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5 中度智障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 中度智障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 作者 /龙婉君 摘 要:针对一名智障学生撕衣裤这一具体问题行为展开个案研究,以期找出适合的方法帮助该学生改善不良行为习惯,助其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健康的人生观,减少对其他学生的不良影响,以提高其社会适应性。 关键词:智障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 一、研究的缘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弱势群体,特别是残疾人,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各级各类的特殊教育 学校不断的发展完善。 在多年的培智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智障学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行为,甚至这类行为有时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如,拆卸螺丝钉、撕衣裤等),而这些行为问题不但对2 / 15 其他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还常常扰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削减了课堂效果,让教育 事倍功半 .我们的智障学生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很大一部分学生语言表达差,所以,简单的说教是不能有效地纠正其不良行为,我们只能通过观察、研究,找出纠正其不良行为的对策、措施,才能让特殊教育 事半功倍 ,让我们的特殊孩子有所发展。 提升残疾人的素质和能力,不仅能让他们走出自卑,自力更生,体现人生价值,对个人来说意义重大;在国家和社会层面来说,残疾人的生存情况、文明程度是国家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也是意义非凡的。所以,特殊教育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学生不良行为问题的研究也就成了破冰之石了。 二、研究过程 (一)个案基本情况 姓名:张 xx 性别:男 年龄: 14 岁( 1999 年 10 出生) 年级:培智四年级 身高: 152cm 体重: 35kg 3 / 15 健康状况:先天心脏病、先天愚型,二 级智力残疾;右腹股沟斜疝;身体活动能力好。 性格特征:活泼开朗,好动。 背景资料:弃儿,语言能力较差,吐字不清,不能说长句子或复杂的句型。 6 岁时遭遗弃,在流浪儿童保护和救助中心生活了几个月,寻亲未果后送福利院托养, 2016 年 3 月始转入残疾人托养机构生活,并接受培智教育,于 2016 年 9 月至 2016 年5 月接受感觉统合训练。 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表现:该生表现较顽皮,较自私,自己喜欢的或想要的东西就去抢,爱啃指甲,喜欢捉弄或故意激惹能力较差的同学,特别是班上 一名喜欢歇斯底里喊叫的同学。这些坏习惯在老师一系列的教育引导下有所改善。 根据弱智儿童神经过程动力特性表现在行为上的人格特点,该生属于 兴奋型 情绪变化无常,容易冲动,注意力不集中,行为鲁莽,常会在各种场合以各种动作和声音骚扰他人。 4 / 15 (二)问题行为的观察 1.时间与频率 该生在来校最初的半年( 2016 年 37 月)没有发生撕衣裤等行为,半年之后老师发现其有多次撕自己及他人衣裤的行为,时间不固定,原因也不明确; ()到 2016 年 4 月开始,撕衣裤等行为明显 增多,基本每月均发生。 撕衣裤、席子、鞋子、蚊帐等行为多发生在午休、晚上睡觉或清晨起床这些时间段。 2.态度 撕衣裤等行为发生后,老师批评教育时基本都能认识错误并承诺改正,但很快又重犯。 3.前提 撕衣裤等行为的发生,多次是因为衣裤上有脱线的小缺口或小洞,或者是款式较特别(如,两侧有叉位的衣服)。 5 / 15 (三)问题行为分析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记录、与科任老师沟通了解及校内医务人员的交流,该生发生撕衣裤等破坏行为的原因大 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生理因素 ( 1)遗传、脑损伤等生理方面的原因 脑伤和脑功能失调的儿童易发生情绪和行为异常现象。 该生是唐氏综合症儿童,二级智力残疾,理解能力差,对老师的教育引导不能在短时间里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行为刻板,其属于易激惹、任性、多动,甚至有破坏攻击行为的类型,是一个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该生有注意缺陷和多动的行为特征,如不能集中注意力,活动过多,不能安心听课,经常干扰他人;有破坏行为,如破坏公物、与同学争吵打架、违反纪律等;有不良习惯动作 ,如啃指甲;有心理、生理行为偏异,如语言障碍等。 