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1]_第1页
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1]_第2页
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1]_第3页
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1]_第4页
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8 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 1 四、 关于今本文子中的老子曰的问题 今本文子以老子曰开篇是贯通全书的特色,也是竹简文子和今本文子的关键性差别之一,这里的问题在于老子曰出现的时间。 王利器先生认为,文子一书添加老子曰字样,盖自开元年间始也。他的证据是日本古钞本群书治要及日本天明五年尾张国刻末,其引文自章头提行另起者,率未冠以老子曰字样。而唐玄宗时敦煌卷子中有老子曰出现。 笔者认为,老 子曰这种格式的出现是比较早的。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北魏李暹为文子作传曰:姓辛氏,葵丘濮上人,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文子的身世似乎非常明晰。前人已证文子与计然是孑然不同的两个人,而李暹文子传所言文子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和今本文子以老子曰为主的形式以及为十二篇的结构正相吻合,郡2 / 8 斋读书志又曰:按刘向录文子九篇而已,唐志录暹注已于今篇次同,其析之欤?是不是李暹造作了一个新的文子而又借为文子立传来掩人耳目呢 ?无论如何,李 暹所见到的文子已经和今本基本一致,也就是说,老子曰与 老子遗言互为注脚,无可辩驳,它出现的下限,应该是李暹见到文子的年代。郡斋读书志中说:李暹师事僧般若支流,盖元魏人也。群书治要本为各种书籍的节录和摘要,把那些明显不属于道德经范围的内容收录其中,而去掉老子曰子样最自然不过。 曾达辉先生认为,文子在南北朝和唐初尚有异本,到唐代天宝元年( 742)封文子魏通玄真经後,老子语录形式的文子便定于一尊。( 8)笔者深以为然。李唐王朝在很长时期内以道教为国 教,唐太宗尊老子为李氏始祖,唐玄宗封文子为通玄真经之外,还把文子和老子、庄子、列子一道列入科举教育体系,并置博士、助教、学生员讲习这些经典。文子在唐代受到了空前的推崇,这肯定和它通篇皆有老子曰有极大关系。 还有些学者通过今本文子所引老子之言接近于马王堆帛书本甚至郭店竹简本而证明今本文子的早出,但是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今本文子和淮3 / 8 南子相对应的上下文中,淮南子引用老子的哪句话,今本文子就引用哪句话,只不过个别字词略有出入而 已,而且往往是关键的语词都和通行本(王本)一致。如前文所述,今本文子和淮南子一致的地方,如果淮南子没有引老子而今本文子引了老子,往往会造成上下文的脱节,由此更可以证明今本文子的抄袭。 五、关于文子被引用的问题 笔者一直以为淮南子也有可能称引了古本文子的一些内容,但淮南子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导的先秦至汉初思想资料的汇编,很多内容在老子、庄子、管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甚至论语中找到源头。随着研究的深 入,我们可以发现竹简文子和淮南子之间的一些直接关系。 0198 以壹异,知足以知权,疆(强)足以蜀立,节 竹简文子 4 / 8 德足以怀远 ,信足以一异 ,义足以得众 ,才足以鉴古 ,明足以照下 ,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 ,智足以决嫌疑 ,信可以使守约 ,廉可以使财 ,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 ,处义而不回 ,见嫌而不苟免 ,见利而不苟得 ,此人之杰也。 素书正道 苟行以伪,则其知足以移众,强足以独立,此奸人之雄也,不可不诛。 说苑 指武 明于天道,察于地理,通于人情。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知足以知变者,人之英也;德足以教化,行足以隐义,仁足以得众,明足以照下者,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知足以决嫌疑, 廉足以分财,信可使守约,作事可法,出言可道者,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比,见难不苟免,见利不苟得者,人之杰也。 淮南子泰族训 5 / 8 明于天地之道,通于人情之理,大足以容众,惠足以怀远,智足以知权,人英也。德足以教化,行足以隐义,信足以得众,明足以照下,人俊 也。行可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守约,廉可以使分财,作事可法,出言可道,人杰也。守职不废,处义不比,见难不苟免,见利不苟得,人豪也。 文子上礼 这些材料相互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淮南子综合了多种材料,而今本文子在和淮南子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出现了几处纰缪,首先是漏掉了信足以一异,其次是豪、 杰的顺序颠倒。再有是以明于天地之道概括明于天道,察于地理,以及者、而等虚词的省略等细节上的差异。今本文子智足以知权和竹简文子一致,但是又漏掉了强足以独立。这种情况说明今本文子和竹简文子异大于同,而今本文子和淮南子却是同大于异,这个例子可以清楚地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6 / 8 我们还需要考虑一种情况,就是 0198 号竹简不是古本文子中的内容,而是类似于一起出土的儒家者言。不管怎么样,它的内容为淮南子所部分称引是可靠的,但比照之下,还是今本文子 抄袭了淮南子。 王应麟在困学纪闻(卷十)中列举了文子被诸多文献所取的情况,李学勤先生业已指出,这些古书都没有明说征引文子,究竟是谁袭取谁,难于证实。有些文句是流行的格言,也可能为大家所共用。然而,参考文子中的上下文,和淮南子加以比较,并核实其他的文献,我们发现今本文子对淮南子的抄袭是难以翻案的。 玉在山而草木润,珠生渊而岸不枯,王氏认为荀子取之。 这句话在今本文子上德中是第 3 章第 5 小节,该章共有 92 小节,其中 前 16 小节完全见于淮南子说山训,后面的 76 小节完全见于淮南子说林训。淮南子的材料来源众多是公认的,但淮南子一般保持了所引用材料的原貌,而在今本文子中,绝大部分都变成了老子曰。王氏提到的这句话在荀子劝学、大戴礼记劝7 / 8 学和史记龟策列传都出现过,这些文献中珠生渊都写作渊生珠,淮南子说山训和荀子、大戴礼记都有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抑秣的典故,但是淮南子又添加了其他的很多典故,这些典故在今本文子中一概没有。但是淮南子说山 训最后的结论:玉在山而草木润,珠生渊而岸不枯,蚯蚓无筋骨之强,爪牙之利,上食咘堁,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在今本文子中也是连续的两节(也可以看成一节),只是个别文字不同。这种情况说明,今本文子的抄袭在上下文的对比和多种文献的参照下更加清楚。 山有猛兽,林木为之不斩,园有螫虫,葵藿为之不采(文子上德)王氏认为郑昌取之。 汉书盖宽饶传:记载郑昌上书颂宽饶之言:臣闻山有猛兽,藜藿为之不采;国有忠臣,奸邪为之不起。盐铁论崇礼记载 贤良之言:故春秋曰:山有虎豹,葵藿为之不采;国有贤士,边境为之不害也。风俗通义正失:传曰:山有猛虎,草木茂长。王利器盐铁论校注:盐铁论载此文,以为出自春秋,当是春秋的今文家说。汉人引传,往往冠以本经的名称,这是当时的8 / 8 通例。盐铁论的编定和盖宽饶的活动时期都是在汉宣帝时期,盐铁论的编者桓宽又是治春秋的专家,(见汉书郑弘传赞)他所指出的出处应该是非常可靠的,换言之,郑昌所引用的也肯定不是文子中的话。 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铢而解 之,至石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文子上仁),王氏认为枚乘取之。 汉书枚乘传枚乘谏吴王之言夫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 枚乘之言在说苑正谏中被完整引用,流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