后代呀!从此赵国一蹶不振。这样的贪小利而吃大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不止一次了。华阳之战的发生就和赵国贪图魏国的邺城有关系,却不但没拿到邺,反倒令赵国割出了五城给魏,有前车之鉴而不鉴是吃大亏的!所以太史公说他“利令智昏”。据战国策卷二十一赵四燕封宋人荣蚠为高阳君记载:燕封宋人荣分成为高阳君,并派他为统帅,带领军队攻打赵国(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一带)。荣蚠很会打仗,赵王得到消息后,非常害怕,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国相赵胜想出一个办法,说道:“齐国的名将田单,善勇多谋。我国割三座城池送给齐国,以此作条件,请田单来帮助我们带领赵军作战,一定可以取得胜利。” 但大将赵奢不同意这么做,并做了详细的分析:“第一,即使田单肯来指挥赵军,我国也不可能一定取胜,也可能敌不过荣蚠,那就是白请他来了;第二,如果田单确实有本领,但他未必肯为我国出力,因为我国强大起来,对他们齐国称霸不是很不利吗?因此,他不可能会为我国的利益而认真地对付燕军。” 但是,没有人听取赵奢的意见,仍然割让三城,聘请齐国的田单来当赵军的统帅。结果,不出所料,赵国投入了一场得不偿失的消耗战,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只夺取了燕国一个小城,却没有获得理想的胜利。作为国相和引进田单的倡议者赵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3。无独有偶,看到平原君的“利令智昏”是不是很容易又让我们想起曹操对袁绍的评价呢?“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这后半句用在平原君身上也同样合适。然而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看事物要一分为二,对人也一样,我们看到平原君缺点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他的优点。虽然他爱美人、贪小利、喜奢华,但是这些都是缘于他的封建贵族身份,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知错能改,不失义气的一面。认识到毛遂的贤能后,他主动道歉,说“不敢复相士”;面对信陵君的指责,他坦然认错;结交魏齐之后,为了救他,置生死于不顾。而且面对强秦进犯,他接受了李同的建议,尽散家财,将家人编入行伍,和百姓同生共死,国士风范凛然而现!相比接近完美的信陵君,缺点多多的平原君却让我更感到亲近一些。三、孟尝君好客自喜、自私自利千古以来,人们都习惯把有好客识贤的人与孟尝君相比,谓之曰“小孟尝”,“赛孟尝”等等,太史公在史记中对他的点评就有“好客自喜”,其实这不是什么好话,“好客自喜”的意思其实就是把养客当做一种乐子,所以才导致门客三千只有一个冯谖,其余皆鸡鸣狗盗之辈,史记评林中有记载,“史迁于田文也,断之曰自喜,夫固斥其为一己之私好,非天下之公好焉”,这句话正是对田文“好客自喜”最恰当的论断。不过谈到孟尝好客而不计较出身品德,不禁又让我想到曹操“唯才是举”的求贤令,也是不计德行出身,但是孟德手下的确是良材辈出,而孟尝却只得一个冯谖。韩兆琦的史记选注集说中收录了黄氏日钞中的一段话:“田文谓其父田婴相齐三王,齐不加广,而家富累万金,不见一贤者,徒厚积以遗子孙,而不谋齐。文既得政,故招致食客常数千人,宜齐之加广矣,然卒以此见忌于君,而不能安其身,乃遗秦穰侯书以自伐齐,又相魏,西连秦赵,与燕合兵,而几至于灭齐。卒之齐赵下弓灭文封邑,而子孙遂绝。岂惟不能广齐,且削齐矣;岂惟不以遗子孙,亦无子孙之可遗矣;岂惟辱国而亡家,且聚天下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坏薛之俗为暴桀矣。”4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孟尝君的好客只是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谋取高位的手段之一,得政之后非但没有“广齐”,更几乎“灭齐”。可见他的信条是绝对的利己主义,而这种自私自利的性格让他变得心胸狭窄,一点小事就发火。