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常见病.doc_第1页
口腔黏膜常见病.doc_第2页
口腔黏膜常见病.doc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培训资料(第一部分)一、口腔黏膜常见病 (一)、疱疹性口炎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感染口腔、皮肤、眼、会阴、神经系统等部位,世界上13以上的人群曾患复发性疱疹性口炎。 病因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患者及带病毒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唾液及疱疹液接触传染,胎儿还可经产道感染。HSV-1可能与口腔黏膜癌前损害的发生发展有关。 临床表现 1原发性疱疹性口炎:由1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以6岁以下儿童较多见,尤其是6个月至2岁更多;成人亦常发病。 原发性单纯疱疹感染,发病前常有疱疹病损患者接触史。前驱期:有4-7天潜伏期,以后出现发热、头痛、疲乏不适、全身肌疼痛,甚至咽喉肿痛等急性症状,下颌下和颈深上淋巴结肿大、触痛。患儿流涎、拒食、烦躁不安。经过12天后,口腔黏膜、附着龈和缘龈广泛充血水肿。水疱期:口腔黏膜呈现成簇小水疱,似针头大小,疱壁薄、透明。糜烂期:水疱溃破后可引起大面积糜烂,上覆黄色假膜。愈合期:糜烂面逐渐缩小、愈合,整个病程约需710天。 2 复发性疱疹性口炎: 原发性疱疹性口炎中3050的病例可能发生复发性损害。一般复发感染的部位在口唇处,故又称为复发性唇疱疹。复发的口唇损害常为多个成簇的疱,并在原先发作过的位置或附近发作。诱使复发的刺激因素包括阳光、局部机械损伤、感冒等;情绪因素也能促使复发。患者开始可感到轻微的疲乏与不适,很快在将要发生复发损害部位出现刺痛、灼痛、痒、张力增加等症状。约在10多小时以内,出现水疱,周围有轻度的红斑。一般情况下,疱可持续24小时,随后破裂、糜烂、结痂。病程约10天,但继发感染常延缓愈合,愈合后不留瘢痕。 诊断 原发性感染多见于婴幼儿,急性发作,全身反应重,口腔黏膜出现成簇的小水疱。破溃后形成浅溃疡,在口周皮肤形成痂壳。复发性感染多见于成人,全身反应轻。口角、唇缘及皮肤出现成簇小水疱。 1通过涂片查找包涵体,电镜检查受损细胞中是否含有不成熟的病毒颗粒进行形态学诊断。 2通过抗原抗体检测,进行免疫学检查。 治疗 1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 、利巴韦林(病毒唑)、干扰素和聚肌胞 、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疫苗是预防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但HSV疫苗尚在研究中。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使机体获得短暂的抗病毒能力(即被动免疫),在HSV感染流行时,在一定的人群中使用,有预防和治疗的效果) 2免疫调节剂:(1)胸腺素、转移因子、左旋咪唑 ;(2)环氧合酶抑制剂; 3局部用药:(1)含漱:0.1-0.2葡萄糖酸氯己定(洗必泰)溶液,复方硼酸溶液(多贝尔漱口液),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漱口。(2) 局部涂搽:5金霉素甘油糊剂,或5四环素甘油糊剂局部涂搽。0.5达克罗宁糊剂局部涂搽可止痛。 (3)锡类散、养阴生肌散、西瓜霜粉剂局部使用。4)葡萄糖酸氯己定片(5mg)、溶菌酶片(20mg)、华素片等含化。 (5)5磺甙的二甲基亚砜液皮肤局部涂搽。 (6)5阿昔洛韦软膏、酞丁胺(增光素)软膏或人白细胞干扰素软膏局部涂搽。 (7)温生理盐水、0.10.2氯己定液或0.01硫酸锌液湿敷。 4物理疗法 5对症和支持疗法。 (2) 、口腔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是真菌念珠菌属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造成菌群失调或免疫力降低,口腔黏膜念珠菌病的发生率相应增高。 病因 念珠菌为单细胞真菌,2550的健康人可带有念珠菌,但并不发病;当宿主防御功能降低时,这种非致病性念珠菌转化为致病性菌。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致病力最强,也是念珠菌病最常见的病原菌。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雪口病是最常见的口腔念珠菌病。 临床表现:1念珠菌性口炎;(1)急性假膜型(雪口病):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新生儿最多见,发生率为4,又称新生儿鹅口疮或雪口病。新生儿鹅口疮多在出生后28天内发生,好发部位为颊、舌、软腭及唇,损害区黏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并可相互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严重者蔓延扁桃体、咽部、牙龈,早期黏膜充血较明显,斑片附着不十分紧密,稍用力可擦掉,暴露红的黏膜糜烂面及轻度出血。