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传记作品选读.doc_第1页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doc_第2页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doc_第3页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doc_第4页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通过通过对课文“长安十年”和“流亡”两个阶段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杜甫多难的人生,逐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并体会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2把握文章的主要情节。 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阅读课文,以抓要点精读为主,把握重点片段、细节的描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与他的思想追求的关系。 2、了解杜甫多难的经历。 教学重点:新旧知识结合,理解传记特点。教学难点:了解杜甫的生平遭遇与他思想的关系。教学方法:分析法、讲授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学讨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想 一、课前预习: 1、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杜甫。 2、结合课后练习通读课文,应用工具书正音正字释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思考课后习题。 二、课堂教学: 通过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人课文。课堂教学以教师点拨、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教师尊重鼓励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学过杜甫的登高吗?请同学们背诵出来,并品读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杜甫,为什么他能够写出如此人生感慨?二、传记(一)什么是传记1.经书的注释。2.泛指记载的文字。3.文体名。亦单称传。记载人物事迹的文字。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二)传记的类型1、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2、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如:自传;外传;别传;传状(传记行状);传叙(人物传记);传诔(传记和诔文) 指以描述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如:水浒传;儿女英雄传;一般传记性著作,尤指作为一种类型的这类著作3、人物传记的种类一是自传体传记。这是某一个人物自己写的记载自己的生活经历的文章。记载自己前半生或大半生的生活经历的一般称为自传,如马克吐温自传,爱新觉罗溥仪的我的前半生等。有些是以记载自己生活中的某些片断或某一方面的经历为主,这一般称为自述,如彭德怀自述。4、回忆体传记。这类传记的作者往往是被立传者的亲属、朋友、同事或部属,他们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回忆记载被立传者的生平与事迹。5、是采访体传记。这类传记的撰写人,一般与被立传者原来并无交往,或者是与被立传者相隔几代的后人,他们主要靠采访被立传者的亲友,搜集被立传者的各类资料,然后经过作者取舍、创造,形成传记。如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魏巍的邓中夏传等。6、是自传体传记和采访体传记融汇在一起的传记。如闻名于世的瑞典电影明星英格丽褒曼和美国作家阿伦吉伯斯合作写成的英格丽褒曼传。三、杜甫简介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四、整体阅读,感知课文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分组交流,讲述杜甫在“长安十年”和“流亡”两个阶段的遭遇,然后推选一名同学代表小组讲一个小故事。1、“长安十年”: 岁至岁困守长安十载,看清了社会的黑暗不平,写下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现实主义创作开始成熟。公元744年,这一年杜甫33岁,与比他大11岁的李白在洛阳相遇相识。李白此时正迷上了游侠和求仙,但杜甫并不感兴趣,可是他深深被李白的风采吸引,于是两人在一起游玩。这年秋天,两人又遇到高适,玩了一秋天。后来,李杜一起到了齐州(今济南)、兖州,还到过东蒙山去访问过道士。这期间,杜甫曾写诗劝李白少饮酒,其中有两句是:“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睡雄?”表达了真挚的情意。不久,两人分手,临别时,李白赠杜甫诗一首,末句说:“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哎,还是没忘喝酒。再以后,两人再未相见,杜甫多次在他的诗中歌颂李白说他:“白也诗无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但杜甫的名字再也没有出现在李诗中。 公元746年,35岁的杜甫来到长安,开始长达十年的“都市生活”。不久,曾任奉天(今乾县)县令的杜甫父亲死去,杜甫的生活常常是“卖药都市,寄食友朋”,十分艰难。 公元751年,40岁的杜甫知道朝廷举行祭祀大典,就写了三篇“赋”送上去,玄宗读后,大加赞赏,杜甫于是名声大噪。但是因为李林甫等人的作祟,杜甫始终未能在仕途上有所进展。这一期间,他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 公元751年后的几年中,他在长安城南有了定居,曾担任过看守兵甲器仗的小官。后来,生活贫困,不得不又回到奉先老家。