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 3 卷 第3 期 李敏 ,等 :安徽省宿松县铜铃寨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成矿条件与找矿标志探讨 1 8 9 岩 、 碎裂岩 、 构造角砾岩 、 密集节理 带 。其力 学性 质亦属压扭性 , 属成 矿期断裂 。 ( 4 ) 韧性剪切带 : 以线状分布的 糜棱岩带分布在F 、 F 2 之间, 沿朱堡 寨南坡成群、 成带分布。已知糜棱 岩 带 7条 , 长 约 6 4 0 1 5 5 0 m, 宽 约 l 2 2 m不 等 。总体 走 向北东 东 5 0 。 7 0 。 , 倾向南南东, 倾角一般在 5 5 。 一 6 5 。 之间, 总体上收敛于东部, 西部有撤开趋势 , 局部具尖灭再现 、 分枝复合等现象 。糜棱岩带主要 由 千糜岩、 糜棱岩、 粗糜棱岩、 碎裂花 岗岩等组成带内构造岩常显示出明 显的分带现象。同时, 在糜棱岩带 两侧以及糜棱岩带内部见有规模大 小不一的剪切透镜体, 大者数米, 数 十米 , 小者见于手标本乃至显微镜 下 , 其长轴方 向与线状糜棱岩带 的 展布方向一致 , 透镜体主要由刚性 的碎裂花岗岩块组成 。金矿 的形成 与韧性剪切带的活动以及后期的脆 性改造均有关。 除此, 矿区西部花岗岩体内见一 走 向北北东断层( 编号 F , ) 向北西错 切糜棱岩带。属成矿后断裂。 2 3 侵入岩 2 3 1 岩浆老 矿区内侵入岩极为发育 , 主要为 花岗岩及脉岩。 2 3 1 1 界岭花岗岩 出露面积约 5 k m , 东部受界 岭 断层制约, 与宿松群呈断层接触, 其 余均出图与大别山群桥岭组呈侵人 接 触 , 平 面 上 呈一 近 东西 向 的舌 状体。 ( 1 ) 岩石学特征 。岩石为浅灰 、 浅肉红色, 花岗结构、 残余变斑状结 构, 块状构造、 条带状构造、 片麻状构 造 。主要矿物 : 钾长石 3 5 4 0 , 酸性斜长石 5 一2 0 , 石英 3 0 一 一 5 5 。次要矿物 : 黑云母 、 角闪石 、 辉 石等。副矿物有磁铁矿、 锆石、 石榴 石 、 绿帘石 、 屑石等 。钾长石呈 自形 一 半 自形晶 , 粒径 0 52 0 m m; 斜长 石呈板条状, 聚片双晶发育; 石英为 它形粒状 , 粒径 0 1 0 5 m m, 分布不 均。界岭岩体为同熔型花岗岩。 ( 2 ) 岩石化学 、 地球化学 特征 。 界岭岩体化学、 微量元素平均含量岩 石 化 学 成 分( ):S iO : 7 2 3 5 TiO2 0 2 7 A1 03 1 3 71 Fe 2 O3 1 1 5 Fe O 1 5 3 MnO 0 0 6 Mg O 0 4 7 Ca O 1 0 7 Na 2 0 1 3 6 1 K 2 O 4 6 2 P : O, 0 0 7 8 S O3 0 0 3 C O2 0 0 3 H2 O 0 7 2 。 微量元 素含量 ( )( 远矿 岩 ) A u ( ) 0 0 0 0 9 5 C u 0 0 0 2 6 Au 0 0 0 1 3 Zn 0 0 02 4 Cr O 0 38 Ni0 0 03 Mn 0 0 1 6 9 V 0 0 26 Ga 0 0 01 l Ti 0 2 06 2 As 0 0 07 3 Mo 0 Oo o1。 微量元素含量 ( )( 矿 ( 化 ) 体 ) A u ( g t ) 6 1 5 9 5 C u 0 0 2 8 0 Au0 0 6 7 4 Zn0 0 9 98 Cr O 00 0 4 Ni 0 0 0 09 Mn0 0 4 2 5 V 0 0 0 1 6 Ga 0 0 01 6 Ti 0 2 2 00 As 0 01 4 3 Mo 0 001 0。 