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电视评论的符号结构与组织方式.ppt_第1页
浅论电视评论的符号结构与组织方式.ppt_第2页
浅论电视评论的符号结构与组织方式.ppt_第3页
浅论电视评论的符号结构与组织方式.ppt_第4页
浅论电视评论的符号结构与组织方式.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论电视评论的符号结构与组织方式,长期以来,我们对电视评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立意、选题等操作的表层,因此,电视评论研究要么泛政治化,使电视评论研究成为政治问题等研究的一部分,要么是初中语文文章分析的重复。从国家、国际政治、经济、伦理角度研究电视评论研究现状的最大缺陷是缺乏独立性,缺乏学理性的充分支持。因此,本文拟根据央视1998年的东方时空面对面与近期的有关电视评论类节目,分析电视评论符号体系的内在符号结构、符号方式与如何依据电视评论的符号规律进行实务操作。,一、电视评论的符号不等于语言,按照索绪尔的理论,语言是一个人为的符号组织。语言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由人类所创造的用以传播信息的最精致的符号系统,由有声言语与有形言语构成,其精密复杂远非其它符号可比。提起语言,让人想到的是其深层的稳定内在规则与表层的不停运动、变化。实际上,人类虽然创造了语言系统,但已经无法为所欲为,在一定意义上反受控于语言。而电视评论的符号系统依托影视原理,属于电视符号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视觉与听觉上构成多元化,因此,电视符号组织包括语言因素,但决不等于语言。包括电视评论在内的电视信息传播体系有自己的符码及其规则,这就是电视符号组织。科学研究的前提是概念明晰,因此,我们在学术理论的研究探讨中应该用“符号”代替不规范的“语言”,并在科学的基础上为建立电视符号学而努力,而不是仅仅凭一些经验感悟去随意提口号,下命题。,二、电视评论符号的内在结构,电视符号组织由视听两个大的系统构成,但是,具体到电视评论则不能如是简单二分。电视评论当以言论为魂,以事实为据,因此电视评论的一个突出的外部表征就是荧屏上少不得主持人、评论者或来宾在摄制现场上的讲谈。讲谈说什么?当然谈看法,讲主张,一句话,多重在说理。但是,电视评论又离不开叙事做论据。所谓电视评论符号指的正是电视的这种符号传达组织。这样,电视评论的符号体系就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评论节目的主持人或评论人的声音系统(为行文便捷,以下又称“主声”),二是银屏上的视觉图像及其运动系统(以下又称之为“主像”),三是荧屏上传媒对主持人、评论者当事人的有声言语予以文字处理或有关人物、事物予以说明的文字系统(以下又称之为“文字”)。电视评论符号还存在着现场混合音、制作者后加的音乐、视觉图像内的文字符号等。,目前,学术界有一种倾向,将电视符号组织中的视觉图像及其运动部分称为“画面”。如叶子电视新闻学。我认为,还是改称为“镜头”较为妥当。,法国电影艺术理论家亚阿斯特吕克说:“摄像机等于自来水笔,” 因此,在视象过程中由若干静态画面组成动态单元被称为“镜头”。严格说来,电影作品的真正表意单元是镜头而不是画面。不过,这话也适用于电视符号体系。与电影不同的是,电视每秒25帧画面,多机拍摄机会远远高于电影,不同摄像机视听符号之间的切割、转换就变成电视的镜头。这是与单机拍摄形成镜头的不同之处。同时,镜头虽由一幅幅画面组成,但一幅静止相片的含义往往是完整的,而电视中的一幅静止的画面缺乏声音,除非与其它画面联结起来,否则其意义常常是不完整的。况且“电视节目是由数量不等的镜头构成的”, 因此电视“画面语言的最基本的单位则是镜头”,而不是画面。,电视评论中的论点与论据间的配合,一般重在论点镜头、论据镜头之间,而不在一个镜头之内的由一个主持人口播的论点与论据之间(但不能绝对,后有论)。一般说来,在电视评论节目中,主持人或来宾的言论为论,而用以支撑这些言论得以成立的事实或事理(如被采访者的谈话)为叙。因此,电视评论必须讲求论点镜头和论据镜头之间的逻辑搭配。同时,论点镜头由主持人面对观众主持时,观众成为隐在的被看者,而当论点镜头转为论据镜头时,观众则由缺席转为在场,可与论点镜头中的主持人一起审视论据镜头。比如,主持人方宏进主持焦点访谈节目,在由论点镜头转为论据镜头时他常转身回望身后的电视大屏幕,这可达致观众与主持人视线方向的同一。因此,只有注重镜头的不同切割与组合,才能使摄像机类似于“自来水笔”。,而电视符号“画面说”未深入研究电视符号内在结构关系及其运动,因而不仅简单,而且在实践上容易造成误导。在央视东方时空面对面的节目板块中,由于拍摄现场只有主持人一人,摄像机就难以将一个场景分割成不同的部分(镜头),整个节目板块一般由一个镜头贯彻首尾,观众观看的空间被严格限制在一个始终呆滞不移的画面上,其它镜头的事实论据或事理论据根本没法插入进行逻辑配合,论点被淹没在主持人滔滔的话语中而很难被归纳、把握。