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碰撞环境沉积岩或变质岩容矿Pb—Zn矿床的发育特点和成矿机制.pdf_第1页
大陆碰撞环境沉积岩或变质岩容矿Pb—Zn矿床的发育特点和成矿机制.pdf_第2页
大陆碰撞环境沉积岩或变质岩容矿Pb—Zn矿床的发育特点和成矿机制.pdf_第3页
大陆碰撞环境沉积岩或变质岩容矿Pb—Zn矿床的发育特点和成矿机制.pdf_第4页
大陆碰撞环境沉积岩或变质岩容矿Pb—Zn矿床的发育特点和成矿机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 l 1 地质 论评 G E O L O G I C A L R E V I E W V 0 l- 5 8 N o 1 J a n 2 0 1 2 大 陆碰 撞环境沉积岩或变质岩 容矿 P b Z n 矿床 的发 育特点和成 矿机制 王晓 虎 , 宋玉 财 2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 北京,1 0 0 0 8 1 : 2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北京,1 0 0 0 3 7 内容提 要 : 笔者等通过对 不同类型大陆碰撞造 山带环境下铅 锌矿床进行 归纳总结 , 并进 行对 比分析 , 认为在 陆 陆碰撞的主碰撞阶段, 由于板块的汇聚挤压, 在碰撞造山带两侧或一侧形成的前陆盆地中发育碳酸盐岩台地 , 碳酸 盐岩未变形或弱变形, 来 自盆地的卤水在造山带隆升造成的重力势的驱动下, 向盆地边缘汇聚, 萃取盆地 中的成矿 元素, 在碳酸盐岩的岩溶或断裂中形成 MV T型铅锌矿床。在晚碰撞走滑转换阶段, 盆地 卤水和地层水萃取盆地地层 或基底内的成矿物质形成成矿流体, 陆陆碰撞持续挤压力使盆地强烈变形, 同时在盆地内发育一系列逆冲推覆系 统, 并驱动成矿流体发生侧向迁移 ; 在挤压后的短暂松弛阶段 , 成矿流体灌入逆冲断裂及其伴生的次级走滑断裂或 张裂隙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沉积岩容矿铅锌多金属矿床。大陆碰撞造山带挤压至伸展这一应力转换阶段, 成矿流体 灌入张性构造中, 形成类似秦岭碰撞造山带环境产出的脉状铅锌矿床。 关 键词 : 大陆碰撞 ; P I 一z n矿床 ; 矿床特征 ; 成矿机制 大陆一大陆碰撞不仅造成地形强烈隆升形成碰 撞造山带 , 同时导致强烈的变质 、 岩浆和流体作用发 生 , 使得成矿作用异常活跃。在我 国, 目前最大的铜 矿( 金属量 7 1 M t , 即 7 1 0 0 0 0 0 t ) 驱龙斑岩铜矿 ( 杨 志 明等 , 2 0 0 8) 、 最大 的 P h z n矿 ( 金 属量 约 1 5 Mt ) 滇西金顶 P b z n矿 ( X u e e t a 1 ,2 0 0 7 ) 均被认 为 形成 于大 陆碰 撞 造 山背 景 ( 侯增 谦 等 , 2 0 0 3 , 2 0 0 6 b , 2 0 0 8 ; He e t a 1 , 2 0 0 9 ) , 大陆碰撞能够 形成大型一超大 型矿床毋容置疑 , 也 凸显出大陆碰 撞与成矿作用研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大陆碰撞环境产出的矿床类型复杂多样 , 除与 岩浆活动有关的斑岩型 C u ( 一Mo A u ) 、 矽卡岩型 、 花岗岩相关的 w、 s n矿床外 , 还发育有一系列产于 沉积岩或变质岩 内、 被认为可能与岩浆 活动无关的 P h z n矿床 , 例如 , 出现在 比利牛斯造 山带 的密西 西比河谷型( MV T) P b z n矿床 、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 P I 】 一z n ( 一c u A g S r ) 矿床 、 秦岭 的脉状 P b z n ( 一A g ) 矿床等( G r a n d ia e t a 1 , 2 0 0 0 ; V e l a s c o e t a 1 , 2 0 0 3 ; B r a d l e y e t a 1 , 2 0 0 3 ; L e a c h e t a 1 , 2 0 0 5 ; 侯增 谦等 , 2 0 0 8 ; 祁进平等 , 2 0 0 7 ) , 可以说 , 在大陆碰撞造 山带 出现此类 P h z n矿床具有一定普遍性 。那 么 对这类矿床的形成到底和碰撞造 山有什么关系?特 别是它们形成于碰撞造山的什么阶段?处于碰撞造 山带的什么位置?什么样 机制控制 了矿床的形成? 两者形成机制又有何差别呢? 得益于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在青藏高原和秦岭造 山带的大量出色工作 , 以及国外学者对 比利牛斯造 山带和 MV T型矿床 的深入研究 , 上述问题逐渐 明 晰。