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信息环境及受众心理分析──以博客新闻为例.doc_第1页
博客信息环境及受众心理分析──以博客新闻为例.doc_第2页
博客信息环境及受众心理分析──以博客新闻为例.doc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博客信息环境及受众心理分析以博客新闻为例作者:张文娟 文章来源:CDDC 更新时间:2009-12-17 15:54:19 【摘要】随着博客在许多重大国际、国内事件中的重大作为,博客已经成为重要的网络资源,并成功纳入到现代信息传播的各个环节。本文通过对博客私人性与公共性的二元矛盾以及受众心理动机的分析,提出博客提示的三种信息环境,并从媒介素养视角,提出一点思考。【关键词】博客 信息环境 媒介素养 戏剧理论 “博客”一词源于英文“Blog ”或“Weblog”,意指个人网络日志,反映博主日常生活点滴、个人思想情感等,按日期发布并根据时间的顺序排序。因此,博客又被形象地比喻为“网络时代的麦哲伦”。1998年1月17日,随着Matt Drudge在自己的个人主页上率先引爆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性丑闻事件,博客的力量第一次震撼了世界。随后,2001 年美国9.11恐怖袭击、2002 年伊拉克战争、2003年非典事件等一系列重大的国际事件中,博客在信息传播中的时效性、原创性相比传统媒体独树一帜,博客也由此风靡全球。据新华社报道,2008年中国博客数量已达到1.07亿,网民拥有博客的比例高达42.3%。1 无疑, 博客以“自媒体”形象和“零壁垒”优势已经成功纳入到现代信息传播的各个环节中来。纵观诸多博客事件,博客作为信息发布方俨然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传播源。而博文一经流入大众视野,常常备受关注。许多网站每天都对博客信息进行扫描,推出各种博客“排行榜”,挖掘出诸多爆炸性的“今日头条”。可见,博客已成为重要的网络信息资源,尤其是大众媒体争夺的新闻资源。在西方,博主被看成是典型的草根记者和过滤者,常常备受传统媒体关注。 然而,博客所呈现的是怎样的信息环境?其真实与可靠性的效度如何?受众又是基于何种心理动机对博客加以追捧?本文将从以上方面入手,提出博客建构的三种信息环境,并就媒介素养角度提出冷静的思考和建议。 一、阳光下的 “隐私”网络日志,顾名思义,是打上“私人化”烙印的个人叙事,很容易令人联想到“隐私”、“内幕”等颇具吸引力的词汇。如果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那么,个人则借博客实现了虚拟空间的自我存在。个人将自己的生活、思想通过博客表达出来,以此作为生命的展示,并渴望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通过“链接”进入广泛传播的公共界面,从而使最初的个人叙事向开放的公共叙事转变。可以说,博客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私人性与公共性的二元对立。博主作为博客信息的第一把关人,每一篇日志的发布都陷于二重矛盾中,其背后是博主对各种复杂利益的心理选择和博弈。而信息越偏向私密性,博客越具有“可读性”和“诱惑力”。博客精神从来不是自娱自乐,而是一种互动中的共享精神。因此,这种模糊了私人和公共空间界限而走入公众视野的“隐私”,异常暧昧,并备受关注。这种阳光下的 “隐私”,其本身就是一个悖论。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戏剧论”(亦或“拟剧论”),将人们的社会互动、社会生活同表演戏剧进行类比,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社会角色。在某种社会情境中的特定参与者的活动总和,可以称为表演,和某一情境中的每一个行动者都是表现剧情(即预先决定的、在人们相互接触时,由人们表演出来的行为模式)的人。戈夫曼基于物理空间,将人们表演的区域划分为“前台”和“后台”。人们总是把社会期待的形象呈现在前台,而把他人或社会不能或难以接受的形象隐藏在后台。前台是人们正在进行表演并使观众获得特定意义的场合,后台则是排练准备的地方,表演者可以得到放松、休息,以补偿在前台区域的紧张。梅罗维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信息情境论,他认为媒介信息环境的变化将导致社会角色行为的变化。“人们对于每一个社会情境都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因为他们的社会角色扮演需要连贯一致。