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布什维尔德岩浆型Cu—Ni—PGE硫化物矿床成因探讨.pdf_第1页
南非布什维尔德岩浆型Cu—Ni—PGE硫化物矿床成因探讨.pdf_第2页
南非布什维尔德岩浆型Cu—Ni—PGE硫化物矿床成因探讨.pdf_第3页
南非布什维尔德岩浆型Cu—Ni—PGE硫化物矿床成因探讨.pdf_第4页
南非布什维尔德岩浆型Cu—Ni—PGE硫化物矿床成因探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1 1年 1 2月 De c e mb e r ,2 0 1 1 矿床地质 M I NERAL DEP OS I TS 第 3 0卷第 6期 V0 1 3 0 No 6 文章编号 :0 2 5 8 7 1 0 6( 2 0 1 1 ) 0 6 1 1 2 9 2 0 南非布什维尔德岩浆型 C u Ni P GE硫化物矿床 成 因探讨 吕林素 , 汪云峰2 , 一 , 李宏博 , 一 , 周振华4 , 张作衡4 , 谢桂青4 ( 1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1 0 0 0 3 4 ; 2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1 0 0 0 8 3 ; 3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1 0 0 0 8 3 ; 4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北京1 0 0 0 3 7 ) 摘要南非布什维尔德杂岩体( B I C ) 是世界上最大的镁铁质层状侵入体( 东西长 4 5 0 k m, 南北宽 2 5 0 k m) , 也 是世界上单个蕴藏铂族金属( P G E) 、 铬铁矿和钒钛磁铁矿的最重要矿床, 其中 P G E储量为 6 5 4 7 3 t , 含有全球 7 5 的P G E, 是全球最大的P G E矿床。沿着 Ru s t e n b u r g镁铁质一 超镁铁质层状岩套( RL S , 厚度 7 9 k m) 断续分布着 3 0 多个 P G E矿床, 以UG 2铬铁岩矿层( 占5 8 ) 、 梅林斯基矿层( MR, 占3 2 ) 和普拉特接触带( P R, 占9 ) 3 个 C u Ni P G E层位最为著名。R L S自下而上可分为 5个带, 即边缘带( mg Z ) 、 下部带( L Z ) 、 关键带( C Z ) 、 主带( MZ ) 和上部带 ( u z ) , 其中关键带为主要含矿带。R L S 具有两大成矿特征: 一是巨量的 P G E都与低品位 叫( N i)0 1 5 O 3 6 、 叫( c u ) 0 0 3 -0 1 8 和低密度的硫化物层共生 ; 二是具有完整的层序和矿化部位 , L z和 c z产出多层铬铁矿 , 其 中C Z顶部的UG 2和 MR矿层为主要含铂层 , 主带中还有多层铂矿化, 而 UZ只产磁铁矿。布什维尔德矿床的成岩 成矿时代介于 2 0 5 0 -2 0 6 0 Ma之间, 为古元古代的产物。该矿床的成矿构造背景为大陆边缘裂谷环境, 其主要成 矿机制是地壳含水硅酸盐质成分的同化混染, 导致硫化物熔离, 形成贱金属硫化物( B MS ) , 而 P G E的富集主要是硫 化物熔离作用或吸附作用的结果。R L S的母岩浆来 自较深部的岩浆房, 之后, 关键带母岩浆进入布什维尔德主岩浆 房, 同化其围岩作用 日益增强, 熔离出硫化物或富 P GE相, 从而形成了 U G 2 、 MR和 P R矿层。布什维尔德岩浆房是 一 个开放的系统, 布什维尔德杂岩体至少是 3 种或更多母岩浆周期性充填的结果。当来 自上地幔的岩浆上升之后, 又有新的岩浆进入岩浆房; 新的岩浆扩散开来 , 覆盖在来 自先前岩浆房中岩浆结 晶的矿物晶体上, 最后填充在地壳 中的岩浆房中。 关键词地质学; 岩体特征; 矿床特征; 成矿作用特征; 矿床成因; 布什维尔德杂岩体; 南非; 综述 中图分类号: P 6 1 8 4 1 ; P 6 1 8 6 3 ; P 6 1 8 5 3 文献标志码: A Dis s c u s s io n o n t he me t a U0 g e n e s is o f Bu s h v e ld ma g ma t ic Cu Ni- PGE s u lp hid e d e p o s it in S o u t h Af r ic a L O L in S u , WANG Yu n F e n g 2 一,L I Ho n g B o I 一 ,Z HO U Z h e n Hu a 4 , Z HA NG Z u o He n g 4 a n d XI E Gu iQi n g 4 ( 1 Th e G e o l o g i c a l Mu s e u m o f C h i n a , B e i j in g 1 0 0 0 3 4 ,C h i n a ; 2 S c h o o l o f E a r t h Sci e n c e