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well_Stefan方程及其在多元相间传质中的应用.pdf_第1页
Maxwell_Stefan方程及其在多元相间传质中的应用.pdf_第2页
Maxwell_Stefan方程及其在多元相间传质中的应用.pdf_第3页
Maxwell_Stefan方程及其在多元相间传质中的应用.pdf_第4页
Maxwell_Stefan方程及其在多元相间传质中的应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Maxwel- l Stefan 方程及其在多元相间 传 质 中 的 应 用 王维德1, 2 (1. 华侨大学 化工系, 福建 泉州 362011; 2. 天津大学 化学工程研究所, 天津 300072) 摘要: 多元物系传质过程与二元物系传质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 由于组分间的交互作用, 多元物系传质各组分传质效率不 相等, 其分布范围可在- 至+ 之间, 某些组分可能产生逆向传质、渗透传质、传质障碍等传质奇异现 象, 这些现象用传统的二元物系传质规律无法作出解释, 必须用 Maxwel- l Stefan 方程进行描述。该文综述 了 Maxwel- l Stefan 方程的由来、求解方法及其在多元相间传质中的应用。 关键词: 多元物系; 传质过程; Maxwel- l Stefan 方程; 扩散系数 中图分类号: TQ 021.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9954 (2002) 04 -0008 -05 传统上用 Fick 定律描述传质过程 1, 即 Ji= - ctDixi( 1) 上式仅能应用于下述情形: 二元扩散; 有一个 组分含量大大超过其他组分的混合物稀有组分的扩 散; 多元混合物中各组分分子大小和性质相近, 因而各组分的扩散系数可视为相等的扩散。 生产实践中所处理的许多物系是多元物系,由 于组分间的交互作用, 使得多元传质特性完全不同 于二元传质2,在某些情况下某些组分可能会产 生渗透传质、传质障碍、逆向传质等交互作用现 象3 ) 6,对于这些现象,传统上用的 Fick 定律无 法解释。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间,人们以 Maxwel- l Stefan 方程 ( 以下简称为 MS 方程) 为基础,发展 了多元传质过程的程序和计算方法, 既可应用于相 内传质, 又可应用于同时伴有传热过程的相间传 质,还可扩展应用于固体颗粒内的扩散、吸附、膜 分离等传质过程7。 1 MS 方程的推导和求解 2, 7 1. 1 方程的推导 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岀发考虑, 对二元物系而 言,促使组分 1 分子与组分 2 分子产生相对运动的 力正比于两种分子的速度差和组分 2 的摩尔分数, 可表示为 - dL1/ dz = ( RT / D) # x2( u1- u2)( 2) 对于多元物系,上式扩展为 - dL1/ dz = RT x12( u1- u2)/ D12 + x13( u1- u3)/ D13+ ,(3) 上式写成更普遍的形式为 xi RT T, pLi= - E n i = 1 j X i xixj( ui- uj) Dij i = 1, 2, , n(4) 又 Ni= ctxiui= Ji+ xiNt(5) 将式 ( 5) 代入式 ( 4) 并整理得: ( J) = ct B - 1 ( x ) (6) 上式即多元扩散传质普遍化的 MS 方程。式中 ij= Dij+ xi9lnC i 9xj T, P,E (7) Bii= xi Din + E n k= 1 k Xi xk Dik, Bij = - xi 1 Dij - 1 Din (8) 1. 2 MS 方程的求解 目前, MS 方程的求解主要针对多元理想物系 的一维稳定扩散,且都基于膜模型。求解方法有精 确解 法 8) 17、线性化 解法 18 ) 25、显式近 似解 法 26 ) 29。精确解法已应用于多种质量传递过程的 计算中 13 ) 17,其求解过程中需迭代计算。T aylor 等人14) 15指出,在某些情况下,迭代过程不会收 敛, 他们提出了改进初值的计算方法以保证收敛。 MS 方程精确解法求解过程中将 ctDij作为常数 来处理, 这仅对于理想气体的传质过程才成立。对 #8#化学工程 2002年第 30 卷第 4 期 作者简介: 王维德 ( 1958) ) , 男, 副教授, 天津大学在职博士生, 工作单位为华侨大学化工学院。 于非理想物系,MS 扩散矩阵和热力学矩阵均与组 成有关,故方程表现为一组非线性方程组,无法进 行分析求解。Krishna 16将对理想气体的分析扩展 到非理想 物体,这显然 是一种近 似处理方法。 Kubaczka 等人 17提出了一个改进膜模型,考虑传 质系数随浓度和温度的变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线性化方法最早由 Toor 18和 Sterwart 等人19 分别独立提出,求解时视扩散系数矩阵 DMS为 常数, 也需迭代计算, 从表面上看, 线性化解法仅 能用于在扩散过程中扩散系数矩阵 DMS不随浓 度显著变化的物系,然而, 许多学者认为线性化解 法在低传质速率下是一种好的近似解法 20 ) 24,甚 至在一些高浓度和传质速率下也是一种好的方法。 T aylor 等人2,25主张该解法为求解 MS 方程的首 选,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12,这个问题有待继续 深入研究。 