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的观念读书笔记【篇一:历史的观念读书笔记】 从“人性”角度看“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提出 英国当代哲学家沃尔什在其历史哲学导论一书中,将近现代的历史哲学划分为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而柯林武德则是分析的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尤其柯林武德提出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对分析的历史哲学中历史解释的探究影响深远。在柯林武德之前洛克、休谟等人,为了认识人的心灵,都曾试图建立起“人性的科学”,但在柯林武德看来都失败了。柯林武德提出“研究心灵的正确道路则是要靠历史学的方法(中译本历史的观念p238)”,并在此前提下逐步推进,最终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一论断。本文将从柯林武德对前人人性科学的批判出发,梳理柯林武德的论证过程。对前人“人性的科学”的批判是柯林武德历史哲学的起点。在历史的观念的导论部分,柯林武德开明宗义,提出了他的基本哲学观“哲学是反思的”。进行历史思考不仅要思考某种客体,而且要思考这一思维自身对客体的思考。因而当人在认识其他事物时,也必须认识他自己,没有关于他自己的某种知识,他关于其他事物的只是仅仅是半知识,这种知识是不完备的。其次、这种自我认识不是关于人身体的,也不是包含感知、感觉和情绪的心灵知识,柯林武德只把这种关于自我的知识的范围限定在关于“人的认识能力、他的思想或理解能力或理性的知识”(p233)。要获得这样的知识,看似易,实则难。有人撼于困难而认为心灵没有认识自身的能力,理由是正因为人有这种能力,所以没有一个人能够知道它,对此柯林武德斥之为“赤裸裸的诡辩”。那么是否可以用我们理解自然世界的方法来认识我们自身的心灵的性质呢?柯林武德追溯了洛克、休谟、康德三人为此所作的努力,但认为他们的努力都失败了。当我们理解自然时,我们从观察相继存在的特殊事件开始,进而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联系中归纳出自然规律,我们从而依靠自然规律去理解它所适用的一切自然事物。如果同样的方法被原来建立“人性的科学”,我们将观察自我与他人的心灵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方式,之后寻找联系发现规律。洛克、休谟和康德三人的思路皆是如此般与自然科学方法相类比而形成。失败的原因何在?柯林武德认为这个问题不是“心理学不成熟”或先前所谓的诡辩所能回答的。柯林武德的回答是“它的方法被自然科学方法的类比所扭曲(p37)”。他开除的良药是用历史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灵,从而取代人性的科学。既然柯林武德提出用历史学的方法取代人性的科学,那么历史学的方法一定与人性的科学所采用的自然科学的方法有质的差异。然而柯林武德没有急于给出二者间的差异,而是先从设定历史思想的范围来分析自然事物与人类事物的差异。从古希腊时代起,人们就认为自然的变化与历史的变化不是一回事。自然界存在亘古不变的“固定类型”,变得只是这些“固定类型”在时间长河中的特殊形式。相反,这样的“固定类型”在人类历史中并不存在,“特殊形式”的短暂性是人类生活的一种特色(p40)”。这种十九世纪之前的自然观很快被达尔文的进化论所取代,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兴起之后,生物学、地质学等学科研究已证明自然界也没有不变的“固定类型”。伯格森(bergson)、怀特海(whitehead)等人更是将进化论思想上升到哲学层面。如此以来似乎自然与历史之间的鸿沟已经消失,柯林武德却不以为然,他于是转向“历史”这一概念,以考察这一鸿沟是否确实消失。他在此提出了事件的外在性与内在性(theoutsideandtheinside)这样一种说法。历史学家总以“人事(humanaffair)”为研究对象,柯林武德将每一历史事件划分为“事件的外部”和“事件的内部”。外部指“属于可以用身体和他们的运动来加以描述的一切事物(p242)”内部则是指“其中只能用思想来加以描述的东西”。历史学家在进行历史研究时始终的是体现出内部与外部统一的行动(action),历史研究需要从发现事件外部入手,深入事件的内部,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思想。反观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只是一件件仅有外部而无内部的事件(event)的序列.也就是说,科学家研究自然,要找出一件件事件之间关联,并归纳出规律,而不是去寻找本来就没有的思想。