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化学鉴别试验一、化学鉴别试验 鉴别是指用规定的试验方法来辨别药物的真伪, 是药品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鉴别 的方法有化学方法、 物理化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等。 化学的方法有呈色反应、 沉淀生成反应、 荧光反应、气体生成反应/制备衍生物测定熔点等。物理化学的方法主要是一些仪器分析方 法,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色谱法等。生物学的方法是利用微生物或 实验动物进行鉴别,主要用于抗生素和生化药物的鉴别。药物的鉴别试验,均为用来证实贮 藏在有标签容器中的药物是否为其所标示的药物,而不是对未知物进行定性分析。 常见金属离子、酸根和官能团的鉴别收载在中国药典附录“一般鉴别试验”项下,如 钠盐(Na+) 、钾盐(K+) 、钙盐(Ca2+) 、酒石酸盐、水杨酸盐、丙二酰脲类、芳香第一胺类 的鉴别等。药物专属的鉴别试验则收载在中国药典正文各品种质量标准的鉴别项下。 化学鉴别法具有简便、现象明显的特点,是药物鉴别的基本方法。 1、呈色反应鉴别法呈色反应鉴别法 系指供试品溶液中加入适当的试剂溶液, 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 生成易于观测的有色 产物。如酚羟基的三氯化铁呈色反应;芳香第一胺的重氮化-偶合反应等。 例如,水杨酸盐鉴别方法为:取供试品的稀溶液,加三氯化铁试液 1 滴,即显紫色。反 应原理是水杨酸含有游离酚羟基,可在中性或弱酸性(pH 值为 46)条件下,与三氯化铁试液 反应,生成紫堇色配位化合物。反应方程式如下: +FeCl3 O OH OH + Fe O O O OH H2O+3HCl 水杨酸 铁配合物 又如,芳香第一胺类鉴别方法反应,又称重氮化-偶合反应,用于鉴别芳香第一胺(即芳 伯氨)。具有芳伯氨基或潜在芳伯氨基药物(指可以转化为芳伯氨基) ,在盐酸介质中与亚硝 酸钠作用,生成重氮盐,重氮化盐进一步与 -萘酚偶合,生成有色偶氮合物。方法为:取 供试品约 50mg,加稀盐酸 1ml,必要时缓缓煮沸使溶解,放冷,加0.1molL 亚硝酸钠溶液数 滴,滴加碱性 -萘酚试液数滴,生成橙色或猩红色的沉淀。反应方程式如下: NH2 R NaNO2 2HCl N+Cl- R 2 NaClH2O2+ + + N+Cl- R 2 + OH +NaOH N R N OH NaCl H2O + 2、沉淀生成反应鉴别法沉淀生成反应鉴别法 系指供试品溶液中加入适当的试剂溶液, 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不同颜色的沉淀, 有的沉淀 具有特殊的形状。如丙二酰脲类的硝酸银反应;氯化物的银盐沉淀反应。 例如, 丙二酰脲类的硝酸银反应的原理是巴比妥类药物含有丙二酰脲结构, 在碱性条件 下,可与某些重金属离子反应,生成沉淀或有色物质。这一特性可用于本类药物的鉴别。方 法为:取供试品约 0.1g,加碳酸钠试液 1ml 与水 10ml,振摇 2 分钟,滤过,滤液中逐滴加 入硝酸银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振摇,沉淀即溶解;继续滴加过量的硝酸银试液,沉淀不 再溶解。反应式如下: 巴比妥类药物的一银盐可溶于水, 而二银盐不溶。 反应中第一次出现的白色沉淀是由于 硝酸银局部过浓,产生少量巴比妥二银盐,振摇后,转换为可溶性的一银盐,继续滴加硝酸 银至过量,则完全生成白色二银盐沉淀。 3、荧光反应鉴别法荧光反应鉴别法 在适当的溶剂中药物本身在可见光下发射荧光,如硫酸奎宁的稀硫酸溶液显蓝色荧光; 药物与适当试剂反应后发射出荧光,如维生素 B1的硫色素反应等。 例如,维生素 B1硫色素反应的鉴别方法为:取供试品约 5mg,加氢氧化钠试液 2.5ml 溶解后,加铁氰化钾试液 0.5ml 与正丁醇 5ml,强力振摇 2 分钟,放置使分层,上面的醇层 显强烈的蓝色荧光;加酸使成酸性,荧光即消失;再加碱使成碱性,荧光又显出。原理是维 生素 B1在碱性溶液中,可被铁氰化钾氧化生成硫色素。硫色素溶解于正丁醇(或异丁醇等) 中,显蓝色荧光。反应方程式如下: 硫色素 4、气体生成反应鉴气体生成反应鉴别法别法 大多数的胺类药物、酰脲类药物以及某些酰胺类药物可经强碱处理后加热产生氨(胺) 气; 化学结构中含硫的药物可经强酸处理后加热产生硫化氢气体; 含碘有机药物经直火加热 可生成紫色碘蒸气;含乙酸酯和乙酰胺类药物,经硫酸水解后,加乙醇可产生乙酸乙酯的香 味。 二、二、鉴别试验的条件及方法验证鉴别试验的条件及方法验证 鉴别试验必须在适宜条件下完成, 否则将会影响结果的判断。 影响鉴别反应的因素主要 有被测物浓度,试剂的用量,溶液的温度、pH、反应时间和干扰物质等。所以,在方法建 立阶段,需要对这些条件进行系统考察,选择最适宜的反应条件。 1、 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浓度 主要是指被鉴别药物的浓度, 鉴别试验中的反应试剂一般是过量加入的。 