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距径比下微型组合抗滑桩物理模型试验.pdf_第1页
两种距径比下微型组合抗滑桩物理模型试验.pdf_第2页
两种距径比下微型组合抗滑桩物理模型试验.pdf_第3页
两种距径比下微型组合抗滑桩物理模型试验.pdf_第4页
两种距径比下微型组合抗滑桩物理模型试验.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 2 卷 第 1 1 期 2 0 1 5年 1 1月 长 江科学 院 院 报 J o u r n a l o f Ya n g t z e R iv e r S c ie n ti fi c R e s e a r c h I n s tit u t e V0 1 32 No 1 1 No v 2 0 1 5 d o i: 1 0 1 1 9 8 8 c k y y b 2 0 1 5 0 3 4 4 两种距径比下微型组合抗滑桩物理模型试验 蔡强 , 石胜伟 , 韩新强 - 一 。 李乾坤 , ( 1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中心, 成都6 1 1 7 3 4 ; 2 中国地质科学院 探矿工艺研究所, 成都6 1 1 7 3 4 ) 摘要: 通过开展 2种距径比下微型组合抗滑桩加固碎石土滑坡室内物理模型试验, 分析微型组合抗滑桩的受力 变形特点 , 研究距径比对微型组合抗滑桩整体抗滑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微型组合抗滑桩结构受力变形 可分为 3个阶段( 无变形阶段一阶段一性破坏阶段) ; 桩顶位移超过总桩长的 3 6 , 微型组合抗滑桩就进入塑性 破坏阶段; 桩顶连系梁有效约束了桩体位移 , 使得微型组合抗滑桩各排桩在位于滑面以上约 z , 8处( 为 自由段 长度 ) 出现反 弯点 , 且滑面以上 Z : 5 、 以下 Z 1 0 ( Z 为嵌 固段 长度 ) 范 围内 的桩 身弯矩较大 , 且 最大弯矩 位于滑 面以 上 l z 2 0处; 距径比较小( 即 7 5 ) 时, 微型组合抗滑桩对桩问土体的“ 楔紧” 作用较强, 抗滑桩能承受更大的滑坡 推力作用。 关键词: 微型组合抗滑桩 ; 距径比; 碎石土滑坡; 受力变形; 反弯点 中图分类号: T U 4 4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1 5 4 8 5 ( 2 0 1 5 ) 1 1 0 0 6 6 0 5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 , 微型组合抗滑桩因其 自身优势 , 被逐渐 用于滑坡防治工程中 , 且取得 了良好的效果 。 桩间距影响了微型组合抗滑桩结构的受力变形 特性 , 对结构抗滑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 是微型 组合抗滑桩 结构设计时 的重要参数 j 。 目前不少 的学者都对微型组合抗滑桩的受力变形特性进行了 研究 , 周德培等_ 6 开展 了顶板连接式微型桩组合结 构抗滑机制的模型试验研究 , 在滑坡推力作用下 , 各 排微型桩均能承担较大 的弯矩 , 其中靠近滑坡后缘 的排桩承担的弯矩最大 , 其余 2排桩承担 的弯矩相 对较小 。闫金凯等 开展 了微型桩与滑坡体共 同 作用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 微型桩各排桩在滑 坡滑动时同时受力 , 且受力分布情况基本相同; 各排 桩 同时发生破坏 , 破坏区域位于滑面上下各 3倍桩 径左右的范围内, 为弯曲与剪切相结合的破坏模式 。 刘鸿等 进 行 了空间桁 架微型桩体系抗滑机制试 验研究 , 在碎石土地质条件下 , 连系梁可以有效 限制 微型桩顶位移 , 并减小桩身弯矩 , 滑体中桩前土压力 分布相对较为均匀, 各排微型桩桩体的弯矩大小分 布比较接近 , 最大弯矩位于滑面处 。 以上研究结论都没有考虑桩间距对微型桩结构 体系受力特性和抗滑能力发挥的影响。为进一步探 讨微型桩组合结构的受力变形特点, 笔者 引入距径 比( 桩间距 桩径 ) 这个概念 , 开展 2种距径 比下 微型组合抗滑桩物理模型试验 , 研究 2种距径 比下 微型组合抗滑桩的受力变形特性及距径比对微型组 合抗滑桩整体抗滑性能的影响。 2 物理模型试验设计 2 1 试验 目的和 内容 利用模型试验槽 , 开展 2种距径比条件下, 微型 组合抗滑桩加固碎石土滑坡的模 型试验 , 再现微型 组合抗滑桩抗滑的全过程和特征。记录桩顶位移和 桩身应变 , 研究微型组合抗滑桩的受力变形特性。 