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制度练习1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A. 田制已遭到破坏B. 分配土地严重不均C. 官吏的腐败贪污D. 各地的经济不平衡2武建国认为唐朝“乃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属于国家,官僚、地主、百姓等臣民依照一定的标准和条件,均平占有土地的制度,这是均田制的基本立法精神和实质”。该观点认为推行均田制A. 试图推行土地国有政策 B. 企图追求一定条件下的均平C. 确保国家财政税收 D. 维护了小农自然经济3明代西园闻见录记载“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这首诗主要反映了明朝时期A. 土地交易频繁 B. 土地私有制确立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政府不抑土地兼并4下图反映了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耕地数变化情况,据此推论,1720年以后图示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A. 赋税制度改革 B.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 实行闭关锁国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5宋代以后,“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的情形比前代更为严重。导致这一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 中央集权弱化B. 生产工具改进C. 土地政策调整D. 重农抑商强化6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诸男夫另课桑田二十亩,种桑五十株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民夫妇租调为帛一匹与粟二石.此外复有杂役,与材料相符的是A.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相关租役B. 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C.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D. 政府将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7下表是雍正、乾隆年间人均土地占有量统计表, 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 年)2735546232.54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 年)1027500006.89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 年)2080957963.56据此可知A. 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 耕地面积逐步较少C. 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D. 重农抑商的重要性8唐前期,府兵制盛行。府兵即民兵,征自分得一定土地的丁男,平时务农、练兵,战时自筹资粮出兵。唐中期变府兵制为募兵制,募兵即职业兵,即由政府招募丁男入伍,供其资粮,免其赋役,直至退隐。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反映了A. 地方割据严重威胁中央 B. 小农赋役负担的减轻C. 政府财政危机逐渐消除 D. 国家可支配土地的不足9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史称,“官中条令,为(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反映了宋代A. 土地私有不断深化B. 税制发生重大调整C. 自耕小农发展壮大D. 经济结构面临转型10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里,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A. 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B. 统治者不抑制土地兼并C.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D.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11春秋时期,直接促进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的因素是A. 铁器的使用B.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 各国税制改革D. 战争的影响12“井田废,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耕者之田资于富民,富民之家地大业广是以田者日累其半,以至于富强;耕者日食其半,以至于穷饿而无告。”苏轼认为废井田A. 促使土地数量增加B. 有效遏制土地兼并C. 有利社会合理分工D. 加大社会贫富差距13南宋辛弃疾在最高楼一词中曾哀叹:“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这一哀叹实质上反映出古代( )A.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 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C. 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 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14汉武帝实施严密的编户制度,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入户籍。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A. 促进经济恢复 B. 增加封建国家税收C. 打击土地兼并 D. 确保制度的延续性15董仲舒曾向汉武帝建议:“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名田:名下的土地),以赡不足”,其目的是平均分配土地以缓和矛盾A. 反对儒家崇古的传统 B. 平均分配土地以缓和矛盾C. 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 D. 限制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16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文中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 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B. 私田的数量日益增多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 周天子承认了土地私有17“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该诗反映了奴隶社会何种社会制度 ( )A. 分封制和井田制 B. 王位世袭制C. 分封制和宗法制 D. 宗法制与井田制18宋太祖于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下诏:“所在长吏,告谕百姓,有能广植桑枣、开垦荒田者,并只纳旧租,永不通检。”这一诏令A. 客观上加剧了北宋的土地兼并 B. 有利于抑制大地主势力C. 