这一期间,他写出了自京赴奉先咏怀500字,成为划时代的作品。2、“流亡”: 岁至岁为做官和逃难的时期,写下“三吏”、“三别”,深刻反映安史之乱,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顶峰。公元755年763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一直过着流亡的生活。其间,他先是离开长安到了他妻子家族所在的奉先,然后寄居在白水其舅父的家里,再后来到友人所在的彭衙,一直到姜村才定居下来。最后到延州(今延安),曾被俘回到长安。此时,他的代表作有北征和姜村八首。 公元757年758年,杜甫曾被任命为左拾遗,曾与王维、岑参、严武等人唱和,后来离开长安到华州,到洛阳,其间写出代表作“三吏”、“三别”。五、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在两个不同阶段下的生活生存状态和他的思想的转变。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这节课对杜甫有一定的认识,借此知人论世,能更深入品味鉴赏杜甫的诗歌。六、课后作业:试试结合杜甫的诗歌来评价杜甫的人。第二课时教学设想:通过第一课时的课文学习,同学们对杜甫的生平和思想有了大概的认识,第二课时是第一课时知识的延伸,请同学们结合他的诗歌来品他的人。一、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大概了解杜甫生平的主要两个阶段,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他的诗歌和为人。二、 杜甫诗歌创作的阶段1、 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2、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3、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 4、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三、纵观全文,可以看出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参考:杜甫看出自己和统治者之间的距离。表示多离开他们了。杜甫所达到的这个思想高度,我国文学史上不少诗人也曾达到过。杜甫杰出的地方在于他突破了所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始终采取面对现实、投身政治的积极态度,而把个人的穷达放在极其次要的地位。黄彻、碧溪诗话。杜甫没有采取逃避现实的态度,停止了自己的歌唱,反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他密切地注视着时局的发展,用诗歌及时地反映每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不断提出自己的褒贬,以求对政治发生积极的作用。三吏”、“三别”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国家、安史叛军和人民群众三者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杜甫满心希望政府更好地组织力量争取胜利,但他所看到的却完全是另一种情形。杜甫愤慨地指斥政府残暴无能,对人民表示了同情:“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他终无情。”却又不得不鼓励人民出征,以便给现实问题以现实的解决。诗人把那老姐、新娘、老大写得深明大义,含泪承担自己的义务,正可以见出杜甫自己的态度。杜甫不仅自己不能忘怀国家人民,而且总是鼓励别人为国家人民去做一番事业。坚强乐观是构成杜甫人格的另一个要素。杜甫虽有悲观的时候,但不是悲观主义者。不论时局多恶劣,遭遇多不幸,杜甫也没有丧失信心,没有放弃理想。即使在揭露政治腐朽和反映人民疾苦的诗里,仍然含着希望。四、 课堂小结:直面现实的态度是杜甫人格的闪光点。不论现实多么黑暗,政治多么腐朽,社会多么凋敝,杜甫决不在它面前闭上眼睛,而是大胆地予以揭示,表示自己的态度,指出解决的途径。千余年来,杜甫以他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诗篇坚定着人们生活的意志,培养着人们高尚的情操。杜甫身上集中了我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性格,他的一千四百多首诗就是这种性格的最鲜明、最完美的表现。这些诗尽管带着一些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是它们的万丈光焰永远也不会熄灭,杜诗的艺术魅力也永远不会消失。五、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分成四组,分别根据杜甫的四个不同的时期评价鉴赏其中某个时期的诗歌。教学反思: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通过细节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2把握文章的主要情节。 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阅读课文,把握重点片段、细节的描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习鲁迅的品格。 2、正确认识评价鲁迅。教学重点:1新旧知识结合,理解传记特点。2思考怎样看待像鲁迅作品这样的“经典”的问题?教学难点:了解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教学方法:分析法、讲授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想 一、课前预习: 1、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鲁迅。 2、结合课后练习通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3、思考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那些生活片断。二、课堂教学: 通过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人课文。