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填空题.doc_第1页
古代文学史填空题.doc_第2页
古代文学史填空题.doc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填空题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二章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 篇作品。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 ,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4、诗经共有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十五 “国风”,共 160 篇。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 31 篇,后者有 74 篇,共 105 篇。6、诗经中的“颂”包括周颂、商颂、鲁颂,它们分别有 31 篇、5 篇和4 篇作品,共 40 篇。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宴飨、怨刺、战争徭役和婚姻爱情。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等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赋、比、兴,它们和风、雅、颂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 5篇。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5、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左传描写的重大战争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1、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是语录体。2、老子的文学性主要表现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6、“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庄子体认“道”的人生。第五章屈原与楚辞1、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源头的是楚辞。4、屈原在离骚中所创造的象征手法是 “相草美人”。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8、汉代文学从对历史的批判发轫,经昌盛期的歌功颂德,最后以对现实的批判而告终。10汉代文学与先秦楚地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所以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东汉以后,文学作品的现实精神日益增强,辞赋创作中,班彪的北征赋、班昭的东征赋、蔡邕的述行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都是现实性很强的作品。12、赋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了新体赋的最高成就14、汉代文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初创期全盛期中兴期和转变期四个阶段。15、七发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在它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 七体 ”。7、司马相如的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11、王褒的赋作主要有洞箫赋。扬雄赋作中,蜀都赋实开了后世京都赋的先河,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四篇是他的代表作。12、京都赋题材中,影响最大的当推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也占有一席之地,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才能,为作者赢得“辞赋英杰”的声誉。第三章秦汉叙事散文4、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它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全书由 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组成,记述了从黄帝至西汉武帝年间大约 3000 年的兴衰沿革史。第四章两汉乐府诗1、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2、乐府的行政长官叫乐府令,隶属于少府。西汉另一掌管音乐的机构是太乐令,隶属于奉常,主管郊庙之乐。9、两汉乐府诗在表现人世间的苦与乐两性关系的爱与恨时,受诗经影响较深,有国风、小雅的余韵;而在抒发乐生恶死的愿望时,主要继承了楚文化的传统,是庄子离骚的遗响。10、两汉乐府诗都是“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的,诗中既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其中以叙事诗的成就最为突出。13、从西汉五言歌谣到乐府五言诗,再到文人五言诗,这就是早期五言诗发展的基本轨迹。第五章东汉文人诗1、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琴道篇中。他的竹扇赋今存残篇,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原来当是系于赋尾。赋末附诗,当始见于东汉。2、张衡的五言诗同声歌描写了一新婚女子,它明显借鉴了民歌的表现手法。张衡的四愁诗是骚体整齐化之后而形成的七言诗,另外,附于思玄赋结尾的也是一首七言诗。3、班固、张衡对乐府诗都有所继承,不过班固诗继承了朴素质实的风格,而张衡诗则继承了缛丽华美的特点。二人诗班固长于叙事,张衡则长于抒情。从张衡起,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形成了以抒情为主的基本走势,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成为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成熟之作。4、汉桓帝以前,东汉文人诗歌经历了由叙事向抒情、由模仿民歌到作家独创的转折,但诗歌的基调没有太大变化。诗人们表现的是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5、东汉灵帝时期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具有典型乱世文学的特征。他们的代表诗歌分别是见志诗二首疾邪诗二首和翠鸟诗,其中后者又是一篇寓言诗歌。6、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被收录在文选之中,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产生的年代大约不晚于桓帝时期。 7、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钟嵘诗品称它“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刘勰文心雕龙也称东汉“古诗”实“ 五言之冠冕也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三曹”是指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是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和刘桢。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曹操。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蒿里行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短歌行(“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龟虽寿。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4、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5、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代表作有白马篇。其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其代表作有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如表现朋友无辜被害而自己无能为力的野田黄雀行,对任城王暴卒而表示悼念的赠白马王彪。还有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的美女篇、七哀诗。前者以美女盛年未嫁寄托自己的怀才不遇,后者以“沉浮异势”自述无辜被弃。6、“七子”中成就最突出,被诗品列为上品的诗人是王粲和刘桢。前者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后者“仗气爱奇”,他们的代表作一是写战乱中饥妇弃子的七哀诗,另一首是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赠从弟三首。7、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三篇,其中较为可信的是五言体的悲愤诗。8、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嵇康。9、嵇康的四言诗的代表作是赠秀才入军。