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麻黄汤.doc_第1页
厚朴麻黄汤.doc_第2页
厚朴麻黄汤.doc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厚朴麻黄汤 厚朴麻黄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厚朴15g 麻黄12g 生石膏30g杏仁9g 半夏9g 干姜6g 细辛3g 五味子6g 小麦30g 上9味,以水1200ral,先煮小麦,再下余药,煮取300ral,温服lOOml,日3次。 , (功效宣肺化饮,利气降逆。 (主治) 主证:咳嗽喘促,胸满烦躁,咳痰量多,色白清稀,咽喉不利,舌苔白腻微黄,脉浮。 副证:或身热,微恶风寒,或喘满,痰鸣如水鸡声,倚息不得卧。 (临证加减) L若表证明显者加桂枝;喘满甚而倚息不得卧者,加葶苈子;无烦躁者去石膏,无表邪者减麻黄。 2若兼腹胀,不思饮食者,加大腹皮、炒三仙、鸡内金等,以行气助消化。 3厚朴麻黄汤加减治疗肺胀:原方由厚朴、麻黄、石膏、杏仁、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小麦组成。先煎小麦熟后再人余药。如风寒表邪过盛者加桂枝、紫苏、减少石膏用量;气喘,咳嗽,咳黄痰或白稠痰,属痰热者,去干姜、细辛,加竹沥、桑白皮、地骨皮;喘满,干咳少痰,舌质红,脉沉细,属阴虚者,加百合、生地、沙参、麦冬,去干姜、细辛;胸闷,气短,喘咳,腰膝无力,属上盛下虚者,加生地、冬虫夏草、沉香、五味子以补肾降气;喘咳,面目水肿,脉弱,属气虚者,加黄芪、木防己;口唇爪甲发绀,属心阳不足,瘀血内阻者,加桂枝、丹参、红花。陕西中医函授,1997,c6,:z13 泽漆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泽漆150g 半夏9g 紫参15g生姜15g 白前15g 黄芩9g 人参9g 桂枝9g 甘草9g 上9味,先以水5000ral煎泽漆,煎取1500mi,将8味纳入泽漆汁中,再煎取500ml,温服50ral,至夜饮完。 现代用法;泽漆量为15g,先煎30分钟,再下余药煎之,即取水1200ral,煎取300ral,温服lOOml,每日3次。 (功效)通阳利水,止咳平喘。 (主治罩 主证:咳逆上气,痰多息短,身重而肿,小便不利,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沉。 副证:胸满,或水肿甚者。 (临证加减工 1若兼胸满,酌加厚朴、杏仁;水肿甚者加桑白皮、葶苈子、车前子等 2。厚朴麻黄汤证与泽漆汤证之辨析:二方证较难解释,难解之处在于:第一,只辨脉之浮沉,不详见症。厚朴麻黄汤、泽漆汤的适应证到底怎样?第二,两方中有三味药用得特别,是否有特殊作用?一味是小麦,治咳中用小麦,在张仲景方中只有厚朴麻黄汤中用它。还有两味是泽漆、紫参,也只是泽漆汤中用以治咳,而且泽漆用量特别重,也有人认为紫参并不治咳,可能是紫菀之误,究竟是否有误?对这些难解之处,我的体会是;泽漆汤很可能是古代治肺部癌肿之方。泽漆俗称猫儿眼睛草,功能利水消痰。紫参今称石见穿,是否即张仲景所用之紫参还需进一步考证,如属一物用其功能活血散坚。此二药都属攻破之品,今人有用于治癌,那么古人也治癌,亦在事理之中。金匮要略把咳嗽一证分归两篇论述,一属于肺痿肺痈,又一属于痰饮,泽漆汤方就属于前者。此因古人对肺癌一病,还没有明确认识。见出现咳嗽、胸痛、吐脓血,便认作肺痿肺痈。泽漆汤方以攻为主,但又加人人参扶正,攻补兼施,以治癌肿,正为合理。如果一般咳嗽,则杀鸡焉用牛刀?但是金匮要略把本方与厚朴麻黄汤方证相辨,又是什么意思?这可从厚朴麻黄汤中用小麦看出一些道理。小麦性味甘平,缓急润燥,有镇静作用。个人经验,此药不仅治脏躁,且对心神不宁,失眠,心悸,多汗以及一切神经性症状,如阵咳、呃逆、四肢抽筋拘挛,发作无定,用过诸药无效者,于应用方中加入此品,往往有一定效果。厚朴麻黄汤中用小麦,尤在泾释为“小麦甘平,则同五味敛安正气者也”,即指镇咳而言。肺部癌肿,也常有阵发性咳嗽表现,此则有器质性病变,非厚朴麻黄所能解,非小麦五味所能镇,故须加以分辨。脉之浮沉是其分辨之一端。这里脉沉脉浮字眼须活看,脉浮犹言其病在表,在经,属一般咳嗽;脉沉犹言其病在里,在脏,不是一般咳嗽。以上这些体会,当然只是推论,可能属于牵强附会。但读金匮要略可以各人有各人的体会,可以启发思路,可以联系临床实际,多读一遍会多一些体会,则是事实。金匮诠释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6 3。泽漆汤质疑:千金泽漆汤,治上气其脉沉者,本篇亦似脱上气二字;且甘草、紫参不载治嗽之能,其作紫菀者似是。