保证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D. 削弱了文臣武官的势力19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说:“古者井田养民,其田皆上之田也。自秦而后,民所自有之田也。上既不能养民,使民自养,又从而赋之,虽三十而税,较之于古亦未尝为轻也。”这反映出作者的主旨是A. 呼吁健全的社会保障 B. 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C. 抨击封建土地所有制 D. 主张限制自耕农经济20东晋南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仅建康城就有佛寺500余所,僧尼10万余人,还拥有大量地产和人数众多的依附农民,寺院经营农业、商业和高利贷,所有人“皆不贯民籍”。这种现象说明了A. 江南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 B. 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了改变C. 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D. 东晋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21皇室、贵族、官僚、地主都可以用经济的或非经济的手段造成巨量的土地集中。但是,王朝更替、宦海风波,都会在短时间内引起所有权的大规模转移多产之家往往多妻妾多子孙,而再多的田产也经不起一析再析,几代之后,集中的土地又会化整为零。这主要说明了中国古代社会A. 土地所有权在各阶层间的流动 B. 土地占有权的非连续性C. 土地兼并现象呈现减弱的趋势 D. 小农经济不断受到冲击22“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土地兼并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B. 宋代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不景气状况C. 土地兼并顺应了时代要求,带来了宋代的长治久安D. 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23韩非子诡使曾说:“悉租税,专民力,所以备难充仓府(库)也。而士卒之逃事状(藏)匿,附托有威之门,以避摇赋,而上不得者万数。”这反映了战国后期A. 土地兼并现象突出 B. 地方割据势力扩大C. 农业人口不断减少 D. 生产关系有所发展24春秋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以土地为标准;而战国官吏的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官员报酬的变动( )A. 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B. 反映了官吏待遇下降C. 标志着分封制趋于瓦解 D. 推动农业的迅速发展25宋朝规定:客户(租佃户)与下等户才可以请射(开垦)荒田,规定官吏不得租种官田,规定寺观不得市(购买)民田,规定品官限外之田也要派差科,规定不得由出举而买田。据此判断,材料可以证明宋朝A. 推行土地“不抑兼并” B. 存在限制土地兼并的政策C.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 削夺节度使地方财权26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A. 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 B. 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C. 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 D. 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27明清时期实行永佃制。永佃制有“田皮”(田面)和“田骨”(田底)之说,买卖田骨一般称为“大买”或“大卖”,买卖田皮一般称为“小买”或“小卖”。由此可以推知,明清期A. 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懈 B. 农民土地私有制占主导C. 地主土地私有制受冲击 D. 土地产权交易活动频繁28宋仁宗时规定,佃户迁徙无须地主开具证明,收获完毕,结清账目便可离开,地主不得无理阻拦。这意味着A. 货币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B. 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C. 土地所有权、占佃权和使用权的分离D. 佃户基本摆脱地主对生产过程的干预29考古学家在徽州先后发现了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徽州吴拱卖山地契、元至元十七年(1367年)徽州吴凤郎卖山地契、宋龙凤五年(1359年)徽州谢志高卖山地契、宋龙凤十年(1364年)徽州谢公亮退地契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可以证实当时A. 土地国有制遭到破坏B. 农业生产集约化趋势C. 土地私人所有制性质D. 契约守信机制已完善30西周时期,农官对劳动者进行严密监管;春秋战国时期,农官对劳动者的监管放松。这表明A. 统治者对农业重视程度下降B. 农官的职能发生实质性变化C. 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D. 农业管理制度出现了倒退现象31东华续录记载了乾隆五十一年毕沅的一份奏折:“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家,往往变卖糊口。近更有于青黄不接之时,将转瞬成熟麦地贱价准卖。山西等处富户,闻风赴豫,举放利债,借此准折地亩。贫民已经失业,虽遇丰稔之年,亦无凭借。”材料所述现象A. 导致租佃关系迅速发展B.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 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局面D. 迫使政府推行均田制度32土地兼并中:官僚和贵族通过经济和非经济手段造成土地集中,王朝更替、宦海风波又会在短时间内引起所有权的大规模的转移。这在本质上反映A. 私有制导致土地所有权不稳定B. 土地兼并制约了国家发展C. 社会动荡导致了所有制的改变D. 官僚地主是主要的土地所有者33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数次由中央政府颂布并推行全国范围的田制,如秦汉的授田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陏唐均田制。据此可知,田制所有权属于A. 国家土地所有制B.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C. 地主土地所有制D. 佃农的土地所有制34汉武帝时下诏规定:有工商业户籍的商人及其家属,都不能占有田地,有敢于违反法令而购买田地的,官府要没收他们的田地。此规定旨在A.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 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C. 防止国有土地的流失 D. 抑制土地兼并的发生,35礼记王制记载:农户帮助耕种公田,私田就不再纳税;公家分配的农田和宅地不准出卖。对这一记载所涉及的土地制度评述正确的是A. 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手段B. 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C. 这种制度具有公私二重性质D. 