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答案.docx_第1页
召公谏厉王弭谤答案.docx_第2页
召公谏厉王弭谤答案.docx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召公谏厉王弭谤答案【篇一:召公谏厉王弭谤】xt一、基础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 b c d 2下列各组句于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厉王虐,国人谤王 能谤讥于市朝 b 耆、艾修之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c 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其如土石何? d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苛政猛于虎也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所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a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b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c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4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答案。 (1)民不堪命( ) a忍受 b能、可以 c合 (2)川壅而溃( ) a腐烂 b溃逃 c溃决泛滥 (3)吾能弭滂( ) a消灭 b平息 c革除 (4)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 ) a决定 b疏通水道 c决心 12.召公谏厉王弭谤 赤峰第六中学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7题。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如何?”子产:“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反的一项是 ( )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 朝服衣冠,窥镜 于是入朝见威王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a b c d 2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a b c d 3下列句子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是社稷之蔬也,何以伐为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是吾师也 a b c d 4下列句子中“于”字与“郑人游于乡校”中“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 同步闯关题 1加粗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 2对于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 为:治理 b是以事行而不悖 悖:违背 c故天子听政 听:处理,判断 d国人谤 谤:毁谤 3与“师箴”中“箴”字用法相同的是 ( ) a晋军函陵 b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c越国以鄙远 d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4加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召公谏弭厉王谤 弭:消除 是障之也 障:障碍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壅:堵塞 财用于是乎出 用:用度 行善而备败 败:失败 胡可壅也 胡:怎么 a b c d 5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a句和句相同,句和句相同 b句和句相同,句和句相同 c句和句相同,句和句不同 d句和句不同,句和句相同 以下两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6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 a人民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人的财富、用度,于是就产生出来了。 b人民有口,就如同土地的有山川,人的财富、用度,于是就产生出来了。 c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在这里,也产生在这里。 d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上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度是从山川中产生出来的。 7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 ) a如果堵住人民的口,那么谁与你在一起呢? b如果堵住人民的口,他们与你能在一起多长时间吗? c如果堵住人民的口,那么能有几个人和你在一起呢? d如果堵住人民的口,他与你能一起多么久呢?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召公是当时具有政治眼光的统治者之一,他已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 b文章的重点是召公的劝戒之辞,说理运用“川壅而溃”的比喻,形象而贴切。 c本文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对人民持不同态度的结果,很有说服力。 d周厉王是个极其残暴的统治者,对于敢指责他的人,他就派巫者去杀了他们,因此人民都不敢说话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6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作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9为加粗字加注音。 厉王虐,国人谤王( ) 史献书,师箴( ) 犹其有原隰衍沃也( ) 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 10划线处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b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c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d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11解释下列词语有误的一项 ( ) a事行而不悖 其中“悖”是相反、抵触之意。 b吾能弭谤矣 其中“弭”意为阻止、消除。c阜财用衣食 其中“阜”意为使增多。 d其与能几何 其中“与”是和,同的意思。 12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b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c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d而后王斟酌焉 1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周厉王残暴凶狠,采用高压政策来镇压百姓的批评指责。 b召公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劝说厉王要广开言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c周厉王拒绝召公的谏言,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在周厉王三年,厉王被百姓推翻,流放到彘。 d厉王被流放到彘的结局,有力地说明了召公谏言的正确和重要。 14下面的翻译无误的一项是 ( ) a厉王虐,国人谤王。 译为:周厉王非常暴虐,国民都讽刺、挖苦他。 b为川者决之使导。 译为:治理河流的人挖掘水道使水疏导。 c史献书,师箴。 译为:史官进献史书、典籍,当老师的进劝诫、规劝的言论。 