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情感分析.doc_第1页
古诗十九首情感分析.doc_第2页
古诗十九首情感分析.doc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 业 论 文2013届古诗十九首情感分析学生姓名 马 菲 菲 学 号 0101090114 系 别 人文科学系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0901班 指导教师 刘 金 荣 填写日期 2013年4月 古诗十九首情感分析摘 要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社会大转变时期产物,深刻再现了文人仕子在特殊环境下的思想情感。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情感主要分为三大类,相思之情、失意之情和及时行乐之情。相思之情可细分为妻思夫之情、夫思妻之情与思乡之情,失意之情可细分为知己难求之失意与世态炎凉之失意,及时行乐之情可细分为郁郁不得志之及时行乐与人生短暂之及时行乐。古诗十九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情感;时代背景“Nineteen Ancient Poems” sentiment analysisABSTRACTNineteen Ancient Poems is a product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profound thoughts and feelings, reproduces the literati in special environment. Nineteen Ancient Poems to express the emotional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the Acacia feelings, feelings of frustration enjoy pleasure in good time. Acacia can be broken down as his wife missing husband and the husband missing his wife and the man missing his hometown. Feelings of frustration can be subdivided into confidant hard to get frustrated with the inconstancy of human relationships frustrated. Enjoy pleasure in good time, can be subdivided into enjoy pleasure in good time frustrated and life is too short to enjoy pleasure in good time. Nineteen Ancient Poems exerted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posterity.KEY WORDS Nineteen ancient poems; emotion; background of the timeII目 录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II前 言11古诗十九首情感类型解读11.1思念之情11.1.1妻思夫之情11.1.2夫思妻之情41.1.3思乡之情51.2失意之情61.2.1知己难求之失意61.2.2世态炎凉之失意71.3及时行乐之情71.3.1 郁郁不得志之及时行乐71.3.2 人生短暂之及时行乐82古诗十九首时代背景分析92.1政治背景92.1.1统治者内部矛盾爆发92.1.2战争与瘟疫四起102.1.3察举制的腐败102.2 思想背景112.2.1儒家思想112.2.2道家思想123结语12参考文献14致 谢16前 言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历经了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在几千年的岁月里,诗人们以其优美的语言、充沛的感情写下了一首首动人诗篇,古诗十九首便是其中耀眼的一簇星星。作为“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诗人用简练优雅的语言,揭示了汉末文人仕子的生存现状,通过对死亡、寂寞、相思等主题的描绘,抒发了怀才不遇、人生苦短、夫妻分别等情感,使得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 钟嵘:诗品,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58页古诗十九首由十九首五言诗构成,关于其创作时代与作者,历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释曰:“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有学者认为,其创作年代为两汉之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提出:“比类而推,两汉之作乎?”