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式要点摘录.docx_第1页
复盘式要点摘录.docx_第2页
复盘式要点摘录.docx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盘式评课参考资料一、传统的评课的弊端往往只有评课者的他者视角,而没有被评者的教者视角,且形式单一,“无合作、无证据、无研究”。(魏本亚语)1“自残式”评课。执教者否定一气说假话。现在的评课程序一般是由执教者先谈谈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设计意图,许多教师此时总是把头埋得低低的,对于自己的设计常常是欲言又止。万般无奈,最后只是说几点不足,只好虔诚地、习惯性地等待接受评课者的“有效经验”,严重缺少自信。其实每位教师都是绞尽脑汁地备课,激情投入地上课,满心希望得到充分的肯定的。2“阎王式”评课。领导者狠批一通,说套话。评课者如果是领导,居高临下,好坏的调子基本就定了,就像盖棺定论一般,其他评课者要么围绕领导的说法蜻蜓点水式评价。要么三缄其口。自己不能有太多的思想。评课者如果是专家,往往高谈阔论,自说自话:“假如我来上这节课,我会”教者只是静默地接受评判,基本没有解释、说明的机会。信息传递是单向的,他者的意识过强,教者的视角缺失13“好人式”评课。同事者吹捧一番,说好话。隔靴搔痒。泛泛而谈,乱侃一气,惯性表现是优点多于缺点,而谈到缺点则是轻描淡写,浅尝辄止,双方皆大欢喜。而具体到评价某个方面时,要么很难突出重点,不能切中要害。要么大谈感性认识,缺少理论支撑,要么发表的意见,多凭印象架空评说。如雾中看花,水中望月,缺乏基于自己特点的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拷问与个性反思!二、复盘式评课的概念“复盘式”评课是一种合作认定教学事实、进行集体教学反思的研究活动。“复盘”源于对弈,就是将下过的棋按原来的顺序重新摆出,以便给下棋者、观棋者启发,客观地分析棋局中双方的优劣、得失。而“复盘式”评课旨在帮助执教者、评课者认定教学事实进行深度反思,对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评议,以此改进教学实践。这是江苏师范大学教授魏本亚老师首先提出的。三、复盘式评课的操作1.列出一个评课维度表,具体项目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活动、学习效果(学生学会了什么)。2.执教教师主要填写前三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活动),听课教师补充,最后一项(学习效果)是由听课教师填写的。3.最后由听课教师把后三项内容(教学内容、学习活动、学习效果)与第一项(教学目标)用线前后连起来,检查教和学的活动是否都指向教学目标,发现哪些内容、活动是多余或者冗杂的,为我们的课堂做“减法”,使课堂教学环节更精简。注:若是连线太多,说明我们赋予课堂的功能太多,不够简约。事实上课堂内容越集中,教学就越有效。因此,课堂教学要集中力量,设计主问题,简化头绪,还课堂应有的干净与清爽。四、复盘式评课的示例“复盘式”评课是一种基于中国课程改革实际而采取的教学研讨活动。这种活动在常态教学环境中进行,因此具有较为广泛的实践价值。2011年至今,在苏、浙、沪、皖等地进行过多次实验,效果较好。(一)语文复盘式评课案例参加人员:江苏省180位高中语文骨干教师执教教师:江苏省盐都市教研室教研员杨万扣执教课文:沉船之前教学过程:杨万扣老师出示教学目标:1品味关键词语,体会描写突显人物性格的作用;2感受文中人物面对灾难和死亡,选择“站立”的精神之美;3了解电影小说的体式特点。杨万扣老师回顾教学活动:教师介绍相关背景,学生阅读课文,师生概括课文情节,品析文中的三个人物,理解文章主旨,讨论电影小说体式特征。评课过程:1魏本亚教授邀请了杨万扣老师、朱焕老师、乔本师老师、尹逊才博士到台上参加研讨。2魏本亚教授在黑板上勾画了一张评课量表:表1 评课量表3魏本亚教授要求执教者杨万扣老师根据自己教学实践填写量表。杨万扣老师根据课堂教学实际进行了填写。听课教师不时发现漏填、错填的内容,要求杨老师补充或修正。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民主协商,180位教师认为量表所填内容基本反映课堂教学原貌。经过协商,复盘的量表如下:表2 复盘的量表4魏本亚教授要求在场教师用“关联的方法”共同梳理教学目标与教师“教”的活动之间的关系,梳理教学目标与学生“学”的活动之间的关系,梳理教学目标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具体如下,请见表3。表3 教学目标与“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5魏本亚教授要求执教教师做减法,删减与教学目标不关联的环节,调整不合理的教学环节。在场教师主动参与,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6集体反思,研究优化教学策略。大家讨论了“教学目标”预设的优化策略,讨论了“教”的活动的“密度”以及优化策略,讨论了学生“学”的活动与优化策略。(二)化学复盘式评课案例1课堂“复盘”“复盘”前,我将魏教授使用的评课表格写在黑板上,然后就这节课的目标、围绕目标所安排的教学内容或任务(教师活动)、为落实这些内容你所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活动)、这节课学生所达到的学习效果进行提问。(1)首先请蒋老师完成“目标”一栏的内容,要求尽量用简洁的词语表述,目标要准确。蒋老师简洁地写了以下三个目标:铁、铜的性质 Fe 、Fe 的性质、转化及鉴别设计实验并能解释实际问题(2)笔者又请蒋老师完成教师活动一栏的填写,也就是这节课教师的关键教学环节。