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撰写人:_时 间:_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体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能区分人物描写的不同方法,能够综合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构建人物立体形象,了解人物性格特征。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他的妙处,并分析其作用 2.赏析主要人物“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和传奇色彩;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捍卫国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体会并学习课文中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之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教学重点:掌握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环境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教学疑点:战争是残酷的,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具有诗情画意?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结合注释简介作家作品。课文背景资料 孙犁与“荷花淀派”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孙犁,河北县人。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腕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淀。二、整体感知: 1.粗略感知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 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 、 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 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 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2.重点探究: 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 ”说话,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学生讨论。参考结论: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过于自信自尊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 ”的句式说话,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与意义。 学生讨论。参考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三)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明确: 1、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3、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举例见课文。 4、(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5、学生归纳主题,老师提示: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总结: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四、布置作业:1、识记字词。2、思考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品味赏析:(完成课后练习三) 景物描写: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并做笔记。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教师示例:讲解第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体味:“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3、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四人一组,讨论分析,分析合理即可。 4、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5、动笔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二、重点研读文章的154段,思考如下问题: 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你说说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有什么罪恶用意? 4、请你指出第四段中从“老头子特别明亮”一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透过“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 6、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7、“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8、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答案: 1、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2、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3、敌人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4、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5、写敌人为封锁毒计的失败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军民的顽强和智慧。 6、心理描写的语句:课文47段中从“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 补写的心理活动合理即可。 7、不是鲁莽。因他心中有着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靠着高超的水上技艺,拥有独特的对敌斗争的利器船桨和鱼钩使他在对敌斗争中游刃有余,是处于高度的自信。 8、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答案不求一致。三、探究诗性美。 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读之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文章的“诗性美”。 讨论交流,明确: 轻缓的节奏。 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而不力图以情节取胜。芦花荡就是这样,讲的是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小女“战士”,又为她们负伤报仇的故事,全文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芦花荡里缓缓的进行,就像那脉脉的流水一样。 白描的手法。 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是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处,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有特征性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在刻画主人公协助我军的“老头子”就体现出了这点。他“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紧接着以“短短的花白胡子”和“尖利明亮的眼睛”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在战斗中,又以“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叹了一口气”,“像连珠箭”,“射穿了老头子的心”等几处心理描写,展现了老人的自尊。而人物的几句精简的语言描写,如“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和“等到明天,你们看吧”,就把老人的自信自强、爱憎分明的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着墨不多却直指人物的灵魂精神,却反映人物的人性美和灵魂美。 诗意的意境。 作者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诗的感情。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 “月明风清”、“一片苇叶”、“稻米和肥鱼的香味”“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选择,就连写战斗,也不忘那“莲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选择。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的,即古人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使作品的情与景都饱含着诗意,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以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陋、陈旧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 清新的语言。 本文语言的特色是凝炼、含蓄、优美、生动、富于色彩美和音响效果。课文的第一段,写苇塘、星光和水鸟,都是那么的轻婉柔美,把读者带到一个清新的语境中。“悠悠”“弯弯”“飒飒”“溜溜”等叠音词的运用,给人以轻缓的节奏美感。“风清月明”“清爽”“悠闲”“丝绒”“清香”等词语也给人以舒适、光亮的情感体验,使文章清丽自然,含蓄隽永,柔婉秀美,富于抒情性。 四、分组读老头护送女孩子挂花的内容(954段),想象老头没完成任务时的心理活动,给老头和二曼配上独白式的话外音。 活动设计一: 一学生读课文: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一学生配画外音:多可爱的两个孩子,都怪我,怎么这次就不小心点呢?该怎么向部队交代呢?平日可是在大家面前夸过海口的,这张老脸往哪搁去? 活动设计二: 一学生读课文: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一学生配画外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活可不是放空炮,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呢!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五、师范读老头抓敌的部分(5563),感受作者字里行间对老头的情感,以“老头的形象”为主题,给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