于是柯林武德顺次推论出他的著名论断:“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的过程不是单纯事件的过程而是行动的过程,它有一个由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而历史学家所寻求的正是这些思想过程。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p244)现在,问题回到对“人性”,也就是对人的心灵的研究这一初始问题,柯林武德已经说明历史学是与自然科学不同的学科,那么历史学的方法是如何认识人的心灵?既然已经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学家该如何去发现历史人物的思想?柯林武德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历史学家的心中重演(re-enact)历史人物的思想。这大概类似于史学大师陈寅恪在为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所做的审查报告中所提出的“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历史人物的思想早以成为过去,后人是否可以重演历史人物行动背后的思想,这是问题的关键。也许有人会用时间的流逝性这一特性来质疑对过去所发生思想的重演。柯林武德在书中多次强调历史的过去是一种活着的过去,过去的永存性活在现在之中,因而历史知识的对象是思想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只有当认识者在心中重演时才能被认识清楚。在历史的观念的第五编第四节,柯林武德再次试图论证思想重演的可能性。在他看来,思想行动绝不仅仅只是在意识之流中的显现,在间隔一段时间后,仍旧可以被复活。如果这种重演对于我自己有效的话,那么就应该在我对他人思想的重演中也有效。他举例说,对于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样一个命题,可以被我思考上几分钟,但经过一阵间隔之后,我仍旧可以重新思考它。因为思想本身没有被卷入当前的意识之流,在某种意义上,它是站在那个意识之流之外的。思想行动固然可以发生在确切的时间之中,但思想行动并不以感知和感觉那样的方法与时间直接相关联。尽管原来经历某个思想当时的情绪、感受等背景不能复活,但思想的复活应当可以做到。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思想”一词,似乎被柯林武德狭隘化为可以推理的思想。但在真正的历史上,这样的思想实在有限,日常意义上的思想多少是会包含感情或其他成分的。历史学家该如何去发现历史人物的思想?以上只解答了历史人物的思想能够再现,但认识者(历史学家)是否具备重演思想过程的能力?柯林武德对此多少有循环论证的嫌疑。他认为“历史的探究向历史学家展示了他自己心灵的能力。”(p248)柯林武德是一位深受康德批判哲学影响的哲学家,他重视对自我认识历史能力的批判,但在这里,批判似乎并未进行。柯林武德只是举例来类比他的重演方法,试图说明认识者有重演历史人物思想的能力。我们重演梭伦的思想,类似于我们去解读一位朋友给我们写信所表达的思想,因而我们可以有能力用同样的方法去认识别人的心灵或者一个时代的集体心灵。与之前所使用的“思想”相比较,这里的“思想”一词的外延又被柯林武德扩大化了,不再限于可推理的思想。沃尓什嘲笑柯林武德是在用“直觉”去重演思想。最终柯林武德有气无力地得出了他的结论。这个结论中,他首先使用的是“如果”这一含有假设意味的词语,这使得他的论断看起来只是一种假说。“如果历史思维是一种可以探测变现于这些行动之中的这些思想的方法,那么看来洛克的或就击中了真理,历史知识就是人类心灵关于它自己所有的唯一知识,所谓人性科学或人类心灵的科学就把它自己溶解在历史学里面了。”(p250)尽管柯林武德的论证终究不能让人十足地信服,融入历史学中的人性科学也并未成功。也许柯林武德本来没有打算解决人性问题,他谈论人性问题,只是想借此以引出他的历史哲学观。他也由此提升了历史学的地位,强调在自然科学之外历史学的自足,这才是他的可贵之处。 历史的观念的追忆笔记 历史学的工作不可包括预测未来;历史学是经验的一种必然形式,它有自己的规则;历史的知识是在历史学家心中所重现的活着的过去,历史学家的心灵是过去的继承人,他本人也是历史过程的一分子;过去活在现在之中;对历史事实做出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区分是轻率的,因为个体性(与普遍性相对,某种无理的成分)不是时而在历史中以意外的形式出现的,而是历史所由之形成的东西;历史并非如自然科学的最初对象般仅仅是一堆事实,而是一种精神过程;历史学是一种心灵的自我知识,但又并非心理学的对象;使得某个事件成为历史研究对象的原因是因为历史学家能够研究它和在心灵中重现它,而并非因为历史学家对它感兴趣;历史学不是感觉和感知的直接享受,而是智力的劳动;历史学与艺术的区别在于它在用逻辑判断区分真实与不真实,而艺术不作出区分。2005 历史的观念读书笔记 开始这本书之前,我对历史的认识,仅仅是过去发生的事。