有鉴于此 , 本文 以上述三个碰撞造 山带内沉积 岩或变质岩容矿的 P b z n矿床为研究对 象, 通过 梳理前人成果和资料 , 结合 自身开展青藏高原东北 缘 P h z n ( 一c u A g ) 矿床研究 中的体会 , 分析造 山带内矿床产 出的地质背景 、 矿床形成的时一空分 布特点 、 矿床的基本特征和可能的成矿机制 , 并作以 对 比, 力求阐明大陆碰撞 造山过程 中沉积岩或变质 岩 内 P b z n矿床的发育特点和可能的成矿机制 。 l 比利牛斯造山带内的 MV T型 P b Z n矿床 1 1 造 山带结构与演化 中生代至新生代非洲一伊 比利亚板块与欧洲板 块的汇聚( R o e s t a n d S r iv a s t a v a ,1 9 9 1 ) , 形成 了法国 注 : 本文为 中 国 地 质 科 学 院 地 质 力 学 研 究 所 基 本 科 研 业 务 费项 目 ( 编号 D Z L X J K 2 0 1 1 0 3 )、 国 家 基 础 研 究 计 划 9 7 3项 目 ( 编 号 2 0 0 9 C B 4 2 1 0 0 8 )、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编号 U 0 9 3 3 6 0 5 1 , 4 1 0 7 2 0 7 1 )、 国家科 技支撑计 划项 目( 编 号 2 0 0 6 B A 0 1 A 0 8 ) 和 国土资 源大 调查项 目( 编号 l 2 1 2 0 1 0 8 1 8 0 9 6 ) 的成果。 收稿 日期 : 2 0 1 0 - 0 7 1 1 ; 改 回日期 : 2 0 1 1 -06 1 9 ; 责任 编辑 : 章雨旭 。 作者简介 : 王晓虎 , 男 , 1 9 8 3年生 。博士 。主要从事矿床学和矿田构造研 究工作 。E m a i l : w a n g z y k c y e a h n e t 。 地质论评 和西班牙两国交界处近东西 向延伸的比利牛斯碰撞 造山带。根据其地质研究和地球物理探测剖面厘定 出 5个重要 的构造单元 , 以中央轴部带为中心 , 两侧 分别发育逆冲断裂带 和前陆冲断带 , 剖面上显示 出 扇形构造特点 ( 图 1 ) , 主要构造单元从北 向南包括 : A q u i t a in e 前陆盆地 , 充填早 白垩世晚期深海硅质 碎屑岩厚 层沉积 ( B o u r r o u il h e t a 1 ,1 9 9 5 ) 、 古新世 到早始新世 钙 质 浊积 岩和 泥灰 岩 ( G ib s o n e t a 1 , 2 0 0 7 ) ; 北 比利牛斯逆冲推覆系统 , 主要 由白垩纪 复理石构成 , 局部变质强烈 , 出露海西期基底岩石 ; 中央轴部带 , 由海西期变质岩石单元和中生代沉 0 立 25 5 0 积盖层构成 ; 南 比利牛斯推覆 系统 , 为中生代 和 新生代地层 ; E b r o前陆盆地 , 充填磨拉石建造 , 上 覆于 海 西 期 变 质 基 底 之 上 ( 图 1 ;Mu fio z , 1 9 9 2 ; V e r g 6 s e t a 1 , 2 0 0 2 ) 。 根据前人研究 , 比利牛斯碰撞造山带主要经历 以下 演 化 阶 段 : 早 三 叠 世一早 白垩 世 , 约 2 5 0 9 9 Ma , 比利牛斯裂谷 阶段 , 此 间大量伸展盆 地形成 ( V e r g 6 s a n d G a r e ia S e n z , 2 0 0 1 ) 。晚 白垩世 开始进 入洋壳俯 冲消减阶段 , 伊比利亚岩石圈向北俯冲 , 此 时应力状态 由原先的伸展转变为汇聚挤压 , 在裂谷 阶段伸展作用形成 的正断层在挤压期 间再次活动形 ( b ) C P Z 皿 n榭 d e fo rm e d f o rl地a n d国m a掳i n e x外te 潲rn a l f皱o ld 。 l 。 口删 m o rp h带i c 硎 。 图 1比利牛斯碰撞造山带构造格架图( 据 C h o u k r o u n e a n d T e a m, 1 9 8 9 ; C h o u k r o u n e ,1 9 9 2 ; R o u r e e t a 1 ,1 9 8 9, 略修改) F ig 1 T e c t o n ic a me wo r k ma p o f P y r e n e a n c o l l is io n o r o g e n ic b e l t f m o d if ie d f r o m C h o u k r o u n e a n d T e a m,1 9 8 9 ; C h o u k r o u n e , 1 9 9 2; R o u r e e t a 1 , 1 9 8 9 ) E B R 0 一E b r 【 l 前 陆盆地 ; S P z 一南 比利牛斯带 ; C P Z 一 中央轴部带 ; N P z 一北 比利牛斯带 ; A Q u I T A I N E A q u i t a i n e 前陆盆地 EB RO E br U F o r e l a n d Ba s in: S P Z- S o u t h P y r e n e e s Z o n e; CP Z - C e n t r a l Ax ia l Zo n e; NP Z No r t h P y r e n e e s Zo n e; A Q U I T A I N E -A q u i t a in e F o r e l a n d B a s i n 0 7 0 地质论评 边缘 , 如 R e o c i n铅锌矿床形成于 B a s q u e -C a n t a b r i a n 盆地 的 西 北 缘 , C e v e n n e s地 区 铅 锌 矿 床 产 出 于 C a u s s e s 盆地 东缘 , A v e c il l a矿床 形成于 Ma e s t r a t 盆 地的南缘 , 从造山带尺度来说 , 比利牛斯碰撞造山带 两侧均发育铅锌矿床( 图 2 ) 。 