微型组合抗滑桩室 内模 型参数统计 如表 1所 , 表 1 微型组合 抗滑桩 室内模 型参数统计 Tab l e 1 Phy s ic a l pa r a me t e r s of indo or mo de l t e s t o f m ic r o - pil e c o m p os i s t r u c t ur e f o r r e s is t ing s l ide 2 2模型材料 2 2 1 模 型桩 模型桩选择 2 2 m m、 壁厚 1 2 m m、 桩长 3 m的 冷拔无缝钢管 , 并将钢管内用砂浆灌注饱满 , 后期进 收稿 日期: 2 0 1 5 0 4 2 3 ; 修 回日期: 2 0 1 5 0 5 1 9 基金项 目: 国土资源部地质矿产调查项 目( 1 2 1 2 0 1 1 2 2 0 1 7 0) 作者简介: 蔡强( 1 9 8 2 - ) , 男 , 湖北鄂州人, 工程师 , 博士 , 主要从事地质灾 害机理及 防治技术研究方面 的工作 , ( 电话 ) 0 2 8 6 6 5 2 9 3 2 3 ( 电子信 箱 ) c q 8 6 3 1 6 3 c o m。 长江科学院院报 2 0 1 5生 ( 3 )测试系统 由电阻式土压力计 、 应变片、 位移 计和 D H 3 8 1 6数据采集系统组成。 2 5 荷载设计 试验采用分级加载的方式 , 首先施加前期预压 荷载, 然后分步施加各级水平推力荷载。沿滑动方 向施加前期预压荷载 , 使滑体模型介质趋 于整体稳 定且能有效地传递荷载。每级荷载施加后, 均要持 荷一定时间 , 至桩结构受力和变形趋于稳定后才施 加下一级荷载。每级加载幅度设定为使挡土板向滑 坡体前缘滑动 1 0 mm, 即滑坡后缘土体压缩变形了 1 0 mi ll o 2 6 测点布设 试验测试包括桩身应变 、 桩前 、 后土压力、 桩体 与滑体位移等 内容。每次试验测点布置原则一致 , 即每次试验选取其中的一列均匀分布的桩作为测试 桩。各测试桩的测点详细布设图如图 2所示。 位于滑体中间部位的单根微型桩( 第 4排桩 ) , 从滑面以上 4 0 C I I I 桩体直至桩顶 , 每隔 3 0 cm安放 1 个位移计 , 共 6个 , 用来测试 桩身不 同部位 的变 形 , 如图 5所示。 图 5 位移计布设 Fi g 5 Lay o ut o f di s pl ace m e n t me t e r s 3 试验结果分析 由于物理试验模型是完全对称结构 , 在荷载条 件相同的前提下 , 不考虑边界条件的影响 , 同一排内 的各根微型桩的受力特性是完全一致的。因此 , 可 取位于滑体中间位置 2 - 2 的4根测试桩( 假定沿滑 坡推力方 向, 测试桩的编号分别为 1 , 2 , 3 , 4 ) 作 为研究对象 , 对 比分析桩顶位移及桩身弯矩 的变化 规律 , 研究距径比对微 型组合抗滑桩 的抗 滑性能 的 影响。 3 1 桩顶位移与滑坡推力之间的关系 图6 是距径比为7 5 和 l 0的桩顶位移与滑坡推 力之间的关系曲线 。 1 40 星 l 0 o 渣 6 0 2 0 0 5 0 1 0 0 1 5 0 2 0 0 2 5 0 3 0 0 3 5 0 4 0 0 4 5 0 5 0 0 滑坡推力 k N 圈 6 桩顶位移随滑坡推力变化 曲线 F i g 6 Re l a t i o n b e t we e n d i s p l a ce m e n t o f p i l e a t t h e t o p a n d l a n d s l i d e thr u s t 根据加载全过程 中位于滑体 中间位置 2 - 2 的 4根测试桩的桩顶位移 的测试 结果 , 发现 4 桩桩顶 位移最大 , 表明 4 桩承受 了较大 的滑坡推力 , 会最 先发生破坏 , 因此 , 以 4 桩作为分析对象, 研究 2种 距径 比下 , 桩顶位移的变化规律。 加载开始后, 因滑坡后缘土体较厚 , 滑坡推力基 本上消耗在后缘土体挤压密实的过程中 , 这个阶段 , 4 桩桩顶位移基本上为 0 。随着后缘土体密实度增 大 , 滑坡推力首先传递到 1 桩体上 , 使其产生位移 , 由于连系梁的约束作用 , 使得微型桩组合抗滑桩 的 整体性较好, 因此 , 4 桩顶位移较小 , 只有 1 2 m m。 当滑坡推力超过 5 0 k N后 , 4 桩桩顶位移快速增长 , 呈现 出较好的线性增长。持续加载后, 滑坡推力达 到2 4 2 4 k N 时 , 距径比为 1 0的微型组合抗滑桩 4 桩 桩顶位移 曲线 出现第 1 个突变点, 此时, 桩顶位移为 1 8 3 mm(占桩 长 0 6 1 ) , 而 当 滑 坡 推 力 到 达 2 4 4 5 5 k N 时 , 距径 比为7 5 的微 型组合抗滑桩 4 桩 桩顶位移曲线也出现第 1 个 突变点 , 对应的桩顶位 移为1 8 6 ram( 占桩长0 6 2 ) 。 不 同距径 比的微型组合抗滑桩桩顶位移曲线之 所以会 出现突变点, 这是 因为滑坡后缘土体达到一 定密实程度, 传递到微型组合抗滑桩上的滑坡推力 急剧增大 , 桩体开始提供主要 的抗滑力。 随着滑坡推力越来越大 , 桩顶位移 曲线斜率变 大 , 桩顶位移也呈现大幅度的增长趋势 , 微型组合抗 滑桩开始进入弹性受力状态。