a n d R e s o u r c e s , C h i n a Un iv e r s i t y o f G e o s c i e n c e s ,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3 , C h in a ; 3 B e i j in g C i t y C o l le g e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3 , C h i n a ; 4 I n s t it u t e o f Mi n e r al Re s o u r c es, C h i n ese A c a d e my o f G e o l o g i c al S c i e n c es,B e i j i n g 1 0 0 0 3 7 ,C h i n a ) Abs t r a c t T h e B u s h v e ld I g n e o u s C o mp l e x( B I C)in S o u t h A f r i c a is t h e l a r g e s t k n o wn ma rie la y e r e d i n t r u s io n ,wi t h t h e EW e x t e n d in g le n g t h b e in g 4 5 0 k m a n d NS wid t h b e in g 2 5 0 k mI t i s a l s o t h e mo s t i mp o r t a n t s in g le r e p o s i一 本文为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矿产资源保障工程项 目( 基 2 0 1 0 1 0 4 0 2 ) 、 地质大调查项 目( N o 1 2 1 2 0 1 0 6 3 3 9 1 1 ) 和国家 自 然基金项 目( 编 号 :4 0 8 6 3 0 0 1 ) 的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吕林素, 女, 1 9 6 5 年生, 研究员 , 主要从事矿物、 岩石和矿床研究。 E m a i l: l u l i n s u 1 2 6 c 0 m 收稿日期2 0 0 9 0 2 0 6 ; 改回日 期2 0 1 1 0 8 1 2 。张绮玲编辑。 矿 床 地 质 t o r y p la t in u m g r o u p e le me n t s( P G E) ,c h r o mi t e a n d v a n a d i f e r o u s ma g n e t i t e d e p o s i t T h e B u s h v e ld D e p o s i t ( B E ) )is t h e l a r g e s t P GE d e p o s i t in t h e wo r ld , w it h r e s e r v e s o f P G E 6 5 4 7 3 t o n s , o c c u p y in g 7 5 o f t h is k in d o f r e s o u r c e i n t h e wo r l dI t in c lu d e s mo r e t h a n 3 0 P GE d e p o s i t s a l o n g t h e Ru s t e n b u r g La y e r e d S u it e( RLS ,7 9 k m in t h i c k n e s s ) , in wh ic h t h r e e o r e b o d ie s wi t h in t h e B I C ,i e t h e Up p e r G r o u p 2 c h r o mit it e( UG 2 ,a c c o u n t i n g f o r 5 8 ) , t h e Me r e n s k y R e e f ( MR, a c c o u n t i n g f o r 3 2 )a n d t h e P la t r e e f ( P R,a c c o u n t in g f o r 9 ) a r e e s p e c ia l ly r e ma r k a b le RL S h a s b e e n d iv id e d in t o f i v e ma j o r z o n e s f r o m b o t t o m t o t o p :ma r g in a l z o n e ( mg Z ) , lo w e r zon e( L Z ) , c r i t ic a l z o n e( C Z ) , ma in z o n e( MZ ) a n d u p p e r z o n e( UZ ) , in wh i c h C Z is t h e ma io r o r e b e a r in g z o n e RL S h a s t wo ma j o r