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因素与健康预防医学.ppt_第1页
物理因素与健康预防医学.ppt_第2页
物理因素与健康预防医学.ppt_第3页
物理因素与健康预防医学.ppt_第4页
物理因素与健康预防医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概 述,第一节 噪声与振动,一、噪声,凡是使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noise),即使是谈话的声音或优美的音乐在不需要时出现也是噪声。,(一) 噪声的来源,1生产性噪声 2交通噪声 3生活噪声,机械性噪声 流体动力性噪声 电磁性噪声,案例.1,1987年3月30日,有一青年男性到耳鼻喉科就诊。主诉3周前在使用一无线电话(移动电话)时忘记将电话转换到“通话”状态就直接接听电话,结果铃声直接“钻进”其左耳。他立刻出现了听力丧失及耳鸣。耳鸣在几天内消失。过去3周内其听力有所改善,但未完全恢复,因而来医院就诊。 问题: 1.该青年有什么健康问题?是什么原因所致?,问题: 2.噪声对人体听觉系统的作用可分为几类? 各有何特点? 3.该病人属于哪一类?现有证据是否足以判断其类型?若不足,你还需要收集哪些证据? 4.为了确诊,对该病人还需排除哪些原因? 5.噪声是否对人体其他系统有影响?如果有,请作简单描述,(二) 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听觉系统 (1) 暂时性听阈位移 1) 听觉适应 2) 听觉疲劳 (2) 永久性听阈位移 2听觉外系统 3爆震性耳聋,对人体听觉系统的影响,暂时性听阈位移(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 TTS), 生理性功能改变 听觉适应 短时间接触强噪声,主观感觉耳鸣、听 力下降,听阈提高10dB以上,离开噪声环 境后数分钟即可恢复。 听觉疲劳 较长时间停留在强噪声环境,听力明显 下降、听阈提高1015dB以上,离开噪声 环境较长时间后听力才恢复。,永久性听阈位移(Permanent threshold shift, PTS),病理性功能改变 听阈不能恢复到原来正常水平(听阈提高30dB),听力下降呈永久性改变 听力损失 无语言听力障碍 耳聋 有语言听力障碍,日常语言交谈出现困难,对人体听觉系统的影响,问题: 对机体的影响,特异作用(听觉系统) 非特异性作用(非听觉系统),神经系统:神经衰弱综合征,情绪状态 (躁性神经官能症),神经行为改变。,对非听觉系统的影响,噪声强度与纺织女工神经衰弱患病率的关系,心血管系统:血压升高,心率和心电图改变,对非听觉系统的影响,累积噪声暴露量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2=46.43, P0.01,女性月经及生殖机能改变月经周期 紊乱,痛经,自然流产率增,胚胎 发育受影响但未见胎儿畸形报道, 出生儿低体重结论不一致。,对非听觉系统的影响,消化系统 胃肠功能紊乱,消化能力减弱, 食欲减退,消瘦,胃液分泌减少,胃 肠蠕动减慢。 对心理方面的影响 产生厌烦、苦恼、烦躁不安表现。,对非听觉系统的影响,案例2,一个48岁男子主诉:持续耳鸣及双耳进 行性听力下降2年。病人称在安静状态下听 力略有影响,而在吵闹环境下听觉出现严 重障碍。以前耳部无任何严重病变,无外伤 史、未曾使用过有耳毒性的药物。过去8年 他一直在一家纺织厂工作。病人称在厂里 “偶尔”佩带听力保护装置。病人在工作之外 未接触枪声、摩托车等任何有害噪声。,问题: 1.该男子有什么健康问题?是什么原因所致? 2.该病人属于噪声对人体听觉系统损害的哪一类? 现有证据是否足以判断其类型?若不足,你还需 要收集哪些证据? 3.为了确诊,对该病人还需排除哪些原因? 4.该男子与案例1中男青年所患疾病有何不同特点? 5.根据以上两个案例你能说出噪声的来源和分类吗? 6.你能说出如何预防噪声的危害吗?,(四)影响噪声危害的因素,1噪声的强度和频谱特性 2噪声的性质 3接触时间和接触方式 4其它有害因素共同存在 5机体健康状况及个人敏感性,(五)控制噪声危害的措施,1控制噪声源 2控制噪声传播 3加强个体防护 4严格执行各类噪声标准和管理规定 5健康监护 6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控制和消除噪声源,隔声室,消声罩,控制噪声的传播,吸声材料,隔音设备,耳塞,耳罩,城市区域噪声标准GB 309693,执行各类噪声标准和管理规定,二、振动(vibration),是指一个质点或物体在外力作用 下沿直线或弧线围绕平衡位置来回重 复地运动。由生产或工作设备产生的 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一) 振动的分类,按其作用于人体的部位和传导方式分为: 局部振动(手传振动或手臂振动 ) 全身性振动,(二) 振动对机体的危害,1局部振动 手臂振动病,属我国法定职业病, 其典型表现为振动性白指 。 