这个 阶段 , 距径 比为 7 5 的 4 桩桩顶位移始终较距径 比为 1 0的桩顶位移 要小 , 这说 明距径7 5 的情况下 , 微型组合抗滑桩能 承受 更 大 的 滑 坡 推 力 作 用。当 滑 坡 推 力 达 到 4 3 1 9 k N时, 距径 比为 1 O的微型组合抗滑桩 4 桩桩 顶位移曲线出现第 2个突变点 , 此时, 4 桩桩顶位移 为1 1 0 5 ra m( 占桩长3 6 8 ) , 桩体逐渐进入塑性破 坏阶段 ; 当滑坡推力到达4 4 1 0 5 k N时, 距径 比为7 5 的微型组合抗滑桩 4 桩桩顶位移曲线 也出现第 2 个突变 点 , 对 应 的桩 顶位 移 为 1 0 8 5 m m(占桩 长 3 6 2 ) , 随后桩体发生破坏 。 第 1 1期 蔡 强 等 两种距径 比下微型组合抗滑桩 物理模 型试验 综上 , 通过 4 桩桩顶位移变化规律 , 可以得出: ( 1 )桩顶位移超过总桩长的3 6 , 微型组合抗 滑桩就进入塑性破坏阶段。 ( 2 )距径7 5 时 , 微型组合抗滑桩对桩间土体的 “ 楔紧” 作用较强 , 较好 地约束 了桩体位移 , 使 抗滑 桩充分发挥抗滑作用 , 提供更大的抗滑力 , 承受更大 的滑坡推力作用。 3 2 桩身弯矩分布 曲线 图 7是距径 比为 7 5和 lO的桩身弯矩 图( 以受 拉为正 , 受压为负) 。 由图 7可 以看 出 , 桩顶 附近的弯矩较小 , 滑 面 ( 埋深 2 0 0 cm处 )以上 4 0 cm(Z 5 ) 、 以下 1 0 cm ( 1 2 2 0 ) 的范 围内的桩身弯矩较大 , 最大弯矩位于滑 面以上 1 0 cm(1 J2 0 ) 处 , 表明滑坡推力集中作用在 滑面以上 4 0 cm (2 5 ) 区域。在 桩体和坡体 出现 破坏以前, 沿着滑坡推力的方向, 各排桩的桩身弯矩 依次减小 , 说明各排桩受到滑坡推力在依次减小 ; 当 第 1排桩 出现破坏失效 后 , 较大的滑坡推力集 中在 第 2 , 3 , 4排抗滑桩体上 , 此时各排桩桩身弯矩快速 增长。 在加载全过程中, 各排桩桩顶都出现了负弯矩 , 产生这种现象 的主要原 因是连 系梁约束 了桩 体位 移 , 各排微型桩出现反弯点 , 1 , 2 , 3 , 4 桩体反弯点 基本都位于滑面以上约 2 5 e m(1 2 8 ) 处 。 距径 比为 7 5的微型组合抗滑桩各排桩桩身弯 矩的差异都不是很大 , 这是因为各排桩对桩间土体的 紧箍作用显著 , 滑坡推力在各排桩 中均匀分布; 同时, 由于连系梁的存在 , 桩群的整体性较好 , 形成“ 一整堵 抗滑挡土墙” , 各排桩充分发挥 自身的抗滑能力。 距径 比为 l0的微 型组合抗 滑桩 1 , 2 桩和 3 , 4 桩桩体弯矩分别差异较小 , 但它们之 间的差异较 大 , 说明群桩 的整体性不好 。产生这种现象 的主要 原因是 由于距径 比过大 , 导致微型桩对桩 间土体 的 约束力下降, 土拱效应 不显著 , 形成 的土拱 强度不 够 , 在滑坡推力的作用下 , 较容易发生破坏 , 致使土 体从桩间绕流 , 大部分的滑坡推力就传递 到前排桩 上 , 因此 , 弯矩快速增长 , 且增长的速度大于后排桩 增长的速度。 4结 论 针对 2种距径 比的微 型组合抗滑桩 , 利用一系 列室内物理模型试验 , 再现微型组合 抗滑桩加 固碎 石土滑坡 的受力变形过程 , 分析了微 型桩桩顶位移 耋 纛 0羹 -150-。100 -50 0 50 100 1 5 0 5 0 县 。 。 1 5 0 剥 2 0 0 2 5 0 3 0 0 。 一2 2 5 2 7 6 O 03 8 5 8 5 4 4 5 2 5 l - 4 o 3 0 - 2 9 5 9 0 4 1 2 - 3 O 1 7 7 2 5 31 5 3 0 4 4 1 0 5 ( c) 2 桩距径 比7 5 桩身弯矩( Nm ) 1 5 O 1 0 0 5 0 0 5 0 1 0 0 0 5 O 要1 0 0 誉 15 0 2 0 0 2 5 0 3 0 0 2 1 4 9 4 2 _ 4 0_ 1 5 6 2 2 7 1 5 9 0 9 5 ( d 】 2 桩距径比lO 桩身弯矩 ( N m) 一 2 2 5 2 4 4 , 55 3l5 3 O + 4 0 3 0 2 7 6O 0 3 8 5 8 5 1 7 7 2 5 一2 9 5 9 0 41 2 3 0 ( e ) 3 桩距径 比7 5 桩身弯矩m 撇 4 4 1 0 5 一 2 , 1 5 3 1 7 8 2 5 4- 3 4 3 0-3 2 8 6 5 1 3 9 9 6 0姒 。 4 4 5 _ 一 l 9 4 1 5 3 6 2 75 4 l 5 9 5 2 4 24 0 3 7 3 2 5 4 31 9 0 ( f ) 3 桩距 径比l0 : 墨 。 