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段时间和大家就税源分类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交流.doc_第1页
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段时间和大家就税源分类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交流.doc_第2页
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段时间和大家就税源分类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交流.doc_第3页
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段时间和大家就税源分类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交流.doc_第4页
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段时间和大家就税源分类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交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税源分类管理及其有关问题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段时间和大家就税源分类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交流。希望下面的几点粗浅认识能抛砖引玉,给大家日后的管理工作带来点滴的帮助和启发。 通俗的说,税源管理就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有关法律、法规,通过系统、规范、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税源进行全方位的监测、管理和信息跟踪,同时分析预测税源的发展变化趋势,有效防止税款流失的一系列税收管理活动。税源管理既是税收征管的基础和重点,也是税收征管的难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税源分布的领域越来越广,纳税人经营活动的方式越来越灵活,税源的流动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大,加强税源管理工作就显得越来越复杂和重要。因为它不仅关系到税收收入的征收和管理,而且关系到税收负担的合理,税收政策的贯彻落实,以及国家税收制度的设计和安排。因此,税务部门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和质量,就要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切实做好税源管理工作,落实税源管理的各项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税收管理员作为加强税源管理、强化税源监控的主要力量,在税收征管中应结合所管辖纳税人不同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认真履行职责,依法征税、努力做到应征尽征。由于时间有限,今天我们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一谈税源分类管理的有关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税源分类管理的涵义 一是为什么要开展税源分类管理?近几年来,国家投入巨资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进程,同时税务系统征管改革也不断地深入,目前全国基本上建立了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征收、管理、稽查的运行管理机制,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综合管理的征管模式。应该说新的征管模式的运行相对减少了税收流失,对增加税收收入起到了明显的保障作用。但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外部因素,也就是税源所依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税源流动性和变化性的特点,造成税源失控的问题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与之变化不相适宜的以下几方面的内部因素,也是导致税源失控的主要原因: 一是制度性失控。主要是税收政策规定还一定程度的存在不完善之处,使得税源管理实际操作难度加大。比如对福利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管理、废旧物资、农产品收购等其他抵扣凭证的管理、新办商贸企业一般纳税人认定的管理等问题,都是目前一线税源管理实践中的难点和焦点问题。二是管理性失控。主要是指由于税务机关管理缺位而造成的税源失控,税收管理员管事不管户,忙于事务性工作,有些税收管理人员一人管理几百户、没有时间和精力真正落实执行相关的税收法规和制度,加之刚才讲的一些政策执行上的困难,使得部分税收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工作中多以被动的、静态的事后管理为主,对纳税人灵活的经营方式和多变的经营行为很少能够做到事前、事中进行主动、动态的分析监控,管理理念和方法仍然十分粗放,造成管理环节的空位和断层。比如漏征漏管户、长期低零申报企业的大量存在、违反税收政策的恶性案件的不断发生等。三是机制性失控。主要是内部各部门职责不明或者相互脱节,外部其他部门配合不积极,同一纳税人税种之间的管理衔接不够,没有形成税收管理的合力,从而造成税源的流失。比如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减免税审批按规定是税源管理部门进行实地调查、政策管理部门负责审批,实际中往往存在税源管理部门认为有审批环节把关,调查流于形式且不真实,而审批环节仅仅就资料审资料的进行审批,与了解和熟悉纳税人情况的管理部门沟通不够,容易形成管理的盲区。四是信息性失控。