此外,我想要从历史中知道的问题是对于生命,对于信仰应该怎样思考,我的性格中,认为从过去的思想中给我指导是对的,这一点可以确定,不会改变,因为过去的伟大人物坚强的在他们的思想之上完成了一生。而这本书提供的是以前的各种学习历史的观念,从中可以形成自己的学习历史的观念,则怎样以建立一个观点,必须在假设一个观点成立的基础之上,于是,我先假设书中的观点,即如果我要认识自己是什么,我就必须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我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那么,我必须要知道人已经做过什么,所以,我知道别人做过什么,就知道了人能做什么,知道了人能做什么,同时也就能知道我自己能做什么,于是就解答了我是什么。在假设我的性格确定不变的情况下,对于历史的研究便有了意义,他通过研究过去人们的性格,来认识我自己的性格,这样差不多就知道了我自己是什么,我自己应该怎么做了。人们过去做过什么,不是意味着现在我就能做什么。比如历史上有人不吃饭,不意味着我也要不吃饭;或者历史上有人杀了凯撒,我也要杀了凯撒,而凯撒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同理,如果按照这样思考的话,现在是否要做地铁在历史上就找不到答案了,因为地铁在以前不存在。所以,应该了解历史上的人是怎么想的,他怎么想才会怎么做,而他之所以那样想,则是他的性格决定的。?希腊的历史观:变化着的东西不能是知识,只能是意见?而关于变化的意见甚至是错觉。历史学是瞬间的,必须要能证明,因此他不存在?这个问题的解答在哪?了解变化,即著名的历史事件,它说明了将来可能会发生什么,如果没有知识的局限性,那人就能把自己放在一个命运打击不到的地方。三段论是大前提加小前提必然得出一个结论。希罗多德的历史学是通过只记述事件本身,形成知觉的集合,说明将来可能发生什么;而修昔底德则是为了证实心理学的规律,而规律是恒定不变的,历史是变化的,这样修昔底德就不是历史学家。那么历史的作用,知道了人已经做过什么,是通过什么方式告诉我们人能做什么的呢,从而我才能知道自己是什么?或许答案是p38所说的“历史学的程序或方法根本上就在于解释证据”。【篇二:历史的观念读书笔记】 历史的观念读书笔记 08历史 陈海艳 0803401024 作者:柯林伍德(英) 出版日期: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 历史的观念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兼考古学家柯林武德阐释其对于历史哲学看法的一部非常重要的理论作品。被西方学者赞誉为“英国人对现代历史哲学的唯一贡献”,“现代最重要的历史启示”。 历史的观念全书按照其内在的逻辑顺序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引言”部分,柯林武德详细解释了历史哲学的概念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观点。他认为“哲学是具有反思性的”,历史哲学同样如此。并将自己的观点同伏尔泰、黑格尔等人的观点做了简要的对比。在此,他提出了“历史思维”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历史学家“把想像的世界投射到过去并试图以追忆过去来解除自己的神经兮兮。”对于“这样以细节的方式继续深入下去的分析”,柯林武德提出“即使历史本身并不是知识而是单纯的想像”。他提出历史学家应把“过去作为历史本身来理解”,是“科学的科学的二级学科”,他试图将历史哲学与哲学联系在一起。在“第一至第四部分的问题”里他指出,历史学家认为的历史应该是“1、一门科学,或者是对问题的回答 2、和人类在过去的行为有关 3、靠对证据的解释来进行 4、为了人类的自我认知。” “主体部分”由“希腊罗马的历史编纂学”、“基督教的影响”、“科学历史的开端”、“科学历史学”组成。这里。柯林武德列举了历史上一些著名代表人物的观点,试图证明他所提出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观点。从“神权的历史和神话”到希罗多德开创的科学历史,修西底地斯,波里比乌斯再到李维和塔西佗。从希腊化时期再到罗马编纂学。柯林武德不断的阐述并不断的批判。对于希腊人而言“历史不是传奇而是研究;它试图对和事物相关的明确问题给出答案,而这些问题能使人们认识到自己是无知的”,“他们确信,任何能够成为真理认识对象的事物都必须是永恒的”“对于希腊人而言,瞬间改变事物的瞬间感官知觉是不能成为一门科学或学科的依据”,而这和柯林武德的“历史即思想史”是相悖的。但至后期的发展,希腊罗马的编纂学总体又显示出人文主义的特点,“人的意志能够自由选择它的目的”“但在追求的过程中只可以获得有限的成功”。对于“实质主义”,柯林武德认为它就是一种“历史怀疑主义”予以猛烈抨击。 中世纪的历史编纂学是处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统治下的产物。