显式解法可避免前两类解法所需的迭代计算, Krishna 等人26) 27和 T aylor 等人 28分别提出了显 式近似解法。Burghardt 等人 29曾对穿过静止气体 的扩散问题提出了一种显式解法,Taylor 等人提出 的方法是 Burghardt 等人方法的普遍化。 2 MS方程在多元相间传质中的应用 2. 1 等温相间传质 设物质由汽相向液相传递, 则以矩阵表示的传 质方程2,30为 ( N)= ctL B L kL .L ( xI- xL) = ctV B V kV .V (yV- yI) = ct V BV KOV .V ( yV - y * )( 9) 式中 kV = RV - 1 V (10) RiiV= yi Jin + E n k= 1 k X i yk Jik Rij V = - yi 1 Jij + 1 Jin (11) 同理求算 kL 。 B 称为引导矩阵, 其值是 对非等物质的量传质影响的修正, . 为对非零 传质通量进行校正的矩阵, B 和 . 的计算参 见文献 2 。 T uohey 等人 31在一个点条件下的连续流动搅 拌池中进行蒸馏传质研究。对于甲醇 -乙醇 -异丙醇 三元物系,实验测算的传质通量与由 Krishna 和 Standart 提出的 MS 方程的求解模型的预测结果吻 合良好。Gorak 等人 32在0. 1 m 塔径的整装填料塔 中, 以甲醇 -异丙醇 -水为物系, 通过理论计算和实 验比较馏出物的浓度,理论预测同样基于 Krishna 和 Standart 的模型, 计算值和实验值的平均绝对偏 差为甲醇0. 115 、异丙醇- 0. 087、水- 0. 034。 他们指出,组分间的相互扩散及液相阻力显著影响 浓度分布,模型中的汽液平衡预测结果对计算结果 影响很大,因此必须使用最精确的汽液平衡预测方 法, 他们最后得出下述结论: 考虑传质动力学的传 质设备设计方法显著精确于传统应用的 HETP - NTP 方法。 Hendrik 等人33和 Krupiczka 34等人通过实验 研究和理论计算比较指出,忽略组分间交互作用的 计算结 果与实 验结果 有很大 偏差。Krishna 等 人 35 ) 36和宋海华等人 37分别以三元物系为实验 对象, 利用 MS 方程建立模型, 进行精馏点效率研 究, 实验结果证明, 由于组分间的相互扩散作用, 各组分点效率不相等,且某些组分的点效率呈现奇 异行为, 即点效率等于 0, 或小于 0, 或大于 1。 在传质计算中, 一般都没有考虑传质系数或扩 散系数随浓度的变化,而假定传质系数或扩散系数 在扩散通道上保持不变。然而,扩散系数尤其是液 相菲克扩散系数显著随浓度变化 38 ) 39, 因此, 假 定扩散系数为常数明显是不正确的,只是一种近似 处理。显然, 若考虑扩散系数随浓度的变化,将能 提高计算精度。Kubaczka 等人17建立了一个模 型, 该模型假设真实流体传质组分的扩散系数 ( 或 传质系数) 沿扩散通道线性变化,利用文献 23 所引用的 Modine 实验数据进行模拟计算, 结果表 明, 他们提出的方法计算结果的精度显著高于 Kr - ishna 40 和 Stewart 等人19的结果。 2. 2 相间传质传能同时发生 在诸如蒸馏、吸收、冷凝、蒸发等化工过程 中, 严格的等温过程是很少见的, 一般在传质的相 间存在温度差,加上传质各组分相变潜热的不同, 在传质同时伴随着传能。 传质在两方面影响传热 7,首先,由于组分 在相间传递,有额外的焓传递附加于对流热通量 q, 其次,由于组分扩散引起的热传递对热通量的 贡献,即 Dufour 效应 41,后者较小,在化工应用 上并不重要。 E = q + E n i= 1 NiHi(12) 传热在许多方面影响着传质7,在相界面区 #9#王维德等 Maxwel- l Stefan 方程及其在多元相间传质中的应用 域的温度梯度影响相平衡, 如果有化学反应, 还影 响反应速率, 伴随传质过程的焓变化对吸收、蒸馏 等有深远影响。 2. 2. 1 非等温气体吸收 在吸收操作中,吸收液在塔中的温度分布一般 是塔顶较低, 随着吸收液下降温度上升, 至塔底温 度又略为下降,使得温度分布曲线在塔底附近凸 出7, 即吸收操作非等温。Modine 42在湿壁中研 究丙酮 -苯 -氦的气体传质速率,他据常用的 Wilke 有效扩散系数模型进行预测,丙酮在全塔范围内的 传质通量都是正的。Krishna 23 利用 MS 传质模型 对Modine 发表的实验数据重新分析,预测丙酮的 传质通量将沿塔高改变符号,实验证实了这个预 测。 在伴随有液相放热反应的非等温相间传质计算 研究中, Frank 等人43证明了利用 MS 方程进行传 热传质适宜耦合模拟计算的重要性。现在人们已普 遍接受上述观点, 在涉及高浓度酸性气体的吸收装 置设计中, 这种方法是必要的7。 2. 2. 2 蒸馏中的传热传质 对于蒸馏中同时传热传质的计算,除了上述关 系式外,还应加上一个能量衡算式: E n i= 1 Ni( H V i- H L i) = 0(13) Dribika 等人 44在湿壁塔中以苯 -甲苯 -乙苯为 物系进行多元蒸馏同时进行传热传质研究,他们利 用 Krishna 等人12提出的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各 组分的传质速率和实验值颇为吻合, 苯、甲苯、乙 苯的平 均偏差分别 为15. 76 % 、23. 09% 、23. 23 %。Standart 等人45结合不可逆热力学提出了 一个包括热扩散影响的、同时传热传质的 MS 关系 式。CACHE 公司编制了一个多元蒸馏塔的严格逐 级设计软件 ChemSep,可参见文献 46) 47 。 3 结论 MS 方程是最便于应用的计算多元物系传质通 量的普遍方程。