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语文教案莲山.docx_第1页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莲山.docx_第2页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莲山.docx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莲山【篇一: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海上英魂】 海上英魂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积累词语。 2.了解邓世昌等“致远”号官兵的英雄事迹,让学生受到情感的撞击,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部分。 5.学习选用课外信息资料辅助阅读。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邓世昌等“致远”号官兵的英雄事迹,让学生受到情感的撞击,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邓世昌为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黄海海战的录像片段、师生准备有关的阅读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故事导入。 1.过渡: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炮声还在我们耳边隆隆作响,英雄的动人事迹还在我们心头回荡,我们又将走进另一次更为惨烈的战斗场面,走进另一个民族英雄为国捐躯的感人故事。 2.故事导入:我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现在谁能给大家讲讲海上英魂的故事? 3.同学们,你们想认识这些可敬可爱的民族英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4.板书课题:23.海上英魂 二、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互帮互助,讨论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3.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事情?课文中的英雄人物你记住了谁? 三、识字学词。 1.你们把藏在课文中的生字找出来了吗?还有你喜欢的词语、不懂的词语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出生字、词语卡片。 硝烟弥漫往来奔突纵横驰骋伤痕累累热血沸腾海上英魂炮声隆隆劈波斩浪惊慌失措火光冲天慷慨殉国永载史册英勇抗敌邓世昌 呼啸频频发炮屡中敌舰殊死较量径直同归于尽 这一课可积累的好词语很多,同学们先来读一读。 2.同桌互帮互学,认读生字新词,讨论理解词语。 奔突:横冲直撞地奔驰。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尤指由于迅速运动而产生的声音。 屡中敌舰:多次击中敌人的军舰。 频频:快速地,连续地。 径直:笔直。 殉国:为国献身。 纵横驰骋:形容往来奔驰,没有阻挡,也指英勇战斗,所向无敌。纵,南北方向;横,东西方向;驰骋,放开马快跑。 劈波斩浪:船只行进时冲开波浪,比喻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 4.写字。 指名说说本课的8个要求会写的字要注意些什么。提示学生注意“略”右边是“各”不要写成“备”;“隆”右边中间的“一”不要丢掉;“痕”字的“艮”上不要加点。描红后书写。 四、再读课文,读通课文。 1.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大家都已经认识了,把它们放到课文的句子中,同学们都会读了吗?请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引导合作读书,小组内互相听一听,评一评。 3.开火车朗读各段,引导学生评价,注意正音,朗读有困难的地方,集体帮助。 4.互相交流: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各是什么?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五、作业设计。 1.熟读文中的生字新词。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本文。 3.查阅中日甲午战争的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整体。 1.快速朗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 2.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各是什么?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二、品读感悟。 1.情境引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出示课文插图,看图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时间:1894年9月17日 地点:黄海海面 事情:海战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播放海战录像片段帮助学生理解。 2.简要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你们查阅了资料,了解了甲午战争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北洋舰队,介绍一下黄海海战发生的历史背景? 3.课文主要写了哪一位人物的事迹?(“致远”号管带邓世昌)4.自由读课文,找找课文中描写邓世昌指挥“致远”号军舰与敌人决一死战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朗读体会。 5.理解朗读重点句: (1)“致远”号冒着密集的炮火,纵横驰骋,频频发炮,屡中敌舰。 指名读,评价。从这句话里,你读懂了什么?(“致远”号在邓世昌的指挥下,在海战中表现突出,狠狠地打击了敌舰,是一只骁勇善战的军舰。)读到这一句时,你有什么感受?(敬佩、欣慰、激动、期望)试着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2)邓世昌见旗舰受损,北洋舰队失去了统一的指挥,毅然在自己的舰上挂起帅旗,指挥其他战舰统一对敌,保护“定远”号。 “毅然”是什么意思?果断地、坚决地。 读读这句话,想想,邓世昌这样做,对北洋舰队有什么好处?但是会给自己的战舰带来什么后果?(可以使失去统一指挥的而陷入混乱的北洋舰队重新团结起来,但会使自己的战舰吸引更多的炮火攻击。)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想对他说什么? 请大声朗读,读出你对邓世昌的崇敬之情。 (3)在这危机关头,邓世昌把所有官兵召集到甲板上,果断地命令道:“撞沉敌军旗舰吉野号,与敌同归于尽!” 邓世昌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个命令的?(弹药用光,船身倾斜,即将沉没的情况下)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还有别的选择吗?(他们可以逃生吗?) 读到这里,你又有什么感受? 把你的热血沸腾心情读出来吧! (4)邓世昌亲自掌舵,双目圆睁,紧紧盯着“吉野”号。“致远”号冒着浓烟,劈波斩浪,像一条火龙,径直向“吉野”号冲去。 出示图片资料,体会人物的感情,练习朗读句子。从人物的神情可以体会到人物的内心,邓世昌在想什么?(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心要与敌舰同归于尽)读出对敌人的愤恨和同归于尽的决心。 将这两句与前面的第一句比较,想想此时的“致远”号和开战之时的“致远”号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一样的勇猛,一样的一往无前,但此时的“致远”已经受到重创,即将沉没了。) 读到这句,你有什么感受呢?(悲愤、崇敬)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5)一声巨响,“致远”号顿时火光冲天,舰身缓缓沉入大海,舰上所有官兵随战舰一同沉没。邓世昌带着遗恨,慷慨殉国! “致远”功败垂成,在最后关头,不幸中鱼雷沉没。多么惨烈的场面啊!这样的遗憾,难道仅仅是邓世昌的遗憾吗?