适宜的药物浓度应该是能够产生明显的反应现象, 高于反应发生的最低浓度, 且不超过检测 或反应的灵敏度范围。 2、溶液的温度、溶液的温度 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很大,所以鉴别反应要选择适当的浓度。一般温 度每升高 10,可使反应速度增加 24 倍。但温度的升高也可使某些生成物分解,导致颜 色变浅,甚至观察不到阳性结果。 3、溶液的酸碱度、溶液的酸碱度 许多鉴别反应都需要在一定酸碱度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为使反应获 得明显现象, 应对溶液的酸碱度进行选择, 使反应物和生成物处于易于反应和稳定易于观测 的状态。 4、试验时间、试验时间 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应该对不同的时间进行考察,选择适当的 反应时间,需要是可加入催化剂。 三三、鉴别、鉴别实验实验的的方法方法验证验证 方法鉴别的目的在于证明所采用的方法适用于目标药物鉴别的要求。 鉴别试验方法验证 的内容包括专属性、灵敏度和耐用性。 1.专属性专属性 指其他成分(其他药物成分、杂质、降解产物、辅料等)存在的情况下,该 鉴别方法能否正确地鉴别出目标药物的特性。 专属性试验要求证明能与可能共存的物质或结 构相似化合物区分, 需确证含被分析物的供试品呈正反应, 而不含被测成分的阴性对照呈负 反应,结构相似或组分中的有关化合物也应呈负反应。 2.耐用性耐用性 指测定条件发生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程度。方法的耐用性好, 意味着该方法对测定条件的要求不苛刻,外界条件的一定变化,对测定结果的影响不大。 3.灵敏度灵敏度 指鉴别试验的最低检出浓度(量) 。最低检出浓度越低,说明鉴别试验灵敏度 越高。 例如,复方吡啦西坦片剂中维生素 B2鉴别方法建立 复方吡啦西坦片由吡啦西坦、脑蛋白水解物、谷氨酸、硫酸软骨素、维生素 B1、维生 素 B2、维生素 B6和维生素 E 等 8 种药物加适量辅料制成,处方中既有结构明确的化学药, 又有成分复杂的生物制品药。 设计复方制剂维生素 B2的鉴别试验时, 参考 ChP2010 收载的维生素 B2的鉴别试验方法 (如下所示方法 1)进行,并以维生素 B2原料药为阳性对照,另取处方中其他药物和辅料 作为阴性对照(空白试验) ,验证方法的专属性。 方法 1:取本品 10 片,置研钵中,加水 50ml,充分研磨,滤过,滤液作为供试液;另 取维生素 B2原料适量,加水溶解,作为对照液。可见供试品与对照品溶液均显黄色荧光。 取对照液和供试液各约 6 ml,分成三份,一份加稀硫酸溶液,一份加氢氧化钠试液,另一 份加连二亚硫酸钠结晶少许,摇匀后观察现象。结果可见,加连二亚硫酸钠,维生素 B2对 照液和供试液均黄色消褪,荧光消失;加氢氧化钠试液,两者均荧光消失;加稀硫酸溶液, 维生素 B2对照液黄色荧光消失,但供试品溶液出现蓝色荧光,表明片剂中其他成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山西省古交市中考数学预测复习含答案详解(典型题)
- 执业药师之《西药学专业一》检测卷讲解(达标题)附答案详解
- 2024化验员通关考试题库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工业项目土地及环保手续代办服务合同
- 2024-2025学年度药店相关技能鉴定复习提分资料及参考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4-2025学年注册核安全工程师经典例题及参考答案详解(新)
- 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人员测试卷含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4电工考前冲刺练习试题附参考答案详解【研优卷】
- 2025年小学诗词大会题库(附答案)
- 2025年远程教育平台的用户体验优化策略
- 现场复核记录
- 学校安全风险辨识管控清单
- 植物生理学植物的抗逆境生理
-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质量效率辩证关系
- 二手车鉴定评估报告表
- 设计思维方法与表达(高职艺术设计)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金融随机分析2课后答案
-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海姆立克评分标准
- RB/T 040-2020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管理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