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施肥技术》PPT课件.ppt_第1页
《农作物施肥技术》PPT课件.ppt_第2页
《农作物施肥技术》PPT课件.ppt_第3页
《农作物施肥技术》PPT课件.ppt_第4页
《农作物施肥技术》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物营养与施肥技术,主讲:李普庆,肥料是作物的粮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料之一,要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效及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降低生产成本,绿色环保,需要我们合理施肥,培肥土壤,也就需要了解作物营养特性、土壤、肥料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及科学施肥的原理、原则及方法。,内容提要,作物营养与施肥原理 合理施肥的原则 合理施肥的方法 现代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项目一 作物营养与施肥原理,作物营养 肥料简介(新型) 施肥原理,一、作物营养,自然界的元素在植物体内几乎都能找到,但并非全部必需。可以用除去某一元素的营养液进行培养试验,通过作物生长和发育的情况判断。现公认的判断标准有三:不可缺少;特定症状;直接营养作用。,1、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目前认为有16种(其中大量元素9种,微量元素7种): 碳(C)氢(H)氧(O)氮(N)磷(P)硫(S)钾(K)钙(Ca)镁(Mg)铁(Fe)锰(Mn)铜(Cu)锌(Zn)硼(B)钼(Mo)氯(CI),1)大量营养元素(9种),大量营养元素 主要吸收形态 主要来源 在干物中的含量() C CO2 大气 45 H H2O 土壤水 45 O CO2、O2 大气和土壤空气 6 N NH4+、NO3- 土壤 1.5 P H2PO4-、HPO42- 土壤 0.2 K K+ 土壤 1.0 S SO42+ 土壤 0.1 Ca Ca2+ 土壤 0.5 Mg Mg2 土壤 0.2,2)微量营养元素(7种),种类 吸收形态 含量() 主要来源 Cl Cl- 0.01 土壤 Fe Fe3 、Fe2 0.01 土壤 Mn Mn2+ 0.005 土壤 B BO33- 、B4O72- 0.002 土壤 Zn Zn2+ 0.002 土壤 Cu Cu+ 、Cu2+ 0.0006 土壤 Mo MoO42- 0.00001 土壤,3)有益元素,除了以上16种必需的营养元素是所有植物所必需外,有一些是少数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我们称之为某作物的“有益元素”或“准必需元素”。如: 硅(Si):水稻必需 钠(Na):糖用甜菜、芹菜等需要 钴(Co):豆科作物必需,2、肥料三要素,十六种必需的营养元素不能缺少,但不一定都需要通过施肥补充。 C H O: 过去认为大气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现在保护地施CO2肥 : 2NH4HCO3+H2SO4 (NH4)2SO4+2CO2+2H2O N P K: 土壤中含量少(相对),作物需要多,需施肥补充 , 称肥料三要素。 S Ca Mg: 北方土壤一般够用,施磷肥时有所补充 Fe Mo Cu Zn B Mn Cl: 一般土壤够用,但随产量提高需补充Zn B Fe等。,3、作物营养的基本特点,1)数量:作物需16种必需元素是通性;但作物种类不同,所要求的数量不同: 块根、块茎类作物:如马铃薯、甘蔗需钾多; 以收获叶子为主的蔬菜、茶、桑需氮多; 豆类作物:能固氮,需氮少,需磷、钾多; 油菜、甜菜需硼多; 大豆、马铃薯需钙多; 水稻需硅多。,2)比例:各种作物对不同营养的要求有一定适宜比值,如: Ca/B : 甜菜100 大豆500 烟草1200 Fe/Mn : 大豆1.53.5 小麦2.5 K/Mg 8 烟草缺镁症 P/Zn 400 马铃薯缺锌 作物每生产100斤籽粒需N:P2O5:K2O约为3:1:3斤。(大约),3)形态:作物营养特性不同,对营养元素的形态有特殊要求,马铃薯:以NH4+_N为好,马铃薯喜S,施氮肥应优 选, (NH4)2SO4,不宜用NH4Cl。 