2全身振动 运动病(motion sickness),也称晕 动病 。,(三)影响振动危害的因素,1频率与振幅 2加速度 3接触振动时间 4体位和操作方式 5环境条件,(四) 振动危害的预防措施,1消除或减低振动源的振动,限制作 业时间和振动强度 2改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体防护和健 康监护,第二节 高温,1.高温作业及其类型? 2.热紧张与热适应的定义及表现? 3.中暑的诊断和治疗要点? 4.如何预防中暑?,案例,患者,男,18岁,经职业介绍所介绍于 1998年8月1012日在某单位做装卸工(临时试工), 患者在8月11日当晚已感发热、头晕、头疼、恶心等 不适,8月12日上午仍坚持去上班,在送货往返途中, 坐在无空调的二吨运输车驾驶室内达2个多小时,于 午后离开单位后突然昏迷而急诊入院。依据上海气 象台提供资料,8月11日最高气温为39,相对湿度 55;8月12日最高气温为37,相对湿度为72。,一、高温作业,系指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 工作地点气温等于或高于本地区夏季 室外通风计算温度2的作业。,(一)高温作业的类型,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 2高温、高湿作业 3夏季露天作业,(二) 高温下人体的散热方式,当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机体可通过对流、热辐射和汗液蒸发途径散热。而当环境温度接近或超过皮肤温度(一般以平均皮肤温度35为界)或热辐射强度很大时,人体便不能藉对流、热辐射散热,汗液蒸发散热成为机体维持热平衡的唯一途径。,二、高温作业对机体的影响,(一)高温作业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1体温调节 2水盐代谢 3循环系统 4消化系统 5神经系统 6泌尿系统,(二) 热适应 人在热环境下工作一段时间后产生的对这种不良气象条件的适应能力。 体温调节能力升高 心血管系统的紧张性下降 水盐代谢,二、高温作业对机体的影响,(三)热紧张 在高温作用下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 体温调节失调,热平衡破坏,产生热蓄积水盐代谢紊乱,大量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丢失。 心血管系统:有效血容量减少 消化系统: 消化道贫血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泌尿系统: 尿量减少,尿液浓缩,二、高温作业对机体的影响,三、中暑,中暑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热平衡,S=MRC-E M:人体代谢产热(metabolism) R:辐射散热量(-)(radiation) 辐射加热量(+) C:对流传导散热量(-)(heat conduction) 对流传导加热量(+) E:汗液蒸发散热量(evaporation) S:蓄热状态(heat storage) S=0 体温恒定 S0 产热散热热蓄积中暑,体温调节,对流 辐射 机体产热,对流 辐射 汗液蒸发,产热,散热,热蓄积,产热,散热,产热,散热,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下,深部体温=38oC,热蓄积过度,体温调节障碍,发生中暑,(一) 临床表现及其发病机理,1热射病 2热痉挛 3热衰竭,(二)中暑的诊断与处理,中暑先兆 有轻微头昏、头痛、心悸、无力、体温 升高、脉搏加快,但还能正常工作。 处理: 转移至阴凉处,密切注意观察。,轻症中暑: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头昏、胸闷、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热 2.有呼吸与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大量出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弱而快; 3.体温升高至38oC以上。 处理: 转移至阴凉处,口服清凉饮料,必要是 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二)中暑的诊断与处理,重度中暑-热痉挛 由水和电解质失调所致。主要表 现为肌肉抽搐和强直性收缩,并伴有 疼痛。 处理: 含盐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 盐水静脉滴注。