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届 高考一轮复习,思想文化史,*什么是文化? 广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狭义-精神层面创造的成果-哲学、科技、文学、艺术、教育等。,目前学术界通常根据文化的存在形态和层次将文化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其中思想文化主要是指处在最高层次、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即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文化。人们也把这种对“知”和“行”的本质及其规律认识的文化,叫做哲学。,什么是传统文化?,所谓传统文化,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所谓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主要指统治者提倡的,在社会中主导意识的思想。,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第 1 课,第 2 课,第 3、4 课,单元解读,应运而生,蔚然大宗,儒家思想的演变,春秋,演变线索,魏晋南北朝,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面临挑战,隋唐,新发展,明清之际,新体系理学,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 新思想体系,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含义:,(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百家”是虚指,以形容学派之多,其中, 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 “争鸣”是指当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他们互相诘难,彼此吸收融合。,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经济基础变化 上层建筑变化意识形态变化,(1)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2)政治:,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3)阶级关系:,“士”崛起,重用。,(4)思想文化:,“学在官府” “学在民间”,3、百家争鸣的意义: (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哲学基础,变革精神,(2)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作用巨大。,注重实践,1、春秋创立(孔子):,一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二)、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春秋创立,“仁”(核心)、“礼 ”、 “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创办私学; 整理文化典籍 (儒家六经),性相近,孔子儒学的创始者 1、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 孔子曾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 孔子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知识链接 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 (什么是仁?) 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怎样实现仁?什么是礼?) 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仁在政治上的推行),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1.进步性: A、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B、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 2.保守性: 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但同时又形成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东西。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孔子的活动,整理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留下言论集:论语,例题: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c,史书载,他率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国交界处困饿七日,动荡的年代,他的“仁”的思想也处处碰壁,不被采纳。 思考:为什么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不被采纳?,周游列国,“仁”对中国人为人处世产生极大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性格;他倡导的“礼”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规定了应当为、可以为、不得为的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规范性,限制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观念障碍。他所强调的“不怨天,不尤人”,不正视矛盾,不具开拓精神,形成中国人内敛的性格特点。,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2、战国发展:孟、荀,、春秋创立:孔子,(二)、 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战国,亚圣。 “仁政” ,省刑罚,薄税敛。(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 “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 “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孟子思想,朱元璋一边读孟子,一边看到不称心处就骂:“这老头要如生在今日,岂能放过他!”根据朱元璋的标准,认为应该删去的,都一一给予注明,结果共删去孟子全书85处,剩下170余节,編成孟子节文,于洪武五年(1372)颁发各级学校,作为钦定的教材。,朱元璋为什么要骂这位被封建统治者尊为“亚圣”的孟子?,荀子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荀子思想,(1)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2)伦理: “性本恶”;,(3)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评价:体现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 的朝气和信心,(4)“礼”:隆礼重法,史记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年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 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荀子的思想,“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从道不从君”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要发挥“礼义”的教化作用,借以改造生来不良的人性,同时还要并用刑罚制服性情顽劣之人。,王道 以德服人; 霸道 以力服人 孟子主张王道;荀子却兼谈王道与霸道。,先秦儒家思想 特点: (1)具体化,没有抽象的理论基础 (2)具有理想化的色彩 主要内容: 大多是关于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民间学派),如何看待孔子、孟子和荀子三人关于“人性论”的主张? 提示:三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思维点拨,例题.