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专题一.ppt_第1页
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专题一.ppt_第2页
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专题一.ppt_第3页
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专题一.ppt_第4页
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专题一.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语文,专升本考试复习专题一,一、论语,体例:语录体散文 内容主要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全书共二十篇, 每篇有若干章。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子 ,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态度,为学习的最高境界),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论语十则,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修身做人)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修身做人),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修身做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修身做人),论语十则,1、本文中心论点 孔子这十则语录,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宗旨,那就是人应当“好学”。 孔子所说的学习,包括读书、治学,也包括做人,是增长学识与修养道德的统一。,2、中心论点的具体分析,(1)孔子把“好学”放在很高的地位。孔子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最重要的是好学上进,做一个既有学问又有道德的人。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2)孔子对道德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孔子认为,除了“就有道而正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即向道德高尚者学习外,更须有“人不知而不愠”、“不患人之不己知”的超功利心态,强调只有谦虚、谨慎,永不患得患失,永不自我满足,方能不断有所进取。他还主张“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要求具有为崇高道义和理想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这可以说是儒家道德节操的最高境界。当然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经受得住长期艰苦磨练和严峻考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此外,孔子还非常看重道德修养的以身作则的力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中心论点的具体分析,1、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孔子重视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有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是要有勤奋努力,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要“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厌”。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三是要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要择善而从,从善如流。 四是要主动求教。“就有道而正焉”,乐于切磋,为有志同道合的人来访而高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五是既要善于读书,又要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要学思结合。,3、十则语录的积极意义,孔子晚年主要从事教育与经典整理工作,这十则语录是其经验和学识的结晶,充满真知灼见,极富哲理,对指导我们今天学习知识、增进修养,仍然有积极意义。 尤其是他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对领导者、管理者来说,意义十分重大。,4、写作特点,(1)通俗生动。孔子的这十则语录相当口语化,词语通俗而口吻自然,贴近生活,使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在说话时的口气,甚至可以窥视到他当时的神态和心情,而其中所包含的道理也易于被人们所感知,接受。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学而时习之”一则的排比;“学而不思则罔”一则的对偶;“松柏之后凋也”句的比喻;“何有于我哉”句的反诘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说理更为生动,也便于人们记诵。,5、习题集锦,一、单选题 1、论语一书的体例是( )。 A、对话体 B、专论体 C、语录体 D、评述体,2、下列孔子语录中,说明乐于切磋的是( )。 A、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下列孔子语录中,含有“烈火见真金”“路遥知马力”之意的是( )。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4、在下列语录中,提出了被视为儒家道德节操最高境界的是(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D、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答案:CCCD,二、简析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子曰”的“子”这里是对谁的尊称? 2、从“好学”的角度,概括这段话的三层意思。 3、这段话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孔子 2:一是以读书好学为乐, 二是以交友切磋为乐, 三是要有谦虚谨慎、永不自满、不患得患失的品德修养。 3:反问、排比。,谏逐客书,1、作者简介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作家作品: 1李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又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法家代表人物。 2.李斯的散文长于说理,所作奏书和碑文,对后世很有影响。 3.李斯的文章散见于史记及古文苑中。本文载于史记李斯列传。,文体知识: 1.“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2.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谏逐客书文章内容,第一部分:开篇单刀直入,点明论点。 第二部分:以历史事实说明客卿对秦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逐客的错误提供证据。正面用事实客卿的贡献,进一步引申和反诘,在反面假设和推论。语言上,采用一连串的排比句,对偶句,有气势,从情感上说服秦王。 第三部分:写秦王重物轻人,笔法多样。先用珠宝作喻,秦王喜欢,次用玩好美女推论,这层从反面说。第三层以音乐为喻进行对比。第四层以人和物比较,得出此非一统天下的方法。,谏逐客书,第四部分:论述有利于敌国,不利于秦国。先正面说理,采用连类设喻,排比,有力量;在古今对比,敌我对比,说明逐客对秦国不利。 第五部分:进一步说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收束全文。谈物的照应第二段,谈人的照应第一段,最后一句照应点第三段,且呼应开头。,谏逐客书艺术特色,第一、摆事实,设比喻,重铺叙。 第二、结构上,即曲折多变又严谨有序。 第三、多用排比对偶句,造成文章雄浑 奔放的气势。,本文要点:,1、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一开始就直截了当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臣闻 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2.以事实为依据,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纳客则强国的观点。 3.反复采用正反对比论证,阐明中心论点。 4.善于铺陈,气势磅礴。 5.排比、对偶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一、词语解释: 本文应掌握的重点词语: 窃、过、遂、易、殷盛、举、膏腴、从、施、治、杜、以、负、向、却、内、致、建、树、说、充、实、庶、业、资、籍、益. 