场地或曰演播室内的某主持人成了画面中心。,东方时空面对面的语意基本上来自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而不是镜头或镜头与镜头的联结。远电视符号而重有声语言又给观众造成了主持人好为人师与自己被硬性按头接受的印象。东方时空面对面只有一个长达3分钟的镜头,由主持人水均益进行关于我国大陆取消邮政快件的空口议论,一派无冕之王的气派。可是,在推翻封建帝制90多年后的今天,又会有多少观众喜欢主持人是高高在上的王者而不是对等的友人交谈呢?这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又怎能讨观众喜爱呢?,三、电视评论符号内在结构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电视评论节目中,主声、主像与文字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在电视符号体系的内在结构上,电视新闻报道与电视评论是否一样呢?,(一)先看电视符号体系,尤其是电视评论符号体系内听觉系统与视觉系统之间的关系 18世纪的德国美学家莱辛说:“绘画用空间中的形体和颜色而诗却用在时间中发出的声音,既然符号无可争辩地应该和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互相协调,那么,在空间中并列的符号就只宜于表现那些全体或部分本来也是在空间中并列的事物,而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事物。以此度衡,报刊的有形文字与广播的有声话语都属于一元的符号系统。”,相反,影视符号体系既有有形的画面,尤其是运动的画面,又有承续的声音,这就脱逸了莱辛的视野,在为时空共体的多元。但是,视听相较,在一般的情况下,视觉一元占据了电视符号的主导,法国著名导演克莱尔认为:瞎子可以了解戏剧的大部分内容,而聋子却可以了解电影的大部分内容。心理学的实验证明,在正常的情况下,一个人通过诸感受器官获取外界信息80-90%来自视觉,电影学者认为视觉信息占电影总信息的80%,而新闻传播学学者认为“人所感知的信息60%以上来自形体(图像)对视觉的刺激。” 因此,电视符号近似于电影符号,当然也应该以看为主。,具体到电视评论的符号组织,视听符号之间的关系是视觉图像为本体,有声话语为必要的补充和提示,主要起立意、议论、解说、连接等作用,加之有声言语的抽象性,故“电视记者应当尽可能少用语言” (指解说词),而应该充分发挥电视符号体系的视听双重性与以视为主的特点。,(二)再看电视符号体系内电视评论与电视报道之间的区别 报刊采用的是有形语言,广播运用的是有声语言,但无论书面的文字还是有声的话语,都有一个人工符号的重要特点:间接性,即传、收双方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交流都要经过语言符号系统的中转。比如“树”,传方编码必须先将实物的树按照语言的约定俗成转换为文字的“树”或有声的“Sh”,收方解码也要按照相应的语言规则才能将“树”或“Sh”转换为树的表象。语言符号的人工化决定了语言不可先天而能,决定了语言的能指与所指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落差或含混。比如“绿树”,两个汉字是不可能将一颗绿树的信息百分之百地传达出来的,其间的空白呼唤读者根据个人的经验进行这样或那样的充填。,那么,在电视评论与电视报道之间,谁对视觉符号需求更多一些呢?是后者。由于以报道新闻现场的事实为主,故视觉非语言符号系统的符号在电视报道的视觉冲击上比例更多一些。所谓的非语言符号,指的是直接打动人感官的各类符号。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电视评论在符号的运用上可以反以视为主而行之呢?答案是否定的。电视评论的论可以在事后进行,所以对新闻现场事实视听符号的需求相对弱一些。这就是说,在以视觉为主上,电视报道以非语言符号为主,而电视评论则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并重。,这样一来,电视评论的符号特点就与电视符号的特点不一致,出现了冲突。对于这一冲突,属类的电视评论必须服从于高层的电视符号。所以,恰恰因为这种冲突与评论的抽象性、概括性,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防止因此造成电视评论在视觉符号上缺乏冲击力,防止电视评论视觉符号的弱化。电视评论更应该强化视觉冲击。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善于视觉冲击呢?,:除了常规的事实视觉叙述之外,电视评论应该加强文字的分量。第一、在银屏上尽可能将主持人、评论者、当事人的有声话语文字化。