微量元素含量 ( )( 花岗岩 (维氏 ) ) A u( s t ) 0 0 0 4 5 Cu 0 0 02 0 Au 0 0 02 0 Zn 0 0 0 60 C r 0 0 0 2 5 Ni 0 0 0 0 8 Mn 0 0 6 0 0 V 0 0 0 8 8 Ga 0 0 0 2 0 T i 0 2 3 0 0 As 0 0 01 5 Mo 0 0 0 01 。 界岭岩体的花岗岩化学成分平 均值与中国酸l生岩平均成分对比, 可 以看 出 , S iO 、 K O 明显 较高 , C a O 、 N a O明显较低 。 与花岗岩的维氏值相比, 岩石中 除c u 、 A s 、 c r 、 N i略高外, 余者均接近 或偏低 。 从岩体到矿体, 含量显著增加的 有A u 、 C u 、 P b 、 z n 、 A s 、 Mo 、 Mn , 含量减 少者为 C r 、 N i, 而 V、 G r 、 T i无 明显变 化。大至反映出成矿过程中元素的 迁移趋势, 其中A u 、 c u 、 P b 、 Z n 、 M o 五 种元素的富集行为非常显著 , 显示 出 成岩后热液叠加的特征。 界岭岩体轻稀土( L a 、 C e 、 p r 、 N d 、 S m、 E u ) 大于重稀土 ( C d 、 T b 、 D y 、 Ho 、 E r 、 T m、 Y b 、 L u ) 。铕异常不 明显 , 稀 土元素分布模式为一缓右倾的近平 滑曲线, 反映花岗岩的形成与地壳硅 镁层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岩浆 的有关, 且在岩浆侵位的过程中混染 了陆壳物质, 从而具同熔岩浆岩的 特点。 2 3 2 脉 岩 矿区脉岩较发育, 主要为花岗斑 岩、 石英正长斑岩 、 细晶岩及煌斑岩, 大都呈岩脉状产出。其产出方位共 有三组 : 北东东向、 北西向、 北东向。 ( 1 ) 花 岗斑 岩 : 分布 于矿 区西 部 。呈小岩枝产出, 长约3 5 0 m, 宽约 6 0 m。展布方 向为北东东 向。岩石 呈灰白色 、 浅 肉红色 , 斑状结构 , 块状 构造 。斑 晶主要 由斜长石 、 钾长石 、 石英组成 , 基质成分为花岗质 , 多具 高岭土化、 绢云母化。 ( 2 ) 石英正长斑岩: 呈细脉产出, 长约 5 0 0 m, 宽 0 6 3 m, 展 布方 向为 北东东一近东西向。岩石呈浅灰色 , 斑状结构 , 块状构造 。斑 晶由钾长 石、 斜长石 、 石英组成 , 基质成分为花 岗质, 多具高岭土化、 绢云母化。 ( 3 ) 细晶岩 : 岩石呈灰白色、 灰绿 色, 细粒结构 , 块状构造。主要由斜 长石 、 石英 、 黑云母及少量角 闪石组 成 , 按其成分可分为花岗细晶岩和闪 长细晶岩。 ( 4 ) 煌斑岩: 主要为云斜煌斑岩、 云煌岩。岩石呈灰绿色 , 煌斑结构 , 块状构造。斑晶多为黑云母、 斜长 石, 绿泥石化发育。 2 4 动力变质岩 矿区内动力变质岩发育, 常见岩 石类型有碎裂岩、 构造角砾岩、 糜棱 安徽地质 2 0 1 3 焦 岩、 千糜岩等。 2 4 1 碎裂岩 灰白、 灰黄色 , 碎裂结构 , 大多不 具定 向性 , 成分主要为花岗质 , 石英 具波状消光, 长石双晶纹扭折等。 2 4 2 糜棱岩 包括粗糜棱岩 、 糜棱岩、 超糜棱 岩。灰 白、 灰绿 、 赫褐 、 粉红等色调 , 粗糜棱结构、 糜棱结构、 超糜棱结构, 平行定向构造 、 条带状构造、 眼球状 构造。岩石 由碎斑和基质两部分组 成 , 碎斑含量一般少于 1 0 , 由长石、 石英组成, 基质由石英、 长石、 云母等 组成 , 其粒级一般在 0 5 0 1 m m之 间 , 大 多为 0 2 5 m m, 少量 在 0 0 2 mm 以下。糜棱岩 中常见黄铁矿化及金 属硫化物矿化现象。 2 4 3 千糜岩 灰白、 灰绿、 浅褐色。糜棱结构, 显微粒状鳞片变晶结构 , 千枚状构 造 。矿物成分主要 由微粒石英和绢 云母 以及微量金属硫化物组成。绢 云母含量为2 0 一7 0 , 石英经重结 晶后常呈串球状排列。