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阿Q的无奈.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阿Q的无奈.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阿Q的无奈.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阿Q的无奈.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阿Q的无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阿的无奈每读阿Q正传都能感受到鲁迅对阿Q“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启蒙者”情怀,也会联想到鲁迅关于自己为什么“弃医就文”说过的那番话: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1)鲁迅在另一处,还特别把这一“改造国民精神”的思想称作“启蒙主义”(2)。这种“启蒙主义”可以说是鲁迅终其一生念念不忘的事业。阿Q这个形象似乎正是鲁迅这一思想的有力证明。此后贯穿中国学界的有关“启蒙”的精神、思想、立场,包括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理解,也都同鲁迅“改造国民精神”的思想紧紧联系在一起。(3)然而,有一些问题却不免总在脑里萦绕:“改变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中国人的精神”出了什么“问题”?所谓“问题”又到底依据什么标准?就算是有一种很成“问题”的“中国人的精神”,可一个作家、学者怎么“改造”它?自己扮演“灵魂工程师”的角色?这是不是有些太狂妄、太自以为是了?有了这些“想法”,也就不免对“国民精神改造”这一命题本身产生一些疑虑。再回头阅读作品,则对阿Q也产生一些新的看法。另外,就是文艺。中国从19世纪末,就开始推重小说(文艺)“营构人心”的巨大作用,到梁启超更认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对小说(文艺)寄托以“新道德”、“新宗教”、“新政治”、“新人心”、“新风俗”等重大使命(4),鲁迅认为“善于改变精神者”,“要推文艺”也与这种思想一脉相承。文艺的宣传和教化功能当然不言而喻。但文艺毕竟只是人类从审美上把握生活的一种方式,其宣谕功能只能通过形象对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一说到“形象”,问题就复杂了。任何成功的艺术形象都不是只具有一目了然的单一的意义,你这样看,我那样看,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一部红楼梦就引出众说纷纭的“红学”,一个阿Q诞生至今,也是歧见纷呈,可见即使作者想要通过文艺宣谕什么,也会被文艺自身的审美法则和“接受美学”化解,并非你文艺家力求“宣谕”什么人们就接受什么的。此外,在一个现代、正常的人文环境下,文艺创作本身就是多元的,对现实生活你有这样体悟,我又可能有完全不同的体悟,于是形诸于笔下,便会出现文艺创作色彩纷呈的局面,于是,你的“宣谕”和我的“宣谕”又会在多元共存的文化生态中形成相互砥砺的态势,断不会形成只有一种文艺、读者(观众)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那种“话语霸权”。这样,把小说(文艺)看得那样重,把“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这大而不当的重任放到它的肩上,是不是基于传统文化格局形成的思维,而非文艺的真精神和真作用呢?就说阿Q这个形象吧这里我必须特别说明一点,鲁迅以文艺“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宏图大志我觉得有些“虚妄”,但作为一个作家我并不否认他的伟大,他的阿Q就是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在阿Q身上,我觉得至少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病态的自尊、欺凌弱者、自我作践和以“精神胜利”的方式来慰藉自己。例如,他头上有癞疮疤,非常忌讳别人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地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说他“麻木”吗?这种近乎病态的“自尊”,似乎不能说是“麻木”;说他不知“反抗”吗?他事实上是反抗了:“骂”、“打”、“怒目而视”,不管是向谁总是一种“反抗”吧?只是在反抗后仍然不能改变自己被侮辱和欺凌的命运,这才不得不改为“你还不配”或“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这种“精神胜利”的手段聊以自慰。可以这样说,阿Q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都能从人的社会心理上找到依据。