课堂教学以教师点拨、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教师尊重鼓励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七十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位斗士、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说他是愤怒激烈、疾恶如仇、“没有半点媚骨的人”;厌恶鲁迅的人,则说他心胸狭窄、不知宽容、睚眦必报、有失温柔敦厚的人。总之,这些正反两面的印象与评价,都仿佛鲁迅是个很凶、很严厉、不通人情的人。那么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在中小学,普遍存在着老师怕教、学生怕学鲁迅课文的现象,“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这则由来已久、流传甚广的校园民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鲁迅课文的头痛。鲁迅的一生,是在同旧中国专制统治势力的坚韧抗争中,不断地被*被诬蔑,历尽艰辛度过的。他说过:“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害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流言。”鲁迅生活的几十年里,生活、学术、政治,各方面的流言,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横加罪名,恶意传播,连年不断地袭扰着他,严重地伤害他的身心。流言的阴影,围困笼罩了鲁迅的一生。这些流言并没有使鲁迅的历史价值稍有减损,相反,更使后人看到鲁迅的伟大。检点历史,是对鲁迅最好的纪念二、介绍作者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 小说集呐喊、彷徨、 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三、整体研读课文。思考回答: 阅读课文后,你认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具体事例加以体会。1、人之子的鲁迅 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儿子2、人之夫的鲁迅 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3、人之友的鲁迅 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 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4、 人之主的鲁迅 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 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近人的平等待人的老人5、 生活之主的鲁迅 潇洒、轻松、极富生活化、幽默、风趣、好玩、四、小结:鲁迅不是神仙。鲁迅应该是个非常有趣的人。五、艺术特色1、以细腻的感觉捕捉传主的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出一位伟人性格的丰富性。2、文笔浪漫而又抒情。3、“我”是事件的见证人,也是事件的评论者。六、作业:阅读并学习了这篇课文后,请同学们写一篇读后感或者谈谈你们对鲁迅先生的理解。教学反思:第三课 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系统感知全文,新旧知识结合,理解传记特点;了解少年毛泽东的主要经历。 2准确把握文意,体会读书对少年毛泽东成长的影响,深刻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含义。 3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精忠传、水浒传等篇目。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有趣、高效的知识性游戏,给全体学生提供较大的活动空间。培养学生活跃、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共同探究文章精髓。 2辐射阅读材料,与文章联系,进一步加强对少年毛泽东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并为之努力,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教学重点: 1新旧知识结合,理解传记特点。 2体会读书对少年毛泽东成长的影响,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3通过辐射阅读材料,深入了解少年毛泽东,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学习少年毛泽东刻苦修身,有独立见解的精神,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1少年毛泽东的主要经历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 2结合毛泽东与斯诺谈话的时代背景,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教学设想: 在认知环节:运用有趣的知识性游戏,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欲望,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运用互动、合作等多重手段,整体把握文章要点,并学会运用新旧知识的联系,理解传记的特点;理解、探究环节:用课文内容与辐射阅读材料结合,深刻准确掌握读书对少年毛泽东成长的影响,联系现实生活,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主要实施方案为:用游戏方式导人新课(并贯穿课堂始终)质疑、讨论、解疑一体化探究、理解、辐射新知同步进行培养读书习惯,确立远大志向。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张毛泽东画像、录音机、字词卡片、若干张投影片、印发辐射阅读资料。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资料、按小组坐好。 