(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26题)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D,(三)、道家学派: 老子和庄子,(三)、道家学派: 1、老子,1. “道“是万物的本源,2. 朴素辨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哲学: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看不到事物转化的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消极悲观,老子的哲学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1.“道”是万物的本源,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道生万物 2.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老子的政治主张:,1.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2.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3.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4.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老子,“无为”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治理天下,要化烦为简,不使用权谋,不过分威逼百姓。,老子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影响: (1)、哲学思想: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 (2)、“无为而治”的主张有消极的因素,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知人者智,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信言不美, 。 将欲取之, 。 天网恢恢, 。 民不畏死, 。 祸兮福之所倚, 。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合抱之木, ;九层之台, ;千里之行, 。,道德经中的名句:,自知者明,美言不信,疏而不漏,福兮祸之所伏,始于足下,奈何以死惧之,必先予之,生于毫末,起于累土,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 恬淡朴素、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问题探究,庄周梦蝶图,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qu)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万事万物没有界限差别,天地万物为一(齐物论),庄子小档案,(约前369-前286年),宋国,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做过宋国漆园吏的小官。后来厌恶官职,“终身不仕”,庄子的思想 (1)“道” 为世界最高原则 (2)齐物论 (3)崇尚自然,超越功利 追求精神自由,庄子快死的时候,他的弟子准备厚葬他。庄子说:“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为我陪葬的玉石珠宝,世上万物都是上天送给我的东西,难道陪我安葬的东西还不齐备吗?”弟子担心地说:“可我怕老鹰、乌鸦吃了你呀!”庄子却说:“露天会让乌鸦吃掉,埋在土里也会被蚂蚁吃掉,从乌鸦嘴里抢来给蚂蚁吃,为什么这么偏心呢?”,“齐物”“逍遥”“无所恃”,(四)、法 家 学派:,韩非子:战国后期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将法、术、势相结合,其中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制群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权威,从而建立起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反对儒家“以古非今”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约前280233年),韩国,出身贵族。师事荀况,与李斯是同学。著有孤愤、说难等。,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佩服的“韩非子”,韩非子,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适应了社会大变革,适应地主阶级兼并战争,韩非子思想,如何评价韩非子的主张?,韩非子主张积极进取,反对墨守成规, 顺应时代潮流; 同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为结束割据,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但 “严刑峻法”易导致暴政,使社会矛盾激化。,守株待兔,守株待免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知识点拔,特 点,刻苦简朴,苦干和自我牺牲,实际功利(实用),(五)、墨家学派:,纪律严密,主 旨,兼相爱、交相利,墨子,(约前468前376),鲁国,精于工技,一生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为其政治抱负长期奔走各诸侯国,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提倡“非命”,反对命定论,相信鬼神和天的存在,政治,哲学,墨子的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荀子:“墨子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是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非乐”,儒家 法家 道家,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 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 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联系:汉武帝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外儒内法、剂之以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走上正轨运行之后,动荡的年代,动荡结束之初,小结:从春秋到汉武帝治国思想是演变经过:,战国时期,道家学说中又产生了追求治身(养生)和治国的黄帝之学,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积极无为”的哲学观。它与老子的学说统称黄老之学。黄老思想是西汉前期(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政治上的指导思想,是休养生息政策的思想基础。黄老政治使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但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练习:,1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终其一生他的学说也未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赏识。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所采纳 B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C他的学说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不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传播思想不感兴趣,巩固练习:,2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体现的是一种: A. 忠君思想 B王道思想 C民本思想 D阶级调和思想 3.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有很大区别,造成区别的根源是 A经济基础不同 B政治制度相异 C阶级利益有别 D地域环境差异,(1)背景: a. 专制政体建立; b. 儒生和游士批评时政; c. 采纳李斯建议。