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加贵先进事迹_第1页
农加贵先进事迹_第2页
农加贵先进事迹_第3页
农加贵先进事迹_第4页
农加贵先进事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3 农加贵先进事迹 麻风村的启明星 记云南省广南县落松地村小学教师农加贵 汽车艰难地在群山中盘转,忽然拐入躲藏在草丛里的一条山石小路。山路很窄,只能容下汽车左右两个轮子,年久失修,坑洼遍地。两边葱茏的青山寂静地肃立着,守望着这片曾经与世隔绝的桃花之源。 小路的尽头是一个被大山环抱的小山村,叫落松地。这个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莲城镇最为偏僻的村子,有一个曾令人闻之色变的名字 麻风村。 在这个不到 50 户人家的小山村,有一所开办了 27 年 、目前有 21 名学生的学校。从建校至今,这里只有一名教师任教,他的名字叫农加贵。面对外界的歧视和家人的反对,27 年来,农加贵从未离开过这所学校,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这里的特殊群体。虽然他获得的最高荣誉也只是广南县先进教育工作者,但当地的干部群众,甚至县委书记提起他,都是连连称赞。 2 / 13 麻风村终于来了第一位老师 1986 年,一名只有 20 岁的年轻人壮着胆子走进麻风村,并选择留下来。从此,村里第一次有了老师,村民们为孩子办一所学校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这个年 轻人就是农加贵。 麻风村初建时有 56 户 180 余口人,其中麻风病患者 80 余人,壮、苗、彝等 5 个民族混居。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的孩子越来越多、逐渐长大,就学成了这个特殊村落居民最大的困难。然而,没有老师愿意到这个地方教书。农加贵的到来,让村民和孩子们看到了希望。 麻风病是一种极易流行的接触性传染病,可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睛永久性损害。上世纪 50 年代,麻风病曾一度在广南流行,给当地群众带来深重灾难。由于当时医疗卫生条件较差,麻风病人得不到很好的救治,常常被村里赶出来,有的甚至被 亲人遗弃。 你再哭,再哭就把你送到麻风村。当时,周边的群众对麻风病谈虎色变,常用这样的话吓唬哭闹的孩子,很3 / 13 多人甚至不愿提及麻风二字,而用那病来指,避如瘟神。当地政府把麻风病患者集中迁到这个大山深处偏远的地方,建立医治点集中医治。从此,麻风村便成了这里的地名。 为了防止病毒传染,当时仅有一条羊肠小路通向外界。在离村子 6 公里的村口,有一所当地人称的医院,实际上是防疫站。医院里的 6 名医生专为这个村子服务,同时也守在这里,不让人们随意进出。在医院和村子之间,有一个中 间区,医院每隔一段时间将药品送到这里,村里派人到这里来取药,医生和病人不直接接触。 出生在广南县一个贫困壮族农家的农加贵,高二时不得不辍学回家。一天,在下坝小学当代课教师的叔叔找到农加贵,说麻风村想办学校,建议他去试一试。农加贵简直吓呆了,连连说:不去不去!农加贵的两个哥哥和父母也坚决反对:不行!决不能去麻风村,我们决不同意!你可要想清楚,去了那里,将来还有谁愿意嫁给你!叔叔劝农加贵,没那么可怕,不行我先带你去看看。 大约过了半个月,想了又想的农加贵还是随叔叔来 到了麻风村村口的医院。医生们做农加贵的思想工作,告4 / 13 诉他,小孩子是没有病的,况且学校建在中间区,没有太大的危险,建议农加贵试一试。 农加贵终于答应试试,来到了位于中间区的学校。 那是农加贵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人。他清楚地记得,那一天, 8 个家长带着 12 个孩子来了,大的十一二岁,小的五六岁,他们远远地站着,看着他。看到被病魔侵蚀得躯体严重畸形的家长,有的膝盖以下被病毒吞噬,仿佛在跪着走路,有的鼻子完全塌了,只剩两个黑黑的鼻洞。这样的情景,令当时的农加贵只想掉头就跑。 但农加贵最终没有跑,反而坚持了 27 年。 1986 年 9 月 3 日,这个日子农加贵记得牢牢的。这一天,他走进了麻风村小学的教室。 