教学方法:分析法、讲授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游戏导入1游戏一:“一一对应”。(出示投影片) 周恩来弃医从文 鲁迅排除干扰,闹市读书 毛泽东一国两制 邓小平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认真读题,根据平时对这几个著名 人物的了解,小组讨论,确定出答案。由第一个找到答案的小组先发言,其他小组可发表不同意见,并说明根据。 2游戏二:“我说你猜”(投影逐条出示) 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从小就表现出对书的渴望,但不喜欢四书五经。 他曾为刘胡兰、雷锋题词。 他就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两个游戏做完,揭晓本节课内容,出示毛泽东的画像。 3放录音东方红感染学生。并提出 问题:你还听过哪些歌唱毛泽东的歌曲?根据所示条件,集中精力,提取知 识,运用多种方法确定最终人选, 如:排除法、归纳法等。 每条提示后,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 比如第一个游戏的四个人物学生都可能想到(但凭第一、二条答案很难确定),最终敲定准确答案:毛泽东。 4感受歌词内涵。学生可能想到多首 歌曲,如:北京的金山上、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等。 二、整体阅读,感知课文内容。 1、请几位学生分块试读课文,注意及时指导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调的控制。 明确:应采用一种娓娓道来的舒缓语调,可想像毛泽东在向斯诺自述生平的安详神情。 3、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少年毛泽东的哪些主要经历,同桌间可相互交流,注意文中交代年龄的词。 三、把握全文结构,理解主要内容。(全班讨论、交流) 提炼概括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简介毛泽东的家庭情况。 第二部分、叙述毛泽东少年时代的经历。 第一层、少年毛泽东八岁到十三岁的经历:在小学堂,反对老师体罚学生;在家里,联合反抗“执政”的父亲。 第二层、少年毛泽东十三岁到十六岁的经历:公开反抗父亲的专制,保卫自己的权利,取得胜利;如饥似渴第读“禁书”;同情造反的饥民,钦佩激进派教师。 第三层、少年毛泽东十六岁时的经历:去新式学堂读书,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整体把握全文,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回去以后想想课后的练习,并思考一下毛泽东是怎么样的人。第二课时:一导入: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少年毛泽东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少年毛泽东是一个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勤奋读书、独立思考、有独立见解的人。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应给予充分肯定并适当点拨。二、思考课后练习2。(同学们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1、 “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这段话中“党”一词用得有特色。它通常指代某一阶级、阶层或集这些家庭内部的矛盾,毛泽东却用“执政党”“反对党”这样的政治术语来表示,既是一种幽默的体现,同时也是这位伟人高度的政治性的表现。团并为维护其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执政党指在家中掌权的父亲,反对党指家中的其他所有的人。这里借用这些词形象而幽默地写出了少年毛泽东和家人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联合反抗旧势力的代表(即自己的父亲)的有趣故事,而且也符合说话者政治家的身份。2、反映了毛泽东的叛逆精神,而且体现了他反抗意识的不断提高。青年毛泽东有强烈的叛逆性格,但可贵之处在于,这种叛逆性格并非如脱缰的野马任意驰骋,而是与健康的人生目标联系在一起,被引导到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新的世界上,这成为生生不息的动力。(结合学生的青春叛逆期进行思想教育) 3、这件事体现了毛泽东的反抗已经开始采取一定的策略,与父亲交换条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获取胜利。这种策略性的反抗也反映在毛泽东后来的革命斗争中。 4、反映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请你评论)提问: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认为少年毛泽东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少年毛泽东同“激进派”教师 相同的先进思想:中国人应多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由米店与新学堂的差别,体现了少年毛泽东的激进思想,反映了“我”追求新思想,追求光明的强烈愿望。(学生的答案不求统一,分析得有道理, 能够符合毛泽东的特点即可) 四、分组讨论自读分析,结合时代背景及对文章的理解体会。 如:第一句的关键词“抗议”、“罢课”,这里借用此词形象而幽默地写出了少年毛泽东对旧势力的反抗。在当时那个封建思想充斥的时代,敢于对长辈的错。误提出抗议,是很不简单的了。(学生各抒己见,形成辩论合作的互动气氛) 五、 辐射阅读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辐射阅读:从小好学。提示:跨越历史,共同重温那个落后的封建时代,再次走进毛泽东的少年生活。 2、片断练习: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谈谈你从少年毛泽东身上学到了什么。 1学生读辐射阅读材料,进一步 认识少年毛泽东。 六、作业:写作练习。结合课文和材料内容以第三人称写以篇500字左右得少年毛泽东小传。