,一、儒学兴起的背景,1、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到打击,为什么儒学在秦朝受到严厉打击?,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跟儒学等思想基本无关,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卜筮之书可以麻痹人们的思想,是其思想统治的工具。,(2)评价:,a.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b.对中央集权和统一有一定作用。,c. 限制了思想自由,摧残了人才。,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1)变化:,战国: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秦朝死气沉沉。,(2)原因,战国尚未形成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纷争局面造成了宽松学术氛围。,政治统一需要思想统一。,1.例题: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崇法反儒 防止旧势力复辟 毁灭文化 加强思想控制() A B C D,2、汉初休养生息儒家思想逐渐复苏,汉初以黄老之术治国(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相近,在这样一种宽松的政治氛围下,儒家思想得以逐渐复苏.,面临危机,边境不宁 王国问题 土地兼并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解决之道,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 限制土地兼并 缓和阶级矛盾,制定规范限制人民,从“无为”到“有为”,二、儒学兴起,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 中国古代史,二、儒学兴起,(一) 罢黜百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1.背景: a. 大一统局面、专制主义体制、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 b. 社会问题(王国、边境、土地兼并问题等),需加强中央集权; c. “无为而治” 思想已不能满足中央集权的需要。 d.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大一统。,2.经过:,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禁绝与儒学相异学术的建议;,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史料1:“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史料2: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史料3: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据材料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史料4: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提供理论依据,神化君权,加强君权与对君权的有限限制相结合,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用思想统一来维护政治统一,3、主张及作用:,“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神化君权,有利于加强君权,“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有利于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实质:,思想文化专制。,春秋“大一统”是核心,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道家,法家,法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儒家,b.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4.特点:,a.带有神学倾向,5.影响:,a.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 b.结束了平等竞争,扼制自由发展。,1.教育体制: A、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办太学; B、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二)、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2.太学的影响:,b.对社会风气: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积极作用;,c.对统治基础:大官僚和大地主子嗣垄断官位情形改变,少数出身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a.对教育: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d.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3.太学清议:,品评政界人物,参与上层政争。,(1)原因:,生少年英锐,思想创新,言行勇敢。未跻身官场,与民间接触较密切,对弊政的直接感受。民本思想的影响。,(2)影响:,太学清议,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大学生的议政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中央官学,私学,太学,政治管理人才,做官,教育选官,(三)、科举制度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反映的是谁的什么主要思想,分析出现这些思想的原因。,孔子“仁”的思想; 原因: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孔子提出“仁”和“礼”,用以恢复社会秩序。,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汉书董仲舒传 指出材料是谁的什么主要思想,分析出现这些思想的原因。,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思想; 原因:汉初为了休养生息,实行“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思想。,第三课 宋明理学,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正 统,正统观念的理论来源于论语中的“正名”思想,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强调一个事情只有符合正统,才能顺利进行。三国演义将刘备的蜀汉视为正义一方,而将曹魏视为奸贼,就是正统观念的直接体现。因为刘备姓刘,是汉室皇族,他继承后汉道统 符合正统.,某部门突空降一个新领导,但此人一无资历二无拿得出手的成绩,该部门的成员都对其不满,产生抵触情绪。这就是因为他的晋升不符合正规的规则,做不到名正言顺,所以大家就无法认可。,道 统,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道“,概括地说,也就是指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义道德“。千百年来,传承儒家此道者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也就是朱子所说的“道统“。,名 教,一般指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和道德规范。西汉大儒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汉武帝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就是唯物主义。也就是说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第一,意识依赖于物质。 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就是唯心主义。也就是说意识是世界的本源,意识第一,物质第二。,主观唯心与客观唯心,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观念,意志,心等)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人的主观精神,而是由超空间的客观存在的精神决定的,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这种精神实体的派生物或表现。