钟嵘诗品也认为“古诗十九首古人缈邈,人代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刘之制,非衰周之唱。”张茹倩、张启成的古诗十九首创作时间新探通过以诗证诗的方法,逐首考查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年代为两汉时期。也有学者认为其创作年代约为西汉时期。元陶宗仪说郛卷七九上称:“李少卿并古诗十九首,西汉之初,王泽未竭,诗教在焉。”徐陵玉台新咏认为前八首出于枚乘。也有学者认为其出自东汉之时。宋李昉文苑英华卷七一二称:“梁昭明所造文选,录古诗十九首,亡其姓氏。观其词,盖东汉之世李、苏之流改变等。”梁启超、俞平伯、马茂元、刘炳海等均认为是东汉末年的作品。其余还有学者持汉魏之间、文选编者改编等观点,不一一赘述。从古诗十九首中出现的时间地点称谓、表现出的情感倾向、反映的社会生活状态以及它成熟而富有艺术性的表达技巧来看,本文持东汉末年失意文人创作之说。1古诗十九首情感类型解读古诗十九首充满悲伤的情感一直为后人倾倒,清人陈祚明认为乃性情之物,推十九首以为至极。1.1思念之情1.1.1妻思夫之情 在古诗十九首中,以女性心理及其独特视角写就的思妇诗无疑是“十九首”中的亮笔。它借助女性多愁善感的心理、丰富细腻的情感,描绘出了在东汉末年动荡环境下孤独、痛苦、等待的女性形象,引起读者深深地同情与感慨。古诗十九首中,大约有七首是以女性口吻写成的妻子思念远在万里的丈夫之作,展现了柔软细腻的女儿家世界。行行重行行一诗以思妇的口吻,表达了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丈夫也许是为了求取功名远行他乡,年纪轻轻便留下妻子独守空房。“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古代交通不便,长路漫漫,岁月匆匆,妻子在思念中渐渐芳华老去,但是游子却仍未归家,此时此刻,妻子唯有默默地在心底希望良人莫受饥寒,保重自己。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是十分强烈的,“生离别”、“万余里”、“天一涯”、“阻且长”、“安可知”等词是女子分别的苦痛、对遥远路途的悲叹、对未知的恐惧,可想在千年之前,一个女子需要何等的勇气才能面对与她依附着的丈夫的离别!她的相思,在于衣带日已缓,她的相恨,在于思君令人老。女子痴痴地等,反复感叹自己在无尽的思念中耗去了青春,然而,“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即使相恨,女子仍然要劝慰自己多吃点饭,才能有精力继续等待。在这最后一句中,女子的相思之情已表达到极致,情感达到升华,她的思念不同于其他女子,仅是相思仅是相恨,而是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去期待遥遥无期的梦想。这可能是一位明艳的少妇!在春光明媚的大好时光里,这位明艳的少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在青青河畔草中,“盈盈”、“皎皎”、“娥娥”、“纤纤”四个叠词的运用均是为了烘托少妇的美丽,然而这样美丽的少妇在如此明媚的时光本应是与丈夫缠绵之时,为何独自一人当窗观景呢?原来是荡子行不归。在本诗中,荡子该是女子的丈夫,此诗是思夫之诗。荡子为何不归?他大概也是东汉末年千千万万追求功名利禄的仕子之一,新婚不久便与妻子别离。由此,思念之情便萦绕开来。“空床独难守”一句,大胆而直白的表露少妇对久久不归的丈夫的怨恨之情,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她都急需要丈夫归来。年轻的女子,是需要丈夫抚慰的,面对满园春色,她的寂寞无限扩大开来,“难”字便成为了她的心声,她的真实内心写照。“守”体现了女子仍然尽力地恪守道德观念,这个“守”是孤独的、空虚的更是艰难的。年轻美丽的女子独守闺房,在外人眼里,总是带着点戏谑的意味,我们也可以想象到有多少登徒子在经过女子闺楼时吹的口哨、说的情话,从女子方面讲,生理与心理的寂寞,使那份思念更深了。无论是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空床都是独难守的。封建社会中女性表达涉及两性思念之情总是委婉曲折的,本诗却大胆表露心声,由景入情,自然而然的表达了其深层心理,展现了自我意识。古代女子以夫为纲,男人是女人的天,若天不在了,那女子便失去了依靠。在冉冉孤生竹的开端,女子以“孤生竹”、“兔丝”自喻,表达其孤独无依之情,丈夫便是她今生唯一的依靠。丈夫新婚便离别,女子悲痛不已,觉得自己似乎连“兔丝”都比不上。“思君令人老”、“将随秋草萎”等诗句,细腻地表达出了女子对于自己芳华摇落的害怕之情,我这朵蕙兰花正含苞待放待君采撷,怕你再不归来,我就要在寒风冷雨中凋零了,这是女子在无尽的等待中最真实的呼唤。“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这是女子对时光流逝的哀叹与恐惧,“过时”、“萎”等词都表现出女子对时间张力的担忧,她将自己比作植物,不仅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无依,更表达出对年华逝去的悲哀。同时,她还要担心夫君在外是否有了新欢,被抛弃的命运可能随时会发生在她身上。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深入人心,“三从四德”在东汉末年已成为女子必守条例,在这样的背景下,女子即使对丈夫有恨、有怨,也要无可奈何地等待。