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36汉代董仲舒、王莽等人对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土地变革极为不满;宋代王安石、朱熹等人主张“复古井田制,田尽归官”;近代孙中山曾多次给予井田制高度的评价。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A. 保护田庄经济B. 发展商品经济C. 维护封建统治D. 限制土地兼并37清初,从土地分配的总体看,占地100亩以上的地主只拥有全部土地的30,其余70的土地则分散在各类农民手里,仅自耕农土地就占总数的60.5,人数占户工总数的43.5。这说明当时A. 农民土地所有制有了一定发展 B. 自耕农经济的出现C. 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D. 土地产权较为明晰38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一直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民土地所有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基础之一封建土地所有制是重农抑商思想的经济基础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上述土地所有制在中国立即消失A. B. C. D. 39下表反映了广西地区A. 人地矛盾趋向尖锐B. 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C. 人口土地同步增长D. 民众生活深受战争影响40诗经大田:“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穗”这段描述直接表现了当时A. 礼乐宗法制崩溃 B. 井田制尚存 C. 土地私有制确立 D. 分封制瓦解41土地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从西周时期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的“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 周王室衰弱,封建王权强化B.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C.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D. 农业生产技术的成熟42东汉时期,有些地方很多农民主动离开或抛弃自己的土地,加入豪强地主的庄园进行大规模的工商业生产。东汉豪强地主封建庄园的出现和发展A. 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本破产B. 形成的经济形态一定程度上威胁了中央集权C. 使中央政府对地方豪强完全失控D. 是庄园先进生产方式对广大农民吸引的结果43在中国古代,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但是,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没收豪富田产,强制豪富迁徙的事情。这说明中国古代A. 实现国家对土地的绝对控制 B. 没有完整意义的土地私有制C. 有效地抑制了大土地私有制 D. 事实上以土地国有制为主导44下列社会现象属于北宋时期的是经常看到运往边境的岁币 定期有读书人参加殿试土地兼并基本不受限制知州受到通判的监督A. B. C. D. 45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租佃关系出现;至明清租佃关系普及化。中国古代租佃关系的实质是:A. 佃农和田主共同拥有土地 B.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C. 封建官府防土地兼并的措施 D. 封建农庄经营试卷第7页,总8页参考答案1A【解析】据材料“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代均田制名不副实,已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均田制的问题,不能说明分配土地严重不均,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吏的腐败贪污,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各地的经济不平衡,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关键信息出发,“授田”属于均田制的内容,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实际授田数量极低的材料可以分析得出正确答案。2B【解析】根据题干中“依照一定的标准和条件,均平占有土地的制度,这是均田制的基本立法精神和实质”可知是保持一定条件下的平均分配土地,故B正确;A是奴隶社会土地制度;材料没有提及国家财政税收信息,故B错误;小农经济不属于国有制的那部分,故D错误。3A【解析】“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意在强调土地交易是非常频繁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土地私有制确立是在战国时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未体现出政府不抑土地兼并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4A【解析】数轴显示清朝建立以来随着人口逐渐上升,人均耕地逐渐下降,1720年人口超越了耕地的极限,此时政府采取摊丁入亩和地丁银,按照人口进行收税,故出现表格中现象,故A正确;土地兼并不是主要原因,故B错误;闭关锁国主要是对外贸易,故C错误;D是鸦片战争之后才出现。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A、两头看,项间比: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如本题中1720是解题关键。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B、察变化、译文字: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本题注意人口折线和耕地比的折先比较。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5C【解析】“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说明土地问题格外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土地政策的调整造成了土地问题日益严重,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宋代中央集权加强;B选项错误,生产工具改进是有利于土地问题的;D选项错误,宋代对商业抑制情况并不是很严重。6A【解析】本题考查均田制。材料信息说明在均田制下受田农民必须缴纳租调和服役,即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要承担相关租役,故A项正确;均田制不是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故B项错误;均田制不是把土地出售给农民,故C项错误;均田制下露田需要归还国家,桑田可以世代继承,故D项错误。7A【解析】从材料中人口和人均土地的数字变化可以看出,人口剧增,人地矛盾越来越严重,因此在单位面积上产出更多的粮食就更加有必要性,即精耕细作的必要性,A正确。材料中的人地矛盾严重,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速度加剧,并不能得出是因为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的缘故,B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人均土地面积,不涉及土地兼并,C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农业发展的必要性,但不能得出“抑商”的重要性,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整个社会发展是不利的,D错误。