,王阳明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心包万物,心包万理,万物皆在我心中” 等,都是( )的典型代表。,主观唯心主义,范 畴,范畴是已经过实践证明,并已经内化、积淀为人类思维成果,具有高度概括性、结构稳定的基本概念,如:单一、特殊、普遍、形式、内容、本质、现象、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等等,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孔颜之乐,据论语记载,孔子曾对他的弟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意思是说,虽然吃着粗糙的食物,住在简陋的地方,但仍感到乐在其中。对于那种违背道义而取得的财富和尊位,他视其如同天上的浮云,转眼即逝。这个故事道出了孔子的生活原则,是他将对道义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孔子得意门生颜回,也继承着这种精神操守,所以孔子称赞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说,颜回平时的生活,不过是一盒饭,一瓢水,住在破旧的巷子里,别人禁不住那种忧愁,但颜回却能自得其乐而不动摇,颜回真是有贤德的人呵!孔子称赞的正是他那种( )的精神和境界。,“安贫乐道”,(1)表现:汉末、魏晋、唐末五代地位进一步动摇,社会动荡,战争频繁;谶chn 纬迷信和玄学的流行;佛教、道教的传播; 儒学缺乏理论性、思辨性 .,唐宋时期,三教之间相互吸纳渗透,出现三教合一的社会潮流。,一、理学产生背景 1.儒学困境,(2)原因,2.儒学复兴 (1)概况:,唐朝中后期,韩愈、李翱提出复兴儒学主张;,儒学复兴运动,韩愈提出“道统”思想,李翱提出 “性命之源”,主张: 影响: ,(2)原因: 科举制实行; 文化政策相对宽松,(3)影响:为理学创立奠定基础。,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历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白马寺(河南洛阳),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饱读儒家经书,一度又信奉道教,经常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时人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梁武帝又“舍道释佛”,以皇帝之身出家,“舍身”同泰寺,把推崇高潮。,老君岩(福建泉州清源山),刻画的是道家宗主老子洞悉世间沧桑、慈祥而睿智的形象。,老君岩,三教图,“三教”是指: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合一”不是儒教、佛教、道教合为一体,而是一种相互吸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二、理学发展的阶段 1.北宋理学创立:北宋五子 (1)基本特征:,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2)主张:,周敦颐、邵雍:,主 张:,意 义:,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师。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 。,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张载,“气学”;“天、道、心、性”,“二程”,“天理”“仁”,宋明理学,“理学”一词的概念:,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1.理学产生的背景,必要性:,唐末以来由于战乱,伦理道德遭破坏,不利大一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佛道的挑战,北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1.理学产生的背景,可能性:,儒学家们的主观努力,魏晋以来儒学吸收佛、道精华,更为理性化,思辨化,为儒学的新发展奠定基础,宋代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宽松社会环境,成为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宋明理学主要代表人物,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陆 九 渊,王 守 仁,程 颐,朱 熹,程 颢,(二)、宋明理学: A.程朱理学,1、北宋时期程颢、程颐,(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核心) (2)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3)认识论:“格物致知”,A、程朱理学,2、南宋时期朱熹,集大成者,思想:(1)“三纲五常是天理” (2)“存天理,灭人欲” 著述: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影响:成为官方哲学;传播海外,“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 “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存天理 灭人欲,“天理”与“人欲”是相对的,正常的合理的“人欲”就是“天理”,过分的多于的甚至是罪恶的“人欲”就是朱熹要灭的“人欲”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人性,人性就是仁爱之心,但人也是动物,所以人也有动物性,就是说人有时候也有兽性。这兽性就是邪恶之心。这也是朱熹要灭的“人欲”,以此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考点诠释,B、陆 王 心 学:,1、南宋:陆九渊的心学,2、明中后期:王阳明的心学,(1)“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2)反省内心可得天理;,(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 (2)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陆王心学: “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提出“心即是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故把其思想称为“心学”。,本质: “心即是理”、“吾心即宇宙” 穷理: “发明本心”,陆九渊,本质: “致良知” 穷理: 克服私欲,恢复良知,王守仁,材料一 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材料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主观唯心主义。不合理。,材料二 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材料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王阳明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镇压农民起义容易,去掉人心中的私欲很难。 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小故事,致良知的故事: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小故事,人人可为圣贤:有一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听王守仁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就以写字问王守仁。王问:“你嘴巴不能说话,耳朵也听不到声音,那你的心能分得清是非吗?”杨答:分得清是非。王说:“只要你心中分得清是非,存在天理,你就是个聋哑型的圣贤啊。”这体现了“心即理”的思想。,1) 思辨化。宋明理学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把儒学由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囊括天人关系在内的哲学理论体系。 2) 以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这区别于先秦、汉唐以政治哲学为核心的思想。 3) 佛学化,如借鉴佛教的禁欲主义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等。