正如行行重行行中的女子劝慰自己“努力加餐饭”,本诗的女子在诗的结尾仍表明自己对丈夫的信任对等待的坚定。陆时雍说“十九首深衷浅貌,短语长情” 陆时雍:古诗镜,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页,这首诗才恰当的担得起这句评语。诗中的女子,与游子别离,孤寂中看到庭中奇树日日之变,她的心里也在日日受着相思的煎熬。彼年此时,女子大概是与丈夫同在庭中赏花观景,而如今,物是人非。千年以后唐代的崔护写过一首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位诗人的情感在此时大略是相同的,面对着花开满枝,那个心中之人却不在了,花愈艳,伤感便愈深。于是,不知不觉地,女子“攀条折其荣”,想把它送给日夜思念的人,然而“路远莫致之”,丈夫远在他乡,花香盈袖却无法送达。在这里,女子显然是无意识地采下树花,在她的潜意识中丈夫仍在身旁,待她想赠予丈夫之时,才恍然夫君已与她相隔万里,她的花她的情她的思念都无法送达,通过“攀条折其荣”的动作与“路远莫致之”的无奈,更显示出诗中女子寂寥、相思的情感。末句显示的是小女儿家心态,女子亦如前面两首诗般自我宽慰,她的无可奈何跃然纸上。凛凛岁云暮一诗是对寒冬深夜里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一种因相思而坠入迷离恍惚中的惆怅心情。诗的前六句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后面是诗人的主观感受,从自己到对方,都是相思的心情的描绘。寒冷的冬夜,思念总是如影随形,女子深闺寂寞,唯有用思念来排解漫漫时日,寒风刮起的时候,她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丈夫没有御寒之衣,可见女子是时时刻刻念着丈夫的。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女子思及昨夜之梦,伤感一触即发。“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这是对梦境的描写,女子的梦是如此真实,但正因为真实,醒来之后才愈发觉得怅然所失。悲莫悲兮生别离,在梦中她又一次尝到了与君离别的滋味,又怎能不使她伤心难过呢?在梦中,她是“巧笑”、“携手”的,然而现实中,她是“感伤”、“垂涕”的,两相对比,女子的悲伤更加浓重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也愈加深重。“亮无晨风翼,焉能淩风飞”女子怨自己不能入蛰鸟一样凌风飞到良人身旁,也在怨良人为何迟迟不愿归家。等待是遥遥无期的,女子在等待中渐渐心生忧疑:是否在外的游子已有了新欢,将要忘却旧人?在这里,女子的伤心、怨恨、忧虑,归根结底是她思念的衍生物。孟冬寒气至一诗描写了寒冬长夜里思妇的离愁别恨,表现了其对爱情的忠贞不移。在寒冷的冬夜,女子独守空床,此时的心情该是凄凉寂寞的。起身观月,又勾起了对远方游子的想念,唯一的信是游子三年前寄来的了,已经被她摩挲了不知多少遍,她的苦闷与思念没有宣泄的出口,唯有一遍遍的抚摸着信札聊以自慰。良人身在异乡,时间的漫长、空间的遥远、音讯的稀疏,都让女子的精神忍受极大的折磨。但是,女子对爱情是矢志不渝的,即使前路茫茫、遥遥无期,她仍然坚信彼此间的爱情。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这句诗可谓是最打动人心之处,女子天天将信放置于袍袖之间,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观看、抚摸,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跃然纸上。“置书怀袖中”,一是为了让信札紧贴身心,二是便于随时取出观看。“三岁字不灭”,在孤独寂寥的生活环境下,她唯一的精神寄托便是丈夫的这封珍贵书信。不难想象,当初在接到这封信札时女子的心情该是何等的激动,这封书信在一天天的等待中温暖着她,成为了她继续等待的精神支柱。 常 虹:论的女性心理,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4期客从远方来一诗表达了乱世之年分别夫妻的伉俪情深。一二句叙事,三四句即事生情,为下文拓开了全诗意境。远方来的客人,带来了游子对思妇的思念,这对于苦苦等待的女子来说,无疑是莫大的安慰。“故人心尚尔”,便是全诗的核心,思妇与游子的心意,是十分明朗的。“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他乡的丈夫交予她的是“双鸳鸯”,可见游子在浪迹天涯中时多么渴望夫妻团圆,可以想象女子在收到之时内心是多么甜蜜喜悦。长年累月等待的孤独寂寞顷刻间被幸福取代,她裁为合欢被,亦是一种急切盼望丈夫归来的心境。“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明朗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坚贞不移,她是如此渴望夫妻团圆。“合欢被”、“解不结”等词,使女子的思念与期待跃然纸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女子的欢欣与快乐,透过这份快乐,我们也能想象到女子平日一人独守空闺的寂寞与苦闷。最后两句,是思妇渴望两人同心的融合无间。