二、翻译题: 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2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 3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Yi至今。 4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5客何负于秦哉?,1.窃:私下,副词,用在动词“以为”前,表示谦恭。过:过错。 听说官吏们商议要驱逐客卿,我个人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 2.百姓因而富足兴旺,国家因而富庶强大,百姓乐于为国家出力。 3.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迫使他们面向西方侍奉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今天。 4.象蚕吃桑叶一样吞并掉其他诸侯,使秦国奠定了帝王基业。 5.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6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7娱心意,说耳目者。 8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9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10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6. 如果当初这四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肯容纳他们,疏远有才能的人而不重用。 7.使心意欢娱的事物,使耳目愉悦的声色。 8.这不是统治天下、制服诸侯的方略呀! 9.因为泰山不嫌弃一块块土壤,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一条条细流,所以才能成就它的深广。 10.做国君的人不拒绝众多的老百姓,所以才能使他的功德昭著。,真题集锦,单选题: 1谏逐客书中的“客”指的是( ) A客商 B.看客 C.游客 D.客卿 2在谏逐客书一文中,作者先列举缪公广招贤才,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张仪,昭王用范睢的历史事实,然后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这里所采用的方法是( ) A. 归纳法 B.演绎法 C. 类比法 D.对比法 3谏逐客书列举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 ) A.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B.宣扬秦国强大富足 C.美化秦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 D.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4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都出产于外国,来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 ) A、 归纳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5在谏逐客书一文中,李斯用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的做法来论证秦王的错误,这里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A、 归纳法 B、对比法 C、 演绎法 D、类比法 6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取消驱逐客卿成命的主要原因是( ) A.论点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切中要害 B.反复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是非昭彰 C.论据十分充足,事实胜于雄辩 D.排比对偶联翩,气势充沛 答案:DADCBA,常用的论证方法,1、归纳法 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是通过列举若干“个别”,归纳它们所共有的质性,从而得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包含有例证法和概括法) 2、演绎法 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是从一般原理出发,经过一定的逻辑论证,从而得出一个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常见方式是三段论。 3、比较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一般分为对比法和类比法。 (1)对比法 将同一类别中具有不同乃至相反性质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彰显是非、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 (2)类比法 将性质特点相近的非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通过相似性连类来认识事理,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简单说就是通过打比方来说明事理的论证方法。,常用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1、比喻 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而且通俗易懂,为类比论证提供小前提。 2、比拟(拟人与拟物) 生动形象地说理。 3、排比 大大助长文章的雄辩气势,为归纳论证提供小前提。 4、设问 使问题明确,观点突出,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5、反诘 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6、层递 增强了说理的逻辑力量。 7、对偶 反复强调论点。 8、引用 为论证提供前提(论据)。,历年考试真题练习,多选题: 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这”四君”指的是( ) A.秦缪公 B.秦孝公 C.秦始皇 D.秦惠王 E .秦昭王 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有( ) A排比 B.对偶 C.比喻 D.夸张 E、拟人,1、ABDE 2、ABC,问答题: 1. 李斯为什么要写这篇奏章?奏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贯穿始终的一个论证方法是什么?,1.由于秦王听信谗言,下令驱逐一切不在秦国出生的宾客和士大夫,所以李斯写这篇奏章加以劝阻。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即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2.本文贯穿始终的一种论证方法是:正反对比。正面论证,以彰明任用客卿之利,反面推理,以揭示驱逐客卿之害,两相对比,是非十分鲜明突出。,简析题:,1“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客何负于秦哉?” (1)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哪几句? 能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是最后几句:“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2)概述文中所列举的论据。 这段文字中共列举了秦国发展史上四位君王通过任用客卿而取得成功的历史事实:缪公用客卿,“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图强,“举地千里”;惠王用张仪,“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昭王用范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3)这段论证的说服力来自哪里? 这段论说的说服力来自:论据充分,而且都是用的秦王自己发展史上的历史事实,都与秦国走向富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有关,这就切中了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最大心理愿望。,2“臣闻地广者粟多,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1)概括这段文字的旨意。 这段文字的旨意:阐明纳客之利与逐客之害,从理论上论证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2)这段话可以划分为两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前半部分论证不却众庶、广纳人才方能取得事业成功的道理,后半部分论证驱逐客卿就是损害自己、帮助敌国的道理。 (3)划分前半部分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前半部分又分三个层次:一是用地要广、国要大、兵要强之理来暗示人才要多多益善之意;二是用泰山、河海为喻,说明君王要功业昭彰就必须广纳人才;三是以古代圣贤为例,说明只有广纳人才方能事业有成、天下无敌。,三、五代史伶官传序,作家作品: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 晚年自称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应“明道”、 “ 致用”、“事信”、“言文”。他的散文具有说理畅达、抒情委婉的风格。 他的作品有欧阳文忠公集、新五代史和新唐书(与宋祁合撰),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五代史伶官传序,文体知识: 1.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2.这是一篇史论 本文要点: 1本文中心论点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盛衰在于人事的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以唐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为依据,论证主旨。 3.欲抑先扬,对比鲜明。 4.文章笔力雄健,气势夺人。,一、词语解释 重点掌握的词:之、原、终、赐、遗、尔、乃、遣、盛、负、纳、方、系、及、顾、泣、本、忧劳、逸豫、积、忽微、困、溺、从事,一、单选题: 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阐述“盛衰之理“所用的历史论据是( ) A唐玄宗前盛后衰的历史 B.李煜亡国的史实 C.后唐庄宗盛衰的史实 D.陈叔宝荒淫误国的历史 2欧阳修的文学主张是( ) A“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B. “明道”、“致用”、“事信”、“言文” C. 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D. “胸有成竹”、“心手相应”,3集中体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心旨意的一组反义词是( ) A盛与衰 B.天命与人事 C.满与谦 D.忧劳与逸豫 4从整体看,五代史伶官传序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 对比法 D.类比法 5书曰:“满招损,谦得益。”这个“书”指的是( ) A尚书 B.四书 C. 六书 D.孔子家书 答案:CBBCA,二、翻译题: 1原庄宗之所以的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推究庄宗得到天下和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 2及凯旋而纳之。 一等到胜利归来就把箭收藏在祖庙里。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当他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将梁国君臣的首级装入木匣时 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败啊!,5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尚书说:“骄傲自满,便会受到损害,谦虚谨慎就能得到好处。”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患勤劳可以使国家兴旺,安逸享乐就会把自身毁灭。 7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灾难祸患往往是从细微小事逐渐积累起来的,而那些有智谋、有勇气的人大多被他所沉溺迷爱的人和事物迷惑困扰。,三、简答题: 1识别本文中运用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第二自然段概述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历史事实是事实论据。第三自然段引用的书中“满招损,谦得益”、以及作者推出的警戒性的断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都是理论论据。 2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文章的抒情意味体现在那些地方,有何作用? 本文的写作意在劝谏北宋统治者以史为鉴,居安思危,防微杜渐,莫蹈覆辙。本文虽以议论为主,但融入了浓厚的抒情意味。行文中开篇即以唱叹起笔,使人警醒;时而推出与主旨相关的警戒性断语,而且两两比并,正反相形,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时而又出以感慨淋漓之句,多置于文章的筋络关键之处,如“岂非人事哉!”、“可谓庄哉!”、“何其衰也!”“岂独伶人也哉!”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文章是如何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 在论证时,以“成败由人”为中心,先极赞庄宗创业时意气之“壮”,再感叹他失败时形势之“衰”,用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鲜明对比映衬,突现庄宗先盛后衰这一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不仅令人信服,而且使文章意脉前后贯通,抑扬有致。,五、简析题: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而皆自于人欤?” (1)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国家的兴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 (2)概括这段的论据。 这里用的是历史事实论据:前半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历史事实;后半是国家衰亡,事业失败的历史事实。 (3)作者用什么方法突现中心论点?请略加说明。 作者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方法来体现并突出中心论点。主要是历史事实的兴与衰、成与败的对比,结论就在事实的鲜明对比之中,孰是孰非,“成败之迹”已和盘托出。 2“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岂独伶人也哉!” (1)最能体现这段文字主要观点的是哪两句? 最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就是说,国家的兴衰,事业的成败,皆取决于“人事”是“忧劳”还是“逸豫”。这是将本文的主旨具体化。 (2)这里运用了哪两种论据? 这里所运用的两种论据是:理论论据和历史事实论据。 (3)作者用什么方法突现中心论点?请略加说明。 作者主要是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这一中心论点。这“对比”具体体现在“满”与“谦”、“忧劳”与“逸豫”的对比;“方其盛”、“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及其衰”、“数十伶人”、“身死国灭”的对比;“祸患”与“忽微”、“智勇”与“所溺”之间也包孕着大与小、得与失的对比。可以说,对比手法贯穿在全文的行文之中,是文章说理、达意的主要方法。,完,答司马谏议书 (北宋)王安石,作家作品: 1、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王安石的文学主张“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荆公诗文集,文体知识: 本文属于书信体驳论文,反驳论点。 本文要点: 1、主旨 2、作者复信的缘由 3、王安石确立的反驳原则 抓住对方论点,树立反驳的标靶 以事实为依据,逐条批驳对方的论点,反驳简洁有力 措辞委婉,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一、选择题 1、下列议论文中属于驳论的是( )。 A、答司马谏议书 B、寓言二则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谏逐客书 2、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的是( )。 A、王安石 B、欧阳修 C、苏轼 D、范仲淹 3、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谏议”是指( )。 A、名 B、字 C、官职 D、劝谏 4、答司马谏议书“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君实”指( )。 A、司马光 B、君王 C、蒙君实 D、诚实,5、王安石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驳斥( )。 A、侵官 B、生事 C、征利 D、拒谏 6、王安石以“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驳斥( )。 A、侵官 B、生事C、征利 D、拒谏 7、王安石以“辟邪说,难壬人”驳斥( )。 A、侵官B、生事 C、征利 D、拒谏 8、王安石以“盘庚之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