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绍炳 于向军 编著 热工自动控制原理 习题参考答案 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自动化教研室 石阳春 E-mail: shiyc_110 第 2 章 线性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 第 2 章 线性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 21 系统框图如图 244 所示,求输入为给定函数时的输出响应。 图 244 系统框图 解:(a) 2 1 2 1 1 1 )( )( + = + = S S S SU SY , 2 1 )( S SU= 2 25. 025. 05 . 0 )2( 1 )( 22 + += + = SSSSS SY , t etty 2 25. 025. 05 . 0)( += (b) 2 2 1 21 2 )( )( + = + = S S S SU SY , S SU 1 )(= 2 2 )( + = S SY , t ety 2 2)( = (c) ) 4 1 )( 2 1 ( 1 41 4 21 2 )( )( + = + + = SS SSSU SY , S SU 1 )(= 4 1 16 2 1 88 ) 4 1 )( 2 1 ( 1 )( + + += + = SS S SSS SY , 42 1688)( tt eety += (d) 1 5 2 2 51 2 1 51 2 )( )( + = + + + = S S S SU SY , S SU 1 )(= S 1 2 u y _ (a) 输入 u(t) = t S 1 2 uy _ (b) 输入 u(t) = 1(t) S21 2 +S41 4 + u y (c) 输入 u(t) = 1(t) (d) 输入 u(t) = 1(t) S51 2 + 2 uy _ (e) 输入 u(t) = 1(t) 2 )101 ( 1 S+ u y _ (f) 输入 u(t) = 1(t) 13 1 +S 2 uy _ 1 5 2 5 2 ) 1( 5 2 )( + = + = SSSS SY , t ety = 5 2 5 2 )( (e) 01. 0) 1 . 0( 01. 0 1) 110( 1 )101 ( 1 1 )101 ( 1 )( )( 22 2 2 + = + = + + + = SS S S SU SY , S SU 1 )(= 01. 0) 1 . 0( 1 . 05 . 0 01. 0) 1 . 0( ) 1 . 0(5 . 05 . 0 01. 0) 1 . 0( 01. 0 )( 222 + + + = + = SS S SSS SY 10 sin5 . 0 10 cos5 . 05 . 0)( 1010 t e t ety tt = 或 )2( 5 . 0 )02. 02 . 0( 02. 05 . 0 01. 0) 1 . 0( 01. 0 )( 2 00 2 2 0 22 + = + = + = SSSSSSSS SY )45 10 sin(21 (5 . 0)( 10 += t ety t (f) ) 1(3 ) 13(2 13 1 21 2 )( )( + + = + + = S S S SU SY , S SU 1 )(= 1 3 4 3 2 ) 1(3 ) 13(2 )( + += + + = SSSS S SY , t ety += 3 4 3 2 )( 22 由电阻 R 和电容 C 组成如图 245 所示的电路: 图 245 系统电路图 建立传递函数 )( )( )( 1 2 SU SU SG=的表达式,说明为何种环节; 当输入 u1为单位阶跃函数时,画出输出 u2(t)响应曲线,并标出特征参数。 解:(a)设电阻 R1和 R2中的电流分别为 i1和 i2,电容 C 中的电流为 iC、其两端的电压为 uC 根据电路结构及 KCL 和 KVL,可得如下的系统框图: R1 R2 R3 C u1 u2 (a) R1 R2 u1C u2 (b) R1 R2 R3 C u1 u2 i1 i2 iC 1 1 R 2 1 R CS 1 R3 _ _ _ u1 uC u2 i1 i2 iC u 1)( )( 2 2 1 + = CSR R SI SUC 2121 21 1 )( )( RRCSRR CSR SU SI + + = )()( ) 1( 1 1 1 )( )( )( 321231 23 3 2121 2 3 2121 2 1 2 RRRCSRRR CSRR R RRCSRR