石英和绢云 母相间排列常构成纹层状 , 片理极为 发育。 强烈的构造变动使矿区内北东 东向韧性剪切带成为一条 明显的动 力退化变质带 。它 以绿泥石 、 绢 云 母 、 石英 、 酸性斜长石等新生矿物的 大量出现为特征 , 其变质程度接近低 绿片岩相。大量事实表明: 金的矿化 富集和该动力变质作用有密切联系。 2 5 围岩蚀变及矿化 2 5 1围岩蚀 变 界岭岩体受多期构造变动及热 液交代作用, 使岩体本身及受构造挤 压所形成的线性剪切带遭受强烈蚀 变。矿区内的主要围岩蚀变有硅化 、 绢云母化、 次为绿泥石化、 大理岩化 、 钾化、 钠化、 碳酸盐化及高岭土化等。 硅化 : 发育于整个花 岗岩体 , 多 呈乳白色充填于晶隙中。以及集中 分布于断层及破碎带中, 呈细脉充填 于大理岩的节理裂隙中。 绢云母化 : 多沿构造挤压片理分 布, 与成矿有一定的关系。 大理岩化 : 表现为方解石重结晶 成因块状或脉状集合体在断层上下 盘大理岩和破碎带中强烈而普遍 。 绿泥石化: 主要分布于花岗岩地 层中, 在破碎带中也有零星分布。 高岭土化: 主要集中分布于破碎 带及矿化体中。 2 5 2 矿 化 矿区内的主要矿化为黄铁矿化、 褐铁矿化 、 赤铁矿化 、 方铅矿化、 闪锌 矿化 、 氧 化铅锌矿 化 、 辉银矿 化等 矿化。 黄铁矿化 : 沿破碎带分布 , 主要 呈细脉充填于裂隙中, 与矿石矿物共 生常与硅化 、 绢云母化伴生。尤以细 粒团块状、 条带状者与金矿化关系较 为密切, 局部表现为闪锌矿化、 方铅 矿化或毒砂化, 统称谓“ 载金蚀变” 。 。 褐铁矿化 : 主要呈团块状 、 浸染 状赋存于破碎带碎裂岩的表面和裂 隙中。 金矿化 : 主要表现为方铅矿化 、 闪锌矿化、 菱锌矿化, 在破碎带中金 矿( 化) 体或表现为方铅矿呈细脉充 填于大理岩裂隙中, 呈浸染状散布于 大理岩中。 2 。6 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2 6 1 地球物理特征 3 1 1 地质 队电法组 于 1 9 8 3年 3 月为配合地质普查 , 在铜铃寨地区进 行 1 : 5 0 0 0 激电中间梯度扫面等, 于 1 9 8 7 年 l 2 月提交工作报告。 2 6 1 1 激电异常结论与建议 ( 1 ) 本区采用激电圈定金属硫化 物矿化地段 , 以研究金与金属硫化物 的含 量 关 系 , 间接 找 金具 有 明显 效果。 ( 2 ) 本区激电异常主要由以黄铁 矿为主的浸染状金属硫化物引起, 掌 握金矿化体和金属硫化物的相关关 系, 对异常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找矿 价值。 ( 3 ) 本区凡赋存金矿( 化) 体地段 均有激电异常显示 , 但有激电异常部 分不一定都能找到金矿( 化) 体 , 可作 为寻找金矿( 化) 体 的有利部位来进 行研究。 ( 4 ) 本区浅部异常多为高极化 率、 高电阻率, 但不能忽视测深断面 图上深部 显示为 n s = 2 一 3 、 p s = l O 0 0 m左右的低缓异常和n s = 6 左 右较高异常部位。 ( 5 ) 建议 对 号剖 面 ( 地 质 l 3 线) 的4 号异常( 1 l 8 号点 ) 、 I 号剖面 ( 地质4 6 线 ) 的中部异常( 1 3 8 号点 ) 进行钻探揭露 , 以查明引起激电异常 的地质原因, 探讨成矿的可能性。 ( 6 ) 建议在朱堡寨以北开展面积 性激电中梯度工作, 并在有利部位投 入激电测深剖面工作, 以全面了解矿 化蚀变带的范围和延伸情况。开拓 找矿范围, 扩大找金远景。 2 6 1 2 物性测定 铜铃寨地区共采集 1 5 2 块岩石 标本进行物性测定, 由测定结果可以 看出: ( 1 ) 本区分布的花岗岩均具有较 高的n 背景值, 极化率差异不大 , 但 糜棱岩和花岗岩离散程度较大, 表现 出围岩矿化强度大。