音 lo 0 2 0 0 图 7 不 同荷载 下桩 身弯矩分 布曲线 Fig 7 Be nding m o me nt diag r a m o f pile wit h d iffe r e nt lo a ds 和桩身弯矩的变化规律 , 研究距径 比对微 型组合抗 滑桩的抗滑能力的影响 , 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 ( 1 )微型组合抗滑桩 的受 力过程可 以界定 为 3个阶段 : 加载初期 , 大部分 的滑坡推力作用在滑坡 后缘土体上 , 使其挤压密实 , 传递到抗滑桩上的滑坡 推力较小, 桩体基本处于无变形阶段; 当后缘土体的 密实度达到一定程度后 , 桩后土拱效应显著 , 抗滑桩 产生较大的弹性变形 , 微型桩处于弹性抗滑阶段 ; 持 续加载后 , 微型桩桩体位移和桩身弯矩快速增长 , 逐 渐进入弹塑性破坏阶段。 7 0 长 江科 学院院报 2 0 1 5篮 ( 2 )桩顶位移超过总桩长的3 6 , 微 型组合抗 滑桩就进入塑性破坏阶段。 ( 3 )连系梁有效约束了桩体位移 , 使得微型组 合抗滑桩各排桩位于滑面 以上约 f 8处 出现反弯 点; 且滑面以上 5 、 以下 1 1 0范围内的桩身弯矩 较大 , 最大弯矩位于滑面 以上 1 2 2 0处 。 ( 4 )距径 比较小( 即7 5 ) 时, 微型组合抗滑桩对 桩间土体的“ 楔紧” 作用较强 , 抗滑桩能承受更大 的 滑坡推力作用 。 参考文献 : 2 3 4 5 黄伟钦 微型桩在边坡支护中的综合应用 J 岩石力 学与 工 程 学报 , 2 0 0 1 ,2 0(增 1 ) :1 2 1 81 2 2 0 ( HU ANG We i - q i n C o mb i n e d Ap p l ica t i o n o f Micr o p i l e s i n S l o p e R e i n f o r ce m e n t f J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R o ck Me ch a n ics a n d E n g i n e e r in g , 2 0 0 1 ,2 0(S u p 1 ) :1 2 1 8 1 2 2 0 ( i n C h in e s e ) ) 丁光文, 王 新 微型桩复合结构在滑坡整治中的应 用 J 岩土工程技术, 2 0 0 4 ,1 8 ( 1 ) :4 7 5 0 ( D I N G Gu a n g we n ,W ANG Xin Ap p l ica t io n o f Micr o p il in g Co m p o u n d S t r u ct u r e in A L a n d s l id e T r e a t me n t En g in e e r in g J G e o t e e h n ica l E n g in e e rin g T e ch n iq u e ,2 0 0 4 ,1 8 ( 1 ) : 4 7 5 0 ( in C h in e s e ) ) 林春秀 , 张泳雄 , 刘容识 堑顶微 型桩在软岩边坡加 固 中的应用 J 土工基础, 2 0 0 6 , 2 0 ( 5 ) : 1 1 1 2 , 2 5 ( L I N C h u n x iu,Z HAN G Yo n g x io n g ,L I U Ro n g s h iAp p l ie a t io n o f Min i+ p il e s o n t he To p o f S l o p e f o r t he Re in f o r ce m e n t o f S o f t R o ck S l o p e J S o i l E n g i n e e rin g a n d F o u n d a t i o n , 2 0 0 6, 2 0 ( 5 ) :1 1 - 1 2 , 2 5 ( i n C h i n e s e ) ) 朱宝龙, 胡厚田, 张玉芳 , 等 钢管压力注浆型抗滑挡墙 在京珠高速公路 K1 0 8 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J 岩石力 学与工 程 学 报 2 0 0 6 , 2 5 ( 2 ) :3 9 9 4 0 6 ( Z HU B a o l o n g ,HU Ho u t ia n,Z HAN G Yu f a n g,e t a 1 Ap p l ica t io n o f S t e e l - t u be Bo r e d Gr o ut ing An t i- s l id in g Re t a in ing W a l l t o T r e a t me n t o f L a n d s l i d e K 1 0 8 in B e i j in g - Z h u h a i E x p r e s s w a y J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l o f Ro ck Me ch a n i cs a n d E n g i n e e fi n g , 2 0 0 6 , 2 5 ( 2 ) : 3 9 9 4 0 6 ( i n C h i n e s e ) ) 周德培 , 肖世 国, 夏雄 边坡 