前人 的研究成果表 明, 比利牛斯碰撞造 山带两 侧 的铅锌矿床是具有相同背景和成因的同一类矿床 ( G r a n d ia e t a 1 , 2 0 0 0 ;V e l a s c o e t a 1 ,2 0 0 3 ;L e a c h e t a 1 ,2 0 0 6 ) , 碳 酸盐岩 容矿 , 中低 温后生 充填 成 矿 , 矿物组成简单等 , 显示 MV T铅锌成矿特征 , 典型 矿床特征见表 1 。 2 青藏高原东北缘沉积岩容矿 P b Z n ( C u A g s r ) 矿床 2 1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构造格架及演化 青藏高原碰撞造 山带按成矿构造单元划分为三 个带( 侯增谦等 , 2 0 0 3 ) 。主碰撞变形带 , 指 以北部 羌塘地体和南部拉 萨地体拼合而成 的高原主体 , 其 北 以金沙江缝合带 ( J S ) 为界 , 南以印度河雅鲁藏 布江缝合带 ( I Y S ) 为限 , 中央被班公 湖一怒江缝合 带 ( B N S ) 分隔 , 东西两端分别发育巨大规模 的构造 结。藏南拆离一逆冲带 , 指由藏南拆离系 ( S T D S ) 与 I Y S 所夹持的 E W 向展布的狭长地带 , 它实际上是 特提斯喜马拉雅 的一个 逆冲构造岩片 , 被解释为喜 马拉雅被动大陆边缘 的一部分。藏东构造转换带 , 这里是指高原主体东经 9 5 。 以东、 夹持于 B N S与鲜 水河走滑断裂之间的 N W 向展布 的狭长地带 , 是三 江构造一岩浆带 的主体部分 , 主要受一系列新生代 褶皱一逆冲和走滑断裂系统控制。 青藏高原 碰撞 造 山过程 较 为复 杂 , 侯 增 谦 等 ( 2 0 0 6 a 、 b 、 c ) 将其划分三个阶段 , 即主碰撞汇聚( 6 5 4 1 Ma ) , 晚碰 撞转换 ( 4 02 6 Ma ) , 后碰 撞伸 展 ( 2 5 0 Ma ) 。主碰 撞汇聚阶段主要表现 为印一亚 大陆对接拼合 ( 6 5 Ma ) 、 印度大陆 向北俯 冲、 地壳 缩 表 1 比利牛斯碰撞造 山带典型 MVT铅锌矿床主要特征 Ta bl e 1 The ma in c ha r a c t e r is t ic s o f M VT Pb Zn de po s it s in t he Pyr e ne e s c o l l is ion o r o ge n ic be l t 矿床 R e o c i n R e s t a u r a c i o n T r e v e s 地理位置 西班牙西北部 西班牙东北部 法 国南部 C e v e n n e s 地 区 品位 和 Z n : 8 7 , P b : 1 O ; P b+Z n: 6 2 Mt 矿 石 规模 量 3万 吨硫化物 , Z n : l 1 , P b : 0 2 5 l 0万吨金属量 控 矿构造 层控 、 构造控矿 层 控 层控 , 断裂控矿 赋矿 围岩 下白垩统白云质灰 岩 白云岩 白云质砂屑灰岩 围岩蚀变 白云岩化 白云岩化 白云岩化 矿体形态 层状 、 透镜状 矿化 角砾 , 层状 层状 , 透镜状 , 块状 矿化 角砾 岩, 白云 岩的层 状交代 和 晶族充 填 , 矿化 类型 矿化角砾岩 ,孔洞充填 , 交代 裂隙或开放空间充填 浸染 状 矿石类型 浸染状 、 脉状 、 角砾状 脉状 、 角砾状胶结 、 浸染状 细脉状 , 角砾状 闪锌矿 、 方铅矿 、 白铁矿 、 黄铁 矿 、 白云石 、 闪锌矿 、 方铅矿 、 黄铁矿 、 白铁 矿 、 白云石 、 方解 闪锌矿 , 方 铅 矿 , 重 晶 石 , 黄 铁 矿物组合 方解石 、 少量有机质 、 粘土矿物 石 , 局部见萤石 、 重 晶石 矿 , 白铁矿和 白色亮晶 白云石 细粒结构 , 葡萄状结构 , 胶 粒结 构 , 骸 晶结 胶 粒结构 ,骸 晶结构 , 树枝 状结 构 , 斑 马构 造 , 浸染状构造 ,块状 , 角砾状构造 结构构造 构 , 交代 结构 , 角 砾状 构造 , 浸染状构 造 , 角砾状构造 块状构造 , 雪顶 构造 两 种 流 体 : 高 盐 度 ( 2 6 N a C 1 。 )卤 水 , 8 0 ( 21 5 0 C, 卤水 来 自海 水蒸 流体 特征 成矿温度 8 &C ,盐度 1 5 2 0 N a C I 1 2 0 C; 相 对 低 盐 度 卤 水 ( 1 5 N a C 1 。 ) , 约 发 4 0 矿区 白云 石 6 ”C P D B 值 大都 为 一3 2 o 2 2 e ; 6 0 s M o w值 大 多 数 为 2 2 3 0 白云岩6 ”C P D B 值 一1 7 1 8 0 , 6 Os M 0 w 值 2 4 5 e ; 硫化物6 s 值 一1 8 0 8 5 0 ; 碳 1 9 1 。 2 4 6 ; 成 矿 阶段 方解 石 6 ”C P D B 值 重 晶 石 6 3 4 S c D T值1 2 2 酸盐岩 n( ”s r ) ( S r ) 值 0 7 0 7 4 7 一 7 8 0 0 6 e ,6 0 s M 0 w值1 7 2 e 1 9 2 e , 闪锌矿和方铅矿6 S c D T 同位素组成 0 7 0 8 5 5 ; 方铅矿 中 r t ( P b ) n ( P b ) 值 2 0 9 。 ; 硫化 物6 ”S c D T 值 一l O 5 。1 3 3 ; 值 3 8 0 1 3 8 0 ,黄 铁 矿 1 8 7 1 4 1 8 7 6 3 , n ( P b ) n ( P b ) 值 成矿阶段方解石 n ( S r ) n ( s r ) 值 0 7 0 8 0 8 一 2 1 2 。 8 7 0 1 5 6 6 31 5 6 9 3 , Z ( 。 P b ) P h )值 0 7 0 8 4 6 3 8 6 9 53 8 78 9 Ga r c i a - Mo n d 6 j a r , 1 9 9 0 a , 1 9 9 0 b ; G r a n d i a e t D i s n a r , 1 9 9 6 ; H e n r y e t a 1 , 资料来源 Ve | a o s c o e t a 1 ,1 9 9 6,2 0 0 3 a 1 ,2 0 0 0,2 0 0 3 2 0 01;L e a c h e t a 1 ,2 0 0 6 地质论评 缘大 规模 走 滑 断裂 ( 始 于 3 7 Ma ) ( S p u r l in e t a 1 , 2 0 0 5 ) 开始 的阶段 , 反映成矿 与区域逆 冲推覆 后 的 大规模走滑作用密切相关( 宋玉财o) 。对莫海拉亨 P b z n矿采 用闪锌矿 R b S r等时线法 和萤石 S m N d等时线法进行定年 。闪锌矿样品的等时线年龄 t = ( 3 2 2 20 3 6) Ma , 初 始锶 同位 素组 成为 I s = 0 7 0 8 5 1 3 8 00 0 0 0 0 0 0 8 9 , MS WD=2 9 ; 萤 石样 品 S m N d等时线年龄 t =( 3 1 7 50 2 8 ) M a , 初始 N d 同位 素 组 成 为 , N d= 0 5 1 2 3 6 1 5 0 0 0 0 0 0 0 0 5 4 , MS WD = 1 0 7 , 两个年龄数据相差很小 , 能够相互 验证。莫海拉亨矿床成矿年龄与东莫扎抓相近 , 同 样反映矿床形成 印一亚大陆碰撞造 山背景 , 与区域 逆冲推覆后 的大规模走滑作用相关( 刘英超9; 田世 洪等 , 2 0 0 9 ) 。 对具类似地质背景 、 区域控矿样式 的兰坪盆地 铅锌( 多) 金属成矿带 , 发育有金顶 、 白秧坪大 型超 大型矿床 , 对盆地 内白秧坪铅锌多金属矿床进行 闪 锌矿 R b S r 定 年 , 得 出等 时线 年龄 t=( 2 9 0 0 2 0 0 3 4 ) Ma , 初 始 锶 同位 素 组 成 , =0 7 0 9 2 4 7 8 , M S WD=2 2 ; 对成矿 阶段 方解石进行 S m N d定年 , 得 出等时线年龄 t =( 2 9 91 1 ) M a , 初始钕同位素 组成 , N d =0 5 1 2 3 9 8 2 , MS WD=5 1 ; 通过 闪锌矿 R b s r 定年和 S m N d定年两种方法相互 印证 , 白秧坪铅 锌多金属 矿床 成矿 年代 为 3 02 9 Ma ( 王晓 虎等 , 2 0 1 1 ) 。 总体看来 , “ 三江” 地区铅锌( 多金属) 矿床具有 较多的相似性 , 显示同一大陆动力学背景下的产物。 矿床的区域背景都是在总体挤压局部伸展环境下成 矿 , 与岩浆作用无关 , 对围岩选择性不强 , 显示在断 裂系统中灌入充填后生成矿 , 具体特征见表 2 。 3 秦岭碰撞造山带变质岩容矿 P b Z n ( 一A g ) 矿 床 表 2 “ 三江地 区” 沉积岩容矿铅锌 多金属 矿床 特征对比 Ta bl e 2 Co mpar is on o f ge ol og ica l c har a c t e r is t ic s of t he s e dim e n t - h os t e d Pb Zn p ol yme nt a l l ic de po s it i n t h e S a n j i a n g a r e a ( N u j ia n g Ri v e r - L a n c a n g Ri v e r - J i n s h a R iv e r a r e a ) , S o u t h w e s t e r n Ch i n a 矿床 茶曲帕查 铅锌 矿床 东莫扎抓铅锌矿床特征 莫海拉亨铅锌矿床特征 白秧坪铅锌多金属矿床 总体挤 压 环境 的 局部 张 区域背景 总体挤压环境的局部拉张 总体挤 压环境 的局部拉 张 挤压环境下局部拉 张 性裂隙 与岩浆 关系 无 无 