空间分布有 明 显断续性的特征。 ( 2 ) 蚀变花岗岩电阻率低 , 与其 他岩性具有明显的电性差异, 为寻找 蚀变破碎带提供了条件。 2 6 2 地球化学特征 1 9 8 5 年在该区实施 1 : 1 0 0 0 0 岩 石地球化学测量和 1 : 2 5 万土壤地球 化学测量。 矿 区金 的原生晕大于 5 0 0 1 0 l 9 2 安徽地质 度 2 4 2 m不等 。在 2 7 线 出露宽度 大 , 矿化较强 , 但连续性差。总体走 向为 N E 5 0 。 6 0 。 , 倾 角 4 0 。 6 0 。 。 带内发育矿( 化 ) 体2 个 , 分别为V l 、 V 2 号 矿体 。 V 1 号矿体 , 矿 层厚 0 7 1 6 5 7 m, Au 品位 0 31 2 7 8 g t ; V 2 号矿体 , 矿层厚 0 3 4 4 4 m, A u 品位0 5 5 7 9 2 g t ( 图3 ) 。 V I 号 矿 化 蚀 变 带 : 由 3 3 线 一 T C 0 9 0 2 1 6线 , 长约 6 4 0 m, 断续 出 现 ,宽 1 l O re,总 体 走 向 呈 N E 7 5 。 8 0 。 , 倾角 7 0 。 左右 , 所 见矿 体 1 个 , 为 v I 号 矿体 , 厚 度 1 3 2 1 4 8 m, 金品位0 _ 3 1 1 8 g t 。 号 矿 化 蚀 变 带 : 由 3 2线 一 T C 3 8 0 1 4 6线 , 长约 2 4 0 m, 断续 出 现 , 宽 1 一l O re, 总体走 向呈 N E 7 0 。 , 倾 角 6 0 。 , 所见 矿体 1 个 , 为号 矿 体 , 厚度 0 7 3 1 1 8 m, 金 品位 0 3 2 48 g t 。 尚须 指 出 : Z K 4 9 2自 1 2 6 5 8 1 2 7 2 3 m, 厚 0 6 5 m, 金品位为 1 3 O g t 。 处于 I 号矿化蚀变带之下 , 说明下部 仍然含矿。 矿化 蚀变带 向西延人鄂境 , 鄂 东北地质大队在此丁作发现了5 个 透 镜 状小 矿 体 , 宽 1 4 m, 金 品位 1 5 03 1 5g t 。 3 2矿体形态及规模、产 状、品位 变化 3 2 1 矿 体 形 态 矿体形态 尚属简单 , 多为层状 、 似层状 、 脉状 、 透镜状 ; 少量 串球状 , 地表分布较零星, 呈 “ 雁行式 ” 排列 , 规模有限 , 下部连续性较好 。 3 2 2 矿体规模 、产状及品位变化 I 号矿体 : 产 于 I 号蚀 变带 中。 总体走向呈N E 6 5 。 7 0 。 隐伏地下 , 倾 角 5 2 。 控 制 工 程 为 Z K 1 9 2 、 Z K 2 7 0 1 、Z K 3 3 0 1 ,控 制 矿 体 长 4 5 5 m, 斜深 8 0 m, 厚度 1 3 63 4 5 m, 品位 0 -31 3 7 5 。均为隐伏矿体 , 控制标 高 7 3 1 2 m, 地 表蚀变带 中 金矿( 化 ) 体可能被地表雨水冲刷淋 失掉 , 地形地质 图中根据矿体产状 和对应控矿位置投影地表显示 。 I I 号矿体: 产于I I 号蚀变带中, 分为 I I 1 、 I I 2号 2个矿体 。I I l 号矿 体 : 总体走 向呈 N E 7 0 。 隐伏地下 , 倾 向s E, 倾角 3 7 。 。控制工程 Z K 2 7 0 1 、 Z K 4 9 2 , 控 制长 3 9 7 m, 斜 深 8 0 m, 矿 层 厚 0 3 03 5 m, A u品 位 0 -3 1 7 8 g t 。均为 隐伏 矿体 , 控 制标高 7 3 1 0 6 m, 地表蚀变带中金矿 ( 化) 体可能被地表雨水 冲刷淋失掉 , 地 形地质图中根据矿体产状和对应控 矿位置投影地表显示 。I I 2 号矿体 , 总体 走 向呈 N E 6 0 。7 0 。 , 隐伏 地 下 , 倾 向 S E , 倾 角 3 7 。 