o r e f o r min g f e a t u r e s : o n e is t h a t e n o r n lo u s a m o u n t s o f P G E min e r a l iz a t io n a r e a l wa y s a s soc ia t e d w it h b e d s o f b a s e me t a l s u lf id e s( B MS )c h a r a c t e r iz e d b y l o w g r a d e( Ni 0 1 5 0 3 6 , C u 0 0 3 0 1 8 )a n d l o w d e n s it y , a n d t h e o t h e r is t h a t t h e r e e x i s t i n t e g r a l s e q u e n c e a n d min e r a li z in g p o s i t i o n f o r min g mu lt i la y e r e d c h r o mit e s in L Z a n d C Z a n d t h e ma io r p la t i n u m- b e a r in g la y e r s a r e UG2 a n d MR a t t h e t o p o f CZ Mu h il a y e r e d p la t in u m mi n e r a liz a t i o n is i n MZ a n d o n ly ma g n e t it e o c c u r s i n UZTh e r o c k f o r m in g a n d o r e - f o rm in g a g e s o f B D r a n g e f r o m 2 0 5 0 Ma t o 2 0 6 0 Ma ,s u g g e s t i n g p r o d u c t s o f P a le o p r o t e r o z o ic I h e me t a l lo g e n i e s e t t in g o f t h e B u s h v e l d d e p o s it wa s e p ic o n t i n e n t a l r i f t Th e me t a ll o g e n i c me c h a n is m o f t h e d e p o s it is t h a t t h e a s s imil a t io n a n d c o n t a min a t i o n o f h y d r o s il lic a t e c o mp o n e n t s in t h e c r u s t c a u s e d t h e d if f e r e n t ia t i o n o f s u l f i d e s t o f o r m b a s e me t a I s u lf id e s( B MS ) , a n d t h e e n r ic h me n t o f P G E r e s u lt e d f r o m s u lf id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a n d a d sor p t io n Th e p a r e n t ma g ma o f RL S wa s d e r iv e d f r o m t h e d e e p ma g ma c h a mb e r a n d t h e n t h e p a r e n t ma g ma o f C Z e n t e r e d t h e ma j o r ma g ma c h a mb e r o f B u s h v e ld d e p o s i t t o g e n e r a t e s u l f i d e f a c ie s o r e n r ic h e d P GE f a c i e s t h r o u g h d if f e r e n t i a t io n wit h t h e i n c r e a s e o f a s s imil a t io n ,t h u s f o r min g UG2 ,MR a n d P R o r e b e d s Bu s h v e l d ma g ma c h a mb e r i s a n o p e n s y s t e m a n d BC i s a p r o d u c t f i lle d a t le a s t wit h t h r e e o r mo r e t y p e s o f p a r e n t ma g ma s W h e n ma g ma f r o m t h e u p p e r ma n t le u p li f t e dn e w ma g ma e n t e r e d t h e ma g ma c h a mb e r c o v e r e d t