他渴望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对所受到的侮辱和损害有不满,有抗争,但他无力战胜它们,无法获得实际上的起码尊严,于是对尊严的追求就迫使他向病态和扭曲方面发展,成了鲁迅所高度鄙薄的“怯者”。阿Q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愚昧”。他挨着王胡坐下来捉虱子,可是因为捉得不如王胡的多,就愤愤然起来:“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自己反倒这样少,这是怎样的大失体统的事啊!他很想寻一两个大的,然而竟没有,好容易才捉到一个中的,恨恨的塞在厚嘴唇里,狠命一咬,劈的一声,又不及王胡响。”于是便因此寻衅同王胡打了一架。他“不满意城里人”是因为“他们将长凳称为条凳,而且煎鱼用葱丝”,“女人的走路也扭得不很好”,然而,对城里人“也偶有可佩服的地方,即如未庄的乡下人不过打三十二张的竹牌,只有假洋鬼子能够叉麻酱,城里人却连小乌龟子都叉得精熟的。什么假洋鬼子,只要放在城里的十几岁的小乌龟子的手里,也就立刻是小鬼见阎王。”他也看不起“假洋鬼子”:“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半年后回到家里来,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阿Q尤其对“假洋鬼子”“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了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这所有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对人对事的评价方式都无疑显得“愚昧”而可笑。那么,面对这样的阿Q该如何“改变”他的“精神”呢?也就是如何“对症下药”呢?凭“揭露”、“抨击”就可以“改变”吗?不要说这种“揭露”、“抨击”阿Q们根本看不到,就算是看到了,且由此认识到了自己的“丑陋”,他也会十分茫然:不这样,我该怎么办呢?“革命”?当然,鲁迅肯定了阿Q“革命”的正当性,他曾说:“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便会做的。”(6)鲁迅也分明指出“革命”的阿Q并没有改变他的“精神”,而是展现了他的另一种丑陋。作品写到阿Q因为走投无路先是当了贼,后来又本能地向往“造反”“革命”:他本来对“造反”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然而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听到“革命”就怕得不行,又看到“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感到很“快意”,于是便想:“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一想到“革命”“造反”,他就飘飘然起来,于是在他的想象里就出现了这样令他“快意”的“革命”情景: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泡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在哪里,可惜脚太大。这里有报复杀戮,有掠夺财物,有抢占女人,有作威作福,总之,有一切他平时想得而得不到的东西。“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这就是“革命”对阿Q的意义。在他的“革命”想象里,他由一个靠自我欺骗、欺侮弱小、精神自虐而获得自慰的卑怯的弱者,成了一个残忍、贪婪、为所欲为的“强者”、权力者。这也的确是一个必然的逻辑,“翻身的”阿Q也不会有别种表现。顺便说一句,鲁迅清醒的和严谨的现实主义,虽然遵照阿Q的性格和心理逻辑老老实实地写了阿Q的“革命理想”,看了那幅阿Q想象中的“革命理想”图景,也足以让读者对“革命”的阿Q怀着恐惧,但鲁迅对把阿Q挡在“革命”大门外的“革命”,还是有所批判的,因为那“革命”不过仅仅是拿掉了“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带兵的还是先前的把总”。革命不革命似乎只是个剪不剪辫子的事,这固然让阿Q很失望,也让鲁迅很失望。鲁迅也有自己的“革命理想”,虽然并不十分清晰。那“革命理想”当然不同于阿Q的“革命理想”,而是另一种情景:“将宗教,家庭,财产,祖国,礼教一切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都像粪一般抛掉,而一个簇新的,真正空前的社会制度从地狱底里涌现而出,几万万的群众自己做了支配自己命运的主人”(7)。这是鲁迅间接得知的俄国革命后的情况。显然,“几万万群众自己做了支配自己命运的主人”是鲁迅的“革命理想”,这理想是同鲁迅“掀翻筵席”、“毁坏厨房”、“破毁铁屋子”、“扫荡食人者”的思想(8)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但把这一理想同“将宗教,家庭,财产,祖国,礼教一切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都像粪一般抛掉”结合起来,让人实在大惑不解:难道“几万万群众”没有成为“支配自己命运的主人”是因为有这些东西存在的缘故吗?