忌Cl作物:茶、烟草、柑桔、甜菜、甘薯、甘 蔗、葡萄等不宜用含Cl化肥。 甜菜:以NO3-_N为好,因喜Na,施用氮肥优选 硝酸钠。 烟草:硝酸根有利燃烧,NH4+促进芳香族挥发油 形成 (香味),优选NH4NO3。 水稻:优选NH4Cl,因S形成H2S毒害根系,Cl 抑制亚硝化细菌的活性。,4)作物体内营养元素的运转, N P K Mg:易运转,可再利 用力强,缺素症易表现在老 叶上。 Ca Fe Mn B:难运转,再利 用力差,缺素症易表现在新 叶上。,养分在体内的运输试验,5)作物营养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作物营养的阶段性:作物的生育期不同,所要求养分的数量和比例不完全相同。各生育期有不同的营养特点,就是作物营养的阶段性。 两个关键时期:作物的一生中苗期吸收养分少,随生育进展,对养分吸收增加,结实期达高峰,以后吸收减少甚至外渗。有两个施肥的关键时期:,作物营养的临界期: 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某一时期对某种养分要求的绝对数量虽不多,但很迫切,这时养分过多或过少,对作物的生长发育起显著的不良作用,这个时期称作物营养的临界期。,NPK营养的临界期:,磷:冬小麦: 分蘖始期 玉米: 三叶期 棉花: 23叶期 氮: 冬小麦: 分蘖期 玉米: 幼穗分化期 棉花: 现蕾初期 钾:水稻 : 分蘖期,植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 作物生长快,吸收养分多,施用肥料能产生最大效能的时期。 氮: 玉米 :大喇叭口抽穗期 棉花:盛花期 油菜、大豆 : 开花期,作物营养有各自的阶段性,但各生育期又是连续的,前阶段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后一阶段的施肥数量和时期,所以应相互联系,灵活运用。,4、作物营养方式,1)根部营养(根部对养分的吸收) 根是作物吸收养分的主要器官,作物需要的养分大多数靠根吸收,而吸收最集中的部位在根毛区。 吸收形态: 离子态:NO3- NH4+ HPO42- (多数) 分子态:尿素 生长素、CO2 (少数),2)根外营养(叶部对养分的吸收),(1)根外营养特点: 提高肥料利用率(无土壤中的固定作用); 用量少:NPK1%3,是土壤施用的1/5 1/10; 有利于作物后期和密植作物的追肥; 转化快:32P肥示踪表明5分钟后各器官有PO43-; 只是施肥的辅助性方法(营养补救措施)。,(2)影响叶部吸收的因素:,A、养分种类: 钾肥 KClKNO3KH2PO4 氮肥 尿素硝态氮肥铵态氮肥 硝酸钾进入体内时间 1小时 氯化钾进入体内时间 30分钟 硫酸镁进入体内时间 20分钟 氯化镁进入体内时间 15分钟 铵态氮进入体内时间 2小时 硝态氮进入体内时间 15分钟,B、溶液的pH值,溶液酸性,吸收负离子多,有利于H2PO4-、SO42-、BO33-、NO3-吸收。 溶液碱性,吸收阳离子多,有利于K+、Ca2+、Mg2+、Zn2+吸收。,C、溶液与叶面接触时间 时间少,吸收不完全,无风傍晚好,遇雨重喷,营养液加湿润剂。 D、叶子部位 叶背面有气孔,易吸收;叶正面液体易存留,注意喷施。,E、作物种类 双子叶植物: 叶片大,角质层薄,有利吸收 单子叶植物: 稻、麦、谷子等作物叶片小、厚、加大喷施浓度,5、影响作物吸收养分的环境条件,1)温度 在一定范围内,养分吸收随温度增加而加快,温度过高,酶变性失活;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减弱作物对养分的吸收甚至停止吸收。,2)通气,大气地面含氧量20.34,土壤空气含氧量1020,正常情况下够用,但如果含水过多、通气不畅,造成氧气下降。 棉花在O2小于3、玉米小于6生长受影响。,通气影响吸收的原因:根系的有氧呼吸; 养分的形态及转化;二氧化碳含量等。 深翻整地、中耕松土、形成良好结构等都有利于通气,促进吸收。,3)酸碱反应, 主要影响养分形态及有效性:各种养分在中性时有效性高,4)土壤水分, 各种养分只有溶解在水中方可吸收,土 壤水分太多,造成通气不畅。 田间持水量的7080有利于吸 收。 水分影响: 养分溶解; 养分扩散; 土壤通气。,5)养分状况,养分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浓度增加养分吸收增加,过多烧伤根系(生理干旱)。 离子间的关系 A、对抗(拮抗、颉颃)作用: 一种离子的存在能降低另一种离子的吸收。,如: Mg抗Ca 、 Na+的吸收 NO3- 、PO43- 、SO42-之间对抗 P与 Zn对抗,B、协助作用: 一种离子的存在能增加另一种离子 的吸收。 