一方面纳税人财务核算、纳税申报真实性相对较差,而我们的管理一定程度上过分依赖于纳税人申报信息,对信息资源的综合分析应用不够,信息不对称,纳税人隐匿收入、少报收入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从而造成税收的流失。这种情况下,迫使我们在对待税源管理工作必须要转变观念,根据不同税源的自身特点和变动规律,对不同的纳税人进行梳理归类,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才能在有限的人力物力下事半功倍,有效监控税源。特别是我们广大的税收管理人员,在当前的税源管理形势面前必须做个杂家,掌握多种技能,在履行职责时努力处理好管事与管户之间、税源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完成重任。我们再来看一看什么是分类管理?如何对税源进行分类?简单的说,分类管理就是根据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的不同特点,将其划分成若干类型,找出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在当前已经成为一项由多级、多部门参与的综合性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有多种形式,如按行业、按规模、按税种、按按税人社会信誉等级、注册类型、类别以及特殊对象等等,这些方法也不是单纯的使用其一,往往是几个标准结合使用来划分。比如税种中分行业、行业中按规模等等。工作中主要的分类方法是相对比较中观、也比较传统的方法,这就是按规模和类别分类,今天我们接下来要谈得也是这种常规性分类模式下的税源管理。一是重点税源企业:这类企业一般具有一定的纳税、经营规模,对当地财政、税收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还具有财务核算相对健全、电子化管理程度高、纳税意识较强等特点,在工作中不需投入过多的人员,而是选拔那些具有较高知识,既懂财会、税收政策又精计算机操作的复合型人才, 从而可以充分利用内部征管信息和企业电子化管理信息,人机结合,对企业进行更全面的分析监控。二是非重点税源范围内的中小型企业:目前,这类企业数量较多、分布面广,经营灵活,已经日益成为经济和税收发展中增长最快的生力军,由于它的灵活性和纳税法律遵从意识相对较差,在实际工作中也往往矛盾问题多而且繁杂,存在一定的管理难度。以前税源管理中多是根据路段、区域按人均户数进行分配管理。近几年,许多地方都实行条块结合的方式对这类企业实行按行业或企业注册类型细化分类,结合路段、区域分配落实到人,以纳税评估为手段,加强对这类企业的监管力度。三是集贸市场:集贸市场具有商户集中、地点固定、行业稳定,税源客观等特点,但由于场内纳税人构成的不同,如既有一般纳税人、又有小规模企业、个体户,还有不达起征点的纳税人,征收管理方式存在差异,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四是个体工商户:这部分纳税人相对比较分散,发展不平衡、规模有大有小,经营多变、底数难清,一直以来都是税源管理的难点之一。五是特殊税源:主要是指关停并转企业、失踪户、非正常户和待注销户。第三是分类管理中对税源管理内容的新要求在征管中我们税源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对税收管理人员的排兵布阵多数是围绕着上述分类,结合区域或行业来进行的,这样既便于税收管理员针对不同类型纳税人管理侧重点的差异有效地开展工作,也方便对同行业同等类型企业相关信息的横向比较。但是,应该说当前的内外部形势,都对税收管理人员实施税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税源管理在前面大类的划分下,一般结合行业或产品进行细分,实施精细化管理,这就要求我们的税源管理活动必须有以下几方面根本的转变: (一)税收执法理念要由收入任务型向税源管理型转变我们实施分类管理,首先要在执法理念上,必须由原来的只重视收入计划完成,逐步向以税源管理为重转变。工作中不能单纯的以计划任务完成情况论英雄,更要关注对税源的管理水平如何,以税源管理质量的高低作为评判征管质量的主要标准。(二)税源管理方法必须由分户管理向分行业、链条式管理转变按照哲学中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原则,管理中不再孤立地把纳税人当作单户看待,而是把单户企业看成是同类中的一员,行业中的一员,通过对同类、同行业单户企业的调查分析,总结行业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和指标参数,横向、纵向对比分析和评估,求证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对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约谈举证或移交稽查部门处理,形成对整个行业的全面管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企业放在产业链中进行全方位管理,充分利用产业链条中的相关信息,实施链条式税收管理,采取交叉比对措施,构建立体管户机制。工作中,我们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程序和方法:一是选择行业,制定方案。明确税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我们首先应结合所辖的税源,运用相关指标和方法,选择出一个时期或阶段重点管理的行业,分析研究薄弱环节和问题所在,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开展工作的有效方案。二要开展典型调查,探索行业管理规律。在确定的行业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企业开展调查,了解行业生产工艺流程和他的特点,生产经营模式和活动的规律,从中探寻出与税收相关联的关键点和环节,找出税收管理的内在规律。三要梳理剖析信息,寻找主控、辅控指标,开展纳税评估。根据典型调查总结建立同一行业共性的控制指标和预警峰值,结合企业个性特点,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开展纳税评估。充分利用行业规律查找实际税源与潜在税源存在的差距,进而探索薄弱环节和形成原因。四是从行业管理向产业链管理推进。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是社会活动,它不是孤立存在的,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必定有一个固定的链条。