无 无 赋矿围岩 灰岩 、 泥灰岩 白云岩 灰岩 碎 屑岩一碳 酸盐岩 围岩时代 二叠系 、 中新世地层 三叠系和二叠系 石炭系 侏 罗系 、 白垩 系 逆冲推 覆 及其 伴 生 张性 逆冲推覆 构 造及 伴生 的 张裂 逆冲推覆 构造 及伴 生 的张 裂 逆 冲推覆构造及伴生 控 矿构造 断裂 隙 隙 的张性断裂 先逆后 正 断层 形成 的 张性 空 岩溶坍塌系统 、 张性断裂 间 、 逆 断层 伴 生 的张性 裂 隙 、 容矿构造 溶蚀坍塌和张裂隙 溶蚀坍 塌和张裂 隙 系统 溶洞垮塌形成 的空间 、 挤 压形 成小褶皱 的张性裂 隙 角砾之 间的 开放 孔 隙充填 和 角砾之间的开放空间充 填 , 少 成矿方式 热液后生充填 热液后生充填 、少量交代 对围岩的交代作用 量围岩的交代 矿体形态 脉状 、 透镜状 、 板状 似层状 脉状 、 透镜 状 透镜状 、 脉状 、 似层状 块状 、 脉 状 、 角砾 状 、 浸 染 状 、 矿石类型 皮壳状 、浸染状 、 角砾状 角砾状 、 浸染状 浸染状 、 脉状 、 团块状 、 角砾 状 皮壳状 P b+Z n (C uA gC oS b 1 金属组合 P b +Z n P I1 +z n, 附属 A g P b+Z n 等 闪锌矿 、 方铅矿 、 菱锌矿 、 矿石矿 物为 闪锌 矿 、 方铅 矿 、 矿石矿物 为 闪锌 矿 、 方铅 矿 、 闪锌 矿 、 细 硫砷 铅 矿 、 辉硫 砷 矿物组合 铅钒 、 黄铁矿 、 方解石 、 沥 黄铁矿 、 黄铜矿 、 砷黝 铜矿 ; 脉 黄铁矿 、 黄 铜 矿 ; 脉 石 矿 物为 铅 矿 、 方 铅 矿 , 黝 铜 矿 、 辉 铜 石矿物 为 白云石 、 方 解石 、 石 白云 石 、 方 解 石 、 石 英 、 重 晶 矿 、 黄铜矿 等硫 化 物 、 硫盐 矿 青 英 、 重晶石 , 见有沥青 石 、 萤石 , 见有沥青 物 , 脉石矿物方 解石 、 石英 角砾状 、 脉状 、 皮壳状 、 溶 草莓状 、 皮壳状 、 球形 、 它形粒 皮壳状 、 草莓状 、 球形 、 它形粒 块状 构造 、脉状 构 造 、 角砾 状 结构构造 洞构造 , 自形 、 它形 、 草莓 状 、 自形 、 半 自形粒状 、 交代等 状 、 自形 、 半 自形粒状 、 交代等 构造 、浸染状 构造 , 自形 结构 、 结构 ,浸染状、 重结晶、 溶蚀坍 结构, 浸染状、 溶蚀坍塌角砾、 状结构 半自形 、它形 粒状结 构 塌角砾 、脉状 、 团块状等构造 脉状 、 团块状等构造 第 1期 王晓虎等: 大陆碰撞环境沉积岩或变质岩容矿 P h z n矿床的发育特点和成矿机制 7 3 续表 2 矿床 茶 曲帕查铅锌矿床 东莫扎抓铅锌矿床特征 莫海拉亨铅锌矿床特征 白秧坪铅锌多金属矿床 碳酸盐溶解 、 白云石化 、 硅 化 、 弱 白云石化 、 硅化 、 重 晶石化 、 热液蚀变 碳 酸盐化 、硅化 、 泥化 碳 酸盐化 、 硅化 重 晶石化 、粘土化 萤石化 、 粘土化 成 矿 早 期 均 一 温 度 1 6 1 均一 温 度 集 中在 1 2 0 2 5 2 C,盐 度2 3 2 8 2 4 0 , 盐 度 集 中于 0 N a C 1 主 成 矿 期 均 一 温 度 成矿期均一温度集 中在 1 7 0 流体特征 1 0 01 4 1 , 盐 度 2 2 2 8 4 2 8 , 少数在 6 8 71 2 0 之 海水蒸发形成 的盆地 卤水 , 温 5 N a C I 。 和 1 8 2 5 N a C 1 成 矿 期 后 均 一 温 度 间, 盐度 为 7 2 7 N a C I , 度 中低温 , 盐度较高 Na C 1 。 q 集 中于 1 9 2 7 N a C 1 l8 23 4 0 ,盐 度 4 1 1 Na C 1 。 早 期 方 解 石 的 6 ”C v _ P l 】 B为 +】 2 o +2 4 D 早 期 方 解 石 的 6 ”c v B值 占 0 v 州o w 值 +1 7 4 。 一 0 1 。 +1 7 o 主 成 矿 期 方 解 石 +2 3 3 ,成 矿 期 方 解 石 6 1 8 0 v 0 w 值+1 1 7 。 方解石 中 6 0s M 0 w值 一 2 5 6 ”Cv P DB 为1 4 6 ”C v B 值 + 2 2 +1 9 6 o , 成 矿 期 方 解 石 2 0 4 , 平 均值 7 3 3 。 , 成 c 、0同位素 6 ”C v _P 】B值 为 两 个 区 间, 6 7 。 、 6 0vsMow 为 +2 9 。 , 0 v 删0 w 值 矿 流体6 0s M o w值 一1 2 9 4 。 1 6 4 0 2 3 4 0 +1 4 3 。 + 2 3 5 o , 成矿 期 + 0 5 o +1 3 。 和 后方 解石6 ” Cv B 值 +1 1 一1 0 4 。 一 9 7 。 6 。 一 8 0 5 。 , 平均值 一 3 9 3 。 +2 6 , 6 0v sMow值 0 v 0 w值 +1 9 4 。 +21 7 。 +1 1 3。 +2 4 2 0 成 矿早 期 方解 石 6 D 0 值 一 8 3 。一 一5 3 。 , 6 0 体值 + 7 9 。 +1 3 8 。 , 成 矿 期 方解石 6 D v 0 w值 一1 3 7 。 