让我们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在这句话里,一起来读吧! 三、总结拓展。 1.你能向大家简单地复述这个故事吗? 请同学们先自己练习,再在小组内复述这个故事,可以互相补充。 2.故事给你什么感受?你有什么想法? 3.出示句子:大海的巨浪吞没了邓世昌和官兵们的身体,但他们英勇抗敌、为国献身的英雄事迹却永载于史册。 4.结合课文,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谈谈你所了解的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 6.总结: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海战的结果是北洋舰队损失巨大,日本舰队也有很大的损失。但李鸿章却命令他的所有舰船从此全部躲到威海卫港内,致使北洋舰队十五艘舰船、十三只鱼雷艇不战而降。 1895年3月,清朝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日本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 7.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吸取历史的教训,迎接新的挑战,捍卫祖国的尊严呢?课后,大家可以继续查阅资料,写写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 23.海上英魂 1894年9月17日 黄海 邓世昌“致远”号 (旗舰受伤保护旗舰受伤撞敌慷慨殉国)【篇二: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重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时:13课时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 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 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 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 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 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 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3. 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 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 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 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教后记:通过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增长学生的知识积累。 2.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桂林山水的挂图或有关录象等。学生外出旅游拍的风景照。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 1.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一趟,那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死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米,用来献给皇帝买官做。粮米被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他们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慕名来到桂林,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最后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呢?再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呢? 2.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范读课文。(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1.中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5)再次播放录象,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篇三:四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案】 1、燕子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学生字,理解“俊俏、光彩夺目、黄绿眉眼、聚拢、增添、五线谱、音符”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从作者对春天里的小燕子的描写中,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 难点:体会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喜欢春天吗?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2、看图说话: 观察并描述画面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观察图 二、初读课文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认真写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这篇文章写的确实很美。下面仔细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问:这句话写了燕子哪些部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怎样的? 4、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 5、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归纳段意。 四、进行“画图、说话”训练,深入体会。 1、我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的燕子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不过读的时候,要慢一点。 2、同桌的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燕子。 3、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自己画的燕子向介绍一下? 4、大家注意没有,作者怎么没写眼睛、嘴,是疏忽了吗? 5、这告诉我们,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 6、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2、喜欢这一段的同学朗读本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描绘画面。 3、说说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光彩夺目) 4、品读体会。 六、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板书:斜、掠过、唧) 3、师: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的?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学生练读) 七、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交流体会,重点谈谈对“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这句话的理解。 