蒋老师在听课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了下列内容:引课(利用图片引入新课)让学生展示书写的化学方程式,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Fe 、Fe 的检验,老师演示部分实验 Fe 、Fe 的相互转化,老师演示部分实验应用(3)蒋老师又与听课教师一起,完成学生的活动,活动内容如下:学生总结铁、铜的性质学生展示自己写的化学方程式,讨论发言学生上台演示部分实验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总结(4)对照目标,审视教学,请蒋老师将目标与内容(老师活动、学生活动)对应相连。(5)邀请一位老师把学习效果和目标相连,大致分析学生学会了什么。2研讨评课针对蒋老师的课,笔者(主持人)和听课教师就如下问题与蒋老师进行交流:主持人】你设计的目标是不是就是这三个?蒋老师】我这里是为了简洁,写的三个目标仅仅是知识目标,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并没有出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均是有设计的。主持人】是的,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知识目标调整为现在的三维目标。教学中,蒋老师就Fe 在印刷电路板中的应用、人体缺铁易患缺铁性贫血等疾病的教学过程都较好地落实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主持人】你在开始引入新课的时候,是从图片引入的,为什么不用铁、铜的实物呢?你觉得用实物让学生分析其物理性质与用电脑图片分析物理性质哪个更好一些或更直接一些呢?蒋老师】熟悉的铁、铜制品图片鲜亮,对学生具有亲切感,容易引起学生兴趣。铁、铜的实物可能更直观,如果配合磁铁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来得更加直接,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主持人通常展示课都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来进行探究,你为什么没有用这种方式而采用了演示实验与学生板演的方式进行呢?I蒋老师】青蓝课程展示课是展现的一种常态的教学方式,我们在平时上课时,很少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加之“青蓝课程”展示课大多在阶梯教室进行,学生要换地点上课,仪器的搬运也比较麻烦;另外,这种演示实验的方式更易于教师掌握课堂进程,课堂时间易于把握。听课教师Fe 、Fe 的检验你只介绍了观察法及用KSCN的方法,用NaOH也是可以进行鉴别的,而且与NaOH反应的现象又比较特别,教材中没有介绍,你觉得有无必要补充这一知识点?蒋老师】本来打算补充这一知识点的,但考虑到FeSO 与NaOH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无法明显看到,课堂时问有限,不能就如何观察到明显的白色沉淀进行探讨,就没有设计这一实验。我也觉得这一知识点补充给学生可能更好一些,在完成作业时可能会减少一些困难。听课教师教学的起点应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这部分内容若能从学生已知的Fe2+、Fe3+的性质出发,通过从Fe 、Fe 与NaOH反应生成对应的沉淀,作为问题的入口,利用观察到的现象与预测的矛盾,引起学生的探究热情,通过对O2 的分析过渡到cl2 氧化Fe2+ ,这样引入Fe2+ 被cl2氧化成Fe3+也比较自然。在讨论了Fe2+、Fe3+的性质之后,提出Fe2+与Fe3+的检验,是不是更自然一些?听课教师你在讲cl2可以将 Fe2+氧化成Fe3+时,可让学生回答为什么cl2能将Fe2+氧化成Fe3+?让学生通过回忆cl2可以将Fe氧化成Fe3+,推测Cl2也能将Fe2+氧化成Fe3+ ,增加课堂的探究性。【主持人这堂课的重点是什么?蒋老师 Fe2+ 、Fe3+的相互转化。【主持人】大家觉得是吗?(大家均认可),你在课堂上重点探究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并增加了H202将Fe2+氧化成Fe3+ 的实验设计,也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这堂课中,你设计了许多问题,同时,你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多个实验探究的设计,是不是其他课也是这样呢?蒋老师是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标准设计的理念之一。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过程,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更为广泛地开展探究l生学习。【主持人是否有可以省去的环节?有没有可以整合的环节?【蒋老师由于这是一堂展示课,在备课中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设让大部分环节也都作了精心地安排,刚才有些老师已给了我一些建议,至于更多的环节需要整合的,恳请各位专家给予指点。主持人这节课上完后,你觉得有哪些不足?若再换一个班上这节课,你觉得有哪些地方需要调整?如何进行调整?蒋老师】在刚才讨论中,老师们已给了我一些很好的建议,我也觉得在不同环节之间的过渡不是很自然,设问的语言启发性不够强,内容的选择、教学顺序的安排也可能再重新考虑,或许再上这节课时,我可能会考虑从性质出发,将F 、Fe2+、 Fe3+与NaOH反应补充进去,更完善一些。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