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情境发生重叠现象时,不同的社会角色会混淆不清,令人们感到困惑,不知所措。” 一些人在博客上自爆个人经历及隐私,勇于展示不同于线下形象的“真实自我”;一些记者在博客上揭示“真相”、讲述所谓的内幕,卸下记者身份而发出个人内心的声音等,这些在传统前台不可能呈现的后台行为在博客中得以展示。博客无疑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前台与后台之间的严格界限。当博客这种新的媒介形式产生的时候,新的媒介信息环境也就形成,并冲破了传统基于物理空间而对前台和后台的划分。在此情境下发生的前台行为大大拓展了传统前台的表演,而混杂了诸多传统后台的私密性。博客页面无疑是虚拟社会中的前台,而这种有别于传统意义的前台表演常常发生情境的重叠,私人情境并入到了公共情境。由此,被贴上“网络日志”标签的博客常给人以更加真实可信的错觉,殊不知,无论这种新的前台表演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后台的真实,博主都会事先对信息发布后所产生的后果进行评估,从而不可避免地在后台进行必要的加工和选择。或许,博客为世人又打开了一扇通向真理的大门,但博客绝非等同于真实,其终归还是一场有目的的前台表演。 二、多重心理动机下的狂欢当你渴望洞察他人生活,甚至极端地想拆开他人信件或是直接偷窥,却又苦于强烈的道德约束之时,博客无疑为每个人打开了一扇偷窥的大门,而却无需背负任何道德的谴责。博客的公开性一定程度上为偷窥提供了很好的庇护。于是,每个人都可以基入各种心理动机堂而皇之地打开他人的博客,挖掘他人的隐私,博客的“匿名性”甚至让他们不被发现。博客上,但凡与 “隐私”、“真相”沾上点儿边的信息常常大行其道,受到热捧,这从侧面反映出其庞大的市场需求。可以说,博客变成了一场看客们肆意闯入私人领域的狂欢。其公开性,使看客们逃脱了现实的道德霸权,而在虚拟世界里获得了暂时的解脱,大大方方地体验着他人隐私带来的兴奋、嘲谑、愤怒、荒诞等快感。这种狂欢是由多种心理动机促成的:第一,偷窥心理。有人说徐静蕾的博客点击量过亿,是偷窥狂的胜利。而早就有人预言,新媒体时代是个偷窥的时代。可以说,窥探别人的生活,这是多数人浏览博客的普遍心理。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偷窥是人的天性,是在孩童时期就已经形成的。主要有四种成因:个人成长的需要、获得别人关注的需要、自我保护的需要、宣泄个人欲望的需要。博客正是提供了一个正常合法的渠道去满足人们的基于偷窥心理下的上述内在需要。第二,猎奇心理。这是人们关注博客的一般心理动机。人对新奇的东西存在天生的好奇心。而一些博客呈现的正是某些个体所体验或目睹的奇特经历和感受。特别是当这些经历为大多数人所难以亲身体验时,将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有的博客以揭示名人的绯闻八卦,制造轰动效应来赚取眼球,利用的正是人们这种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知的欲望。第三,趋同心理与自我确认。这是博客看客们的深层心理动机。人在特定社会中生存,总是希望与所属群体保持一致,并得到来自该群体的认可。通过观察那些与自己有着相似经历、身份或地位的人,人们很容易进行对比,自我审视,最终调整自我并“趋同”于群体,以此获得心理的安慰和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客不仅很容易提供某种群体成员的样本,而且也较为容易通过其日志掌握其日常行为。博客成为了人们把握外在环境变化并迅速调整生存策略,获得安全感的重要信息流。可以说,受众是基入上述某种或多种心理动机的相互作用下成为博客看客的。而背后隐藏的前提是,大多数受众认为并愿意相信博客是真实的,是博主内心的独白,甚至是个人的“真人秀”。现实中的虚假使得受众更愿意在虚拟空间中寻求真实。正因为人们的这份美好的信仰,博客才一路引吭高歌,其影响力已不再局限于虚拟空间而越来越多的影响着现实生活。 三、超真实的“拟态环境”博客写作是一种有意识而非潜意识的行为,因此,其背后势必存在某种行为动机。人们普遍认为,前台是虚假的表演,而后台则呈现了真实的自我。“后台区域偏向性”使博客提供了更多鲜为人知的信息,但后台前台化绝不能成为衡量信息真实性的标准。常识使博主深知屏幕前读者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受众因素成为博客写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动因,因而博主也就逃不出取悦受众、照顾感情等嫌疑,博客信息的真实性自然也面临着质疑,它所提供的信息环境也值得进一步商榷。借用李普曼的“拟态环境”论来进一步分析,更表明了无论博客在多大程度上呈现私人空间,其营造的信息环境都不可能是真实环境的再现,其开放性、公开性决定了博客同样是一场前台表演。