工程 中抗 滑桩合 理桩 间 距的探讨 J 岩土工程学报, 2 0 0 4 , 2 6 (1 ) :1 3 2 1 3 5 ( Z H O U D e p e i,X I A O S h i g u o ,X I A X i o n g D i s cu s s i o n o n R a t io n a l S p a cin g B e t we e n Ad ia ce n t An t i s l id e P il e s in S o me C u t t i n g S l o p e P r o j e e t s J C h i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G e o t e ch n i cal E n gi n e e ri n g ,2 0 0 4 ,2 6 ( 1 ) :1 3 2 1 3 5 ( i n C h in e s e ) ) 6 周德培, 王唤龙 , 孙宏伟 微型桩组合抗滑结构及其设 计理论 J 岩石 力学 与工程 学报, 2 0 0 9 ,2 8( 7 ) : 1 3 5 3 - 1 3 6 2 ( Z H O U D e p e i,WA N G H u a n - l o n g S U N Ho n g w e i Micr o p il e Co mp o s it e S t r u ct u r e a n d I t s D e s ig n T h e o r y J 1 C h in e s e J o u rnal o f R o ck Me ch a n ics a n d E n g i n e e rin g , 2 0 0 9 , 2 8 ( 7 ) : 1 3 5 3 1 3 6 2 ( in C h i n e s e ) ) 7 闫金凯, 殷跃平, 门玉明 微型桩群桩受力分布规律及 破坏模式的试验研究 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 0 1 0 , 8 ( 1 ) : 4 4 4 8 ( Y A N J in k a i,Y I N Y u e p i n g ,ME N Y u min g Mod e l Te s t S t u d y o n Fo r ce Dis t ri b u t io n Rul e a nd D a m a g e F o r m o f Micr o p il e s J S o u t h t o N o a h Wa t e r T r a n s f e r s a n d Wa t e r S cie n ce &T e ch n o l o g y 2 01 0 8 ( 1 ) : 4 4 4 8 ( i n C h in e s e ) ) 8 刘鸿, 周德培, 张益峰。 微型桩组合结构模型抗滑机 制试验研究 J 岩土力学, 2 0 1 3 ,3 4 ( 1 2 ) : 3 4 4 6 - 3 4 5 8 ( L I U H o n g , Z HO U D e p e i, Z H A N G Y i f e n g Mo d e l T e s t S t u d y o f A n t i- s l id in g Me ch a n is m o f Micr o -p il e C o mb in e d S t ruct u r e J R o ck a n d S o i l Me ch a n i cs , 2 0 1 3 , 3 4 ( 1 2 ) : 3 4 4 6 3 4 5 8 ( in C h i n e s e ) ) 9 石胜伟, 梁炯, 韩新强, 等 微型组合抗滑桩距径比 的模型试验 J 地 质通报 , 2 0 1 3 , 3 2 ( 1 2 ) : 2 0 0 8 2 0 1 4 ( S H I S h e n g w e i,L I A N G J io n g ,HA N X i n q i a n g , e t a 1 Mo d e l Re s e a r ch o n t h e Dis t a n ce t o d ia me t e r Ra t io o f t h e Mi cr o p i l e s C o m p o s i t e S t r u ct u r e 1 J 1 G e o l o g i ca l B u l l e t in o f C h i n a , 2 0 1 3 , 3 2 ( 1 2 ) : 2 0 0 8 2 0 1 4 ( i n C h i n e s e ) ) 1 0 王士川, 陈立新, 张 进 抗滑桩的弹塑性理论分析 ( I I ) 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1 9 9 7 , 2 9 ( 4 ) : 4 2 6 4 2 9 ( WA N G S h i ch u a n , C H E N L i x in , Z H A N G J i n T h e An