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词的兼类与活用的联系和区别_第1页
古汉语中词的兼类与活用的联系和区别_第2页
古汉语中词的兼类与活用的联系和区别_第3页
古汉语中词的兼类与活用的联系和区别_第4页
古汉语中词的兼类与活用的联系和区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 古汉语中词的兼类与活用的联系和区别 内容提要:古代汉语中的词类转换情况多而复杂,目前基本上大都看作活用。这既不符合古代汉语的语言实际,又不利于教学。兼类和活用并存,既有必要,又有可能。 关键词:古代汉语 词类转换 兼类活用并存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转换情况多而复杂,而现在语法界对词的转换的处理方法不统一。例如:在(诸葛)亮身率军攻祁山句中,军充当宾语,是军队的意思,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属名词类;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句中,军带补语细柳,是驻扎 的意思,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又属动词类,对此有人认为军兼属名词、动词两类,应把它作兼类讲,不应作活用词讲;有人认为军细柳的军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不属兼类。这个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兼类和活用两个概念的理解。前者认为一个词只要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类,就属兼类,不要有活用的说法;后者认为一个词只要改变了本身的意义,作别类词用,起别类词的作用,就是活用,不需要有兼类的说法。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说法都比较片面,都没有对兼类和活用作出科学的解释。我主 张古汉语中词的兼类和活用应二者兼而有之。 为2 / 7 什么要兼类和活用二者兼而有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词的活用,什么是词的兼类的问题。 什么样是词的活用呢?从语法角度讲,汉语中的每个词,都属于一定的类别。按本类的语法属性去用词叫本用,反之,叫活用。张世禄教授给活用这样定义:有些词往往在实际的语法结构中临时充当别的成分,和它们经常的用法不合的,这叫词的活用。(古代汉语)廖序东教授给活用是这样定义的:如果一个词偶尔改变本身的意义,作别类词用 ,起别类词所起的作用,这就叫词的活用。(文言语法分析)这两位教授对词的活用下的定义都强调临时或偶尔。这就说明词类的活用实际是词在语法结构中的临时运用,一离开结构,那种用法就不存在。词类的活用,属于语法学的范围,不能算是兼类。例如:名词,其语法特点是:可以自由用作主语、宾语;可以用作名词谓语,但不能用作叙述句的谓语,不带宾语;它的前面可加名词、数量词、形容词,但不能加副词。人这个词,被用作主语、宾语、定语,是它的经常职务,因此它是名词; 至于人在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 ,这句中的人,不是作主语,也不是用作宾语、定语,而是作立的状语,意思是像人似的。这是它的临时职务。这个作用和意义 ,离开了这个具体的句子,就没有了。因此,我们只能说这个人是名词作状语,这3 / 7 是它临时取得了作状语的作用,是词的活用,而不能说人是兼类词。 什么叫词的兼类呢?如果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那就是词的兼类。(中学语文教师手册 古代汉语 243 页)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词的兼类和活用不同,活用属临时用为某类,兼类属经常用为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 兼类和活用有着很大的联系,当一种活用经常化,约定俗成,就变成了兼类了。吕叔湘先生说:语义的变化比较特殊,只是偶尔这样用,没有经常化,这算是临时活用,不同于永久性的词类转变这种活用如果经常化了,就成了词类转变了。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46 至 47 页 )兼类的词由于在实际语法结构中多次活用,以至经常化而把它们的变性固定下来,这往往就是词义的引申转变,但是词义的引申转变和词类活用毕竟不是一回事,词义的引申转变,是使语言中形成同词异义的现象,产生大量的多义词,这属于词汇学、词义学范围。 词性活用则是实际语法结构中的临时运用,一离开结构,那种用法就不存在,所以是属于语法学的范围。 活用可以发展为兼类,而兼类词,当其中某一类用法在历史中消亡了,这样兼类词就变成了单类词。例如衣现在属名词,而在先秦,它兼属名词和动词两类。