,(三)宋明理学的特点:,宋明理学对孔孟思想有哪些继承与发展?,继承: 坚持儒家道德伦理、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发展: 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 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汉朝官方化;宋明世俗化,考点诠释,探究:对比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都是儒学的新形式;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自然欲求,1、同:,2、异:,前者认为世界本原是客观存在的“理”; 后者认为“心即理”是主观的。 把握“理”的方法: 前者主张“格物致知”; 后者主张内心反省,致良知。,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四) 、宋明理学的影响,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贞节牌坊群,绣花鞋,(四)、宋明理学的影响,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四)宋明理学影响,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政治起了重要作用。,三纲五常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等观念应该加以摒弃。,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 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例题: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B,应运而生,蔚然大宗,春秋,儒家思想演变线索,魏晋南北朝隋唐,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面临挑战,新体系理学,例题:这一同学研究中发现西方学者一般将宋明理学称为“新儒学”(Neo-onfucian-ism)。试结合相关知识简析与传统儒学相比,从背景、内容和影响三个角度分析“新儒学”新在何处?,、在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道教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建构 的。 、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形式来表达,中国上古哲学中的“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开始用“理”来代替,更具理论化、思辨化。 、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鲜明的双重性。,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一)、明清之际儒学活跃的社会背景:,1、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工商市民阶层兴起-在商品经济浸润下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要求人性和个性解放,摆脱传统价值观的束缚。 2.政治:专制制度高度强化,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这引起知识分子的强烈不满,反专制要求日益强烈,呼唤理论的批判,3.思想:程朱理学、八股取士,压抑摧残人性,因循守旧,文化专制强化;而“西学东渐”,近代科学传入中国,开阔了人们眼界不少士人渴望打破思想束缚,蔑视礼法,追求个性解放,寻求社会变革,新的思想产生,(一)、明清之际儒学活跃的社会背景:,(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1、李贽的“异端”思想:,材料1: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答耿中丞,材料2: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以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 续焚书,从这三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贽的什么样的 “异端”思想?,“异端”思想: 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材料3: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材料5:“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 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长”。,材料6:李贽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李贽也招收女弟子。,从这三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贽的什么样的 “异端”思想?,批判“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男女平等。,材料4: “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而“不生于一”,并非生自“三纲五常”的天理。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 是明清时期反封建的启蒙思想的先驱,带有民主性色彩。,应如何评价李贽的“异端”思想?,(1) 主张:,挑战理学正统地位: 挑战孔子至尊地位,焚书藏书,1、李贽的“异端”思想:,“童心说”, “真心”,反对摹古文风,(2)评价:,他的思想一定程度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带有民主性色彩; 李贽全盘否定程朱理学,进而否定孔子及儒学思想,这就否认了儒家思想和程朱理学的合理成分,这是不可取的。?,材料1: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明夷待访录 材料2: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 明夷待访录,2、黄宗羲的思想主张:,阅读材料1、2思考: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批判君主专制,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材料4:“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材料3: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明夷待访录,阅读材料3、4思考:分别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限制君权,保障人民的权利。,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结合以下材料分析黄宗羲政治主张的影响: 梁启超曾说:“我们当学生时代,明夷待访录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一再介绍黄宗羲等人进步的政治学说,大量印发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以有助于宣传反对君主专制,动员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积极推动作用,(1)主张:,批君主专制。 君臣平等。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4)主张限制君权,保证民权。 (5)“工商皆本”,(2)评价:,抨击封建君主专制,推动反专制斗争。