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课文失掉灵魂_第1页
别让课文失掉灵魂_第2页
别让课文失掉灵魂_第3页
别让课文失掉灵魂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4 别让课文失掉灵魂 课本即教科书,汉语词典是这样定义的: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为学生上课和学习用的书。那课文呢?是教科书中的正文,自然完全与教科书匹配。那我们用课本学习课文的人大概可以这样理解:把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掌握。那考试自然是考查知识点掌握的程度了。暂不论其是非,我们大部分语文老师也许一直被这个观念统治着,而且从教越久越根深蒂固。这种观念似乎成了从教经验之精华,备课授课,潜意识中都以它为指导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我不否认它的合理性,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很明确而且快捷地掌握到课文的点睛之处,但我 越来越感到这样的语文教学得不偿失!它丢弃了语文独具魅力的东西,而那才是语文,是课文的灵魂。 一篇文章,不论把它放在杂志等公众刊物上还是课本中,它都是一篇好文章。好文章是美的。在杂志上读时也许会发自内心地发现美,挖掘美,一时兴起也许还会把精彩妙句誊抄到笔记本上。这时候,读者是完全主动的,放松的,也许在潜移默化中已受到文章的某种启示,写作时还会得到不经意的神来之笔似的佳句。但是如果把它放在课本中则不同。记得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曾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这一类型的文章我们该怎么掌握?”我一时愣了,告诉他哪一类 文章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吗?但我真的不想这2 / 4 样说。而倘若我说,无论什么文章只要领略其独特的东西即可,那他一定不会满意。因为我知道他想获得一些能把考题答得很好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是老师们认为聪明的学生、好学生!他们往往会寻找规律,其目的是能得高分。不错,他们的策略的确高明,可有几篇课文是他们真正学到手的呢?试想,当老师把所谓“类型文章”的规律交给他们,他们就会如鱼得水般地酣畅,而这样的读者却不会真正领略到文章的内核,可以说他们永远是透过望远镜去看风景。这样的风景怎么会比用眼睛捕捉到的真切、生动?而作为学生,他们所 学到的东西是否是他们真正需要的?这真是值得商榷的啊! 新学期第一天,当还带着墨香的新语文书发下来的时候,有多少同学会满怀兴致地去翻翻它,看看每一篇课文?我想他们更愿意去看中学生阅读、少男少女,甚至读者、青年文摘,却忽略了原来课本中的文章其实也是可以欣赏的呀!学生们已经有了一个思维定势,那就是:课文是在课堂上教师讲课时学的,预习也不过是为了配合课堂学习的,它怎么可能是可以欣赏的文章呢?可悲呀,课文已经成为一个不伦不类的畸 形儿!难道我们的课文都是一些陈词滥调的古板之篇吗?如果这样说,我可真得为课文喊冤了。 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课文那么生动,富于文学魅力,不愧为经典之作,3 / 4 同学们能读懂,很喜欢。在基础学习阶段有这样的经典之作垫底,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并使其积累坚实的文学功底。 再如柯灵的巷、张晓风的敬畏生命等现当代精品文章有着强烈的文学气息,且贴近时代,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文学兴趣。这是切实可感的文字中所流淌的芳香。 还有古文,像陈涉世家、出师表等篇目,都是 千百年来传诵的文章,带着强烈的人文气息和厚重的文化历史。这都是学生文学血液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么多优秀的篇目,怎么能说它们乏味呢?怎么会没有阅读的享受呢? 因此,我想我们的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把单一地教授课文知识点的过程变成感受文章意境、领悟文章内涵、积累文章精华的立体的交流,在不丢失文章内核的情况下融合知识点的教授;想办法让学生有独自面对课文的空间,不要让学生把课文当作考试的工具,把课文弄得支离破碎,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解读文章的闪光点。我想,这样也许更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