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_第1页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_第2页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_第3页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_第4页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 将180 例慢性胃炎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 6 型,以中药治疗为主,配合西药治疗,观察各证型间的疗效结果。结果 180 例中,以肝胃不和型、脾胃郁热型及脾胃虚寒型多见,且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关。肝胃不和型、脾胃郁热型及脾胃虚寒型之疗效优于胃阴两虚型和气滞血瘀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慢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 ;辨证施治 ;中西医结合疗法 慢性胃炎系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为主,嗜中性粒细胞和嗜 酸粒细胞有少量存在。病因以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主,也包括自身免疫,十二指肠液反流及其他方面的因素。病位可累及胃大弯,胃小弯,胃窦甚至全胃。 2001 年 1 月至 XX 年 10 月共收治 380 例慢性胃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180 例,对照组 200 例。现将两组疗效比较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380病例均来自 2002年至 XX年收治的住院患者,均经胃镜,病理检查确诊。男 178 例,女 202 例。2 / 7 年龄最大 78 岁,最小 21 岁,平均 47.5 岁。病程 2 31 年,平均 9.8 年 ;浅表性胃炎 186 例,萎缩性胃炎 46 例 ,胆汁反流性胃炎 80 例,糜烂性胃炎 68 例,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 132例,不典型增生 16 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 XX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 )中的诊断标准并结合临床经验而制定 1。 1.3 试验分组 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治疗组 180 例:其中男 82 例,女 98 例,年龄最大 78 岁,最小 23 岁,平均 47.6 岁。病程 2.5 30 年,平均 9.6 年 ;浅表性胃炎 92 例,萎缩性胃炎 21 例,胆汁反流性胃炎 35 例,糜烂性胃炎 32 例,其中 幽门螺杆菌感染 64例,不典型增生 6 例。 对照组 200 例:其中男 96 例,女104 例,年龄最大 76 岁,最小 21 岁,平均 47.3 岁。病程 231 年,平均 9.4 年 ;浅表性胃炎 94 例,萎缩性胃炎 25 例,胆汁反流性胃炎 45 例,糜烂性胃炎 36 例,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 68 例,不典型增生 10 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纯西药治疗,处方为:阿莫西林胶囊 1.0 g,口服 2 次 /d,克拉霉素 0.5 g,口服 2次 /d,连用 7 天 ;奥美拉唑 20 mg, 口服 2 次 /d,疗程 2 个月。胃镜下见胆汁反流者,饭前 30 min 口服吗叮林 10 mg, 3 次3 / 7 /d,连用 7 天。治疗组均根据其不同的证候特征,辨证施治,给予相适应的中药汤剂内服。 (1)肝胃不和型:表现为胃脘胀闷,连及两胁,攻撑走窜,每因情绪不遂加重 ;嗳气频繁,舌苔薄白,脉沉弦。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以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香附、党参、白术各 15 g,川芎、枳壳、陈皮、元胡、沉香各 10 g,麦芽 20 g,郁金 15 g,炙甘草 8 g。每日 1 剂,水煎 2 次混合,分 2 次温服。 (2)肝胃郁热型:表现为胃脘灼痛,痛势急迫 ,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治宜清肝泄热、和胃止痛。用化肝煎加减。药用栀子、柴胡、黄芩、丹皮、白芍各 15 g,陈皮 12 g,蒲公英 30 g,连翘 20 g,金银花 15,虎杖 15 g,煅瓦楞子 15 g,煅牡蛎 15 g,浙贝 12 g,川楝子 10 g,黄连 10 g,吴茱萸 3 g,甘草 5 g。煎服法同前。 (3)寒热错杂型:以胃脘部痞满,嘈杂为主,干呕或呕吐,肠鸣不利,口渴喜热饮,苔薄黄而腻,脉弦数等。治宜和胃降逆、开结除痞。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用:半夏 10 g,黄芩 10 g,党参 10 g,黄 连 6 g,太子参 20 g,甘草 6 g,桂枝 10 g,生白芍 10 g,生黄芪 15 g,太子参 20 g,藿香 10 g,苏梗10 g,生姜 3 片,大枣 6 枚。煎服法同前。 (4)脾胃虚寒型:表现为胃脘绵绵隐痛,喜温喜按,食少纳呆,疲倦乏力,稍食油腻则胃脘胀满,甚则腹泻,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温中健脾,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药用:生黄芪 20 4 / 7 g,党参 15 g,桂枝 10 g,白芍 20 g,大枣 10 枚,饴糖20 g,生姜 3 片,白术 12 g,半夏 15 g,陈皮 10 g,砂仁10 g。如法煎服。 (5)瘀血停滞型:表 现为胃脘刺痛,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刀绞,痛处拒按,食后痛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脉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膈下逐瘀汤和失笑散加减。药用:丹参 20 g,五灵脂 15 g,生蒲黄 10 g,枳壳、川芎、桃仁各 10 g,红花 6 g,元胡 10 g,白芍 15 g,香附 5 g,甘草 8 g,田七末 10 g,每日 1 剂,水煎 2 次混合,分 2 次吞服田七末。 (6)胃阴亏虚型:表现为胃脘隐痛,痞满,嘈杂,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以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药用:沙参、生地、石斛、佛手、白芍各 15 g,冰糖 3 g,太子参 20 g,甘草 10 g。每日 1 剂、如法煎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2 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近期临床治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复常或消失,胃酸基本恢复正常,胆汁反流消失 ;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和5 / 7 异型增生恢复或减轻达 2 个级度以上 (含 2 个级度 ),胃酸分泌功能和胆汁反流明显改善 ;有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胃镜检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 1/2 以上,炎症有所减轻,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急、慢性炎症减轻 1 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减轻,胃酸分泌功能和胆汁反流改善 ;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而未恶化者。 2.2 治疗结果 180 例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辨证分型、各型间的疗效比较见表 1 3。表 1 示,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脾胃虚寒型与瘀血停滞型、寒热错杂型比较 (均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 2 示,慢性胃炎各中医证型间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 3 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比较,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1 中医各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比较 4 讨论 慢性胃炎的发生与不良饮食习惯、胆汁反流等造成的理化因子刺激、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失衡、老化和遗传因素等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其主要因素。因此选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胶囊以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前应询问病人有无青霉素过敏史,首次应用一定要用青霉素做皮试,呈 阳性者禁用,以免引起过敏反应。6 / 7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的胃痛、吐酸、痞满等范畴。慢性胃炎病程长,其病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久劳疲惫、思虑过度是导致慢性胃炎的起始病因,脾胃论 脾胃盛衰论云:“ 形体劳役则脾伤,病脾则倦怠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即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 ” 脾、胃一主受纳,一主运化,二者更虚更实,相互配合,完成消化吸收过程,胃通降失和,往往引起脾失健运。第二, “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 素问 痹论 ),饥饱失常,饮食不节,导致胃失和降。第三,情志恼怒,紧张焦虑,导致肝气疏泄失职,而 脾虚则运化不运,胃实则通降不畅,反而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的疏泄失职,气机阻滞,胃失和降。 日久失治而致脾胃虚损。在此基础上,由于脾虚失运,出现气滞、血瘀、热毒等而表现为虚实夹杂证,而二者互为因果,使病情日渐加重,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而成虚虚实实之象,此即 “ 因滞致虚,因虚夹邪 ” 的病机演变规律。 其病位主要在表 2 慢性胃炎各中医证型间的疗效比较表 3 慢性胃炎西医各型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胃,与肝、脾密切相关。临床表现以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脾胃虚寒型最多见。在治疗上要注意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寒热平调 ;同时要 益气扶正,顾护脾胃。用药时须注意 “ 胃宜通降则和,治胃调气为先 ” ,在肝胃郁热型治疗时忌过于苦寒,以免伤胃 ;健脾和胃不可太温、太峻,以防助热 ;养阴时宜加疏解之品,但7 / 7 不可过于温燥,可选用佛手、香橼等药。中医认为久病入络、久病多瘀,凡病程长,经年不愈或胃镜下见胃黏膜有瘀点、出血点者可据病情轻重加入适量活血化瘀之品:轻者可选用香附、红花、延胡索等,重者可选用桃仁、五灵脂、生蒲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