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词设境,让词语教学在还原中绽放精彩_第1页
因词设境,让词语教学在还原中绽放精彩_第2页
因词设境,让词语教学在还原中绽放精彩_第3页
因词设境,让词语教学在还原中绽放精彩_第4页
因词设境,让词语教学在还原中绽放精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2 因词设境,让词语教学在还原中绽放精彩 因词设境,让词语教学在还原中绽放精彩 张晓萍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6 年版)中关于词语的学习和积累,对每一学段都有明确的目标,第一学段目标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目标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第三学段的目标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由第一学段的了解意思积累词语 到第二学段的体会情意再到第三学段辨别感情色彩体会表达效果,呈现出能力要求的逐层递升态势。同时三个学段的要求又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对生活经验上下文语境的重视。的确,词语的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把词语放在当下的、具体的文本语境中,还原了词语的感性情境和场景,学生在还原的时空背景中,经历、体验、感受,从而对词语的理解也更加生动、鲜活、立体。 2 / 12 一、在还原审美情境中,感受词语的意境美 所谓的描述性、形容性的词语,是指其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具体性的特点,教学这类词 语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词语本身的特性,描绘图景,营造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如临其境,词语与图景相辅相成,在审美体验中感悟词语的意境美。这样,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就立体地、生动地、鲜活地立在学生的眼前了。在这一方面,前有霍懋征,后有王崧舟,他们都堪为营造情境的高手。下面为霍懋征老师月光曲的教学片段。 师:屋子很亮,但又不是特别亮,像蒙上了一层纱。屋子里显得特别清幽。清幽是什么意思? 生:很安静,没有一点声音。 师:不但静,而且显得 很美。虽然是一间茅草房,但是,在月光下,像披上了一层银纱,显得那么幽静,那么美,这才叫作清幽呀!在这么美、这么静的环境中,穷兄妹俩站在钢琴旁边等待听贝多芬弹琴。 教师先让学生把清幽的意思说出来,很安静,3 / 12 没有一点声音,然后老师又用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意境的美:不但静,而且显得很美。虽然是一间茅草屋,但是,在月光下,像披上了一层银纱,显得那么幽静,那么美,这才叫作清幽呀。在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在教师用语言营造的情境中,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清幽这个词所蕴含的意境美。教师在教学这类词语时,不 能仅仅止步于词语的意思,还要把学生引入词语所表现的情境之中,如此,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字面意思了,而是一幅幅形象生动、有意味的图景了。而且,教师的言语表达示范,还会对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写作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提升作用。 当然,如此美轮美奂的词语教学对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锤炼自己的言语功力,才能游刃有余地把词语教学营造得如此美妙、清新、生动。 二、在还原生活情境中,体会词语的抽象意义 虚词相对抽象,既不是看得见的实体, 也不是能感受体验到的某种感觉和情感,教师即使把新华字典里的意思呈现在大屏幕上,学生也不一定能明白,说不定还会越说越糊涂。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时,不仅要善4 / 12 于利用上下文语境,还要适时地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运用中理解词语在当下语境中的意义。灰雀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这个句子,首先就要引导学生理解果然这个词。 师:列宁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了,列宁为什么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 生:因为前面那 个小男孩说过灰雀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生:因为那只灰雀并没有死,它还活着。 师:那你能把这个意思用果然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小男孩说过灰雀还活着,它一定会飞回来的;现在灰雀果然飞回来了。 生:小男孩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的,因为它还活着;现在列宁果然看到那只灰雀回来了。 5 / 12 师:那谁能说说果然的意思? 生:果然就是原来以为会发生,结果就真的发生了。 生:果然是指意料中会发生的事,真 的发生了。 师:那你们能结合生活经验,用果然来说一个句子吗?比如天气的变化。 生:今天早上天气预报说明天有冷空气,明天果然好冷。 师:明天的事还没发生,你怎么知道? 生:果然是指已经发生的事,不能指还没有发生的事。 