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枣核》教案苏教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枣核》教案苏教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枣核》教案苏教版.doc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枣核教案 苏教版撰写人:_时 间:_【教学目标】1、 理解海外华人的思乡之情,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情,增强对自己国家的感情。2、 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用细小的生活材料,巧妙地表达一个富有深意的主题。说明:这篇文章是萧乾1980年访美回来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十篇系列随笔美国点滴中的一篇。文章中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感情全然寄托在了一颗枣核当中,后花园中的美景更是他们思念故土、思念家乡的具体再现。中美两国是自一九七九年开始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在改革开放之后,美籍华人才有机会可以回国探亲,因此在特定的背景下再审视、咀嚼本文,才能感受到那种强烈的民族感情和浓浓的依恋故土之情。【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以朗读为基础,辅以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感情。2、 难点:作者如何将爱国这一深刻的主题用具体化的生活细节加以表现,从而达到以小见大,以物传情。说明: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有感情地读、反复地读是体会人物情感的有效方法,同时,捕捉一些关键词共同品味,更深入地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民族感情。教学的难点落实在作者如何用具体化的生活细节表现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随笔,但是随笔不随便,作者用“枣核”为线索巧设悬疑,对“旧时同窗”家后花园的铺陈描写都是为了曲折地表达出海外游子们对故土的依恋,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是值得学习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大家都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背看好吗?齐声背诵静夜思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入手,激发学习的兴趣。2、最近读到一首台湾著名诗人彭邦桢的诗,使我又想起了李白的这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大家想不想听一听?教师朗读月之故乡“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在一个月如水,光如影的晚上,作者对着月亮诉说自己的思乡之情。由此发现从古至今,人们对自己离别许久的家乡总是有难以割舍的思乡之情。以此唤起学生对思念家乡这种感情的初步认识。3、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一个人离开自己的家乡很远,时间又很长,远隔重洋,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她)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想在枣核这篇课文里告诉我们的。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大声朗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2)圈点勾画,利用课后注释和手头资料(如字典)解决生字新词。2、请同学说说文章中最强烈反映旧时同窗那种中国情结的内容是什么?1、大声朗读课文。(1)文章主要写了旧时同窗离开祖国50年,在美国事业家庭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带几枚生枣核让他试种,表达了国人身在异乡,心系故土之情。(2)疑难字词:蹊跷qqio,风烛残年zhcn故弄玄虚xun,揣chui,山坳o2、文中踏访后花园的内容是最能表现旧时同窗的思乡之情。大声地朗读是让学生读通、读顺文章,在读的过程中发现字词的障碍。自行扫除文字障碍和概括文章内容是应该一贯坚持的基本训练。交流文章的主体部分则为深入把握文本做好铺垫。再读课文品读细节圈画理解1、齐声朗读小节。2、圈画同窗家后花园中哪些景色是最富有家乡特色的?(1)古人以青青杨柳作为牵绊游子、抒发离愁的象征性植物。如“羌笛何许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同学们还能想到哪些和杨柳有关的内容?(2)莲花是能消除人间疾苦的圣洁之花,又象征着纯洁的心,如杨万里的送别诗中就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还有哪些诗文中写莲花的洁净、高雅?(3)展示一组北京北海公园、厂甸、隆福寺、总布胡同的照片,再回到文中描述“我们家北海”的文字进行对照。3、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后花园,旧时同窗还想增加哪一景?这几颗枣核承载着一份怎样的感情?能不能圈画关键词句体会旧时同窗的情感?4、引导学生产生困惑,为什么如此思念祖国和家乡,生活条件又很好,却不回祖国寻根呢?介绍枣核的写作背景。1979年2月,即出访美国的前半年,中国作家协会正式为萧乾平反,确认1957年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实属错划。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经过这20多年的坎坷磨难之后所面临的神州大地,一方面是生机勃勃,另一方面又是百废待兴,国门重新向世界打开。萧乾带着他老新闻记者的深刻洞察力(萧乾曾是在西欧唯一的中国随军记者),抓住国人在美国的现代社会生活及其心态,引发人们审视每个异乡人都难以割舍的民族情结,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极具见地和创新的,是站在了民族与发展的高度上提出的思考。1、朗读2、圈画后花园中反映同窗的思乡之情的细节(1)“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2)“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3)“我们家的北海”。调动自己的积累,交流这些及具象征意义和中国韵味的事物,体会同窗的思乡之情。3、抓住文章第段,交流自己的感悟。尤其是几个关键词句,如 “殷切”、 “托”、“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可以让学生读读品品,更加自然地领会旧时同窗对枣核的珍视,从而体会到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1、朗读是理解课文的基础,读读品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指导学生重视朗读。2、生活的一切都由细节组成,文章亦如此,看似平常的细节蕴含着智慧的光芒,看似简单的细节,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借助细节拓展文化知识,也借助细节让学生理解同窗建后花园的用心和作者构思的苦心。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巧妙地表达一个富有深意的主题的方式值得借鉴。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细细揣摩关键词句的意味,这种品味语言的阅读方式应当掌握,并将其灵活运用在学习当中。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对枣核的分量豁然开朗,枣核虽小,但在文中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将游子之心和故乡之土紧紧连在了一起。4、文章是在特定背景条件下的产物,抓住突破口,解开这个情结,才能更真切地体会到海外游子那颗滚烫的中国心。总结归纳在特定的背景下再看这篇文章,我们是不是发现那几颗枣核所包涵的依恋故土之情很不一般?作者萧乾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文章以小见大的手法可见一斑。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热情。课后作业1、多年以后的作者最近又想起和这位旧时同窗通信,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在信里写些什么呢?(100字左右)2、自选题:(1)学唱张敏明的我的中国心或者费翔的故乡的云(2)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按照要求完成作业各种类型的作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思路点拨】枣核是全文的线索,还可以以枣核作为悬念和推进悬念的线索,以“索枣核见枣核说枣核”的步骤体会枣核虽小,却让海外游子时刻牵挂,体会海外华人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练习举隅】1、 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