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多元解读的解读_第1页
关于多元解读的解读_第2页
关于多元解读的解读_第3页
关于多元解读的解读_第4页
关于多元解读的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1 关于多元解读的解读 关于多元解读的解读 作者 / 唐惠忠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215 411) 摘要:多元解读的基本路径主要包括:根据读者的生活经验的解读、以还原作者的命意为主的解读、从历史和当下两个角度的解读等。主题的多义性、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内涵的丰富性是多元解读在教学设计中的契入点。当然,多元解读是有边界的,应紧密结合文本,根据文本,有理有据地进行阐释,最大限度地彰显文本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 关键词:文学作品 多元解读 内涵 路径 边界 一、多元解读的内涵 多元解读,指的是不同读者在阅读同一文本时,由于理解的角度、层面、背景、心理、文化等方面的不同,造成的对文本的感悟和体验、认知和审美、建构方式和意义生成2 / 11 等所呈现出的多元差异。从本质上说,多元解读不仅仅是一种解读方式,也是一种开放的、有创新意识的思维方式。 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关于锦瑟一诗的主旨解读,历来见仁见智。清代王渔洋在论诗绝句中曾说过一篇锦瑟解人难,今人周汝昌以为如谓锦瑟之诗中有生离死别之恨,恐 怕也不能说是全出臆断,黄世中教授则指出: 自宋人至于清末,笺释锦瑟者不下百家,大别有十四种解读:以锦瑟为令狐楚家青衣,义山爱恋之未遂,是为令狐青衣说;以中二联分咏瑟曲之适、怨、清、和,是为咏瑟说;以为锦瑟乃亡妻王民生前喜弹之物,诗以锦瑟起兴,睹瑟思人,是为悼亡说;以为诗忆华年,回叙一生沉沦苦痛,是为自伤身世说;又有诗序说,伤唐祚说,令狐恩怨说,情场忏悔说,寄托君臣朋友说,无解说,以及数种调和、折中,合二、三说为一说之说,等等。余意锦瑟当 为悼亡之作,然身世之感在焉。 多元解读产生的原因,大致包括如下几点:一是文本自身的丰富性、模糊性与歧义性。作家在作品中并不总是明3 / 11 确地表达情感态度与思想观念,他们是用语言去描述、用结构去呈现、用写作技巧去暗示,更何况,有的作家写作时就是想表达对所处世界和人生的多重感悟。同时,语言的意象性也丰富了它所表达的意思。 (论文范文 )二是读者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读者的经历、背景、知识、能力、视野与阅读期待等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的读者所读到与读出的,当然就有差异。三是文本与读者都处于历史中。一方面,文本创作之初的那个言语环境,会随着历史而发生变化(如语义与语法的变化),作者意图与文本意蕴因之会发生偏离;另一方面,读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所以,不同历史阶段的读者对文本意义或作者意图的建构,就处于不断的创生与更新之中。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阅读,倡导多元解读,其中的阅读建议借鉴、吸纳了文艺理论研究的成果,充分关注文学阅读的主体姿态。可以说,多元解读能够充分发掘文本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质,最大限度地彰显文本的审美价值;又能使学生在求新、求异、求变的阅读活动中激发阅读兴 趣,激起探究欲望,深化和拓展思维,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的教育价值。 二、多元解读的路径与教学设计 4 / 11 (一)多元解读的基本路径 多元解读是有路径的。鲁迅先生在论及对红楼梦的阅读理解时有段名言: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官闱秘事。这段论述提供的一条路径,就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解读。与此相对应的,是以还原作者的命意为主的解读。比如,孙绍振 先生认为,荷塘月色的颇不宁静,是出于朱自清先生的伦理的不自由。又如,张克中老师在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一文中,依据雨果提出的美丑对照原则的核心(丑就在美的旁边更多是一个人的内心,恶与善并存更多是一体共生的正反两面),深入解读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的克洛德形象,令人信服地揭示了对于克洛德看到刑台上是伽西莫多时匆忙走开的举动,应该有多样的理解。张老师还写道:或许,伽西莫多受刑的场面让他内心的良知受到了谴责,内心的道德感让他受到了耻辱的批判、有罪的自我否定。同时,作为一个人 ,他也会产生下意识的自我保护举动,他的匆忙走开似乎就可以理解成是这种自我保护意识下的行为。当然,我们今天可以以局外人的身份批判他,但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下,正如雨果所说,丑与恶是纠5 / 11 结矛盾的,不是那么容易区分的,我们很难判定克洛德此次的举动只是纯粹的丑与恶,人性的复杂就在这里,或许,它也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不太崇高的人性举动。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从历史、当下这两个角度来解读文本。例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奏疏,但文章的丰富内涵对当今学生道德修养和思想情操的提高仍有着明显的教 育意义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慎始敬终、虚心纳下等道理,显然适用于现在。当然,还可将丰富多样的文学批评方法(如原型批评、伦理道德批评、女性主义批评、语言学批评等)引入阅读教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作品进行阐释。例如,用原型批评理论解读曹禺的雷雨,我们会感到剧本的主题、情节、人物似曾相识 事实上,雷雨呈现了戏剧中常见的三种母题,即复仇、乱伦、弃妇。 (二)多元解读在教学设计中的契入点 一是主题的多义性。一些名家名篇的主题,似乎早有定论,但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 ,对其主题的认识也不断丰富。