早 期 方 解 石 的 6 D 。 值 H、 0同位 素 一1 l2 。 , 6 O 流 体值 一 0 0 4 。 一1 1 6 o 一1 1 0 o , 成矿期 + 8 7 。 , 成 矿 期后 方解 石 方解石 5 D v 0 w值 一1 0 5 6Dv sM0w 值 一lO 6 一一 9 6 D , 一 9 4 。 6 0流 体 值 +3 8 。 +1 5 6 0 n ( S r ) n ( S r )在 0 7 0 8 3 2 3 s r同位素 0 7 1 1 2 6 7之 间 ,平 均值 为 0 7 0 9 8 95 硫 化 物 8 3 4 S c D T 介 于 硫化物5 S c D T c D T 在 一 2 0 。 一 硫化物6 S cDT cDT 在 一 3 0 。 硫 化 物 、 硫 盐 矿 物 6 s c D T 值 S同位素 6 o 之 间 , 集 中 于一8 一 一1 0 2 1 1 2 , 平 均值 约 一 3 4 5 3 。 一7 0 5 。 8 之间 , 富轻硫 一 6 。 , 富轻硫 5 6 。 , 集 中于 4 。 8 。 n ( 。 P b ) n ( P h ) = 3 8 9 8 9 1 3 9 1 3 0 7 、 n ( 。 P b ) n ( 触 P h )=1 8 6 0 9 n ( 。 P b ) n ( P b ) = 1 8 8 1 8 、 n ( P b ) n ( P b ) P b同位 素 1 5 6 8 3 7 1 5 6 9 23、 =1 5 5 4 81 5 8 4 2、 n ( 。 P b ) n ( o 6 P b ) n ( o 4 P b ) = n f P b )= 3 8 51 4 3 9 5 5 6 1 8 8 2 2 0 1 8 8 8 9 5 流体来源 沉 积盆地 中卤水 _;氲7 k 墓 管形 成的翁甘 h 7 k 海水蒸发形成的盆地 卤水 盆地 卤水 金属物质 来 自盆 地沉 积地 层 成矿物质来源 金属物质上地壳来源 S来 自地层硫酸盐还原 S来 自地层硫酸盐还原 或基底 , 所以成矿元 素多样 印度一欧 亚 大 陆碰 撞 形 印度一欧亚 大 陆 碰撞 形成 的 印度 欧亚 大 陆碰撞 形 成 的 印度一欧亚 大 陆碰撞 形 成 的 流体驱动 成 的挤压力 挤压力 挤压力 挤压力 成矿时代 2 32 O Ma 约 3 5 Ma 约 3 2 1 V i a 3 0 2 9 Ma 李 政O; 宋 玉 财o; 张 洪 资料来源 刘英超0; 张洪瑞 , 2 0 1 0 刘英超0; 张洪瑞 ,2 0 1 0 本 文 瑞 ,2 01 0 第 1期 王晓虎等: 大陆碰撞环境沉积岩或变质岩容矿 P I 一z n矿床的发育特点和成矿机制 7 5 1 9 9 5 a ,b , 1 9 9 6 a ) , 形 成 复 合 式 山 系 ( 许 志 琴 等 , 1 9 9 6) 。 ( 2 ) 早中侏罗世 , 秦岭进入以陆内俯冲 , 形成大 规模逆冲推覆一走滑断裂系。扬子地块和华北地块 分别从南 、 北侧 向秦岭微地块 陆 内俯 冲, 形成 了巴 山一大别南缘逆冲推覆前锋叠瓦逆冲带和秦岭后陆 褶皱 冲断带( 张国伟等, 1 9 9 5 a ; 张国伟等 , 1 9 9 7 ; 刘少 峰等, 1 9 9 9 ) 。碰撞 期后持续 的南 北 向挤压导致上 部岩石圈由拉张转为收缩状态 , 形成 了一系列的逆 冲推覆构造 ( 于在平等, 2 0 0 3 ) 。 ( 3 ) 中生代 晚期 , 秦岭岩石 圈整体转入 强烈 伸 展状态 , 沿着秦岭内部主要 的断裂带发生广泛的近 南北向拉张作用 , 形成 了一系列具拉 张性质 的断陷 盆地( 于在平等 , 2 0 0 3 ) 或块断和箕状塌 陷红盆 , 形 成大量穹隆构造 以及直交叠加 的网格状构造 系统 ( 张国伟等 ,1 9 9 5 a ,b ) 。 3 2矿床时空分布及矿化特征 在秦岭地区发育一套脉状 的铅锌矿床 , 主要分 布 于华 北地 台南缘金堆城一南泥湖 多金属成矿带 上 , 夹于南侧栾川断裂带与北侧马超营断裂带之间。 赋存于克拉通边缘 的刚性基底推覆体 内, 如冷水北 沟矿床 、 银洞沟矿床 、 杨树凹矿床 、 百炉沟矿床 、 核桃 岔矿床 、 洪洞沟矿床 、 竹园沟矿床 、 黄背岭矿床 、 榆木 沟矿床 、 白沙洞矿床 、 黑家庄矿床 、 三道沟矿床 、 王坪 西沟等( 徐文超等 , 2 0 0 3 ; 叶会寿等 , 2 0 0 6 ; 吕文德等 , 2 0 0 6 ; 姚军明等 , 2 0 0 8 ; 毛景文等 , 2 0 0 9 ) 。 对秦岭这套矿 床, 燕长海 ( 2 0 0 4) 用石英 A r A r 法得出冷水北沟的坪年龄 ( 1 3 7 8 7 0 3 9 ) Ma , 成矿 时间 上 晚 于 其 外 围 的夕 卡 岩 矿 床 (吕文 德 等, 2 0 0 4 ) , 在冷水北 沟矿区东南 2 k i n处 发育上房沟斑 岩体及相关斑岩钼矿床, 其斑岩全岩 K A r 年龄为 1 4 5 Ma ( 罗铭玖等, 1 9 9 1 ) , 钼矿床的辉钼矿 R e 一 0 s 年 龄为 1 4 4 82 1 Ma ( 李永峰等 , 2 0 0 3 ) 。 由此 , 成矿 可能位于秦岭碰撞造 山带应力 由挤压到伸展 的转换 阶段 。 