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中的植物意象看先民的生命崇拜文化.doc_第1页
从《诗经》中的植物意象看先民的生命崇拜文化.doc_第2页
从《诗经》中的植物意象看先民的生命崇拜文化.doc_第3页
从《诗经》中的植物意象看先民的生命崇拜文化.doc_第4页
从《诗经》中的植物意象看先民的生命崇拜文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诗经中的植物意象看先民的生命崇拜文化 李智会 读诗经,接触到的最多的意象便是植物。诗经中的植物出现了一百多种,其中还有很多是重复使用。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植物的一种崇拜。这种崇拜,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植物以其特有的价值成为先民的物质依靠;另一方面它还以其独特的生命魅力成为先民精神上崇拜的对象。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当时人们的生命崇拜文化,即从求生存到对理想生命的追求。 一、物质崇拜强烈的生存渴望 植物大量被援引入诗经首先是出于一种实用的动机,这种实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果腹和治病。正是这两方面反映出先民对植物的一种物质崇拜。 我们首先来看果腹方面,它体现出的是先民对食物的需求。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诗经中出现的植物类型了解到。顾栋高在毛诗类释中对诗经里出现的植物做过分类,其中草37种,木43种,谷类24种,蔬菜38种,花果15种。从这个统计我们可以看到,诗经中出现的植物几乎有一大半是可以食用的。如周南关睢中的“荇菜”,毛诗正义引陆玑疏云:“接余,白茎,叶紫赤色,正圆,径寸馀,浮在水上,根在水底,与水深浅。茎大如钗股,上青下白,鬻其白茎,以苦酒浸之,为菹脃美,可案酒。”从这个解释可知,它是一种水中植物,其根茎可以吃,所以成为人们采集的对象,而这种采集活动也因为它的经常性被写进诗中。又如周南卷耳中的“卷耳”,陆玑疏云:“叶青白色。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可煮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如妇人耳中珰,今或谓之耳珰,幽州人谓之爵耳是也”。这是一种草木植物,它的嫩苗可食,因而同样被人们采集。还有邶风谷风中的“葑”、“菲”、“荼”、“荠”等都是可食用的。可食用植物在诗经中的大量出现决非偶然,它与先民当时的生活息息相关。诗经产生的时代约在西周初到春秋中叶的五百年间,它反映的主要是周人的生活,而周从一开始就是以农耕文化形态为主体形态的。所以,谷类、蔬菜、花果等植物正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它们是当时人们的主要食物。基于此,先民们于是在诗经中大力吟咏它们,这正是出于一种对生存的强烈渴望。 其次是药用功能,它满足了人类在早期维持身体健康的需要。诗经中有很多植物是可以药用的。如卫风木瓜中的“木瓜”,是一种落叶灌木,果实象梨,椭圆形,成熟后呈黄色,有浓烈的香气,味涩,不能吃,可入药。又如唐风葛生中的“蔹”,一名乌蔹母,俗名环藤,多年生蔓草,属葡萄科,根部可入药。还有唐风椒聊中的“椒聊”,也就是花椒,落叶灌木,果实红色,种子黑色,可供药用或调味。另外,魏风汾沮洳中的“藚”,卫风木瓜中的“木瓜”,唐风采苓中的“苓”等等,这些植物的花、叶、果、根都可治愈疾病,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类的安全要求。先民对植物药用性能的追寻体现了他们更高层次的生存追求,即从解决饥饿问题上升到保证健康问题上来,实际上都是一种生存本能。 由此可见,在当时那种环境下,植物首先满足了人类为求得生命延续的最根本需要,这种特性成为先民对它物质崇拜的动因,而这种动因正反映出先民最初的那种强烈的对生存的渴望。 二、精神崇拜对理想生命的追求 在先民的意识中,人与植物的生命形态有众多的相似之处,所以在生命的表面存在形态上,人对植物有着一定的认同感和亲切感。正是在这样一种认同感、亲切感的基础上,植物以其独特的生命魅力成为先民精神崇拜的对象。这种魅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原始的生命力、旺盛的生殖力以及理想的生存状态。下面将分别论述。 (一)原始的生命力追求生命的延长 生命是宇宙中最绚丽的花朵,更是构成自然的核心因素。自然是一个充满了生命的自然,更是一个运行不已、生生不息的自然,而植物则是其中最富于生命力的一群。植物原本就先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它在时空意义上较人有其超前性。不仅如此,植物的个体相对于人的个体而言,还以其相对恒定的姿态展现着顺乎自然的旺盛的生命力量,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着永恒的生命。所以,在经历寒冬的衰败与凋零之后,它们往往会在来年的新春中重新发芽、重新生长、重新开花结果,这是一种永恒的生命之火。面对悠久的时间,这种伟大而不可抗拒的力量使生命有限的人类对它生出无限崇拜。于是,便在诗经中思慕这些长寿的植物,有时还用植物来比喻自己,以反映对生命不息的热爱与追求。如小雅白华之什南山有台中写道: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 南山有栲,北山有杻。乐只君子,遐不眉寿?乐只君子,德音是茂。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樂只君子,遐不黃耇?樂只君子,保艾爾後。 