6 / 15 可以说,该生一旦认准了的事情是不容易改变观念的,一旦形成了习惯的事情是不容易改变的,所以,当他 发现 撕东西的 感觉很好 ,那老师的说教所起的作用就不能立竿见影;当他形成了撕东西的 习惯 后,老师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其行为纠正过来。 ( 2)病况 该生患先天心脏病、右腹股沟斜疝(疝气病会使阴囊疼痛肿起,止作无时),其身体的不适可能诱发其不良行为的发生。正常人身体疼痛时有东西在手中揣着、扯着会感觉舒缓些,我们的智障孩子不 会表达,不懂得这是正常的感觉,他只能凭着自己的感觉去做,当他发现疼痛或不舒服时撕东西可以舒缓一下的话,那就会让撕东西这一行为迅速变成习惯。 2.环境因素 ( 1)该生自小被遗弃,缺乏家庭温暖与安全感。研究表明,单亲家庭或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会对儿童心理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儿童缺少家庭温暖,易形成孤僻、冷漠的性7 / 15 格,对立、仇恨的心理及破坏、攻击性行为。 观察及研究发现,大部分弃儿都穿着厚厚的 盔甲 ,不轻易让别人靠近自己的心灵,也不轻易去接近别人,他们潜意识里有很强的自我保护 意识,就算是每天都一起学习一起生活的同学,他们都没有 兄弟姐妹 的感觉,就算老师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地去爱他们,他们也不会觉得这就是 妈妈的爱 ,因为他们家庭角色的缺失、爱的缺失以致他们不明白家人的 爱 是什么样的,同时,也很 吝惜 自己的 爱 . ( 2)福利院、托养机构的生活,鉴于孩子的能力及工作强度和效率,很多事都是由老师或工作人员代办,大多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够,独立性不够;另外,特殊的集体生活让这些孩子无法正常的融入社会,缺乏社会生活体验,以致于很多从社会生活中习得的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 无法获得;再者,福利院、托养机构等集体生活中,作息时间规律,孩子相对缺乏自由活动时间,老师、工作人员也无法对每个孩子都 细致入微 ,所以,相对来说,这些孩子是有很多的 私人时间 ,当他们觉得无聊或空闲时,一些行为习惯包括不良习惯就容易出现并养成。 (四)对比研究过程 8 / 15 1.观察分析 据交接班记录显示,该生刚到新环境(从福利院转到托养机构)的前几个月( 2016 年 3 月 2016 年 7 月)没有发生撕东西情况,到 2016 年 8 月,经过几个月的新环境适应时间,该生出现了撕自己及他人 衣裤的行为。观察后发现,该生几次撕的衣裤本身是有小洞或小豁口的,他从这些地方开始撕。对该行为,班主任进行积极教育,情况好转,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基本没有撕东西的交班记录,只是 2016 年 11月有 1 次撕书本的现象。教师发现,该生发生撕东西行为多在清早、午休、晚休时段以及他不感兴趣的文化课上,这些时段都是老师关注度较低,或学生 无聊 的时段。 在 2016 年 4 月,该生有 8 次撕东西(主要是蚊帐、衣服)的交接班记录, 2016 年 5 月时又有 3 次撕衣服的情况,而且有撕烂了自己的衣服后就让能力稍差的同学把好的衣服换给他。之后接连几个月均发生撕东西的情况,且有越发严重的趋势。 2.实施干预 9 / 15 对该生撕东西的行为,班主任结合各班次老师的意见,制订相应措施,分阶段实施。 ( 1)第一阶段( 2016 年 89 月): 打针 以负强化法、惩罚法为主,辅以正强化法。 负强化法 因为该生爱漂亮衣服,所以在每次撕衣服后,老师就让他穿烂衣服,洗澡后也不让换衣服,或者只给换旧款式的衣服。 由于该生很喜欢看 孙悟空 ,而且百看不厌,所以,凡出现撕东西情况就不准看西游记。 另外,该生很注重每餐的菜量,所以,在出现撕东西行为后予以减少菜量,以刺激其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正强化法 对该生以负强化为主,但接连两三天均未发生撕东西10 / 15 行为时,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及奖励(零食、加菜等),以刺激其维持良好行为。 2016 年 10 月,没有撕衣裤的交接班记录,予以充分的表扬与肯定。 ( 2)第二阶段( 2016 年 11 月 2016 年 4 月) : 西药疗法 注重 提醒教育 、奖励教育,辅以负强化法;参加感觉统合训练,提升专注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老师随时随地提醒该生不能撕衣裤,要做个好孩子,尽量灌输正能量,让学生充分感受没有撕衣服时得到的表扬与肯定;在撕衣裤之后,也要立刻纠正,坚定立场,不能让学生心存侥幸。另外,在洗澡后要注意检查其衣裤,老师要给该生穿正常款式的衣裤,并及时提醒教育。 让学生参加感觉统合训练,既让其消耗些体力精力,也提升其专注力,提高其学习能力和兴趣,减少 无聊 时间。 ( 3)第三阶段( 2016 年 5 月 2016 年 10 月): 中药11 / 15 调理 奖罚并重,以肯定教育为主,辅以感觉统合训练。 