这是一间用土坯建起来的屋子,中间一分为二,一半是医院用来放药品的,另一半就做教室。可教室实在不像教室,只有几张学生从家里抬来的七长八短的桌凳,一块一米多宽的黑板是用墨水染黑的,学生既没有课本也没有书。 5 / 13 农加贵到叔叔那里,打算找一些旧课本、旧书来给孩子们用。一年级的课本找到了两本,二年级的课本也只有两三本,课根本不知道该从何教起。没办法,农 加贵只有教孩子们拼音和记 100 以内的数字。 那个时候害怕吗?怕!我不敢和孩子们接触。比如孩子们写字握笔方法不对,我只有自己比画着教大孩子应该这样,然后由大孩子再去教小一点的孩子。农加贵告诉记者,后来自己虽然适应了一些,但我并不安心,还是想着要离开。 后来为什么留下了呢?记者问他。 村民对我太好了,孩子们也太听话了,他们都太需要我了!农加贵连着说了几个太。 学校开办之初,还没有上报县教育行政部门,农加贵是村民自己请的代课教师。任教 第一个月,村民们家家户户凑钱,一共凑了 35 元作为他的工资。村民们把钱放在蒸锅里蒸了消毒后,再请医生转交给农加贵。 当年 10 月,村民联名提出办村小的申请得到县文教6 / 13 局的批准,麻风村小学正式成立,农加贵成为学校唯一的老师,加上学前班,学校一共有 3 个年级。 作为代课教师,政府每个月给农加贵发 19 元工资。为了让农加贵留在村里教书,村民们自发集资,每月额外补助他 30 元,并一直持续到 1992 年农加贵转成公办教师。此外,村里又给农加贵划拨了两亩地,由村民帮着栽种和收割,还帮他饲养鸡鸭改善生活 。村民们的好深深地感动了农加贵,一直不安的心渐渐安定下来。农加贵要求自己,尽全部能力,教好学生,回报村民。 为了孩子们走出大山过上正常生活 第二个学期,学校从破旧的中间区搬到了村口相对好一点的医院。 学生每天从 6 公里外的家来到学校读书,不管风吹日晒,都准点出现在教室。 27 年了,除非生病,村里没有一个孩子迟到或早退,更没有人辍学。每天,孩子们从家里带来冷饭当作午餐,从不抱怨。农加贵告诉记者,即便这样苦,村民们还是要把孩子送来读书,他们急切地希望健康的孩 子能走出这座令人窒息的大山,融入到山外的世界中。 7 / 13 3 年后,孩子们要转到村外学习。但周边村子的群众对麻风病认知有限,坚决不同意麻风村的孩子转到自己村里上学。 看着孩子们脸上的泪痕,看着村民们沮丧的神情,农加贵的心里也异常沉重:难道这些孩子从此就要失去学习的机会?新的一年级学生又招进来了,但看到哥哥姐姐们从此不能再读书,从此就要回到村里耕田种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没有了。 多少夜的辗转反侧,农加贵最终做出决定,自己来教这些孩子,一直把他们教到六年级。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村干部时,村干部又惊又喜:农老师,这样你忙得过来吗?我会累点,但我能做到!为了这些无辜且可怜的孩子们,农加贵下定了决心。 从此,农加贵开始了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复式教学。每天,他先安排高年级的孩子预习或写作业,再开始教低年级的孩子;低年级孩子在开始复习时,他再去为高年级的孩子上课。在这种循环的复式教学中,农加贵也摸索出一套适合这些学生的教学方式,不断注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8 / 13 莲城 镇中心学校校长黄座富说,农加贵的教学方法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和近年来倡导的新课改理念非常接近。农加贵外出办事,孩子们就能在教室安静地自主学习。 你在这所学校教书,有过被人歧视的时候吗?记者问农加贵。 有!每学期开学时,中心校都要集中学习。有认识我的老师就会躲我远一些。在讨论时,我发表意见,就会有鄙视的眼光投来,好像在说,你一个只能教麻风村的老师能有什么水平。说这话时,农加贵的表情淡淡的。 1992 年,麻风村学校首届学生毕业了,要参加县里组织的毕业考试, 学生们有望到县城上初中。但当初孩子们被拒之校外的阴云依然笼罩在大家的心头。农加贵提议:咱们改个村名吧,填写资料时不要填麻风村了。村民一致同意,但起个什么名字呢?一位村民想到自家栽种的花生,也叫落花生,这个村子四周满山遍野的又是松树,将两种植物的名称各取一个字,就叫落松地吧!