点睛: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社会人口剧增,主要原因是康熙年间颁布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和雍正帝的地丁银制度,取消了人头税,使人口数量急剧增长,致使人地矛盾十分突出。8D【解析】题目中未提及中央与地方间关系的演变、小农赋役负担的减轻,故排除A、B;由题目中“府兵战时自筹资粮出兵”、“募兵由政府供其资粮,免其赋役”等信息可知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故C项的说法错误;由题目中“府兵征自分得一定土地的丁男”、“募兵由政府招募丁男入伍”等信息可知唐中期以来,均田制遭到破坏,国家可支配土地日渐不足,被迫调整征兵政策,故选D。9A【解析】根据材料“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官中条令,为(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可知,宋朝时期土地交易频繁,需要用法令规范,这反映宋朝土地制度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税制的重大调整和自耕农的发展壮大,故B,C项错误;经济结构面临转型是在近代时期,不是宋朝,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官中条令,为(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学生可以理解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买卖的基础,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注意理解“经济结构转型”的含义。10D【解析】注意限定信息“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在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土地买卖具有合法性,因此,造成题干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故D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应排除;B项是某些朝代土地兼并的直接原因,应排除;C项能加重土地兼并,但都不是根本原因,应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需要掌握土地兼并严重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限定信息“根本原因”和对土地兼并严重的原因的分析。11C【解析】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是促进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的根本原因,各国税制改革是直接促进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的因素,A、B错误,C正确;D是促进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的因素之一,不是直接因素,排除。12D【解析】材料中主要是关于地主和农民之间关于租种土地的问题,没有涉及到土地面积的增加,故A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后,允许土地买卖,大地主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农民沦为佃户,因此没有遏制土地兼并,故B错误;材料强调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农民耕种富农的田地,却日食其半,并不是有利于社会合理分工,故C错误;地主出租土地,越来越富裕,而农民耕地出租金,越来越贫穷,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故D正确。点睛:答好本题的关键是对租佃制相关内容的把握。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准确把握,苏轼认为,井田制废除之后,农民耕种富人的田地,富人拥有众多的田地,是因为农民耕种的收成富人拿一半,然而耕地的农民干一天活只能拿到一半的收成,因此穷困潦倒却也无处申告。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井田制废除后,地主兼并农民土地,农民租赁地主土地,缴地租受压迫和剥削。13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封建土地易主次数多,说明土地买卖相当频繁,但实质反映了中国古代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D项正确。材料强调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而不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排除A。材料体现的并不是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而是强调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排除B。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渐趋瓦解,与材料时间“南宋”不符,排除C。点睛:名言诗歌类题材,一般为选择题所用,作为高考命题取材容易采点,切入路径宽广。名言诗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现状,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因而成为近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引用材料。解题关键是结合名言诗歌大意或其中内容,如“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建立起与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可知该句诗体现“土地易主次数多,说明土地买卖相当频繁”,然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解答。14B【解析】西汉的编户制度是一种户口登记制度,是西汉政府为了控制农民和便于收税而实行的。通过建立严密的编户制度,国家可以保证对户口和人丁的收税顺利进行,增加国家税收,B正确。这一做法与促进经济恢复没有关系,A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土地兼并,C错误。D不是主要目的,错误。15D【解析】据材料“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董仲舒主张限制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以缓和社会矛盾,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反对儒家崇古的传统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董仲舒主张平均分配土地,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的主张,故C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限民名田”,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抑制土地兼并的史实,即可正确判断。