说到孟尝君易怒就不得不说说他的童年了,他的一生是由贱而贵发展而来的,因为田文五月五日出生,他爹田婴请人算卦,算出来很不吉利,于是把他丢了,他长大后对父亲说:“孩儿有一事不明,父亲能容得下整个齐国。容得下四十多个儿子,却为何独独容不下孩儿?父亲如回答的有理,孩儿不须父亲处置,孩儿会自行了断!” 田婴长叹一声道:“你以为我忍心哪,还不是算命先生说你乃五月出生,野心太大,怕我田家的门庭容不下你,会给我田家带来灭门之祸,我才下得如此狠心!” 田文恭声道:“儿五月出生,乃是天意,儿不能自行选择。儿能活到现在,也说明天不灭我。父亲既然信天,为何还要和天作对呢?”田婴无话可答。见田婴不说话,田文又道:“父亲所说的田家门庭容不下孩儿,不知是田家容不得孩儿呢,还是天下容不得孩儿?如果是田家门庭容不得孩儿,孩儿认为可能是我田家门庭过小,那是可以加大的,如果我田家门庭加大了,不但能容得下孩儿,恐怕连天下众人都能容得下了!恕儿子不敬,孩儿认为,父亲做了多年的齐相,门下却至今空无一人,我田家所小的,不仅仅是门庭吧,恐怕还有父亲的胸怀吧!因此,孩儿认为,门庭的大小,不在于门,而在于心!父亲容不得孩儿,岂能容天下?假如父亲的胸怀够大,既能容得下天下,又为何容不得孩儿?”这番话说的不卑不亢,有理有据,不禁令人拍案叫绝啊。然而也正是在他小时候较之其他四十几个兄弟表现得好,慢慢才引起父亲对他的重视,并最终“主家待客”的。也因为他这样的童年经历,所以他很忌讳被人看不起,从他被赵人笑为“眇小丈夫”就灭人家一县的做法就可以看出来。另外当其失势之时宾客尽散,只剩下冯谖一人,等他依靠冯谖重新得势之后曾说如果那些宾客再回来“必唾其面”, 还是这位被清朝吴见思称为“自有雍容长厚气象”的冯老师淡然地说,这点小事你也要发脾气?太不成熟了。其实天下的事就和集市交易一样。好的货物人家就买,不好的货自然离开。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想通了吗?当然我们都知道后来孟尝君想通了,又欢欢喜喜地把客人们迎进门,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了,因为冯谖的话让他明白这个脾气要是发了会得不偿失。孟尝君还发过两次著名的脾气,一次困于秦几丧命,怒而率齐韩魏联军攻秦,打得秦昭王割地求和;另一次被齐王罢免而怒,奔走列国发动合纵攻齐,使齐王身死国破。真是个惹不得的家伙啊。不过话说回来,在他多姿多彩的一生里,我还是最喜欢他发脾气的一刻。在这一刻,他是最真实的,和每个普通人一样真实,憎恨着势利的人性,痛快淋漓地做回自己。四、春申君博学善辩,老来昏聩春申君黄歇与其他三位战国公子不同,他不是来自于贵族阶层,没有贵族血统,而是正正经经的平民士人,其他三位公子的所有建树基本上都是听从手下门人的意见,而他们基本上都是作为这一建议的执行者,但是春申君却是靠着自己游学而来的才能,自己独到的眼光来为楚太子即后来的楚考烈王出谋划策从而得到高位。上书劝止秦王攻楚,设计救归楚国太子,是春申君一生为楚国所做的两件最重大的事,而这两件事都是他自己独力完成的,应该说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几个门人,司马迁写春申君着力在一“辩”字,因此文章开始便引用了春申君劝止秦王攻楚的大段论辩之辞,以突出他的论辩之才,春申君劝说秦国与楚国亲善,他在谏书中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中心论点:秦国不应攻打楚国,而应与之友好,他说:“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接着,春申君又打比方又举事实,从古讲到今,引诗又引易具体分析了秦国不能攻打楚国的两个原因,既形象又生动,最后春申君给秦昭王展示了一幅秦、楚友好将带来的美景:万朝来贺,天下皆归于秦,终于使秦国打消了对楚用兵的念头。春申君说应侯劝秦王使楚太子归国同样显示了他的论辩之才,只是这一次,他深知可能性不大,所以又劝楚太子乔装归国,而自己则“以死当之”,在中国古代,“忠君”是与“爱国”联系在一起,春申君忠于太子是他忠于楚国的表现,可谓深谋远虑又大义凛然。春申君年轻时可谓大智大勇,能洞察秋毫,眼锐如鹰,可是老来却被一叶蔽目,盲目自信,反遭奸人所害。春申君任宰相的第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重。