h e c r y s t a ls f o r me d t h r o u g h ma g ma t ic c r y s t a lli z a t io n in p r e v i o u s ma g ma c h am b e r a n d e v e n t u a lly f il le d i n t h e ma g ma c h a mb e r in t h e c r u s t Ke y wo r d s :g e o lo g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in t r u s i o n,d e p o s it c h a r a c t e r is t ic s ,me t a llo g e n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c s , d e p o s it g e n e s is ,Bu s h v e l d C o mp l e x ,S o u t h Af r ic a ,r e v i e w 布什维尔德矿床 ( B u s h v e l d D e p o s it s , 简称 B D) 位于南非东北部 , 从东边的 Mp u ma la n g a和 L i mp o p o 省延伸到西边 的与博茨瓦纳接壤 的西北省 ( Ma t h e z e t a 1 , 2 0 0 7 ) 。布什维尔德杂岩体( B u s h v e l d I g n e o u s Com p l e x , 简称 B I C ) 是世界上最大的侵入体, 其中的 Ru s t e n b u r g镁 铁质一 超镁铁质层 状岩套 ( 即 R u s t e n b u r g L a y e r e d S u it e , 简称 R L S ) 赋存全球最大的铂族 元素( P G E) 、 铬 、 铁一 钛一 钒矿床和低品位铜镍硫化物 矿床。具体来说 , P G E储量为 6 5 4 7 3 t ( 其 中, P t 为 3 3 1 1 1 t ,P d 2 0 8 0 3 t ,Rh 3 5 4 8 t ,Ru 6 2 3 1 t ,I r l 1 5 7 t ,Os 6 2 3 t ,据 Na ld r e t t , 2 0 0 4 ) , 含 有全 球 7 5 的 P t 、 全球 5 4 的 P d以及全球 8 2 的 R h ( Na ld r e t t e t a 1 , 2 0 0 8 ) , 还含有 Ni 1 5 2 8万 t 叫( Ni) 为 0 1 3 , N i金属量占全球 的 1 6 、 C u 6 8 8万 t f ( 叫( C u ) 0 0 6 , C u 金属量 占全球 的 5 5 、 C r 4 0 亿 t 、 A u l 1 5 2 t 、 V 1 6 8 0 万 t 和磁铁矿 1 0万 t 等 ( Vo n G r u e n e wa l d t ,1 9 7 7 ; Na l d r e t t ,2 0 0 4 ) 。它们主 要赋存 在 与 RL S有 关 的梅林斯 基矿 层 ( Me r e n s k y r e e f , 简称 MR) 、 UG 2铬铁岩矿层( U p p e r G r o u p 2 ) 和 普拉特接触带( P la t r e e f , 简称 P R) 3个 一 N i P G E层化 中。由于 B I C及其矿床是世界上最大的成矿系统, 此 , 本文拟从其岩体和矿床地质特征出发 , 综合分析 其成岩成矿过程和成矿机制, 以便指导勘查找矿。 l区域地质背景 B I C位于南非太 占代 Ka a p v a a l克拉通北部边缘 张性构造环境的若干构造 的交汇处 , 即侵入到与 2 5 2 3 G a的 Tr a n s v a a l 超 群 沉 积 地 层 近 平 行 的 K a a p v a a l克拉通中( E a l e s e t a 1 , 1 9 9 3 ) , 其侵位受克 拉 通 内 部E N E 向 T h a b a z i mb i Mu r c h i s o n L i n e ( T ML ) 构造所控制 ( 图 1 , D u P le s s is e t a 1 ,1 9 9 0 ) , 并且形成于大陆边缘裂谷环境。T ML为超壳断裂, 且从 中太古代( 2 9 6 0 ma ) 到白垩纪( 约 1 4 5 Ma ) 一 甑 第 3 0 卷第 6期 吕林素等:南非布什维尔德岩浆型 C u - Ni P G E硫化物矿床成因探讨 口 8 口 9 口 1 0 口 l l 口 1 2 -m - 1 3 回 1 4 图 1 南非布什维尔德杂岩体地质图及其岩浆型 Ni C u P G E硫化物矿床分布图 ( 据 Na ld r e t t ,2 0 0 4 ; C a w t h o m, 2 0 0 5 a ;K in n a i r d e t a 1 , 2 0 0 5 b修改) 1 一太古 宙绿 岩;2 一太古宙花 岗岩 ; 3 -Do mi n i o n群 ; 4 - C h u n n i e s p o o r t 群 ;5 P