患儿烦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难,有时有轻度发热,但少数病例可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并发幼儿泛发性皮肤念珠菌病、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 (2)急性红斑型:急性红斑型念珠菌性口炎,又称为萎缩型者,多见于成年人,常由于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而致,且大多数患者原患有消耗性疾病,如白血病、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肿瘤化疗后等。某些皮肤病在大量应用青霉素、链霉素的过程中,电可发生念珠菌性口炎,因此,本型又被称为抗生素口炎。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糜烂及舌背乳头呈团块萎缩,周围舌苔增厚。患者常首先有味觉异常或味觉丧失,口腔干燥,黏膜灼痛。 (3)慢性肥厚型:本型或称增殖型念珠菌口炎,可见于颊黏膜、舌背及腭部。本型的颊黏膜病损,常对称地位于口角内侧三角区,呈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或为固着紧密的白色角质斑块,类似一般黏膜白斑。腭部病损可由义齿性口炎发展而来,黏膜呈乳头状增生。 (4)慢性红斑型:本型又称义齿性口炎,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的腭、龈黏膜,多见于女性患者。黏膜呈亮红色水肿,或有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 2 念珠菌性唇炎多发于高年(50岁以上)患者。一般发生于下唇,可同时有念珠菌口炎或口角炎。糜烂型者在下唇红唇中份长期存在鲜红色的糜烂面,周围有过角化现象,表面脱屑。颗粒型者表现为下唇肿胀、唇红皮肤交界处常有散在突出的小颗粒。镜检念珠菌唇炎糜烂部位边缘的鳞屑和小颗粒状组织,可发现芽生孢子和假菌丝。 3念珠菌口角炎双侧口角区的皮肤与黏膜发生皲裂,常有糜烂和渗出物,或结有薄痂,张口时疼痛或溢血,邻近的皮肤与黏膜充血。多发生于儿童、身体衰弱患者和血液病患者,儿童唇周皮肤呈干燥状并附有细的鳞屑,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感。 诊断 根据病史和临床特征诊断,实验室检查包括涂片检查病原菌、分离培养、免疫学和生化检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基因诊断等。 治疗1局部药物治疗: (1)14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用于哺乳前后洗涤婴幼儿口腔,轻症患儿病变在2- 3天内即可消失,但仍需继续用药数天,以预防复发。也可用本药在哺乳前后洗净乳头,以免交叉感染或重复感染。(2)甲紫(龙胆紫)水溶液:12000(0.05)浓度,每天涂搽3次,以治疗婴幼儿鹅口疮和口角炎。1甲紫醇溶液可用于皮肤病损。 (3)氯己定:选用0.2溶液或1凝胶局部涂布,冲洗或含漱。可与制霉菌素配伍成软膏或霜剂,加人少量去炎舒松,以治疗口角炎、义齿性口炎等。(3)西地碘华素片:每次1片含化后吞服,每天34次。(4)制霉菌素:局部可用510万Uml的水混悬液涂布,每23小时1次,涂布后可咽下。疗程710天。(5)咪康唑:散剂可用于口腔黏膜,霜剂适用于舌炎及口角炎,疗程10日。 2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 :(1)酮康唑;(2)氟康唑:对口腔念珠菌感染疗效优于酮康唑。 3 增强机体免疫力 注射胸腺肽、转移因子。4手术治疗 对于癌前损害,在治疗期间应严格观察,若疗效不明显,应考虑手术切除。(三) 复发性口腔溃疡、复发性口疮是口腔黏膜病中最常见的溃疡类疾病,患病率高达20左右,居口腔黏膜病的首位。因具有明显的灼痛感。本病周期性复发但又有自限性,为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浅表性溃疡。 病因 病因复杂,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发病因素多,主要包括:1免疫因素 2遗传因素:3系统性疾病因素: 与胃肠消化系统疾病有密切关系。内分泌系统的疾病如糖尿病、月经紊乱等也有一定关系。4环境因素:心理环境、生活工作环境、社会环境等。食物中缺乏锌、铜、铁、硒等元素,或维生素B1,、B2、B6,、叶酸等摄人不足,均与RAU发病有一定关系。5其他因素:微循环障碍、吸烟者。 临床表现 根据溃疡大小、深浅及数目不同分为轻型、重型和疱疹样溃疡。1轻型口腔口腔)最常见,约占80。好发于角化程度较差的区域,如唇、颊黏膜。每次15个溃疡孤立散在,一般直径14mm,圆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其临床特点可总结为4个字:黄、红、凹、痛,即溃疡中央凹陷,基底软,外周有约Imm的充血红晕带,表面覆有浅黄色假膜,灼痛感明显,复发一般分为发作期、愈合期和间歇期。发作期又细分为前驱期和溃疡期。