为把税源真正管深管好,就应在实施分类管理过程中,进一步把企业放在这个链条中进行全方位管理。即利用链条中的相关信息,来了解把握该企业信息,采取交叉比对措施,构建立体管户机制。(三)税源管理体系要由单兵式、单部门管理向多部门、团队式管理转变在现有条件下,要提高税源管理能效,必须全面收集、掌握企业的涉税信息,传统的单兵式、单部门管理已不能满足需要。我们在分类管理中,必须做到征、管、查各部门甚至是管理部门和管理部门内部之间的有机配合,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合力效应,做好税源管理的重任,特别是管理大型重点税源企业,不能甩给税收管理员一人身上。(比如说对大型集团企业跨地区经营的管理、对集中核算企业的管理、对同一法人多证不同资格经营的管理等都需要管管内部、管查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同作战)。(四)税源管理信息要由利用单一的纳税申报信息向利用综合信息转变信息是耳线,在目前纳税人资金流难以有效控管、仅靠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信息又难以确保真实性的情况下,只有把纳税人放到行业和产业链中,全方位采集其货物流和部分资金流信息,结合企业自身提供的信息(主要是指企业基础信息和纳税申报信息)、行业信息、产业链信息,以及从行业主管部门、工商、银行、技术监督、海关、统计、审计等职能部门获得的第三方信息,缓解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将这些外部信息与企业的纳税申报信息、一窗式管理信息相比对,剥茧抽丝寻找疑点和线索,从而加强对企业纳税申报信息的监控力度。因此,在税源管理实践中我们只有积极探索和总结分类管理、精细化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不断挖掘税源管理的深度和广度,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抓住税源变化规律,有效地堵塞税收的跑、冒、滴、漏。接下来我们就以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两类划分来谈一谈对他们如何实施日常管理。我们先来看重点税源管理 重点税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占当地税收收入的比重大,对组织收入有举足轻重影响的经济税源。因此,重点税源的分布普遍存在户数比重小(多数不达2%),但纳税额占整体税收收入的比重却很大的特点,多数都是当地的支柱税源,税源增减幅度的变化对税收收入总量的影响十分大。以全国为例:2000年重点税源监控企业入库税收占到了全国税收收入(扣除海关代征进口税收和证券交易印花税)的27.9%,由于监控范围的不断扩大,2004年已经占到45.17%。2005年,占到48.7%。在不同地区由于税源结构的不同有些地区重点税源企业税收收入能占到百分之七、八十,因此做好重点税源管理工作也就成为税源管理的重中之重。这部分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一是重点税源监控对象的确定;二是日常分析;三是日常管理;四是案例解读。我们先从第一重点税源监控对象的确定来看。实际工作当中重点税源监控对象的确定有一般原则和其他原则。这主要是针对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同、税源状况不同,为了更好的加强管理和组织收入根据总局规定纳入重点税源企业网络监控的要求(就是一般原则)和各地结合税源结构以及某一阶段重点或中心工作实际(也就是其他原则),来确定重点税源监控对象而言的。一般性原则是:一般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为对象,以增值税、消费税为主要税种,同时兼顾其他税种。以企业上年实际税收完成情况为依据,逐级确定各级重点税源标准,原则上达到当地“两税”收入的60%以上。 一般情况下,重点税源企业年初一经确定,年度内原则上不作调整,新产生的达到重点税源标准的企业在次年纳入管理(但并不是说明这类企业不用管理,而是暂不纳入重点税源数据库信息管理中。)另外对原有的重点税源企业,其年度实际缴纳税款连续三年不足控制标准50%的可以删除,但应上报备案(主要指省市级以上重点税源企业)。我们来了解一下近几年来,总局确定纳入重点税源监控范围的确定标准和有关情况: 1999年,总局规定的重点税源监控选户标准是年缴纳“两税”在2000万元以上的增值税纳税人、年缴纳营业税在500万元以上的营业税纳税人,监控企业1404户。随着经济发展和管理手段的不断提高,2000年各级税务机关计统部门相继按总局规定建立了重点税源监控数据库,为了满足不断扩大对重点税源监控面的要求,从2001年起重点税源监控标准逐步调低,监控范围逐年扩大。2005年监控标准调至年缴纳“两税”在500万元以上的增值税纳税人、年缴纳营业税在100万元以上的营业税纳税人,监控企业户数增加到30287户,比1999年监控范围扩大了20倍。2006年为了扩大税务机关稽查的案源,减少偷税漏税,总局再次调整了监控标准,把年缴纳企业所得税在500万元以上的纳税人以及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纳税人纳入监控范围,并将因出口退税、享受税收减免等因素造成的纳税额度不达监控标准、但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的企业也纳入到监控范围。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和税源情况的差异,省级以上重点税源企业分布并不均衡,在经济发达、税源大户集中的地区可能分布的多一些。反之相对就少。但是工作中,为了更好的组织收入,一般各基层单位都会结合当地税源实际、按照不同的额度值或范围确定各级、各税种的重点税源监控对象。主要分市级、县区级和税务分局及税务所。再来看一下其他原则:它主要是管理实践中可能存在前面一般性原则额度范围以外的企业,但对本部门税收收入在一定时段内产生一定影响的,可以灵活的有机筛选、滚动确定。比如: 一是辖区内重点行业、特殊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二是涉及政策调整范围的有关企业;(比如今年4月份消费税政策调整,涉及有新增税目的企业,如果辖区内收入有一定影响度的,一般在政策调整前后作为重点管理)三是经济、税收规模发展不匹配的企业;四是新增投产、具有一定规模的有关税源;三、四两项主要是结合政府统计部门、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公布的有关信息进行筛选五是具有一定规模且相关涉税指标异常的企业等。