r e t 0 r i a 群 ; 6 -R c o i b e r g群 ;7 一 布什维尔德镁铁质岩 ;8 一 布什维尔德花岗岩 ;9 一布什维尔德花斑岩 ;1 0 -Wa t e r b e r g群 ;1 1 一A 】 k a 】 i n e 杂岩体群 ; 1 2 -K a r c o 超群;1 3 正在开采矿床 ;1 4 一推测矿床 F i g1 Geolo g i c a l ma p o f t h e Bu s h v e l d ig n e o u s c o mp l e x ,s h o wi n g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Ni C u - PGE s u l f i d e d e t ms i t s i n S o u t h A f r i c a( mo d i f i e d a f t e r N a l d r e t t , 2 0 0 4 ;C a wt h o m, 2 0 0 5 a a n d K i n n a i r d e t a 1 , 2 0 0 5 b ) 1 一 Ar c h a e a n g r e e n s t o n e;2 一 Ar c l me a n g r a n it e ;3 - Do min i o n Gr o u p;4 - Chu n n ie s p o o r t Gr o u p;5 一 P r e t 0 血 Gr o u p;6 - Ro o ib e r g Gr o u p; 7-Bu s h v e ld ma f ic r o c k;8 - Bu s h v e l d g r a n it e;9 一 Bu s h v e ld g r ano p h y r e ;1 0 一 W a t e r b e r g Gr o u p:1 1 一 Alk a lin e C o mp le x e s ;1 2 - Ka r c o S up e r g r o u p:1 3 一 Or e d e p o s it u n d e r e x p lo it a t io n;1 4 一 I n f e r r e d o r e d e p o s i t 在活动 ( G o o d e t a 1 ,1 9 9 7 ) 。因此 , TML在 布什维 尔德前期基底 构造中扮演重要 角色 , 并对 B I C就位 和布什维尔德后期的变形起决定性作用 ( D u P l e s s i s e t a 1 , 1 9 9 0 ) 。 区内出露的地层为古元古代沉积岩和德兰士瓦 ( Tr a n s v a a 1 ) 熔岩系, 也是 B I C的围岩 , 属于元古宙早 期 , 为一个厚 1 1 k m、 含 4个火 山岩夹层 的沉积岩层。 布什维尔德 L I P ( L a r g e I g n e o u s P r o v i n c e , 大火成岩 省) 侵位于 Tr a n s v a a l超群 ( 图 2 ) 中的 R o o i b e r g群 以 及 Ka a p v a a l克拉通 的基底岩石之间 , 其 中 R L S层状 岩套沿着区域不整合分布于下伏 P r e t o r ia 群和上覆 R o o i b e r g 群之 问( B u c h a n a n e t a 1 ,1 9 9 8 ) 。R o o i b e r g 群为一套沉积物与玄武质到流纹质火 山岩互层构成 B I C顶板 , 而 P r e t o r ia 群 上部 的火 山一 沉积地层则 为 B I C底板。在 B I C东 部, RL S侵位于 R o o ib e r g群 中 D u l l s t r o o m建造与 D a m w a l建造的接触带中( 图 2 ) , 而R L S中的P R则直接覆于 T r a n s v a a l超群 P r e t o r i a 群的 S i l v e r t o n或 Ma g a l i e s b e r g q u a r t z i t e 等建造之上 ( Ma n y e r u k e e t a1 , 2 0 0 5 ) 。 1 1 3 2 矿 床 地 质 图 2 R o o i b e r g群的简要地层剖面和布什维尔德杂岩体的 侵入位置( 据 B u c h a n a n e t a 1 ,1 9 9 8 ) 1 一沉积岩夹少量火山岩 ; 2 一灰流凝灰岩 ;3 一霏细岩夹 沉积岩 ; 4 页岩层; 5 一砾岩层; 6 一石英岩捕虏体; 7 一镁铁质 K英质火 山岩夹沉积岩、 火成碎屑岩; 8 一花斑岩; 9 一布什维尔德侵入体 F i g 2 Ge n e r a li z e d s t r a t i g r a p h i c c o l u mn o f t h e Ro o i b e r g Gr o u p a n d in t r u s i v e 1 o c a t i o n o f Bu s h v dd C o mp l e x( a f t e r B u c h ana n e t a1 , 1 9 9 8 ) 1 - S e d i