同时,注意区别“平均分配土地”、“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等概念。16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井田制下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很低,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而是强调人们在耕种私田和公田时出现不同的表现,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私田的数量日益增多,而是强调人们在耕种私田和公田时出现不同的表现,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周天子承认了土地私有,而是强调人们在耕种私田和公田时出现不同的表现,排除D。17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奴隶制时期的土地国有制,也即井田制,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之上的,故A项正确,C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王位世袭制,故B项错误。18A【解析】“开垦荒田者,并只纳旧租,永不通检”信息说明国家鼓励开垦荒地,只交纳租税,实质上是承认了土地私有,客观上会导致土地的兼并,故A正确;材料中有利于大地主兼并土地,故B错误;材料中主要是荒地的措施,不是针对农民,故C错误;文臣武官与材料中经济措施不相干,故D错误。19C【解析】由材料可知,黄宗羲认为,自秦朝以后,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即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但国家向农民征收赋税,相较于古代来说农民的负担并不轻。黄宗羲将封建土地制度和井田制相比,对封建土地私有制持批判态度。由此可知,黄宗羲抨击封建土地所有制,C正确。材料只是对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评价,没有涉及社会保障制度,A错误。从材料中“虽三十而税,较之于古亦未尝为轻也”,可以得知虽然封建政府有时赋税较轻,但黄宗羲仍然认为不如古代,所以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并不是作者的主旨,B错误。材料并没有表明作者主张限制自耕农经济,只是突出了作者对封建土地制度的不满,D错误。20A【解析】拥有“大量”地产等字眼足以证明江南“大”土地所有制是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耕作方式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农副产品商品化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没有阶级关系发生变化的描述,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大量”地产体现的是大土地所有制。21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占有权经常会短时间内发生转移,即强调了土地占有权的非连续性,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土地所有权并非在“各”阶层间流动,例如农民阶层就没有土地,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占有权转移而非土地兼并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占有权转移而非小农经济受到冲击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强调的是土地占有权转移的问题。22D【解析】在古代中国,土地兼并问题没有得到基本解决,排除A;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宋代经济的发展与唐末五代经济发展的关系,所以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并没有长治久安,排除C;由材料“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可知,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所以答案选D。23D【解析】材料中说明战国时代的出现使用“役属”,隐藏赋税的现象比较严重,这里实质上是地主和农民的关系,说明当时新式生产关系的出现,故项正确;材料属于隐瞒赋税现象,不是土地兼并,故错误;地方割据和农业人口减少均不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故C和错误。24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而是以以粮食多少来划分,体现了战国时期各国重视农业生产,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官吏待遇下降,而是强调官吏报酬形式的变化,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官吏报酬形式的变化,而不是标志着分封制趋于瓦解,排除C。官吏报酬形式的变化与社会大变革有关,而不是推动农业的迅速发展,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25B【解析】材料反映了宋朝“不抑兼并”也是有限制的,即存在限制土地兼并的政策,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是“不抑兼并”而是有限制的不抑兼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和材料毫无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不抑兼并”其实也是有很多限制的,绝对不会自由放任土地兼并。26C【解析】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土地制度也发生了变化,由公有演变成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材料中“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有利于提高土地自由流转率,所以C符合题意;A、C材料没有体现;D说法错误,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形成,鸦片战争后开始逐步瓦解。27A【解析】据材料“永佃制田皮(田面)和田骨(田底)之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永佃制是农民依约向地主交纳地租、永久佃种地主土地的一种租佃制度。其特征是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永久分离,这有利于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故A项正确;永佃制下地主拥有土地的所有权,不是农民土地私有制占主导,故B项错误;当时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永久分离,故地主土地私有制没有受冲击,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存在买卖田骨和田皮的现象,但不能说明土地产权交易活动频繁,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永佃制田皮(田面)和田骨(田底)之说”,学生应该正确理解永佃制的含义,认识到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永久分离,据此即可正确判断。