r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4本方在临床的应用:凡遇寒热错杂病证之呼吸系统疾病者,均可选用泽漆汤治疗,泽漆的用量可达30150g,但应随证加减。寒盛加麻黄、桂枝,热盛加地龙、黄芩,肺气不足加玉屏风散,肺阴伤加生脉散,脾胃虚弱加香砂六君子,肾虚加补肾药。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f2,:24 (原文)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8)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鷄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乾姜二两 细辛二两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曰三服。 (经义阐释) 本条经文甚简,仅言“咳而脉浮”的证候,更主以厚朴麻黄汤,故当从脉症与方药中求其病机。对经文所指之“咳”,有作“但咳”解的,亦有认为“当是咳嗽上气无疑”。观篇名冠以“咳嗽上气”,本条文又紧接“咳逆上气”的皂荚丸证之后,更有千金要方卷十八“咳而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脉浮者,厚朴麻黄汤方”为佐证,故原文之“咳”实寓咳嗽上气之意。至于文中的“脉浮”,多数注家认为是邪在表所致,如喻昌云“若咳而其脉亦浮,则外邪居多”,吴谦也谓“脉浮者,风寒病外也”。但亦有提出“此非在经之表,为邪在肺家气分之表”,如徐彬。丹波元坚更明确指出“水饮上迫,脉必带浮,不必拘表证有无”。要较准确地理解脉浮揭示的病机,不妨先从金匮要略浮脉的主病来看。观<<金匮要略论浮脉,既有主表的,亦有主里虚的,还有主病势趋于上的。再从方药来分析,厚朴麻黄汤中麻黄未与桂枝相配,而与厚朴同用,可见其意不重在散寒解表,而是泄满降逆、宣肺平喘。且方中未选偏于辛散的生姜,而用善于温化寒饮的干姜。此外,方中还有细辛、半夏温化寒饮,石膏清热。显然,本证属于饮邪挟热,上迫于肺,肺气上逆导致的咳嗽上气病。千金方中有关厚朴麻黄汤的证候,实可补本条之未备。 (方药评析) 厚朴麻黄汤方以厚朴泄满下气为主药,辅以麻黄、杏仁宣肺降逆平喘,又佐以细辛、干姜、半夏温化寒饮,石膏清解郁热;更有五味子酸敛肺气,以防麻黄、细辛、干姜过于耗散肺气,小麦养正安中护胃,共同顾护正气。合而用之,具有降逆化饮、宜肺平喘之功,使上逆之势平,寒饮得化,肺气宣降复常,则咳逆上气自愈。 (文献选录) 喻昌:若咳而其脉亦浮,则外邪居多,全以外散为主,一举而表解脉合,于以置力于本病,然后破竹之势可成耳。(医门法律) 徐彬:咳而脉浮,则表邪居多,但此非在经之表,乃邪在肺家气分之表也。故于小青龙汤去桂、芍、草三味,而加厚朴以下气,石膏以清热,小麦以辑心火而安胃。(金匮要略论注) 尤怡:厚朴麻黄汤与小青龙加石膏汤大同,则散邪蠲饮之力居多。而厚朴辛温,亦能助表,小麦甘平,则同五味敛安正气者也仲景之意,盖以咳皆肺邪,而脉浮者气多居表,故驱之使从外出为易。(金匮要略心典) 按:对于本条的证治,喻注为外邪居多,以外散为主,似囿于脉浮主表之说。尤氏认为本方散邪蠲饮力强,意在驱邪从外出,徐注所谓本证之表是在肺家气分之表缘与其方证相合。 (临床应用 (1)治疗外感咳喘:孙,男,18岁。病因露卧感寒,引动内饮,咳呛白沫,张口喘急,难于平卧,脉象浮数。处方:川朴5g,生麻黄2g,生石膏35g杵细,光杏仁lOg,仙半夏lOg,干姜5g,北细辛5g,五味子5g,淮小麦12g。服2剂喘咳大平,再于原文加入茯苓,车前子、苏子等,2剂而痊愈。钱氏C25)针对此案指出,厚朴麻黄汤适应于咳逆上气,胸满而痰少者。 (2)治疗支气管哮喘:谭氏介绍,李,男,13岁患支气管哮喘,发作时胸满烦躁,咳痰黄稠,呼吸不利,喉间有哮鸣音,口渴苔黄,脉象浮数。此饮郁化热、塞迫气道,宜宣肺利气、清热化饮,曾用定喘汤,咳痰转清,哮喘仍发,后用厚朴麻黄汤:厚朴lOg,麻黄3g,杏仁lOg,生石膏lOg,法夏lOg,干姜3g,细辛15g,五味子15g,小麦lOg,服3剂,咳喘均止 (3)治疗肺气肿:矢数道明报道,曾治一患者,67岁,男,农民,因患支气管哮喘、肺炎等病后,出现肺气肿。在活动后,特别是上楼梯时,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并伴腹胀、便秘等,故用厚朴麻黄汤与茯苓杏仁甘草汤的合方(厚朴4g,麻黄、五味子各3g,石膏lOg,半夏、杏仁各4g,干姜、细辛各1。5g,小麦lOg,茯苓6g),另加大黄1g。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