从此,这个让人谈虎色变的村子有了新名字。 9 / 13 当时我去看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不敢说自己就是这所学校的老师,怕别人知道就是麻风村,而是说来看另一所学校的成绩,顺便给落松地的学生看一下。中学的老师没有怀疑,便让农 加贵查了成绩。令农加贵高兴的是, 10 名学生成绩优异,全部都被录取了。 接着,农加贵又带孩子们到县防疫站做了体检,并将学生的健康资料送到县文教局存档,以免将来发生其他意外。县文教局也对这 10 个孩子的情况加以保密。 说到送孩子们去县五中上学的情景,农加贵眼睛湿润了。他把孩子们送到学校,帮他们把吃住安顿好,然后准备回家。可这 10 个长期与世隔绝并被歧视的孩子,一步不离地紧紧跟着他、看着他,什么也不说,但眼中充满了不舍 1992 年,通往落松地村道路上的警戒线被拆除了,医生 也撤离了,宣告当地麻风病的历史已经结束,外界对这个村的看法也在一点点发生着变化。 这一年,学校迁进了村子,结束了颠沛流离的历史。要建新学校了,村民们高兴得像过节似的,主动集资 4000多元钱,投工投劳 500 多人次,用一个月时间建起了两间土10 / 13 木结构的教室,平整了一块水泥篮球场,砌起了围墙,添置教学设施,莲城镇落松地小学从此正式挂牌! 也就在这一年,农加贵从一名代课教师正式成为公办教师。 他是村民的技术员、采购员,学校的伙头军 27 年的风雨同舟,农加贵与村 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从当初的怀疑、担心到熟悉、了解,直至现在的信任、依赖,这样的变化非一日之功,全都取决于农加贵坚持不懈的信念,真诚与朴实,热情与豁达。 学校搬到村子里后,农加贵更是被村民当成座上宾,这家请、那家请,他也没有任何忌讳,与村民和学生的感情更深了。 作为村子里学历最高的人,村民要读个信写个信,或是村里要发一个通知,都会找农加贵帮忙。农加贵平时也没有其他爱好,就爱摆弄一些电器,慢慢地他通过自学学会了维修技术,村民的电视坏了、收音机不响了,就抱着来找他。这个时候,农 加贵从不因工作忙碌而推辞,一有时间就抓紧11 / 13 帮忙修理,需要配个零件,也是自己掏钱。 渐渐地,维修范围扩展到各式各样的农用机械、开山钻眼的工程机械、新式的高科技家电,农加贵边修边学,不断提高电器维修技能。有的村民不便外出,购买家电、生活用品、农用物资也全部依赖农加贵。一到休息的日子,他就成了采购员。 2002 年,村里办起了成人技校,他教村民一些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原定每周只上两晚,可村民的学习热情高涨,要求增加到四晚。他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可这一答应,他的工作就更忙了,白天要教两个复式 班,晚上要给村民上课。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后,县里考虑落松地村的特殊情况,给 21 个学生每人每天 3 元的营养补助,并特批了 10 个寄宿生生活补助。这项工作的增加,又让农家贵成了伙头军。每天早上 7 点,他要准时为 21 个学生做早餐,面条或是米线,还得保证有一点肉或蛋。早上 8 点开始连轴转地上课,中午 11 点下课后,他还要带着几个年龄大的学生生火做饭,每餐两菜一汤,每周能吃上两到三次肉。 累吗?习惯了,不觉得啊!农加贵总是这样回12 / 13 答类似的提问。 得知记者来采访农老师, 村民苗家全立刻迎了上来,她的两个女儿都是农加贵的学生。 20 岁的大女儿已上广西打工,小女儿今年中考,可能考得上广南一中呢!苗家全高兴地告诉记者。 他是我的老师,我大儿子 9 岁了,现在又在他教的三年级读书。小儿子马上也要上一年级了。村民董向国指着农加贵对记者说。 27 年来,麻风村学校共招收了 92 名学生,已送走6 届 62 名毕业生,他们中有教师、医生、公务员,还有企业老总。我教过的学生都太好了,时常与我联系。两年前我父亲去世,有一个学生还大老远赶回来看我。农加贵说。 如今,落松地小学共有 3 个年级、 21 名在校学生,农家贵就是 21 个孩子的第二个家长,帮孩子们消除心理障碍,并通过申请社会援助等方式让家贫的孩子都能上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