由于电视符号体系视听多元、以视为主,而“耳朵不像眼睛那么有耐性”,因此,以有声的论说语言为主的电视评论一定要注意及时配加字幕。第二、对重要的意见、论点,要延长其在银屏播放的时间,或予以加大字号处理,或用特殊颜色处理。如,央视新闻频道的“央视论坛”在节目探讨问题阶段结束时,专门用一个镜头播放某一观点。第三、采用不同的字体、字体颜色形成视觉冲击等级。,四、电视评论符号体系的组织方式 从电视评论如何扬长避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年5期)发表以来,我国电视评论符号在方式上已经有所变化。其主要类型有:,1一人主持,先叙事交代情况与事实论据,后对事实予以评说,如央视焦点访谈中的评论类节目。 2两人主持,有主有宾,先叙事后评说,央视的今日说、香港凤凰电视台的时事开讲。 3多人主持,有主有宾,先叙事后评说,如央视的海峡两岸热点透视。 不过,电视评论在组织方式上还可以,也应该细化。从改进的角度看,电视评论符号方式有如下具体的开掘余地:,第一、主持人、评论者或嘉宾走入新闻事实现场或事后赶赴当初的现场进行评说。 目前,主持人、评论者或嘉宾是在摄像棚内评说场外的新闻事实。这种方式是需要的,但不应该是唯一的,主持人、评论者或嘉宾在现场评说可以使电视评论的符号形态更为丰富多彩,更利于受众接受与吸引受众的眼球。这一点,目前电视界还很少触及。 第二、要避免电视评论由摄像棚内的主持人、评论者或嘉宾只说而不用非语言符号交待相关的事实视听材料。,央视新闻频道的“央视论坛”就存在这一缺陷。如2003年9月30日23日的“央视论坛”有三位评论人物:一是电视台的主持人董倩,另两位特约评论员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学教授叶林与中国青年报的小川先生。虽然电视台请来的特约评论员实力不俗,但由于整个节目基本由演播室里的三个人夸夸其谈,不提供场外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等视觉符号,违背了电视评论符号体系应以视觉为主的规律,故节目相当枯燥,广大读者只好用手中的遥控器转换频道。,第二、视听之间、叙事与议论之间的关系多元化。 可以先叙事后评论,也可以先评论后叙事;可以先交待视觉的非语言符号,后提供听觉的有声言语;也可以同期视听,用视觉符号叙事,交待材料,用听觉符号如主持人或评论员的画外音分析问题,说明问题,提供意见,由视叙听评来构成夹叙夹议;主持人、评论者或嘉宾可以同时在场内评说,也可以同时在场外评说,还可以一在摄像棚内,一在摄像棚外,采用画中画,如香港凤凰电视台2003年9月30日21时的节目,在关于2003年9月18日日本游客到中国珠海集体买春一事,主持人请评论员曹景行先生点评。电视台这时采用的就是主持人与评论员场内场外的画中画。,第三、评论时,如果为两个或多人,应以专家评说为主。 电视评论讨论的话题所关涉的客体十分广泛,而对问题的看法又要求在准确的基础上有相当的深度。但以主持人一人之力,只要他不是神仙,那么无论其水平多高都难免逢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因此,彻底的解决办法是巧借人脑,将有关专家请入演播室。这有助于形成将主持人的新闻传媒水平与专家的专业水平相结合的新局面。另版东方时空就是这样做的,,其中1998年7月17日辞职之后请的专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律研究所的刘兆兴研究员,翌日蔚蓝色的呼唤请的是国家海洋局张登义局长,后者的话题是我国海洋的环保两个节目都由主持人与专家共同主持。在主持人与专家共同组织节目时,主持人要善于提问、精于调度,要听多说少,淡化个人的喉舌意识而强化耳目观念,把讲说的中坚任务交给专家。(这也正是东方时空面对面现有摄制符号的“一言堂”形式所难以克服的)。如确有必要改由有关几位专家单独主持电视评论节目,那一定要挑选具备必要的新闻传媒常识与录播经验的专家。,第四、主持人、评论者或嘉宾与场内受众直接互动,为第一层受众,而电视机前的受众为第二重受众。 1998年7月17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五环夜话节目可资借鉴。这一期的题目叫看世界杯,想中国足球,拍摄现场分台上台下。台下有数十名群众来宾,台上则有一位主持人与三位来自国家足球队的教练:迟沿斌、金志扬、桑廷良。相对于台下,台上为主,相对于来宾,主持人为主,但主持人不是去讲个中道理,而是控制全场,控制节奏,控制话题,这样,这一期的“五环夜话”节目就形成了台上主宾问答和谐,台上台下呼应和谐,电视机的机内机外言闻也多共鸣的良好氛围。,这一期五环夜话采取的一个言说策略就是数人登场,主次分明。中央电视台由姜丰、白燕升主持的文化视点与此也大同小异。我们不难想象,“面对面”的节目板块如果不是由一个主持人用嘴由头贯尾而更之以双人说或多人说,那么,论点与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