应该说,其他原则相对适用于税源结构分散、纳税人规模普遍不大的基层局。这里想对税收管理员,尤其是管户较多的同志说明,事实上不管领导分配你管哪种类型的纳税户,要想在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提高税源管理效率,也可以采用这个方法先对你自己所管辖企业分分类、排排队,从中筛选出你自己日常管理的重点、阶段性管理的重点,处理好管事管户的矛盾、进一步提高税源管理质量和效率。第二点重点税源分析重点税源分析是对重点税源群体、重点税源企业纳税情况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地区、属期的相关财务、税收等指标进行横向、纵向综合比较,以判断重点税源群体经济、税收发展变化趋势,以及重点税源企业纳税、生产经营状况是否异常,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为税源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根据涉及的内容不同分为常规性综合分析和专题分析:常规性分析,要求我们利用重点税源数据库信息,根据设定的指标按照一定的分析方法定期进行分析测算和总结报告。专题分析是根据需要进行的一些专项分析,一般会有明确的分析事项,要求详尽细致。 我们先来看一看常规性分析:高质量完成常规性分析需要计统、税政、税源管理等多个部门协作。计统部门的分析是基于微观分析上的相对宏观,计统部门常规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主要税收经济指标变动同比分析、税收与税源变化相关性分析、税收数据跨期稽核分析、综合征收力度测算分析和企业税收入库分析、企业欠税分析、行业(企业)税负测算预警分析等。根据上述设定的相关内容按月对重点税源企业数据库信息进行测算分析,反映重点税源生产经营情况和税收变化情况,结合税政、税源管理部门提供的相关分析信息,总结报告全局的重点税源收入分析,为税收计划执行和分析提供参考,为领导提供组织收入的决策依据。同时还应对基层税收管理人员加强税源管理提供指导和服务(比如应利用掌握信息全面地优势,处理好数据保密性与增值应用的关系,对一些个户财务、税收、经济指标与本地区同行业或其他地区同行业对比异常的分析数据等能够定期、及时的通过交流平台,传递到税源管理一线,减轻一线人员查找相关信息的工作量和困难,从而能够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实施管理。这一点,应该是工作中逐步加强的)。税政部门对重点税源的分析实际工作中多是从税种管理的角度,定期对重点税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关税种的涉税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对税源管理部门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和途径,指导和监督税源管理部门贯彻落实税收政策。并将由于政策因素或管理操作对重点税源税收造成影响的分析,及时向计统部门沟通反馈。税源管理部门的重点税源分析,则强调的是动态的个性的企业信息的掌握和分析,每月要及时对日常管理中搜集到的企业实际生产经营和供销等环节的涉税相关生产、财务具体信息与企业纳税申报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印证,做出全面、详细的分析,连同有关动态信息、政策执行问题总结上报,一方面以供宏观决策部门使用,另一方面应作为对重点税源企业日常管理的案头评析。(实际工作中由于税收管理员深入企业了解生产经营情况的时间少,有时分析还存在企业写好直接上报的情形,充分利用掌握的信息每月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日常案头评析的很少,这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加以转变的。)专项分析:一般是根据确定主题任务,通过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收集整理、分析调查资料,结合日常管理掌握的信息资源总结分析报告。多在发生重大政策调整事项或是重点税源企业或结构有重大变化事项时开展。 应该说,在重点税源日常分析过程中应避免把分析作为单纯的一项调研工作来完成,而要充分利用已建立的重点税源数据监控资源,把分析的结果应用到管理实践中,加强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交流,使其在重点税源企业纳税评估、日常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点重点税源日常管理重点税源企业一般规模都比较大,企业有些小小的疏漏或错误,如果日常管理又不到位,都可能造成国家几十万、几百万的税收损失,因此做好对重点税源企业的日常管理尤为重要。重点税源企业普遍有以下几个特点: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重视自身的信誉形象、财务核算相对规范、法律遵从度相对较高、税收筹划避税意识强、集团型跨区域关联经营越来越多。 面对重点税源企业特点和当前税源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做好重点税源日常管理工作,我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首先是重点税源户管理必须有坚定的信心重点税源管理是以重点税源企业为具体对象,通过建立管理台帐、税源数据库,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税收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分析和预测。加强重点税源户管理能起到为整体税收管理提供信息服务,为税收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作用。应该说事关重大,责任重大,而税收管理员工作千头万绪,事无巨细,基础工作要求夯实,管理工作要求到位,加之还要面对重点税源企业复杂繁琐的生产经营信息、强大的财务核算力量,多数人思想压力很大,心里发怵,感觉工作无从下手、无力管理。