阴离子促进阳离子吸收,N P K之 间相互促进。,二、肥料简介,肥料是什么? 直接或间接供给作物所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作物品质的物质,都可称为肥料。,(一)肥料的种类,1、按肥料的组成分 铵态氮肥:NH3.H2O NH4HCO3 (NH4)2SO4 氮肥 硝态氮肥:NaNO3 Ca(NO3)2 NH4NO3 酰胺态氮肥:CO(NH2)2 水溶性磷肥:过磷酸钙 重过磷酸钙 磷肥 弱酸溶性磷肥:钙镁磷肥 沉淀磷肥 化学肥料 难溶性磷肥:磷矿粉 骨粉 钾肥:硫酸钾 氯化钾 微肥:ZnSO4 Na2B4O7. H2O CuSO4 FeSO4.7H2O 肥料 化成: 磷酸二氢钾 磷酸氢二铵 复合(混)肥 混成: 各种作物专用肥 生物肥料:磷细菌肥 生物钾肥 固氮菌肥 有机肥料:人畜粪尿 厩肥 绿肥 杂肥 商品有机肥,2、按作用把肥料分为 直接肥料为直接营养作物的肥料, 如氮、磷、 钾化肥。 间接肥料为通过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达到营养作物目的的肥料,如石灰、石膏等。 有机肥为二者作用都有的肥料。,(二)新型肥料与施肥新技术,使用背景。中国近三十年粮食产量增加54,化肥用量增加了6倍;美国玉米吸收氮量增加了3倍,而氮肥用量增加了13倍。以上情况表明:单位肥料的增产率随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出递减趋势,施肥的经济效益下降,及肥料对环境的潜在威胁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在这一背景下,各种缓(控)释肥料、专用复混肥料、微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应运而生,各种新的施肥技术如精准农业施肥技术、滴灌施肥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等相继应用。,新型肥料种类,缓(控)释氮肥 新型磷肥 长效钾肥 新型水溶肥料 新型复混肥料,1、缓(控)释肥料,含义。国际肥料工业协会:指那些所含养分形式在施肥后能缓慢被植物吸收与利用的肥料,所含养分比速效肥料有更长肥效的肥料。 特点。减少氮肥淋溶和径流损失;减少肥料在土中的化学和生物固定;减少氮肥以氨的形式挥发及反硝化作用产生气体损失,类型 合成缓溶性有机氮肥:脲甲醛、异丁叉二脲等; 包膜缓释肥料:硫衣尿素、涂层尿素等; 缓溶性无机肥料: 以天然有机质为基体的氨化肥料:,(1)尿素甲醛(UF):含氮3238,施入土壤后抑制微生物的活性,从而抑制了土壤中各种生物学转化过程。当季作物仅释放3040%。 (2)脲异丁醛(又名异丁叉二脲,代号IBDU):含氮31,呈颗粒状,不吸湿,不溶于水。 (3)草酰胺(代号OA):含氮31.8,呈颗粒状,微溶于水。 (4)硫衣尿素:包膜肥料,在尿素颗粒表面涂以硫磺,用石蜡包膜。主要成分为尿素(76%),硫磺(19%)和石蜡(3%),含氮34.2%。 (5)长效碳铵:在碳铵表面包一层钙镁磷肥,在酸性介质下,使镁磷肥和碳铵表面形成薄层的磷酸铵镁,含N1415%,P2O5 35%,其中80%是有效磷,水田使用效果好。 (6)长效尿素:尿素中加入尿酶抑制济,性质同尿素,特别适合大田,作基、追肥,也适于水田。 (7)涂层尿素:用海藻胶作涂层液加入适量微量元素,在尿素表面形成一层较薄的膜。在海藻胶的作用下,可延缓脲酶对尿素的酶解速度,延长肥效期,提高肥效。,2、新型磷肥,1)聚磷酸盐:由焦磷酸、三聚磷酸或环状磷酸组成,白色小颗粒,含有效磷(P2O5)7685,高浓度磷肥,可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较高水溶性,不被固定,较高肥效。 2)磷酸甘油酯:有机磷化合物,含有效磷(P2O5)4146,溶于水。与钙结合也溶于水,不被固定;施用方便,可撒施,随灌溉水施,土中水解后缓慢被植物吸收。 3)酰胺磷酯:具有N-P的有机氮磷化合物。水解前不易固定,水解后不断供给植物氮、磷。因价格贵,生产中难以应用。,3、长效钾肥,美国生产的偏磷酸钾(06040)、聚磷酸钾(05737)是两种主要的长效钾肥。两者均不溶于水,而溶于2 的柠檬酸,土中不易淋失,逐步水解,不产生盐害。,4、新型水溶肥料,目前我国大量推广应用的一类新型肥料。多为通过叶面喷施或随水冲施的一类水溶性肥料。,1)清液型水溶肥料。