门客朱英对春申君说,楚王一下世,李园必定抢先入宫夺权并要杀掉您灭口,不如您安排我做郎中,楚王一下世,李园必定抢先入宫,我替您杀掉李园。春申君听了后说:“您要放弃这种打算。李园是个软弱的人,我对他很友好,况且又怎么能到这种地步!”朱英知道自己的进言不被采用,恐怕祸患殃及自身,就逃离了。此后十七天,楚考烈王去世,李园果然抢先入宫,并在棘门埋伏下刺客。春申君进入棘门,李园豢养的刺客从两侧夹住刺杀了春申君,斩下他的头,扔到棘门外边。同时就派官吏把春申君家满门抄斩5。其实春申君老来遭李园所害也是他自己被前途与利益冲昏了头脑的结果。这也是由于上述他出身平民,没有后台,奋斗半生,几经沉浮,到老了命运还是取决于君王的一句话,这让他很没有安全感的同时也让他原本智慧的双眼受到了蒙蔽。假设他不受李园兄妹的诱惑,他还能洞察李园兄妹的阴谋诡计,可他偏偏担心老来无法“保相印江东之封”因此对抓住了他的弱点的李园兄妹坚信不疑而不听朱英之言,终于落得个被李园“死士侠刺,斩其头,投之棘门外”的下场,就连司马迁也为他的晚节不保而叹息:“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后制于李园,旌矣”。由此,我不由想到抗联名将李兆麟,在艰苦卓绝的东北抗日战场上,他有勇有谋,功勋卓著,然在抗战胜利的1946年担任了滨江省副省长中苏友协哈尔滨会长之后,竟被一个女特务谋杀了。真是让人扼腕叹惜!五、四公子“和而不同”之处史记评议赏析曾写道:“本文不与孟尝君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春申君列传取齐称之为信陵君列传,而独称之为魏公子列传,行文之间反复称公子不离口,全文共称一百四十九次。太史公无限心折,无限倾慕之情溢于笔下。”司马迁的的确确对信陵君魏无忌“情有独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两处四公子相同又不同的地方,看看信陵君到底哪些地方高明于其他人。1、养客四公子都“好客”,全都动不动就养客三千,数量是都差不多,但是质量就大有区别了,平原君三千士得一毛遂,而且还是毛遂自荐才成一段佳话的,否则三千人就无一人可用了,然而就是这可用之毛遂在出使楚国之后,也销声匿迹了,而从赵国门客与楚国门客斗富一事就可以看出春申君的门客整体质量也不怎么样,孟尝君的门客就更不用说了,王安石早已说过:“鸡鸣狗盗之辈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而信陵君门下精明过人,善于谋划之士就层出不穷了,侯嬴、朱亥、毛公、薛公等等,甚至于史记中连名字都没有提到的一个门人都能够说出“有功于赵,有罪于魏”的高明之言,可见信陵君手下人才之盛。并且信陵君之好士与其余三国公子之好士大有不同,鲜花需要绿叶的衬托才更显娇艳,太史公为了体现魏公子之好士乃是真好士,其余三人只得在其笔下甘做陪衬了,史记中记载公子至赵之后寻毛公、薛公于市井,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信陵君在姐姐那听说了之后,说:“我在大梁的时候就听说这两位的贤名了,到了赵国就怕他们不肯见我,你老公居然还认为他们在一起是件丢人的事?”说完就要走,直到平原君道歉才硬是把他留下了。由此可见,信陵君的礼贤下士的的确确是深入人民群众中的,以寻找贤德之士为目的的,而平原君门客三千,多是为了装门面而已,正如明代王世贞所说:“三公之好士也,以自张也;信陵之好士也,以存魏也,乌乎同!”。2、战功卓著先说平原君,在邯郸之战中“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坚守待援,终于击退秦军的入侵,保家国于一役,这可是极大的战功。春申君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军,避战于无形,况且为相之时奉召灭鲁,扩大了国家版图,也可谓是战果累累。孟尝君打仗也很有一套,曾率三国攻秦,迫使秦王割地,另一次,却是合纵列国攻齐,几近灭齐。信陵君最强,史记中有记载“魏安厘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然而邯郸之战其实导火线就是平原君利令智昏想吞并上党五成而引起的,他击退秦军只能算将功补过,春申灭鲁是属于侵略,况且鲁国积弱,取胜不足道也,孟尝君倒是很厉害,可是他发动的战争都是出于私利,秦国囚禁过他,他要打,齐国卸了他的丞相之职,他也要打。