CSR R RRCSRR CSR SU SU SG + + = + + + + + = 11 1 )( 1 )( 321 231 321 3 321 231 321 32 + + + = + + + + + + + + + = ST K ST STK S RRR CRRR RRR R S RRR CRRR S RRR CRR CD DD 从上式的结构来看,G(S)可以看作一阶实际微分环节与一阶惯性环节并联而成 其中:CR RRR RR TT CD2 321 31 + + =, 31 3 RR R KD + =, 321 3 RRR R K + = 当输入 u1为单位阶跃函数时,其输出 u2(t)的响应曲线如下 (b) 设电阻 R1和 R2中的电流分别为 i1和 i2,电容 C 中的电流为 iC、而其两端的电压为 u2 根据电路结构及 KCL 和 KVL,可得如下的系统框图: 1)( )( 2 2 1 2 + = CSR R SI SU , 1 1 )( )( )( 21 21 21 2 2121 2 1 2 + = + + + = + = ST K S RR CRR RR R RRCSRR R SU SU SG C 从上式的结构来看,G(S)为一阶惯性环节,其中: 21 21 RR CRR TC + = , 21 2 RR R K + = 当输入 u1为单位阶跃函数时,其输出 u2(t)的响应曲线如下 KD K TD=TC t u2 0 R1 R2 u1 C u2 i1 i2 iC 1 1 R 2 1 R CS 1 _ _ u1u2 i1 i2 iC u K TCt u2 0 23 单容水箱液位控制系统如图 246 所示 图 246 单容水箱液位控制系统原理图 画出框图,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 )( )( )( 2 SQ SH SG=; 当 Q2作单位阶跃减小时, 画出 H 的响应曲线, 并说明不同 b/a 值时, 响应曲线的变化情况。 解:控制系统框图如下: 据此可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1)( )( )( 2 + = + = ST K baAS a SQ SH SG C 其中: b a K =; b aA TC =。 当 Q2作单位阶跃减小时, S SQ 1 )( 2 = 则: a b A S b a S b a a b A SS A baASS a SQSGSH + = + = + = )( 1 )( )()()( 2 故 )1 ()()( 1 t a b A e b a SHLth = ,绘出其曲线如下图所示。 当 b/a 增大或减小时,由于 K 和 TC同步减小或增大,故 h(t)的初始上升速度不变,但系统稳 态值则有所不同,若 b/a 较大,相应的 K 值就较小,故 h()值就较小。 a b A Q1 H Q2 a b AS 1 _ Q1 H Q2 TCt h(t) 0 b a b/a 较大时 b/a 较小时 25 系统框图如图 249 所示,求出其传递函数 )( )( )( SR SY SG=。 (a) (b) (c) 图 249 习题 25 框图 解: (a) G1(S) G2(S)G3(S)G4(S) H1(S) H2(S) _ _ _ _ r y G1(S)G2(S) G3(S) H1(S) H2(S) r y _ _ G1(S)G2(S) H1(S) H2(S) H3(S) r y _ _ G1(S) G2(S)G3(S)G4(S) H1(S) H2(S) _ _ _ _ r y 将此信号分点后移 G1(S) G2(S)G3(S)G4(S) H1(S) H2(S) _ _ _ _ r y )( 1 4 SG 将此部分合并 )()()()()()()()()()()()()(1 )()()()( )( )( )( 2432114212432 4321 SHSGSGSGSGSHSGSGSHSGSGSGSG SGSGSGSG SR SY SG + = G1(S) G2(S) H1(S) H2(S) _ _ _ r y )( 1 4 SG )(1 )()( 4 43 SG SGSG + 将此信号分点后移 G1(S) G2(S) H2(S) _ _ _ r y )( 1 4 SG )(1 )()( 4 43 SG SGSG + )()( )(1 )( 43 4 1 SGSG SG SH + 将此部分合并 G1(S) H2(S) _ _ r y )()()(1 )()()( 432 432 SGSGSG SGSGSG + )()( )(1 )( 43 4 1 SGSG SG SH + 将此部分合并 G1(S) H2(S) _ r