a l y s is o f El a s t ic p l a s t ic De s ign T h e o r y o f A n t i s l id e P il e s ( I I ) J J o u r n a l o f X i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A r ch i t e ct u r e &T e ch n o l o g y ,1 9 9 7 , 2 9 ( 4 ) : 4 2 6 4 2 9 ( i n C h i n e s e ) ) 1 1 雷文杰 , 郑颖人 , 冯夏庭 滑坡治理中抗滑桩桩位分 析 J 岩 土力学,2 0 0 6 ,2 7( 6 ) :9 5 09 5 4 ( L E I We n - j i e ,Z H E N G Y in g r e n , F E N G X ia r in g A n a l y s i s o f P il e L o ca t io n o n L a n d s l id e C o n t r o l J 1 R o ck a n d S o i l Me ch a n i cs , 2 0 0 6 , 2 7 ( 6 ) : 9 5 0 9 5 4 ( in C h i n e s e ) ) ( 编辑 : 王慰 ) Ph y s ica l M o d e l Te s t o f M icr o Pfi e Co mp o s it e S t r uct u r e u n d e r Two Ra t io s o f S p a cin g t o Dia m e t e r C A I Q ia n g , 一 , S H I S h e n g w e i , H A N X i n q ia n g , L I Q i a n k u n ( 1 T e ch n ica l C e n t e r f l0 r G e o h a z a r d P r e v e n t io n a n d C o n t r o l , C h i n a G e o l o g ica l S u r v e y , C h e n g d u 6 1 1 7 3 4, C h in a ; 2 I n s t it u t e o f E x p l o r a t io n T e ch n o l o g y 。 C h i n e s e A ca d e m y G e o l o g ica l S cie n ce s , C h e n g d u 6 1 1 7 3 4 , C h i n a ) Abs t r a ct :Ph y s ica l mo d e l t e s t o f l a n ds l id e b o dy co n t a in in g g r a v e l a n d s o il r e i n f o r ce d b y t h e micr op il e co mp o s it e ( 下转第 7 7页 ) 第 1 1期 曹洋兵 等地下水封洞库预选场地的地质适宜性评价 Ge o l o g ica l Ad a p t a b il it y Ev a l u a t io n f o r Pr e s e l e ct e d S it e o f Un d e r g r o u n d W a t e r s e a l e d Ro ck Ca v e r n s CAO Ya n g - b i ng , YAN E- ch u a n , L V F e i f e i ,J I Hu i b in ( 1 S ch o o l o f E n g in e e rin g , C h in a U n iv e r s it y o f G e o s cie n ce s , Wu h a n 4 3 0 0 7 4 , C h in a ; 2 B e i j in g N e w O ri e n t a l S t a r P e t r o ch e mica l E n g in e e ri n g C o , L t d ,B e ij in g 1 0 0 0 7 0 。 C h in a ) e r g y r e s o u r ce s , t a t iv e e v alu a t io n a p ri ma r y is s ue in t h e a n d in p a r t icu l a r ,t h e e v a l u a t io n mo d e l f o r t h e g e o l o g i ca l a d a p t a b co n s t r u ct i o n o f u n d e r g r o u n d w a t e r - s e a l e d ca v e r n s for s t o r a g in g e n o f s i t e s g e o l o g ical