是神的普世主义历史。笛卡儿的历史编纂学是持怀疑主义态度的。他拒绝将历史划入知识的范畴。而柯林武德在此也一一将笛卡儿的四个观点反驳。柯林武德总体上是赞同后来的反笛卡尔主义的代表任务维柯的。而维柯实质上是同意休谟。维柯的历史概念作为一种哲学上可证明的知识形式,是一种可以更为广阔发展的历史知识的概念出现。维柯认为某些历史时期有着一种“普遍特质”,而“这些相似的时期倾向于一同样的顺序再次出现”而且“这样的循环运动并不是历史通过固定阶段的周期运动的一个简单循环;它不是一个圆形而是一个螺旋”,从这一点来看,维柯和柯林武德同样都是赞成马克思的关于“历史是呈螺旋上升的”的观点。维柯还列举了历史学家一直存在的五大偏见。柯林武德给予了赞赏的观点。柯林武德认为启蒙运动时代的历史观并不是真正的历史,“他的主要动机是论战和反历史的”。 作为浪漫主义的开创者,卢梭是启蒙运动的产儿。柯林武德虽反对他的“在实际的政治领域,包含有太多的乐观主义和乌托邦主义”。但在历史领域他认为有“相当的革命性”。因此他赞同卢梭的“用人民自身的普遍愿望这一观念来取代开明君主制,即作为一个整体的人们去追求一个整体利益的愿望”。在赫德尔留下的问题上柯林武德再次阐释自己的观点,即“人类生活是一种历史的生活,因为它是一种有思想或精神的生活。”柯林武德认为,康德在某中程度上表现出一种反对浪漫主义收敛的倾向。“他以启蒙运动真正的风格,把过去的历史看成是人类非理性的景象,并且期待着一种理性生活的乌托邦世界。”之后席勒和费希特作为康德追随者均不同程度的发展了康德历史理论和观念。当历史哲学发展到黑格尔是一个巅峰。他的哲学历史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但柯林武德也指出“由于他的方法是基于所有的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一原则,所以当他处理的题材是最纯粹状态的思想”。当黑格尔抛弃了康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政治史,认为历史是一种景观的学说时,黑格尔没有坚持作到,历史学家的任务不是要着力研究客观精神的世界,反是要研究绝对精神的历史。 还要提的是意大利的克罗齐。在某中程度上来说,柯林武德也是克罗齐的追随者。柯林武德用了大量的笔墨阐释克罗齐的观点。主要的历史与艺术方面“历史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历史与哲学方面,“哲学成了历史思索的本身部分”,历史与自然方面,“对他而言,自然科学根本不是知识,而是行为。”“我们通过应用伪概念转化为自然的实在,本身就是历史,就是一些真实发生,对我们的历史思想是可知的一些事实的序列”。最后得出,“历史以自己的方式自主自为的权利,既与哲学不同,又与科学不同”。 最后他提出,人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所承载的精神本质,严肃批评了剪刀加浆糊历史学、剪贴历史学、史料加几句史学家诠释的错误态度和观点。要求历史学家“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柯林武德的局限之处在于:“历史即思想史”夸大了心灵事实和自然事实之间的区别,既不承认社会历史是自然的继续,更无视历史的物质基础。历史学家卡尔还认为,柯林武德 假定要求历史学家去研究行动背后的思想,也就是要研究 个人行动者的思想,是个错误假设。因为“要历史学家去研究是行动本身背后的实质所在;个人行动者的有意思想或有意动机或许根本与这个实质毫无关系”。【篇三: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读书笔记 孙明理】 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读书笔记 柯林武德(robin georg collingwood 18891943)是英国20世纪著名的历史哲学家、考古学家,柯林武德在一生中主要的学术活动主要是纯哲学方面和历史的理论考察。从1936年起,柯林武德开始著述一些有关历史哲学的文章,1946年,柯林武德死后三年,他的友人诺克斯把他的历史哲学方面的重要遗文汇集为历史的观念一书。此书被西方哲学界盛誉为“英国人对现代历史哲学的唯一贡献”。 历史的观念全书以内在逻辑顺序可分为三部分:导论、一至四编的主体部分、后论。 柯林武德在导论中尝试对历史哲学的概念以及历史学的性质、对象、方法和价值进行探讨和解释。首先,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中针对“历史哲学”这一名称的来源而写道:“历史哲学这一名称是伏尔泰在18世纪创造的,他的意思只不过是指批判的或科学的历史,是历史学家用以决定自己想法的一种历史思维的类型,而不是重复自己在古书中的故事?在19世纪的某些实证主义者那里可以找到这个词语的第三种用法;对于他们来说,历史哲学乃是发现支配各种事件 过程的一般规律,而历史学的职责则是复述这些事件。”柯林武德认为伏尔泰和 后来的黑格尔所加之于历史哲学的任务,只能由历史学本身来履行,而19世纪实证主义者却在试图从历史学中不是得出一种哲学,而是得出一种经验科学。