y )()()()()()()()(1 )()()( 14212432 432 SHSGSGSHSGSGSGSG SGSGSG + r y )()()()()()()()()()()()()(1 )()()()( 2432114212432 4321 SHSGSGSGSGSHSGSGSHSGSGSGSG SGSGSGSG + (b) )()()()()(1 )()()()( )( )( )( 22112 3221 SHSGSGSHSG SGSGSGSG SR SY SG + + = G1(S)G2(S) G3(S) H1(S) H2(S) r y _ _ G1(S) G3(S) H2(S) r y _ )()(1 )( 12 2 SHSG SG + H2(S) r y _ )()(1 )()( 12 21 SHSG SGSG + )( )( 1 3 SG SG H2(S) r y _ )()(1 )()( 12 21 SHSG SGSG + )( )( 1 3 SG SG r y )()()()()(1 )()( 22112 21 SHSGSGSHSG SGSG +)( )()( 1 31 SG SGSG+ r y )()()()()(1 )()()()( 22112 3221 SHSGSGSHSG SGSGSGSG + + 将此部分合并 将此信号合点前移 将此二合点互易 (c) )()()()()()()()()()(1 )()()()()()( )( )( )( 3212322111 212121 SHSHSHSGSHSGSHSHSHSG SHSHSGSGSGSG SR SY SG + + = G1(S)G2(S) H1(S) H2(S) H3(S) r y _ _ G1(S)G2(S) H1(S) H2(S) H3(S) r y _ _ )( 1 2 SG G1(S) r y _ )( 1 2 SG )()(1 )( 32 2 SHSG SG )()(1 )( 21 1 SHSH SH + r y )()()()()()()()()()(1 )()()()()()( 3212322111 212121 SHSHSHSGSHSGSHSHSHSG SHSHSGSGSGSG + + 26 系统框图如图 250 所示,求出: )( )( )(, )( )( )( 21 S SY SG SU SY SG OO 。 解:对线性系统,求 y 对 u 的传递函数时,可令=0;同样,求 y 对的传递函数时,可令 u=0。 令=0,系统框图可简化如下: 由上图可得: )()()()()()()(1 )()()( )( 2321121 321 1 SHSGSGSGSHSGSG SGSGSG SGO 令 u=0,重绘系统框图如下: G1(S) G2(S) G3(S) H1(S) H2(S) u y - - G1(S) G2(S) G3(S) G4(S) H1(S) H2(S) y - G1(S) G2(S) G3(S) G4(S) H1(S) H2(S) u y - - 将该合点前移,并与相邻的合点互换位置 )()()()()()()(1 (S)(S)GG(S)(S)H(S)GG1(S)G (S)H (S)(S)H(S)GG1 )()( )(1 )( )()()(1 )()( 1)( 2321121 421213 2 121 21 3 3 121 42 2 SHSGSGSGSHSGSG SGSG SG SG SHSGSG SGSG SGO )()()(1 )()( 121 21 SHSGSG SGSG G3(S) G4(S)/G1(S) H2(S) y 将该合点前移,并与相邻的合点互换位置 32 电子调节器设计时,常用电子元器件实现如图 314 的框图表示的动态关系。 其中比例微分运算的运算关系为: S K T ST KSG D D D p 1 1 )( 1 比例积分运算的运算关系为: ST KSG i 1 1)( 12 说明该调节器具有何种调节规律,调节器参数 * , DiDIP KTTKK如何设置? 解: SK S KK S K T ST ST S K T K S TT TT STT S K T T T KK ST STT T S K T KK S K T ST ST KK ST K S K T ST KSGSG SE S DIP D D D i D D P iD iD iD D D i D p D ii D D D p D D i D p i D D D p * * * 1 1 1 121 1 1 11 1 1 1 1 1 1 1 1 11 ) 1 1)(1 ( 1 1 1 1 )()( )( )( 该调节器为带一阶平滑滤波器的 PID 调节器,调节器参数分别为: i D pP T T KKK1 1 * iD P I TT K K * * iD iD PI TT TT KK * iDi TTT * iD iD D TT TT T * 比例微分比例积分 e 33 已知某调节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315 所示,试推导其传递函数 )( )( )( SE S SGR ,并说 明调节规律是属于什么性质的。 