为此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心,充分加强对重点税源户管理工作的认识:通过做好日常分析,学习和掌握各项技能,在日常巡查巡管中第一时间内对重点税源户生产经营变化动态进行了解和分析,及时掌握经济税源变动情况,分析税收收入变化原因,预测收入发展趋势,提高评估分析水平,做个会用眼、用脑、用心的人,就能够在日常管理中,全面地掌握企业纳税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要认识到在组织收入过程中,抓住了重点税源,就抓住了主要矛盾,有利于发现和解决组织收入中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税收计划任务的完成。通过自我加压、鼓足勇气,克服困难来更好的完成管理任务。二是重点税源户管理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光有信心是不够的,要想管住管好重点税源户,必须结合每一个重点户的特点(它的生产经营模式、财务核算、规模投资等等),以科学的方式进行管理,明确目标,即实行个体化、综合式、深入型管理:一是重点税源户个体化差异现实,需要税务机关实施有差别的税务管理。在现实日常税务管理工作中,我们能充分认识到这种个体差异不单单反映在数量上和规模上,而且体现在纳税人治理结构和经营模式上,重点税源户这类特征更为明显。应对这一类纳税群体,常规性的税务管理力度明显不足,如重点税源户在经营扩张中经常采用融资的方式如何加强管理,再有利用集团间关联企业避税或调节税款等等。这种现实中的个体化差异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不断开辟管理领域,填补非常规性管理的空白。二是重点税源户实施综合式管理,重点就是要掌握重点税源户的综合信息,以便于专业化税收征管的开展。重点税源户往往是一个层次结构复杂、经营范围广泛、内部运作紧密的系统,如存在母子公司、存在关联交易等现象,如果按照以前属地管理模式极易造成信息中断,造成管理漏洞,影响征管质量,我们必须有计划实行综合性管理,及早取得企业信息,摸清企业底细,了解税源,掌握情况。这些信息主要是:价格信息、融资信息、结算方式信息、资本结构信息等,通过对此类信息分析,可以判断重点税源户纳税遵从程度和有无良好的纳税意识,从而把税收专业化管理定位在以信息为基础,与企业运作相同步的实质性、全方位控管上。三是重点税源户管理必须有充实的内容-大量的信息重点税源户管理应有深刻的内涵,积累大量的数据,形成扎实的管理基础。重点应建立三个资料库或电子台帐:基础资料台帐、生产经营台帐、征管信息台帐。其中基础资料台帐可以从税务机关内部资料提取获得,包括企业名称、税务登记证代码、开办资金、主要设备、生产经营(注册)地址、法人、财务负责人、办税人员等相对静态的基本信息,也包括上述有关内容的变更信息;生产经营台帐主要从企业及相关主管行业部门取得,信息量比较多,主要分下面几类,有生产类:包括产品生产工艺及流程、生产经营、管理情况、主要生产设备(帐实)明细、主要原材料及包装物的“进销存”等;销售情况:主要产品的“产销存”、销售变动率、销售额增长幅度与应纳税额增长幅度对比等。财务核算情况:往来账户异常变动情况、存货、负债、进项税额综合对比、销售毛利率、成本毛利率、销售利润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利润率、成本利润率等情况,还有企业的纳税变化情况,税负变化差异、幅度,这些信息既有现有重点税源企业数据库中可以提取或加工处理的,也有需要日常管理中巡查采集的;征管信息台帐主要从税务机关内部资料获得,包括:1、各类资格认定, 2、税收优惠政策的审批;3、各税种申报资料, 4、 财务报表资料(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5、税务违章处罚信息;6、关联企业及业务往来;7、其它相关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取得,充实管理内容,形成信息共享,促进对重点税源户管理情况的全面分析掌握,奠定扎实的征管基础,这样税源管理工作才可以真正到位。 可能有的同志会说这么多信息哪来的时间和精力?事实上这些信息是由多部门信息资源汇集的,要学会利用。信息关键要会灵活运用,否则就是死的、无用的,如征管法要求纳税人会计核算软件实行备案制,但在税源管理中一是企业主动备案的少,二是可能企业按规定备案了,但也会被束之高阁,作为资料保管起来,真正深入学习纳税人会计核算软件、生产经营管理系统的不多,如果我们做不到知己知彼,就很难在管理中抓住关键。目前我们在企业基础信息、征管信息的数据平台相对比较完善,但对个性的生产信息数据管理方面面对税收管理人员的应用还不够统一、便捷、也不灵活和开放。四是重点税源户管理必须有完善的手段 在确定重点税源户管理目标的基础上,税收管理员的管理手段也要添加新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体现在日常管理、预警指标、纳税评估、税务检查等几个方面。日常管理手段。加强日常管理,必须朝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善于发现问题,挖掘难点,查找疑点,突出重点便是业务上必须强化对重点税源户经营交易活动处理的能力,具体如当前重点税源多为集团型企业或外商投资企业或外国企业,其生产经营依赖性较强,且不同程度上存在关联关系,对这类企业要以整体监控分析为主,针对生产链、销售链、产业链等运作的特征,掌握成员企业生产工艺及投入产出的关系,防止利用关联交易转移、调节税款;分析生产信息流、内部物流和资金流交错关系和变动情况;收集生产项目投产、产量、原材料、产成品变动信息与纳税资料信息比对,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整改建议,监督企业如实申报。再如涉及纳税所得和税前扣除方面问题,我们对企业所得的确定离不开列支的把关,是否允许扣除或是列支,同样关系到企业是否存在转移利润的问题,比如投资利息、技术转让费、特许权使用费等的分摊;资产的报废审核;佣金的收取比例及支付方合理的列支标准;亏损的发生及成因;母公司与子公司控制与受控的关联程度等,不一而足,所有这些都是税收管理员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可能涉及的,构成比较有深度的税务管理事项,更多的需要税收管理员进行有深度的分析,形成我们管理的要点,进而掌握重点税源户经营能力,确保重点税源不流失。2、指标预警手段。