也许,因为空间、时间等种种因素隔绝了两人,但这份情爱,是谁都阻绝不了的。1.1.2夫思妻之情东汉末年,大批深受儒家出世思想熏陶的文人仕子为了实现理想而常年漂泊他乡,妻子家人无疑是他们行动的不竭动力。然而,由于路途遥远、仕途多舛,他们归家不得,夫妻团聚的美好希冀只能是幻影。相对于守在深闺的女子,饱受人间疾苦、在外拼搏的男人更渴望得到妻子的温柔抚慰。读古诗十九首中丈夫思念妻子之作,令人感到一种无法言语的悲剧美。 涉江采芙蓉一诗与庭中有奇树一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游子看到兰泽芳草,便采撷芳草想去送给家中妻子,在他采撷之时,该是快乐的,因为心中有所牵挂。然而,当他想起妻子远在他乡之时,内心一阵失望。随后回望故乡,长路漫漫,诗人此时的心情该是悲伤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一句,清晰的表现出游子的迷茫状态,是啊,采了芳草又去送给谁呢,思念的人在那遥远的他乡,那是一种寂寞一种孤独一种悲哀。游子为求取功名而远离他乡,在交通不便的古代社会,空间的遥远犹如一面铜墙铁壁,隔开了思念之人。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家是人们心灵的港湾,但是游子们却无法归家,唯有在夜深人静之时思念家人,他们内心的苦闷,也唯有写在诗里了。“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是游子的感叹,“同心”说明这是一对心心相印的夫妻,本该白头偕老,“离居”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现实状态,“忧伤”是分别的岁月中夫妻两人共同的心理写照,这种“忧伤”的状态,一直会延续到“终老”。同心的伉俪本该厮守一生,如今却天各一方,时不待我,也许我是要怀着这样忧伤的心情在他乡孤独终老了吧?千年之后的我们,仍可以透过这句发自肺腑的感叹,触摸到游子孤独、痛苦、相思的情感。迢迢牵牛星一诗通过描写牛郎织女的爱情,抒发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牵牛与织女的故事,是中国民间传说中最普遍动人的故事之一。东汉末年,牵牛织女的爱情故事逐渐成型。牛郎织女的爱情,是农村男耕女织的基本劳动生活的反映,而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也有着它的社会现实意义,汉末社会动荡,社会上生离死别的现象便不断发生,古诗十九首便也出现在这个社会背景之下。诗人描写的是牛郎织女,但实是在描写自己与妻子的爱情,也许他们这对苦命鸳鸯也如牛郎织女般因为种种原因天各一方,但是心中的爱却不会磨灭。诗人通过描写织女的境况来思念妻子,因为分别,妻子一定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想到这里诗人心中充满了对妻子的愧疚、怜惜。“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人与妻子相隔千山万水,但只要心中有情,即使无法言语仍能感受到那份爱。本诗不仅表现了思念之情,更蕴藏着强烈的反抗意识,具有浪漫主义情怀。1.1.3思乡之情 乡土情结,是中国传统思想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情感。古时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阻塞,一旦远离故土,便很难再踏上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东汉末年为猎取功名而离开故土的文人仕子们,在孤独的夜里,便一次又一次地回望故乡的方向,写下思乡的诗篇。 去者日已疏一诗开始在一片肃杀的环境中,游子置身坟墓间,面对沧海桑田的变换,想到即使坟墓也不可能永久保存下来,一种人生无常的感慨涌上心头。“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一句,诗人以独特的视角超越了时空, “去者”与“来者”都包含了一种无限,思乡时深沉的孤独凄凉感油然而生。诗中出现的“丘与坟”“悲风”、“愁杀人”等词,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基调,也表现了此刻诗人内心的苦闷。“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是诗人看到的景象,也是让他感到震惊的景象,人死后自当长眠,然而古人的坟墓却也保持不了多久变成了耕地,松柏是长寿的象征,却也会成为柴火,灰飞烟灭,看到此情此景,诗人联想到自己的生命,也会在不久的将来逝去,这是一种怎样的哀伤。人生如寄,岁月消逝得如此迅速,长期旅客的游子,怎不触目惊心?只有及早返回故乡,以期享受乱离中的骨肉团圆之乐。诗人“思还故里闾”,是带着一种人生无常之情的,在外漂泊的日子久了,也唯有亲人能给与他少许慰藉。游子一人漂泊在外,生活的孤独、仕途的无望等原因常常使他们感到一种无法言表的迷惘,时代的混乱、战争的四起等客观原因又使得他们处于一种欲归不得、又无以自遣的状态,明月何皎皎表达的便是这种情感。本诗前四句,正如李白静夜思中所写那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在中国古诗中是常见意象,常常表达思念之情。诗人看到皎皎明月,“忧愁不能寐”,“忧愁”是当时诗人内心之情,他的忧愁,大概就因为思乡。