比如,王君老师曾撰稿深度解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她从自始至终,在文本里,于勒都仅仅只是一个符6 / 11 号,于勒书信内容的虚假一眼便可以看出,十年来,在内心深处,菲利普夫妇一直胆战心惊地怀疑着于勒发财之梦的荒诞,我的叔叔于勒最使人揪心的描写,还是小人物的生存状态的无奈,哲尔赛的旅行,让他们感受到快活而骄傲 的原因也绝不仅仅是玩耍本身,而是旅行带给人的尊严感和幸福感等侧面,有力地阐明了于勒早就超越了于勒本身,他不过是菲利普这样的灰色人物的灰色人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灰色理想,于勒,其实不过是菲利普夫妇灰色人生的一抹亮色,是他们为自己长夜漫漫的人生点燃的唯一的一盏长明灯罢了,从而饶有新意地将作品主题归纳为灰色小人物的灰色理想的幻灭。 二是人物性格的多重性。有些作品塑造的人物具有多重性格、矛盾性格,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对这类人物的解读常常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甚至颇有争议或针锋相对。例如, 雷雨中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一度被视为残酷、自私、虚伪的资本家的代表;而他对侍萍的感情,也被冠以了虚伪的帽子。但是,如果我们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角度加以审视,就会发现周朴园几十年来对侍萍的感情是矛盾而复杂的:伤害与悔恨并存,冷漠与真诚同在。周朴园的本我、自我、超我一直在不断地冲突着、碰撞着。他从未忘记过侍萍,经常看侍萍的照片,记着她的生7 / 11 日,三十年来居室摆设依然按侍萍当初在时的样子,一直都在打听过去的事抛开周朴园的冷酷、自私,我们同时看到了他的孤独与脆弱。只有看到了这些,才能更好地理 解周朴园作为一个普通人性格的复杂性,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周朴园这个形象。 三是内涵的丰富性。文学鉴赏过程中产生的联想、感悟是因人而异的,这在诗歌鉴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联系作者两度拜相的背景,我们会感到又绿二字隐隐传达出某种政治心态 究竟是东山再起、对变法前途的执着信念,还是因朝中纷繁复杂的派系斗争,产生重新掌权后再遇不测的担心呢?如果读者是个身处顺境且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或许会倾向于前一种理解;反之,如果读者多愁善感、屡遭挫折而郁闷纠结 ,很有可能作出后一种解读。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实施多元解读,一般应采用讨论的方式,所讨论的问题和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吻合。比如,邢小雷老师教读失街亭,安排学生多元解读了两个疑难问题:一是失街亭,谁之过,二是诸葛亮该不该斩马谡。在学生交流探究成果时,邢老师特别提出三点建议:( 1)发言时一定要紧扣文本,不要架空分析。( 2)交8 / 11 流时要坚持己见,但不要固执狡辩;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但不要随波逐流。( 3)要尽量使自己的答案简洁、有条理。请看课堂上学生针对失街亭,谁之过展开的交流: 第一种观点,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以致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谡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果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第二种观点,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失街亭的原因可能是:( 1)诸葛亮用人不当。( 2)马谡纸上谈兵。( 3)诸葛亮大意,明知街亭乃咽喉之路,为何不亲统大兵把守?( 4)马谡刚愎自用,不听良言相劝。但全面分析一下,何为根本原因?还是诸葛亮用人不当。要知道,先帝刘备早就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就连司马懿都知道此人徒有虚名,乃庸才耳。 第三种观点,关键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蜀汉势弱,曹魏势强,诸葛亮战略上处于劣势,非用奇谋不能取胜。假如听从魏延之计,以奇兵经子午谷突袭长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郿城,二地守将绝非诸葛9 / 11 亮对手(当时司马懿赋闲苑城),则长安指日可下。司马懿的评论可证这一观点: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取长安,早得多时矣。诸葛一生惟谨慎,不使险招失良机,也就只能长使英雄泪满 襟了。 三、多元解读的边界 当前,有些多元解读忽视了作品的整体性和本质意义,忽视了作品创作的来龙去脉和历史背景等,这些都是我们教学或阅读中应该避免的 换言之,多元解读应该有边界。多元解读是解读而不是误读、错读。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在肯定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的同时,也在寻找意义的相对的确定性。在他看来,文本的空白虽然指向文本中未曾实写出来的部分,但文本已经写出来的部分却为读者提供了重要的暗示或提示。他把这个能给予读者暗示或提示、召唤读者参与创造的部分叫作召唤 结构。一方面,文本的空白吸引、激发读者进行想象和填充;另一方面,召唤结构又暗示乃至决定着解读的自由度和意义阐发的可能范围。湖北大学李儒大先生也指出:多元解读应遵循以下两点:第一,解读必须由文本而发。完全脱离文本,无视文本的任意发挥,已超越了多元所允许的限度。10 / 11 第二,解读必须符合情与理的要求,即既要符合人之常情的要求,也要符合逻辑的要求。臆说肯定不在多元的诠释之列。 一次,听一位教师执教高尔斯华绥的品质。品质的主人公是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靴匠格斯拉,他宁肯饿死也不愿降 低靴子的质量,表现出底层劳动者高尚的劳动道德。教师把重点放在了格拉斯死因的探究上,这未尝不可。但有些学生认为,格拉斯之死是理想主义造成的,不能适应时代潮流,过于保守、不知变革 显然,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走上了歧路,这直接导致了文本意义的失落,甚至会带来对文本的戕害。但教师不仅没有加以纠正,反而给予了表扬,并美其名日开放。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指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抓住关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