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0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方面。因此作注者要慎于选择,用注者要学会评判,要有训诂学知识做指导。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注释 李运富,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国的古籍绝大多数是文言作品,现代虽然不再使用文言文,但为了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各级各类教学大纲都规定受教育者应该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具有相应的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因此 小学语文教材就选入了简短的古诗文,初中、高中逐步增加,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课程也要接触大量的文言作品,可见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具有读懂文言作品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目标。 使用白话文的现代人阅读古代的文言作品,自然离不开注释。作注的人,也就是编写教材的人,应该研究古代的语言文字,了解所注作品的内容和背景,并用规范的方2 / 10 式在适当的地方写出有助于理解原文的注释。读注的人,就是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知道注释的基本体例和方式,了解注释的内容和意图,然后利用注释来读懂原文。但读注者,特别是教师,对于 注释不应该只是机械地接受,而应该对注释本身的是非优劣作出评判,发现错误的或不足的注释要予以更正或补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注释,进而理解原文。 那么,怎样才能发现文言文注释中的问题呢 ?这需要读注者具有一定的训诂学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一些诊断注释毛病的技巧,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分析。例如某些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注释其实就存在不少问题,有注释对象方面的,有注释内容方面的,有注释理据方面的,有注释结论方面的,也有注释表述方面的,如果教师具有一定的训诂学知识,并且懂得从这些方面去观察分析,应该是不难发 现这些问题的。下面以注释结论方面的问题为观察对象,举出一些实际病例来加以分析 (其中有些病例在新版教材中已经得到改正,这里举出只是为了说明相关问题,没有批评教材的意思,所以例句都不标明出版信息 ),并且归纳出若干条,希望能对使用中学文言文注释的读者有所启示。 注释结论是作注者的看法,它告诉读者被注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或跟什么相关,读者可以根据这些结论去理解原文或了解别的知识。注释结论是否正确无误,可以从语3 / 10 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方面进行验证。 一、看是否符合语言规律 所 谓语言规律,包括构词规律、句法规律和表达规律,也涉及语言的形式即文字和语音规律。在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中,有的不合语法,例如: 1.六国论: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高中语文第二册注释: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适宜、得当。之,指上面说的道理。今按,如果把得解释为适宜、得当,那就是形容词,不应该带之为宾语。既然认为之是指上面说的道理,即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欲急等语,那得就应该解释为动词,否则不合语法。其实得就是得到的意思,可以翻译为说中说出等。 2.种树郭橐驼传: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陪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高中语文第二册注释:既然已已经这样做了。既,已经。然,这样。已, (做 )完。今按,作注者把已看作这句话的主要动词,那么然就是修饰已的状语。但这是不符合古汉语语法规律的。然作为指示代词总是谓词性的,如虽然既然然则然而等,从来不作修饰语用。因此这里的然也应该是谓语,而已则4 / 10 是语气词矣。 3.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高中语文第二册注释: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院子周围砌上墙,用 (北墙 )挡着南边射来的日光。垣墙,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垣墙。垣,矮墙,也泛指墙。今按,依注释,垣墙是动词砌上垣墙,周是名词周围,庭是名词院子,那么对应原句连起来就是砌上垣墙周围院子,虽可意会,但恐怕不成辞例,不合语法。其实,垣墙仍是名词,句中作状语,周为动词,围绕之义。全句的意思是:用围墙围住庭院,以便遮挡南边射来的日光。这样就文从字顺了。 有的不合辞例,或 者说跟其他同类句例的意思不合。例如: 4.晏子春秋晏子使楚:王曰:何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 ?曰:坐盗。又:王曰: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坐盗。初中语文第三册注释:王曰,何为者也您就问,干什么的 ?又缚者曷为者也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曷,同何。今按,光从语法上分析,把何为者解释为干什么的并不算错,但问话是干什么的,而回答的都是齐国人,似乎答非所问。考察这种问句的使用情况,我们发现古汉语中何为者习惯用来询问人而不是事,应该翻译为是谁 ?或什么人 ?5 / 10 其中的何当谁讲。同类的例句有: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史记樊哙列传客何为者作客为谁。史记平原君列传: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 ?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可见何为者是古代问陌生人的一种习惯说法。 5.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初中语文第六册注释:射者中,射的射中了目标。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王水照宋代散文选注:射,古代一种投壶的游戏,用箭状的筹棒去投长 颈形的壶,按投中的次数来分胜负。教材的注释虽然没有明说是什么游戏,但从射中了目标这类表述可以推知也认为是投壶游戏。礼记有投壶篇,记述此游戏甚详。但历来这种游戏只称投壶,不称射壶,投壶之人亦不称射者。如后汉书祭遵传: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王禹黄冈竹楼记:宜投壶,矢声铮铮然。古书中用射则是指另一种游戏射谜,即猜谜。射有猜度义。也专指猜谜游戏,古书中用例甚夥,不烦举。语言表达是有规律的,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既然别的言游戏的射都是指猜谜,那么醉翁亭记 中的射也应该是指猜谜。 1 有的注释由于不明古人修辞方法而曲求深解,结果当然也是有悖于语言规律的。如: 6 / 10 6.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高中语文第一册注:念悲其远也惦念着她,为她远嫁而伤 心。按照注释,原文应该表述为念之,悲其远也,这恐怕并非作者原意,也不合古人行文之法。其实念也是悲,古人习惯把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的字连在一起使用,它们表达的是一个复合的整体意义,不能分别解释为两种不同的含义,这就是王念孙父子所说的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因此这里的念悲就是悲伤的意思,人还没离开,也不到惦念的时候。