me n t s in t e r b e d d e d wit h min o r v o lc a n i c s ;2 - As h f l o w t u f f ; 3 一 Fe ls it e i n t e r b e d d e d wi t h s e d i me n t s ;4 一 s h a le la y e r ;5 一 Ag gl o m e r a t e l a y e r ; 6 - Qu a r t z it e x e n o lit h s : 7 M ic f e ls ie v o lc a n ic r o c k s in t e r b e d d e d wit h s e d i me n t s a n d p y r o c la s t ic s ;8 - Gr a n o p h y r e ; 9 - I nt r u s i o n o f Bu s h v e ld c o mp le x 2 布什维尔德含矿杂岩体地质特征 B I C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也是最古老的火成岩 省( L a r g e I g n e o u s P r o v i n c e , 简称 L I P ) , 从a - N晚大 致分为4 个岩浆组合( 表 1 ) : 早期的R o o i b e r g 双峰式 火山岩套 ( 2 0 6 02 )Ma , Wa l r a v e n ,1 9 9 7 和 R a s h o o p 花岗斑岩套 ( 2 0 6 1 8 5 5 ) Ma , H a r m e r e t a 1 , 2 0 0 0 ; 中期的 R L S层状岩套( 下面专 门讨论) ; 晚期 的 L e b o wa花 岗 岩套 ( 2 0 5 4 22 8 )Ma , Ha r m e r e t a 1 , 2 0 0 0 ( 表 1 ) , 它们的演化可能超过 1 0 0 Ma 。而狭 义 的 B I C仅 包含 R L S层 状 岩套 和 L e b o wa 花岗岩套( S c h we it z e r e t a 1 ,1 9 9 7 ) 。总体来 看, 布什维尔德的各种岩浆活动都集中在古元 代 ( 约 2 0 6 G a ) ( E g li n g t o n e t a 1 ,2 0 0 4 ; A le x a n d r e e t a 1 , 2 0 0 6 ) , 与 Ka a p v a a l克拉通北部的相关岩浆活动 几乎同时发生( S c o a t e s e t a 1 , 2 0 0 8 ) 。 2 1 含矿岩体的规模 、 形态、 产状 R L S规模巨大 , 东西长 4 5 0 k m, 南北宽 2 5 0 k m ( Na ld r e t t e t a 1 , 2 0 0 8 ) , 出露面积约 6 5 0 0 0 k m2 , 从 底部富镁 的超镁铁岩到顶部富硅 的闪长岩 , 堆晶层 厚度变化于 7 9 k m之间, 体积推测可达 3 8 0 0 0 0 k m3 , 是世界上 已知最大的镁 铁质一 超镁铁 质层状侵 入岩体 ( Kr u g e r , 2 0 0 5 ; Kin n a i r d e t a 1 , 2 0 0 5 b ) 。R L S 以不规则 的层 状产 出, 呈岩床状 ( C l a r k e e t a 1 , 2 0 0 9 ) , 并被 T ML分成南北两大部分 , 且地表出露部 分呈 叶 片 状 或 弧 形 带, 北 部 带 即 北 翼 ( No r t h e r n L o b e L imb ) 、 南部带包括东翼( E a s t e r n L o b e L i mb ) 、 南翼 ( 即 B e t h a l L o b e L i mb ) 、 西翼 ( We s t e r n l o b e L i mb ) 和远西翼 ( F a r We s t e r n L o b e Li mb ) 共计 5个 区域( Mc c a n d le s s e t a 1 ,1 9 9 9 ; B a r n e s e t a 1 , 2 0 1 0 ) , 其中北 、 东 、 西三翼断续分布着 3 0多个矿床, 其中有 4个为推测矿床( 图 1 , C a w t h o r n , 2 0 0 5 a ) 。 据不完全统计 , 北翼位 于 T ML的东北部 , 主要 有 No n n e n we r t h 、 D r e n t h e 、 Ov e r y s e l、 Z wa r t f o n t e in 、 S a n d s l o o t 、 Twe e n f o n t e in 、 Tu r f s p r u it Uit l o o p Ma c a la c a s k o p 、To wn l a n d s 、Ro o i p o o r t 、Mo o r d d r i f t Vo l s p r u i t 和 G r a s v a ll y( A s h wa l e t a 1 , 2 0 0 5 ) 等十几个铂矿床。 