为此,柯林武德对“历史哲学”这一概念以及把它作为一门特殊的研究课题进行解释。他把历史哲学定义为:“由有组织的和系统化的历史研究之存在而造成的哲学问题。”,并对历史哲学的探讨和旧的传统学说之间进行必不可少的联系。其次,柯林武德在导论中对“历史学的性质、对象、方法和价值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资格的人来加以回答”这一命题进行。柯林武德认为:“他们必须具有历史思想形式的经验,他们必须是历史学家?回答这些问题的第二种资格是,一个人不仅应当具有关于历史思维的经验,而且还应当反思那种经验。”因此,针对上述命题的资格必须不仅是一位历史学家,而且还是一位哲学家,尤其他的哲学思想必须包括特别注意历史思想的各种问题。最后,柯林武德对“历史学的定义,历史学的对象,历史学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历史学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答案。关于历史学的定义,柯林武德的回答是:“历史是一门科学。”关于历史学的对象,他的回答是:“历史学是关于活动轨迹(即人类过去的所做所为)的科学。”针对“历史学是如何进行的”这一问题的回答是通过证据的解释而进行的。关于历史学的作用,柯林武德认为:“历史学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以上导论的简单概括属于近代的历史的观念。 纵观人类历史,四千年前,我们文明的先驱们并不具备我们称为历史的观念的这种东西,柯林武德认为:“历史学在当时并不存在,反之,这里存在着某些在一定方式上类似我们所称之为历史学的东西?所以,像今天所存在的那种历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1997:27. 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1997:33. 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1997:3436. 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1997:37. 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1997:37. 史学,在西亚和欧洲是最近的四千年里形成的。”针对叫做历史学的东西的形成阶段,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念一书中分为希腊罗马的历史编纂学、基督教的影响、可学历史学的滥觞、以及科学历史学四个编,以时间顺序为经,以著名历史人物和地域发展为纬进行探讨和解释。从而,通过从历史史例角度上以佐证柯林武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主张和概念,驳斥19世纪以来历史学朝自然科学看齐的倾向。 首先,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念第一编着重对希腊罗马的历史编纂学进行分析与总结。他认为在希罗多德之前的神权历史学形式的传说或神话形式的传说只是带有历史某些因素的准历史学,而希罗多德“把传说的笔录之转化为历史科 学”,并把“历史”这一名称作为自己著作的标题,符合了历史学的四个特点:即历史学是科学的;历史学是人文主义的;历史学是科学的;历史学是自我显示的。正是希罗多德使用了“历史”这个名词及其含义,才使得希罗多德成为了历史学之父。为此,柯林武德发现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学家认为,“历史证据就是这些事实的目击者所作出的事实记录,证据就在于目击者的叙述,而历史方法则在于得出这些叙述。”换而言之,就是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学家著书立说时,证据大体上依赖于历史学家与之有过个人接触的那些目击者的证词,并通过这种特殊的搜集史料的方式,在历史学家心目中逐渐形成一种经过推敲和批判性的回忆,古希腊罗马的历史编纂方法,就是这种仅凭活着的目击者的证词写出来的,是一种拼补的历史编纂方法,由摘录和拼凑各种不同的权威们的证词而建立的历史学,即被柯林武德称为“剪刀加浆糊”的历史学方法,在后论里,柯林武德叙述:“剪刀加浆糊乃是晚期希腊罗马世界或是中世纪所知道的唯一的历史学方法。” 其次,随着基督教思想的引进,欧洲的历史编纂学出现了重大的转折,对于人们用以设想历史学的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在第二编着重叙述基督教影响下的欧洲历史编纂学。柯林武德看到,此时的历史的过程不再是人类的目的,而是上帝的目的的实践,历史的观念也由于基督教思想的革命性的影响而经过重新塑造,即:出现了对人类的乐观主义观念以及作为历史变化过程的基础的有关永恒实体的实质主义的观念。