“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这是诗人内心的自我矛盾。游子远离故土,可以求得功名利禄,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可以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该是快乐的啊,但现实呢,却连愁思当告谁都不知道,这里所说的云乐,实际是无乐可言。远离故乡的游子,内心都是孤独苦闷的,宏图不展的现实原因,又使他们内心的苦雪上加霜。他们渴望归家,却因为种种欲归不得,这种矛盾长久无法解决,因此愁苦成了游子们心中的主情感。游子远行他乡,没有亲人,没有故知,甚至连个倾诉哀愁的人都没有,这种生活可想而知是异常艰辛的。然而,战乱四起,功名未果,游子实际上已处于有家不得归的境况。“泪下沾裳衣”,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此刻游子对故乡的渴望,恐怕是旁人无法想象的。1.2失意之情1.2.1知己难求之失意东汉末年,游子建功不成,郁郁寡欢,而知音难求又加重了他们内心的苦痛,西北有高楼描述的就是这种情感。汉代已建立起完备的等级制度,诗中的歌者在豪华的高楼之上,不是帝王之家,便是达官之府。诗人为歌者所感动,却被重重高楼阻绝,无法寻觅知音,正如游子们,空有一身才华,却在儒学官宦制度面前被一次次拒绝,诗人们怎能不感到心痛呢?歌者是悲伤的,亦如听歌的诗人。诗人在揣测,也许歌者是个如“杞梁妻”般的可怜女子,囚禁深宫,落寞而发,一唱三叹,悲苦的曲调牵动了诗人原本就寂寞的心。“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女子的歌声唱出了诗人心中的苦闷,即难遇知音的孤独。这也正是诗人在仕途宦海中努力追求而终无所得的悲苦。他无法摆脱的悲苦正好被同样孤独的女子唱出,“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说是在祝愿歌者,不如说是在祝愿自己,但愿自己早遇知音,大展宏图。1.2.2世态炎凉之失意明月皎夜光一诗是怨恨朋友飞黄腾达之后不相援引。前四句写景,深秋萧条的景致引起诗人悲秋之情。从“昔我同门友”开始便是诗人自己的感慨。同门之友犹如鸿鹄般振翅高飞,而诗人却仍如蝼蚁,云泥各判,诗人怎能不感到悲伤呢?诗中的箕、斗、牵牛是引典故来比喻朋友的,朋友该相援引,名为朋友而不相援引,朋友也只是“虚名”。 朱自清 马茂元:朱自清马茂元说古诗十九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一句是陈述事实,原本两人是同门之友,这份友谊建立在两人有共同的梦想、共同的奋斗目标上,可以想象,当初两人八拜之交时必定说过不少豪言壮语,若一人得道必援引对方。这是文人们在为共同利益的斗争中,标榜的气节和忠义。而一当他们在功名利禄的道路上展开竞争,原先的友谊便发生了变化。“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侥幸者和失意者的宦海沉浮,使友谊土崩瓦解,诗人一度笃信的伦理道德,也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被摧毁。从情感上讲,游子们在背井离乡的日子里忍受着知音难觅的煎熬,好不容易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诗人定将他作为亲人看待;从思想上讲,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诗人,将“信、义”作为行为准则,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定是诗人的人生箴言。你怎么能忘了当初携手共进的好朋友了呢?诗人定是在被朋友冷眼打发后一遍遍地问他,涕泗横流。做了大官的朋友啊,坐在高高的马车里,穿着金线纺成的衣裳,落魄的诗人啊,挤在人群里,仿佛一粒尘埃,落的很低很低,低的连他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本诗由传统的悲秋之情到失志之感到怨恨朋友不相援引,层次递进,生动再现了诗人孤单、颓唐、压抑、失望等一系列情感。1.3及时行乐之情 在古诗十九首中,人生无常这一主题表现的最为明显。汉末社会动荡,战乱四起,文人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在这种时刻贴近死亡的情况下,诗人们表达出了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观点。1.3.1 郁郁不得志之及时行乐今日良宴会前四句直叙宴乐,从宴会美妙的音乐开始,转而抒发诗人情感。宴会中所唱何曲如今我们不得而知,但透过文字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诗人心中的触动。若歌伶所唱的是描绘富贵之乐,诗人的感慨便源于相形见绌;若歌伶所唱的是贫贱无依,诗人的感慨便来自同病相怜。远离他乡的游子,就像地上的尘土一样,忽来忽往,漂泊无依,更可见人生的短促。诗从宴会开始,那歌乐飘飘的场面似乎很热闹,但透过全诗,我们会感到这种欢乐只是强作欢笑,里面包含着心酸和悲凉。首先,诗的开端强调“今日”,可见他们对过去的岁月不堪回首,对未来的岁月不敢展望,只有抓住今日及时行乐;其二,参加宴会的群体,都是一群“坎轲长苦辛”的失意之士;其三,想要政治上占据重要位置,以改变自己贫贱的身份,用的是反诘语气,这是对自己的选择抱的一种怀疑态度,也包含着他们对过去在仕途上有种种挫折和失败。