东翼位于 T ML的东南部, 主要包括 Me s s i n a ( 简称 S o ) 、 L e b o w a ( 简称 L, 又称 At o k ) 、 T wie k e n h a m( 简称 Tk ) 、Ma r u l a( 简 称 Mr ) 、 Mo d i k w a( 简 称 Md ) 、 Dr ie k o p 、 Mo o ih o e k 、 On v e r wa c h t 、 K e n n e d y S V a le ( 简 称 Ke ) 、 T w o R i v e r s( 简称 T r ) 、 De r B r o c h e n ( 简称 I ) ) 和E v e r e s t Sou t h ( 简称 E s ) 等 1 0 余个铂矿床。西翼 位于 T ML的西南部 , 主要包括 N o r t h a m( 简称 N) 、 Ama n d e l b u l t ( 简称 Am) 、 Un i o n ( 简称 U) 、 B a f o k e n g R a s i m o n e ( 简称 B ) 、 I mp a l a ( 简称 I ) 、 R u s t e n b u r g ( 简 称 R) 、 Kr o o n d a l( 简称 Kr ) 、 Ka r e e ( 简称 Ka ) 、 Ma r ik m 、 L o n mi n 、 W e s t e rn、 E a s t e r n 、 P a n d o r a和 C r o c o d i le R i v e r ( 简称 C ) ( N a i d r e t t , 2 0 0 4 ; C a w t h o r n , 2 0 0 5 a ) 等 1 0 余个铂矿床。 第 3 0卷第 6 期 吕林素等:南非布什维尔德岩浆型 C u - Ni P G E硫化物矿床成因探讨 1 1 3 3 R o o i b e r g长英岩套 S c h r i k k l o o f 建造 Kwa g g a s n e k建造 Da mwa 1 建造 Du l l s t r o o m建 造 低镁长英岩 低镁长英 岩 低镁长英 岩 B u c h a n a n e t a 1 ,1 9 9 8 ;2 0 0 2 高铁一 钛一 磷安 山岩到英安岩 ; 高、 低钛玄武质安山岩互层 谣 东 , 、 求 N 当占 。馥 薹1 1 萋 ” 2000 薹 H 一 辉 长苏 长 = 岩 。 。 。 8 O O H 辉 长苏长岩 2 8 0 0 l4 0 0 N 苏 长岩 3 0 0 8 0 0 5 2 0 l0 0 0 J 1 苏 乏 岩 爪 K 辉 石 8 I 8 0 0 ) J 旺I I t I j 方辉橄榄岩 3 0 0 5 0 O 辉石岩 5 2 0 8 O O 边缘带 ( mg Z)苏 长岩 图 3 布什维尔德杂岩体的 R L S岩性柱状简图以及 UG 2 和 MR矿层的位置( 据 E a l e s e t a 1 ,1 9 9 6 ) Fi g3 S i mp l i f i e d s t r a t i g r a p h y o f t h e Ru s t e n b u r g L a y e r e d S e r i e s ,Bu s h v e l d C o mp l e x,s h o win g t h e s t r a t i g r a p h i c p o s i t i o n s o f t h e UG 2 a n d MR( a f t e r E a l es e t a 1 ,1 9 9 6 ) 2 2 含矿岩体 的岩相、 分带 R L S 有一个复杂的多重侵入和分离结晶的历 史 。岩石类型包括纯橄岩 、 辉石 岩、 斜方辉橄 岩、 苏 长 岩一 斜长岩 、 辉长苏长岩 、 辉长岩和闪长岩 。 岩性 从下部 的纯橄榄岩逐渐演变到上部的闪长岩( Kin n a ir d e t a 1 ,2 0 0 5 b ) , 具有层状特征 , 特别是在富铬 铁矿、 磁铁矿和铂族元素的层位条带很发育。依据 主要的铬铁矿层 、 MR矿层、 最下部位最厚 的磁铁矿 层的层状系列特征 , RL S在垂 向上 自下而上分为边 缘带 、 下部带 、 关键带 、 主带和上部带 5个带 ( 表 1 , H a l l, 1 9 3 2 ) , 还可依据带内的构造和岩性变化进一 步细分( 图 3 ) ( Ar n d t e t a l。 , 2 0 0 5 ) 。 边缘带( m g Z ) 主要分布于东部带和西部带, 但并不 常 出现。若 出现 , 其 厚度 可达 8 0 0 m( Kin n a i r d e t a 1 ,2 0 0 5 b ) 。该 带主要 由颗粒极 细小的苏 长岩、 辉石岩和辉长苏长岩组成 , 并普遍含有石英和 黑云母( C a wt h o r n , 2 0 0 7 ) 。 下部 带( L Z ) 主要 由薄层状方辉橄榄岩、 古铜 辉石岩和少量纯橄榄岩以及薄层的铬铁矿层( 尤其 在顶部) 组成( Mc c a n d l e s s e t a 1 ,1 9 9 9 ) , 或 由斜方辉 石和少量橄榄石 的堆晶岩构成 ( C a wt h o r n ,2 0 0 7 ) 。 