。控 制 工程 Z K1 3 0 8 , 控 制 矿 体 长 7 7 m, 斜 深 5 0 m, 矿 层 厚 1 4 4 m, A u品位 0 _3 2 3 1 5 g t 。均为隐伏矿体 , 控制标高 7 5 1 0 5 m, 地表蚀变带中金矿 ( 化 ) 体可能被地表雨水冲刷淋失掉 , 地 形地质图中根据矿体产状和对应控 矿位置投影地表显示。 I I I 号 矿体 : 产 于 I I I 号 蚀变 带 中, 分为l lI 1 、 1 I 2 号2 个矿体。H I 1 号矿体 : 总体走 向呈 N E 4 0 o 7 0 。 展 布 , 倾 向 S E倾 角 4 4 。 。控 制 工 程 TC2 7 01 、TC3 3 01 TC3 7 01 ZK1 3 4、 Z K1 9 1 、 Z K 2 7 0 1 、 Z K 2 7 0 6 、 Z K 4 9 2 , 控 制 标 高 4 91 3 0 m, 控 制 矿 体 长 5 6 0 m, 斜 深 1 4 0 m, 矿 层 厚 1 - 3 6 7 5 m, Au 品位 1 2 07 4 g t 。 llI 2号 矿体 : 总体走 向呈 N E 6 5 。 展布 , 倾向 s E, 倾 角 7 0 o一8 O 。 控 制 工 程 TC1 6 01、 TC1 6 02、TC1 2 02、 TC2 4 0 2, 控 制矿体 长 3 0 5 m, 斜 深 2 5 m, 矿层 厚 1 3 6 6 m, A u品位 0 -3 3 0 6 6 g t 。 I V号矿 体 : 产 于 I V号蚀 变带 中 , 分为IV1 、 I V2 号 2 个矿体 。1 V1 号矿体 : 总体走向呈 N E 6 0 。 展布 , 倾 向 s E, 倾 角 6 5 。7 5 。 。控 制 工 程 TC2 3 0 2、 TC2 7 01、 TC33 01 TC3 701 、 Z K 2 7 0 1 , 控 制 矿 体 长 2 2 9 m, 斜 深 4 0 m, 矿层 厚 0 7 9 3 O l i n, A u品位 0 5 3 8 2 g t ; IV 2 号矿体 : 总体走向 呈 N E 7 0 。 展布 , 倾向s E , 倾角 5 0 。 6 5 。 。控制工程 T C 0 7 0 1 、 P X1 3 0 1 , 控 制 矿体 长 3 0 5 m, 斜 深 2 0 m, 矿层 厚 1 0 9 m, A u 品位 0 5 1 6 g t 。 v号矿体 : 产于 V号蚀变带 中, 分为 V 1 、 V 2 号 2 个矿体 , V 1 号矿 体 : 总体走向呈N E 6 5 。 展布, 倾向S E , 倾 角 7 O 。 左 右 。控 制工程 T C 2 3 0 1 、 T C 2 7 0 1 、 P X 2 7 0 1 , 控制矿体长 1 3 4 m, 斜深2 5 m, 矿层厚0 7 1 6 5 7 m, A u 品 位 0 -3 l 2 7 8 。 V 2 号矿体 : 总体 走向呈 N E 6 5 。 展布 , 倾向s E , 倾角 7 0 。 左 右 。 控 制 工 程 T C I O 0 2 、 T C 0 5 0 4 、 T C 1 5 0 2 、 P X1 3 0 1 , 控制矿体 长 2 7 9 m, 斜 深 2 0 m, 矿 层 厚 0 3 4 4 4 m, A u 品位 0 5 5 7 9 2 。 v I 号矿 体 : 产 于 v I 号蚀 变带 中 。总体走 向呈 N E 7 5 。 展布 , 倾 向 S E, 倾 角 6 5 。 。控制 工 程 T C O 0 0 1 、 T C 0 9 0 2 , 控 制矿 体长 2 1 5 m, 斜 深 2 0 m, 厚 度 1 3 2 1 4 8 m, 金 品 位 0 3 1 1 8 g t。 号 矿 体 : 产 于 号 蚀 变 带 中 。总体走 向呈 N E 7 0 o 展 布 , 倾 向 s E, 倾 角 6 5 。 。