解:设电路中电流为 i(如上图所示),则有 )( 1 1 )( 1 10 1 10 SI SC RR SC RR SE )()( 2 SIRS ST TS K SCRR SCR R R SC RR SC RR R SE S D P 1 1 1 1 1 1 )( )( 110 11 0 2 1 10 1 10 2 该调节器为带一阶平滑滤波器的 PD 调节器。 R0 R1 R2 C1 e + i 第 4 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第 4 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4-1 控制系统如图 4-10 所示: 4-1 控制系统如图 4-10 所示: 求出求出 =0.9 和=0.9 和 =0.75 时的=0.75 时的值。值。 当输入当输入 为单位阶跃时,分别求出当为单位阶跃时,分别求出当 =0.9 和=0.9 和 =0.75 时,=0.75 时, (a) (t)的超调量;的超调量; (b) y(t)的最大动态偏差和稳态偏差。的最大动态偏差和稳态偏差。 解:对上图的控制系统,其闭环传递函数为 50 1 1 . 0 50 1 1) 110(5 1 ) 110(5 1 1 ) 110(5 1 )( )( 2 SS SS SS SS SR SY 当要求当要求 =0.9 时=0.9 时,可知此时系统的阻尼系数为=0.344=0.344,即: 1453. 0 88. 6 1 n 1 . 0344. 022 nn 3344.47 1 88. 6 1 50 1 2 2 n 946688. 0 当要求当要求 =0.75 时=0.75 时,可知此时系统的阻尼系数为=0.216=0.216,即: 2315. 0 32. 4 1 n 1 . 0216. 022 nn 6624.18 1 32. 4 1 50 1 2 2 n 373248. 0 50 1 1 . 0 50 1 1) 110(5 ) 110(5 1 1 ) 110(5 1 )( )( 2 SS SS SS SS S SY 50 1 1 . 0 50 1 )( )( 1 )( )( 2 SS S SY S S (a)当 =0.9 时,由知=0.344,故 (t)的超调量 Mp为: ) 110(5 1 SS 1 r y 3162. 01 . 01 p M 当 =0.75 时,由知=0.216,故 (t)的超调量 Mp为: 5 . 025. 01 p M (b)由于本系统开环传递函数还有一个积分环节,为型系统,故其位置误差系 数 p K,故当系统输出量系统输出量 y(t)在单位阶跃输入下的稳态偏差为在单位阶跃输入下的稳态偏差为 0,也就是说 系统的稳态输出1)(y。故 y(t)的最大动态偏差为: 当 =0.9 时:29934. 013162. 094668. 0)( 9 . 0 max yMpe 当 =0.75 时:186624. 015 . 0373248. 0)( 75. 0 max yMpe 4-34-3 用劳斯判据判别下列各特征方程中正根和负根的数目。 用劳斯判据判别下列各特征方程中正根和负根的数目。 02665 23 SSS 06322 234 SSSS 025322 2345 SSSSS 03482 234 SSSS 解:此三阶系统可采用快速判别法:内积=66=36,外积=52=10 内积外积,故闭环系统稳定,即该特征方程的三个根都是负根特征方程的三个根都是负根。 S 4 1 2 6 S 3 2 3 S 2 0.5 6 由左边的劳斯阵列知:闭环系统不稳定 S 1 -21 该特征方程的有两个正根和两个负根 特征方程的有两个正根和两个负根。 S 0 6 S 5 1 2 3 S 4 1 2 25 S 3 0() -22 此行第 1 列元素为 0,故用无穷小正数代替 0 S 2 )11(2 25 此行第 1 列元素为正无穷大 S 1 )11(2 4844425 2 此行第 1 列元素为-22 S 0 25 由以上劳斯阵列知,第 1 列元素的符号改变 2 次,故该特征方程有 2 个正根该特征方程有 2 个正根。 S 4 1 8 3 S 3 2 4 S 2 6 3 由左边的劳斯阵列知:闭环系统稳定 S 1 3 该特征方程的有四个负根 特征方程的有四个负根。 