师:刚才那位同学,你明白了吗?能不能用果然再说一个句子? 生:昨天天气预报说明天有冷空气,今天早上打开门,6 / 12 寒风呼啸,冷空气果然来了。 果然这个词对于低段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 一定困难。教师先是把果然放到上下文语境中,结合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果然是指意料之中的事真的发生了。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用果然造句,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明白果然叙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事,不能指还没有发生的事。 三、在还原动作情境中,揣摩词语的表现力 经典文本遣词造句之精妙需要揣摩。 如水浒传中林冲风雪山神庙一章中那句那雪下得正紧,鲁迅先生称赞一个紧字写出了神韵。紧形容雪之大、密,但用大和密都表现不出紧的神韵来。此类的例子很多,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皱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推敲典故,等等。词语教学中,对于一些表示动作或情态的词语,教师若能适当地引导想象还原情态和动作情境,对相关词语进行揣摩、把玩,也能让学生品得词语之三味,从而深刻领会到此词在此语境中独特的语 言表现力。如虞大明老师教学花7 / 12 的勇气的教学片段。 师:只要是花,总有开放的那天,让他怦然一震的时候,绝不是这些小花。而是它们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请你在这几个自然段前做一下记号。 师:你又看到了怎样的小花,请你圈出词语,写写旁注。 生:坚强的小花。 师:也看到花的坚强的举手,从哪看出的? 生:明亮夺目的小花。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生:勇敢的小花。 师:哪个词给你这种感受。 生:冒。 师:感受到什么?可以换成什么词? 8 / 12 生:顶、钻、伸、长、探。 师:有那么多词可以用来描写花儿的生长,为什么偏偏选择冒? 生:说明这花儿很有生命力,更能体现出小花的勇敢、明艳。 生:更能体现出小花美丽乍现时我感受到的瞬间惊喜和怦然一震。 从虞老师对冒字的处理来看,他十分重视词语的内在表现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冒与顶、钻、伸、长、探的形式和内在表现力的比较和揣摩,品味词语之间细微的差别,感悟词语本身的表现力,而且也引 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之中,切实体察作品中我的内心世界,可谓文意兼得。 四、在还原文化镜像中,参透词语的文化意蕴 词语的意义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在形9 / 12 成的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历史的、文化的意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个词语就是一部文化发展的历史,一个词语就是一个文化镜像。夏丐尊曾经说过:在语感锐敏的人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意趣。见了落叶二字 ,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要领悟隐藏在文字深处的意趣,就必须要有丰富的生命感悟、人生体验和文化底蕴。以王崧舟老师枫桥夜泊教学片段为例。 师:那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生 1:钟声。生2:钟声。生 3:钟声。师: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王士祯、高启、陆游等历代诗人写寒山寺钟声的诗句) 师生共同研读历代诗人写钟声的诗句,为解读张继笔下的钟声做好深厚的文化铺垫,引导学生深入领悟钟声所代表的文化意蕴与 中国文化的渊源,并以钟声为主线,在启承转合中,聚焦至诗的另一个关键词愁眠。王老师抓住愁眠钟声,还原历代古诗中关于这两个词的诗歌文化镜像,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 10 / 12 五、在还原感觉情境中,领悟词语运用之巧妙 对于那些形容性、动作性的词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还原词语的感觉世界,在感觉世界的还原中重温和经历,词语的意义就能鲜活地建构起来。以薛法根老师的桂花雨关于浸字的教学片段为例。 师:哪一个字突出了香? 生:浸。 师:浸在水里过吗?水看得见吗? 生:看得见。 师:摸得着吗? 生:摸得着。 师:那香味呢?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11 / 12 师:摸得着吗? 生:摸不着。 师:感觉得到吗? 生:感觉不到。(惯性导致口误,众笑,生忙改口道感觉得到) 师:一个浸字,就把香味写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东西,把无形的东西写得更真切了,这个字用得好。 浸在桂花香里 ,其中的浸字其实是用了通感。桂花香是嗅觉所能感受到的,浸字是人身体的触觉,作者利用人的感官的相通性,打通感官,用浸字来表现桂花香的密不透风、浓郁如水。薛法根老师虽然没有引出通感这种修辞手法,但他的教学过程其实是在引导学生打通感官。水是看得见的,香是看不见的,一个浸字打通感官,只能闻到的香味就变成摸得到、看得见的了。通过引导学生还原感觉、打通感觉通道,12 / 12 学生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动和形象,也真正领悟了这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