d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译为:老百姓有嘴,就好比大地上会有山川一样,财用就出来了。 15把下列两句译成现代汉语。 a民不堪命矣!_。 b是以事行而不悖。_。 拓展阅读 阅读下段文字,完成练习。 子产不毁乡校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做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知小块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蔑也,今而后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如此,甚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1“吾不克救也”一句的正确翻译为 ( ) a我不能占领那儿从而抢救他们。 b我不能立刻救他们。 c我不能挽救他们。d我不能马上挽救他们。 2“岂不遽止”一句的正确意思是 ( ) a这怎么能够立即禁止呢? b难道不能立即制止吗? c难道不能马上停止吗? d难道这么急吗? 3下列句中“于”字与“郑人游于乡校”中“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谪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4下列各句加线字与“不如吾闻而药之也”中“药”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b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连,可烧而走也 c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聃襄、老聃 5“然犹防川”一句是个比喻,其本体是_。 6在对待民怨的问题上,子产的观点是(用文中原句回答) _。 7在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文中有与本文子产对待民怨问题的观点意思相近的一段话。这段话是:“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财用衣食者也。夫_,_,_,_?_,其与能几何?” 微型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写篇议论文,题目自拟。字数300500字。 一天,我忽然想起20年前我上小学时,老师给我们做的一个试验。我何不给我的学生再做一次同样的试验,看看结果如何?于是,我把一个长颈小口瓶子放在桌子上,把三个系着细绳的小铅球分给三个学生,让他们拿着绳子头,把铅球先后放进瓶中。我对三个学生说:“我们把这个瓶子就看作一口井,现在里边没有水;你们系的铅球就代表你们自己,你们现在正在这口枯井中玩,井口很小,一次只能爬上一个人。” 随后,我提起水壶,向“井”中灌水,边灌边喊:“危险,水淹上来了,快上来!”三个学生一起争着往外拉铅球,结果都聚集在瓶口,瓶子被提起又拉倒,结果三个铅球谁也没有拉得出来。看着这,我的心隐隐作痛,不禁想起20年前的那次试验: 当时,我、班长和一个叫李娜的女孩三个人做这个试验。当老师喊“快上来!”语音一落,班长以命令的口吻说:“曲文,你第一,李娜第二,我最后上!”我们三个人迅速安稳地把铅球提出了“井”口。 相隔20年,同样的试验为什么会一成一败? 我忽然觉得,为人之师担子极重,犹如泰山压肩。【篇二:鸿门宴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及练习_5】lass=txt鸿门宴召公谏厉王弭谤 二. 教学目标: 鸿门宴 1. 学习文言字词句,掌握通假字,归纳多义词,了解句式的特点。 2. 把握人物形象,学会初步评价人物。 3. 了解人物个性与历史之间的紧密关系。 召公谏厉王弭谤 1. 了解国语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字词和句式。 2. 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和作品的劝谏艺术,把握人物形象。 3. 认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 三. 教学重难点: 鸿门宴 1. 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 在矛盾冲突中把握人物形象。 召公谏厉王弭谤 1. 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法。 2. 召公谏辞的分析。 3. 本文两处比喻的深刻含义。 四. 知识分析: 鸿门宴 1. 整体把握: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的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2. 把握结构: 第一部分(12)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第二部分(34)写鸿门宴上的斗争。 第三部分(57)述会后余事,包括刘邦逃席,间道至军;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而范增破斗;刘邦诛杀曹无伤。 3. 写作特点: (1)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 (2)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召公谏厉王弭谤 1. 整体把握 本文记载了召公劝谏周厉王不可阻塞言路的谏词,借以批判了统治者的残暴,提出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著名观点,表现出重视舆论,重视人民力量的进步思想,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 2. 把握结构 第一段:交代事情缘起,说明弭谤由来,既点出“弭谤”之题,揭示出国人与厉王的尖锐的矛盾,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第二段:是召公力谏之词,为全文的重点,阐述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观点。 第三段:交代事件结果,有力地证实了召公谏词的预见性和正确性。 3. 写作特点 (1)详略分明,层次井然。 (2)立论精当,见解深刻,措辞委婉。 (3)文章结构完整,语言平实,极善用喻。 【典型例题】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 对下列加点词语活用情况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此其志不在小 素善留侯张良 项伯杀人,臣活之 常以身翼蔽沛公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吾得兄事之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道芷阳间行 沛公今事有急 a. / / / b. / / / c. / / / d. / / / 4. 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的用法全相同的一组是( ) 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约为婚姻 若入前为寿 若属皆且为所虏 军中无以为乐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a. b. c. d. 5.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a. 今者有小人之言 b.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c.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d.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箴 功e.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6. 选出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 a. 沛公安在? b. 大王来何操? c. 籍何以至此? d. 吾属今为之虏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7.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 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b. 距关,毋内诸侯。 c. 