通过充分的统计分析和计划预测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税收预警指标,主要是税收、税负与资产、存货、收入、费用、人员工资等比例关系的分析指标,具体应有进销项税额比较、销售税金负担率、销售收入变化幅度、销售利润率、销售毛利率、应收帐款比率、资产负债率、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人均工资额等多项指标;通过制订这些指标以尽量贴近纳税人的财务核算实际,综合反映纳税人整体经营、纳税情况。在设置指标体系后,及时进行数据采集,以确定适合本地区的企业经营数据峰值和警戒值,及同一指标的区间上下限数值,通过设立预警指标,发现指标差异,查纠原因,发现问题。3、纳税评估手段。根据税收预警指标及日常税源监控确定的申报异常的纳税人,及时进行纳税评估。对于评估中发现的疑点,敦促企业认真自查举证,对评估问题重大或疑点未解决且无正当理由的,应移交稽查或进行反避税调查。当然在深入评估过程中,应首先明确纳税评估并不是单纯地为评估税款,目的是通过评估真实地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税收负担率,从而更有效地对纳税人以后的纳税申报进行监督和控制,促使其提高纳税申报的真实性,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4、税务检查手段。对重点税源户检查必须慎重对待,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应由专门的选案部门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确定,设定专门的审批程序,以减少对大企业检查的随意性。当然在检查中应抽调业务骨干进行重点检查,确保检查和审理的质量,对待重点税源户检查工作,态度必须明确,不查则已,查就到底,要发挥稽查的打击、震慑作用。最后一点是重点税源户管理必须有健全的制度重点税源户管理应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照章办事。工作中各地创新的税收管理服务制度很多,比如:数据积累制度,即建立重点税源户资料档案,并且在初步建立档案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逐步完善,借助重点税源户平时积累的资料及每月报送的相关报表,对重点税源报表按户归档,建立管理台帐,按月份序时积累,从而保证重点税源户资料的完整性。税源分析预测监控制度,即定期做好税源的调查预测分析,掌握税源增减变动,分析异常原因,充分挖掘税收增长潜力。重大事项管理和提醒辅导制度,即税收管理员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项(企业在发生重大事项时也应主动报告备案),如企业发生重大项目投资、发生登记注册内容变更、在建工程投入使用或采用电子财务软件记帐等等,分析可能出现的涉税问题,提醒企业做好相关备案、报告工作,并且按时依法如实申报纳税,防止企业因缺乏对政策的了解而出现无意识漏税。驻企管理制度:对一些特大型重点税源企业实行驻企管理,贴近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核算活动,敦促和服务企业规范纳税。预约服务制度,即根据企业提出的约请,税收管理员根据问题涉及的范围,为企业安排服务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或根据税务机关工作部署,涉及重点税源户的事项事先进行通知或友情提醒,告知注意事项或要求内容,使得企业能先期准备或腾出更多时间、人员配合税务机关开展工作。专项税收宣传制度,即对重点税源户采取普遍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的方法,凡涉及该类企业的税收新政策、规定,及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税收宣传,如通过电话告知,E-MAIL宣传,上门服务等多种形式。并且注意做好纳税辅导工作,一方面可以促进纳税人对政策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财务人员的办税效率,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进行直接交流和及时沟通,让纳税人主动参与办税,帮助其解决申报中实际困难,不断地改正问题,总结经验,能提高重点税源户管理的工作质量,优化税收发展环境。 还有一些地方采取了对重点税源实行团队管理的方法,比如某省的省会城市一基层分局在对税收收入十几个亿的省移动公司管理中就实行了“重点税源管理组”的团队管理模式。按照原来工作分工,该公司一直是一名税收管理员负责管理,而该公司本部财务人员就三十多人,全省总分支财务人员加起来近二百人,企业还聘请了世界上知名的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以及省内两家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为其服务,企业经营、 财务核算等信息量庞大,税收管理力量明显不足。针对这种情况他们抽出骨干力量,成立对该企业的税源管理小组,对企业实行团队管理。工作中分工协作、层层分解,有分别负责进项、销方面分析与管理的、有负责财务综合核算分析与管理的,并制定交流制度汇总信息综合评价企业涉税行为,充分发挥团队的管理智慧,对疑点问题及时提请企业举证,如在05年所得税汇算清缴中,就疑点问题多次与企业约谈,最终企业通过自查主动剔出不合理税前扣除项目共计调增所得税3亿元,同比增加税收2亿元,企业聘请的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其年终决算审验时,也对该调整事项给与了确认。当然,就上述相关制度而言,多数是大家在实践中摸索建立的,在管理实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应该说目前的重点税源管理制度还不尽统一和规范,有待总局能够制定一个相对科学、系统、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确保重点税源管理的长效发展。下面我们结合几个小案例进行解读,希望能对大家日常管理的工作思路有点滴的借鉴和启发。案例1:利用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调节增值税纳税申报案例,在前面我们也提到,当前重点税源多为集团型企业,他们的生产经营依赖性较强,而且不同程度上存在关联关系,对这类企业实施管理要以整体监控分析为主,重点针对生产链、销售链、产业链等运作的特征,掌握成员企业生产工艺及投入产出的关系,防止利用关联交易转移、调节税款。