为多种营养元素无机盐类的水溶液,分微量元素和大量元素水溶肥料两种,一般要求其所含养分总量不少于10。 2)氨基酸型水溶肥料。以氨基酸为络合剂加入各种营养元素组成,要求微生物发酵制成的氨基酸液,氨基酸含量不低于8;水解法制成的氨基酸液,其氨基酸含量不低于10,二者中微量元素含量不低于4。 3)腐殖酸型水溶肥料。以黄腐酸为络合剂加入各种微量元素制成,其技术要求同2。 4)生长调节剂型水溶肥料。是在以上三种水溶肥料基础上加入生长调节剂和叶面展着剂(如烷基苯磺酸铵、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等)制成的水溶肥料。,5、新型复混肥料,含义。是在无机复混肥料基础上添加有机物、微生物、稀土、沸石等填充物而制成的一类复混肥料。 类型。 1)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是以无机原料为基础,填充物采用烘干鸡粪、经过处理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及草炭、茹渣、氨基酸、腐殖酸等有机物质,然后经造粒、干燥后包装而成。特点:既供养分,又培土。主要技术要求:总养分15;水分10 ;有机质 20。,2)微生物复混肥料。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微生物,或一种微生物与其他营养物质复配而成的肥料。有两种: 一是菌与菌复合微生物肥料; 二是菌与各种营养元素或添加物、增效剂的复合微生物肥料,其复合方式有:菌与大量元素复合、菌与微量元素复合、菌与稀土元素复合、菌与植物生长激素复合等。,6、商品有机肥,指工厂化生产,经过物料预处理、配方、发酵、干燥、粉碎、造粒、包装等工艺加工生产的有机肥或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包括工厂化发酵的堆肥、发酵和膨化鸡粪、生物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活性污泥肥料、利用蚯蚓床生产的有机肥料以及上面提到的腐殖酸类肥料等。,商品有机肥特点,有机肥料商品化能及时地、不间断地把脏、乱、臭、难贮、难运、难施用的有机废弃物转化成性状优良、无害无臭、便于贮存、运输和施用的商品有机肥料,从根本上解决有机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变废为宝,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 有机肥料商品化可使鲜粪增值约80,肥料利用率提高1015,肥料投入产出率比化学复合肥料高20左右,使畜禽养殖业、肥料加工业和种植业都获得经济效益。 随着人们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增加,使得商品有机肥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三、合理施肥原理,施肥有经验施肥和科学施肥。古代的传统施肥都是经验施肥,它是劳动人民生产实践和研究工作者试验研究的科学技术总结。19世纪开始由于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西方许多学者曾对作物营养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特别是1840年李比希“矿质营养”学说的创立开始了科学施肥的新阶段。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揭示并集成了一系列作物营养与合理施肥方面的规律性材料。如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限制因子律、最适因子律和报酬递减律等。这些学说和规律,是生产上科学施肥(配方施肥)的基础。,(一)矿质营养学说,德国化学家李比西于1840年发表了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提出了植物矿质营养学说。 他认为:氮、磷、钾、钙、镁、硅、钠和铁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这一学说的提出,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学说,为植物营养学科的发展和后来的化肥工业和化肥的施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二)养分归还学说,这也是李比西在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中提出的另一学说。