控制 工 程 T C 4 0 0 1 、 T C 3 8 0 1 , 控 制 矿 体 长 7 7 m, 斜 深 2 0 m, 厚 度 0 7 3 1 1 8 m,金 品 位 0- 3248 g t 。 3 2 3 矿体顶、底板及夹石特征 3 2 3 1 矿层顶 、 底板特征 前 以述及 , 矿体以界岭花岗岩 为依托, 赋存于矿化蚀变带( 线型剪 切带) 中。矿体顶、 底板岩性与矿体 岩性一般无明显差异 , 多为糜棱岩 ( 糜棱岩化碎裂花岗岩) 、 干糜岩或 蚀变较强的碎裂花岗岩等。矿体界 线一般依金属硫化物含量的多少而 定 , 地 表依 褐铁 矿 色调 ( 红化 ) 而 第2 3 卷 第 3 期 李敏 ,等:安徽省宿松县铜铃寨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成矿条件与找矿标志探讨 1 9 3 定 。矿体与顶 、 底板金含量较为 截然 。 3 2 3 2 矿 体夹石特征 根据规范要求夹石剔 除为 2 m, 矿区 内在见矿工程 中, 矿层见夹石 真厚 度 大于 2 m均单 独 圈定剔 除 。 夹石岩性为糜棱岩、 千糜岩、 碎裂花 岗岩 , 矿体岩性 为黄铁矿化碎裂花 岗岩、 黄铁矿化千糜岩、 黄铁矿化糜 棱岩 , 含金也较为截然 。 3 3 矿石特征 3 3 1 矿 石 类型及 结构构 造 矿石工业类型 : 根据矿石 的物 质成分, 矿石中硫的含量, 划分为低 硫银金矿石。 矿石 自然类型 : 按矿物共 生组 合及其结构构造, 划分为细脉浸染 千糜岩 、 糜棱岩型及碎裂岩型。 细 脉浸 染千 糜岩 : 即糜 棱 ( 千 糜 ) 岩型 , 颜色 、 结构、 构造及矿物成 分与糜棱( 千糜) 岩一致。往往靠化 学分析确定矿与非矿 , 地表多具“ 红 化” 特征。A u 、 A g 、 c u 、 P b 、 z n 等呈细 脉或浸染状集体沿挤压片理充填, 该 类型通常含金量较高。 碎裂岩型 : 组成矿物基本与岩体 一 致 , 金多沿 裂隙充填或稀疏浸 染。一般含金品位低 , 居次要地位。 矿石结构 : 主要为晶粒状结构 , 压碎 结构 填 隙结构及 交代 变余 结构 。 矿石构造 : 以细脉浸染状为主 , 次为碎斑状构造。 3 3 2 金 的赋存 状 态及 共 生组合 3 3 2 1 金的赋存状态 根据 电子探针分析结果金的独 立 矿 物 为 银 金 矿 , A u 5 5 2 6 , A 3 5 6 ; 次 为 自然金 、 晶隙金 的 形式 出现 , 局部 为裂 隙金。从金 的 x射线面分布图像( 彩照) 看出, 包 体金的主要包于石英、 黄铁矿、 黄铜 矿 、 闪锌矿或方铅矿中, 或形成连生 体。晶隙金多填于黄铜矿、 石英及 毒砂 晶隙 中, 与黄铁矿 、 黄铜矿 、 方 铅矿 、 闪锌矿共生 。裂隙金多沿石 英 、 黄铁矿裂隙呈线状分布。 3 3 2 2 金的共生组合 与金共生的金属矿物主要为黄 铁矿、 毒砂 , 次为黄铜矿 、 方铅矿 、 闪 锌矿 。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 、 绢云 母 , 次为长石 、 方解石 , 未见独立 的 自然金。 样 品分析结果 表明 , A u 与 舷 、 P b 、 Z n 呈正相关 。 根据中子活化分析金在载金矿 物 中的物 中的含量表 明, 主要为毒 砂 、 黄铁矿 、 闪锌矿等 。 从原子吸收光谱看出 , A u 与 H g 正相关。 3 3 2 - 3 金的形态及粒度 根据重砂鉴定 资料 金的形态 主要为扁圆粒状、 片状 、 树枝状。表 面凹突不平, 较为粗糙 。金的粒径 在 0 0 20 5 mm之间。属细粒金。 3 3 3 金 的 成 色 根据电子探针分析结果银金矿 含金平均为 5 5 2 6 , 成色为 5 5 9 , 约 1 3 K; 自然金含 金量为 9 0 9 5 , 成色约 9 0 0 , 为 2 2 K左右。 