在该方程中,扩散分子相对运动产 生的摩擦曳力大小与 MS 扩散系数矩阵 DMS相 关,而物系热力学非理想性的程度与热力学因子矩 阵 相关, 两者加以明确区分,便于开展研究 和计算,而在普遍化的菲克定律中, 两者的影响都 包含在菲克扩散矩阵 D 中,使 D 的意义含 混不清。 对于非理想物系, MS 扩散系数矩阵 DMS和 热力学因子矩阵 均与组成有关,使得 MS 方 程的求解十分复杂, 无法得到分析解。到目前为 止,对 MS 方程的求解大多是假定在扩散膜内 DM S为常数,这仅对理想物系是正确的,对非理 想物系则是近似的。 符号说明: B MS 扩散系数逆矩阵,m- 2#s ct 总浓度,mol# m- 3 Di i 组分有效菲克扩散系数, m2#s- 1 Dij MS i-j 组分对扩散系数, m2#s- 1 DMS MS 扩散系数矩阵, m2#s- 1 D 菲克扩散系数矩阵,m2#s- 1 E 能量通量, W# m- 2 Hi i 组分偏摩尔焓,J#mol- 1 ( J) 扩散通量列矩阵,J#mol- 1 Ji i 组分相对于摩尔平均速度 u 的扩散通量, J# mol- 1 k 传质系数矩阵,m#s- 1 KOV 总传质系数矩阵, m#s- 1 n 组分数 Ni i 组分传质通量, mol#m- 2#s- 1 Nt 总传质通量, mol#m- 2#s- 1 q 热传导通量, W#m - 2 R 气体常数, 8. 314 J#mol- 1#k- 1 R 传质系数逆矩阵, m- 1#s T 绝对温度, K ui i 组分扩散速度,m#s- 1 u 混合物摩尔平均速度,m#s- 1 xi i 组分摩尔分数 yi i 组分摩尔分数 希腊字母 B 引导矩阵 Ci i 组分活度系数 热力学因子矩阵 . 非零传质通量校正矩阵 Dij Kronecter 函数 Jij MS i-j 组分对传质系数,m#s- 1 Li i 组分化学位, J#mol- 1 下标 i,j 组分 上标 I 气液界面 #10#化学工程 2002年第 30 卷第 4 期 L 液体 V 汽体 * 平衡状态 0 标准状态 其他 ( ) , 列矩阵, 方矩阵 梯度算子 参考文献: 1 沈复, 徐孝民. 多元传质传能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进 展 ( ) ) J . 化学工程, 1987, ( 3):1) 8; ( 4) : 30) 36; (5): 55) 63; ( 6) : 49) 54. 2 Taylor R, Krishna R. Multicomponent mass transfer M. New York: Wiley, 1993. 3 Duncan J B, Toor H L.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ree component diffusion J.AIChE J,1962,( 8) : 38) 41. 4 Carty R, Schrodt J T. Concentration profiles in ternary gaseous diffusion J. Ind Eng Chem Fundam, 1975, 14: 276) 278. 5 Bres M , Hatzfeld C. Three gas diffusion) ) exper- i 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J.Pfl gers Arch, 1977, 371: 227) 233. 6 Krishna R, Standart G L. Mass and energy transfer in multicomponent systems J.Chem Eng Commun, 1979, 3: 201) 275. 7 Krishna R, Wesselingh A.The Maxwel- l Stefan ap - proach to mass transfer J. Chem Eng Sci, 1997, 52 ( 6) : 861) 911. 8 Gilliand E R, Sherwood T K. Absorption andextraction M. New York: McGraw-Hill, 1937. 9 Toor H L. Diffusion in three component mixtures J . AIChE J , 1957, 3: 198) 207. 10 Johns L E, Degance A E. Diffusion in ternary ideal gas mixtures, . On the solution of the maxwel- l stefan equation for steady diffusion in thin films J . Ind Eng Chem Fundam , 1975, 14: 237) 245. 11 Turevskii E N, Aleksandrov A I, Gorechenkov V G. An approximate method for caculating nonequimolar diffusion in multicomponent mixtures J. Int Chem Eng , 1974, 14: 112) 115. 12 Krishna R, Standart G L. A multicomponent film model incorporating an exact matrix method of solution to theMaxwel- l Stefan equations J .AIChE J, 1976, 22 : 383) 389. 