七、教学反思:第四课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对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期间生活历程的学习,进一步理解贝多芬为歌颂欢乐而毕生不懈执着追求的崇高品质,逐步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的表达方式。过程和方法目标:1、 阅读方法上,以抓要点精读为重点;2、 内容理解上,进一步理解贝多芬为歌颂欢乐而毕生不懈执着追求的崇高品质,逐步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2、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1.贝多芬为追求崇高的理想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讴歌欢乐追求博爱的伟大情怀。2.通过苦难和斗争达到欢乐的发展过程的描写,表现贝多芬非凡的才华和崇高的品德。教学难点:第九交响曲音乐艺术的思想性和表现力的理解。教学设想 一、课前预习: 1.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贝多芬和他的作品;或者教师提供相关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后学生整理资料,讲述以下内容:(学生可以互为补充)(1)贝多芬的家庭条件(2)贝多芬的教育情况(3)贝多芬的学音乐经历(4)贝多芬的创作了哪些作品(5)贝多芬的身体情况(6)第九交响曲的创造过程(7)找出贝多芬为歌颂欢乐而毕生不懈执着追求的句子目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提炼信息能力、表达能力。2.朗读课文,应用工具书正音正字释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二、课堂学习:以教师点拨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教师尊重鼓励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体现主体性的教学原则。作业布置:采用分层布置法,给学生布置易、中、难三项作业,做自己喜欢做的那一项,体现民主性。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自制卡片数份。三、课堂教学: 通过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人课文。课堂教学以教师点拨、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教师尊重鼓励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傅雷)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罗曼罗兰)1.播放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发贝多芬与第九交响曲的相关资料。在欣赏音乐的同时看资料,(5分钟)或者此时屏幕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含义。讲述贝多芬的以下内容:(学生可以互为补充)(1)贝多芬的家庭条件(2)贝多芬的教育情况(3)贝多芬的学音乐经历(4)贝多芬的创作了哪些作品(5)贝多芬的身体情况(6)第九交响曲的创造过程(7)找出贝多芬为歌颂欢乐而毕生不懈执着追求的句子2.简介作者罗曼罗兰和翻译家傅雷先生二、音、形、义检查,采用资料助读法:(课件展示出来)第一张卡片:呕(u)歌:歌颂。呕:歌唱。踌躇(chuch):犹豫第二张卡片:阕(qu):量词。乐曲一首为一阕。深邃(su)深沉。第三张卡片:摩:按摩、观摩、摩擦、揣摩摹:描摹、临摹、摹本第四张卡片:h平和、温和、讲和、和风h一唱百和、和诗一首.和h这一牌我和了hu和泥、和面hu和稀泥第五张卡片:颓丧:情绪低落,精神委靡。凄然:形容悲伤。目的:如果将每课的字词都整理在卡片上,在卡片的背面写上答案,那么学生就可以随时用来自己测试。三、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1.学生用五分钟时间大声朗读课文。学生交流后的点滴感受。师生质疑,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1)第九交响曲人们习惯性地称它什么?它的原题又是什么?(2)如何理解“在一阙交响曲内引进合唱,在技术上有极大的困难”?(3)作者为何要描写贝多芬在演出第九交响曲出场时受到群众五次鼓掌欢迎这一细节?(4)第九交响曲是如何表现欢乐这一主题的?(四)课后练习:讨论:贝多芬是天才,那么这位天才是天生的吗?为什么?(要求用事实说明)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学习贝多芬为追求崇高理想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讴歌欢乐、追求博爱的伟大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2.通过苦难和斗争达到欢乐的发展过程描写的学习,理解第九交响曲音乐艺术的思想性和表现力。3.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师生讨论,解疑二、局部研读,加深理解1.加速浏览课文第二、第三段,思考:(1)贝多芬毕生的计划是什么?(2)这样理解“他踌躇了一生”?(3)第九交响曲在艺术上是如何创新的?分组讨论后明确:贝多芬毕生的计划是讴歌欢乐。歌颂欢乐是贝多芬毕生的追求,贝多芬想把这个主题放在某一大作品的结局,一直至创作第九交响曲时,也还没拿定主意是否放在第九交响曲上。贝多芬在创作第九交响曲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乐器演奏的基础首次引进合唱,用歌颂欢乐的合唱掀起高潮,人们和乐队的巧妙结合,使第九交响曲获得了辉煌的效果。引进合唱,开交响曲创作之先河,这是贝多芬对交响曲极大的贡献。2.熟读课文第五段,思考:(1)在第九交响曲中,作者对欢乐的追求是如何通过音乐表现出来的?讨论后明确:作者对欢乐的追求这一情感是通过音乐的节奏和形式的变化体现的。