李普曼指出: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李普曼同时指出,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受众的行为反应,而这种行为反应并不作用于引发行为的拟态环境,而是作用于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媒介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从而使真实与非真实的界限被打破,内爆为了“超真实”。那么,博客究竟提供了怎样的信息环境呢?本人认为博客至少提供了三种类型的信息环境。每一篇博文构成了一个子环境,而某一博客整体的信息环境则是由无数个子环境构成而显得更为复杂。1、残缺型。这种信息环境常见于那些以抒发个人真实感情、忠实记录个人生活点滴为目的的博客。博文所提供的信息基本属实,但公开性使博主不得不将部分事实隐匿于后台。比如一些记者在博客中披露某些社会黑幕,为了避免过分“尖锐”,总会不自觉地对一些事实进行“技术”处理;一些人披露真相,但选择隐藏了事件当事人的真实身份等。这些属于事实的部分残缺,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到信息的整体真实。如隐匿的恰恰是关键性事实,或事实观点明显失衡,则难免影响到整体的真实。2、虚构型。由于博客使用动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乏一些人出于某种目的炮制、虚构博客信息。如有的为了追求某种轰动效应、为了博得高点击率;有的栽赃、陷害、污蔑他人,以此对他人实现打击报复;有的则出于某种政治目而捏造谎言、误导群众等。娱乐圈的“炒作大王”宋祖德在博客上爆出一个又一个子虚乌有的惊天内幕,如 “李宇春是人妖”、“刘亦菲是变性人”等,并迅速成为众多报纸、网站娱乐新闻的“头条”,达到其炒作自我及他人的目的。此时,这类博客提供的信息环境则是完全意义上的虚假环境,也是最容易误导他人做出错误反应的危险环境。2、亦真亦幻型。指博文中不乏事实,同时也混杂了博主无意识或有意识的“合理想象”。当博主赞同某一观点,而支持该观点的事实又显得不足时,则可能发生合理编造的情况。而有时候也存在博主无意识的“想象”。这种真实与虚假相互混杂、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营造出貌似真实可信的信息情境,为此,受众很难察觉。 在同一个博客中,不同的博文将根据其内容的真实程度而提供了不同类型的信息子环境,而就整体而言,各种子环境相互作用,呈现给受众的将是更加错综复杂的信息环境,在虚与实之中,受众有可能产生迷茫、甚至被误导。但无论博客提供哪一种类型的信息环境,其本身都不可能是现实生活“镜子”式的再现。博客明显的私人性特征使博主提供的是个人眼中的信息环境,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和偏见。四、媒介素养视角下的一点思考随着博客传播的日益普遍化、常规化,博客将面临信息超载、无序化的挑战。而博客信息环境也将更加复杂,是是非非、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很容易造成受众认知上的迷惑和混乱。官方博客与民间博客各执一词,孰可信?名人博客“口水战”引发双方粉丝较量,孰有理?轰动性内幕,是娱乐大众还是捍卫知情权?“把关人”的缺失,使博客信息凌乱、跳跃、碎片化。如何正确认识博客信息环境和利用博客信息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关乎媒介素养的问题在传统社会,对客观环境的直接感知主要影响着人的行为。而到了大众传播时代,信息环境作为唯一“中介”插入了客观环境与人的认知之间,可以说,人对客观环境的认知主要依赖于信息环境的描述,因此,信息环境直接影响了现代人的行为。而博客所提示的信息环境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作为受众,面对海量的博客信息应冷静思考,不盲从、不亲信,绝不能将所谓的“隐私”、“内幕”等与“真实”等同起来。应树立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之能力,在混杂纷繁的信息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否则,博客中的“拟态环境”很容易误导受众,产生错误认识和行为。其次,作为传统媒介,面对博客信息,更不应该盲目炒作、宣传,应为受众做好“把关”工作,挖掘出真正有价值的博客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