,(二)中暑的诊断与处理,重度中暑-热射病 热蓄积致使丘脑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 碍。为先大汗后汗闭,皮肤干燥灼热,中 枢神经障碍,约四分之三的人突然昏迷。 处理: 降温,维持循环和呼吸功能,纠正水 和电解质紊乱。,(二)中暑的诊断与处理,重度中暑-热衰竭 发病机制不明确,一般认为是热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和大量失水造成循环血量减少,颅内供血不足而导致发病。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恶心呕吐,伴有便意、多汗、面色苍白、继以昏厥,血压短暂下降。 处理: 使患者平卧于阴凉通风处,口服含盐清凉饮料及对症处理。,(二)中暑的诊断与处理,四、防暑降温措施,(一)技术措施 1. 改革生产工艺流程 2. 隔热 3. 通风降温,(二) 保健措施,1供应饮料和补充营养 2个人防护 3预防保健,(三) 组织措施,严格执行有关防暑降温法规和卫生标准,加强领导,改善管理,创造合理舒适凉爽的休息环境,配备足够的降温设施和饮料,制定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第三节 电离辐射及非电离辐射,播放视频 播放视频,一、电离辐射,量子能量水平达到12eV以上,能使受作用物质发生电离现象的辐射,称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如属于电磁波谱的X射线、射线以及属粒子型辐射的射线、射线、中子、质子等。,(一)接触机会,核工业系统 射线发生器的生产和使用 放射性核素及其制剂的加工、生产和使用,(二) 电离辐射的作用方式,1外照射 2内照射 3放射性核素体表沾染 4复合照射,(三) 电离辐射对机体的危害,1放射病 (1)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2) 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3)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2内照射放射病 3远期危害,(四) 卫生防护,严格执行辐射防护三原则,即任何照射必须有正当理由;辐射防护应当实现最优化配置;遵守个人剂量当量限值的规定;采取防止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的一系列措施,同时应十分重视防止核素向空气、水体和土壤逸散。,二、非电离辐射,量子能量12eV,不足以引起生物体电离的辐射,称为非电离辐射 (nonionizing radiation),它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线、红外线、射频辐射 (包括高频电磁场及微波)及激光等。,(一) 对机体的影响,高频电磁场:主要表现为类神经征。 微波:类神经征、眼晶状体混浊,甚 至发展为白内障。 红外线:产生热效应。 紫外线: 引起皮肤红斑(波长275-320nm)、色素沉着(波长320-400nm)、皮肤灼伤甚至诱发皮肤癌。,(三) 防护措施,开展预防性卫生监督; 通过屏蔽辐射源、加大辐射源与作业点的距离、加强个人防护 就业前体检及定期体格检查 对从业人员加强卫生宣传及安全防护教育,案例3,XXX,男,微波设备检修工。全身处于大功率 的微波辐照约5小时。当时本人并未意识到过量辐 射。次日,胸、背和腹部出现密集或散在皮疹,感 到恶心、头痛等,就诊时曾 一度诊断为传染病后 经有关专家会诊确诊。服用安慰药物4天后,症状 完全消失。在辐射后第7天,第1、6和12个月末的 复查中,眼科、内科、神经科、脑电图、心电图及 各项实验室检查,每次均无异常发现。 问:该男子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密集型皮疹? 如何防止这种物理因素对作业工人的损害?,原因:急性微波辐射损害 防护: 1.辐射设备屏蔽 2.采用个人防护用品(微波防护眼镜 和防护服) 3.定期健康检查,解答:,案例4,1986年4月26日莫斯科时间凌晨01时23分,位 于乌克兰境内普里皮亚特河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四号堆发生了世界核电史上空前的灾难性突发事件 事故中间核反应堆溢出的大量碘131、铯137等放射 性物质,造成了1.85艾贝克及50兆居里放射性物质 外泄到大气环境中,使核电站的300公里范围内的 邻近地区出现多个放射性污染区,有237人得了急 性放射病,死亡33人,事故的经济损失达140亿卢 布。,问题:,1.生活在放射性污染区的人们,以后可能出现 什么健康问题? 2.除核事故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