他指出:由于栽培作物不断地吸取带走土壤中的养分,使土壤中这些养分越来越少,从而变得贫瘠,甚至寸草不生,为了保持土壤肥沃,就必须把作物带走的矿物质养分归还给土壤。 这一学说提出了配方施肥要有针对性,土壤缺什么养分,就应该施用什么肥料归还给土壤,否则不可能获得高产。,(三)最小养分律,1843年李比西提出了最小养分律。 他指出: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和限制作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营养元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元素含量的增减而相对地变化。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的产量。 最小养分律指出了施肥应该抓住影响产量的突出因子。,最小养分律示意图,N,P,K,N,P,K,N,P,K,产量,产量,产量,运用最小养分律指导合理施肥时应注意: 1)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某种对作物来说相对含量最少而非绝对含量最少的养分。 2)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条件而变的。 3)继续增加最小养分以外的其他养分,不但难以提高产量,而且还会降低施肥的经济效益。,(四)同等重要律与不可代替律,植物所需的16种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不同,然而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各种生命活动它们都是同样重要的,缺少任何一种元素植物都不能生长; 植物缺少必需元素中的任何一种只能通过补充该种元素来纠正植物的缺素症状,任何其他元素都不能代替该元素在植物体内的特定作用。,(五)肥料报酬递减律,这是20世纪初德国米切西里根据18世纪经济学家杜尔哥和安德森提出的报酬递减律,他在肥料试验中探讨施肥量与产量关系时发现:在其他栽培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着施肥量的渐次增加,初期作物总产量随之增加,但随着单位施肥量的增加,增产量却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递减,当递减至零时作物总产量已达到最高值,如再继续增加肥料就会导致减产。 根据这一理论,肥料不是施得越多产量越高。应克服盲目施肥。因为作物和土壤在一定条件下都存在着容纳度的界限,施入的肥料超过其容纳度,不仅收不到效果,反而会成负效益。,(六)因子综合作用律,合理施肥(土壤养分)不是影响作物产量的惟一因子,作物产量高低受到综合因子(如水分、养分、光照、温度、空气、品种、耕作、病虫害等)影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使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和获得高产优质,必须满足作物与有关因子的需要;同时,要使这些因子之间有良好的协调关系。这就是因子综合作用律。 这一规律说明不能只注意养分的种类、数量和比例,还要考虑作物生长发育和发挥肥效的其他因子。只有充分利用各生产因子之间的综合作用,才能做到用最少的肥料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项目二 肥料合理施用的原则,生产实践中,要做到合理施肥,应考虑作物的营养特性、土壤和气候条件、肥料种类及特性、农作物轮作换茬制度等因素,就象综合作用因子律指出的那样。,(一)因作物施肥原则,1、作物营养的共性 任何作物生长发育都必需的营养元素有16种,它们在作物体内的含量相差极大,但每种营养元素在体内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不能被其他元素所替代,具有同等重要性,缺一不可。生产上,必须满足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保证其正常生长,避免偏施某种养分造成营养失衡。,2、作物营养的特殊性 1)不同的作物对必需的营养元素需求有不同的比例。