第九交响曲经历了和平柔美坚强刚毅激情澎湃的感情变化过程,具体来说经历了当欢乐的主题初次出现时,忽然一片静默;接着“欢乐”自天而降,包裹在非现实的宁静中间;主题带着一种严肃而受压迫的情调;“欢乐”抓住了生命,征服了痛苦;沸腾的乐章回溯贝多芬一生的经历;整个人类拥抱着欢乐,音乐激情到达高潮,感情到达高潮,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2)如何理解“欢乐自天而降,包裹在非现实的宁静中间:它用柔和的气息抚慰着痛苦;而他溜滑到大病初愈的人的心坎中时,第一下的抚摩又是那么温柔,令人如贝多芬的那个朋友一样,禁不住因看到他柔和的眼睛而为之泪下”?师生共同讨论后明确:描写中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音乐给人的质感和巨大的精神作用。三、感悟理解,赏析交流在理解的基础上,师生共同交流学习心得,可以从以下方面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进行赏析交流:(1)你最喜欢的段落;(2)你最喜欢的句子;(3)你受到的教益、启示;(4)其他方面。四、拓展延伸1.再次播放第九交响曲,学生默读课文,细细体会交响曲中所蕴含着的作者追求欢乐的情感。2.班级辩论赛:天才=勤奋+兴趣(分正、反双方)3.课外阅读傅雷翻译的名人传。4.以贝多芬为主题,编辑一份手抄报,班级内展览、交流。教学反思:第五课 达尔文: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小说体传记”的特点,理解达尔文的生物学与代论的科学理论。2 过程和方法目标:预习阅读全文,分析归纳文章结构,要点。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体验,培养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以及兴趣,恒心,毅力与专注的品格个性。表达重难点:1难点:教学目标1; 2。重点:表达目标2;3。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布置预习阅读,梳理文章结构,要点。 第一课教学要点:完成教学目标1,2。一, 简介欧文斯通及其传记小说特色。欧文斯通(19031989),美国传记作家。童年生活十分艰难。读完大学后,任教与印度安大学。他的写作生涯是以写剧本开始的,以后转向人物传记小说创作。一生写了25部传记小说,为梵高,杰克伦敦,达尔文等历史文化名人写传,在欧美各国很有影响,深受读者好详。传记文学对于传记作家来说始译面临着一个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虚构的原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度,怎样取舍,传记作家是个个不同的。欧文斯通的“传记体小说”,或“传记型小说”或“小说体小说”,说他写的是小说,是因为他在史实的基础上虚构人物的对话,渲染人物的内心的世界,还常有“尽管无据可查,然而我相信有可能发生的小插曲。”把笔触深入到传主的内心世界,把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和精神面貌转达和再现出来。二, 介绍达尔文和进化论。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是英国博物学家,他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在生物学中引起一场革命。1831年,达尔文应海军部之邀到皇家海军考察船“比格尔号”上担任博物学家,开始对南美东西海岸的考察旅行。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一书,在生物学中引起反响。它论证了两个问题:第一,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第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论的动力。这就是著名的进化论学说。三, 在预习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的结构,要点。【好文章篇幅过于长.宏,估算学生把握起来有难度,故以启发为主】(一) 讨论,个人发表意见。(二) 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发言。(三) 教师对文章的结构,重点进行归纳。 第一部分(文章以实行隔离):写达尔文汇聚考察得来的第一手原始材料,排除繁杂的干扰和思绪,强忍腰痛风湿病,以极高的热情写作物种起源一书。第二部分:写达尔文邀请到“比格尔号”考察船长罗伯特菲茨罗伊做客。两人争辩“进化论”问题。第三部分:写达尔文继续进行物种起源一书的写作中。第四部分:写达尔文完成物种起源一书的大号手稿,已感精力衰竭了,须进行一次治疗了。第五部分:写达尔文收到华莱斯与观点一致的信件时的复杂内心世界。第六部分:写“林纳学会”发表(宣读)了达尔文和华尔斯的学术论文。第七部分:写达尔文完成物种起源研究与探索自然界的络极基理所付出的心血和心情状态。四, 布置课后作业:再读概述,梳理要点,准备发言。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组织学生讨论“思考和探究”里的几个问题,以便让学生学完课文后体验,学习,培养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和兴趣,恒心,毅力与专注的人性品格。一,1,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作者发挥了想象,丰富了很多细节,使得达尔文的形象更加饱满。课文中哪些地方明显是出于作者的想象和推测?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做是否损害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提示归纳:这是关于人物传记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如想象,虚构一些细节,人物对话,人物心理活动,目的是丰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形象,使之显得有些有肉,反而真实可信度更高。 如98页第一段,达尔文收到应邀赴美讲学的来信,想起“比格尔号”探险船,回忆插曲,显然为虚构。还有达尔文的自言自语,与妻子的对话,与菲茨罗伊的辩论等。 2,体会下列语言中的体现的达尔文的人生追求和科学精神。【详见课后“思考和探究”2,备索】(此题邀展开热烈的讨论,因为是阅读的提升。)提示归纳:(1),科学研究的动力在于兴趣;(2),科学研究的求实态度;(3),科学家的理性客观精神品质;(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