矿床产于中一新元古代浅变质碎屑岩建造 中, 构造控矿特征明显 , 受 断裂控制 , 矿体 以脉状产 出, 显示 明显的热液交代和开放间充填等式样 的后生成 矿特征 , 产 状 与断裂 带一致 。成 矿流 体为 H , 0 一 C O 2 一N a c l C a C 1 2 C H 4 体 系, 盐度变化大 , 一般 2 5 03 0 0 o g, 成矿物质来 自浅 部和深部地壳 ( C h e n e t a 1 , 2 0 0 4 ;叶会寿等 , 2 0 0 6 : 毛景 文 等, 2 0 0 9 ;祁 进 平 等,2 0 0 7, 姚 军 明 等 , 2 0 0 8 ) 。 4 不同大陆碰撞造山带成矿特征对比 通过对 比比利牛斯碰撞造山带 、 青藏高原碰撞 造山带 、 秦岭碰撞造山带成矿特征 , 其矿床特征如下 表 3 。比利牛斯碰撞 造山环境形成 了 MV T铅锌矿 床 , 其产于碰撞造山带两侧裂谷 阶段形成 的盆地中, 盆地 中碳酸盐岩未变形或弱变形 , 但 已然处于挤 压 的应力之下 , 成矿时间上形成于碰撞造 山带主碰撞 阶段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 , 铅锌成矿 主要发生在 高原碰撞造山带边缘与其他板块挤压应力释放的转 换地带 , 盆地强烈变形 , 矿床形成与盆地 内大型的逆 冲推覆及走滑断裂密切相关 , 根据地 质上 的证据及 测年数据 , 约束其成矿时间在始新世末一渐新世早 期 , 对应于碰撞造 山带晚碰撞 阶段。秦岭碰撞造山 带 , 铅锌成矿发育于碰撞造山带的逆冲推覆带中, 在 时间上形成于碰撞造山带的挤压 向伸展转换阶段。 5 成矿机制讨论 在 比利牛斯碰撞造 山带两侧形成 的 MV T铅锌 矿床 , 大部分学者给出的成矿时代为古新世一始新 世 ( V e l a s e o e t a l _ ,2 0 0 3 ;L e w e h u k e t a 1 ,1 9 9 8 ; Le a c h e t a 1 ,2 0 01, 2 0 0 5; Br a d l e y e t a 1 , 2 0 0 3; G r a n d ia e t a 1 ,2 0 0 0) , 而 S y m o n s ( 2 0 0 9)给 出 了 R e o e i n古地磁年龄为 1 51 0 Ma , 并推断成矿卤水来 自下覆的三叠纪和晚白垩纪地层 , 由于 比利牛斯碰 撞造山使阿斯 图里亚斯 ( A s t u r ia n ) 地块隆升 , 在水力 梯度驱动下 , 成矿 卤水向北流动 , 在白云岩围岩中成 矿。不同的成矿年龄认识对 理解成矿 的动力学 背 景 、 成矿机制会产生重大影响 , Ma e q u a r ( 1 9 7 3 ) 从 野 外观察到 C e v e n n e s 地 区的铅锌矿 石受 比利 牛斯 碰 撞造 山而变形 , 以及成矿 晚阶段方解石是在 比利牛 斯碰撞造山期问形成 , 从而约束了成矿不可能晚于 古新世一早渐新世。由此成矿应该与比利牛斯碰撞 造山过程对应 。虽然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成矿机制 的认识 , 仔细研究发现其是在不同的尺度对矿床的 理解 , L e a c h等 ( 2 0 0 1 ) 是从全球 的尺度总结 了 MV T 矿床形成的古环境背景及时代 、 与构造事件的联系 、 成矿流体的动力驱动, 强调 M V T矿床与构造事件之 间联系密切, 认为比利牛斯碰撞造山作用在造山带 两侧盆地形成前缘隆起 , 成矿流体在重力的驱动下 运移到碳酸盐岩地层中成矿 ; B r a d l e y等 ( 2 0 0 3 ) 从造 山带前陆盆地尺度研究其对 M V T 矿床的构造控制, 7 6 地质论评 认为碰撞前沉积的厚层碳酸盐岩为 MV T矿化提供 了围岩条件 , 碰撞过程 中发生 喀斯特化为矿化提供 构造条件 , 随着碰撞的持续 , 造山带下部被动边缘弯 曲, 前渊下沉 , 碳酸盐岩发生伸展 , 诱发正断层产生 , 为成矿流体提供通道 , 大规模流体在重力的驱动下 进入矿化区 , 形成 MV T铅锌矿床 ; V e l a s c o等( 2 0 0 3 ) 则从矿床尺度研究了矿床 的形成过程 , 沉淀机制 , 认 为早期 的喀斯特化 , 碎屑岩沉积 , 以及早期的白云岩 化为成矿提供了条件 , 来 自盆地的 卤水萃取 了地层 中的成矿物质 , 形成富含铅锌的卤水 , 其沿着盆地 中 的同沉积断裂构造 向上运移 , 与早期形成 白云岩化 的富含镁铁的卤水混合 , 成矿 物质沉淀在原先发育 的喀斯特系统中, 流体 向上运移和板块的挤压有关。 已有 的资 料表 明在 比利 牛斯 碰 撞 造 山带 两 侧 的 MV T铅锌矿床是在比利牛斯碰撞造 山过程中形成 , 碰撞前 的浅海碳酸盐岩台地为 MV T矿化提供了围 岩条件 , 而碳酸盐岩台地局部隆起周缘是 MV T铅锌 矿化有利部位 , 碰撞过程 中发生喀斯特化为矿化提 供构造条件和容矿空 间, 碰撞 的持续诱 发的断层为 成矿流体提供通道 , 大规模流体在重力 的驱动下 , 流 经盆地萃取盆地内成矿物质 , 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 成矿物质沉淀在有利成矿空间形成 MV T铅锌矿床。