a d a p t a b i l it y is cr u ci a1 I n t h is p a p e r ,a q ua n t i i l it y o f p r e s e l e ct e d s it e s i s p r e s e n t e d a cco r d in g t o t h e e n e r g y wa t e r s e ale d p ri n cip l e E x p e ri e n ce s a n d l e s s o n s f r o m s e v e r a l u n d e r g r o u n d w a t e r s e a l e d ca v e ms we r e t a k e n a s r e f e r e n ce T h e p rin cip l e s o f s e l e ct in g e v a l u a t io n o b j e ct iv e s a n d in d e x e s w e r e e x p o u n d e d a t fir s t ;s u b s e q u e n t l y ,a n e v a l u a t i0 n s y s t e m co n s is t i ng o f 9 s e co n d a r y in d e x e s in t e r ms o f r e g io n a l s t a b il it y ,r o ck ma s s s t a b i l it y a n d s e a l in g 0 f w a t e r p r e s s u r e wa s e s t a b l is h e d;t h e n e a ch s e co n d a r y in d e x wa s s co r e d b y t h e me t h o d o f p o i n t r a t in g ,a n d t h e we ig h t o f e a ch fi r s t 。 g r a d e in d e x wa s de t e rm in e d t h r o u g h f u z z y a n a l y t i c h ie r a r ch y pr o ce s s;fi n a l l y ,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 m0 d e 1 w a s b u il t b v co mb in in g p r o d u ct o f r e l a t e d s e co n d a r y in d e x e s a n d we ig h t e d s u m o f t h e fi r s t g r a d e in d e x e s a n d t h e e v a l u a t io n mo de l Wa S p r o g r a mme d t h r o u g h Vis u al Ba s ic s o f t wa r e p l a t f o r m To v e r i f y 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 m0 de 1 ,a n u n d e r g I 0 u n d wa t e r s e ale d o il s t o r a g e ca v e r n in Hu a n g da o,S h a n d o n g p r o v in ce w a s t a k e n a s a n e x a mp l e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mo d e l h a s h ig h f e a s i b i l it y a n d r e l i a b il it y I t i s in a cco r d a n ce wit h t h e d a t a o f p r e l imin a ry f e a s ib il i t v s t u d v a n d co u l d b e r e f e r e n ce d fo r r e l a t e d p r o j e ct s Ke y wo r d s : u n d e r g r o u n d w a t e r s e ale d ca v e rns ; e n e r g y r e s o u r ce s s t o r a g e; s it e s e l e ct io n; g e o l o g ica 1 a d a p t a b il i t v ; e v a l u a t i o n mo d e l :e v a l ua t io n i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