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SC 1037-2000 鲂》是一项国家标准,主要针对鲂鱼的养殖与加工过程中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该标准适用于活体鲂鱼及经过处理(如冷冻、冷藏)后的鲂鱼产品。内容覆盖了从养殖环境的选择到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

对于养殖条件,标准明确了水温、pH值等关键参数范围,并对饲料使用提出了具体要求,旨在确保鱼类健康成长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此外,还详细描述了捕捞方法以及运输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以保证鲂鱼能够以最佳状态到达消费者手中。

在加工环节,《SC 1037-2000 鲂》规定了从宰杀到包装整个流程中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包括但不限于去鳞、开膛、清洗等步骤的具体执行方式。同时,也对不同类型的鲂鱼制品(如整条鱼、切片等)制定了相应的尺寸规格和感官评价标准。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现行
  • 正在执行有效
  • 2000-02-22 颁布
  • 2000-04-01 实施
©正版授权
SC 1037-2000 鲂.pdf_第1页
SC 1037-2000 鲂.pdf_第2页
SC 1037-2000 鲂.pdf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SC 1037-2000 鲂.pdf-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S C 1 0 3 7 -2 0 0 0前言 为了鉴定舫, 鉴别妨和其他物种, 保护和保存妨原种的优良性状及种质, 避免苗种生产中种质混杂和性状退化, 开展妨种质的有效监测, 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 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农业部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 熊传喜、 谢从新、 周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舫S C 1 0 3 7 -2 0 0 0Bl a c k b r e a m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舫( Me g a l o b r a m a s k o l k o v i i D y b o w s k y ) 的主要形态构造特征、 生长与繁殖、 遗传学特性, 以及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纺的种质鉴定。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 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 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 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 B / T 1 6 8 7 4 -1 9 9 7 方正银脚学名与分类3 . 2 学名纺( Me g a l o b r a m a s k o l k o v i i D y b o w s k y ) ,注: 原名三角纺。 分类位置鲤形目( C y p r i n i f o r me s ) , 鲤科( C y p r i n i d a e ) , M亚科( C u l t r i n a e ) , 妨属( Me g a l o b r a m a ) ,主要形态构造特征4 . 1 外部形态特征4 . 1 - 1 外形 体高而侧扁, 呈菱形。 腹棱自 腹鳍基部至肛门。 头短小, 口裂斜。 上下领等长, 上领具有黄褐色坚硬的角质缘。背鳍位于身体最高处, 其末根不分枝, 鳍条为一粗壮的硬刺。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稍后方之上, 至吻端较至尾柄基部近。