S 0 3 4-44-4 单回路系统如图 4-11 所示,确定使系统闭环稳定时 K 的取值。 单回路系统如图 4-11 所示,确定使系统闭环稳定时 K 的取值。 当 )5)(1( 1 )( SSS SGO; 当 ) 1)(2( 1 )( 2 SSSS SGO; 当 ) 125. 0)(11 . 0( 1 )( SSS SGO。 解:闭环系统特征方程为:056 23 KSSS 故系统稳定条件为:65K,即闭环系统稳定时 K 的取值范围为:00 0K14/90K0.025K,即:0K140K14 KGO(S) r y -3-2-10 -8 -6 -4 -2 0 2 4 6 8 Root Locus Real Axis Imaginary Axis 第 5 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第 5 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5-1 单回路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3)(2( ) 1( )( SSS SK SGK,画出闭 环根轨迹图,并求出使闭环系统瞬态响应主导振荡成分的阻尼系数=0.5 时 K 的取值。 解:根轨迹形状如下图所示,作图的步骤如下: 在复平面上标出开环极点、开环零点的位置:P1=0、P2=-2、P3=-3 及 Z1=-1。 根轨迹的分支数:有 3 条分支 根轨迹的三个起点(K=0)就是三个开环极点,即 0、-2、-3; 根轨迹的三个终点(K+)其中一个为开环零点, 即-1 点,其余两个在无穷远。 根轨迹在实轴上的位置:-3,-2和-1,0为根 轨迹的一部分。 根轨迹的渐近线: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 2 13 1320 mn ZP ii 渐近线与实轴的夹角: 2 ) 12() 12( N mn N 令 N=0,可得: 90和90 渐近线如图中蓝色虚线所示。 根轨迹与实轴的相交点:本步骤因为要对一元 三次方程求解,故不作要求! 由特征方程: 0)(1SGK 1 65 23 S SSS K 令0 dS dK 0354 23 SSS 解得:4656. 2 1 S 7926. 07672. 0 3 , 2 jS 因为本例分离点只可能在(-3,-2)之间,故取: 4656. 2S 本例根轨迹与虚轴无交点。 如要求振荡成分的阻尼系数为 0.5,可过坐标原点作与负实轴的夹角分别为 +60和-60的折线(=arccos=arccos0.5=60) ,如图中粉红色虚线。 设折线与根轨迹在第 2 象限的交点坐标为:S1=-+j S1在根轨迹上,故该点必满足幅角条件: 180) 12()()()()( 31211111 3 1 1 1 NPSPSPSZS i Pi i Zi 1 arctan) 1()( 11 jZS 120)()( 11 jPS 2 arctan)2()( 21 jPS 3 arctan)3()( 31 jPS 即: 60 3 arctan 2 arctan 1 arctan 且:360tan 3 有和联立求解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协议范本:包含子女教育基金及赡养费支付协议
- 离婚协议彩礼退还及共同财产分割明确合同
- 物流用地租赁合同范本(含仓储设施及运输服务)
- 离婚时自愿放弃全部财产的明确协议文本
- 离异双方房产分割与债务承担协议范本
- 离婚协议签署前谈话笔录及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协议
- 2025年麻醉科药理学知识考试模拟卷答案及解析
- 高矮粗细的课件
- 2025年整形外科乳腺整形手术并发症处理策略考试答案及解析
- 基于严格遵循主题及格式要求输出如下
- 2025年铁路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米酒酿造工艺(课堂PPT)
- 价值的创造与价值实现课件
- 萃智创新方法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生物材料检验-课件
- 小学生视力检测登记表
- 【课件】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
- 时空大数据课件
- 正常心电图-完整课件
- 中医院医院感染知识考试题
- 顶管施工方案(泥水平衡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