2、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自然段,再自己细细体会。 3、看图试背。 八、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九、回归整体 总结全文,说说你学习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 2、小溪流的歌 教学目标: 1、 继续根据要求预习课文,区别“清亮”和“清脆”的意思。 2、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能区别“漂、游、跑”的意义。 3、 通过朗读,了解小溪流活泼欢快,勇往直前的性格。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为什么人们听到小溪流的歌声“就会忘记疲劳和忧愁”。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 同学们,当你们漫步在田野,或置身于山林,观看那蜿蜒曲折的小流清溪,一定会被那清澈见底、碧 波荡漾的秀色所陶醉,而那溪水叮咚的响声,更能激起人的无限遐想。 2、 板书课题,作者简介。 二、 检查预习 1、 学生自由交流生字、新词。 2、 重点理解“清亮”和“清脆”的意思。 3、 分节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三、 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1、 学习1-3小节。 (1)这是一首怎样的歌?找出有关描写小溪流向前奔流的句子 一条快活的小溪流唱着歌,不分日夜地向前奔流。 小溪流一边奔流,一边玩耍。 小溪流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渐渐地,又有许多别的小溪流来跟他汇合。 (2)读2、3节,你觉得小溪流的奔跑有什么特点? 第2节:“快乐”,圈出描写小溪流动作的词语,朗读。 出示练习:想一想,带点的词语能否换成括号里的词语?再读一读,体会句中所用的词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小溪流笑着向前跑。(漂、游) 小树叶不怕痒,轻轻转了两个圈儿,就又往前漂。(跑、游)边游。(跑、漂) 第3节:“不怕困难”抓住“轻轻跳跃”、“一股劲儿”、“什么也阻止不了”(3)区别“清亮”和“清脆”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 2、 学习课文4-9小节。 小溪流的歌是欢快活泼的,你认为小溪流的歌还是怎样的?为什么人们听到小溪流的歌声“就会忘记疲劳和忧愁”。 1) 与同学合作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用一个词语概括。 2) 交流。 “前面出现了村庄。村庄里有水磨等着他去推动。”揭示小溪流积极向前,为人们做有意义的事。 “不知疲惫”归纳出小溪流唱的是一首活泼欢快、积极向前、永不停息的前进之歌。 (3)分角色朗读 四、 课外拓展,总结全文 1、 配乐齐读课文。 2、 个性选择,快乐作业。 爱读书的你,不妨阅读严文井的原著小溪流的歌。 爱习作的你,不妨作一首小诗,表达对小溪流的喜爱之情。 爱画画的你,不妨画一画活泼欢快、不知疲倦的小溪流。 爱上网的你,不妨上网搜集有关小溪流的资料。 爱唱歌的你,不妨创编一首小溪流的歌给大家听。 3、 总结全文。 3、 笋芽儿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要求独立预习课文。 2 有感情地朗读课后句子,体会词句表达的不同意思和情感。 3 知道笋芽在春雨、雷、小草和太阳的帮助和鼓励下,勇于锻炼,终于茁壮成长。初步培养学生自强自 立的意识。 4 背诵课文最后3节。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春天到了,春天是个美好的季节,你们能说说描写春天的句子吗? (学生交流) 2 你们看,春降人间,燕子回巢,小溪潺潺,春笋也破土而出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齐 读课题) 板书课题:3、 笋芽儿 二、 交流课前预习。 1分节读文、正音 出示: 沙沙沙,沙沙沙。 轰隆隆!轰隆隆! 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唱着? 指名读、齐读。这些词在文中分别用来写什么?再读词。 恰当使用象声词让文章更具有动态美。你还能举些例子吗? 2 读了文章后,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笋芽儿? 出示:( )的笋芽儿 三、 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1 娇嫩的笋芽儿长成强壮的竹子得到了谁的帮助?他们给了笋芽儿怎样的帮助?默读课文。 板书: 春雨 呼唤、爱抚、滋润 雷公公 呼唤 小草 话语激励 太阳 照耀、温暖 春雨下过,春雷响过,春笋才慢慢地破土而出,它是那样娇嫩,以至于竹妈妈怕笋芽儿冷,抵挡不住 寒风,所以我们称它为(笋芽儿)呀! 2 笋芽儿逐渐长大,在成长过程中它的心情、想法随着朋友们的帮助不断变化、提升,快速默读课文, “”划句。 (1) 交流成长过程是如何变化、提升的,读句概括: 留恋退缩跃跃欲试欣喜下定决心勇敢自豪 (2) 这两句话中两次写到笋芽儿“扭动着身子”,它们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出示: 笋芽儿醒过来了。她揉揉眼睛,看见四周仍然是黑洞洞的,便扭动着小小的身子,撒娇地说:“谁叫我呀?我还没睡醒呢!” 笋芽儿再也沉不住气了。她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不住地说:“我不怕,我要出去?”a 同桌二人读句,做做动作,交流体会; b 指读说理: (第一处:联系笋芽儿撒娇时说的话体会她留恋地下,还不想钻出地面; 第二处:联系笋芽儿的话体会她再也沉不住气,跃跃欲试,迫不及待想一下子钻出地面。) c 同样的描写,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所表达的意思也是不尽相同的。 (3) 读到这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4) 你觉得笋芽儿还是怎样的? 四、 读写结合,总结全文。 1 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2 说写双通道。(鼓励用书中的语言) 3 积累:课后背诵最后三节。 4 总结全文。 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老师祝愿你们像课文中的笋芽儿一样,不畏困难,茁壮成长,早日成材。 4勤读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借助注释和字典、词典了解全文的意思。 3 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1 故事导入课题 谁知道“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故事 2 板书:勤读(齐读) 3 释题,“勤读”的意思。 二 诵读课文 1 教师范读,学生仔细听。 2 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再读课文,想想:文中哪些话写了要勤读? (1)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2) 当以三余 4 小组交流理解以上两句话 (1)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2) 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体会。 5 这两句话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说的? 第一句:遇不肯教,第二句:苦渴无日 6理解: “苦渴无日、遇不肯教”的意思。 7理解“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冬者、夜者、阴雨者”是不需要劳动的时间,读书人就应当利用这些时间来读书。这告诉我们读书的时间是挤出来的。 三 再读课文,说说文章的意思。 补充勤学的故事:开卷有益、废寝忘食韦编三绝手不释卷 古人关于爱书、读书的名句: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四 联系生活,谈谈读书的体会。 5爸爸和书 教学目标: 1 自主阅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爸爸靠省吃俭用、节衣缩食给“我”买书的故事。 2 有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