胸鳍末端接近或达到腹鳍基部。誉鳍基部长, 无硬刺。臀鳍起点在背鳍基部末端正下方。 纺的外形见图 1 ,4 . 1 . 2 可数性状4 . 1 . 2 . 1 背鳍鳍式: D . i i i , 7 ,4 . 1 . 2 . 2 臀鳍鳍式: A . i i i , 2 4 -3 0 , 分枝鳍条多数为2 6 - 2 8 ,4 . 1 - 2 . 3 侧线鳞数: 5 0 -5 8 , 多数为 5 3 - 5 7 ,4 . 1 . 2 . 4 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为 1 7 - 2 2 , 内侧为2 6 3 0 ,4 . 1 . 3 可量性状 体长1 1 . 0 5 8 . 0 c m的个体, 实测性状比例值如下: 体长为体高的2 . 2 -2 . 5 倍, 为头长的5 . 2三竺 , ) 1 熨生些丝二. 3 壑7 1 巡鱼 7 .竺9 . 0 造 , A 长 为 吻 长 的 “ 一 “ “ 倍 , 为 眼 径 的 4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 0 0 0 一 0 2 - 2 2 批准2 0 0 0 - 0 4 一 0 1实施S C 1 0 3 7 一 2 0 0 04 . 6 倍 , 为眼间距的 2 . 1 -2 . 3 倍。图 1 舫的外形图4 . 2 内部构造特征4 . 2 . 1 缥 缥 3 室, 前室最大, 约为中室的 2 倍( 体长 1 5 0 mm以下的个体前室比中室小) , 中室为圆锥形, 后室细小。4 . 2 . 2 下咽齿 锥齿状。齿式2 . 4 . 5 / 4 . 4 . 2 , 少数为2 . 4 . 4 / 5 . 4 . 2 ,4 . 2 . 3 脊椎骨 脊椎骨总数: 4 +3 4 -3 6 .4 . 2 . 4 肋骨 肋骨1 。 对。4 . 2 . 5 腹膜 腹膜为白色。5 生长与派殖5, 生长 生长速度依生活环境而异, 长江中游湖泊中纺的生长速度实测平均值见表1 , 表 1 舫各年龄鱼的休长和休雷穷洲平均值年龄, 龄1一234”一体长, c m1 2 . 3 一 4 4 . 3一5 5 . 05 7 . 1体 重 , g一 3 5 . 64 1 61 0 2 6 一 2 0 8 2 一 2 4 1 6 纺的生长方程和体长与体重关系式见附录A( 提示的附录) 。5 . 2 繁殖5 . 2 . 1 性成熟年龄: 雌、 雄鱼性成熟年龄均为 3龄。5 . 2 . 2 性成熟个体性腺每年成熟一次, 一次产卵。卵粘性。5 . 2 . 3 怀卵量, 长江中游湖泊中不同年龄的妨个体平均怀卵量见表 2 , 表 2 纺各年龄组鱼的个体平均怀卵量年龄 . 龄34一5体重, 91 4 4 02 0 9 02 5 6 0绝对怀卵量, 粒1 7 8 9 8 13 2 2 4 1 8一相对怀卵量, 粒/ 91 2 31 5 31 4 8S C 1 0 3 7 一 2 0 0 06 遗传学特性6 . 1 细胞遗传学特性 体细胞染色体数 2 n =4 8 。 组型公式 : 1 4 m+2 6 s m+8 s t ; 染色体臂数( NF ) : 8 8 , 染色体组型见图 2 ,x x叼材书 睁书 耳洲洲林郑翻袱翻甘介朴助朋筋娜从拟如仙朴“ 图 2 纺染色体组型图62 生化遗传学特性 舫肝组织的乳酸脱氢酶( L D H) 同工酶电泳酶谱见图3 . 同工酶酶带扫描图见图4 , 同工酶酶带的活性强度见表 3 。二HO曰图 3 纺肝组织 L D H同工酶电泳酶谱图图 4 纺肝组织L D H同工酶酶带扫描图S C 1 0 3 7 一 2 0 0 0表 3 妨肝组织L D H同工酶酶带活性强度酶带L D H,L DH,L D H,L D H,L D H,L DH,L DH,L DH,L D H,相对迁移率 。 7 8一 。 . 7 、一一 0 . 7 1一 0 . 6 8 0 . 6 5一 。 . 6 2一 。 . 5 9一 。 5 6一 0 . 5 3活性强度, %3 . 2 6一 4 . 5 2一 3 . 6 2 2 . 1 7一 3 . 1 7一 3 . 1 7一 3 . 6 2一 3 . 6 2一 2 . 7 1酶带L DH, oL D HL D HL DH ,L D HL DHL D HL D H相对迁移率0 . 4 90 . 470 . 4 4一0 . 3 6一0 . 3 2。 . 2 8一0 . 1 40 .1 1活性强度, %6 . 3 37 . 2 43 9 . 3 7一2 . 2 。一1 . 8 12 . 2 65 . 4 34 . 5 27 检测方法7 . 1 年龄的鉴定了 . 1 . 1 取鳞部位 体侧背鳍基部下方与侧线上方之间。