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形象_第1页
农民的形象_第2页
农民的形象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3 农民的形象 农民的发展权益,现在终于有正经地端到台面上来了。就连一向“办给市民看”的报纸和“为中产阶级服务”的杂志,都要谈一谈农民问题哩。 对于一些人来说,过去不谈农民,怕的是沾染“农民意识”,怕因此而落伍于时代;现在谈论农民,怕的是失去了表现自己深具良知和道义的一个良好途径。 在这农民问题被“举国上下高度关注”的时候,我想到“谁是农民”这样一个可以说是没有问题的问题。 谁是农民呢?当然是以土地为生的人,然而一个“地产大王”也以土地为生,就不能说他是农民,哪怕做农民真的只是“分工不同”,“地产大 王”也绝对不能与农民为伍。或者农民就是在农村生活的人,但生活在农村的“商品粮户口”还是不少的,这里面包括干部、公办教师、居民,就不是农民。过去,农村中的非农民乃是“革命干部”、“革命教师”、“革命群众”,农民则是“公社社员”,不能冠以“革命”这种最崇高的字眼;现在,不讲“革命”了,但区别还是不可忽略。 当说到“农民”的时候,我脑海里会出现一张面孔。这张面孔是黝黑的,留着整日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痕迹;是布满皱纹的,代表着“汗滴禾下土”的经历;是木讷的,否则不符合“老实巴交”的需要。 二十多年前,四川画家 罗中立画过一幅父亲。那张农民的面孔可谓震2 / 3 撼了一个时代,但他竟然在衣兜里给“父亲”插了一枝圆珠笔,这到底算不算一个败笔,或者说一个作了“父亲”的农民是否应该有一枝笔、会不会有一枝笔。 综合而言,在我们的意识中,农民只指称那些土里刨食(为自己刨,也为国家刨)的人。因此,面孔不可不黑,皱纹不可不深,表情不可不木,圆珠则不可有。这样,一个农民便不仅以其职业、生活地点,而且以其外在形象征与社会其他人群区别开来了。 我想,这固然在某种程度可算是农民的“典型特征”,然而这样一幅造像也实在是提供了歧视与忽略农民的依 据。通过这样一幅典型形象,我们把进城打工的农民、开工厂的农民、执教于学校的农民、乡村里行医的农民,总之一切没有从事耕作活动的乡里人,都从农民的队伍里剥离出来了,剩下一帮没有出过门、没有见过世面、只知道“汗滴禾下土”的人,我们指着这堆人说:这便是农民。显然,这样的一群人,没有组织,所以过去不能“革命”,只能为革命者送粮送水;没有知识,所以今天也不配“改变命运”。 然而,被我们从农民的概念中剥离出来的民工、企业家、乡村教师、乡村医生等 等人,难道就有什么好对待吗?非也非也,他们在法定地位上仍然是“农业人口”,也就是说仍然是农民。把他们剥离出来,只是方便于画一个“典型”农民的画像的,画像完了,根据法定地位,他们还是要回到农民里面去,以便于给以“农民”的对待。民工不是正宗的工人,农村教师3 / 3 不是正宗的教师,农村医生不是正宗的医生,还有“农民画家”、“农民诗人”、“农民企业家”等等,这些称号都含有“次一等”的意思,某种程度上有如同“沐猴而冠”一词的形容效果,只是不那么明确地说出来罢了。 今天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乡村社会”这个概念,而更愿意使用“农村 ”这个说法。农村,自然就是农民世界,是一群又一群没有知识、没有见识的“土地耕作家”的所在,还谈得上什么社会构成呢?这种认识使得关于乡村社会的认识变得扁平化。 千百年间人们既看到了乡村有闰土,毕竟也承认乡村里有正宗的艺人、工匠、教书先生和医生,乡绅虽不如缙绅大夫那么气派却也让人尊重,但现在,农村只使我们头疼,哪里还有什么让我们尊重的东西呢?我们将农民中所有的才艺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