“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一句,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徒有才学却无人赏识的郁郁之情。人生是如此短暂,而诗人远离家乡,奋斗了这么多年,却仍然如尘土一般渺小。这怎么能不让诗人感到壮志难酬呢?诗人想过捷足先登,想过荣华富贵,但现实的残酷让诗人幽怨不已。他只能劝慰自己“无为守穷贱,坎轲长苦辛”,郁郁不得志的诗人,唯有借着及时行乐来排解心中之痛。青青陵上柏的诗人,大概是一位心忧天下的仕子!该诗在前四句感慨“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是对人生短暂之叹息,但我认为该诗的深意不仅限于此。面对东汉末年荒诞的社会现状,诗人对国家对人民深感同情,他妄图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却屡次报国无门。诗人游戏宛洛间,并不是为了玩乐,真正的目的是仕途。生当乱世,他不能不心忧天下,但当他来到都城却看到豪门权贵尸位素餐,整日“极宴娱心”,不知忧国忧民。诗人无权无势,无法改变现状,唯有“斗酒娱乐”,及时行乐。在这首诗里,蕴含着诗人对政治理想被亵渎的愤怒,失去人生理想的迷惘。结尾处诗人说“戚戚何所迫”,是呀,有什么迫使我戚戚不乐的呢?诗人在极度忧伤的情况下,聊以自慰;反诘句的运用,更显得余味无穷。1.3.2 人生短暂之及时行乐东城高且长一诗描写了诗人空虚落寞的苦闷和悲哀,从而抒发了及时行乐之情。诗以洛阳为背景,洛阳在当时是一个极度繁华的城市,但诗人在诗中描写的并不是繁华胜景,而是满目萧索的郊区,足可见诗人内心苦闷。“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诗人绕过高楼,来到茫茫田野,秋风吹动萎黄的枯草,好一派凄凉之景,奠定了全诗悲凉的基调。从眼前景物的变化,想到岁月变迁,这对于游荡他乡的游子来说是触目惊心的。现实的处境与曾经的梦想背道而驰,他无法解决这种矛盾,面对短暂促狭的生命,及时行乐成为诗人的情感倾泻口。“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这是诗人的自我劝慰,正是因为诗人内心郁郁不得志,才需要用这种自欺欺人的方式来麻痹自己。诗中描写的燕赵佳人,用美貌与技艺与吸引男人,她们不得不处在卑贱的地位供人玩乐,诗人抱着及时行乐的态度前来,却与强颜欢笑的佳人产生了共鸣,甚至想成为她“衔泥巢君”的燕子。她们一样是流落他乡的可怜之人!诗人在诗中表现出的及时行乐,不过是一种消极的厌世态度。回车驾言迈一诗从客观景物的更新,联系到人生寿命的短暂,因而发出“立身不早”,沉沦失意的慨叹。由“东风摇百草”一句可看出诗人描写的是春天万物复苏的场景,却因为内心的哀愁,不自觉地将凄凉之情注入客观情感。万物的生命都是如此,即使荣发,也会老去,因此诗人发出了“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的哀叹。既然人生是空虚。短暂的,那么怎样不虚度此生?诗人发出了“荣名以为宝”的呼唤,对功名利禄显示出强烈的追求欲望,要求及时行乐。“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诗人对生命的转瞬即逝表达出了深深地担忧,年华老去,个人理想却迟迟没有实现,那么人生在世追求的是什么呢?“荣名以为宝”,那就去追求荣华富贵吧。纵观全诗,其实诗人内心是苦痛的,所谓及时行乐、追名逐利,不过是强作欢颜取得一时的快意罢了。生命无常、及时行乐,是古诗十九首里最常见的思想,而表现在驱车上东门里是最为透彻的。这是流荡洛阳的游子,看到北邙山坟墓而触发的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感慨。作者将坟墓间的萧索景象,长眠地下的“陈死人”和“年命如朝露”的现实人生直接联系起来,因而诗的情绪也就更加显得悲凉。 朱自清 马茂元:朱自清马茂元说古诗十九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页“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在这里,诗人清晰的认识到求仙服药都是虚假的,所有寄托的美梦都经不起等待,无论是功名利禄还是长生不死,都毫无作用。在诗的结尾,诗人提出了“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的解决方法,既然人生苦短,既然一切都是虚幻,那么就应该从此刻开始尽情享受,这种想法与古代传统观念大相径庭,但也正是古诗十九首可贵之处。这首诗,将现实享乐主义讴歌到了极点。生年不满百一诗与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两篇用意相近,抒发了人生短暂、及时行乐之感,而诗人感慨的则是针对着“爱惜费”的“愚者”。“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是中国人心中的传统思想,但此诗却对这种主流思想产生质疑并提出反对。既然人生苦短,我们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通宵达旦地享乐,是诗人宣泄内心愁苦的一种方式。2. 古诗十九首时代背景分析2.1政治背景2.1.1统治者内部矛盾爆发东汉末年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现的最尖锐的时期,同时也是政治上最混乱、最黑暗的时期。