诗中正是把各种草木作为长寿的兴象,从而祝福人也能如草木一样万寿无疆。又如周南苤苡中妇女们对苤苡的采集,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药用性能,另一方面还因为它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可见,植物正是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激发人类对生命无限延长的渴求。 (二)旺盛的生殖力生生不息的追求 从满足基本的生存到追求生命的无限延长,先民们付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然而人们最终发现还是难以躲避悲哀的宿命,也就是死亡。如何让自己得到永生呢?先民开始将形体的永存隐化为精神、灵魂的永生,这反映到物的形式上便是广为繁衍人类的种,这是使人类生命无限延续下去与宇宙时空同在的唯一途径。这种生生意识也于植物的启示。 植物身上有着简单而又旺盛的生殖力,这正是先民在农耕劳动中发现的。当人们在春天撒籽播种时,会在收获的季节发现植物以其旺盛的繁殖力给人们带来了丰收。于是人们开始将自己的生育与植物的生育联系在一起,来祈求多子,以达到生命无限延续的目的。这种对植物生殖力的向往在诗经中有大量反映。如周南桃夭云: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贲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是一首新婚诗,是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全诗三章,各章均以“桃之夭夭”发端,以桃树象征新娘,用桃树的“灼灼其华”表现新娘富有青春活力的美;用桃树的“有贲其实”、“其叶蓁蓁”,暗示女子具有旺盛的生殖能力,将来必定多子多孙、家族兴旺。又如唐风椒聊这首诗中用花椒比喻女子:“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花椒的结子累累正象征着那位女子的子女众多。还有诗经大雅绵中云:“绵绵瓜瓞,民之初生”,把瓜瓞作为周民族始祖的诞生之所,表现了原始人的植物生人意识,同样体现了先民对植物旺盛生殖力的崇拜之意。 不仅如此,先民们还通过实际的行动表达了他们对植物的生殖崇拜,这主要体现在一些植物采集活动上。像周南苤苡中妇女对苤苡的采集盛况,就反映出妇女对生殖的渴望。诗序曰:“苤苡,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这里已明确指出了苤苡这篇作品同“子”的问题有关系。逸周书认为苤苡子“食之宜子”,韩诗也有“食其实宜子”的记载。可见,在古代,苤苡是一种多籽的植物,可以治不孕和难产,是象征妇女能多产子的对象。这种采集正体现了先民对生殖的渴望,希望通过生殖来将生命延续,从而达到生生不息的目的。 (三)理想的生存状态生命的理想境界 先民从植物那得到的最后一点启示是对生存状态的思考。当人获得生命以后如何更好的生活,如何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等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植物则以其理想的生存状态成为先民崇拜的对象。 诗经中的植物意象首先以一种完美的人格魅力引起人们对它的崇拜。比如桧风隰有苌楚写那生长在低湿之地的羊桃,得其所而乐其生,依然是“猗傩其枝”“猗傩其华”“猗傩其实”,以“夭之沃沃”尽显其生命的潜能,并不因自己的地势低下而悲戚自弃。通过这首诗,那“苌楚”的自然生态就展现出让人艳羡的洒脱与豪迈,而这也正是人类应该努力追求的状态。先民正是在对植物的赞美中表现了自己在人格完善上的追求。 在此基础上,植物进一步通过自身的价值向人们展示了生存的意义。如魏风汾沮洳云: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奚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诗中的“莫”、“桑”、“藚”皆为“下湿之产”,然而“莫”可以缫丝,“桑”可以养蚕,“藚”可以为药。它们虽处于沮洳之地,人们仍然要去采摘,而不因其地处低湿而遗弃。这些草木的特殊生态,让人认识到美之不可限量,不必一定在世家子弟、地位显赫者,由此而发出“彼其之子”即那些同莫、桑、藚一样出身和地位低下的人也会“殊异乎公路”、“公行”、“公族”的感叹。人的价值不在于地位出身,而在于脚踏实地的努力和尽心尽力的奉献,这样即使你出身低微,也一样会被人发现你的价值,这就是这些普通草木给人的深刻的人生启示。这里实际上把草木的自然生态视为一种理想的生存境界,进而激励先民去追求这种境界。 不仅如此,这些植物还以它们其乐融融的生活状态吸引着人们。如周南樛木就展示了草木彼此缠附之友爱和乐的景象: 南有樛木,葛藟纍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郑玄笺曰:“木枝以下垂之故,故葛也藟也得累而蔓之,而上下俱盛。兴者,喻后妃能以意下逮众妾,使得其次序,则众妾上附事之,而礼义亦俱盛。”诗中的樛木枝干下曲,作俯首就下之态,而葛藟则紧紧缠绕在树身上,作上仰攀援之姿,其亲密缠绵之态尽显草木之间的和谐融乐,而这正是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生命范式,一种理想境界,它反映了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可见,先民对植物理想生存状态的展示恰好反映出先民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思考,他们希望能够像植物一样不断完善自己,追求美好生活,从而最终达到生命的一种理想境界。 三、结语 综合以上两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