信陵君就大大的不同,无论窃符救赵还是合纵攻秦,都是为了别国和祖国的“公义”,所以才能“威振天下”。3、都没有好结局平原君死后,“子孙代竟与赵亡”,孟尝君也是“绝嗣无后”,春申君身首异处,信陵君郁郁而终,相比之下,其实信陵君最是无辜了,平原君本人可算是寿终正寝了,孟尝君是咎由自取,春申君利欲熏心,不听人劝,死于非命,是自作孽不可活,只有信陵君却是因为功高震主,被迫下野,病酒而卒的。史记菁华录中提到“魏公子所处之地不飞不跃,非田非天,乃天下疑忌之丛也。况负一世之高名,抱非常之将略,乃仅以一朝破敌,善刀而藏,其心则甚苦,而其遇固未为不幸也。况魏自建国以来,受侮强邻固非一日,今得公子而使乃祖愿比死者雪耻之痛得以少酬,且使大梁夷门芳流千古,岂非天下之至快耶!史公尽力揄扬,极一弹再鼓之胜,乃知执鞭欣慕何止晏婴,此老之神交至矣6”。也许是司马迁对信陵君的遭遇感同身受,才把魏公子列传写得高于其他三公子列传吧。“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至此,“战国四公子”已经一一分析过一遍了。虽然他们所活跃的舞台距离我们已经非常遥远,但我们还是能通过这些历史车轮留下的轨迹,大致勾勒出他们的轮廓。在网上有些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君子”,我个人认为,“公子”更为妥当。古人云,所谓君子者,权重者不媚之、势盛者不附之、倾城者不奉之、貌恶者不讳之、强者不畏之、弱者不欺之、从善者友之、好恶者弃之、长则尊之、幼则庇之。为民者安其居,为官者司其职,穷不失义,达不离道。魏无忌、赵胜、田文和黄歇其实都没有那么地圣洁高尚,虽然他们能在那样一个乱世之中脱颖而出、被载入史册,也实属不易。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只是人,有例如利令智昏、优柔寡断等缺点,他们也只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在诸侯争霸的风起云涌中奋力游向自己所企及的方向,而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透过他们,再一次地解读那段不寻常的历史,同时体验在这些传奇般的人物身上无限地延伸着的历史的无限魅力。参考文献1 郑权中,史记选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109.2 郭双成,史记人物传记论稿M.天津:中州古籍出版社,1980,171-173.3 杨敬法,战国四公子的另一面之二平原君OL.新浪博客/yangjingfa ,20084 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说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肿瘤科化疗常见并发症处理策略模拟考核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妇产科常见疾病诊治知识专项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中学英语教学全套教案设计
- 2025年儿科营养补充方案设计模拟测试答案及解析
- 社会建设资金管理办法
- 烟台学校食品管理办法
- 办理证件的合同(标准版)
- 2025年医院感染风险防范计划
- 骨科住院部年度运营总结及计划
- 双减政策对课堂效率提升的心得体会
- DB13T 5252-2020 HDPE内衬修复供水管道技术规程
- 2025年天津市中考物理试卷真题(含标准答案)
- 循环经济与绿色生产方式
- 大班喝水教学课件
- DB31/ 741-2020碳酸饮料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 开学第一课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
- 2025儋州市兰洋镇社区工作者考试真题
- 2025-2030木薯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研究报告
- 小儿推拿店员合同协议
- 医疗废物管理知识培训课件
- 家庭养老免责协议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