3 4 矿石技术J j n - r 性能 矿石于 1 9 8 7 年 7 月采 T C1 6 0 2 1 0 1 号样送安徽省地矿局测试 中心 进行小型技术加工试验。经衍射分 析 , A u : 3 9 2 g t , A g : 4 7 g t , C u : 0 0 2 , S : O 1 5 , T F e : 6 4 6 。矿石破碎缩 分, 经筛析开始采用浮选法, 尾矿含 金 1 7 1 g t , 金损 失率 2 3 9 6 , 后改 用渗滤氰化 法试 验效果较好 , 浸 出 时间不同, 浸出率差异大, 以浸出1 0 天为佳 , 浸 出率 9 4 9 O , 由此看 出: 采用渗滤氰化法工艺流程简单, 金 回收率高, 具备开采利用价值。 氰化 法试 验流 程 : 原 矿一 氧 化 钙、 氰化钠一 渗滤氰化一 贵液、 洗涤三 次一 洗液、 浸渣。 3 5 伴生有益组分 矿石 中伴生有益组分主要为 银、 金等 , 如Z K 1 3 0 8 , 111 1 号矿体, 矿 层 厚 2 5 2 m, A u : 8 9 6 g t , A g : 2 8 6 4 g t , P b : 0 4 6 , Z n : 0 5 5 。由单样分 析结果看 出金与伴生 的有益组分呈 正相关 , 除伴生有益组分外 , 矿 区尚 见有独立的金矿体。 4 成 矿 条 件 与 找 矿 标 志 探讨 4 1 成矿条件 4 1 1 成矿物质来派 铜铃寨金矿硫化物硫 同位素 从一 3 0 2 3 0 , 由不 同成 因硫混合 而成 。初步认为一 3 0 为还原型生物 硫 , 0 5 0 2 3 0 为陨石硫及 3 7 o 1 7 o 为主的 昆 合硫。生物硫硫源大 多来自 沉积岩的硫化物; 混合硫为岩 浆硫与硫酸盐硫。说明矿点硫源除 来自 岩体本身外, 部份来自 界岭断层 的宿松群残留的大理岩 和石膏等 。 由此看出: 界岭断层对成矿起着一定 的控制作用。 4 1 2 成矿年龄 界岭花岗岩体基底为大别山群 桥 岭组 , 锆石 铀一 铅年龄 为 1 9 5 2 2 4 2 4 Ma , 经 韦瑟尔谐 和 曲线 处理 , 上 交 点为 2 9 0 0 Ma ( 湖 北 区调 队 ) 。 宿 松 群锆 石 铀一 铅 年龄 为 1 8 5 0 Ma ( 安徽区调队) 。界岭花 岗岩体锆石 铀 一 铅年龄 为 6 4 8 9 Ma 、 6 9 7 9 Ma , 而 矿石 铅 一铅 同位 素模式 年龄 为 1 8 5 0 Ma + 一 0 0 7 8 Ma 。 由此表 明 , 矿 石中铅主要来 自大别山群桥岭组, 即花岗岩形成过程 中带人古老的矿 石 铅 , 矿 石 钾 一氩 法 测 定 年 龄 为 1 3 8 7 5 Ma , 为燕山期。 4 1 3 成矿 温度 硫同位 素表 明 , 黄铁矿 毒砂 闪锌矿的递减变化, 说明硫同位素 安徽地质 已达 分馏平衡 。利用 s 3 4 = MT 2 ( 黄 铁 矿 : 5 7 、 闪 锌 矿 : 4 2 、 A: 0 3 5 6 ) , 求得平衡温度 为2 1 4 C 。为 低温热液型。 4 2 成 因探讨 矿 区处于太古界与元古界接触 边缘 , 黄梅隆起 区 内, 界岭断层北 、 西侧 , 矿体赋存于界岭岩体中。岩 体中金的丰度值含量较高( 6 x 1 0 ) 提供了成矿含金热液, 岩体直接作 为成矿的围岩, 为金矿的形成提供 了矿源 ; 界岭断层 在不断活动过程 中 , 诱 导次级构造 ( F 、 F : ) 的发生 , 提 供 了矿 液 迁 移 、 富 集 的有 利 空 间; 近矿围岩蚀变体现出含金热液 呈碱 性 , 随着 温度 、 压 力降低 与 围 岩发生交代作用 , 使围岩中钾、 钠 进入 热液 , 从碱 性到 中性 , 这样 金 及金属硫化物之络合物在冷却过 程 中相继沉淀。从而由岩浆期后 热液 交代改 造形成 构造蚀 变 岩型 矿床。 4 3 找矿标志 ( 1 ) 矿化蚀变带框定 了成 矿的 范 围和空间。