基本案情:某铜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成立并取得一般纳税人资格,注册资本:18000万元,主要生产经营空调、冰箱等冷、热交换用铜管产品,是行业标准制定单位,省级扶持重点企业之一。经营规模为年销售收入30多亿元,已被多家知名公司认定为首席供应商,国内一级市场占有率达60%;同时,该公司产品还被列入“中国高新技术商品出口目录”, 远销美、日等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在省内外所属子公司及关联企业有11家。企业内部财务、物流均实现信息化管理。该企业2004年内销销售收入18.37亿元,销项税金3.1亿元,进项税金3.3亿元,已缴增值税额188万元,留抵税额1113万元,税负:0.1%,出口销售收入7.9亿元,免抵退税额4349万元;2005年内销销售收入27.84亿元,已缴增值税额1213万元,税负:0.45%,出口销售收入10.69亿元,免抵退税额2833万元,低价贴牌销售成员企业产品在该企业中占有相当的比重。针对企业2004年税负畸低的情况,税源管理部门在2005年对企业进行了专项评估,由于对企业财务核算软件不甚了解,评估最初主要是要求企业提供财务核算资料,与企业产成品库存进行核对,由于企业规模较大,加之企业财务人员分工较细,涉及财务核算岗位人员多,企业配合不积极。核对工作艰难,但最终管理人员还是发现企业存在更换合同,发出商品、样品以及销售工艺料头未开具发票,纳税义务已实现未计销售收入。由于对合同约定方式存在争议,企业仅对部分评估结果进行了更正申报,管理部门多次约谈无果后,移交了稽查。稽查人员了解到该公司为了提高整个集团成员企业间相互物流、资金流运作的效率,在经营管理上运用了相对规范和先进的“四班”管理系统,即企业生产资源计划管理系统,该系统根据客户定单结合生产能力,作出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具有即时完备的产品库存管理系统,便于集团公司对驻外成员企业的物流、资金流控制,财务和物流管理均实现信息化管理。由于稽查人员在办理其他案件中了解和掌握过该系统的相关功能和操作,因此运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查询系统,很快就调取了该公司原材料、产成品仓库发出数和结存数,结合该公司近几年在深圳、上海等地设立了十几家子公司,他们把关联企业交易便作为检查的重点,通过查询系统明细信息发现: 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问题:一是2003年至2005年该公司及其省外子公司统一从外省某企业采购原材料,增值税发票开具给该公司,并抵扣进项税。但部分货物未运到该公司,而是直接发往其子公司,该公司对直接发往子公司的原材料未开发票,数量2983吨,金额10525万元(含税)未及时结转收入,调节申报税款、少缴增值税1529万元。二是该公司2003年取得省外某关联企业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5份,金额:278万元,已抵扣税款47万元,调查发现双方都是购销业务,未发生委托加工业务,同时对帐务处理显示付到关联方的加工费,款项是转帐支票,而转帐支票是同城结算的,经到银行查证,发现款项并未汇到对方,而是用于转入个人工资卡发奖金,应作进项税转出。三是其他不得抵扣进项(购进固定资产、不符合规定的运费发票等)、纳税义务实现未计销售收入申报等问题439万元。合计应补缴税款2015万元。这个案例虽然最终走了稽查环节,但是从中也提示出,在日常税收管理活动中税收管理人员应该主动了解、掌握企业财务、生产管理相关软件系统,充分利用企业的现代化资源和涉税信息资源,对异常和疑问点进行分析、挖掘管理线索和关键点;另一方面对关联企业要重点了解企业生产链、销售链等运作的特征,掌握成员企业间经济往来关系,研究企业成员间贴牌销售的真正目的及对本地区税收的影响,防止利用关联交易人为转移或调节税款,对违法避税的要及时纠正或查处。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二个一般政策执行案例,我们说,日常管理中充分应用案头分析提示的疑点线索,结合纳税人实际经营行为,以是否按有关税收法规准确核算税款并交纳为落实点,切实加强税基管理,减少税收的无形流失,尤为重要。看一下基本案情:某局所辖重点税源企业某起重设备厂,创建于1955年,是一个中型集体企业,企业正面临改制。企业的主营产品是(各种大型起重机):全部资产18677万元,固定资产2032万元,1994年被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通过行业税负预警提示,该企业2005年度销售收入41953万元,缴纳增值税265万元,税负仅为0.63%,比同期全省和全市同行业平均税负分别低1.31和0.89个百分点;2006年上半年企业销售收入18325万元,缴纳增值税140万元,税负0.76%,虽较去年税负略有上升,但与全市同行业相比其税负仍然低0.96个百分点。针对企业税负异常的情况,税收管理人员对企业开展了纳税评估。在进行案头分析中发现,企业财务核算信息中库存产成品余额较大,增长较快,2005年12月库存产成品余额在8444万元,2006年7月库存产成品余额增加到10511万元,2006年7月比2005年12月产成品增加幅度达到24.48%,而企业2005年每月销售额3496万元,2006年上半年每月销售额3054万元,销售额不仅没有增幅反而下降了12.64%,这与日常工作中了解到的该企业经营特点不相符(该企业为避开同小企业的竞争,经营策略以大吨位、大跨度的非国标、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为主,产品按合同约定执行、滞销情况基本不存在)。据此管理人员对企业库存账中产成品余额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于是就有关疑问和企业进行了约谈,约谈中企业反复强调自己产品单台价值高、生产周期长,不存在什么涉税问题。约谈未果情况下,评估人员将落实重点放在该企业的库存产成品和库存保管账上。通过对现场盘查,发现该企业产成品实物与账面数明显不符,经询问仓库保管产成品实物记账方式,责成提供产成品入库出库手续,在保管提供的资料中发现一叠提货手续,是已出库发出的产成品的提货单和出门证,上面记载的项目有购货方名称、所发出产成品型号及签定的合同编号。那么经与企业销售部门掌握的销售合同、生产部门的生产计划、以及财务部门产成品账、销售收入明细账逐笔核对后,发现企业存在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未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销售收入实现,未进行纳税申报的情况。