东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越加尖锐,地主豪强拥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权虚弱无力,对地方过度放权,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尤其到了恒灵时期,宦官的权利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豪强董卓等人又一手遮天,社会动荡不安,后期甚至出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宦官外戚互相攻伐,陷害贤良,公开卖官鬻爵,收受贿赂。统治阶级处于崩溃边缘。古诗十九首中的诗人们深受儒家入世思想熏陶,以实现政治理想为人生追求,但统治者的无能与群雄争霸的现状,使他们忠君无路、报国无门。同时,没有出路的文人仕子们在混乱的时局中失去经济来源,经济的窘迫与社会地位的一落千丈也使他们对社会的黑暗更加感同身受。由此便不难理解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那种郁郁不得志、失意之情的缘由了。2.1.2战争与瘟疫四起统治者内部矛盾爆发,战乱四起,而地方官吏又敲诈勒索,兼并土地,致使富者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这使得汉末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豪强格割据,各方势力彼此相互交战,如后期具有代表性的刘表、曹操、刘备等豪强的斗争,使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广大农民生活困顿,导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支农民武装团体,一度拥众数百万,最终以失败告终。此外泰山农民起义、许生起义、苍梧桂阳农民起义等大批起义纷纷爆发,社会混乱不堪。连年战乱,天灾不断,导致瘟疫四散。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写道:“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而建安七子中便有陈琳、徐干、应玚、刘桢四人死于瘟疫,足可见,瘟疫的传播之广,伤害之大。在瘟疫面前,生命变得无比渺小和脆弱。昔日强生的大汉在这时早已千疮百孔。乱世的现状,让大批求学求官的仕子感到走投无路、前路茫茫。两次党锢之祸,又使得大批文人仕子被杀害,诗人们开始远离政治、皇权而开始对自身的关注。面对战乱和瘟疫,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们是害怕的,这种对死亡的恐惧无时无刻萦绕在心头,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在古诗十九首中。“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等句子,无一不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转瞬即逝的惴惴不安。面对现实,他们唯有用及时行乐来排解忧愁了。同时,战乱的爆发,也使这批求取功名的文人陷入了有家不能归的状态。他们远离故土、离别妻子之时,大概是想过归家的,不曾想战乱四起、瘟疫横行,时间与空间的隔阂下,家园是否存在都成为一个谜。因此,思念也成为古诗十九首的一大主题,读来感人肺腑。2.1.3察举制的腐败汉代为了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员的察举制,自下而上推选人才。这是汉代中下层文人跻身仕途的主要依据。混乱的政治使这种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文人正常的进仕之路崩坍,理想抱负的实现成为幻想。汉末由于地方豪强势力壮大,以德行为重的察举制度渐渐为豪强垄断,地方官与豪强相互勾结,使得“乡举里选”成为一道摆设。豪强把持地方官甚至中央官员的来源,而其门生又不断通过察举制形成派系,如汉末袁绍家族的形成。这直接导致了中下层文人无法通过正常的选举制度进入上层社会,赵壹的刺世嫉邪赋提及“恩泽不逮于单门”。豪强控制下的察举制推举的人才质量大大下降,又加深了统治阶级的混乱,以致在恒、灵二帝时期有“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说法,左思在咏怀中也提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游宦无门的文人们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经济的贫困,使他们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有了更深的感触,对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渐渐淡化甚至动摇。古诗十九首中的诗人们大概便是察举制的受害者。因为豪强把持察举制,大批穷困的文人无法通过潜规则上位,其政治理想也无法实现。