,明夷待访录,2、黄宗羲的思想主张:,3、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材料1: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材料2:今之清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己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g gng)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 顾炎武日知录,阅读材料思考:反映了顾炎武怎样的思想主张?,(1)反对君主专制; (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3)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特点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的内容 :,1、反对八股取士,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关心国际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天下郡国利病书,“八股之害,甚于焚书”,2、提出拯救时弊的主张,“严以治吏,宽以养民”;“明主治吏,不治民”,3、主张“工商皆本”,“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1)进步:,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批君主专制,提“众治”的主张 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评价:,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3、顾炎武的思想主张:,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自青少年起就留心时务,志在经世。1644年,清兵入关,王夫之和友人一起在衡山起兵抗清。兵败,逃到广东肇庆,效力于南明桂王政权,对桂王政权里许多人结党争权深表不满。不久,他见大势已去,辞职还乡,长期住在湖南湘西苗瑶山区。晚年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努力著述,人称船山先生。著作现存船山遗书。,4、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1)生活经历,王夫之 船山先生,(1)批判总结文化遗产; (2)政治: “循天下之公” ; (3)哲学: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思想家) (4)经济: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重视工商业者地位和作用。,(2)思想,1、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 2、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3)评价,一幢不大的清代民居,黑瓦白墙,显然经过后人多次修缮。门前有两棵对称的巨大柏树,直插云霄,气势磅礴,这是船山先生手植之树,观之令人感叹不已,唏嘘不已。 草堂大门有幅对联,右联:清风有意难留我;左联:明月无心自照人;横批:湘西草堂。 简简单单的文字带来的既有反清复明的内在情结,又有浓浓的归隐田园的气息。 屋内正中亦有一幅对联,右联:六经责我开生面;左联:七尺从天乞活埋。船山先生一方面对明王朝的覆灭悲愤欲绝,觉得活在异族统治之下,犹如活埋一般;可另一方面,船山先生苟活于世,却有着宏大的抱负,那就是: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更新与传承而奋争不息。,资料,5、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唐甄,1.(1630-1704年)字铸万,四川达县人。清初著名进步思想家,经世致用的倡导者;文学家。清顺治十四年中举,任山西长治知县,与上司意见不合,上任10月即被革职。以后流离数省,生活极为清苦,晚年流寓江南卖文糊口。他对封建统治极为不满,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用年时间写成潜书.唐甄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具有早期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性质,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相当影响。,唐甄曰:“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妻笑曰:“何为贼也?”曰:“今日也有负数苑布,或担数斗粟而于途者,或杀之而有其布粟,是贼乎?非贼乎?”曰:“是贼也。”唐子曰:“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 根据材料归纳思想的主张。,阅读材料:,最大的特点: 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2)思想主张,(1)认为儒学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定乱除暴安百姓。 (2)大胆批判专制君主,认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对“官”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3)提倡经世致用之学。,(1)在当时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 (3)把对国泰民安的希望寄托在贤君明主身上,仍没有跳出儒家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3)主要著作,潜书,(4)历史影响,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主张,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早期民主启蒙思潮); 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政治:反对专制,强调经世致用,思想:批判传统儒学,影响:,知识梳理,反正统意识,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出现活跃的影响,1、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萌生的,对社会产生巨大冲击。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构成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的作用,对近代民主思想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例.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问题: (1) “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答案:(1)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受时势的刺激,检讨明朝灭亡的原因。 (3)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或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明君贤相”(或答“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王夫之:主张实学,让富民放手经营工商业。如将三者的主张概括回答也给分。,想一想:儒家思想如何在继承中创新发展?,一条主线;两个视角;三次翻“新”;四个阶段,积极性: 局限性:,从内容看:早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写人作文小表妹700字(15篇)
- 厨房食品卫生知识培训
- 厦门消防安全科普培训课件
- 厦门安全培训管理系统课件
- 2025标准小产权房买卖合同范本
- 2025合作经营标准版合同
- 2025年私人所有房屋租赁合同
- 2025定制版企业贷款协议
- 卷帘门安全风险培训总结课件
- 卵巢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年宣城市总工会招聘社会化工会工作者13名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2026学年苏科版(2024)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咸味香精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9月新版劳务用工合同范本(可规避风险)
- 《焊接结构生产》课件-第一单元 焊接结构生产基础知识
- 中国钾离子电池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烟草局联合快递企业开展涉烟寄递违法行为培训
- 高一历史秋季开学第一课:走进高中历史的星辰大海
- 医药公司经营风险管理
- 2025年全国“质量月”质量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5年人工智能训练师(三级)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