13 Krishna R, Panchal C B. Condensation of binary mix - tures in the presence of an inert gas J. Chem Eng Sci , 1977, 32: 741) 745. 14 Taylor R, Webb D R . Film model for multicompo - nent mass transfer: Computational methods . the exact solution of the Maxwel- l Stefan equations J. Compute Chem Eng , 1981 , 5: 61) 73. 15 Krishnamurthy R, Taylor R. Calculation of multicom- ponent mass transfer at high transfer rates J . Chem Eng J, 1982 , 25: 47) 54. 16 Krishna R. A generalized film models for multicompo - nent mass transfer J.Chem Eng Sci, 1977, 32: 659) 667. 17 Kubaczka A, Bandrowski J. Solutions of a study of multicomponent mass transport equation for mixtures of real fluids J. Chem Eng Sci, 1991, 46: 539) 556. 18 Toor H L. Solution of the linearizedequations of mult- i component mass transfer J. AIChE J, 1964, 10: 448) 455; Prediction of efficiencies and mass transfer on a stage with multicomponent systems J, AIChE J, 1964, 10: 460) 465. 19 Stewart W E, Prober R. Matrix calculation of mult- i component mass transfer in isothermol systems J. Ind Eng Chem Fundam, 1964, 3: 224) 235. 20 Arnold K R, Toor H L. Unsteady diffusion in ternary gas mixtures J . AIChE J, 1967, 13: 909) 914. 21 Krishna R, PanchalC B, Webb D R , et al. An ack- ermann -colburn -drew type analysis for concentration of multicomponent mixtures J.LettsHeatMass Transfer, 1976, 3: 163) 172. 22 Taylor R, Webb D R .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act and linearized solutions of the Maxwel- l Ste - fan equations for multicomponent film model J. Chem Eng Commun, 1980, 7: 287) 299. 23 Krishna R. Ternary mass transfer analysis for mult- i component condensation J. Trans Inst Chem Eng, 1981, 59: 35) 43. 24 Taylor R, Krishnamurthy R, Furno J S, et al. Con- densation of vapor mixtures, .a mathematical model and a design method J .IE Concentra - tion dependence of the binary diffusion coefficient J. Ind Eng Chem Fundam, 1966, 5 (2): 281) 283. 40 Krishna R. On Exact solutions of the Maxwel- l Stefan equations J.Letts Heat Mass Transfer, 1976, 3: 153) 162. 41 Kuiken G D. Thermodynamics of irreversible processes M. Chichester, UK: Wiley, 1994. 42 Modine A D.Ternary mass transfer D . USA: Pittsburgh PA, 1963. 43 Frank M, Kuipers J, Versteeg G, et al. Modeling of simultaneous mass and heat transfer with chemical re - action using the Maxwel- l Stefan theory, . Model development and isothermal study J.Chem Eng Sci, 1995, 50: 1645) 1659. 44 Dribicka M M, Sandall O C. Simultaneous heat and mass transfer for multicomponent distillation in a wet- ted -wall column J.Chem Eng Sci,1979,34: 733) 739. 