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环境形成的沉积岩容矿铅锌 ( 多金属 ) 矿床多位于“ 三江” 地区 , 前人 的研究集 中 于“ 三江” 中段的兰坪盆地 , 对盆地 内铅锌矿床或矿 带的流体沉淀机制 , 流体运移机制 , 赋矿空间 , 驱动 机制等进行 了探讨( 朱大岗 , 2 0 0 2 ; X u e e t a 1 , 2 0 0 7; 薛春纪等 , 2 0 0 9 ; 侯增谦等 , 2 0 0 8 , 宋玉财o; 王安建 等 , 2 0 0 9 ) 。朱大岗等 ( 2 0 0 2) 从 构造控矿角度强调 了不 同尺度的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 以及 断裂是流体 的运移通道。X u e等( 2 0 0 7 ) 、 薛春纪等 ( 2 0 0 9 ) 通过 对金顶铅锌矿床的研究强调金顶铅锌成矿之前存在 一 古油气藏 , 油气藏 中 H: s等还原性气体与富含金 属和 C O : 的流体在构造岩性圈闭中混合是铅锌硫化 物快速沉淀和大规模 成矿 的主要机 制。王安建 等 ( 2 0 0 9 ) 通过对金顶铅锌矿床 的研究 , 提出了构造推 覆一盐丘穹窿一区域伸展一油气聚集一流砂底辟一 流体排泄一金属沉淀 成矿模 式。侯增谦 等 ( 2 0 0 8 ) 从区域角度强调随着印度板块一欧亚板块碰撞持续 进行 , 在青藏高原北东缘形成逆冲推覆系统 , 逆冲推 覆深部多形成拆离滑脱带 , 成为流体运移的通道 , 在 逆冲断裂带上盘的构造岩片常常发育派生的垂直断 裂一裂隙系统 、 顺层层问破碎带和切割逆冲断层 的 平移断层 , 成为流体积聚和硫化物沉淀的重要空间。 由于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根带附近侧 向造 山, 导致流 体淋滤地层中的成矿物质 , 在流体运移过程 中, 盆地 卤水与碳酸盐岩相互 作用 , 形成 富 z n P b的成矿 流体 , 进入断裂开放空间, 充填成矿 。结合笔者及项 目组在“ 三江” 地区开展的研究 ( 刘英超9; 李政毋; 王召林 , 2 0 0 9 ; 宋 玉 财o; 张 洪 瑞 , 2 0 1 0; 王 晓 虎 , 2 0 1 1 ) , 认为特提斯 阶段 盆地 中的巨厚沉 积地层为 矿床的形成奠定 了重要的物 源基础 ; 随着 印度板块 向欧亚板块 的挤压 , 中生代前陆盆地不断收缩 , 盆地 卤水下渗萃取浅部地层成矿物质 , 形成一部分成矿 流体 , 同时随着岩层的埋深 , 盆地含矿建造在上覆压 力下释放出大量 的地层建造水 , 随着地温的增高 , 沉 表 3 不 同碰 撞造 山带矿床特征对 比 Ta bl e 3 The c har a c t e r is t ic s of de pos it s in d iffe re nt e ol l is io na l o r o ge n ic be l t 碰撞造 山带 比利牛斯碰撞造 山带 青藏高原碰撞造 山带 秦岭碰撞造山带 所处造 山带位置 碰撞造 山带两侧盆地边缘 盆地内逆 冲推覆体 刚性的基底推覆体 所处碰撞造 山带 主碰撞 阶段 晚碰撞 一 后 碰撞 阶段 挤压到伸展应 演化 阶段 力转换阶段 形成矿床类 型 MV T铅锌矿床 沉积岩 容矿 z n P b ( A g c u s r ) 矿床 脉状铅锌 ( 银 ) 矿床 容矿 围岩 碳酸盐岩 碳酸盐岩及碎 屑岩 浅变质碎屑岩建造 控矿 构造 溶洞和断裂 逆冲推覆及其 次级断裂 , 张性 张性裂隙 成 矿时代 古新世 新生 代 侏罗纪晚期 矿体形态 层状 、 透镜状 脉状 , 角砾状 , 块状 脉状 与岩浆关 系 无关 无关 闪锌矿、 方铅矿、 白铁矿及 方铅矿、 闪锌矿、 黄铜矿等硫化物及细硫砷铅矿 、 黝铜矿 黄铁矿、 方铅矿、 闪锌矿、 矿物组合 菱铁矿 、 少量黄铜矿 、 石英 、 微量 的黄铁矿 , 白云石等 等硫盐矿物 , 脉石矿物方解石 、 重晶石 、 石英 、 白云石等 方解石 、绢云母 、 重晶石等 主要成矿元素组合 P b 、 Z n z n P h ( A g c u S r ) Z n P b f A g 1 主要成矿方式 充填 张性空间充填 脉状充填 苴 日 墒府 力特杰 榕压 张性 挤压 向伸展转换 第 1期 王晓虎等: 大陆碰撞环境沉积岩或变质岩容矿 P h z n矿床的发育特点和成矿机制 7 7 积建造中的层间水和烃类形成流体, 并萃取成矿物 质 , 形成另一部分成矿流体 ; 成矿流体在陆陆碰撞挤 压力的驱动下 , 沿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深部形成 的拆 离滑脱带长距离迁移 汇聚; 挤压后 的短暂性伸展形 成大量张性裂隙 , 原先挤压形成 的逆断层发生逆转 形成正断层 , 为矿液上升排泄提供通道 , 也为硫化物 沉淀提供充足的空间 , 含金属的流体和和热化学还 原硫酸盐作用或有机质分解产生的含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