如烟草对钾的需求较多;豆科作物对磷、钾的需要量比一般作物多,而对氮需求少;烟草、葡萄、柑橘等忌氯作物不应施用含氯化肥;而棉、麻等纤维作物则需较多的氯;油菜需较多的硼。 2)一些作物除16种必需的营养元素外,还需要其他有益元素。如硅对水稻是不可缺少的元素;钠对糖用甜菜,钴是豆科作物共生固氮所必需的;据一些试验表明,对烟草生长有益的元素有:稀土元素、硒、碘、钠、铝、溴化钾等。 3)各种作物对营养元素吸收形态也存在差异。如水稻喜欢铵态氮肥,烟草及蔬菜喜欢硝态氮肥。,3、作物根系特性与合理施肥,1)作物的根系分直根系和须根系两类。大多数双子叶植物都是直根系,入土较深;而单子叶植物为须根系,入土较浅。无论是直根系还是须根系,其根系大都分布在040cm以内。影响根系生长与分布的环境因素有:水分、通气(氧气)、土温、养分种类及含量等。在一定范围内,一般规律为:干长根,湿长苗;有氧长根,无氧长苗;冷长根,热长苗;瘦土长根,肥土长苗;磷促根长,氮促苗长。根据作物不同发育时期根系生长与分布情况,合理施肥,促根长苗。,4、作物营养的阶段性和连续性,1)作物营养的阶段性:作物的生育期不同,所要求养分的数量和比例不完全相同。各生育期有不同的营养特点,就是作物营养的阶段性。 2)两个关键时期:作物的一生中苗期吸收养分少,随生育进展,对养分吸收增加,结实期达高峰,以后吸收减少甚至外渗。有两个施肥的关键时期:,作物营养的临界期: 在生产实践中,培育壮苗是取得高产优质的关键。 植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 作物生长最旺盛,吸收养分多,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期。此时施用的肥料能产生最大效能的时期。,3)作物营养的连续性。作物营养有各自的阶段性,但各生育期又是连续的,前阶段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后一阶段的施肥数量和时期,中间如有一段不能满足,则影响其生长发育,致使产量降低。所以应相互联系,灵活运用,采用基肥、种肥、追肥各施肥环节相结合。,(二)因土施肥原则,1、土壤养分含量。根据不同类型土壤养分含量状况,合理配施各种养分元素肥料,克服土壤养分障碍因子,对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及肥料利用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我国各地农村普遍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其前提条件是先弄清土壤中各养分的含量状况。 2、土壤的保肥性和供肥性。在进行施肥时需依据各土壤的这项性能,合理安排施肥时间、施肥次数等。,3、土壤pH。它影响养分的有效性及作物对不同形态养分的吸收。 4、土壤通气性与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三)因天(气)施肥原则,1、光照。为作物吸收养分提供能量、提供原料(铵的同化需要有机酸)、激活酶(硝态氮的吸收利用需要硝酸还原酶,此酶需光激活)。光照不足时应控制氮肥用量。 2、温度。温度影响根系对养分吸收能力、影响土壤养分活化和扩散速率。温度对作物吸收氮、磷、钾的影响最为突出。,3、降水。影响土中养分状况、养分向根表的迁移、造成养分淋失等。雨后追肥有利作物吸收,雨天和降雨季节不宜多施肥。,(四)因肥施肥原则,如氮肥易通过淋失、挥发而损失;磷肥在土中易固定而作物难吸收等,应针对不同肥料的特性及在土中的转化特点采用不同的施肥技术。 (参看常用肥料种类及施用技术),(五)轮作制度中肥料合理分配原则,生产中施肥必须克服“平均分配”的习惯。一是在整个轮作周期中要统筹分配肥料;二是单个作物要合理施用肥料。最终达到当季与下季、当年与下年、用地与养地协调统一,实现季季丰收,连年增产的目标。具体说,应掌握以下原则: 1、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如把有限的肥料优先分配在经济作物上; 2、培肥地力,用养结合。如增施有机肥料,轮作中适当安排豆科作物。 3、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肥料合理分配的依据 一是依据作物生物学特点和营养特性 1、禾谷类作物:增施N、P; 2、烟草、棉花、油菜等经济作物类:适施N基础上,增施P、K; 3、豆科作物和豆科绿肥类:因自身具有固氮作用,少施N,增施P; 4、蔬菜作物类:叶菜需N多;根菜需P、K及微量元素多;果菜需N、P多。