就此税收管理员提请企业自查,企业确认其中完工验收比例100%,发出的合同金额3060万元的产成品,均未开出发票申报纳税,已更正申报入库增值税445万元。该企业税负也上升至1.34%。通过此次日常评估发现的问题,该局在日后的税源管理中补充了对该企业的相关个性监控内容:一是鉴于该企业生产的大型非国标起重设备均须按合同下单,为此要求税收管理员在以后的日常监管中及时采集产成品的有关信息,包括合同签订、生产部门生产计划单、产成品出库入库以及产成品的运输安装验收等进度情况,逐月逐合同对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全程监控。 二是将该企业发出产品按完工验收比例分类打印成册,严格按照验收合格产品的合同编号、型号、时间、金额督促企业按时申报交纳税款,对照每笔业务,逐笔登记已开具专用发票的号码,防止企业混淆当期实现的销售收入。 督促企业如实申报。应该说对该户企业的纳税评估方法并不复杂,关键是税收管理员在日常管理中重视并充分应用了案头分析提示的疑点线索,抓住了关键问题,以结合纳税人实际经营行为中,是否按税收法规准确核算税款并交纳、为落实点,对企业政策执行有偏差的及时查疏补漏,避免了税收的流失。这也正是我们每一位税收管理员的在税源管理活动中需要认真、扎实做好的最基本的工作职责。案例3:利用行业链条对废旧物资、利废企业日常管理案例。为了支持、鼓励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国家自2001年5月1日起,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其收购的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生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入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的废旧物资,可按10%计算抵扣进项税额。这一政策的出台,虽说极大鼓舞各废品回收网点和利用废旧物资生产企业积极性,促进了资源综合利用和有效配置。但在目前的环境条件下,也使得税务部门对利用废旧物资销售统一发票偷逃骗税违法犯罪行为的控管成了一个难题。我们说任何企业的经营活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一种社会活动。某县局在对废旧物资行业管理中正是利用这一点,结合所辖税源实际,跟踪企业间链条经营行为,把废旧物资经营企业和利废企业捆绑管理,值得借鉴:基本案情:该局有关管理部门发现2004年新增了近10户以收购废报纸、废纸箱、废书本纸为主的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这些企业多数是对其隶属的或关联的上级生产企业专供销售。而这些生产企业,多数是由于政府加大环保治理力度,相继转产为以再生纸为主要产品的造纸企业,以从上述废旧收购经营单位购进的废纸箱、废书本纸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 我们都知道目前废旧物资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收购者利用废旧物资免税政策,在数量或单价上做手脚,虚增收购或销售凭证上金额,为下游利废企业人为调节税款提供了便利条件;而我们税务机关发票的管理手段和管理制度相对薄弱;稽查查处相对困难。 鉴于此,该县局明确工作重点,对症施治决定对企业实行驻企服务、驻企管理的“两驻”方式。他们确定两驻企业的原则:一是从源头抓起,即对新办的废旧物资经营企业实施两驻管理措施,辅导和规范企业对免税货物的核算;二是所选企业具有行业代表性、震慑性和指导意义,选择在当地有影响力或是头面人物的企业;三是纳税申报存有疑问的作为两驻的对象。他们以该县某造纸厂及其关联企业某废旧收购部作为试点: -我们来看一下两企业的基本情况:该县某造纸厂属村办集体企业,原生产中强瓦愣纸,于2004年3月份转产再生纸生产,主要是利用废书本纸、废报纸生产30克、40克、48克三种规格的再生书写纸。该县某废旧物资收购部属同村村办集体企业,该收购部于2004年4月被认定为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收购废书纸、废报纸;收购对象主要是向本地区和附近市、县个人收购;销售对象专供上述造纸厂。税收管理人员于2004年4月16日8点进驻纸厂和收购部,从废旧收购部购进废纸到纸厂销售成品纸进行全程监控,对收购部、纸厂进行8小时监控。起初企业对税务机关的监控看起来似乎很配合,很坦诚,但很快驻厂人员发现,企业每天三班倒24小时生产,但监控期 8小时内产量远远高于非监控期16小时的产量,对于这一问题向其负责人询问,他们或避重就轻,或答非所问,或干脆说夜间电力不正常造成停产等等。面对这样一个软钉子,同志们没有气馁,分析研究企业一定是对夜间生产情况的报告上做了手脚,为了摸清企业真正的生产情况,于是决定调整思路,从4月28日5月16日起对该厂进行24小时监控。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表中看出,企业在不同监控状态下的有关生产信息,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对两个企业1个月的驻企管理,掌握了企业最真实的生产状况,据此他们确定了评估指标,核定了企业予以认可的相关定额值:如单位产品耗废纸定额: 1.16-1.2吨 单位产品耗电定额: 800-850度单位产品耗增白剂定额:1.72-1.75kg单台纸车日产量(吨):3.14D每分钟纸车烘缸转速6024纸幅宽纸规格(每平方克重)/2000500根据从上述监控数据及指标测算企业进销项差异:一是进项税方面:按企业每天生产17吨纸计算,每吨再生纸多耗废纸0.4吨(即企业申报1.5-1.6吨与监控1.16吨之差),那么每天多耗废纸170.4=6.8吨,每月企业25天生产期,就差6.825=170吨,每吨平均购进价格为1300元,每月多抵进项税额=1701300*10%=22100元;事实上,企业多申报的这部分进项就是利用自己关联的废旧物资回收部开具废旧物资发票来实现抵扣的。二是销项方面:每天少计入库产成品4吨,一个月少计425=100吨,每吨平均单价3100元,则少申报销项税额1003100/1.1717%=45042.74元。这样企业进销项差异对比,每月少申报税额达45042.74+22100=67142.74元,一年下来税款数也相当可观。管理借鉴:该县通过这种管理方法,了解和掌握了企业真实的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