古诗十九首中的诗人“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等句子,都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渴望及现实的无奈。让诗人感到悲伤的,不仅是仕途多舛,更是朋友飞黄腾达之时“弃我如遗迹”。当理想一再的被现实摧毁,诗人选择了用及时行乐来麻痹自己,因此及时行乐便成为古诗十九首的一大主题。2.2 思想背景2.2.1儒家思想中国传统社会的文人是一群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忠君报国为人生目标,极具有政治参与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知识阶层。特别是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正统思想。历代统治者通过兴太学等方式,给下层的文人仕子提供了一条读书求仕之路。“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深深烙刻在文人仕子心中,渴望建功立业,心忧天下,积极入世更是下层文人信仰的核心。因此大批文人仕子远离故土,妄图实现其政治理想。然而混乱的时局、中国传统官场文化的潜规则、经济的窘迫,使得这些妄图大展抱负的文人求官无门,两次党锢之祸更使得大批文人惨遭杀害,这使得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心理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也有少数幸运儿受到赏识与重用,当昔日同门友身居高位,文人仕子又对自己的政治生涯抱有某种程度的幻想。这种仕途失意而又抱有幻想的状态成了他们心理焦虑的主因。儒家重视经学,文人仕子饱读经书,经学对他们的文学创作影响颇深。“经学重师承、家法,不能有个人的思想,一切以先圣为准则。受此影响,文人创作上也往往缺少创造性。” 张新科:文化视野中的汉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而随着社会的混乱,文人们经历着政治的腐败、理想的破灭、亲人的离别、朋友的死亡、经济的窘迫,儒家经学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渐渐淡化。文学创作不再只是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而转向了关注自身关注现实。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中,或是女子表达男子久久不归的思念,或是男子仕途多舛的失意,可见,其中的男子都是离开家乡的,他们都是儒家思想的追随者。诗人们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环境中成长,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都留下了儒家的印记。他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信条,以“兼济天下”为己任,以实现政治理想为人生目的,因此他们远离故土,求取功名。而现实的无奈与儒家思想发生冲突,诗人一方面“何不策高足,占据要路津”,一方面又“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2.2.2道家思想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云: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君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可见,汉代盛行的道家思想与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有所区别,汉代黄老道家思想在老庄之道基础上更重视治国理政及与各家思想的融合。汉代道家思想盛行。汉武帝将儒家确定为官方意识形态,而他自己却也是道家推崇者,据历史文献记载,汉武帝痴迷道家神仙之术,不仅多次遭方士欺骗,更将司马相如的大人赋以神仙之道解读,竟然“缥缥有陵云气游天地之间意”。汉代帝王热衷道家思想,文人学士更是亦然,如贾谊、扬雄、王充等名士的作品皆受道家思想影响。道家思想相对于儒家思想来说,更加关注抒发自身情感,强调自然本性的实现,在文论上主张“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注重求得“真美”。汉末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儒家思想的不可能实现,避世心理渐渐在文人仕子心中发芽,道家思想成为他们的心理补充。当儒家正统思想无法为他们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时,重在抒发内心情感的道家思想便成为精神宣泄口。然而儒家思想在文人心中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道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排解了苦闷,给了失意的文人以关注自我、抒发真情的勇气。 古诗十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