衣在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四部书中使用的情况如下表: 书 名 名 词 动 词 合 4 / 7 计 论 语 8 5 13 孟 子 4 9 13 荀 子 40 9 49 韩非子 50 22 72 合 计 102 45 147 这种情况不是个别的,例如友,在论语中出现 19 次,其中作名词用 7 次,作动词用 12 次。军,在左传中出现 42次,其中作名词 22 次,作动词 20 次。由于这些词在现代汉语里都是名词,所以当看到乘肥马,衣轻裘 (论语 ),友直友谅友多闻 (论语 ),晋军函陵,春军汜南 (左传 ),就自然而然将它们看作词类活用;而古代它们本属兼类。我们读秦汉时的代的古籍,深感词类活用的情况很多,这一方面是因为古代词类活用的确较现代为多,而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古代属兼类词,发展到后来成了单类词。而古代汉语语法书大部分将其视为词活用。中学语文教材,在注释时将兼类词全部注释为活用,这就使学生感到古代词类活用很多,形成古代汉语词无定类感觉。对于那些本属兼类的词,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属活用的临时义,而在古代它们属常用义,像夏雨雨人的雨,往往容易看成是活用,其实在古代雨是兼类词,名词义、动词义都是常用 义。而教材编写者是以今度古,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综上所述,兼类和活用两种提法并存的理由:一、只取活用或只取兼类的提法,不符合汉语语言发展的实际和规律。兼类不仅古代汉语中有,现代汉语中也有。只不过古代5 / 7 汉语中的兼类比现代汉语更多罢了。而我们承认现代汉语中的兼类,却不承认古代汉语中的兼类,显然是主观臆断,忽视了语言源和流的关系。二、只取活用或只取兼类的提法,混淆了词汇学和词义学与语法学的概念,因为兼类属于词汇学和词义学的范畴,词的活用属于语法学的范畴。三、活用和兼类 是互不包含的两个定义,如果只取其一,均有不能涵盖的部分。四、只取一种提法不利于文言文的教学。因为词类转换是古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只取活用的提法,那么活用的词就太多了,学生会望而生畏;如果只取兼类的提法,似乎造成词无定类的感觉。 既然如此,那么怎么样区分词的活用和兼类呢? 一、 看其出现的频率高不高。 词的兼类和活用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偶尔转类,后者是经常转类。因此,兼类的词已被人们约定俗成,有社会性,在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它的出现频率是比较高的。 如目字在中学文言教材中国共产党出现20 次,其中用作动词的 6 次;名在中学文言教材中国共产党出现 37 次,其中用作动词的 15 次;近二分之一;轻 字在中学文言教材中国共产党出现 9 次,其中用作动词的就有 6 次。活用的词,从整体上来说,是常见的现象,但就某一具体的词来说,只是偶尔用作别类词。例如臣本是名词,在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6 / 7 日而语哉 ! (史记 苏秦列传 )句中的两个臣不属本用,也不是兼类,而属活用。臣人,臣后带有宾语人臣人是名词用为使动,使人 来臣;臣于人,有介词结构作补语,是被人所臣的意思。所以在古汉语中词的转类出现频率的高低是区别兼类和活用的重要条件。 二、看辞书义项收没收。 兼类词由于它们经常用作几类词,因此它们所兼类的几个词类的义项,大都被辞书列为义项。例如:雨亲枕等兼类词的几个义项,在辞典中都可以查到。而活用的词,它活用的这个义项,因其是临时赋予的,其意思主要根据语境来确定,辞典一般都不作为一个义项列出。所以辞典中是否查到这个词作别类词的义项可以作为区别兼类和活用词的主要 依 据 和 简 便 方 法 。 三 、 看 是 否 读破。 前人把用本义、按本音读出的字,叫如字;用改变一个字的读音表示其他意义或词性的转变的读音,叫读破。古代汉语中读破,绝大多数是把原来读为平声或上声的字变为去声。由于有些词,尤其是名词,经常转类为动词,也就经常要读破,因此兼类词,尤其是名词兼属动词,多数是多音词,辞书中大都把它们列为多音多义词。例如语,本来是名词,读 y,但有时用作动词,读 y。如鸿门宴中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中的语就是一例。王当名词用时读 w ng,7 / 7 当动词用时读 w ng。名词活用动词,尽管也有人主张在朗读时采用破读的方法,但由于它们是偶然转类,这类词,字词典都不会列为多音多义词。因此,在转类的词中,凡是辞书中列为多音多义词,都是兼类词;但不能说,在转类的词中,凡是辞书中没有列为多音多义词,都不是兼类词。因为有许多古书中注明的读破词由于诸种原因并没有保留下来,辞书也无法将其注为多音多义词。 四、 看有没有派生词义的能力。 兼类词往往有固定的词义,因此,它就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