7 . 1 . 2 操作步骤 a )取下背侧鳞片, 保存在鳞片袋中; b ) 将保存在鳞片袋中的鳞片取出, 放在培养皿中清洗干净, 剔除再生鳞; c ) 将清洗好的鳞片按在鱼体上的自然次序夹在两块玻片之间, 贴上标签, 两端用透明胶带封好; d )在解剖镜或投影仪下观察鳞片的年轮, 根据年轮数确定年龄。7 . 2 繁殖力的测定 在繁殖季节前, 取出性成熟雌鱼卵巢( N 期) , 称重后, 在前、 中、 后部各称取1 . 0 g 卵巢组织, 用1 0 %福尔马林溶液固定一周后, 在解剖镜下分别计数卵粒, 求得平均卵粒数。卵巢中所含的全部卵粒数即为绝对怀卵量; 单位体重( 9 ) 所含的卵粒数为相对怀卵量。7 . 3 染色体的检测7 . 3 . 1 标本制备 采用体内注射植物血凝聚素( P H A) 肾细胞培养及空气干操的方法制片, 吉姆萨( G i e m s a ) 染色。吉姆萨染色液的配制按G B / T 1 6 8 7 4 -1 9 9 7中附录C的规定执行。了3 . 2 测定染色体数目 在显微镜油镜下观察, 计数 1 0 0 个以上清晰、 分散良好的中期分裂相的染色体数目, 测定染色体数。7 . 13 组型分析 选择部分最佳中期分裂相, 进行显微摄影, 按放大照片剪贴配组, 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 染色体的形态类别, 按下列规定划分: 即臂比1 . 0 -1 . 7 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m组) ; 1 . 7 1 -3 . 0 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s m组) ; 3 . 1 -7 . 0 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s t 组) ; 7 . 1 以上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t 组) 。m组、 s m组染色体臂数为 2 ; s t 组、 t 组染色体臂数为 1 .7 . 4 生化遗传分析7 . 4 - . 1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活体解剖, 放血后取肝脏组织, 放人编号的小塑料袋中, 液氮中保存。运回实验室后, 低温( -2 5 0c )冰箱保存。7 . 4 . 2 样品制备 样品按 1 ; l o ( m/ v) 的比例加人 2 0 %的蔗搪溶液, 置于冰浴的玻璃匀浆器中制成匀浆, 在 4 左右、 1 5 O O O r / m i n 条件下离心3 0 m i n 。取上清液置冰箱中保存备用。7 . 4 . 3 电泳分离 用垂直管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 分离胶浓度为7 . 5 %, 浓缩胶浓度为2 . 5 %, 电极缓冲液为三经甲基氨基甲烷 T r i s ) - 甘氨酸缓冲系统( p H 8 . 3 ) , 其配制方法按G B / T 1 6 8 7 4 的规定执行。 电泳在 5 C 左右进行 2 . 5 -3 h , 起始电流为 1 mA/ 管, 样品进人分离胶后, 电流加大为 2 mA/ 管。加样量为 5 0 p L / 管。s c 1 0 3 7 一 2 0 0 0电泳结束后, 放人预先配制好并在3 7 C 恒温箱中保温的染色液( 染色液配方见表 5 ) 中染色。 表 5 染色液配方1 . 5 mo l Tr i s - HC 1 染色缓冲液( p H-8 . 3 ) , .LN o lm g1 %抓化硝基四 盆哇蓝, mL吩嘴甲两硫酸盐 mg1 m o l 乳酸钠( p H= 7 . 0 ) , mLV im *m L1 53 03 01 0 . 51 09 57 . 4 . 4 扫描测定 用激光扫描仪对电泳图谱进行扫描。7 . 45 酶带相对迁移率和活性强度的计算方法 a ) 酶带相对迁移率是原点至酶带中心距离与原点至指示带距离的比值; b )各酶带的活性强度按式( 1 ) 计算:X 1 0 0(1)。布式中: a 某一酶带的活性强度 , %; S - -酶带扫描图该酶带峰的面积, m m A -酶带扫描图全部峰的面积I m m2 e3 8 3S C 1 0 3 7 一2 0 0 0 附录A ( 提示的附录)生长方程和体长与休,关系式A 1 体长和体皿生长方程体长和体重生长方程见式( A1 ) 、 式( A 2 ) : LW,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