,二是依据养分元素的残留比例 低残留型元素:小于10,有N、P、K; 中度残留型元素:1030,有Mg、Ca、S、 Si、Na等; 高度残留型元素:大于30,有Fe、AI、Mn等。 三是依据茬口特性 指栽培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包括土壤养分、水分、空气、热量状况及耕性等,不同的作物茬地有效肥力相差很大。 四是依据作物营养期、目标产量、土壤理化性质、肥料性质及农艺措施等,合理分配肥料。,(六)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原则,农业生产实践证明,有机肥与无机肥相互配合施用,可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相互取长补短。有机肥肥效稳长,化肥肥效一般快而不持久,两者配合施用,既可培肥土壤,提高化肥肥效,减少化肥用量,节约资源,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使地力常新,又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稳步增长。 (国家通过财政补贴鼓励农民施用有机肥料),项目三 肥料合理施用的方式方法,(一)合理施肥方式 (时期),(二)合理施肥方法,土壤施肥: 1、撒施。撒施是施用基肥和追肥的一种方法。一般把肥料均匀撒于地表,然后把肥料翻入土中。凡是施肥量大的或密植作物如小麦、水稻、蔬菜等封垄后追肥以及根系健在广的作物都可采用此法。 2、条施。也是基肥和追肥的一种方法,即开沟条施肥料后盖土。一般在肥料较少的情况下施用,大豆、花生、玉米、棉花及红薯等垄栽作物多用条施。 3、穴施。即在播种前把肥料施在播种穴中,然后盖土播种。此法施肥集中,用肥量少,增产效果好。各种果树、林木多用穴施法。 4、分层施肥。即把肥料按不同比例施入土壤的不同层次中。如新建果园将秸秆等有机肥埋入1m左右深度,追施化肥时施入3040深度。,5、随水浇施。一般用于追肥方式。一种是灌溉(喷灌、滴灌)时将肥料随灌溉水施入土中;另一种是将肥料溶于一定量水中人工浇于各植株中。此法多用于蔬菜追肥。 6、环状和放射状施肥。常用于果园、林木施肥。其做法为:在树冠外围垂直的地面上,挖一环状沟,深度、宽度各3060cm,施肥后盖土踩实。来年再扩大施肥范围,在第一年开沟外侧挖沟。放射状施肥是在距离树木一定处,以树干为中心,向树冠外围挖48条放射状直沟,沟深、宽度各50cm,沟长与树冠相平,肥料施在沟内,来年再交错位置挖沟施肥。,植株施肥:,1、叶面喷施。即把肥料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喷洒在作物的叶面上。此法省肥、作物吸收快,可作为作物在特殊情况(缺水等)下进行快速补救的一种措施,施用微量营养元素肥料多用此法。 2、注射施肥。即在根、茎部打孔,在一定的压力下,将营养液通过树体的导管,输送到植株的各个部位的施肥方法。注射施肥可分为滴注和强力注射两种:滴注是将装有营养液的滴注袋垂直悬挂在距地面1.5m左右高的树杈上,排出管道中气体,将滴注针头插入预先打好的钻孔中(深度一般为主干直径的23),将溶液注入树体内;强力注射是利用踏板喷雾器等装置加压注射,压强一般为98.1104147.1104N/,注射结束后注孔用干树枝塞紧,与树皮剪平,并堆土保护注孔。一般适合于多年生果树。,各种肥料叶面喷施的适宜浓度,3、打洞填埋法。适合于果树等木本植物施用微量营养元素肥料,是在果树 主干上打洞,将固体肥料埋于洞中,然后封闭洞口的一种施肥方法。 4、拌种、浸种及盖种。拌种是将肥料与种子均匀拌和后一起播入土中;浸种是用一定浓度的肥料溶液浸泡种子,浸泡一定时间后稍晾干就播入土中;盖种即开沟、穴播种后,用完全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盖在种子上面。 5、蘸秧根。对移植作物如水稻、玉米等,将磷肥或微生物菌剂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悬浊液,或者与稀泥浆调和后,浸、蘸(沾)秧根,然后定植。,项目四 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利用率低,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在我国尤其突出。一般的施肥方法条件下氮肥的利用率为3540%,磷肥的利用率更低,一般为1025%。