28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地主与佃户间的主仆关系只存在于租佃关系下,不再具有世袭性和永久性,一旦租佃关系解除,人身依附也就随之消失,这意味着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削弱;由于佃户获得了迁徙的自由,他们在生产中的地位随之发生变化,与田主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法律上的身份、地位也明显提高,故B项正确。A中货币地租并不是主导;C项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仍然没有分离;D中基本摆脱地主干预,不符合事实。29C【解析】地契是土地所有权凭证,这些地契文物可以证实当时的土地私人所有制性质。故答案为C项。南宋时期不存在土地国有制,排除A项;B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30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农官对劳动者的监管由严密到放松,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从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变化,土地私有制下,农民具有很大的劳动积极性,故选C项。31A【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家贫民已经失业,虽遇丰稔之年,亦无凭借”,说明明清时期土地兼并导致农民失去土地,靠租种土地为生,A正确;土地兼并加剧易导致流民问题,不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和社会稳定,BC排除;D均田制为北魏到唐朝中期时期推行,与史实不符,排除。32A【解析】短时间内就引起所有权的大规模的转移说明了土地所有权是不稳定的,这个不稳定其实是由私有制自身而导致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制约国家发展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所有权改变但所有制未改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正确但材料未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33A【解析】秦汉的授田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陏唐均田制均是在国家所有的土地上推行,从田制所有权来看属于国家土地所有制。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属于土地私有制,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点睛: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包含有三种制形式: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以上田制均是在国家所有的土地上实行的。34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封建政府对土地的保护,封建政府保护土地其实是在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财政收入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汉武帝时土地是私有的而非国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土地兼并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35C【解析】据材料“农户帮助耕种公田,私田就不再纳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既存在公田也存在私田,体现了公私二重性质,故C项正确;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材料反映了土地所有制的公私二重性质,无法体现国家抑制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私田的大量买卖,不能说明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耕种公田,私田就不再纳税”,学生应该可以正确理解为既存在公田也存在私田的现象,对于选项的表述“公私二重性质”应该大胆选择,同时,结合土地兼并的相关知识即可正确判断。36D【解析】在井田制之下每家农民必须先耕种公田,然后才可以耕种自家私田。由于每家拥有同等数量的私田,所以过着没有贫富分化的生活,也可以限制土地兼并,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田庄经济是封建土地度的产物而和井田制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对田地的重视是发展农业经济而非商品经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孙中山是反对封建统治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37A【解析】70的土地则分散在各类“农民”手里意在强调清初农民土地所有制是有了一定发展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自耕农经济早就有并非清初出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削弱而非加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土地产权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38A【解析】在封建社会初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进步因素,故不正确;自耕农是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其土地制度是农民土地所有制,故正确;由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农本经济,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思想,故正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仍然存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络通信java面试题及答案
- 消化内科面试题库及答案
- 2026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大专阿语考试题及答案
- 校车安全操作培训内容
- 浙江初会考试试题及答案
- 家电公司拓展训练组织规定
- 2026届山东省昌邑市文山中学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答案
- 保安理论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保安理论培训知识课件
- 广告项目服务方案
- 教师与学生关系1剖析课件
- NOYAH诺雅品牌介绍
- 易制毒、易制爆培训试卷及答案
- 入行论94课第1个颂词
- 华西二院妇产科进修总结
- fog-106单轴光纤陀螺仪技术协议
-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
- GB∕T 10715-2021 带传动 多楔带、联组V带及包括宽V带、六角带在内的单根V带 抗静电带的导电性:要求和试验方法
- 药学英语词汇汇总
- 吉利集团绩效管理创新与实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