张良出,要项伯。 d. 秦王还柱而走。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不堪命矣 堪:经受、忍受 b. 是以事行而不悖 悖:顺利 c. 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阜:增加 d. 三年,乃流王于彘流:流放 9. 下列各句括号中列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王怒,得卫巫,使(卫巫)监谤者,以(卫巫)告,(王)则杀之。 b. 召公告(厉王)曰:“民不堪命矣!” c.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厉王)成而行之。 d. 吾能弭(国人)谤矣,(国人)乃不敢言。 10.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词性和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11. 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2)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 12.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撰,记载了我国历史上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实。该书文字质朴简练,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b. 在如何对待百姓公开议论朝政的问题上,厉王没有听取召公的意见,而是听从了卫巫的主张,对百姓采取弭的态度,予以镇压,施行暴政。 c. 文中召公以“川壅而溃”设喻,劝说厉王对待百姓的议论应该采用“导”的方法,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这样才能使国家昌盛。 d. 厉王没有听从召公的劝谏,把老百姓都流放到彘这个地方,使他们再也无法议论朝政。 答案及分析:3. b(析:是名词做状语,是形容词活用名词,是形容词用做动词,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4. d(析:都是动词。 替,介词; 绐,介词; 被,介词; 呢,句末语气助词; 替,介词) 5. c(析:代词,他;a. 结构助词,的;b. 代词,这件事;d. 动词,到;e.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 d(析:被动句。其余三句为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7. a(析:b.“距”通“拒”,“内”通“纳”;c.“要”通“邀”;d.“还”通“环”) 8. b(析:悖:违背) 9. c(析:民成而行之) 10. d(析:于:到) 11.(1)因此,治水的人应该排除淤塞,让它畅通;治理民众的人应该开导他们,让他们讲出意见。(2)人民内心考虑的事都能从口头上表达出来,就应该让他们思考成熟并说出来。(析:文言文的句子翻译要特别注意语境) 12. c(析:a.国语记载春秋历史;b. 厉王首先否决了召公的劝谏才找到卫巫;d. 被流放的是厉王而非百姓) 【模拟试题】 1.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东封郑 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以?为疆界”。 b.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c. 越国以鄙远 鄙:边疆,边城。这里用作动词,“?当作边疆”。 d. 是寡人之过也 是:判断词。 3. 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b. 使使以闻大王 c.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d. 道芷阳间行 4. 下列各项中“子”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吾不能早用子 b. 子犯请击之 c.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d. 子亦有不利焉 5. 下列各句句式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相同的一项是( ) a. 亚父者,范增也 b. 吾属今为之虏矣 c. 将军战河北 d.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6. 填空。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著作,相传为 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2)史记又称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 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3)国语是我国第一部 史,记载了周穆公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 个国家的一些史实。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张良是时从沛公( ) (2)亡去不义( ) (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4)固不如也( ) 8. 解释下列多义词。 (1)善 素善留侯张良( ) 不如因善遇之( ) (2)故 君安与项伯有故( )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 (3)之 珍宝尽有之( ) 为之奈何( ) (4)以 具告以事( )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沛公居山东时。 (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10. 翻译下列句子。 (1)具告以事。 (2)为之奈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11.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国人谤王谤:诽谤。 b.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河流。 c. 吾能弭谤矣 弭:停止、消除。 d.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壅:堵塞。【篇三:鸿门宴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及练习】lass=txt鸿门宴召公谏厉王弭谤 二. 教学目标: 鸿门宴 1. 学习文言字词句,掌握通假字,归纳多义词,了解句式的特点。 2. 把握人物形象,学会初步评价人物。 3. 了解人物个性与历史之间的紧密关系。 召公谏厉王弭谤 1. 了解国语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字词和句式。 2. 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和作品的劝谏艺术,把握人物形象。 3. 认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 三. 教学重难点: 鸿门宴 1. 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 在矛盾冲突中把握人物形象。 召公谏厉王弭谤 1. 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法。 2. 召公谏辞的分析。 3. 本文两处比喻的深刻含义。 四. 知识分析: 鸿门宴 1. 整体把握: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的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2. 把握结构: 第一部分(12)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第二部分(34)写鸿门宴上的斗争。 第三部分(57)述会后余事,包括刘邦逃席,间道至军;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而范增破斗;刘邦诛杀曹无伤。 3. 写作特点: (1)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 (2)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召公谏厉王弭谤 1. 