45 Standart G L, Taylor R, Krishna R. T he Maxwel- l Stefan formulation of irreversible thermodynamics for simultaneous heat and mass transfer J.Chem Eng Commun, 1979, 3: 277) 289. 46 Seader J D. The rate -based approach for modeling staged separations J. Chem Eng Prog, 1989, 85: 41) 49. 47 Taylor R, Lucia 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mult- i component separation processes A .AIChE Symp Ser 304 C. New York: AIChE, 1995, 91: 19) 28. 纳米级功能负离子简介 正常大气中的分子大部分是相互结合在一起, 每个分子从整体上来看是电中性。当外界某种因素作用于气体分子, 则 其外层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缚从轨道中跃出, 此时气体分子呈正电性, 变为正离子, 所跃出的自由电子, 自由程极短 ( 约 1nm) , 它很快就附着在某些气体分子或原子上 (特别容易附着在氧或水分子上) , 成为空气负离子 ( Aeroanion) 。电气石由 于其内部的热 -电效应, 在接受环境能量时, 能够和周围环境产生能量交换, 电离周围空气, 激发气体中的电子放出, 从而 产生负离子。将这种宝石级的电气石加工到 1Lm 左右,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电气石颗粒的表面活性能, 可以成倍地提高它激 发产生负离子的能力, 从而满足人们对保健的需求。空气负离子被喻为空气维生素或生长素,是人类提神醒脑的保健空 气, 负离子对人体的健康、对人体保持精力充沛具有极大的作用。 #12#化学工程 2002年第 30 卷第 4 期 Maxwel- l Stefan Equ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ulticomponent Interphase Mass Transfer Wang We- i de1,2 ( 1. 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11, Fujian Province, China; 2.Chem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T 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Abstract: The mass transfer processof multicomponent system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a simple binary system. Due to the diffusion intera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components on the mass transfer process, the efficiencies of species in a multicomponent system are not the same, changing between - ) . In some cases some species appear osmotic diffusion, reverse diffusion or diffusion barrier. The traditional Fickcs 1aw can not explain these phenomena, and it is necessary to explain them by Maxwel- l Stefan equations, which can provide the most general and convenient approach for describing multicomponent mass transfer. A review is given to the derivation of Maxwel- l Stefan equations,their solution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interphase mass transfer in mu1ticomponent systems. Keywords: multicomponent system; mass transfer process; Maxwel- l Stefan equation;diffusion coefficient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L. Seed Oil with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YIN Jian -zhong, SUN Xian -wen, LI Zh- i yi, DING X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