历史已经证明这“革命理想”的虚妄。那么,阿Q们的出路在哪里呢?是不是那“国民性”真就成了“痼疾”了呢?还以阿Q正传来说。我们不妨把未庄看成一个小小的社会,我想,假如在这个社会里有“人权”和“法治”会怎么样?阿Q因为姓赵就无端地挨了赵太爷一个嘴巴,取消了他姓赵的资格,假如阿Q不是“只用手摸着左颊”,退到外面反“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而是“地保”(他实质是地方治安的维持者)立刻就以“人格歧视”或“侵犯公民人身安全罪”惩治了赵太爷,阿Q会怎么样?他还需要用“儿子打老子”或“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这样的“精神胜利”来聊以自慰吗?假如那些“闲人”们无端地欺侮阿Q,就有“地保”或警察来处理那些“闲人”们,为阿Q伸张了正义,又会怎么样?阿Q还用得着自轻自贱,自称“虫豸”来求得解脱吗?同样,假如阿Q欺侮小尼姑,又有“地保”或警察为小尼姑伸张正义,对阿Q的“欺负女性”或“性骚扰”,予以相应的惩治,阿Q又会怎么样?他还敢以欺负弱者获得心理满足吗?事实就是这样,我们在未庄看到的是一个没有人权、没有法治的弱肉强食的社会,在这里,强者如赵太爷可以无法无天;而弱者如阿Q则任何基本的人权也得不到保障。假如相反,这是一个保障人权的法治社会,阿Q的合法权利得到保障,也就是说无须再通过自轻自贱、欺负弱小、“精神胜利”等手段就可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他还用得着那么卑怯吗?他不会挺起胸膛堂堂正正地做人吗?所以依我看,阿Q的“卑怯”、“奴性”根本就不是什么“痼疾”,也不是什么“民族劣根性”,而是长期受压、无权、又无以伸张,并且这种情况已经作为一种常态和文化逐渐累积而成的社会心理疾病,只要社会还给他以正当的人权,时时刻刻保障他的人权(当然,不能因为他们“愚弱”,连“病死多少”都不要管),这社会性疾病就会自然消除。人的尊严只能在有人类尊严的生活中得以确立,仅仅凭着对“卑怯”、“奴性”的道德义愤,无情揭露和抨击,是无济于事的。至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上一世纪80年代的一篇颇有名气的短篇小说在乡场上(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1980年第八期,作者何士光)。主人公冯么爸基本属于“阿Q家族”的人物,他穷困潦倒,受尽“乡场”恶势力罗二娘、曹支书的欺压,挣扎在生活的最底层,活得毫无尊严。小说集中描写了乡场的一次小小纠纷,冯么爸作为惟一目击者,需要他出面作证。一面是权势,一面是良心,开始时以往生活的阴影还深深笼罩着他,他威慑于权势,支支吾吾,躲躲闪闪,陷入无法抉择的痛苦中,表现得异常卑微、胆怯、懦弱,然当他意识到生活毕竟发生了变化,农村的改革毕竟使他可以凭自己的“一身力气”“做活路”养活自己和家人,不再卑躬屈膝、仰仗恶势力的鼻息也可以活下去,他终于挺起了腰板,毅然决然地说出了良心话,表现了一个人的尊严。冯么爸由卑微、怯懦而挺直做人脊梁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在生活的变动中意识到了自己做人权利的某种保障,这保障可以使他从一个卑微的弱者变成有尊严的强者。当然,就实际生活而言,冯么爸想的不免太简单,作者也似乎对冯么爸的扬眉吐气过于乐观和简单化了,仅仅靠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改革而没有制度保障,还远远不足以使冯么爸们成为真正的人,我们甚至想冯么爸此后说不定还要受罗二娘、曹支书们变换其它方法的欺压和剥夺,他也许会重新弯下腰来,但我所感兴趣的却是支撑冯么爸挺直胸膛做人的条件,那条件不是他主观上“改变”了什么,而是客观的社会赋予他的某种权利。冯么爸的由弱到强,并不是靠伦理的揭露和批判,以及什么内在的“意志力”或道德的力量来完成的。我们还可以举中国知识分子的情况来说明。自上一世纪50年代始,中国知识分子就开始了被“改造”的生涯,包括那些在国民党统治期敢于向权力金刚怒目的著名知识分子,此时几乎无例外地成了“懦弱”的“顺民”,特别在经历了“镇反”、“肃反”、批判胡适思想、胡风“反革命集团”、“反右斗争”、“拔白旗、插红旗”等一系列政治运动后,中国大多数新、老知识分子所表现出的人格,并不比阿Q高尚到哪里,他们几乎无例外的“卑怯”、“自欺”,差不多都欺软怕硬,干过欺凌“小尼姑”的勾当,在不斗别人就无以自保的日子里,如果能如阿Q那样以“精神胜利”聊以自慰,就是很不错的了。怎样看待这种“怯懦”呢?是不是什么“国民性”的问题呢?我看不能这么说。我们也不能简单地给予他们以伦理上的责难。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失去了自己做人的权利,以至于同阿Q一样人格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扭曲。所以,无论是阿Q也好,冯么爸也好,广大的知识分子也好,其“怯懦”就“怯懦”在没有权利上。事实上,任何一个人都不想做“弱者”,关键是他能不能“强”起来,客观的社会是否给他提供一种成为“强者”的条件。如果一个社会通过制度保障使每一个体人都能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