取消 提醒教育 ,因为几个月下来,发现 提醒教育 不但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反而给学生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在其忘记了或没有 心思 去撕东西的时候老师却提醒了他。 3.巩固强化 2016 年 10 月 2016 年 12 月,作为一个巩固强化阶段,效果渐现。 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干预,该生对撕衣裤或撕东西这种行为已基本形成条件式反射,知道只要做这样的 事就要付出 代价 ,因此,这段时间只需维持必要的及时教育外,在没有发生不良行为时,不作特别教育或提醒,但仍需注重午休、晚休时段的表现,减少 无聊 时间或将无聊时间充实,例如,将午休时间延后、缩短,等其有睡意了再让其睡觉。 4.观察后效 12 / 15 2016 年全年,该生基本摒弃了撕东西陋习。 三、成效分析与思考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积极干预,我们可以从交接班记录统计中清楚看出干预前期与后期的区别。 干预阶段: 2016 年 4 月 2016 年 10 月,共计 38 次; 2016 年 11 月 2016 年 4 月,共计 37 次; 2016 年 5 月 2016 年 10 月,约 22 次; 巩固强化阶段: 2016 年 10 月 2016 年 3 月,共计 9 次; 2016 年 4 月 2016 年 12 月,共计 2 次; 13 / 15 观察后效阶段: 2016 年全年:共计 1 次。 通过对该生辅导过程的分析,我们发现,在智障儿童破坏性行为纠正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干预过程中不同干预方法的适时调 整,切忌一成不变。比如,在行为多发的前段时间,以负强化为主;在该生意识上较稳定地知道 发生撕东西行为就会有什么后果之后,干预措施稍微调整,以正强化为主,多表扬肯定,让不良行为稳定消退。研究发现,有些措施是不适于用在该生的行为纠正上的,如 提醒教育 ,会给学生造成心理暗示的效果,让学生想起他的 癖好 而去做相关的行为,因此,这类措施也需要适时取消。 2.注意多种干预方法综合运用,切忌简单化和模式化。同一种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发生,我们所用的药也不可能一样,纠正行为问题也一样,不能简单照搬。 3.注意干预过程的持续连贯,切忌断断续续。因为智障学生能力所限,他们的记忆力差,迁移性差,其习得技能、14 / 15 吸收知识所花的时间要比正常人多得多。研究表明,一般来说一个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少要 21 天,而我们的智障孩子他们可能需要成倍的时间。反过来,我们的智障孩子要推翻一个不良习惯,建立一个良好习惯时,他们所需的时间可能要很长,如果我们中途打断了,那他们养成习惯的周期就可能要从打断了之后重新教育的时候开始算起了。 从该个案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智障学生行为的改变所需的时间较长,所谓的 学坏三天,学好三 年 !对于行为的纠正,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研究更多的方法,但这些孩子一旦养成了习惯,而且是良好的习惯的话,他们就能牢固地持续这种良好行为。 对特殊孩子的不良行为的干预措施要适时地改变与侧重,各科任老师及各班次老师要统一意见,共同纠正,且相关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一定要有耐心和恒心,要善于因势利导,加强其自控能力,形成正确的理性思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姚本先,伍新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轻工15 / 15 业出版社, xx. 2华国栋。特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恒力招聘考试题及答案
- 雨露助残活动方案
- 杭州自考试题及答案
- 骨科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高空吊绳考试题及答案
- 分拣货物考试题及答案
- 多场景信息管理系统框架模型
- 电梯故障考试题及答案
- 跨部门协作沟通及会议记录工具
- 文档管理自动化系统及文件归档指南
- 高中英语新课标3000词汇表(新高考)
- 《中国政法大学》课件
- 班本课程的实施与开展培训
- 旅馆消防安全灭火疏散应急预案模版(3篇)
- 汽车吊维保记录
- 机房网络改造升级方案
- 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课件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 DL∕T 5344-2018 电力光纤通信工程验收规范
- DL∕T 2528-2022 电力储能基本术语
- DL∕T 1785-2017 电力设备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技术导则
- 不交社保劳动合同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