念字单用也有悲伤的含义,如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陇头流水歌辞:念吾一身,飘然旷野。元朝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这些 例证虽然时代较晚,但应该是古义的留存。 与此类似的情况很多,中学教材注释往往分训连语之义,有的虽然勉强可通,其实不合古人造句之理。如明夷待访录原君:向使无君,人各得其私也,人各得其利也。论积贮疏: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吕氏春秋察今: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世说新语周处: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史记项羽本纪:常以身翼蔽沛公。司马光训俭示康:7 / 10 人皆嗤吾固陋人 争非之,以为鄙吝。等等,其中的向使振救少益穷匮岂遽并皆翼蔽固陋鄙吝都是同义连用,而教材注释大都把它们分别当作了不同义的两个词语。同义连用还有三个词连用或单音词跟双音词连用的现象,注释中也应该把它们当作一个意义整体来对待,如:史记陈涉世家: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借第令都是即使的意思。史记屈原列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曰和以为同义。然而中学语文教材注释大都处理错误,值得读者注意。 二、看是否符合文 情语境 所谓文情语境,包括话题主旨、文脉思路、上下文关系、本句意思是否顺畅等等。中学文言注释有的跟话题主旨不合,例如: 1.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高中语文第一册注释: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这条注释不能算错,但为王究竟是称王、做王还是达到王道、实行王道 ?使天下百姓归顺是王本身的含义还是言外之意 ?表述欠明确。于是有的教师把它讲成称王、登上王位之类的意思。而实际上梁惠王本来已经称王,早就处于王位了,所以这里谈论 的不是当不当王的问题,而是怎样达到王道的问8 / 10 题。梁惠王问的是为什么自己的老百姓没有增多;孟子的观点是,要使自己的民众比邻国多,就必须实行王道,怎样才能达到王道呢,为王者必须首先做到让普通老百姓不饥不寒,而年长者能衣帛食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王道,才能让天下的百姓归顺。可见他们谈话的主题是王道,然而不王者的王,就是上文王道之始也的王道,因此应该注释为:王,指王道。这里用作动词,实现王道,也就是让百姓归顺的意思。 2.史记项羽本纪: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高中 语文第二册旧版注释:王之,就是以他为王。今按,怀王之意不在以王位诱人,而是用秦国长期经营的故地激励诸将。鸿门宴的起因是沛公欲王关中,可见刘邦跟项羽之争也是争关中之地,而不是王位。因战功而封王者肯定不止一个,但在关中做王的却只能有一人。汉书项籍传:初,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关者王其地。原本说得很清楚,是王其地而不是在别的地方做王。史记高祖本纪刘邦责项羽: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我,王我于蜀汉,罪一。又:吾与诸将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可 见刘邦不满的正是当王关中而结果却只王我于蜀汉。因此把王之解释为以他为王不符合怀王说这话的意图。新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注释改成了:王之做关中王。9 / 10 之,指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带。改得好。 2 有的注释不合文脉思路。例如: 3.石钟山记:苏轼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坎镗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高中语文第二册注释:汝识 ( )之乎你记得那些 (典故 )吗 ?识,通志,记住。今按,前文写苏轼父子听到大声发于水上,噌如钟鼓不绝 ,归途中又听到有坎镗之声,与向之噌者相应,如乐作焉,接下来就是苏轼问其子苏迈汝识之乎。如果这里的识之意为记得那些典故,似乎有些衔接不上,前面并没有交代什么典故,这样发问,苏迈能明白其意吗 ?从行文脉络看,这里所问应该是指对前面听到的各种声音能否辨识,后面的解释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坎镗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就正好是对识之乎的回答。因此,之是指代前面所听到的各种声音,识应该注解为识别辨识。这样,前后思路才能顺畅。 有的注释连本句的意思也讲不顺畅,当然也是不合语境的 。例如: 4.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高中语文第二册注释:当如果。今按,依作注者的看法,当与秦相较意思是如果跟秦国10 / 10 相比较,联系上下文,语意滞涩难通,因为则后是两个偏正式短语,若当与秦相较另起一个话头,那则后的意思就不完整,好象被突然掐断了。其实,这段引文整个是一个条件复句,向使领起条件分句,直到良将犹在,则引起推导结果分句,直到或未易量。在结果分句中,胜负之数、存亡 之理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北-河北医技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苏-江苏不动产测绘员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收银员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图书资料员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东-广东铸造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东-广东汽车修理工(技师/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东-广东土建施工人员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0-2025年证券从业之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自测模拟预测题库(名校卷)
- 2025年职业技能鉴定-铁路职业技能鉴定-铁路职业技能鉴定(铁路车站值班员)高级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职业技能鉴定-邮政储汇业务员-邮政储汇业务员高级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届中国南方航空“明珠优才管培生”全球招聘3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10套)
- 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的护理措施课件
- 《阿房宫赋》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 DB54T 0498.3-2025 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与监测体系建设技术规范 第3部分:湿地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
- 桥小脑角肿瘤护理查房
- 2025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纪律作风测试题及答案
- 2025江苏苏州昆山国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第一期招聘1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版
- 新疆的历史文化课件
- 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 入场安全教育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