进入二十世纪末,一些地区化肥用量大增,造成减产现象,使肥效明显下降。分析其原因,施肥方法不当和不讲究施肥技术是导致肥效降低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提高肥料的经济效益,以最小的肥料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已成为今后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业部从2005年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来,到2008年底全国累计减少不合理施肥160万吨,相当于节约煤炭50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00多万吨、硝酸盐流失700多万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将在粮棉油等大宗作物的基础上向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拓展,推广面积将达10亿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包括施肥量、施肥时期、施肥方法和肥料养分配比的确定等内容,而确定经济合理施肥量是测土配方施肥的中心问题。,(一)测土配方施肥的含义,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二)测土配方施肥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总结科学施肥、积肥的经验,科学解决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生产指导。 2、试验研究:包括 生物试验 田间试验 小区培养试验 网室、温室的砂培、水培 化学试验 常规分析:土壤、肥料的N P K 测定 化学速测:营养诊断 生物物理试验:利用15N 、32P 等示踪肥料,研究肥料的吸收利用规律。,(三)测土配方施肥基本方法,1、地力分区(级)配方法 2、目标产量配方法 1)养分平衡法 2)地力差减法 3、田间试验配方法 1)养分丰缺指标法 2)肥料效应函数法 3)氮、磷、钾比例法,1、地力分区(级)配方法,根据土壤肥力高低分成若干等级或划出一个肥力相对均等的田块,作为一个配方区,利用土壤普查资料和肥料田间试验成果,结合群众的实践经验估算出这一配方区比较适宜的肥料种类及施用量。,2、目标产量法养分平衡法,(1)根据作物计划产量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差计算施肥量。 施肥量=(作物计划产量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有效养分含量%肥料利用律% (2)确定五大参数:计划产量、百千克经济产量作物吸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和肥料有效养分。 (3)施肥量计算: 实际施肥量=(计划产量农作物需肥量-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0.15校正系数 /肥料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作物目标产量,“以地定产”、“以水定产”、“以土壤有机质定产”,其中“以地定产”较常用。一般是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通过多点田间试验,对不施肥区的空白产量x和施肥区或获得的最高产量y,经过统计求得函数关系。 植物定产经验公式:y=x/(a+bx)。为了推广上的方便,一般采用y=a+bx直线方程。只要了解空白产量x,就可根据上式求出目标产量。 在实际中推广配方施肥时,常常不易预先获得空白产量,常用的方法是以当地前三年植物产量为基础,增加1015作为目标产量。,作物目标产量需养分量,作物目标产量所需养分量(kg)= 目标产量(kg)百千克产量所需养分分量(kg)/100(kg) 百千克产量所需养分是指形成百千克作物产品时,该作物必须吸收的养分量。可通过对正常作物全株养分化学分析来获得,也可参照已测得的数据。如形成百千克水稻经济产量(稻谷)所需养分氮2.12.4k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