柯林武德认为这是因为基督教的原罪、神恩和创世纪的教义以及基督教普遍主义的态度,对于基督教来说,在上帝的眼中人人平等,就像柯林武德书中说:“没有什么选民,没有什么特权种族或阶级,没有哪个集体的命运比其他集体的更重要,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的规划之中。”?因此,基督教的原理的影响下的历史编纂学的特点是:第一,它是一部普遍的历史,或是一部世界通史,一直追溯到人类的起源;第二,它要把种种事件不是归于它们的那些人世执行者的智慧,而是归于预先确定着它们的行程的神意的作用;第三,它要把自己从事于在事件的一般过程中探索一个可理解的模式,而且特殊地要把这个模式内的中心要点附着于基督的历史生命;第四,它把过去的历史分为两个时期,即:一个黑暗时期和一个光明时期,然后它就自然而然地要再加以细分。总之,基督教历史编纂学的特点是普遍的、神意的、天启的和划分时期的。虽然,在这一时期的历史编纂学与古希腊罗马的历史编纂学相比具有新的特点,它仍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仍然属于“剪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1997:4142. 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1997:50. 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1997:57. 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1997:358. ?刀加浆糊”的历史学范畴。 最后,柯林武德通过历史的观念中第三编和第四编的叙述和点评,阐述自己在什么是历史这一问题的观点。在第三编中柯林武德叙述了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的多位欧洲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如:赫德尔、康德、席勒、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马克思等,以及点评了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和实证主义,柯林武德对盛行十九世纪的实证主义予以坚决的反对和批判。他认为:“实证主义可以定义为是为自然科学而服务的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轻工行业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交通银行2025宜昌市秋招笔试EPI能力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邮储银行2025萍乡市秋招笔试EPI能力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中国银行2025信阳市秋招笔试性格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第6课《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第二课时-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 农业银行2025德州市小语种岗笔试题及答案
- 中国银行2025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秋招英文面试题库及高分回答
- 工商银行2025鸡西市信息科技岗笔试题及答案
- 中国银行2025珠海市金融科技岗笔试题及答案
- 交通银行2025哈尔滨市数据分析师笔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巷道掘砌工(技师)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小学五爱教育
- 开学第一课消防安全知识课件
- 香港劳务派遣合同范本年
- 2025年威海桃威铁路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观察及护理
- 临床骨筋膜室综合征护理业务学习
- 医院DIP支付方式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 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建实验室协议
- JGJT46-2024《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标准》条文解读
- 俄乌冲突课件初中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