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82首,他开创了中国文学上中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1、阮籍咏怀诗风格隐约曲折,诗品评为“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第二章两晋诗坛1、西晋太康时代最著名的作家有陆机、潘岳,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的以他们为代表的诗风。太康诗风的特征是繁缛。与他们同时,号称“三张二陆两潘一左”的“左”是指左思。2、西晋诗人多以才华自负,陆机潘岳等人的努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和技巧的进步。陆机的代表作有摹拟古诗十九首的拟古诗十二首和被召入洛阳留恋家乡之情的赴洛道中作二首。潘岳的代表作是悼亡诗三首。3、左思的代表作有咏史八首,其内容主要是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它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4、刘琨的代表作是扶风歌,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兰亭诗的内容,表现出山水审美的情趣和由山水直接抒发玄理。第三章陶渊明1、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西南)人。谥号为靖节先生。2、陶渊明的作品,今存诗 121 首,赋文赞述等 12 篇。其诗可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其散文辞赋的名篇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3、陶渊明的田园诗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其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有的是写自己躬耕生活的体念,如归园田居其三(种田南山下);有的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生活的凋敝,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天道幽且远)。4、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继承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它围绕着诗人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了自己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格。其代表作有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读山海经其十(精卫衔微木)等。5、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主要两点:一是情、景、事、理的浑融,二是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苏轼概括为“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1、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1、王维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静逸明秀诗境。第三章李白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大约在李白五岁时,随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开元十三年( 725 年)李白东出夔门,“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2、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 “济苍生”、“安社稷” 的儒家思想。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3、神仙道教信仰在李白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给了他一种极强的自我解脱能力。 4、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称为“三绝”。 5、明人胡应麟说:“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第四章 杜甫1、从盛唐到中唐,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杜甫 就是衔接这个转变的伟大诗人。 2、还在天宝年间,元结箧中集诗以悲愤写人生疾苦,冷眼旁观,走向写实。 3、杜甫,字子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人 ,生于巩县。青年时期是在盛唐社会中度过的,过了一段南北漫游,裘马轻狂 的生活。 5、杜甫诗风格多样,沉郁顿挫之外, 萧散自然 是又一重要特点,当他生活稍为安定时,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 成都草堂 的一段时间,就有不少这类作品。 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1、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是 韩愈、孟郊,此外还有 李贺、卢仝、刘叉 等人。这个诗派的主要风格 雄奇怪异 。 2、孟郊 与 李贺 为诗皆以苦呤著称。寒地百姓吟是 孟郊 的作品,“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 贾岛 的佳句。 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3、白居易的一生以 被贬江州司马 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 兼济天下 ”时期,后期是“ 独善其身 ”时期。 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主张是 白居易 在 与元九书 一文中提出来的。 第八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1、唐代散文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而,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2、在韩柳以前,初唐的,盛唐的,中唐的等人,均曾努力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韩柳的古文革新活动准备了条件。3、中唐士人中兴的愿望促成了的复兴,促成了政治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体文风的改革得到展。换言之,是的需要促成了文体文风改革高潮的到来。第五编宋代文学第四章苏轼1、苏轼自题金山画像:“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2、韩愈文依靠 雄辩 和 布局、蓄势 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轼文却依靠 挥洒如意、思绪泉涌 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苏文 气势雄放 ,而语言却 平易自然 ,这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5、苏轼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以“ 短长肥瘦各有志,玉环飞燕谁敢僧 ”来比喻多元审美情趣和对各种不同风格的欣赏倾向。 10苏轼较成功的“以诗为词”表现手法有二:一是 用题序 ,二是 用典故 。13、苏诗不仅影响 有宋一代 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 公安派诗人 和清初的 宋诗派诗人 有重要启示;苏轼的 词体解放精神 直接为南宋 辛派词人 所继承,形成了与 婉约词 平分秋色的 豪放词派 ;苏轼的小品文,是明代 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 散文的渊源,直到清代 袁枚、郑燮 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1、苏门词人群以 苏轼 为领袖,还有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李之仪、赵令畤、陈师道、毛滂 等,此外 晏几道 和 贺铸 也与苏门词人过从甚密。 3、苏轼重抒情言志的自由,其词 可读性 胜于 可歌性 ;周邦彦重词的协律可歌,对 词艺 的追求重于对 词境 的开拓。其后 南宋词 就是沿这两种方向分别发展。 5、秦观和晏几道一样,都是“ 古之伤心人 ”(冯煦蒿庵论词),淮海词妙处在于 情韵兼胜 。秦观和晏几道皆长于情景结合,但二人取景角度有所不同,晏词多取 高堂华烛的室内景致 为意象,秦词常用 自然山川景物 来铸境。6、苏轼开创了以词抒写 自我性灵 的新格局,而秦观另辟一途,把深沉的辛酸苦闷融注在 类型化的离情别恨 之中,即周济所说的“ 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又是一法”(宋四家词选眉批)。 7、秦观词语言清丽淡雅,周邦彦得其 丽 ,而发展为精雕细琢的 典雅富丽 ,李清照得其 清 ,而朝更加 本色自然 的方向发展。 10周邦彦所作咏物词既多,又将身世之感等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开启了 重寄托 的门径。 第九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1、世纪下半叶,以 辛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