矿体赋存于千糜 岩 、 糜棱岩或糜棱岩化碎裂花岗岩中。 ( 2 ) 地表矿体具 明显 的“ 红化” 特征, 尤其以褐红色为佳。其特征 为金属硫化物氧化所致。 ( 3 ) 几 种 不 同蚀 变 类 型 的交 织 、 迭加 与金矿化关系密切。据不 同蚀变类 型的 5 2 5 个 样品统计 , 硅 化 、 绢 云母化 、 黄铁矿化迭加 蚀变 的糜棱( 千糜) 岩与金矿化关系最 密切 。 ( 4 ) 金属硫化物( 黄铁矿 、 黄铜 矿 、 方铅矿 、 闪锌矿等 ) 与金相伴 生。尤其以致密细粒团块状 、 条带 状黄铁矿为最佳 。 5结束语 从矿区用于揭露 I 一 号糜棱 岩带 的探矿工程见矿情况来看 , 找 矿工作已初见成效, 并在各糜棱岩 带 中见到可供进一步工作的工业矿 体。经大比例尺地质测量在 F 3 断 层东侧的F l 、 F 2 两条断层之间初步 圈出糜棱岩带6 条 , F 3 断层西侧圈 出 糜 棱 岩 带 1条 。 长 约 6 4 0 1 5 5 0 m, 宽 l 一 2 2 m不等 , 糜棱岩带 中广泛发育有千糜岩 、 糜棱岩 、 碎裂 岩等动力变质岩 , 且沿糜棱岩带见 硅化 、 绢云母化 、 黄铁矿化 、 绿泥石 化等围岩热液蚀变现象, 成矿条件 有利, 经进一步工作有可能发展成 为有一定规模的工业矿床。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3 l l 地质队 安徽省宿松县 铜铃 乡界岭水 系沉积 物测量黄金异 常简报 【 R 】 , 1 9 8 2 【 2 】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3 1 1 地质队 安徽省宿松县 铜铃乡 界岭异常检查报告 R 】 1 9 8 4 3 】 安徽省地质局矿产3 1 1 地质队 安徽省宿松县 铜铃乡界岭金矿地质普查报告J R 1 9 9 0 4 】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 3 l 1 地质 队 安徽省宿 松县铜铃乡界岭金矿地质工作简报f R 1 2 0 0 7 【 5 】 安徽省地质局矿产3 l 1 地质队 安徽省宿松县 铜铃寨金矿地质普查报告 【 R 2 0 1 3 6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冲 华人 民共和国区域地质 调查报告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青少年控烟教育工作计划
- 七年级下册班主任班级纪律维护计划
- 钢结构冬季施工机械安拆措施
- 机电安装工程资源投入计划及保障措施
- 以小说为翼翱翔审美之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探
- 以多元智力理论赋能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教学:策略与实践
- 森林防火灾害预防心得体会
- 甲亢危象抢救流程中的心理疏导他
- 护理质量提升中的患者主动参与流程
- 破产管理人审计配合计划
- 夫妻婚内财产约定协议书范本
- 应急处置知识培训课件
- 分诊知识培训
- 《高血压肾损害》课件
- 常见警情处置课件
- “世界湿地日”宣传活动方案范例(3篇)
- 2024年质量检验员培训课件:全方位提升检验能力
-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培训课件
-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课件(完整版)
- 渗滤液处理应急预案
- 肺部结节病例讨论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