该带厚度为 8 0 0 1 7 0 0 m( Kin n a ir d e t a 1 , 2 0 0 5 b ) , 通常为 1 3 0 0 m( Mo l y n e a u x ,1 9 7 4 ) , 包括至少 3 7个 不同的韵律层( H u l b e r t e t a 1 , 1 9 8 5 ) 。 关键带( ) 主要由古铜辉石岩、 苏长岩和斜长 岩互层组成, 最大特点是具薄的韵律层, 以堆晶斜长 石 的首次出现为标志可细分为上、 下2 个亚带, 即下 矿 床 地 质 1 带 辉 K岩 蓐 K岩 K岩 一强 ( MZ ) 辉 盎: 【J r 黼雌 I黜 f 美键带 苏 K岩 ( C Z ) 嬲 I l I 辉 岩 f 荚键带 擞飘嚣 ( C Z ) 纯 橄榄 岩 丌牛 1 F部带 ( L Z ) l ;爹 逝标 尺 F - 1 圉 z 图 4 RL S中具有经济意义的铬铁矿层的垂直剖面简图 ( 据 S c h i ir ma n n e t a 1 ,1 9 9 8 ) 1 一苏 长岩 ; 2 一辉石岩 Fi g 4 S i mp l i f i e d v e r t i c a l s e c t i o n o f t h e RLS,s h o wi n g t h e p o s i t i o n o f s i g n i f i c a n t c h r o mi t i t e S e a I n S( a f t e r S c h fir ma n n e t a 1 , 1 9 9 8 ) 1 一 No r it e :2 - Py r o x e n it e 关键带( L o we r C r i t ic a l Z o n e , 简称 C i z) 和上关键 带 ( Up p e r C r it i c a l Z o n e , 简称 C I T z ) 。关键带中共有 1 3 个铬 铁 岩 矿 层 ( 图 4) , 可 划 分 为 下 部 群 ( L o we r G r o u p , 简称 L G, 包括 L G 1 L G 7 ) 、 中部群 ( Mi d d l e G r o u p , 简称 MG, 包括 MG 1 MG 4 ) 和上部群( U p p e r G r o u p , 简称 U G, 包括 U G 1和 U G 2 ) , 其中以 U G 2 最为著名。下关键带由斜方辉石堆晶和至少 8 个铬铁岩矿层群所控制, 即橄榄岩和古铜辉石岩中 含 L G 1 L G 7 和 MG I 铬铁岩矿层群; 上关键带由斜 方辉石、 橄榄石、 斜长石和铬铁矿构成, 各种矿物按 比例 , 显示出强的成层性 , 且至少含有 5个铬铁岩 层群 ( C a w t h o r n ,2 0 0 7) , 即斜 长 岩和 辉 岩 中含 MG 2 MG 4 、 UG1和 UG 2铬铁岩矿层群 , 其顶部的 梅林斯基矿层 的层状 苏长岩 中含铂 族和硫化物层 ( S c h O r ma n n e t a 1 ,1 9 9 8 ) 。该 带 厚 度 为 1 3 0 0 1 8 0 0 m( Na l d r e t t , 2 0 0 4 ) , 赋存有世界级的铬铁矿和 P G E资源( K i n n a i r d e t a 1 , 2 0 0 5 b ) , 低品位镍铜储量 也非常大。 主带( MZ ) 主要 由块状辉长岩 、 辉长苏长 和 苏长岩组成( Mo ly n e a u x ,1 9 7 4 ) , 可细分为 : 、 下 2个 亚带 , 即下主带 ( L o w e r Ma in Zon e , 简称 M z ) 不 1 】 j 主带 ( Up p e r Ma in Z o n e , 简称 M1 I z ) , 以辉 岩作为 分界标志。该 带最 厚 , 町达 3 0 0 03 4 0 0 m( N a 1 一 d r e t t , 2 0 0 4 ) , 有时可达 4 0 0 0 m, 但其韵律层不如关 键带和上部带发育 ( Kin n a i r d e t a 1 ,2 0 0 5 b ) 。传统 上 , 用堆晶磁铁矿的出现定义主带顶部 , 但岩 学和 地球化学数据显示主带与上部带 的分界线应是该层 位以下的辉石岩标志层 ( K r u g e r ,2 0 0 5 ) 。北段 的主 带有时 以斑点状斜长岩的出现为标 志, 并 且多数地 区主带 与 P R 接触 带 的 岩性 完全 相 同, 界线 难 定 ( Ki n n a i r d e t a 1 , 2 0 0 5 b ) 。 上部带( UZ ) 主要 由块状 至层状辉长岩 、 橄 长 岩和橄榄 闪长岩组成 , 包括 A( U Z ) 、 B( UB Z ) 和 ( u( z ) 三个亚带 ( Ar n d t e t a 1 ,2 0 0 5 ) 。陔带厚度 为 2 0 0 0 -2 8 0 0 m( Mo l y n e a u x ,1 9 7 4 ) , 以磁铁矿 、 橄榄 石和磷 灰 石 的堆 晶相 的出 现 为 特 征 ( C a wt h o r n , 2 0 0 7 ) , 并 含 有 2 5层 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