前驱期有黏膜局部不适,触痛或灼痛感;约24小时后出现白色或红色丘疹状小点;约23天后上皮破损,进入溃疡期;再经45天后红晕消失,溃疡愈合,不留瘢痕。整个发作期一般持续12周,具有不治而愈的自限性。间歇期长短不一,因人而异。但一般初发间歇期较长,此后逐渐缩短,直至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因刺激痛影响患者语言、进食和心情。 2 重型又称复发性坏死性黏液腺周围炎、腺周口疮。溃疡大而深,“似弹坑”。直径可达1030mm左右,深及黏膜下层直至肌层。周边红肿隆起,基底较硬,但边缘整齐清晰。溃疡常单个发生,或在周围有数个小溃疡。初始好发于口角,其后有向口腔后部移行趋势,如咽旁、软腭、腭垂等。发作期可长达月余甚至数月,也有自限性。溃疡疼痛较重,愈后可留瘢痕,甚至造成舌尖、腭垂缺损。 3疱疹样阿弗他溃疡(HU), 又称阿弗他口炎。溃疡小而多,散在分布于黏膜任何部位,直径小于2mm。邻近溃疡可融合成片,黏膜充血发红,疼痛较重。唾液分泌增加,可伴头痛、低热、全身不适、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发作后不留瘢痕。 诊断 根据临床体征和复发性及自限性的病史规律,不必作活检即可诊断并可以分型。对大而深且长期不愈的溃疡,需作活检明确诊断,以排除癌肿。 治疗 1局部治疗:消炎、止痛类药物,局部封闭,理疗 ;2. (1)消炎类药物:药膜:保护溃疡面、延长药物作用效果。 软膏 含漱液 含片:西地碘片(华素片),具有广谱杀菌、收敛作用;溶菌酶片,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和消肿止血作用。 散剂 超声雾化剂 (2)止痛类药物:(3)局部封闭:(4)理疗: 2全身治疗 (1)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 (2)免疫增强剂:主动免疫制剂被动免疫制剂 (3)中医药:成药:昆明山海棠片,有良好的抗炎作用,长期使用应注意血象改变。每片0.25mg,每天3次,每次2片,口服。辨证施治。 (4)其他:用H:受体阻滞剂治疗胃溃疡;用谷维素、安神补心丸等稳定情绪,减少失眠;用硫酸亚铁等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4) 、 口腔白斑病 口腔白斑病即口腔白斑是口腔黏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具有其他任何可定义的损害特征;一些口腔白斑可转化为癌。 病因 1白斑的发生率与吸烟时间的长短及吸烟量呈正比关系。饮酒、喜食烫食和酸辣、喜嚼槟榔等局部理化刺激也与白斑的发生有关。 2白色念珠菌与白斑有密切关系,据调查我国口腔白斑患者中,白色念珠菌阳性率为34左右。 3全身因素包括患者的微量元素、微循环改变、易感的遗传素质等,微量元素中,银(Ag)、锰 (Mn)和钙(Ca)与白斑发病呈显著负相关。其中Mn可能更为重要。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黏膜上皮过度角化;维生素B缺乏能改变上皮的氧化,使之对刺激敏感而易患白斑。 临床表现 1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均质型较硬的斑块,平或稍高出黏膜表面,不粗糙或略粗糙,柔软,可无症状或轻度不适感。 2颗粒结节状白斑,口角区黏膜多见。在充血的黏膜上,白色损害呈颗粒状突起,表面不平,可有小片状或点状糜烂,刺激痛。本型白斑多数可查到白色念珠菌感染。 3皱纸状白斑 多发生于口底及舌腹。表面粗糙,边界清楚,周围黏膜正常。白斑呈灰白色或白垩色,有粗糙不适感。 4疣状损害 呈乳白色,厚而高起,表面呈刺状或绒毛状突起,粗糙,质稍硬。疣状损害多发生于牙槽嵴、唇、腭、口底等部位。 5在增厚的白色斑块上,有糜烂或溃疡,可有局部刺激因素。可有反复发作史,疼痛。 口腔黏膜白斑好发部位为颊、唇、舌、口角区、前庭沟、腭及牙龈,双颊咬合线处最多见。患者主观症状有粗糙感、刺痛、味觉减退、局部发硬,有溃烂时出现自发痛及刺激痛。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病理检查,辅以脱落细胞检查及甲苯胺蓝染色,可对口腔黏膜白斑作出诊断。白斑属癌前病变,白斑患者约3-5发生癌变。出现以下情况者有癌变倾向,应定时复5查。160岁以上年龄较大者。 2男性患病率明显大于女性,不吸烟的年轻女性患者,白斑恶变可能性大。3吸烟时间越长、烟量大的可能性越大。 4白斑位于舌缘、舌腹、口底以及口角部位属于危险区。 5疣状、颗粒型、溃疡或糜烂型易恶变。 6具有上皮异常增生者,程度越重者越易恶变。 有白色念珠菌感染者。 8病变时间较长者。 9自觉症状有刺激性痛或自发性痛者。 治疗 1去除刺激因素,如戒烟、禁酒,少吃烫、辣食物等。去除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20.1-0. 3维A酸软膏局部涂布,但不适用于充血、糜烂的病损。50蜂胶玉米朊复合药膜或含维生素A、E的口腔消斑膜局部敷贴。3局部用鱼肝油涂搽,也可内服鱼肝油,或维生素A 5万Ud。 4白斑在治疗过程中如有增生、硬结、溃疡等改变时,应及时手术切除活检。对溃疡型、疣状、颗粒型白斑应手术切除全部病变活检。 5中医中药治疗。 二、 编辑本段口腔护理 一、避免剧痛关注隐隐痛楚1、漱口:如果菜屑陷入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