整体把握 本文记载了召公劝谏周厉王不可阻塞言路的谏词,借以批判了统治者的残暴,提出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著名观点,表现出重视舆论,重视人民力量的进步思想,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 2. 把握结构 第一段:交代事情缘起,说明弭谤由来,既点出“弭谤”之题,揭示出国人与厉王的尖锐的矛盾,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第二段:是召公力谏之词,为全文的重点,阐述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观点。 第三段:交代事件结果,有力地证实了召公谏词的预见性和正确性。 3. 写作特点 (1)详略分明,层次井然。 (2)立论精当,见解深刻,措辞委婉。 (3)文章结构完整,语言平实,极善用喻。 【典型例题】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3. 对下列加点词语活用情况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此其志不在小 素善留侯张良 项伯杀人,臣活之 常以身翼蔽沛公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吾得兄事之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道芷阳间行 沛公今事有急 a. / / / b. / / / c. / / / d. / / / 4. 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的用法全相同的一组是( ) 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约为婚姻 若入前为寿 若属皆且为所虏 军中无以为乐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a. b. c. d. 5.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a. 今者有小人之言 b.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c.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d.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e.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6. 选出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 a. 沛公安在? b. 大王来何操? c. 籍何以至此? d. 吾属今为之虏矣! 功亏一篑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7.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 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b. 距关,毋内诸侯。 c. 张良出,要项伯。 d. 秦王还柱而走。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不堪命矣 堪:经受、忍受 b. 是以事行而不悖 悖:顺利 c. 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阜:增加 d. 三年,乃流王于彘流:流放 9. 下列各句括号中列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王怒,得卫巫,使(卫巫)监谤者,以(卫巫)告,(王)则杀之。 b. 召公告(厉王)曰:“民不堪命矣!” c.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厉王)成而行之。 d. 吾能弭(国人)谤矣,(国人)乃不敢言。 10.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词性和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11. 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2)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 12.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撰,记载了我国历史上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实。该书文字质朴简练,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b. 在如何对待百姓公开议论朝政的问题上,厉王没有听取召公的意见,而是听从了卫巫的主张,对百姓采取弭的态度,予以镇压,施行暴政。 c. 文中召公以“川壅而溃”设喻,劝说厉王对待百姓的议论应该采用“导”的方法,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这样才能使国家昌盛。 d. 厉王没有听从召公的劝谏,把老百姓都流放到彘这个地方,使他们再也无法议论朝政。 答案及分析: 3. b(析:是名词做状语,是形容词活用名词,是形容词用做动词,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4. d(析:都是动词。 替,介词; 绐,介词; 被,介词; 呢,句末语气助词; 替,介词) 5. c(析:代词,他;a. 结构助词,的;b. 代词,这件事;d. 动词,到;e.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 d(析:被动句。其余三句为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7. a(析:b.“距”通“拒”,“内”通“纳”;c.“要”通“邀”;d.“还”通“环”) 8. b(析:悖:违背) 9. c(析:民成而行之) 10. d(析:于:到)11.(1)因此,治水的人应该排除淤塞,让它畅通;治理民众的人应该开导他们,让他们讲出意见。(2)人民内心考虑的事都能从口头上表达出来,就应该让他们思考成熟并说出来。(析:文言文的句子翻译要特别注意语境) 12. c(析:a.国语记载春秋历史;b. 厉王首先否决了召公的劝谏才找到卫巫;d. 被流放的是厉王而非百姓) 【模拟试题】 1.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东封郑 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以?为疆界”。 b.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c. 越国以鄙远 鄙:边疆,边城。这里用作动词,“?当作边疆”。 d. 是寡人之过也 是:判断词。 3. 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b. 使使以闻大王 c.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d. 道芷阳间行 4. 下列各项中“子”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吾不能早用子 b. 子犯请击之 c.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d. 子亦有不利焉 5. 下列各句句式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相同的一项是( ) a. 亚父者,范增也 b. 吾属今为之虏矣 c. 将军战河北 d.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6. 填空。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著作,相传为 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2)史记又称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 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3)国语是我国第一部 史,记载了周穆公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 个国家的一些史实。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